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精)
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七大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重点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
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七大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重点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2.23•【字号】南政综〔2021〕26号•【施行日期】2021.02.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质量管理和监督正文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七大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重点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南政综〔2021〕2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为深入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我市优势特色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加快培育打造重点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做大做强做优七大绿色产业,特制定本意见。
一、发展目标到2025年,打造以圣农为龙头的食品加工、林产工业、旅游康养等3个千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机电制造、新型轻纺、新型建材、氟新材料等4个五百亿产业集群,以及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现代物流、教育文化等5个百亿产业集群,建成一批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产业链拓展延伸、优势特色凸显、资源要素集聚、产城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集群。
二、重点方向(一)千亿产业集群1.食品加工:发挥绿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和“武夷品牌”效应,以圣农集团、长富乳品、武夷星茶业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围绕构建“全域绿色食品”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产品优质、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着力建成全国一流的绿色食品制造基地。
2.林产工业:以木竹加工、林产化工、纸业等为重点,以三元集团、华宇集团、青松股份、泰盛纸业等企业为龙头,推动林产工业产业集群建设、提质增效,将南平打造成为全国林产工业示范城市。
3.旅游康养:发挥武夷山“双世遗”和国家公园品牌优势,创新旅游产品供给,推动以武夷山为龙头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拓宽“互联网+旅游”新路径,发展“旅游+”“康养+”新业态,深化文旅、茶旅、体旅、食旅、红旅、康旅融合发展,推动医养融合和中医药康养发展,打造武夷山世界级旅游景区。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8.14•【字号】川办发〔2017〕80号•【施行日期】2017.08.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川办发〔2017〕80号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7〕1号)、《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的意见》(川委发〔2017〕1号)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在转方式、调结构、补短板、促融合、提效益、助增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就加快我省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的重大意义(一)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是推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吸引资本、科技、人才、信息等现代要素集聚,促进产业融合、企业集群,促进农业向多功能、多业态、多空间延伸,为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提供新机会,为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搭建新平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有效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
(二)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改善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增加有效供给,补齐加工和品牌等短板,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把我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是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市县、现代农业畜牧业重点县和“四区四基地”试验田、样板区,加快改革创新举措落地,发挥政策引领、技术集成和示范带动作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全省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科学技术部等关于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科学技术部等关于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公布日期】2006.04.29•【文号】发改运行[2006]762号•【施行日期】2006.04.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科学技术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若干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6]76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财政、科技、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商务、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省府)城市中心支行、国税、地税、质检、环保厅(局):近年来,我国纺织行业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但资源、环境和贸易摩擦等制约因素加剧,行业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
为保持我国纺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有关意见通知如下。
一、纺织行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意义重大“十五”时期是我国纺织行业快速发展的五年。
2005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2690万吨,比“九五”末增长近一倍,占全球纤维加工量的36%以上。
纺织品服装出口1175亿美元,比“九五”末增长1.3倍,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24%左右。
同时,纺织产业结构有所改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运行质量和效益逐年提升,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已经形成。
纺织行业在增加就业、工业反哺农业、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行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日渐突出。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全行业研发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1%,高新技术和高端纺织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品牌设计和自主营销能力薄弱,产品出口主要是贴牌加工,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刚刚起步。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政策汇编新
产业集聚区政策汇编平舆县工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二0一二年四月目录1、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豫发〔2009〕14号2、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豫政〔2009〕62号3、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豫政〔2010〕34号4、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区推进工作机制的通知豫政〔2010〕35号5、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2010年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0〕38号6、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考核晋级实施办法的通知豫政办〔2010〕83号7、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2011年河南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2011〕32号8、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若干意见豫政〔2012〕34号9、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2012年河南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2〕33号10、中共驻马店市委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若干意见驻发〔2011〕10号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豫发〔2009〕14号为促进产业集聚规划区(以下简称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着力培育科学发展的载体,加快形成跨越式发展新机制,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一)重要意义产业集聚区是皀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园区、科技创新园区、加工贸易园区、高效农业园区等在内的各类开发区和园区。
产业集聚区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构建现代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等三大体系的有效载体,是我省实现“两大跨越”、促进中原崛起的战略支撑点。
发展产业集聚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关于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关于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国办发〔2023〕14号),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有关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动企业集中、要素集约、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相互融合,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我省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促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顶层设计,优化- 1 -产业布局,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产业集群联动发展。
创新引领,重点突破。
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带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增强产业集群发展能级。
智造转型,绿色发展。
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智慧智造体系,促进集群价值链整体跃升。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绿色技术、工艺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开放合作,协同发展。
积极融入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推动产业集群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分工,提升集群地位和影响力。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布局,全省项目、企业、产业加速集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加速融合,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大数据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磷煤化工、酱香白酒等产业集群向万亿级迈进,铝及铝精深加工、生态食品、医药制造等产业集群向千亿级迈进,初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9.17•【字号】沪奉府〔2009〕147号•【施行日期】2009.09.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正文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沪奉府〔2009〕147号各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现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九年九月十七日奉贤区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家、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工作部署,促进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区政府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大力推进“三区一基地”建设,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战略,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优化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为主线,加快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核心区。
结合奉贤实际,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学习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上海时提出的“努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指示,加快落实温家宝总理在上海调研时关于大力发展服务业等目标,根据市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政策意见,紧紧围绕“三区一基地”的总体建设目标,形成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结构,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任务(一)推进高端制造产业发展,积蓄后劲1、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
围绕全国十大振兴产业规划和市九大高新技术产业,结合奉贤实际,大力发展4+8产业。
(即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及配件、新材料、游艇设备制造、光仪电、物流装备制造、输配电、信息设备制造业、精细化工、汽车配件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
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及效应
10000头以上。
2 发生特点稻飞虱发生特点是①始见期偏迟,前期迁入虫量少,7月上旬集中迁入,虫量大,8—9月份有多次回迁虫峰。
②前期四(2)代白背飞虱发生相对较轻,五(3)代和六(4)代大发生且重叠发生明显,成、若虫盛发期长。
③四(2)代褐飞虱短翅型成虫发生早,数量大,导致8月上旬褐飞虱比例迅速上升,从而替代白背飞虱占据了绝对优势。
④五(3)代在中稻上造成为害,少部分田块出现冒穿倒伏和枯死。
⑤六(4)代在双晚上继续危害,造成空瘪粒增多,千粒重下降,但损失要小于单季稻。
3 原因分析(1)四(2)代在早稻上只是中等发生,农民大多忽视防治,虫口累积,而且7月下旬又有迁入,因此基数大。
(2)7月底到8月初正值成虫产卵和低龄若虫孵化高峰期,恰遇“麦莎”台风来袭。
连续一周的阴雨和凉爽的天气给五(3)代褐飞虱的增殖和为害提供了极佳的温湿度环境。
(3)中稻正处于孕穗破口期,稻株营养丰富,食料条件有利于稻飞虱取食为害。
(4)单季稻前期大量使用以三唑磷为主的有机磷类药剂防治稻螟虫,也可能刺激褐飞虱增殖。
(5)防治上存在药剂不对路和方法不科学的问题,而且中稻齐穗后农民往往忽视防治或放弃防治。
(6)单季稻和双晚后期稻株茂密,田间郁蔽,防治困难,防效不理想,这也是造成虫量居高不下的客观原因。
4 有效防治策略和控制技术2005年稻飞虱的大发生当然有其客观原因,但若能及早控制,及时防治,对路用药当不至于造成大问题。
笔者今年正好也进行了417h m 2中稻的病虫防治承包试点,对于稻飞虱仅仅防治2次却效果极好,百丛虫量一直控制在2000头以下,而试点周边群众却损失惨重,最高虫量达8万头/百丛,在灌浆后出现倒伏枯死的情况下,部分农户不得不将七成熟的稻子收割。
以下我就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稻飞虱的有效防治策略和控制技术。
411 防治策略 治二代、压三代、控四代。
防治重点是褐飞虱,即当四(2)代褐飞虱百丛虫量达到100头以上时,即应选择对路农药进行防治,既减轻当代稻飞虱的直接危害,又压低五(3)代的发生基数;狠治五(3)代褐飞虱,争取五(3)代防治主动权,又能减轻六(4)代防治压力;决战六(4)代,根据六(4)代虫情,视情况用药,确保水稻安全和质量的情况下适时、适量防治。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加快推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定本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当今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科技和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重点。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决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推进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城填化快速发展时期,资源加工型、高耗能产业比重大,实现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紧迫,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民生改善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必须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做大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产业,提升主导产业技术水平和层次,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在国内许多省市纷纷出台强有力资金、人才、技术、要素保障等支持政策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进则退,小进亦退。
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以跨越发展的思维和魄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实施优势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按照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开放带动、集聚发展的思路,立足我省产业基础、现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现阶段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海洋经济等产业。
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年均增速达到25%以上。
集中力量推进实施新能源及应用示范、信息产业升级、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新材料特色产业链壮大、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化、新能源汽车示范、新兴海洋产业培育等八大工程,力争取得新突破。
加快产业集聚对策措施
加快产业集聚对策措施产业集聚是指相同或相互关联产业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进行聚集,并形成比较优势的现象。
加快产业集聚对策措施,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创造就业机会,推动产业升级。
下面我将提出一些加快产业集聚对策措施。
首先,政府应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
政府可以通过优惠政策、资金支持和税收减免等手段,吸引优势产业在特定地区集聚。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重点产业的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
第三,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政府应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供良好的人才资源支持。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人才引进计划,为优秀人才提供高薪职位、优厚待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时,政府还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提供科研经费和项目支持,加强产学研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第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产业集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良好的运输、物流和通讯条件,为产业集聚提供支持。
第五,加强对外合作与开放。
政府应积极推动区域间、国内外产业的合作与交流,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和投资者来该地区投资兴业。
同时,政府还可以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外资流入,引导外资向优势产业集聚地区流动。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共同推动产业集聚,实现资源和市场的互补与利益的最大化。
最后,政府应加强监管和服务,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便利的政务服务。
政府可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提供便利和保障。
政府还可以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市场监测和早期预警,防范市场风险和产业周期的波动,保障产业的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加快产业集聚对策措施是一个复杂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提供政策支持和投资引导。
企业应加强合作与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
高校、科研机构应加强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集型、研究开发型和轻加工型等制造产业为重点发展领域,以工业园区、商用楼宇为生产载体,培育引进都市消费工业、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型储能等产业,聚焦“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和平台型企业,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2.发展知识密集型、高效辐射、创新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
推动荔湾生产性服务业面向珠江西岸制造业提供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服务,打造立足广佛、面向珠西、辐射湾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地。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都市工业融合发展,集聚研发设计、信息数据、商务服务、检验检测等专业性强、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的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积极鼓励生产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形成高效辐射、高端集聚、创新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3.发展数字化转型、生态化集聚、品牌化引领的商贸业。
以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统筹推进传统商圈和现代商圈建设,打造兼具岭南特色与时尚元素的现代商都。
大力发展直播电商、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推动传统专业市场优化升级。
积极发展以消费者体验为主线的线上线下综合零售形态。
加快数字创意、数字金融、数字交通、数字教育、数字医疗等数字贸易新业态集聚,推动金融、文化、信息技术、中医药、会展等重点领域服务贸易发展,推进服务外包转型升级。
(二)产业布局按照全市关于“做优做高沿江产业带”“做实做特西部产业带”的工业发展部署,立足荔湾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方向,高标准建设白鹅潭商务区、荔湾文商旅活力区、海龙围科创区三大平台,形成既各具特色、又协调一致的整体发展格局。
1白鹅潭商务区。
基于世界级地标商圈和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的功能定位,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商贸业,推动发展现代都市工业。
大坦沙片区充分发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东)资源优势,布局建设实验室设施集群,聚焦健康管理、高端医疗等领域发展医药健康消费市场。
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意见建议
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意见建议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举措。
现就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1、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产业集聚是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域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
加快产业集聚是优化资源配置、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的工作平台。
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地域内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
培育产业集群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产业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要求,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方式。
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推进工业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过程。
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选择,抓实抓好。
2、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扩大开放、服务全局”的发展态势,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高新技术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创造良好环境,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化产业布局,使我省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的集聚力明显增强,产业的核心技术、品牌效应与营销网络优势更加明显,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更加有力,临海工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3、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目标任务是:初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域和产业集群。
福建省鞋服行业电子商务现状与对策研究
通过 问卷 调查 数据 ,可 具体得 出 各种 因素影 响的 大小 。
32 研 究的 结论 . 通 过 实 际访 谈 ,发现 对 采 用 电子商 务 的 顾 虑是 目前 影响 广 内容 ,政 府 及相 关 部 门 必须 有所 作 为 ,并 积 极 引导 ,作 出有 针 问卷 调 查 的形 式 展开 调 研 。初 期 重点 访 谈 的对 象 是行 业 龙 头企 大 中 小企 业 实施 电子 商务 的主 要原 因。针 对 问 卷 中涉 及 的 四个 及 访 谈 相结 合 的 方 式。 问卷 编 制 的依 据 来 自于 国 内外 文献 及对 对性 的解 决 方案 。
23 鞋服 行业 中小企 业实 施电子 商 务状况 . 相 比 之下 , 目前 泉 州地 区鞋服 产 业 中 小企 业 实施 电子 商务 环球 鞋 网作 为一 家垂 直 类 的B B 2 行业 网站 , 目前 已超 过 3 的 比例 较低 。虽然 有环球 鞋 网和石狮 服装城 电子商务 平 台作 为中 O 万 的注 册会 员 ,月访 问量 高达2 0 万 人次 ,超过 4 50 万条 经销 商数 介平 台 ,但真 正能 利用 这两个 平 台并 带来 经济 效益 的企业 数量还 据 库 。环 球 鞋 网 先后 为包括 安 踏 、耐 克 、 阿迪 达斯 、特 步等 在 不多 。在综合 性平 台上 ,有一 些企业 通过 加入 阿里 巴 巴中国供 应 内 的众 多鞋 类 企 业提 供 了专 业 的互 联 网 应 用服 务 ,是 鞋 业人 士 商 ,打 开 了对外 营销 的渠道 ,有一 些效果 却有 限。另 外 ,有 些 自 行 业 交 流 、信 息 获取 及 从 事 电子商 务 交 易 与 网络 营销 的 首选 平 建 网站 的 中小企业 ,仅仅 停 留在利 用 网站 发布信 息 的阶段 ,并 没
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
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07.03•【字号】榕政办〔2023〕50号•【施行日期】2023.07.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榕政办〔2023〕5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自贸区福州片区管委会:为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抢抓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推动未来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量,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
经市政府同意,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坚持龙头、创新、示范引领,强化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推动未来技术多路径探索和交叉融合,前瞻谋划一批未来产业,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构建竞争新优势,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二、发展目标围绕科创走廊建设,推动产业基础良好、成长较快的新材料产业突破前沿技术、跨越发展,推动新一代光电、自主人工智能、未来能源、深海空天开发、元宇宙、未来医疗等6个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倍增发展,前瞻布局量子科技、未来网络等2个孕育期未来产业,到2030年,涌现一批有影响力的未来技术、创新应用、头部企业和领军人才,聚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和原始创新策源地。
——建设东南沿海创新策源地。
以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滨海新城为双核心,做优做强新型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10个以上未来产业创新中心,打造辐射全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未来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
未来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新材料、新一代光电、自主人工智能、未来能源等产业加速成长,加快打造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促进产业集聚引领发展。
——创新主体活力竞相迸发。
最新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精品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年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政〔〕32号)精神,为明确年度工作重点和建设任务,全面加快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推进提速增效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把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中心工作和综合性举措,作为“六加一攻坚战”的基本平台和着力点,按照“三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发展要求,努力在壮大产业集群、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力度、产城互动发展、提升要素平台五个方面取得新突破,积极开展典型示范创建,强力推进我市产业集聚区更大规模、更高水平、跨越式发展,努力走在全省前列。
(二)发展目标。
年,全市17家产业集聚区全年完成投资7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48%,其中工业投资490亿元、服务业投资40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70亿元(其中用于租售的标准化厂房投资11亿元);实现企业(单位)营业收入超过3300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600亿元。
产业集群快速壮大,产业特色更加鲜明,产业结构和集约节约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年底在全省180家产业集聚区考核排序中,我市“一中心五组团”县(市、区)的13家产业集聚区要进入全省前60名,“四支撑”县的产业集聚区要进入全省前100名。
上半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观摩活动,市确保进前两名;全年全省重点项目建设观摩评比,力争排第一名。
(各产业集聚区年度目标见附件1)产业集聚水平加快提升。
全年实施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490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220个以上),其中新开工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300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130个以上);年要形成2个总收入超500亿元(市石化产业集聚区、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1个400-500亿元(县产业集聚区)、1个300-4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2个200-300亿元(县产业集聚区、市洛新产业集聚区)、6个100-200亿元(市洛龙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工业产业集聚区、伊洛产业集聚区、县产业集聚区、市产业集聚区)的优势产业集群。
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经验对湖南的启示
内容 , 育 产 业 集 群 能 有 效提 升 区 域 经 济 培
实力【 1 ] 海 地 区 作 为 我 国 改革 开 放 的 前 。沿
沿 阵地 , 先 发 展 产 业 集 群 , 形 成 一 定 率 并 规 模 。 鉴沿 海 发 达 地 区产 业 集 群 发 展 的 借
经 验 , 力 发 展 产 业 集 群 , 于 湖 南推 进 大 对
产 业 集 群 是 指 集 中 于 一 定 区 域 内特 定 产 业 的 众 多 具 有 分 工 合 作 关 系 的 不 规 模 等 级 的 企 业 和 与 其 发 展 有 关 的 各 种 机 构 、 织 等 行 为 主 体 , 过 纵 横 交 错 的 组 通
网络 关 系 紧 密联 系在 一 起 的 空 间 集聚 体 。 产 业 集 群 发 展 日益 成 为 针 织 、 山石 湾 的 陶 云 佛 瓷等 。 浙 江 , 产 值 1  ̄5 在 年 0 0亿 的 民营 企 业 集 群 18个 , 1 年产 值 5 ~ 1 0 的 民营 0 0亿 企业集群 2 6个 ,年 产值 10亿 以上 的 民 0 营 企 业 集 群 3个 , 要产 品在 国 内市 场 的 主 占 有 率 达 到 3 % 以上 的 集 群 有 5 0 3个 , 其 中 多 数 是 浙 江 省 乃 至 全 国 的专 业 生 产 加 工 出 口基 地 。例 如 , 占世 界 总 产 量 7 %以 0 上 的 防 风 打 火 机 集 中 于 温 州 的鹿 城 区 和 瓯 海 区 , 宁 的许 村 、 巷 的装 饰 布 占全 海 许 国 市场 份 额 的 3% 以 上 ,永 康 的 衡 器 产 5 量 占全 国 的 23 / 。福 建 晋 江 具 有产 业 集 聚 特 征 的 产业 集 群 有 2 6个 。 3 0余 家 企 业 0 为 七 匹 狼 、 安 、 客 等 龙 头 企 业 配 套 生 恒 雅 产 。形 成 了专 业 化 生 产 乡 镇 , 陈埭 镇 生 如 参考文献:
中共金华市委、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产业集群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的若干意见
中共金华市委、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产业集群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金华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2.28•【字号】市委[2006]3号•【施行日期】2006.02.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中共金华市委、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产业集群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的若干意见(市委〔2006〕3号)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努力打造上海经济区南翼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根据我市"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的战略部署,现就培育产业集群、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认识,进一步增强工业强市的发展理念1、工业是我市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是财政和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实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带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
全市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的发展理念,坚持合力兴工不动摇,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的竞争能力,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2、培育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乃至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重大战略性举措。
从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战略性任务,摆上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抓紧抓实抓好。
二、培育产业集群、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3、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战略主线,以产业规划为龙头,空间集聚为基础,产业联系为核心,科技创新为动力,服务体系建设为保障,大力实施“五大工程”,加快“一基地两中心五大产业区”建设,为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4、主要目标:紧紧围绕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生产、小商品制造、五金机械、医药化工、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等特色主导产业,经过五年左右的培育,努力建成一批企业高度集聚、专业化分工明确、产业联系紧密、服务体系健全、区域品牌效应明显、特色和竞争优势不断增强的产业集群和新型工业体系。
现代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和建议
现代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和建议
现代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和建议:
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在特定地区集聚发展,并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支持措施。
2. 建立合理的基础设施:为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通信等,以便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3. 加强产业链协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整体竞争力。
4. 提供人才支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适应产业集群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5. 加强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
6. 加强品牌建设:推动企业加强品牌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7. 促进跨界融合:鼓励不同行业之间的合作与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形成新的增长点。
8. 加强金融支持:建立健全的金融体系,为产业集群提供融资支持,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9. 推动国际合作:鼓励企业与国外企业进行合作,引进外资和技术,拓展国际市场。
10.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
11. 提高绿色环保水平: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环境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促进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地方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同时,产业集群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见: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举措。
现就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1、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产业集聚是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域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
加快产业集聚是优化资源配置、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的工作平台。
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地域内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
培育产业集群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产业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要求,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方式。
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推进工业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过程。
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选择,抓实抓好。
2、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扩大开放、服务全局”的发展态势,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高新技术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创造良好环境,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化产业布局,使我省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的集聚力明显增强,产业的核心技术、品牌效应与营销网络优势更加明显,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更加有力,临海工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3、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目标任务是:初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域和产业集群。
到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2000年翻两番;形成6—8个能够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30个能参与国内产业分工并处领先地位、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一大批能参与国内竞争、对中心城市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起带动作用的地方性产业集群。
初步形成功能较为完善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产业综合配套功能,建立若干个国际性、全国性的专业市场及一批研发中心、检测中心、标准中心和信息中心。
二、积极拓展加快产业集聚的有效途径4、培育要素市场,加快产业集聚。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规范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消除不利于市场培育完善的各种障碍,大力培育要素市场。
健全以市场为基础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市场化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增强要素活力,激活要素潜力,促进生产要素有效地流动、集聚和优化配置。
充分利用现有城镇基础设施加快生产要素集聚。
积极引导、合理规划土地投入方向,使土地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项目集中,鼓励企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技术要素以多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5、创新项目机制,增强产业集聚。
加强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研究,高度重视大型产业项目的储备,积极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
充分利用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大型产业项目落地,引导企业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带动一批配套项目,拓展产业集聚的空间。
结合我省实际,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制度,规范行业的环保、安全、技术、质量标准,建立投资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加强投资运行的监测分析,及时向社会发布投资调控政策、投资信息和产业发展趋势,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投资浪费。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着眼于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把招商引资政策和促进产业集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集聚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业性投入资金,集中扶持产业发展的关键项目。
广泛利用民间资本,形成民间投资稳定增长的机制。
鼓励各类符合条件的企业以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加快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融资功能,促进产业集聚。
6、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
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
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推动龙头企业建立产品标准、质量检测、财务结算等中心,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帮助协作配套企业做好与龙头企业相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省内配套率。
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
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7、创造区域品牌,引导产业集聚。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
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活动。
积极培育国家名牌产品,对评选为“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各地应根据财力给予奖励。
鼓励名牌产品企业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打造一批产业名市、名镇,共创区域品牌。
以政府引导、中介促进、企业自主结盟为原则,推动企业建立营销联盟,共享营销资源。
整合和利用各类会展资源,创立会展品牌,鼓励行业协会统一有序地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交易会。
积极推行现代营销管理,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高闽货的市场占有率。
推动跨国公司采购本地化,鼓励国内外大公司在闽设立商品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分销中心。
8、提升工业园区,推进产业集聚。
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整合、优化、提升现有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做好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按照功能区分,根据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园区的定位,完善工业园区的道路、通讯、水、电、气、污染控制等基础设施,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使之成为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园区开发经营实体,推动园区建设投融资的市场化。
进一步完善“飞地政策”或采取“保存量、分增量”的分配办法,鼓励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所在工业园区集中,鼓励县乡到市县工业园区开发项目。
建立项目投资密度(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地面积)和用地控制指标、土地出让价挂钩制度,按照产业的不同,确定不同的用地控制指标和土地最低出让价。
9、努力扩大开放,拓展产业集聚。
进一步打破所有制限制,完善产权法律制度,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依法保护各类产权。
大力推行以股份制为主的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积极引导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改进对民营经济的管理和服务。
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推进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区域协调,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开展产业链招商,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外著名企业,更多地把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省。
继续办好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一批重大经贸活动,引导采用股权并购方式加大招商力度。
10、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产业集聚。
着眼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着力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促进资源消耗小、经济效益高的高新企业实现规模化集聚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产业,促进清洁生产。
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
建立污染集中控制区,倡导以多家联合、共同投资方式,建设污染设施,完善治污价格机制。
建设行业性清洁生产示范基地,组织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开发与节约利用,实现废水减量化和资源化。
积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中油、煤、气比重。
促进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标志认证,加快淘汰落后的高能耗产品,鼓励企业推广应用节能技术。
三、加快形成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产业集群11、围绕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
围绕龙头企业、名优产品和大型项目,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综合配套能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品牌培育,加快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增强产业竞争力。
电子信息产业要积极推动优势企业增强集聚能力,着力发展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和网络软件、数字视听及家用电器、通讯终端设备、手机及配件、显示器及新型元器件等产业集群,把我省沿海建设成为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机械制造业要不断提高产业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重点发展福州轿车轻型汽车及零部件、厦门客车及其零部件、工程机械、船舶修造、输变电设备、福安电机电器等产业集群。
培育发展智能化仪器和自动化仪器仪表、厦门航空工业和飞机维修产业集群,加快农业机械、建筑机械、建材设备、食品与包装机械、纺织机械、石化项目配套设备等装备工业发展,把我省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机械装备工业产业基地。
石油化工业要加快“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湄洲湾和海沧石化工业基地。
要以泉港石化基地为先导,加快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其后加工项目的建设,以上游带动中下游,以中下游促进上游,形成湄洲湾石化产业集群;要以涤纶纤维、精对苯二甲酸(PTA)为基础,不断向对二甲苯(PX)等上游原料延伸,扩展现有产业链,发展省内外市场紧缺、附加值高的有机化工、精细化工产品,形成海沧石化产业集群。
同时,积极推进福州江阴精细化工园区建设,使其逐步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12、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发展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
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鞋业及其它轻工业、建材和林产等传统产业,发挥我省民营经济优势,突出抓好一批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纺织服装业要发展具有我省特色的服装、家用纺织、工业纺织用布产品,以面料研发为中心,建立跟踪世界领先水平的质量检测中心和研究开发机构,发展泉州、厦门、福州及辐射闽西北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鞋业要加快建立符合国际环保要求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国际性鞋业市场交易中心,强化技工培训,加大品牌创新,做大做强晋江及辐射莆田、福州等地的鞋业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