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分型用药配合牵引治疗颈椎病136例体会

合集下载

中药内服配合离子导入治疗颈椎病136例

中药内服配合离子导入治疗颈椎病136例

[ 关键词] 中药 ; 中药液 离子导入 ; 颈椎病 [ 中图分类号] 256 [ R5 .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62 91 (070 — 00 0 17 - 5 X 20 ) 06 — 1 7
颈椎病是颈椎及周 围附属软组 织发生退行 性改变 , 激 刺 或压迫邻 近相关组织 ( 神经根 、 脊髓 、 动脉及交感 神经 ) 椎 出 白芍 1 威灵仙 1 乌梢蛇 1 防己 1 续断 1 5g 5g 5g 0g 0g 全蝎 1 狗脊 1 归尾 1 松节 1 乳香 1 0g 0g 5g 0g 0g
感神经型 1 例 , 1 混合型 1 。 3例
12 诊 断标准 .
根据患者病史 、 症状 、 征, 结合 x光片 、 体 并
愈9 例; 2 例; 3 显效 3 有效 1 例 ; 5 无效 5 ( 例 神经根型 2 脊 例、
髓 型 2例 、 椎动脉型 1例 ) 总有效率 为 9 .%。 , 63
累或天气 变化时有轻度症状 , 不影 响 日常生活 。有效 : 症状 、
11 一般资料 共治疗 16 , . 3 例 均为 20 年 1 一 06 01 月 20 年 1 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门诊 和住 院病例 。其 中男 7 例 , 6 6 女 0
例; 年龄 2 9—6 , 8岁 平均 5 岁 ; 1 病程 6月 一1 , 均 3年。 1年 平
独活 1 g 骨碎补 1 没药 1 川芎 1 黄芪 1 2 5 g 0g 0 g 8 寒、 g 行气血 、 舒络止痛为原则 。而现代 随着人们生活 、 工作习 惯改变 , 久坐劳伤 , 胃机能减 退 。 血化源 不足 , 致经络 脾 气 而 空虚失养 ; 气血虚 , 液不能 温熙推动 , 湿内生 , 津 则痰 阻滞经 络而成本病 。 故气 血亏 虚 、 湿 阻络 系颈椎 病 的 主要 病机 。 痰

颈心综合征136例诊治体会

颈心综合征136例诊治体会

颈心综合征发病率甚高,国内有关资料统计占颈椎病的 14%, 前, 目 国内冠心病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 由于中老年人易 患颈椎病, 也是冠心病的多发年龄, 颈心综合征心前区疼痛易误 诊为冠心病心绞痛1 , ] 1 冠心病人误诊为颈心综合征, 因此, 两者在 诊断上的鉴别十分重要。如表。 颈椎病引起的心前区疼痛,可能为颈脊神经后根受到刺激 所致。在其疼痛分布区和心源性通过脊神经后根反射弧的内脏 感觉反射痛相似, 故两者易混淆。 颈椎病所致心前区疼痛的发病 机制并不仅限于神经根的压迫或来 自 深部组织本体感受器产生 的刺激反射, 颈交感神经在其中亦起重要作用。颈椎间盘突出, 骨赘压迫颈髓或颈髓血管引起侧角内交感神经细胞功能障碍或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使延髓内的心血管调节中枢缺血或颈交 感神经节前纤维在椎管通道中受压等均可导致交感神经综合 征, 从而对冠状动脉产生反射性影响, 使冠状动脉供血障碍, 导
1. 5 典型病例
例 1 男, 岁。 往有颈椎病史 r 年, 4 6 既 o 人院时心前区 疼痛,
左上肢放射性疼痛, X 片示颈 5一 退行性肥大。 颈椎 6 人院按颈心 综合征治疗, 给予颈椎牵引, 肩部酸痛有缓解, 但心前区疼痛持 续存在, 患者精神差, 乏力, 大汗淋漓, 呼吸困难。 心电图示:s 段 T 压低0.巧 T波倒置。迅速给予硝酸甘油静滴, mv, 通心络和心痛 定片口 氧气吸人, 分钟后疼痛消失, 3 天未复发。 服, 0 1 观察 例 2 女, 岁。 7 5 既往有阵旧 性下壁心肌梗死病史, 人院时反 复出现心前区疼痛及左侧肩部痛,每次持续 3 分钟至数小时, 0 颈椎x 片示:颈5一 椎间孔狭窄。人院后经按心绞痛处理, 7 给予 心痛定、 消心痛、 倍他乐克及静点硝酸甘油等治疗 2 周无效。心 前区痛多在安静状态及夜间明显, 伴有肩背部酸胀, 心电图示: T s 段压低0 0 mv#43; . 5 v, 普鲁卡因、 维生素B 维生素 BI: 封闭后疼痛迅速缓解。 6、 经颈椎牵 引20 天, 随诊无心前区疼痛发作。 例3 男, 岁。既往有高血压、 6 4 高血压心脏病史, 人院时反 复发作心前区刺痛, 持续半小时至数小时, 服用心痛定、 络活喜 及心得安等治疗 3 周无效。心电图示 : 左室肥大。血压

看!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疗法

看!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疗法

看!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疗法引言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头晕等症状。

中医认为,颈椎病是由于颈部气血不畅、经络受阻所致。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及相应的疗法,希望能为患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风寒湿阻型症状表现1.颈部酸痛,困重感明显;2.痛感加重或缓解随着天气情况变化;3.可伴有头晕、眩晕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药物疗法:选用辛温散寒、祛湿痰药物进行治疗,如桂枝汤加减、羌活胶囊等;2.中药外治法:可采用草药熏洗、贴敷等,如草药膏药、艾灸等。

二、气滞血瘀型症状表现1.颈椎疼痛固定,无法自由转动;2.疼痛常局限在颈部一侧;3.头晕、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药物疗法:选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药物进行治疗,如血必净注射液、川芎茶等;2.中药外治法:可使用艾灸、刮痧、拔罐等,促进气滞血瘀的疏通。

三、肝肾不足型症状表现1.颈椎痛感较轻,但时间较长,难以缓解;2.颈部酸软无力,活动受限;3.伴有精神疲倦、腰膝酸软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补肝肾:选用补肾壮阳、滋养肝肾药物进行治疗,如金匮肾气丸、肾气丸等;2.针灸疗法:可选用肾俞、肝俞等穴位进行针刺,调节肝肾功能。

四、脾胃虚弱型症状表现1.颈椎疼痛常伴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2.颈部酸胀感明显,症状较轻;3.容易疲倦,精神不佳。

中医辨证治疗1.脾胃健运:选用补脾和胃、调理脾胃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六君子丸、参苓白术散等;2.饮食调理:可适当增加消化容易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保证充足的休息。

五、气血不足型症状表现1.颈椎疼痛感较轻,但持续时间较长;2.颈部酸软无力,且容易疲倦;3.容易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补益气血:选用补气养血、调理气血循环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养血生发丸、香附养心丸等;2.合理运动:适度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循环,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结论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疗法包括风寒湿阻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脾胃虚弱型、气血不足型等。

推拿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推拿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结 果
肾颗 粒 ) 9例 , 1 1 男 1例 , 8例 ; 龄 女 年 4 2~7 1岁 , 均 5 平 6岁 ; 中 胃 癌 1 其 0 例 , 癌 3例 , 肝 大肠癌 6例 。对 照组 ( 单 纯化 疗 ) 9例 , 1 1 男 0例 , 9例 ; 龄 女 年 4 6 5~ 9岁 , 平均 5 5岁 ; 中 胃癌 9例 , 其
常体征 。急性 发作期 可有 散在的干 、 鸣 湿
音 , 在 肺 部 及 肺 底 部 , 嗽 后 可 减 少 或 多 咳
消失 。喘息 型者可 听到 哮鸣 音及 呼气 延
长 , 且不易完全消失 。 而
参 考 文 献
1 周兆 山. 气 管哮 喘 临床 新对 策 [ . 支 M] 北
京: 中网中医药 出版社 ,9 8 19 . 2 李春生 , 王文春. 支气 管哮喘 中医药治疗研
效果。
①长期 、 反复 咳嗽 , 是本病 的突 …表
现: 支气 管哮喘轻者仅在冬 、 春季发病 , 尤 以清晨起床 前后 最 明显 , 白天 咳嗽较 少 。 夏秋季节 , 咳嗽减轻或消失 。重症患 者则
四季均咳 , 喘。早期 可无任何 异
中 国社 区医师 ・ 医学专业 2 1 年第 O 01 4期 ( 3 总 第26 )l 5 第1卷 0期 2
论 著 ・ 社 区 中 医 药
0HI E N 0uMr duN l U u 0 1 T i U


的转移是 由于其 发挥免 疫抗痛 作用 的结 果 。研究 表明 , 健脾益 肾颗 粒是消化 参考文献
l 刘杰 , 侯丽 , 陈信义 , 健脾益 肾颗粒 治疗 等.
肺癌化疗相 关性贫血 的临床研究 [ ] 中医 J. 药学刊 ,06,4 2 :7 . 2 0 2 ( ) 27 2 张玲 。 邓晓玲 , 江洪 , 健脾 益肾颗粒 治疗 等.

颈椎病的中医综合治疗及辨证施护体会

颈椎病的中医综合治疗及辨证施护体会
活、 川芎、 穿 山 甲、 乳香、 没药 、 葛根各 1 0 g , 上药加水 1 5 0 0 mL , 水煎 1 h取汁 5 0 0 mL ,将 樟 脑 、冰 片 各 5 g溶 于 水 中备 用 。将 离 子 导 入 电热 板 放 入 其 中 , 浸 泡 5 mi n后 取 出 ,放 于 颈 部 或 颈 肩
d o i : 1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7 8 6 0 . 2 O 1 5 . 2 2 . 0 7 4
颈椎病属于祖 国医学 “ 痹证 ”范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
病 ,特 别 是 长 期 处 于 “ 低 头 ”状 态 的 人 群 以及 机 体 抵 抗 力 下 降 的 中老 年 人 群 ,因颈 椎 慢 性 劳 损 ,出 现 头 昏、头 痛 、颈 部 活 动
i n v a l i d ; t h e t o t a l e ic f i e n c y wa s 9 5 %. Co n c l u s i o n : TCM n u r s i n g me a s u r e s f o r c e r v i c a l s p o n d y l o s i s c a n ma k e h e a l t h y k n o wl e d g e e d u c a t i o n ,
i mp r o v e e ic f a c y , r e d u c e t h e r e c u r r e n c e .
[ Ke y wo r d s ] C e r v i c a l s p o n d y l o s i s ; T C M; C o m b i n e d t r e a t me n t ; D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n u r s i n g

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实践指南

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实践指南

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实践指南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数表现为颈椎不适、颈部疼痛、活动障碍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症状,提高了治疗效果。

一、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中医认为,颈椎病的病因主要是风、寒、湿、热、痰等内外因素导致。

病机表现为气血不畅、筋脉受阻、气滞血瘀等。

因此,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核心在于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1. 辩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和体质状态进行辨证施治,注意区分病证和病机。

2. 通调气血:调畅气机、活血化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肿胀和僵硬。

3. 疏风散寒:祛风散寒,祛湿润燥,消除患者身体的邪气。

4. 调理脏腑:通经络、理气机、调和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三、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具体方法1. 针灸疗法:采用针刺、灸疗等手段调理经络,疏通气血,缓解疼痛、肿胀等症状。

2.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等手法,舒筋活络,减轻颈部肌肉的紧张和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3. 中药治疗:选择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理气活血的中药配方,服用中药调理体质,缓解颈椎病症状。

4. 艾灸疗法:运用艾灸温经、散寒、祛湿的特性,促进局部气血流通,缓解颈椎病的不适。

四、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注意事项1. 个体化治疗: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避免“一刀切”。

2. 长期治疗:颈椎病是一种慢性病,中医治疗需持之以恒,长期调理,注重预防。

3.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活血化瘀、祛湿散寒的食物,有益于病情的缓解和恢复。

4. 合理运动:适量的颈部锻炼有助于缓解颈椎病症状,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和颈部过度活动。

五、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优势与局限性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能提高疗效,减少病症复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但中医治疗颈椎病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快速缓解急性症状,对于病情严重、病程较长的患者效果有限。

牵引手法配合药物治疗颈椎病100例疗效分析

牵引手法配合药物治疗颈椎病100例疗效分析
却 ,DA 显 色 。 B
联 。本研究 以大肠癌 临床 标本为研究对 象,分析 F si 蛋 白 ac n 的表达情况 ,旨在进 一步探讨 F si ac n在肿瘤发生 、发 展中 的
作用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材 料 .
1 染 色结果判断 . 3
F si 蛋 白阳 性 产 物 主 要 定 位 于 细 ac n
33 中医旌治 .2 .
本病 的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属虚证, 并
以 肾虚 为 主 ,或伴 有 气 血 亏 损 ,也 有 虚 证 挟 外 表邪 气 者 。肾虚
l 颈椎正侧位 X线照片检查结果 10例中,生理弧 3 0 度 变直 4 , O例 椎体 生理 曲度增大 6例,椎间隙变窄 I , 3例 椎
文章编号 :10 — 4 4(0 0 0 - 1 10 0 4 7 8 2 1 ) 70 3 — 2
测 试 剂 盒 和 DA 酶 底 物 显 色 试 剂 盒 均 购 自福 州 迈 新 生 物 技 B
术开发有限公司 。
大 肠 癌 是 临 床 最 常 见 的恶 性 肿 瘤 之 一 , 成大 肠 癌 患 者 死 造 亡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肿 瘤 组 织 的 过 度 生长 导 致 机 体 的 恶 病 质 以及 肿 瘤 的浸 润 和转 移 。 acn是 能 与 F肌 动 蛋 白 交联 的 一 种 细 胞 F si . 骨 架 蛋 白 , 调节 细胞 膜 表 面 丝 状 伪 足 、片状 伪 足 和 微 棘 的 形 可
行性病变 、骨质疏松 ,再加以颈椎活动量大,长期慢性劳损使
颈椎内外 平衡失调 , 解剖位置发生变异, 椎关节紊乱, 颈 刺激、 压迫 神经血 管等组织而导致颈椎病 【。 ”
颈 椎 病 属 中医 痹 症 范 畴 [,从 病 因来 看 有 内外 因之 分 。外 2 】

针灸配合点刺拔罐治疗落枕136例

针灸配合点刺拔罐治疗落枕136例
实用中 医药杂志 2 0 1 3 年9 月 第2 9 卷9 期 ( 总第2 4 8 期)
J O U R N A L O F P R A C T I C A L T A D R I T I O N A L C HI N E s E ME I c E 2 0 . v o l ! 垫
3 疗 效标 准
1 临床 资料
1 3 6 例 中,男 5 6 例 ,女 8 0 例 ;年龄最大 5 2 岁 ,最
小 1 8 岁 ,平 均 3 7 . 5 岁。
参照 1 9 9 5 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 《 中医病证诊 断疗效标准 》中的落枕诊断依据 ¨ 。因睡眠姿势不 良或 感受风寒后急性发病 ,一侧颈部出现疼痛、酸胀 ,活动 不利 ,患侧 常 有肌 紧张 ,常可 触及肿 块及 条 索状 的改 变 。
2 治疗 方法
参照 《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的落枕疗效标准 治愈 :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颈项活动 自如 。有效 : 症状改善 ,痛觉减轻 ,颈项仍有强直感。无效 :症状改
n ]

善 不 明显 。
4 治疗结 果
1 3 6 例全部治愈。治疗 1 次8 9 例 ,2次 2 6 例 ,3次
2 1 例。
取穴 : 询 问并 查找 阳性 反应点 ( 肌 紧张 点或压 痛 点 ) , 辨 明倨 行 所过 的 经脉 和 病变 部 位 ,对症 治 疗 。① 阳性 反 应点在颈侧胸锁乳突肌部位 ,属于手阳明经 ,针取二间 穴。 ② 阳性 反应 点在 脊柱 正 中 , 颈椎 俯仰 受 限 , 属 于督 脉 ,
・ 非药 物疗 法 ・
针 灸配合 点刺拔罐 治疗 落枕 1 3 6 例
肖 丽
( 山东省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针 灸科,山东 青岛 2 6 6 0 0 2 )

牵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300例小结

牵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300例小结

组治愈率 5 .% , 03 两组比较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O ) P< .1 。结论 : 以牵引配合 针 灸推 拿综合 治疗颈椎 病 ( 经根 型) 神 有较好
的疗效。
[ 关键词] 颈椎病 ; 牵引; 拿; 推 针灸( 体针 ) [ 中图分类号] 25 6 [ R 5. 文献标识码 ] [ B 文章编号] 62— 5 X(07 1 0 4 O 17 9 1 2 0 )2— 0 8一 1 颈椎病又称颈椎病综合 征 , 中老 年人 的常 见病 , 是 多发 病, 本病多见 于 3 6 的人群 , 性多于女性 。本病 是颈 O~ O岁 男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 颈椎骨质增生 以及颈部损伤等 原因引起 脊柱 内、 外平衡失调 , 刺激或压迫 颈神经根 、 动脉、 椎 脊髓 或 交感神经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颈椎病 以神经根型为多见 ,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池、 外关 、 合谷 )搓 揉、 双上 肢 ; 鱼际击双上肢 ; ; 拿 小 运动肩 、
肘、 腕关节 , 抖双上肢结束手法 。
22 对照组 .
针) 治疗。
3 治 疗 效 果
仅用治疗组 牵 引、 推拿 治疗两法 , 无针 灸 ( 体
笔者采用 牵引、 推拿 、 针灸综合治 疗本病 , 取得较好疗 效 , 现 3 1 疗效标准 参照 国家 中医药管理 局颁 布的《 . 中医病 证 诊断疗效标准》 及症状量表的相关内容进行评定 。临床治
候变化时有轻度症 状。好转 : 颈项 肩臂疼痛及相 关症状 、 体 征减轻 , 、 颈 肢体功能改善 , 但病情不稳定 , 有时严 重。无效 :
症状元改善。
发性或持续性的隐痛或剧痛。( ) 2 受刺激或压迫的颈神经其
走行方向有灼烧样或刀 割样 痉痛 , 伴针 刺样或过 电样麻感 。 () 3 当颈部活动 , 腹压增 高时 , 上述症状 会加重 。( ) 部活 4颈

颈椎病运用中药内服外敷联合牵引治疗的效果观察

颈椎病运用中药内服外敷联合牵引治疗的效果观察

颈椎病运用中药内服外敷联合牵引治疗的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6-05-24T14:35:30.300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2期作者:顾京[导读]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颈椎病通过中药内服外敷、牵引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同时可降低患者的疼痛,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贵州遵义563000)摘要:目的探究颈椎病运用中药内服外敷联合牵引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颈椎病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

观察组通过中药内服外敷联合牵引治疗,对照组采取牵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VAS评分。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1w、2w、4wVA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颈椎病通过中药内服外敷、牵引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同时可降低患者的疼痛,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颈椎病;中药内服外敷;牵引治疗颈椎病,为临床方面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因为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变形所诱发的病症[1]。

临床上的主要表现:颈肩痛、双下肢痉挛,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四肢瘫痪的情况,对患者的正常生活、生活质量会造成直接的影响。

随着高科技、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均实行电脑办公,这也是产生颈椎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病症的发病率不容乐观,且每年呈上升的趋势发展[2]。

本次研究,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的90例颈椎病患者,探究颈椎病运用中药内服外敷联合牵引治疗的效果,现进行具体的报道。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

观察组包括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为34~70岁,平均年龄(52.4±5.6)岁;病程为2周~24个月,平均病程(12.25±3.4)个月。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第一部分概述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化,进而发生椎体骨质增生硬化、边缘骨赘形成、黄韧带肥厚及后纵韧带骨化等病理改变,刺激神经、血管或颈脊髓造成各种临床症状的疾病。

可出现颈臂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悸,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相应临床表现。

中医多归为“痹证”、“痿证”、“项强”、“血痹”、“骨痹”。

系积劳伤颈,外感风寒湿邪,内损肝肾,致督脉空虚,髓海枯竭,颈部气血不和所致。

一、诊断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 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间隙、关节突关节及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壮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 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有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 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西医分型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一)颈型颈椎病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 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多数无明显外伤史。

大多患者逐渐感到颈部单侧局限性痛,颈根部呈电击样向肩、上臂、前臂乃至手指放射,且有麻木感,或以疼痛为主,或以麻木为主。

疼痛呈酸痛、灼痛或电击样痛,颈部后伸、咳嗽、甚至增加腹压时疼痛可加重。

上肢沉重,酸软无力,持物易坠落。

部分患者可有头晕、耳鸣、耳痛、握力减弱及肌肉萎缩,此类患者的颈部常无疼痛感觉。

临床检查:颈部活动受限、僵硬,颈椎横突尖前侧有放射性压痛,患侧肩胛骨内上部也常有压痛点,部分患者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退,腱反射异常,肌力减弱。

颈5-6 椎间病变时,刺激颈 6 神经根引起患侧拇指或拇、示指感觉减退;颈6-7 椎间病变时,则刺激颈7 神经根而引起示、中指感觉减退。

中医辨证论治颈椎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中医辨证论治颈椎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中医辨证论治颈椎病的临床经验总结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其辨证论治方法在治疗各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患者症状表现多样,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辨证论治颈椎病具有独特优势,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等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

本文将从临床实践的角度,总结中医辨证论治颈椎病的经验,以期为临床医生及患者提供参考。

一、概述颈椎病是一种以颈椎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颈部疼痛、麻木、肩背部疼痛、头晕等。

中医认为颈椎病病因主要为肝肾亏虚、风寒湿邪侵袭、痰湿内蕴等,因此在治疗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二、辨证论治1. 根据病因辨证(1)肝肾亏虚型:此类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主要表现为腰酸腿软、脆弱无力、头晕耳鸣等。

治疗重点应补肝肾、益气活血,常用药物有熟地、黄芪等。

(2)风寒湿邪型:这类患者症状较为明显,表现为颈项疼痛、活动受限、寒热错觉等。

治疗应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可选用羌活、独活等中药。

(3)痰湿内蕴型:患者常伴有头晕、记忆力减退、口苦口干等症状,治疗需健脾化痰,常用药物有半夏、陈皮等。

三、临床经验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颈椎病中有独特效果,可以舒筋活血、理气止痛。

常用的穴位包括风池、督脉、肩井等,可以有效缓解颈部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可以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医生在进行推拿按摩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施加适当力度,不可过重或过轻。

3.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辩证施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配制个性化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白芷等,可以改善颈椎病患者的症状。

四、预防与注意事项1. 合理作息颈椎病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密切相关,因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合理的作息时间,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

2. 定期运动适当运动可以促进颈部血液循环、增强颈椎肌肉力量,有助于预防颈椎病的发生。

中药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中药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要1 目的:观 察 中药结合 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 疗效。方法:将 9 6例神经根 型颈椎 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
口服 中药结合 牵引治疗组 5 0例,单纯牵引对照组 4 6例。两组均于治疗两个疗程 ( 4周 )后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为9 2 %,对照组 7 8 . 3 %。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比较差异有 统计 学意义 ( P < 0 . 0 5 ) 。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 于对照组 。结论 :中药结合
g r o p u nd a 7 8 _ 3 %i n c o n t r o l ro g u p , a n d t h e d i f e r e n c e w a s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i f c nt a b e t w e e n he t t w o ro g u p s ( P < O . 0 5 ) . T r e a t e d ro g u p w a s mu c h
牵引治疗神 经根型 颈椎 病有确切疗效 。 【 关键词 】 中药; 牵引;神经根型颈椎 病
[ A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e ic f a c y o f T C M c o m b i n e d w i t h t r a c t i o n o n t r e a t i n g c e r v i c a l s p o n d y l o i f c r a d i c u l o p a hy( t C S R 1 .
..
8 8 . .
Cl i n i c a l J o u r n a l o f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2 0 1 3 V o 1 . ( 5 1 No . 1 8

颈椎病的5个中医辨证分型及15个方剂

颈椎病的5个中医辨证分型及15个方剂

颈椎病的5个中医辨证分型及15个方剂颈椎病的证型很多。

目前比较一致的中医辨证分型有:落枕型(或称颈型)、痹证型(或称神经根型)、痿证型(或称脊髓型)、眩晕型(或称椎动脉型)、五官型(或称交感神经型)。

其中以落枕型及痹证型最为多见。

1.落枕型颈椎病中年以后体质渐弱,肝肾之气渐失旺盛,如兼气血亏虚或外伤、劳损等因素,则可导致关节囊松弛、韧带钙化、椎间盘退化、骨刺形成等,引起颈背疼痛反复发作。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症状发作时颈项疼痛,延及上背部,不能俯仰旋转,个别合并有眩晕或偏头痛者,每次发作三五天后,可有一段时间缓解。

2.痹证型颈椎病颈椎间盘退化,骨质增生,关节囊松弛,椎间孔变窄,均可影响颈神经根,风寒及劳累可加重症状。

症状以一侧肩臂疼痛、麻木或肌肉萎缩为多,间有两臂麻痛者。

从主诉及症状的轻重不同,又可分为疼痛型、麻木型和萎缩型三种。

(1)疼痛型:发病较急,颈、肩、臂、手均觉疼痛、酸胀,肌力和肌张力也有所减弱,大多系一侧发病,患者头部微偏向患侧,以减轻症状。

咳嗽可有震动痛,夜间症状加重,睡眠时常选择较合适的卧位,如侧卧时患侧在上等。

(2)麻木型:发病较慢,肩臂和上胸背麻木不仁,或兼有轻度疼痛,麻木以前臂及手为主,夜间症状较为明显,白天可无症状,皮肤痛温觉减退,肌力和肌张力均正常。

(3)萎缩型:患侧上肢肌力减弱,大小鱼际肌萎缩松弛,肌力明显减退时影响劳动,但无疼痛、酸麻感觉。

3.痿证型颈椎病肝肾久虚,筋骨痿弱,渐觉肢体沉重,步履不利,肢冷不温,肌肉痿细。

如兼气血不足,经脉空虚,筋骨失养,宗筋弛纵,则症状逐步加重,可兼有二便失控。

4.眩晕型颈椎病肾水亏损,肝阳上亢,致头目眩晕,尤以位置眩晕为特点,还可见头痛,急躁易怒,偶有肾气亏损、气血俱弱而突然晕厥、跌倒者,但较为少见。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比较多见的是眩晕时作,头重脚轻,走路欠稳,或同时有偏头痛,呈胀痛或跳痛,与眩晕同时出现或交替发作,可合并有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颈椎病

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颈椎病

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颈椎病颈椎病患者常见的症状有眩晕、颈僵、肩臂手指麻木或疼痛等症,西医将此病分为五个类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

中医治疗本病时大多将其归人眩晕范畴。

根据常见症状和体征,临证以辨证为主,并结合辨病治疗本病效果良好。

1.发病机理肝肾不足为本,肝肾不足是导致眩晕的根本病因。

从临床表现可见,就诊者大多为40~60岁患者,下元自然亏损。

除眩晕主症外,又兼夹颈僵及肢体麻木疼痛等。

肝主筋、肾主骨生髓,肝肾不足日久,则脑海、筋脉失养,若遇过劳、过食肥甘等因素即可诱发本病。

风痰瘀为标,本病发病时头昏甚至头目眩晕是为肝风内动之症,由肝肾亏虚、水不涵木所致。

故内风实为发病之标,而痰瘀内生、阻滞脑络更加剧了内风暗动的病理过程。

由于风痰互结为患,故痰蒙于上则眩晕加重,阻于络则筋脉失养,出现肢体麻木疼痛、僵硬不遂或沉重无力。

一般而言,本病始发以风痰上蒙阻络,病久则风痰瘀互结使病情反复加重或缠绵难愈。

2.辨病与辨证治疗相结合本病大多以眩晕、肢麻、颈僵为主诉就诊,但要详审眩晕之性质、程度及伴随症,判断属于哪种病型的颈椎病,灵活治疗。

若眩晕不剧而头痛伴颈僵、头颈肩活动不适者,大多属于颈型或根型颈椎病,应以熄风化痰活血,佐以补益肝肾治疗。

若眩晕且空,头痛不显,视物旋转甚则出现猝倒,并伴乏力神疲、耳鸣、恶心呕吐者,属椎动脉型颈椎病,应以补益肝肾、益气养血,佐以熄风化痰活血治疗。

若眩晕不剧,仅感眼花、耳鸣、手麻、心悸等者,则大多属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治以调理肝脾肾为主,佐以熄风化痰。

3.方药应用据本病之病因病机及症情,临床治法以平肝息风、补益肝肾、化痰活血为主,针对标本主次及辨病辨证的不同,调整治法,立方遣药。

代表方为天麻钩藤饮。

基本方药天麻、钩藤、石决明、桑寄生、怀牛膝、夜交藤、益母草等。

加减法:①眩晕显著肢麻不适者,宜熄风化痰活血为主,方中可加僵蚕、全蝎、胆南星、葛根、川芍、姜黄等。

②眩晕且空,视物旋转,腰酸耳鸣者,宜补益肝肾为主,可加枸杞子、制黄精、制何首乌、褚实子等。

中西医结合辨治颈椎病经验

中西医结合辨治颈椎病经验

中西医结合辨治颈椎病经验1.中药内服与推拿治疗相结合,内外兼治颈椎病是指由于颈部脊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而引起头晕、头痛,颈、肩、上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的一种综合征,其发病率为3.8%~17.6%,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临床多从“痹证”、“眩晕”、“头痛”进行辨证论治。

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是一种退化性疾病,因为多数患者的颈椎X线片上有颈椎骨质增生、生理曲度变直、椎间盘膨出、椎间隙狭窄等改变,但同时也发现,颈椎病临床症状的轻重与局部解剖的改变并不成正比,可见颈椎病临床症状的出现,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机械性刺激或压迫神经、血管或脊髓所致,这其中存在许多中介因素,如漏逸到椎间盘外作用于窦椎神经末梢伤害感受器的髓核,PLA2、PGs、IgG、IgM等盘源性致炎物质和神经元本身所生成和释放的P物质、血管活性肽等,它们可导致颈椎持续性疼痛。

现已证实,用抗炎药物可抑制这种疼痛。

以上机理,为临床以推拿、理疗、药物内服、外用等非手术疗法治疗颈椎病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大部分患者(脊髓型者必须手术者除外)通过推拿、理疗等方法治疗后,改善了局部循环,促进炎症消散、吸收,即可达到缓解疼痛,消除症状的效果。

但推拿、理疗往往只能作为治疗的一部分,存在疗效难以巩固的问题,根据临床表现,采用中医辨证分型,中药内治为主的方法,配合推拿疗法来治疗,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2.中医辨证与西医分型相结合,分型辨治现代医学将颈椎病分为五型,即神经根型、椎动脉型、混合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

现在临床进行推拿治疗时,多根据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分型选用相应的手法治疗,根据多年临床观察发现颈椎病的西医分型与中医证候间有一定关系,因此将颈椎病中医辨证与西医分型相结合,临证分四型进行辨治取得较好疗效。

①风寒型多见于颈椎病神经根型及混合型,往往有感受风寒外邪、感冒后期、过劳等诱因存在。

临床表现为颈后、肩背部疼痛,拘紧不适,以一侧为甚,往往沿臂丛神经走行区域出现疼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等症,舌质淡红,苔白润,脉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分型用药配合牵引治疗颈椎病136例体会赵相洪 李本志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中医医院 671600关键词 颈椎病 牵引 中药颈椎病属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中老年人。

其表现为双上肢疼痛、麻木较持久,或有头痛伴恶心、呕吐,严重时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我院于2000年3月—2003年3月采用中医辨证分型用药配合牵引治疗颈椎病136例,取得满意疗效。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136例均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1],男70例,女66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3岁,平均47岁;车祸致伤32例,跌伤52例,不明原因52例;病程最短1月,最长8年。

2 中医治疗2.1 辨证分型用药 7d为1个疗程。

2.1.1 落枕型 中年以后体质渐弱,肝肾之气渐失平衡,如兼有气血亏虚或外伤、劳损等因素,则可导致关节囊松弛,韧带钙化,椎间盘退化,形成骨刺等,引起颈背疼痛反复发作,症状发作时颈项疼痛,延及上背部,不能俯仰旋转,个别并发有眩晕或偏头痛,每次发作三五天后,可有一段缓解期。

治以养血活血,散风止痛。

方用舒筋汤加减:当归15g,白芍15g,姜黄15g,伸筋草15g,海桐皮12g,羌活15g,防风15g,续断15g,松节6g,甘草10g。

慢性期体质虚弱、肝肾不足者,加用补肾壮筋丸(当归15g,熟地15g,牛膝15g,山茱萸12g,茯苓15g,续断15g,杜仲15g,白芍15g,青皮12g,五加皮15g),以补肝肾、强筋骨。

2.1.2 痹证型 病因为椎间盘退化,骨质增生,关节囊松弛,椎间孔变窄,均可影响颈神经根,风寒及劳累可加重症状。

症状以一侧肩臂疼痛、麻木或肌肉萎缩为多,间有两臂麻痛者。

从临床上可分为疼痛、麻木和萎缩3型。

①疼痛型发病较急,有颈、肩、臂手均觉疼痛、酸痛,肌力和肌张力有所减弱。

如一侧发病,头痛以患侧疼痛,夜间加重为主,如睡眠时选择较适合的体位,疼痛可减轻。

治则以养血活血,益气通络。

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15g,芍药15g,桂枝15g,生姜9g,大枣15g。

②麻木型发病较慢,肩臂和上胸背麻木不仁,兼有轻度疼痛,麻木以前臂及手掌指为主。

夜间症状明显,白天可无症状。

皮肤痛觉、温觉减退,肌力和肌张力均为正常。

治以祛风散寒,舒筋通络。

方为桂枝附子汤加减:桂枝15g,芍药15g,附子15g,生姜9g,大枣15g,甘草12g。

③萎缩型,患侧上肢出现肌无力,弹力、张力减弱,大小鱼际肌肉萎缩、松弛,肌力明显减退,重则影响劳动,造成残废,但无疼痛、酸麻感觉。

2.1.3 萎证型 病因为肝肾久虚,筋骨萎弱,气血不足,经脉空虚,筋骨失养,宗筋失纵,渐觉肢体沉重,步履不利,肢冷不温。

肌肉萎细,其症状进行性加重,肢体萎废,步履蹒跚易跌倒,最后无力行走,形成瘫痪重证,或有二便失控。

此型多为肝肾阴虚。

治宜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方用强筋壮骨汤:杜仲15g,补骨脂15g,狗脊15g,续断15g,当归15g,赤芍15g,牛膝15g,肉桂6g,伸筋草15g,独活15g,木瓜12g,甘草10g;或补阳还五汤:生黄芪60g,当归15g,赤芍15g,地龙15g,川芎12g,桃仁12g,红花12g。

2.1.4 眩晕型 病因为肾水亏损,肝阳上亢。

其特点为头目眩晕,尤其以位置性眩晕为特点,伴有头痛,急躁易怒,眩晕时作,头重脚轻,走路欠稳,头痛呈偏头痛、胀痛或跳痛,可伴耳鸣、血压偏高、听力下降等症状。

治以化痰利湿、舒筋通络。

方为温胆汤加减:半夏12g,竹茹10g,枳实15g,陈皮12g,茯苓15g,当归15g,钩藤12g,羌活15g,生姜9g,甘草10g。

2.2 枕颌牵引法 中药治疗的同时配合牵引。

先用牵引松解,后用中药舒筋活血,松解通筋。

令患者坐立位,用颈椎牵引机,布兜兜住患者前颌、头后枕部,向上持续恒定牵引,重量约为5~10kg,时间为30min。

在牵引过程中,嘱患者左右小范围旋转、上下点头运动。

可缓解肌肉痉挛,扩大椎间隙,流畅气血,缓解症状,以达到松解之目的。

3 治疗结果根据文献[1]的疗效标准,136例中,治愈97例(占71.3%):经1个疗程治疗,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有效33例(占24. 3%):经2个疗程治疗,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正常;无效6例(占4.4%):经5个疗程治疗,症状、体征无改善。

无效6例皆因久病肝肾阴虚,气血不足,卧床不起,年老骨质疏松及粘连严重。

有效率95.6%。

体 会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其病因为颈椎外伤损伤及周围骨质软组织退变,压迫或刺激颈部血管、神经根和脊髓,而引起颈、肩、臂痛伴麻木,甚至合并头昏、头痛、肢体功能失常等综合症状。

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好发于35岁以上的成年人。

近年来,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发病年龄有下降之势。

根据临床经验有四大症状:①双上肢或单侧肢麻木、疼痛、酸胀感;②颈部活动不便,肩臂疼痛;③一侧头痛、胀痛、昏闷;④午后恶心、呕吐、心烦口苦。

结合临床症状辨证分型治疗有良好的疗效。

但笔者的分型只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

在现代医学中,根据部位和神经根、脊髓或血管等刺激或压迫的轻重程度,而出现不同的症状,・581・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5年4月第17卷第2期 可分为神经根、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4型。

常发生在C4、C5,其次为C6、C7,神经根受压的机会较脊髓为多见。

而脊髓受压的表现以下肢症状较上肢症状更明显。

笔者认为,口服中药只是软化其增生性骨质,起到缓解其压迫症状之作用,但要最终解决其根源,主要在于颈椎牵引,而牵引时必须要左、右摇摆,上、下点头,方能达到目的。

粘连得到松解,气血正常流畅,渠道通,络自利。

参考文献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收稿日期:2004-11-15)牵引踩跷法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陆剑挺 王莉莉 赵永华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合肥 230031摘 要 目的:观察和比较牵引踩跷法与单纯牵引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96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48例,试验组采用牵引踩跷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法治疗。

结果:2组间治愈率、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牵引踩跷法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牵引 踩跷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仍以保守治疗作为首选方法。

几十年来,我院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症情,采用相应的推拿、牵引、踩跷法为主,并以针灸、拔罐、理疗、药物等保守方法为辅,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较为显著疗效。

2004年1月—2004年7月,我们分别采用牵引踩跷法与单纯牵引法各自治疗48例,进行对照比较,现整理如下。

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全部96例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2组各48例。

试验组48例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平均43岁,20岁以下2例,21~30岁2例,31~40岁17例,41~50岁16例,51~60岁8例,60岁以上3例;病程最长者3年,最短者1d,平均53d。

对照组48例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平均47岁,21~30岁6例,31~40岁12例,41~50岁9例,51~60岁8例,60岁以上13例;病程最长者1年,最短者1d,平均43d。

2组主要症状及体征情况比较见表1,CT及MRI检查情况见表2。

2组临床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

表1 2组症状、体征情况比较例(%)症状、体征试验组(n=48)对照组(n=48)腰痛及椎旁压痛48(100)48(100)伴臀部或下肢放射性疼痛48(100)48(100)拇趾背伸力减弱或消失21(43.8)19(39.6)直腿抬高试验阳性39(81.2)42(87.5)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33(68.8)38(79.2)腱反射减弱或消失11(22.9)13(27.1)挺腹试验阳性44(91.7)43(89.6)屈颈试验阳性38(79.2)39(81.2)腰椎侧弯17(35.4)10(20.8)腰椎生理曲度减小、变直、反弓26(54.2)27(56.2)表2 2组CT及MRI检查情况比较例(%)检查临床表现试验组(n=48)对照组(n=48)突L2~3突出1(2.1)1(2.1)出L3~4突出12(25.0)20(41.7)部L4~5突出43(89.6)37(77.1)位L5~S1突出36(75.0)33(68.8)突轻度(3~4mm)30(62.5)15(31.2)出物中度(5~7mm)25(52.1)12(25.0)大小重度(8~10mm)5(10.4)1(2.1) 巨大(10mm以上)0(0)1(2.1)2 治疗方法2.1 试验组 予牵引踩跷法治疗。

2.1.1 操作前准备 嘱患者在操作前排空大小便,早餐少吃干食,禁食鸡蛋和甜食,避免牵引踩跷后卧床休息时,因肠蠕动减缓而导致腹部胀痛。

并嘱患者在医生踩跷时随着起落张口一呼一吸,即弹起时吸气,回落时呼气,切忌屏气,以免造成胸胁迸伤。

2.1.2 预牵(即骨盆牵引,又称小牵引) 采用机械式牵引床(江苏菲柯医疗器械总厂生产,PE K-406型)或普通机械牵引床。

患者俯卧位,用胸部固定带将上体固定在牵引床上,骨盆固定带固定骨盆,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对抗牵引力的耐受量确定牵引重量,牵引力一般大于患者体重5~10kg(牵引绳绷紧为度),持续性牵引15min左右为预牵期,主要起到放松腰部肌肉及韧带,为踩跷法做好准备的作用。

2.1.3 牵引踩跷法操作 分为牵引平踩或牵引悬踩2种,牵引平踩又称为“中牵引”,牵引悬踩又称为“大牵引”。

临床上一般先行中牵引治疗(平踩),让患者对牵引踩跷法治疗有个适应的过程,并观察患者对牵引踩跷法的有何不良反应。

然后行大牵引(悬踩)治疗。

大牵引治疗在患者预牵结束后缓慢松解牵引绳,在患者胸部及小腹大腿前根・681・ C J TCM Apr.2005 Vol.17 No.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