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1
人大新闻传播学笔记一——传播学基本理论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双重偶然性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3、社会信息4、传播(99新)二、简述1、传播的基本特点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第二章传播历史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信息社会2、信息革命3、信息4、大众社会5、大众文化二、简述1、哈特的媒介系统分类2、信息社会的特点。
第三章符号与意义一、名词解释1、语义空间2、符号3、意义4、象征性互动理论二、简述1、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第四章传播过程与系统一、名词解释1、反馈2、“5W”模式(98)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4、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5、噪音(00传)6、信源7、传播过程(02新名)8、单向传播、双向传播(00新名)9、前馈10、信宿二、简述1、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
(02新)2、传播过程的特点。
3、简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
4、传播过程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的区别。
(00传)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一、名词解释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群体传播5、传播基本形态6、从众行为7、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第七章大众传播一、名词解释第八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一、名词解释1、极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96名)3、社会责任理论(95名)4、民主参与理论5、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01新名)6、“意见的公开市场”(99传)、“自我修正过程”(02新)7、报刊四种理论二、简述1、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政治控制方式。
2、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
3、受众对媒介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
4、我国目前基本传播制度。
三、论述1、试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一、名词解释1、受众2、“小众化”(00传名)3、能动的受众4、受众即市场(01新名)5、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6、“拷贝支配”7、知晓权(98名、03 传名)8、传播权9、传媒接近权10、“使用与满足”论二、简述1、谈谈对“使用与满足”的理解。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读书笔记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目 录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 人内传播第二节 人际传播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 群体传播第二节 组织传播第七章 大众传播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第二节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 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第二节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第二节 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第三节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 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 传播学与调查研究第二节 抽样调查方法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第四节 控制实验法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一、传播学的概念1、定义1)库利(社会学角度)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3)施拉姆4)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分章节重点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3)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5)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9)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2)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25)第七章大众传播 (30)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33)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38)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41)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46)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53)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58)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61)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68)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群体意识,它是如何形成的,群体的社会功能有哪些,什么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组织内传播过程具有的结构特点,弄清组织内传播与组织外传播的区别,要求学生在掌握本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一次活动:输入组织的一些信息看其作用。
一、群体传播(一)群体的概念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二)群体成立、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1. 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这是群体凝聚力的核心;2. 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就是个人参加群体并愿意为之作出贡献的动机;3..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三).群体的特征目标取向有共同性;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四)群体的分类: 组织群体、非组织群体(五)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1. 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简言之,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群体是社会的中观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局部社会”。
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之际,首先是作为局部社会―――群体的一员出现的,一个人不能做个合格的群体成员,同样也做不了合格的社会成员。
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和准则,调节和控制个人的行为。
2. 群体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
不仅如此,群体还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能够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
因此,群体同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3. 群体对个人成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2)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3)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五)群体的负面影响某些群体为实现一已目的而拒绝承担正当的社会分工,给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带来混乱的情况也是常见的。
对个人来说,群体在为个人带来利益的同时,又具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群体规范是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是群体意识的核心
主要有以下功能:排除偏离性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通过群体内的奖惩机制来保证。
a.对群体内: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通过知识共同的行为方式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b.对群体外:影响来自外部的说服活动的效果--观点与规范一致,则推动成员接受,反之则阻碍。后者还会唤起全体归属意识较强的成员的“自卫”行为,是对立观点的说服活动出现逆反效果。
5.试述组织传播及其功能:定义: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内、外传播。 功能: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即使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又是保障组织整体与外部环境互动的信息桥梁。 具体的: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6.谈谈组织内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满足社会成员的社会需求;缓解组织内部的冲突、有助于形成的?
群体意识是指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指成员间由于密切接触和协作产生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间主管境界的融合产生的“我们”)的感情;群体归属意识(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产生的认同感)群体意识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
4.谈谈集合行为中信息流与传播机制
集合行为的初步形态是“循环反应”(一方的刺激成为另一方的反应,另一方的反应反过来刺激这一方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紧急事态下的流言(流言:信源不明、无法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不确定性、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时期),特点:a.快速增殖;b.奇异回流现象c伴随大量谣言G.W.奥尔波特公式: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传播学教程第六章
传播学教程第六章(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六章第一节:1、试述群体的社会功能。
答: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这种功能,简言之即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群体是社会的中观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局部社会“。
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之际,首先是作为局部社会——群体的一员出现的,一个人不能做一个合格的群体成员,同样也做不了合格的社会成员。
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和准则,调节和控制个人的行为。
因此,群体对社会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它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
不仅如此,群体还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能够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
因此,群体同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群体对个人成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什么是群体意识它是如何形成的答:所谓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群体意识无疑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自己的传播结构,这个结构可以从信息的流量与流向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来说,信息的流量大,意味着信息覆盖面广,群体成员间互动和交流频度高,群体意识中的合意基础好。
另一方面,信息的流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传播者是特定的少数人还是一般成员拥有传播的机会等等,对群体意识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
双向性意味着群体传播中民主讨论成分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更统一、群体感情和群体归属意识更稳固。
一句话,群体的凝聚力更强。
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具有什么功能答:在群体传播中,群体规范的主要作用在于排除偏离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
每个群体都有一般成员承认并且拥护的规范体系,成员个人的群体归属意识越强,也就越倾向于积极维护群体规范。
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群体传播
群体意识与群体传播的关系: 群体意识的形成是群体传播作用的结果。群体传播
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已经形成的群体意识有修整和制约作
用,从而形成新的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一旦形成,对 于群体传播也会产生相应的作用。
第一节、群体传播
(2)群体规范(Group Norms)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群体规范:在某种情境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
的期望。
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 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 行为模式;
第一节、群体传播
群体规范的影响力: 对群体成员形成压力,迫使他们的反应趋向一
致。如果个体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与群体中其他人的
看法很不一致,他就会感到有很大的压力,驱使他 与其他保持一致。
第一节、群体传播
第一节、群体传播
群体的功能:社会功能 (1)群体是社会的中观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即部分社会群体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
连续性得到保证; (2)群体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集中分散的个人力 量,推动社会发展。
第一节、群体传播
(3)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个人参加 群体的基本动机之一; (4)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5)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第一节、群体传播
被试与其他群体成员都围桌子坐下后,实验 者依次呈现50套两张一组的卡片。两张卡片中, 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真线,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 其中一条同标准线一样长。被试的任务,是在每 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三条编号依次为1.2.3的 比较线中,哪一条与标准线一样长。
第一节、群体传播
实验开始后,头两次比较平静无事,群 体的每一个成员都选用同一条比较线。作为 第6号(第6个进行判断)的真被试开始觉得 知觉判断很容易、很快。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组织具有以下结构特点:
第一,专业化的部门分工。组织的部门一 般可分成决策部门、管理部门和职能部门 等。
第二,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职务是按 照组织目标的需要而设定并由成员个人承 担的角色位置,通常称为岗位。
后来这个公式几经修正,成为: R=IxAx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x 社会成员的不安感x环境的不确定性)
3、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在集合行为中,信息的流动也呈现出一种 异常状态,即“循环反应”:一方的刺激 成为另一方的反应,另一方的反应又反过 来成为这一方的刺激的循环往复过程。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二是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 三是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经过群体感染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 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 群的激烈行动。
案例:
传销
邪教如法轮功等
保险培训等
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原理
模仿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的概 念,他认为,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 就是模仿,而“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 象”。
不仅如此,在群体归属意识较强的成员那 里,还会产生逆反效果。
3、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 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 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什在 50 年代进行 的小群体内趋同行为实验:
阿什设计了没有群体压力(个人独立判断) 和有群体压力(与他人一起判断)的两种 实验环境。
第三步,再次就野外登山实施态度测验, 以比较态度的前后变化。
《传播学概论》第六章
●去个性化——群体的成员 失去个性感,而淹没于群体之 中,集体行为的这一侧面叫做 去个性化。
▲菲力普·金巴尔多1970年的实验 结果表明,去个性化现象有两个主 要特征:
——群体成员的匿名性,三K党 的成员就是如此;
“三K党”(Ku Klux Klan): 美国最悠久、最庞大的恐怖主义组织。Ku -Klux二字来源于希腊文KuKloo, 意为集会。Klan是种族。因三个字头都 是K,故称三K党。又称白色联盟和无形帝 国。1865年创建于田纳西州的普拉斯基城。 党旗呈三角形,黄底红边,上有一条黑龙。 党员的制服是白外套和套在头部的白色垂胸 布罩,给人一种神秘恐怖感。党员只限于生 在美国的新教徒中的白种人。
六、集合行为的“信息流”
在集合行为中,信息的流动也 呈现出一种异常状态,其主要形 式是流言。
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 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
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 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 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如浙江 瑞安戴海静事件
戴海静,女,28岁, 99年从浙江师范大学 毕业后,进入瑞安市 第三中学任英语教师。 2006年8月18日凌晨 “坠楼”身亡。
五、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群体模仿
模仿可分为两类:
●无意识模仿:个人在不自觉状 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性仿效;
●有意识模仿:基于一定动机或 目的的自觉仿效。
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 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条件 反射的模仿。
2. “匿名性”
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 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 “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 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其次,在朋友之间蔓延比在陌 生人之间快得多;
最后,感染或行动在那些具有共 同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的人中间迅 速蔓延。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5)关于组织的目的、理念以及社会作用或贡献的信息 2.上行传播 上行传播指的是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 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它有三个方 面的意义: (1)上行传播是中枢指挥管理部门获得信口,他们对外部环 境的变化往往握有第一手信息,这些新的信息反映上去, 能够成为组织进行新的应变决策的重要依据。 (3)上行传播是把握组织成员的精神状态的重要渠道,指 挥管理者可根据下面反映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把成员的 情绪和士气调整到组织所需要的理想状态 3.横向传播 横向传播指的是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 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三、群体传播群体意识
1.群体成立,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1)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这是群体凝聚力的核心 (2)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也就是个人参加群体并愿意 为之做出贡献的动机 (3)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 群体传播
2.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 (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2)群体感情 (3)群体归属意识
(3)企业标识系统:简称CIS活动,指企业组织使用统 一的象征符号系统来塑造、保持或更新企业形象的活动。 由三要素: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行为规范标识,视觉或 听觉形象标识构成
二、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 1.社会功能: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这种功能, 简言之即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连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2.意义: (1)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 (2)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 提供者 (3)群体是满足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 与手段 综上所述,群体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 意义。
目前考察流言的发生与传播通常采用公式: 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 感*环境的不确定性) 奥尔波特流言流通量公式: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 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3.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流言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态。流言可分为非紧急 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则 属于紧急事态下的流言 特点:(1)留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2)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异回流现象 (3)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一、概念题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内容简介本书是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本部分精选了名校的考研真题,按照题型分类,并提供了视频讲解。
通过本部分,可以熟悉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
结合国内多所知名院校的考研真题和考查重点,根据该教材的章目进行编排,精选典型习题并提供详细答案解析,供考生强化练习。
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视频讲解)一、概念题1第三者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北大2019年研;浙传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9年研;人大2019年研;上外2019年研;重庆大学2018年研;中国地大2017年研;暨南大学2016年研;中传2015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华南理工2013年研;清华大学2012年研]答:第三者效果是指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者”身上。
作为这种感知定势的“第三者效果”,意味着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时存在着双重标准:倾向于“高估”媒介传播对他者的影响而“低估”对自己的影响。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讲义
触发性事件
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群体暗示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
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
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三、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群体感情——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所产生的“我们”感情
群体归属意识
这几个要素越具备,群体意识就越强,越欠缺则群 体意识越薄弱。
群体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 为的制约作用上。
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随着媒体变化及传播技术发展,流言也出现了新的 形态。
网络言论主体多样化以及匿名性特点,使人们更难 判断信息的可靠性;
数字化电子传播使得流言传播速度达到实时程度;
同时,网络论坛、博客、跟帖等发布平台的媒介性, 也改变了过去的主要经由人际渠道传播的特点,使 流言有了同时大面积传播的可能。
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对多数意见的服从决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基于理性判断做出的。 在不少场合,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其原因有两个: 一是信息压力——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
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 态度 。 二是趋同心理——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 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
1.流言的定义及其特点 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
传播学笔记整理
电视传播概论与传播学笔记整理李宇清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行为的发起人——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角色,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
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双重偶然性——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历史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传播并不是人类的特有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共有现象一、动物传播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气味(昆虫、草食和肉食动物)、发光(如:萤火虫)、超声波(如:蝙蝠)、动作(如:灰雁、蜜蜂)、声音(鸟叫)等;★每种动物、动物中的每个群体和个体都有独自的信息传递、接收和反馈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组织传播
什么是组织?
从广义上来说,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 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组合而形成的统 一整体,都可以称为组织 在狭义上,组织指的是“人们为实现共同 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 意志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组织的结构特点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有重 要的影响 “童子军”研究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所谓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 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对多数意见的服从决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 下都是基于理性判断作出的。在不少场合, 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 意见的盲目服从。 所罗门· 阿什对群体压力的研究 信息压力 趋同心理
另一位社会学家L.威瑟也依据组织性的强弱, 将群体分成两类
组织群体(organization) 非组织群体
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续的桥梁和中间 纽带
群体对于社会而言,群体是社会的中观系统, 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局部社会”。 群体对社会的主要贡献,就是它有助于社会秩 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征 群体对于个人而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主要表现在: 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 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 供者 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传 播 结 构 信息的流量 越 大
信息覆盖面广,群体成员 间互动和交流频度高,群 体意识中的合意基础好
双向性强意味着群体传播中 单向或双向 民主讨论成分多,在此基础 上形成的关于群体目标和群 信息的流向 传播机会 体规范的合意更统一、群体 感情和群体归属意识更稳固
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指的 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 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 的判断标准。 群体规范的形成 谢里夫的群体规范研究 群体规范的功能(P93) 在群体传播中,群体规范的主要作用: 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 之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
第二节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什么是组织?
从广义上来说,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 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组合而形成的统 一整体,都可以称为组织 在狭义上,组织指的是“人们为实现共同 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 意志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组织的结构特点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指的是在某 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例如 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 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发的 抢购风潮等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 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 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行为是以一种非常态的群体——群集 (crowd)的形式进行的;集合行为中的传播看也 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传播 集合行为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 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
组织传播及其功能
组织要依靠传播协调各种关系。 “组织传播是指围绕着相应的组织目标组织 成员之间和组织与外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信息 传播以达到组织关系协调的活动。” “所谓组织传播,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 传播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 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 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组织传播的功能 内部协调 指挥管理 决策应变 形成共识
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指的是信息沿着 一定组织关系(部门、职务、岗位以及其隶 属或平行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 下行传播 上行传播 横向传播 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指的是制度性组 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 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及计算机系统
集合行为下的传播机制之二:群体
模仿与“匿名性”
模仿理论。塔尔德在1890年出版的《模仿 的法则》一书中认为,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 是发明就是模仿,而“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 现象”。模仿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
集合行为中的群体模仿。集合行为中的模 仿更多的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 仿 集合行为中的“匿名性”。
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 群体传播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民间谚语 ”人类是一种社会动物“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
一、群体的概念及其社会功能
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 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 数个人的集合体”。 (岩原勉 )根据 这种理解,群体的本质特征有两个: 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 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 同 性
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
集合行为下的传播机制之一:群体暗示 与群体感染
暗示也是一种传播方式。集合行为的暗示与 人际传播中的暗示不同,集合行为的参加者通 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 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 为一味盲信和盲从。 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 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 来的过程
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组织外传播的过程,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进行 信息互动的过程,它包括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 两个方面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 信息输入,是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 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 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 公关宣传 广告宣传 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PRINT PAGE
Add Text Here
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群体得以成立、生存和发展的三项基 本条件:
群体生存和发展
群体凝聚力
贡献的动机
群体共同的 目标、事项
群体传播
成员之间的 协作意愿
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
所谓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群体感情 群体归属感 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组织传播及其功能
组织要依靠传播协调各种关系。 “组织传播是指围绕着相应的组织目标组织 成员之间和组织与外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信息 传播以达到组织关系协调的活动。” “所谓组织传播,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 传播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 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 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组织传播的功能 内部协调 指挥管理 决策应变 形成共识
集合行为下的传播机制之三:集合行为中
的“信息流” 布鲁默的“循环反应”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流言 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 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 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 不畅通或减弱的时期 奥尔波特的流言公式: 流言流通量=问题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集合行为中(紧急事态下的)流言的特点 (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2)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 (3)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群体的分类:
根据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直接 和间接程度 ,库利将其分为:
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也称基本群体 ) 次级群体(secondary group)——偶然群体 (casual group )
群体中是否存在管理主体或机构作为分类标准, 韦伯将其划分:
团体(Verband) 一般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