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训练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合集下载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2010江苏单科、23题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 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 和图②所含信息 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 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 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 息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 点?(4分)
政治改革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
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苏联解体
1)过程:
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1991.8):改国名为“苏维埃 主权共和国联盟”,成为一个松散的邦联。 ②八一九事件: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叶立钦掌握了国家大权,国家 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各国分离势力纷纷宣布独立。 ③《阿拉木图宣言》(1991、12)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标志 着苏联解体。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的相对落后;
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有增无减; (2)斯大林的逝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
2、内容 措施 结果
(1)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2)因为冒进思想和恶 劣的气候,农业再度出 现危机。 企业没有获得独立自主 的经济地位源自相同 背景 都是由于经济发展
缓慢,人民要求提 高生活水平,斯大 林体制弊端。
不同
指导 都没有从实际出发 思想 提出全面且行之有
效的改革措施。
赫、勃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 只是局部改革;戈提出加速发展战 略,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背离了 社会主义方向。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工 业 国 有 化
经济危机 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固 定 粮 食 税 国 家 资 本 主 义 实 行 自 由 贸 易 按 劳 取 酬 工 资 制
取 消 自 由 贸 易
实 物 配 给 制
巩固政权 但激化了矛盾
恢复经济 巩固政权 逐渐过渡探索成功
直接进入失败
Hale Waihona Puke 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 和改革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C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 (2)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 了统治。 (3)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 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 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 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 危害后的经济改革。 (2)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 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3)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 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4)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 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 经济的办法。 (5)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 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 (6)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 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 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高中历史专题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高中历史专题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高中历史专题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2 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

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

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

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斯大林模式”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苏联的改革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济改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最后归于失败。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

苏俄(联)在以下哪一时期对黄金的认识与之相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工业化建设时期解析:A 从材料中可得到的关键信息是“黄金就失去了意义”。

黄金的作用表现为作为一般等价物参与交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贸易,黄金的作用无法体现,故“失去了意义”,A项正确。

2.1920年6月,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给俄共中央的信中写道,只有“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融洽了,主要在乌克兰进行的内战才能结束”。

这一建议提出的背景是( )A.余粮收集制引发严重危机B.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农民处境C.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质疑D.指令性计划模式的弊端显现解析:A 据时间“1920年6月”及“只有‘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融洽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引发农民不满,故A项正确。

B项是这一建议提出的结果,故错误。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与“1920年”不符,故C项错误;1936年,斯大林模式才确立,与“1920年”不符,故D项错误。

3.关于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曾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对列宁这句话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退一步”指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B.“前进两步”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C.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只是一种权宜之计D.新经济政策并不适合苏俄(联)当时的国情解析:D 新经济政策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根本目的是巩固苏维埃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故A、B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发展资本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是权宜之计,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当时苏俄(联)实际,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2 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25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3)产品分配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4.实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进行管制的经济体制。

5.评价(1)积极影响: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影响: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特点(1)管理方法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经济体制方面: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4.实质: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影响(1)经济:经济恢复,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2)政治: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3)理论:探索出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苏联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背景(1)苏联的建立: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3)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之下,为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

专题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二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单元时空定位专题概要: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苏俄(联)先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等探索历程。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体制而收效甚微。

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因方向性错误而导致苏联解体。

这对苏联及整个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考纲要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考点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课标: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新生苏俄政权处于非常时期(1)内忧: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外患:帝国主义协约国武装干涉。

(3)经济:粮食奇缺,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

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 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 者不得食”。

4、评价:(1)积极:适应了战时的需要,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消极: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端和错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5、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两种特点,是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用军事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试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名师点拨】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归纳为“一适应”“两非常”【特别提醒】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的方法,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微考点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史料品读
试一试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三则史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提示: (1)史料一体现了特殊条件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作 用。 史料二反映了 1921 年春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史料三表明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国家控制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命 脉,“后退一步”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发展社会主义。 (2)①所有制:在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的存 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②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③流通领 域:允许自由贸易。④过渡方式: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 为逐步过渡。
思维激活· 想一想 1.20 世纪 20 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 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 为什么列宁在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功劳” 的同时,又说“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提示:列宁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帮助苏俄 政权渡过严重危机方面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是一种临时性的办法。说明列 宁已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 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使苏俄经济走出了困境, 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3.作用 21925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 3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三、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2农业集体化:目的是加强对农业 1.表现 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33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评价 ①冲击了 斯大林模式 ,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②未能从根本上打破 斯大林模式 的框架。
第34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1)前期 ①措施: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 新经济体制 ”,改 进工业管理。 ②效果: 对 高度集中 的管理体制产生一定冲击; 苏联军 事和 综合国力 大为增强。
第5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 复习本专题一定要与必修一的专题九第一节美苏争锋和 第三节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所进行的政 治经济改革探索相联系。
第6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知识回顾
能力探究
知识整合
课后作业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专题概述 本专题主要讲述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实践活动, 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其内容主要包括 1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第2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是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
段实施计划经济;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 关系发展生产。
[答案] D
第3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① 20 世纪 50 年代, 斯大林 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② 1953 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练习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练习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阅历与教训一、选择题1.(2分)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紧急中!”,对此,苏维埃政府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2.(2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的确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接着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试验”。

苏联的“独特试验”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创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改革3.(2分)十月革命成功以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做法包括①将企业收归国有②实行新的土地政策③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④4.(2分)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斗争B.把革命志向变为现实C.促进生产的复原和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5.(2分)2019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苏联唯一在世的总统戈尔巴乔夫恰好满80岁。

关于他在上个世纪80年头中后期对苏联进行改革的表述中,下列正确的是()A.其改革走的是自下而上的中国模式B.其改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尝试C.改革的前期就阻力重重D.其改革有宏观的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6.(2分)1970年,苏联闻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到:“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

”据此推断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B.萨哈罗夫认国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C.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7.(2分)某作品称:“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旁边村落的农夫,许租给他们运用,而以他们全部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二、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积极方面:在当时的情况下发挥了积极作用,集中了一切人力、物力,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是党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2)消极方面:实践证明这一政策中的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

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三、新经济政策(1)、实施的背景●长期的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实施的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3)、特点:①管理方法、手段:高度集中,行政管理。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②经济体制方面:单一的公有制体制。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新经济政策“新”在:通过在一定范围里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作用:①积极方面:a、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b、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c、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②消极方面: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由此可见,任何政策都不能永保不衰,必须审时度势,积极应变!四、苏联的建立:(1922-1991)时间:1922年。

1924年苏联第一部宪法诞生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斯大林模式:(一)含义: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政治经济体制。

(特点:高度集中)(二)形成过程:1、形成背景:①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②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③与俄国的专制主义历史传统④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①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②1926年,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③1928-1932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④1933-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国家实现工业化。

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以总结如下:1.经济计划和集体化:苏联实行的经济计划和集体化政策,通过国家对经济的集中控制和农业集体化,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然而,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农业生产下降、资源分配不合理、计划经济效率低下等问题。

教训是,过度的集中计划和集体化可能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需要适度引入市场机制和充分尊重个体的经济权利。

2.政治体制和人权: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党的领导和单一执政的集权模式导致了政治权力过于集中,限制了公民的个人自由和言论权利。

教训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保护公民权利和民主参与,确保国家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3.科学技术和创新:苏联在科学技术和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太空探索、核能技术和军事领域。

然而,由于政治控制和缺乏市场竞争,苏联在科技创新、科研自由和产业升级方面有所滞后,最终导致了经济发展的瓶颈。

教训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鼓励科研自由和市场竞争,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苏联时期过于强调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导致了政治运动、大规模迫害和思想控制等问题。

这严重削弱了社会的多样性、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训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包容性的社会文化环境、尊重多元文化和思想自由,避免过度强调阶级对立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5.国际关系和冷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意识形态与西方的资本主义模式形成了对立,并导致了冷战格局。

这对国际关系和世界和平造成了长期的紧张局势。

教训是,国际社会应该通过对话、交流和合作,寻求不同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和谐与共存,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

总的来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在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经济的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科技的创新和开放的国际合作,为社会发展提供充分的自由、个体权利和多元性。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1)、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外)(2)、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经济情况极为糟糕(内)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2)主观目的: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3、内容(1)、农业:余粮收集制-无偿征收农民余粮(2)、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物物交换)(4)、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分配)(5)、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经济结构单一求纯,否定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5、评价:1)积极方面:①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2)消极方面(失误):①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②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它继续用于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③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3)、工人、农民不满(4)、阶级敌人乘机叛乱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2、标志:列宁在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3、目的:直接目的为了解决经济和政治危机。

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原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这一规律决定3、内容(1)固定粮食税(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政府对国企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实行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4)实行工资制(按劳取酬)——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4、特点和实质(1)特点: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时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5、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评价)(1)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知识梳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知识梳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知识梳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初期探索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2、苏联的成立①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成立②1924年1月,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苏联第一部宪法,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评价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全盘集体化概念: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①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特点②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断,缺乏民主;党政不分,干部终身制、任命2、斯大林模式制,缺乏群众监督。

③思想:个人崇拜,文化专制,严厉控制思想舆论,行政手段干预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

(1)历史功绩:基本适应苏联当时国情,能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评价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也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①经济上:a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2)弊端:c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②政治上:权力过度集中,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③文化上:文化专制,损害了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09年高考试题】一、选择题1. (2009高考广东单科)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不要市场和货币以及商品经济,用行政和军事的手段干预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经验教训)
(1)积极:有利于集中全国力量解决紧迫经济问题。一 度促进生产力巨大发展,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取得反 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对资本主义国家起了借鉴 作用。
(2)消极影响:农轻重不能协调发展,,严重损害农民利 益,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违反市场经济规律,体 质逐渐僵化;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产生消极影响。
列宁在事后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时 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 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 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选集》
第三版,第四卷,第570页《20世纪的俄罗斯》49页)
错误的实质?
帝国主义和白卫分子利用这一形势在全国掀起富农叛乱,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 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 ……对列宁来说, 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 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实施效果如何?“退却”的实质?
•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其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 同点是
• A. 农民自由支配上缴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B. 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C. 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 在农村推行合作制
阅读:苏联成立与列宁逝世 1922年苏联成立
1924年1月25日,列宁逝世,享年53岁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工业化 背景 落后的农业国;帝国主义包围敌视。
背景
面临危机
政治经济危机
目的任务 应付战争;推进社会主义 解决危机,探索社会主义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强调并实行了集体领
导。但随着政局的稳定及其领导地位的巩固,他 个人集权和新的个人崇拜倾向日益明显。从70年 代起,他逐步把自己的亲信提拔上来,并经常直 接插手政府内外事务。1976年,勃列日涅夫获苏 联元帅衔。1977年,他兼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 席和国防会议主席,成为苏联党、政、军的最高 首脑。这时期,他7次获得列宁勋章,3次获得英 雄金质奖章,他的名字、照片、语录充斥苏维埃 各种书报刊物,在各种场合引述他的讲话和著作 已成惯例,对他的个人颂扬越来越频繁。与此相 随,理论和体制陷于僵化,官僚主义滋长,营私 舞弊现象增多,不正之风日盛,社会政治经济生 活陷于停滞。
——《邓小平文选》
思考三:苏联在50—80年代有
哪几次改革的机会?各有何侧重 点?为何最终都未能成功?和中 国的改革开放比,你认为苏联的 改革存在的不足有哪些?
50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垦荒、玉米 运动)
六七十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改革(加强 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八十年代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松绑)
改革失败的原因分析:
思考二:苏联怎样进行工业
化建设,有何特点?苏联在经 济建设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 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从中我 们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目的 改变落后面貌,增强国防 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力量,建立社会主义物质
基础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全盘集体化
过程 一五计划 农业国

业国
二五计划 世界工业强国
1964年10月14日,举行苏共中央 全会,苏斯洛夫代表中央作了关于撤销赫 鲁晓夫职务及其原因的长篇报告。报告列 数赫鲁晓夫的主要问题有:个人集权,随 心所欲,自我吹嘘,任人唯亲,管理混乱, 外事不慎等。全会发表公报宣布,全会 “满足”赫鲁晓夫本人的“请求”,“解 除他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共中央主席团 委员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同时, 选举勃列日涅夫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布尔什维克面临着创建太平盛世的挑战,他们对如何应对这一 挑战毫无准备。过去的历史中没有模式可遵循,马克思主义著作也 没有多大用处,因为他们几乎论述如何夺取政权,而没有论及夺取 政权以后该怎么办。起初,几乎没有可以试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 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所谓的战时共产主义盛行于1917年至 1921年间。其主要特征一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 国有化,二是强行征收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内战结束后,农民们拿起了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 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 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他所称的“制高点” (银行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 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 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简述苏联农业集体化实行的背景。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背景:
A理论探索:如何将落后小农业发展为社会化大生产?如何引 导小生产者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 劳动者?
B落后的小农经济不适合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方针:逐步集体化演变为全盘集体化。 评价: 积极方面:解决了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和资金问题。 弊端:A贪大求公,超越了当时苏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 求;B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 入集体农庄。 C从农民手中拿走的太多,农民利益受到损害, 挫伤了生产积极性;D消灭富农的政策加剧了社会矛盾。所有 这些都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使工农联盟出现危机。
影响: 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国力上升;苏联的国际 地位提高,1933年美苏正式建交; 许多国家开始仿效苏联实行不同的经济计划,以减轻本国的经 济困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3.评价(1)积极影响:①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地人提供了保证。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影响: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

②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2.提出: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

3.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课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2)工业: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作用(1)经济:使俄国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下了见识的基础,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2)政治: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理论: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的一次有益探索。

【轻巧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个背景:外国武装干涉与国内叛乱,内忧外患。

两个特点:“战时”、“共产主义”。

三个结果:战争胜利、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四个内容: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

【思维升华】新经济政策的“新”及其实质表现:新在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

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生产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单元综述:概述了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以及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较长的历史阶段苏俄、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线索。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疯狂进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度过了三年国内战争的困难时期。

之后由于出现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苏俄逐渐转向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走向现代化之路。

建设过程中,在国外资本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落后的背景下,苏联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3、二战后,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世界超级大国。

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斯大林模式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政治上高度集权等。

4、斯大林逝世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进行了改革,但收效甚微。

5、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力图通过改革振兴苏联,但后期改革逐渐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家逐渐陷入泥潭。

1991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了。

学法指导:学习本单元。

可以以时间为主线进行前后联系,从整体上把握苏联者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及经验和教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也可以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达到总结苏联经验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目的。

重难突破:正确把握新经济政策(1)从必要性看:①经过七年的国际、国内战争,苏俄经济遭到演那种破坏,日用品及其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采取措施恢复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1. 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时,采取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快速发展工业领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2. 统一的国家计划经济体制:苏联通过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实现了对经济领域
的控制,使工业、农业及其他经济领域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

3. 集体化农业:苏联采用集体化农业的方式,整合农村资源,增加农业生产效率,解决了农民家庭生产领域中的局限性问题。

4. 提升科学技术水平: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建立了完
备的科学技术资源体系,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5. 人民政治权利得到保障:苏联采用工人和农民代议制的民主政治体制,充分
保障了人民政治权利。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教训:
1. 经济计划体制存在问题:苏联的经济计划体制过于僵化,限制了市场经济的
自由和创新力,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低下。

2. 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际脱节: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间
存在一定的脱节,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够在实践中有效发挥作用。

3. 领导层腐败问题:苏联的领导层存在一定的腐败问题,权力集中导致的腐败,导致了国家建设中一些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4. 集体化农业问题:苏联集体化农业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农业生
产效率不够高,农民工作热情不足,人口流失等问题的出现。

5. 市场经济发展的缺失: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和重视,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和效率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苏联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改革。
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工业 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据“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
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可知苏联 没有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也没有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故可排除A、B。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改革,故可排除C。根据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可知当时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解题指南】提取材料中“1921年开春以来”“改良主义的办 法„„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等关键信息。 【解析】选D。“1921年开春以来”“改良主义的办法„„活 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合理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斯大林模式与苏联改革是高考命题的
高频点,特别是斯大林模式的作用与弊端考查较多。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特别注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以及由此 引起的历次改革的考查;主要运用新材料或者图文,设臵新情
境,考查对史实的分析、理解能力。
3.复习备考时,仍以斯大林模式为重点,可以联系资本主义国 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对比分析。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解析】选C。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从“应当使苏
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的角度看,A、B两项均是在维持斯大林 体制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可以排除。从“莫斯科:是巨大的
机会吗”“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看,这些观点的出现,与
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直接 相关,因为这一思想已经与马克思主义相背离,故C项是正确的。 普京执政时期苏联早已解体,D项不正确。
(1)不能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误以为“利用资本主
义”就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属于资本主义时期,而错选A项。 理解题干材料要注意“资本主义”只是手段,根本目的是“提 高生产力”。 (2)不能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而错选C
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十月革命后,面临国内外严峻的经
济、政治形势而采取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与材料“资本主义” 不符合。
苏联政府想利用货币关系来管理企业,答案为D。
4.(2010·福建文综·T23)《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 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
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 ”、
“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 期是( )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解析】选B。本题考查苏维埃政权初建时的社会状况。材料
的有效信息是“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可知苏维埃
建立后由于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的进攻出现严峻的形势,为了 保障战争的胜利,苏俄实行了余粮收集制。
3.(2009·广东单科·T22)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
【精讲精析】选D。本题考查苏俄(苏联)经济政策的特征。 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经济政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解答本题时抓住题干中“利用资本主义”这一重要信息,结合 所学判断,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故选D项。
【阅卷人点评】通过阅卷结束后统计情况,本题主要是错选A 项或C项,主要原因有: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解答时应从 材料给出的时间入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
1918-1921年春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开
始于1921年,于1928年逐渐被取消,可以排除A、B两项;而C 项也是为D项服务的。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 下,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可以得出D项正确。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是高 考命题的热点。特别是对其特点的理解以及与罗斯福新政和中 国改革开放的比较考查较多。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特别注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 济政策内容、特点的考查,主要运用新材料,设臵新情境考查 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试题多以史论型材料选择题为主,
讲的“尝试”应该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2010·江苏单科·T23)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 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 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
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C.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该政策的实质是不要市场和货币以及商品经济,用行政和军事 的手段干预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列宁所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精讲精析】选D。材料数据反映了苏联农产品价格低、工业 品价格高的现象。
选项 A B C D 内容指向·联系分析 材料中未涉及农副产品质量差问题 苏联经济农轻重比例失调,农产品供给不足,过 剩表述有误 这一时期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材料中涉及农产品价格越来越低,损害了农民利 益,这是牺牲农业保工业发展的结果 结论 × × × √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正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2.(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T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
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
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 彼得格勒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 是(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1.(2012·福建文综·T22)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 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1 年代 年均粮食产 量(万吨) 1925—1927年 1928—1932年 1933—1937年 7 527 7 360 7 290 )
A.地广人稀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B.自然灾害频发
“斯大林模式”与苏联改革 【典例2】(2011·江苏单科·T16)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 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 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 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解题指南】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苏联农业政策的阶段把握和 分析判断。 【解析】选C。整理表格信息可以发现,苏联粮食产量在表中 所列三个历史阶段中是逐次减少的。结合所学知识,苏联从 1927年开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实行农业集体化,以牺牲农业 的方式来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导致粮食产量的降低。
2013届高三历史专题训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的经验与教训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典例1】(2011·海南单科·T20)“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 (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 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 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 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 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 报有什么特点?
【解析】本题主要以苏联20世纪前期的海报为命题切入点,考 查学生阅读图片、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 题第一问,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实现工业化的角度回答
5.(2009·江苏单科·T17)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
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 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 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据以上所述,D项符合要求。
【命题人揭秘】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见仁见 智,这也是高考命题重点之一。在斯大林模式之下苏联由一个 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但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为积累工业发展资金,从农民 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利益受到损害。解答本题要充分理 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不同:新经济政策时期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 斯大林工业化时期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 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
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不准确。这一时期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反映的信息:苏联、 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1922年苏联成立,
A、B两项排除;从题干中的“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可知, 所述的是斯大林模式,因此排除D项;而“却毕竟达到了上述 目标”反映了学者予以斯大林模式一定的肯定,认为其有合理 之处,C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