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学案 岳麓版必修2
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第三单元学案+练习全套
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第三单元学案+练习文档资料可直接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课前检测: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价格同步变动的情况。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课堂导学:1、比较两个政策。
2、思考: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是后退吗?为什么?3、结合以下材料全面评价斯大林经济体制.1)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评价:2)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
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评价:评价:4)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纳税,还得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这样,资金便从农业流向工业。
例如:1936年苏联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评价:课堂练习:1、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尝试是指2、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控制经济命脉B、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3、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4、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候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精品教案(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精品教案(9页)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把握经济危机的特点、影响以及各国摆脱危机采取的办法及带来的影响。
●把握美国罗斯福新政实施的原因、内容、实质及影响。
●把握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占据主导地位及衰落的原因;凯恩斯主义及影响、被取代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了解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运用生产力观点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掌握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影响,培养运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原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结合凯恩斯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指导作用,培养透过事物的现象分析问题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罗斯福个人事迹的简要介绍,使学生感受到罗斯福的奋斗精神,激励学生刻苦奋斗。
●通过学习罗斯福新政,认识到新政对资本主义经济起的重要调节作用,对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有重要启示。
●通过学习凯恩斯主义,理解重要的经济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教材中已有初步的认识,但限于初中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分析、理解、比较、综合能力较薄弱,初中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较低,而本课在高中课程中尤其是必修二经济史里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必修二的学习中,对学生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要求学生学会从历史学的角度分析、比较、综合了解历史事件,探究其背后的历史规律,并从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
高二的文科班学生虽然已经经历了一年的历史课堂学习,虽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但经济学的内容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适当解释经济学概念和理论。
同时,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还带有死记硬背的错误认识,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通过设置情境,培养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
大冷清与罗斯福新政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经过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等历史知识的认识、剖析,来培育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经过采纳由现实到历史,再由历史到现实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做到学致使用、以史为鉴。
2)、在教课过程中为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各样历史资源,小组议论,合作研究,做到论从史出、史论联合。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对大危机剖析,使学生充足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缺点和腐败性。
2)经过剖析罗斯福的优异质量,使学生遇到伟人的熏陶。
教课重、难点:要点:经济危机的原由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特色、意义。
难点:经济危机的原由,罗斯福新政的本质。
教课过程:活动1播放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人民生活困苦的一系列图片。
【设计企图】经过图片的导入,再现经济危机迸发情形,既有益于学生理解本课的时代背景又培育了学生的兴趣。
一、第一篇章感觉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开始的标记及影响活动2(观看视频)观看视频资料《1929经济危机》思虑问题:经济危机迸发的标记(学生依据视频及教材第一目回答下列问题)教师: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大跌,银行破产,公司破产。
美国人对这天影响深刻,称之为黑色礼拜四。
那么此次危机造成什么影响呢,正如视频说的此次经济危机给美国的经济,社会,政治带来深刻影响。
我们阅读以下资料联合教材69页,剖析经济危机影响及特色。
教师:课件展现对于经济危机影响的三则资料——史料实证(学生自主思虑,自由讲话)教师: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堕入了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危机,那么是什么原由,造成这样严重的危机呢,我们看第二篇章探源经济危机。
【设计企图】经过观看视频,以生动的形象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危机,联合文字资料让学生得出经济危机的表现、影响、特色。
既有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又培育了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二、第二篇章探源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原由——史料实证活动3教师:课件展现对于经济危机原由的两则资料(学生阅读资料,小组议论,展现答案)教师:老师增补解说原由:直接原由股票下跌;主要原由供需矛盾;根来源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课程标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1.背景(1)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
(2)普遍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方式(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3.特点:在不同国家,政府对经济干预的重点不同。
4.影响(1)积极: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2)消极: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1.“人民资本主义”(1)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资本家和企业普通职工都拥有股票,股票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
(3)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1)背景: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日益复杂化的要求。
(2)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3)影响: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福利国家的出现1.建立: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制度的是英国。
2.特点(1)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2)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3)英国等福利制度相对发达的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3.评价(1)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2)使低收入者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3)使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前三单元学案导学案,纯手打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原始农业经历了从向的发展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和出现3、格局:中国古代农业形成了北南的格局4、特点:中国古代农业以为主,以为辅,存在着地域差别。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社会: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之一.人们主要使用骨制、木制、农具。
2、文明时代:、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3、春秋战国: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农业耕种方式进入阶段4、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了,是自汉代以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灌溉工具:中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有、。
6、特点:借助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春秋战国:修建了芍陂、、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2、西汉:兴建了、、白渠等水利工程3、治理黄河;历代政府重视黄河的治理,典型的如东汉治理黄河4、西域地区还出现极具地方特色的。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多采用大规模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产生(1)、条件: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的出现。
(2)、经营方式: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同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式的经营方式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又一个特点。
(3)、进步性: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比较稳定,有较高的。
(4)、局限性:* 1、小农经济的狭小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和的发展* 2、到,它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3、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其破产的原因之一。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废井田,开阡陌1、井田制的出现:商周时期,阶级分化严重,遭到破坏。
2、井田制的内容(1)、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分封给。
(2)、井田制中有“”和“私田”之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单元复习学案
岳麓版⾼中历史必修⼆第3单元复习学案必修⼆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学习⽬标:本单元主要讲述了20世纪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和演变,包括两种类型。
⼀类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罗斯福新政从实践上、凯恩斯主义从理论上开创了国家⼲预经济的时代;⼆战后国家⼲预进⼀步发展。
另⼀类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命后,苏联逐步建⽴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超越⽣产⼒的缺陷,虽数次改⾰,但收效不⼤,最终导致●知识整合:尝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新经济政策确⽴:斯⼤林时期的经济●易错易混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的“特殊历史条件”包括①国内外反动⼒量过于强⼤②俄国受到帝国主义威胁③俄国的相对落后、贫困④巩固苏维埃政权是最重要的任务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2、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A有利于⽣产⼒的提⾼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针C恢复了⾃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3、下列关于对斯⼤林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斯⼤林体制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过成就B此体制超越了苏联⽣产⼒的⽔平C此体制使⼈民⽣活⽔平得到了长⾜的提⾼D⼆战后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照搬斯⼤林模式4、苏联⾼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最根本失误在于A以⾏政命令来管理经济B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作⽤C忽视民主和法制D缺乏科学管理和有效地内部协调限时训练:1、下⾯是1919年某地的⼏个长⼯的闲话,他们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张三:还是⼈家俄国好,吃、穿、⽤,国家统⼀发给,不是⾃⼰花钱去买B李四:说的也是,听说⼈家俄国的农民,有⾃⼰的地,可我们还要给地主⼲活C刘五:我觉得俄国不好,农民虽然有⾃⼰的地,可⾃⼰⾟⾟苦苦打下的余粮都得给国家,不许卖D王六:谁说余粮不许卖,听⼈说⼈家列宁专门通过了⼀项法令,⿎励买卖⾃由2、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结果在于A加强了⽆产阶级国家政权对经济的领导B为了战胜苏维埃的敌⼈C利⽤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产D建⽴巩固的⼯农联盟3、列宁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产阶级同⼴⼤农民群众的结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三单元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 15 课大冷清与罗斯福新政教课方案(一)教材解读高中历史岳麓书社版必修 II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系统的创新与调整”有两条线索: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经济系统的创新与调整;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国家经济系统的创新与调整。
而本课是第二条线索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大冷清给资本主义国家以深刻的教训,促进它们下定信心勇敢调整战后经济。
罗斯福新政创始了资本主义国家干涉经济的新模式,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供应了可借鉴的成功实例。
凯恩斯主义从理论上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供应了理论基础。
所以,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以致资本主义现代史上拥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二)学情剖析1.基础知识方面,经高二第一学期对必修II 的新课学习,学生们已经掌握必定的基础知识,对大冷清和罗斯福新政有初步的认识。
2.历史理论方面,学生们已基本认识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历史唯心主义理论。
3.研究方法方面,学生们已初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联合,以史证论的学习研究方法。
(三)课程标准:1.认识 1929-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迸发的原由、特色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色,商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理体制形成中的作用。
(四)教课目的剖析1.知识与能力经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掌握大冷清的原由、表现、特色和影响;掌握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认识其特色,理解其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经过供应相关统计数据和资料,从史料剖析下手,培育学生论从史出、史论联合的历史唯心主义思想方式。
(2)设计拥有针对性、启迪性的问题,指引学生经过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学习,自主解决问题,并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实时赐予指导和评论。
(3)经过学生主动参加,合作学习,培育其合作研究能力,加深对史实和史论的理解。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对罗斯福应付危机的学习,培育学生以人为本,关注现实,迎难而上,踊跃进步的人生态度。
山东省宁阳四中高中历史(岳麓版) 学案 必修二 第三单元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导学案编制:万宝奎审核:万宝奎审批:编号:2021LS16【课标要求】以其次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学习目标】1.以其次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具体把握战后资本主义调整的基本内容、缘由及对战后资本主义进展的影响。
3.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进展模式,以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学习重点】: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福利国家的消灭【学习难点】资本主义调整的缘由和结果。
【自主学习】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1.背景:二战后,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月大危机的的教训,放弃了的传统,接受凯恩斯主义,实行了利用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2.措施:①实行,建立国营企业;②制定,指导经济进展;③实行、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整社会生产。
3.特点:在不同的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重点有所不同。
4.影响:肯定程度上避开了私人资本主义生产的,保证了生产的。
但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二、人民资本主义1.背景:随着生产力的进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表现:股票不再只为拥有,呈现的趋势。
3.影响:起到了缓和和的作用,反映了的趋向。
但企业的打算权仍把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三、经营者革命1.背景:企业生产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简单,要求企业经营者具有很高的才能和学问。
2.表现:退出了经营第一线,而由特地的管理人员和从事经营。
3.影响:提高了企业的水平,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并成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1.前提:生产力的提高2. 内容:①社会福利资金的组成:由、和三部分组成。
②福利种类:主要包括、、和等。
3. 特点:①有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②掩盖面广,受惠多。
4.实质:福利制度是由进行国民收入再安排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安排领域的趋势。
5.作用: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缓和了,扩大了。
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的工作乐观性。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精品教案(6页)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其中心内容是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为应对大危机而对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进行的自我调节。
具体来看,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危机,并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于此同时,在经济学理论界发生了凯恩斯革命。
罗斯福新政的实践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为二战后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
与前面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对比,下启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因而在本单元占有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通过初中学习,学生对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基本史实已大体了解,但对历史事件人物缺乏深入的分析与理解,不能把握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或更高的层面对历史事件人物重新认识,做到温故知新很重要。
另外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但自主学习能力尚欠缺,故可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创设历史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标要求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及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1、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2、难点: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评价。
六、教学方法1.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讲述罗斯福新政时,可结合课前准备的图片等资料,突出他战胜疾病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不息的意志,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七、教学过程【教师】展示经济危机图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更被许多美国人称为“繁荣年代”。
面对繁荣,资产阶级得意忘形。
被冲昏了头脑的美国总统胡佛踌躇满志地向美国人民许诺:“揭开锅,两只鸡;家家户户小汽车。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单元概述 岳麓版必修2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单元概述岳麓版必修2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不同经济体制在20世纪的创新和调整。
20世纪以前的现代化都属于资本主义模式,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彻底打破了资本主义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苏联的实践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但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
苏联进行了大量创新,也在许多方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以社会主义方式推进现代化。
本单元通过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及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影响,提高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了解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计划经济体制,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可惜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没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有益探索,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之后历届苏联领导人由于没能改变局面,最终导致苏联剧变。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典范。
它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先河,成功地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恢复了经济,维护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和调整,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大力干预经济,完善了福利政策,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单一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也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各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
苏俄在十月革命后率先实现了突破,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苏维埃俄国经历了充满挫折的探索,建立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人类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超越生产力的缺陷,它一旦被模式化、固定化,就必然失去活力,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精品设计(8页)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二)西大附中李春霞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及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阅读相关史料,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并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意义,逐渐培养提取史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列表整理并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探究史料,认识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及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初步联系对比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树立直面困难、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人生态度;构建相互学习借鉴世界文明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新政内容在整个经济文明史上具有社会转型的深刻意义;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史观多元分析新政的影响)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对新政的正确评价三、教法和学法1.教法:情境创设法、问题教学法、讲解法等(让学生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逐渐学习新知识)2.学法:合作探究法、史料分析法、列表整理法、史论结合法、联系对比等四、教具:视频片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设计及过程(一)过程导入:播放2分钟的《大国崛起》片段设疑1:据视频情境设疑:1929-1933年的大危机对美国造成哪些严重危害?(学生观看视频、浏览教材,归纳危机的具体表现(危害)。
设计意图视频情境设疑,引出问题。
直观录像感知危机,明确罗斯福新政的必要性新课一、大危机的爆发设疑2:阅读史料和教材,探究大危机爆发的原因、影响;(教师适时讲解)[原因]材料1:1929—1933年美国破产银行达1万多家,占总数的49%;900万储户瞬间失去了全部存款,数以千计的人跳楼自杀。
材料2:13万家以上的工厂倒闭,1932年美国工业生产指数比1929年下降46.2%,钢铁工业下降近80%,汽车工业下降95%。
材料3:农产品批发价格下跌54%,农业净收入从61亿美元降到20亿美元,100多万家农场破产。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精品教案(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精品教案(6页)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其中心内容是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为应对大危机而对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进行的自我调节。
具体来看,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危机,并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于此同时,在经济学理论界发生了凯恩斯革命。
罗斯福新政的实践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为二战后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
与前面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对比,下启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因而在本单元占有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通过初中学习,学生对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基本史实已大体了解,但对历史事件人物缺乏深入的分析与理解,不能把握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或更高的层面对历史事件人物重新认识,做到温故知新很重要。
另外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但自主学习能力尚欠缺,故可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创设历史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标要求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及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影响、各国摆脱危机的办法、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最初解决危机办法、经济危机和各国政治危机之间的关系图片展示、问题探究、网络查询、分组讨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内容、评价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实质和影响图片展示、资料搜集、分组学习、合作探究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基本思想、影响放任自由的经济理论衰落的原因、凯恩斯主义的实质、影响图片展示、资料搜集、分组学习、合作探究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2、难点: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评价。
六、教学方法1.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含答案).doc
【单元线索】(认真阅读单元导体会单元线工业社会单一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无法适应不同民族n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传统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各国经济体制的44*和调整调一整建立战苏联社会主后义经济体制-改革资资本资本主义本罗斯福主经济体制~主新政义义经经济济凯恩斯的危主义调机整新经济政策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认识: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线索一:创新——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重要概念: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第一部分自主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历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_ 斯大林模式1918—1921 —1921—1927 —20C30 年代中期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列宁时期: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2、确立过程: 经过工a 化和农业集体化, 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if 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斯大林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背景:(1)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苏联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
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
到20世纪迎年代中期确立。
2、主要表现:(1) 所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2) 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虫的经济管理体制(3) 经济体制:实行排斥匝场的指令性计刘I 经济(4) 管理手段: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评价:(1)积极:%1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开辟了一条新的工业化道路。
高中历史模块复习课学案岳麓版必修2
(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
(2)影响
①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生产规模狭小,分工简单,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使自耕农破产。
C[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C项正确。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南茶开始北运”,A项错误。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B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D项错误。]
【提示】历代封建统治者一方面大肆剥削压榨自耕农,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采取措施防止自耕农破产。
6.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非常不稳定,严重阻碍封建经济发展(×)
【提示】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7.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和兵役的主要承担者,自耕农经济的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提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兼并的继续,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也无法实行,土地私有制继续发展。所以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16.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租佃经营成为最重要的经营形式(×)
【提示】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形式。
17.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地主和国家对佃农的人身控制愈来愈强(×)
29.重农抑商政策能长久得到实行的根本原因是其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高三历史导学案(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导学案: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高三历史导学案(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导学案: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一、知识整合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背景(1)经济发展: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供需矛盾: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生产力发展,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3)自由放任:美国政府奉行__________的经济政策,对市场不加干预。
(4)股票投机:股票投机过度。
2.爆发(1)标志: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
(2)表现:波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所有经济部门,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3.影响(1)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转嫁危机,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使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2)民主政治: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____________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
细节点拨1929年发生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世界,主要是由于:(1)美国是当时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其经济对他国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世界市场中各国经济联系密切,成为有机整体,一国经济领域的变化会迅速波及世界。
二)罗斯福新政1.措施(1)整顿财政金融: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和改革税制等,恢复银第 2 页第 3 页(2)实行货币贬值可以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增加商品出口。
主题3罗斯福新政“新”的含义(1)新的理论和政策:资本主义经济思想,自由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新政就是对凯恩斯主义的最大规模的实践。
(2)新的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同时采取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3)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私人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
(4)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主题4罗斯福新政的成效和影响罗斯福新政取得了一定成效,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1)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第三单元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历史岳麓版)第三单元第一课内容。
《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规定为:⑴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⑵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本课的三个子目,分别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作用,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和影响。
课标分析: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在的经验教训。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学生对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等概念“一知半解”,因此,我在学案中设计了概念解析。
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简要过程,准确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等历史概念。
二、能力目标:1、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过程中充满了艰难与曲折;2、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有清晰的认识,并从中感悟经济发展与本国国情相适应,要依照客观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建设;3、通过对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的分析,认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原因、成就与弊端及其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深刻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二、教学难点:认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课前检测: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价格同步变动的情况。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课堂导学:1、比较两个政策。
2、思考: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是后退吗?为什么?3、结合以下材料全面评价斯大林经济体制.1)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评价:2)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
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评价:评价:4)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纳税,还得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这样,资金便从农业流向工业。
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评价:课堂练习:1、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3、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B.计划经济的做法在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4、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候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
技术决定一切。
”这主要是着眼于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B实施新经济政策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D进行工业化建设5、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上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
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该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6、这是流行于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
“那牛奶呢?” “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才没有牛奶卖。
”这则笑话表明了A.表明了苏联人特别喜欢吃肉喝牛奶B.说明了社会主义不能迅速发展生产力C.讽刺了苏联日用物资短缺问题D.赞扬了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课后练习: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
——列宁请思考: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这项措施的直接出发点和根本出发点分别是什么?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学案)课前检测:1、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的逐渐的掌握它们。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苏俄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农业集体化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D新经济政策2、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其根本目的是A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B解决国家粮食短缺的窘况C恢复国民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D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3、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他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他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他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4、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课堂导学:一、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经济大萧条的原因有哪些?表现?特点?有何影响?在课本上落实笔记。
做以下练习:1、以下哪种矛盾直接引发了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A 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B 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C 大生产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D 大资本家和小投资者之间的矛盾2、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D、“为共度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二、阅读罗斯福新政。
了解其内容和特点,完成以下试题。
3、罗斯福新政中,既能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是A.整顿银行,实行美元贬值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C.奖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 D.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4、罗斯福说,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规。
实施该法规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经济复兴 B.增加就业机会C.国家干预经济 D.防止盲目竞争5、美国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相似之处在于:A 实行计划经济B 提倡自由竞争C 实行国有化D 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6、罗斯福新政与以往的资本主义改革向比,最突出的特点是:A 改革社会福利制度B 调整工业布局、加强计划指导C 调整农业D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在美国历史上,罗斯福同华盛顿、林肯一样有名,甚至有人认为“他对推动美国整个面貌迅速而激烈的改变所做的贡献比任何人都要大”。
罗斯福新政为什么能取得巨大成功?(提示:请同学们从美国的历史与现实因素方面入手分析讨论)课后练习: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美国出版的一本书提议政府增加开支,甚至不惜造成财政赤字,以便舒缓经济衰退。
罗斯福读后批注:“哪有此等到好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
”这表明A.罗斯福始终都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B.罗斯福上台之前美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C.罗斯福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已经出现D.罗斯福在美国率先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16 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案课前检测:1、美国总统奥巴马针对日益严重的国内经济危机,签署了经济刺激计划。
在七十多年前,美国曾施行了类似的政策,史称:A马歇尔计划B布什计划C里根计划D罗斯福新政2、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查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
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课堂导学:1、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有化,建立了一些国营企业,这是否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什么?2、有了经济计划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不是计划经济?为什么?3、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覆盖面广的社会福利制度,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平均的再分配,这是否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为什么?4、二战后,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的实质是什么?课堂练习:1、某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
这是为了A促进工业革命后的经济发展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D缓解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涨2、20世纪西欧各国经济相对稳定并持续发展的时间是在A 30年代中期B 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后期C 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D 70年代后期3、罗斯福新政与20世纪50、60年代西欧各国社会经济政策的共同点不包括A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管理得到加强B 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C 进行社会改革,缓和社会矛盾D 推行国有化政策4、“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一整套自我调节的机制,主要表现在()①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②改革社会制度③实行计划经济④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④D ②③5、西方发达国家战后的社会福利制度与以往相比,最大的不同是A 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不同B社会福利的种类不同C社会福利的覆盖面不同D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6、下列有关对西欧福利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福利资金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B 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C 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D 福利政策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7、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反映了A 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了根本变革B 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C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逐渐消失D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课前检测:1、斯大林体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如何评价斯大林体制?课堂导学:1、“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
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
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这段资料中获得了什么信息?赫鲁晓夫曾经尖锐地批判斯大林搞个人崇拜。
为什么自己上台后又搞个人崇拜?练习: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正确的是:①改革前的苏联生产力发展深受斯大林体制的制约②改革前的农业发展制约了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③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④赫鲁晓夫的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取得了一定成效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练习: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D.把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练习: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B.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C.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思考题:你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课堂练习:1.(2006年江苏卷)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A.军事力量的削弱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D.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2.(2004年广东卷)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最早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在农业领域D.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3.下列对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对从根本上铲除个人崇拜有积极作用B.反对个人崇拜有利于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C.对斯大林的批判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D.简单地批判斯大林给帝国主义反苏反共提供可乘之机4.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改革()A.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改革的框架B.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C.改革后期逐渐陷于停滞状态D.彻底根除了原有的弊病5.主张通过开垦荒地、大规模种植玉米来提高粮食产量的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6.勃列日涅夫在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是()A.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B.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给与企业部分调节工资的权力D.通过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7.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A.导致苏联解体B.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政治改革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有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8.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9.战后初期,苏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暴露B.农业全盘西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C.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D.工业发展缓慢和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10.20世纪80年代初,导致苏联经济全面滑坡的最直接因素是()A.赫鲁晓夫改革思路带有很大盲目性B.勃列日涅夫改革只重视工业生产,忽视农业发展C.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课后练习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经济体制的三次尝试,但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