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阶段综合测评1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六)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六)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同步测试卷(六)阶段性综合检测(A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

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

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

入世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

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阶段测评一(第二~四单元) Word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阶段测评一(第二~四单元) Word

阶段测评一(第二~四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阅读题(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已广为流传,其内涵主要是对贵族或执政者的专称,而较少涉及人格内容的道德意蕴。

如《尚书》卷十三说:“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

"这里的“君子”,显然是执政者或贵族的代称。

到了春秋末期,通过孔子从不同侧面的反复解说和阐发,“君子"一词被赋予许多优秀道德的内涵,成为一种理想人格模式的称谓。

翻开《论语》,有关“君子”的论述俯拾即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等等。

这表明,孔子常在君子与小人的对举和比较中,肯定和褒扬君子是他心目中的道德高尚之人。

在《论语》里,孔子也数次提到“圣人”,但他明确对弟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这就是说,圣人难以看见,也难以企及,但君子能够见到,也可以并应该努力做到。

作为孔子精心勾勒和塑造的可望可即、可学可做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在中华文化数千年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上至历代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推崇。

《周易》中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被张岱年等学者认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涵的最佳概括。

《孟子》中“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论述,使君子人格的内蕴更加丰富,影响更加深远.值得注意的是,君子不仅是儒家着力打造和推举的理想人格形象,道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概念及其人格内涵也颇为认同.人们耳熟能详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就是《庄子·山木》中的名言。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

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收讫./迄.无音信拮据../奇货可居.堤.坝/提.心吊胆B.赝.品/义愤填膺.栅.栏/春意阑珊.纤.毫/阡.陌纵横C.箴.言/缄.默无语蠕.动/耳濡.目染粗犷./旷.日持久D.湍.急/惴.惴不安讳.言/经天纬.地勘.察/堪.称一绝解析:A项,依次读qì/qì,jū/jū,dī/tí;B项,依次读yàn/yīnɡ,zhà/shān,xiān/qiān;C项,依次读zhēn/jiān;rú/rú,ɡuǎnɡ/kuànɡ;D项,依次读tuān/zhuì,huì/wěi,kān/kān。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全省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李教授的讲话直击时弊,同时又颇具前瞻性,对于当前经济工作而言,可谓空谷足音....。

B.他对市场发展趋势洞若观火....,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这与他曾在国企和外企工作、后来又自己创业的经历有关。

C.张先生在这所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学问炉火纯青,性格外圆内方....,所以既受尊重,又有很多朋友。

D.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D项,“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

此处用错对象。

A项,“空谷足音”,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语本《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B项,“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C 项,“外圆内方”,比喻人外表随和,内心却很严正。

答案:D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质量检测:单元质量检测1(含解析)

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质量检测:单元质量检测1(含解析)

单元质量检测一 (第一至三单元)(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基础巩固(20分)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敝:破,坏 B .唇竭.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 竭:缺,失 C .赵盾弑.其君 弑:古代称臣杀君、子杀父为“弑” D .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 披:披着,穿着 解析:D 项,披:分开。

答案:D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敏于事而.慎于言触槐而.死 B.⎩⎪⎨⎪⎧愿望子之.志是乃圣人之.过也 C.⎩⎪⎨⎪⎧厚敛以.雕墙今近焉,请以.遗之 D.⎩⎪⎨⎪⎧初,宣子田于.首山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B 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A 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C 项,连词,表目的/介词,“把”;D 项,介词,“在”/介词,表比较,“比”。

答案:B3.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B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C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D.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解析:A项,“是知也”中的“知”同“智”;C项,“阙”通“缺”;D项,“匪”同“非”。

答案:B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中意思相近的一项是(3分)( )A.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B.少私寡欲,绝学..无忧C.夫人..禀五常D.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解析:D项,“恭敬”古今意义相近,都为“端庄有礼”。

A项,“文章”古义为“文辞”“文饰”,今义为“著作”;B项,“绝学”古义为“抛弃学问”,今义为“失传的学问”或“高明而独到的学问”;C项,“夫人”古义为两个词,“夫”是句首发语词,不译,“人”指人们,今义是丈夫对妻子的称呼,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答案:D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4分)(1)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述而》)(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新人教版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新人教版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新人教版模块综合测评(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一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就是依照道所表达的自然无为的原那么和无为的行为方式治国平天下。

它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

“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

它的根本理念主要是要把握好政府行为的性质和程度,尽量减损不必要、不适当的政府干预。

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

这种治国方略也就是依道治国。

老子的无为而治或依道治国方略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把道作为治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老子说,要“以道莅天下〞,要“执大象〞“以为天下式〞。

二是要以人为本:“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三是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对于社会上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老子的主张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要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而补缺乏〞。

四是严格遵循自然无为的原那么。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假设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几个要点集中表达在老子的一句话上,这就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郭店简本《老子》)。

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句中的“万物〞主要是指万民,句中的“为〞字有两个含义:一是违逆广阔民众的自然本性和愿望要求而强行宰制;二是对万民不是引导和辅助,而是包办代替。

综合分析老子关于依道治国的思想,可知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具有显著的区别。

一是层次不同。

依道治国所涉及的是国家的开展方向等全局性问题,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所涉及的那么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因而依道治国可以决定或影响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

二是目标和目的不同。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模块综合测评( 总分:150 分时间:150 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 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题 3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就是依照道所表现的自然无为的原则和无为的行为方式治国平天下。

它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智慧。

“无为而治”主要包含安静之治、自然之治、纤弱之治和爱民之治。

它的基本理念主假如要掌握好政府行为的性质和程度,尽量减损不用要、不适当的政府干涉。

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为公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睦的实现创建优异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

这种治国方略也就是依道治国。

老子的无为而治或依道治国方略有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把道作为治国的理论依照和指导思想:老子说,要“以道莅天下”,要“执大象”“认为天下式”。

二是要以人为本:“贤人常没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三是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对于社会上不公正、不公正的现象,老子的主张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要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而补不足”。

四是严格依照自然无为的原则。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贤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几个重点集中表此刻老子的一句话上,这就是“能辅万物之自但是弗能为” ( 郭店简本《老子》 ) 。

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句中的“万物”主假如指万民,句中的“为”字有两个含义:一是违逆广大公众的自然天性和梦想要求而强行宰制;二是对万民不是指引和协助,而是承办取代。

综合剖析老子对于依道治国的思想,可知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拥有明显的差别。

一是层次不一样。

依道治国所波及的是国家的发展方向等全局性问题,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所波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详细问题,因此依道治国能够决定或影响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

二是目标和目的不一样。

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在国家基本制度的既定框架内,使广大公众循序渐进,进而使政权稳固,社会平定;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要使广大公众挣脱被随意宰制的地位,实现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

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评

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评

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9分,每小题3分)礼学与理学,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流,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理念,影响非常之大。

礼是从外部对人的言行加以制约和限定,在这种制约和规范中包含了很多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礼教。

理学,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肯定,特别讲究“内省”的功夫,向内去观察自己,即化而不制。

它只是教化,没有刑罚的手段来制约和规定。

礼学的功效是巩固社会秩序,理学则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

礼是由不断地学习、不断重复的行为,逐渐形成一种习惯,用习惯来逐渐改变人格。

礼是由外部慢慢渗入到人精神心灵内部的,这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过程是虚伪。

孟子说“动容周旋中礼”,人的言行举止能够做到合乎礼,但是你内心究竟怎么样,别人不知道。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这种状态即称其为“虚伪”。

礼是一种人格面具,是必需的。

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中,不同的地位就要有对自己不同的要求。

一个人在社会接触的人是很多的,因此要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身份。

人接触的对象是不断改变的,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在不停地改变。

所谓的“人格面具”也不是一套,而是多变的,有若干套,这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差别来决定的。

既然礼是人格面具,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扮演意识,你的行为总是要符合自己的角色。

如果都能做到恰如其分的符合自己的角色和身份,这才叫作礼。

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同时也不能为我们提供精神依归。

所以说,礼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说先秦礼是盛于当时的分封制的社会,秦始皇以后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整个社会结构和先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于是,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同时先秦有的一些问题,到了后代已经不存在了,而有些先秦礼中没有的情况后代却出现了。

这些问题是《三礼》中没有的。

因此后世尤其是六朝时期,对礼的研究非常深入全面,他们要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来探讨如何利用礼的精神和原则来解决现实问题,这就产生了理学。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检测一(一_五单元) 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检测一(一_五单元) 含解析

阶段检测一(一~五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21分,每小题3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众妙.之门妙:微妙。

B.愿无伐.善伐:夸耀、炫耀。

C.弃君之命,不信.信:相信。

D.私存.《嘿记》之文存:心里怀着。

解析:A项,“妙”的意思是“奥妙”;C项,“信”的意思是“守信用”;D项,“存”的意思是“保存、收藏”。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焉敝之而.无憾B.甘其.食,美其服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C.汝为.六代祖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D.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解析:A项,表目的,来/表转折,但;B项,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指示代词,“这”;C项,均为“是”;D项,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助词,表示停顿。

答案:C3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②沛公安在B ①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②使人遗赵王书C ①然世多趋邪而弃正②然后能成其良直D ①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②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解析:A项,①形容词,舒适、安逸;②疑问代词,哪里。

B项,①动词,遗弃、抛弃;②动词,送给。

C项,①连词,然而;②代词,这样。

D项,均为名词,“处所,地方”。

答案:D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常无,欲以观其妙.②致中和,天地位.焉③使民重.死而不远徙④提弥明死.之⑤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⑥然后能成其良直..⑦项伯杀人,臣活.之⑧一家仁.,一国兴仁⑨无诸己而后非.诸人⑩幸获两全.A.①⑥/③/④/⑤⑦/⑧⑩/②⑨B.①⑥/③/④⑤⑦/⑧⑩/②⑨C.①⑥③/④/⑤⑦/⑧⑩/②⑨D.①⑥③/④⑤⑦/⑧⑩/②⑨解析:①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④是动词的为动用法;⑤⑦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⑧⑩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②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17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试题(人教版附答案)

2017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试题(人教版附答案)

2017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试题(人教版附答案)综合测评(时间:10分钟满分:1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阅读(9分,每小题3分)导学号490063阅读下面的字,完成第1~3题。

墨竹画的流析尹石①中国人有寻根问祖之美德,对墨竹画亦然。

据今资料显示,唐代墨竹已始流行,但都“道听途说”而已:一云吴道子作画“不施丹青已极形似”,二云王维为开元寺画过两丛竹,三云萧悦是唐代画竹名家,四云唐怀太子墓壁画中有侍女旁立三竿墨竹者。

尚有一传说:后唐大将军郭崇韬伐蜀虏得西蜀美才女李夫人,因李氏本非情愿,终日寡欢,月夕独坐南轩,对影感怀,见竹影徘徊于窗纸上,即使笔墨摹写于其上,明日视之,生意俱足,一时有人往往效之,“遂有墨竹”。

凡此说,可暂定为墨竹画的头吧。

不过,在晚唐至五代,有张立、李颇、徐熙等人的作品流传却是可信的。

②至于北宋,同(与可)、苏轼则使墨竹画发展到一高峰。

两人均为四川“老乡”,都为官,诗书画皆名其世。

因同当时出任湖州知州,人称“湖州”,被誉为“竹圣”。

后学者众,故有“湖州竹派”之说。

苏东坡称其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并形容与可画竹“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的神态,一气呵成之,在技法上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的竹叶法,强调意在笔先,传神抒情的感悟。

、苏二人为挚友,“竹苏题”,皆得益彰。

与可的墨竹理论字亦尚不见闻,反而,从苏东坡“表扬”与可画竹的诗却透露出一些“堂奥”。

由于宋太宗赵匡胤、宋徽宗赵佶等皇帝倡爱书画,皇家画院的专职画家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但都以工为上,不敢“偷工减料”。

于是虽然有“湖州”一派的存在,却仍然还是以双构、着色的宫庭画竹法占主导地位。

③但是到了元代,赵孟兆页及夫人管道昇“夫唱妇随”带动了一批人画家。

李衍、高克恭、张彦辅等均为墨竹画的佼佼者,给墨竹画注入了新的生机。

尤其李衍(息斋),效法同功夫最深,编著了《竹谱详录》(10卷)传世。

为后世竹谱之楷模,后人画竹之蓝本,但亦因其偏于教学,故有“息斋之竹真而不妙,东坡之竹妙而不真”的说法。

高中语文 全册模块综合测评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 全册模块综合测评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模块综合测评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阅读题共65分,第Ⅱ卷为表达题共85分。

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3分)探索哲学的两个首要条件是:一是具备勇气坦白承认自己心中的疑问;二是把一切不言自明的事情引入清晰的意识之中,把这些事情作为问题加以探索了解。

然而,要真心探究哲学,我们的精神思想必须处于真正悠闲、自得的状态之中。

我们的精神思想不能追随任何实际的目的,亦即不能受到意欲的指挥。

我们必须全神贯注于接收直观所见的世界和自己的意识所给予我们的教诲。

文学家把生活、人的性格和人的处境之画面展现给我们的想象力;他们把这些图像活动起来,然后让读者尽量发挥自己的思想能力,以思考、琢磨这些画面。

所以,文学家可以同时满足思想能力参差不一的人,不管他们是傻瓜还是智者。

但哲学家却不以此方式展现生活,而是对生活抽丝剥茧,概括出成熟、完善的思想。

在这一工作完成以后,哲学家现在就要求他的读者以哲学家本人同样的方式、以同等的程度思考事情。

因此缘故,哲学家只有很小的读者群。

据此,我们可把文学家比作带给人们鲜花的人,而哲学家带给人们的则是从鲜花里提取的精华。

文学作品相对哲学著作还拥有这一巨大的优势:文学的众多作品可以同时并存而又相安无事。

事实上,就算这些作品彼此差异很大,它们也可以同时为同一思想的人所欣赏和珍视。

相比之下,某一哲学思想体系甫一露面,就已经睥睨着它的兄弟姐妹,处心积虑要毁灭它们,就像上台登基的亚洲国家的君主一样。

这是因为正如一山只容一虎,同样,只有一种哲学可以君临天下。

也就是说,哲学体系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孤独、不喜交际的,一如那些孤独守在丝网中央的蜘蛛:它们现在就静候苍蝇自投罗网。

而一旦另一只蜘蛛向它靠近,那只是准备开始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因此,文学作品和平共处,就像安静、平和吃草的绵羊,但哲学著作天生就是猛兽;那种破坏和毁灭一切的欲望使它们甚至成为首要是吞噬自己同类的蝎子、蜘蛛、昆虫幼体一类。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后训练:综合测评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后训练:综合测评

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学记》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在教育问题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思想资源。

对此,我们应始终保持必要的温情与敬意,善于汲取其中的智慧,让教育“归于自然”,回归教育真谛。

教育应以“孝共同体”为载体。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孝共同体”是中国人的家,以孝为本的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矣”。

家庭教育以孝道为核心,孝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起点,百善孝为先,“教者,孝之文也”“夫孝,德之本也”。

孝道教育主要是通过家来完成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家庭是人出生后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中国古代教育主要是靠父母的言传身教来完成的,它对于一个人的道德养成与人格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人的家是基于血缘的以尊亲为结构的共同体,家既是生活共同体,又是道德共同体。

家既解决了“你是谁”的问题,又回答了“你从哪里来”的问题,还明辨了“你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西方是通过宗教来安立人心的,中国古代教育则主要依托家共同体来完成的,通过家庭的人文教化来立德树人。

家书、家风与家训等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

长辈通过家书把道德修养、人格风范等传授给子孙,教给孩子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否则就会受到家规惩罚。

家风与家教构成了“道德共同体”。

家训的形式有训诫、遗训与书信等多种形式,中国古代著名的家训有《孔子家语》《颜氏家训》《诫子书》《朱子家训》等。

中国古代的孝道教育中,祭祀之礼常常发挥着激发与唤醒人性之善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各种礼仪中,祭祀是最重要的活动。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阶段综合测评1_word版有答案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阶段综合测评1_word版有答案

阶段综合测评(一)(一~五单元)(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知者动.,仁者静动:活跃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克服C.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著:显露D.若住.此间,有人害汝住:停留【解析】B项,克:能够。

【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B.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C.见君子而后厌然.使之然.也D.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解析】A项,介词,把/介词,因;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C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D项,连词,表转折。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及其..壮也,血气方刚B.不忘恭敬..,民之主也C.少私寡欲,绝学..无忧D.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解析】A项,及其,古义:等到他;今义:连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后者和前者是从属关系。

C项,绝学,古义:抛弃学问;今义:失传的或高明独到的学问。

D项,烈士,古义:刚烈之士;今义:为正义的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答案】 B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况史.之为务A.所以事.君也B.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C.提弥明死.之D.而身处尧舜之安.【解析】史:名词作动词,写史。

A项,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B项,诚:使动用法,使……诚。

C项,死,为动用法,为……死。

D项,安,形容词作名词,安稳的地位。

【答案】 A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何以知其然也A.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B.天下莫柔弱于水C.唤慧能堂内D.何适而无有道邪【解析】D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A项,判断句。

B项,状语后置句。

C项,省略句。

【答案】 D二、阅读鉴赏(45分)(一)课内阅读(20分)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10题。

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测试卷及答案(12)

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测试卷及答案(12)

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二)阶段性综合检测(B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守德”如何不再难?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

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顾客自觉“天下无贼”,使人感到暖流涌动。

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意袭来。

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道德两难”问题。

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买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炸弹一样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

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爱心等朴素的情怀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恶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

“道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问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道德两难”的现实路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

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高考仿真检测(一)+Word版含解析.doc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高考仿真检测(一)+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仿真检测(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传播丝绸之路到唐代时已发展到历史上的极盛时期。

通过丝绸之路的商品贸易往来,唐文化无所顾忌地大量吸收外域文化。

隋唐时期涌入中国的外域文化规模确乎巨大,南亚的佛学、医学、历法、美术、音乐,中亚的袄教、景教、摩尼教、音乐、舞蹈,西亚的伊斯兰教、医术、建筑艺术,等等。

这些文化从唐帝国开启的国门中一拥而入,而唐都长安,自然也就成了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

公元6~8世纪的长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性都市,长安的鸿胪寺接待了七十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长安的国子学和太学接纳了三万多的外国留学生。

外域文化的大量涌入,使唐人的文化生活也增添了万千风采。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胡汉文化冲突、融合时期后,隋唐皇室的高官贵戚中已有许多人具有了胡汉混杂的血统。

血统的“胡化”,使得唐人能够坦然接受胡人风尚。

胡食在唐代广为流布,胡曲与胡舞在唐代也大为流行。

除此之外,唐人也对胡装颇为喜爱,女子化妆亦习胡风。

胡汉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效应,使唐人不仅在礼法上颇具“胡风”,而且在气质上也大有“胡气”。

正是这种风气的熏陶,才使唐代文化热烈多彩,更富生命活力。

唐文化在广泛摄取外来文化营养的过程中却并未失去其堂堂正正的中华文化特质。

唐文化对外来文化在宽容、开放的同时,又加以能动地选择与改造,从而将外来文化的精华吸收并消化。

隋唐时期佛教发展高度成熟,寺院经济也空前发达,高僧们制定独特教规,瓜分教区,以相对稳定的地盘创造性地发展佛教理论,进而推出纯粹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佛教宗派,这就是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

这些佛教宗派在佛理和价值取向上都是中国式的。

印度佛学以出世和个人“解脱”为价值取向,而中国佛学则强调以功德度人,注重入世。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质量检测(一)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质量检测(一) Word版含解析.doc

阶段质量检测(一)一、基础巩固(2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敝:破,坏 B .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 竭:缺失 C .赵盾弑.其君 弑:杀。

古代称臣杀 君、子杀父为“弑”D .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披:披着,穿着 解析:选D D 项,披:分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敏于事而.慎于言触槐而.死B.⎩⎪⎨⎪⎧ 愿望子之.志是乃圣人之.过也 C.⎩⎪⎨⎪⎧ 厚敛以.雕墙今近焉,请以.遗之 D.⎩⎪⎨⎪⎧初,宣子田于.首山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选B B 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A 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C 项,连词,表目的/介词,“把”;D 项,介词,“在”/介词,表比较,“比”。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B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C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D .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解析:选B A 项,“是知也”中的“知”同“智”。

C 项,“阙”通“缺”。

D 项,“匪”同“非”。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中意思相近的一项是(3分)( )A .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 B .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C .夫人..禀五常 D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解析:选D D 项,“恭敬”古今意义相近,都为“端庄有礼”。

A 项,“文章”古义为“文辞”“文饰”,今义为“著作”。

B 项,“绝学”古义为“抛弃学问”,今义为“失传的学问”或“高明而独到的学问”。

C 项,“夫人”古义为两个词,“夫”是句首发语词,不译,“人”指人们,今义是丈夫对妻子的称呼或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5.默写下列名篇名句。

(8分)(1)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__。

(《论语·述而》)(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高考仿真检测(一)+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高考仿真检测(一)+Word版含解析

高考仿真检测(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传播丝绸之路到唐代时已发展到历史上的极盛时期。

通过丝绸之路的商品贸易往来,唐文化无所顾忌地大量吸收外域文化。

隋唐时期涌入中国的外域文化规模确乎巨大,南亚的佛学、医学、历法、美术、音乐,中亚的袄教、景教、摩尼教、音乐、舞蹈,西亚的伊斯兰教、医术、建筑艺术,等等。

这些文化从唐帝国开启的国门中一拥而入,而唐都长安,自然也就成了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

公元6~8世纪的长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性都市,长安的鸿胪寺接待了七十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长安的国子学和太学接纳了三万多的外国留学生。

外域文化的大量涌入,使唐人的文化生活也增添了万千风采。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胡汉文化冲突、融合时期后,隋唐皇室的高官贵戚中已有许多人具有了胡汉混杂的血统。

血统的“胡化”,使得唐人能够坦然接受胡人风尚。

胡食在唐代广为流布,胡曲与胡舞在唐代也大为流行。

除此之外,唐人也对胡装颇为喜爱,女子化妆亦习胡风。

胡汉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效应,使唐人不仅在礼法上颇具“胡风”,而且在气质上也大有“胡气”。

正是这种风气的熏陶,才使唐代文化热烈多彩,更富生命活力。

唐文化在广泛摄取外来文化营养的过程中却并未失去其堂堂正正的中华文化特质。

唐文化对外来文化在宽容、开放的同时,又加以能动地选择与改造,从而将外来文化的精华吸收并消化。

隋唐时期佛教发展高度成熟,寺院经济也空前发达,高僧们制定独特教规,瓜分教区,以相对稳定的地盘创造性地发展佛教理论,进而推出纯粹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佛教宗派,这就是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

这些佛教宗派在佛理和价值取向上都是中国式的。

印度佛学以出世和个人“解脱”为价值取向,而中国佛学则强调以功德度人,注重入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综合测评(一)(一~五单元)(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知者动.,仁者静动:活跃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克服C.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著:显露D.若住.此间,有人害汝住:停留B项,克:能够。

【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B.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C.见君子而后厌然.使之然.也D.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A项,介词,把/介词,因;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C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D项,连词,表转折。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及其..壮也,血气方刚B.不忘恭敬..,民之主也C.少私寡欲,绝学..无忧D.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A项,及其,古义:等到他;今义:连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后者和前者是从属关系。

C项,绝学,古义:抛弃学问;今义:失传的或高明独到的学问。

D项,烈士,古义:刚烈之士;今义:为正义的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答案】 B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况史.之为务A.所以事.君也B.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C.提弥明死.之D.而身处尧舜之安.史:名词作动词,写史。

A项,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B项,诚:使动用法,使……诚。

C项,死,为动用法,为……死。

D项,安,形容词作名词,安稳的地位。

【答案】 A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何以知其然也A.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B.天下莫柔弱于水C.唤慧能堂内D.何适而无有道邪D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臵句。

A项,判断句。

B项,状语后臵句。

C项,省略句。

【答案】 D二、阅读鉴赏(45分)(一)课内阅读(20分)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10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王何必.曰“利” 必:必然 B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有以:有什么方法 C .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弑:杀害 D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丢弃 A 项,必:一定。

【答案】 A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①不远千里而.来②曲肱而.枕之 B.⎩⎨⎧ ①何以.利吾身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C.⎩⎨⎧ ①不为不多矣.②乐亦在其中矣.D.⎩⎨⎧①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②吾其.还也 A 项,“而”,都是连词,表修饰。

B 项,“以”,都是介词,用。

C 项,“矣”,都是语气词,表肯定语气。

D 项,“其”,①代词,他的;②语气词,表婉商语气。

【答案】 D8.下列语句不能直接表现孟子“义利观”的一项是(3分)( )A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B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C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D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C 项,应该是孟子向梁惠王说明卿大夫权势过重对国家的危害,没有直接谈到“义利观”。

【答案】 C9.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完全是一己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

B.孟子回答的“大王何必说‘利’?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

C.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来消除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

D.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虽然梁惠王说的是“利吾国”,但这不能证明他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因为在封建社会,国家是君主的国家,天下是君主的天下。

此项说法不当。

【答案】 A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方法使我的国家得利吗?(2)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3)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二)课外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王来,字原之,慈溪人。

宣德二年以会试..乙榜授新建教谕。

六年,以荐擢御史,出按苏、松、常、镇四府。

命偕巡抚周忱考察属吏,敕有“请自上裁”语。

来言:“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

”帝为改敕赐之。

中官陈武以太后命使江南,横甚,来数抑之。

武还,诉于帝。

帝问都御史顾佐:“巡按谁也?”佐以来对。

帝叹息称其贤,曰“识之”。

及报命,奖谕甚至。

英宗即位,以杨士奇荐,擢山西左参政。

言:“郡县官不以农业为务,致民多游惰,催征辄致已命。

朝廷悯其失业,下诏蠲除,而田日荒闲,租税无出,累及良民。

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蚕桑可裨本业者,听其规画。

仍令提学风宪官督之,庶人知务本。

”从之。

来居官廉,练达政事。

侍郎于谦抚山西,亟称其才,可臵近侍。

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

逮下狱,当徙。

遇赦,以原官调补广东。

来自此始折节为和平,而政亦修举。

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

明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

也先逼京师,来督兵勤王..。

渡河,闻寇退,乃引还。

景泰元年,贵州苗叛。

总督湖广、贵州军务侯璡卒于军,进来右都御史代之。

与保定伯梁珤,都督毛胜、方瑛会兵进讨。

贼平,班师。

诏留来、珤镇抚。

寻命来兼巡抚贵州。

奏言:“近因黔、楚用兵,暂行鬻爵之例。

今寇贼稍宁,惟平越、都匀等四卫乏饷。

宜召商中盐,罢纳米例。

”从之。

三年十月召还,加兼大理寺卿。

珤以来功大,乞加旌异。

都给事中苏霖驳之,乃止。

来还在道,以贵州苗复反,敕.回师进讨。

明年,事平。

召为南京工部..尚书。

英宗复辟,六尚书悉罢。

来归。

成化六年卒于家。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有删节)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B.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C.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D.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

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

“以……为”为固定结构,所以排除A、C两项。

“听其均分”的意思是“任由他们均分”的意思,排除D项。

故选B项。

【答案】 B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

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

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的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本题考查识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错,原文无“肱股之臣”。

【答案】 D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来为人正直,中官陈武因受太后的宠幸横行江南,王来多次对陈武进行打击,陈武向皇帝诉说此事,但皇帝并没有怪罪王来。

B.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

第二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

也先逼近京城,王来率兵护驾。

C.景泰元年,贵州苗人反叛,王来与梁珤、毛胜、方瑛联合讨伐苗人,平定之后,皇帝下诏,让王来与梁珤一起留下来镇守。

D.王来一生官职调动升降非常频繁。

曾因杨士奇推荐,被提拔为山西左参政;也曾因英宗复辟被罢官。

成化六年,死于家中。

本题考查文言概括分析的能力。

“中官陈武因受太后的宠幸横行江南”错,文中并没有提到太后对陈武宠幸。

【答案】 A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残害百姓的官吏,铲除还唯恐不迅速呢,一定要请示后再执行,百姓困苦多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