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导读(第8周课)

合集下载

中华经典《孟子》第八讲:修养永无止境

中华经典《孟子》第八讲:修养永无止境

中华经典《孟子》第八讲:修养永无止境本辑内容《孟子第八讲:修养没有止境》从真诚到行善孟子强调修养,也谈到了由低到高的阶段。

他曾对学生乐正子可能在鲁国执政的消息感到十分快慰,甚至“喜而不寐”(《孟子·告子下》)。

后来有人问他乐正子是个什么样的的人,孟子说:“善人也,信人也。

”别人再问:“何谓善?何谓信?”孟子于是说出他所理解的“修养六境”。

他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尽心下》)他所谓的六境是“善、信、美、大、圣、神”,我们要逐一予以说明。

首先,“可欲之谓善”,所说的不是人的身之可欲,而是人的心之可欲。

孟子说:“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孟子·告子上》)合理之言与正当之行即是心之所欲,这是人人相同的,因为人心生而具备“四端”,这四端所指向的“仁义礼智”正是合理与正当的言行。

因此,人只要真诚,听从心的指示,就自然会领悟什么是善了。

譬如,我见人孝顺,心中感觉可欲,则孝顺即是善。

这个善是指“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其具体作法不能脱离社会的公序良俗与礼仪规范,但其根源则在于真诚之心的要求。

善排在最初的阶段,是因为人性向善与人心要求行善,还未到自己主动去实践的阶段。

其次,“有诸己之谓信”,意即:在自己身上确实做到了善,才是真正的人。

信者,真也。

所谓真正的人,是说一个人在真诚时,不考虑外在的利害关系,由内而发主动去实践他应该做到的善。

譬如,我们说“行善最乐”,这句话必须亲自实践才能有所体会。

这种快乐来自符合人性要求的行善,是由内而发对自我的肯定。

我们分析孟子所谓“君子三乐”时,已经作过充分说明。

孟子陈述这番话,是因为有人问到乐正子,他对乐正子的评论是“善人也,信人也”。

说乐正子是“善人”,其意为:他是“其为人也好善”。

(《孟子·告子下》)“好善”是说他喜欢听取善言并实践善行。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共7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共7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二、译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难道 真正,确实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
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有大志、有作为、有 气节的男子
这 怎么,哪里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
行冠礼 教导、训诲
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告诫
同“汝”,你
亲戚畔之
粢盛既絜
参考示例
畔同“叛”,背叛。 絜同“洁”,清洁。
2.辨析下面句子中标红字的古今意义。
三里之城 池非不深也
七里之郭 委而去之
夫环而攻之 亲戚畔之
参考示例 城:古,内城;今,城市。 郭:古,外城;今,泛指城市。 夫:古,发语词;今,丈夫。 池:古,护城河;今,池塘。 委:古,放弃;今,委屈。 去:古,离开;今,前往某地。 亲戚:古,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今,指和自己有血亲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教读引领课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多种形式朗读,培养文言语感,积累文言词语,感知文 章内容。 2.合作探究,把握孟子观点,感受《孟子》的魅力。 3.积累名言警句,体悟《孟子》的现实意义。
第1课时
学习内容: 教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丛书:《民为贵》
一、朗读课文,感受文言韵味
3.《 民 为 贵 》 中 与 “ 得 道 者 多 助,失道者寡助”观点相同的句子 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这一 思想观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参考示例
《民为贵》中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观点 相同的句子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这一观点 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我国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 本的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为人 民服务。我们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青春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第8课时:卷八《离娄章句下》一至五节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第8课时:卷八《离娄章句下》一至五节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第8课时:卷八《离娄章句下》一至五节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2.了解孟子对为政及君臣之道的看法,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感受中华传统教育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诵读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表达的为政和君臣之道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时:第八个课时(1-5)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①仁、义、智、礼、乐、生的实质意义。

(引用原句回答)《孟子离娄章句上》②大孝的含义。

(引用原句回答)《孟子离娄章句上》)二、简介思想:1.小恩小惠,不知为政(君子平其政,行辟(7)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2.君臣之道,恩义为报(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此之谓三有礼焉。

如此,则为之服矣。

三、合作感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正确流利读懂文章,感知文章,体会内涵:1.自由朗读2.教师范读3.全班齐读4.分小组读等四、讲述故事:讲述孟子告齐宣王为政及君臣之道的故事,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领会名句1.惠而不知为政。

释义: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并不懂得从政2.君子平其政,行辟(7)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释义:在上位的人只要把政事治理好,就是出门鸣锣开道都可以,怎么能够去帮助百姓一个一个地渡河呢?如果执政的人要去讨得每个人的欢心,那时间可就太不够用了。

” 3.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释义:君主把臣下当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腹心;君主把臣下当狗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一般不相干的人;君主把巨下当泥土草芥,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仇敌。

4.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公开课精品课件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8)

公开课精品课件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8)

第三层
身处逆境须 (个人) 努力奋发 (正面)
(国家) 国无忧患 (反面)
易灭亡
(中心论点)
第四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古今异义:
举于版筑之间 : 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古今异义:
⑴举于士
古义:
狱官
今义:
士兵

⑵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用这些方法 今义: 表因果的关联词语; ⑶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 这样的 今义: 判断动词 ;
第一层
六个人
排比举例
共同的特点 推断 1、出身都卑微 归纳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 犯人、隐居者、奴隶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 结论 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艰苦的磨练
第二层
常常处在困境, 个人 才能不断奋发
国家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一词多义
(从) 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而 : ①而后作 (承接连词) ②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② 而死于安乐也 (并列连词 ) (在) ③征于色 (在) ④生于忧患
发: ①发于畎亩 ② 发于声
(举,被任用) (表现)
是 : ①于是人也 (这样的) 今义,判断动词
拂: ①行拂乱其所为
(阻挠,违反) (同“弼”,辅佐,辅弼)
•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正确的翻译是( A )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 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 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 打仗就一定胜利。
• 6、请照下面例子翻译下列加色的 词。 例:必先苦其心志。 译:使他的内心痛苦。 • 1)劳其筋骨。 译:使他筋骨劳累。 • 2)饿其体肤。 译:使他身体饥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_1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_1

: “ 士
曰 : “
之,子 何而谓 ?之齐
文 :
而 境 已 师 弃 ”楚宣
言 之 之 不 之 游王
他 内 。 能 。 者曰
。 不 ” 治 ” ,:


比“


其王


反之


也臣


,,


则有


冻托


馁其
其妻
妻子
子于
,其

路正。身也有

真的义弃自话己可孟译

可住是自认诋的能子文

悲所人己为毁人同说:

啊不们。不礼,他:
·
!住最仁能义不有“

”,正是守,可什自

舍确人仁这能么己 弃的们行叫同话戕 正道最义自他说害
上 》
确路安,己有;自
的。心这戕所自己
道空的叫害作己的
路着归自自为抛人
不安宿己己。弃,
走全,抛;说自不

·
切设他结后的 而问”论类思 意,。中推路先 已慢利而下,以 独慢用无去得两 至道对言,出个 ”来话以使两设 。,体对齐个问
引论,宣不, 人辩只王言使 入文好陷而齐 彀的“入喻宣 ,特顾自的王 “点左我结顺 辞,右否论着 不奇而定,自 迫妙言的而己
王 曰 王 曰 王 如友孟 例
顾 左 右
: “ 四
曰 : “
子善于辩论的特点。
显穷不古 译
达志古

达困得代 文
则,之

时时志的 :
兼修人

·
使洁时人
善身,

第22课《孟子》三章课件(幻灯片70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2课《孟子》三章课件(幻灯片70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把握古代议论类散文的特点;识记、积累常用的文 言词句。(重点) 2.掌握古今异义词,学习文中的排比、对照等修辞手法。(难点) 3.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 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新知导入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猛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 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社会动荡不安、人民 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 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 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 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地理上的有利形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及,比得上
人心归向, 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内城
外城 围
疏通文意
句首语气词
得到,获得
这样,却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
时不如地利也。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指装备精良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二、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
封疆之界不足以域民,山溪之险不足以固国,兵革之利不足以威天下, 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不能凭借这些客观条件上的优势,最关键的是 需要“人和”。
三、从文章来看,“人和”对战争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人和”在日常生 活中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谈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
《孟子》三章
Synergistically utilize technically sound portals with frictionless chains. Dramatically customize empowered networks rather than goal-opportunities.

《孟子》导读讲义

《孟子》导读讲义
孟子40多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等思想主张。到过宋、齐、魏、鲁、滕等国。
稷下学宫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继位,恢复了建于临淄城西的“稷下学宫”,一时间,汇集了上千名士,成为当时政治咨询、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孟子再次前往齐国,希望在这里能够实现他的理想。齐宣王聘他为客卿。 在稷下学宫,孟子吸收各家所长,突破了孔子的思想局限,较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君仁臣义、尊贤使能、以民为本、统一天下等仁政理论。这既是孟子从事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又是其思想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孟子的仁政主张曾使齐宣王受到一定鼓舞和赞赏,但齐王欲以武力称霸诸侯,与孟子产生了分歧。由于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孟离开齐国返归故里。
《孟子》主要思想
性善说,是孟子思想的基石,它贯穿于整个思想体系之中。都具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
“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暴力治国,认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重民轻君”是他“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还十分注意人格修养,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提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生命与义,都是人所珍贵的,当生命与义不可兼得时,应当舍生取义。在教育思想上,孟子非常重视培养贤才,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最大的乐事。认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
3良知良能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尽心上》
4天爵与人爵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告子上》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完整版 公开课课件105张+音视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完整版 公开课课件105张+音视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 完整版 公开课课件105张+音视频
整体把握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孟子是如何阐述这一观点的?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 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 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 “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孟子》三章
学习目标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
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
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
理的特点。
3
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
言警句。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 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 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 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听朗读,注意节奏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 完整版 公开课课件105张+音视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 完整版 公开课课件105张+音视频
翻译课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 完整版 公开课课件105张+音视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 完整版 公开课课件105张+音视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 完整版 公开课课件105张+音视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 完整版 公开课课件105张+音视频
重点字词

八年级语文上册 23 《孟子》三章【考点精讲版】 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 23 《孟子》三章【考点精讲版】 课件
• 孟子的这一理论更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 天,“威天下”不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也需要强大的国 防实力和先进的军事力量。
典型考题
[名句默写]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因素及其关系 的句子是:_天__时__不__如__地__利___,_地__利__不__如__人__和___。
理解: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 君主则会失去民心。
事例: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观点。文王姬 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 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 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 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 “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行仁政、走正道、经磨炼 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重点)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 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 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主张以 “仁政”治理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 思想。 至圣:孔子。
分析
攻城战例 守城战例
天时<地利 地利<②_人__和__
人 和 ”
论述
域民
封疆之界

治国层面 反面
固国 不以 山溪之险


威天下
③兵__革__之__利__
得出 失道者寡助 结论 得道者多助
亲戚畔之 ④天__下__顺__之__
君子战必胜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主旨归纳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 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得出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 的重要性。

《孟子》第08章离娄下(译文)儒家思想

《孟子》第08章离娄下(译文)儒家思想

《孟子》第08章离娄下(译文)儒家思想《孟子》第08章离娄下(译文)孟子说:“舜出生在诸冯,迁徙于负夏,最后在鸣条去世,(从地理位置上讲)舜是东方人。

周文王出生于岐周,去世于毕郢,(从地理位置上讲)周文王是西方人。

东方和西方,两者相距一千多里;舜和周文王,两者前后相差一千多年。

但他们二人为王当政之时,在国中所行的法令制度,却像符节一样,能够一致。

这说明,无论是以前的圣人,还是后来的圣人,他们治理国家的准则是一致的。

”郑国国卿子产当政之时,用他所乘的车辆帮助别人渡溱水和洧水。

孟子评论这件事说:“子产有惠民之心,却不知道怎样当政。

如果在一年的十一月修成步行的小桥,十二月修成行车的桥梁,老百姓还会有渡河之苦吗?君子只要治理好国家的政令,即使出门有执鞭者开道,那也是可以的,哪里能去帮别人一个一个地去渡河呢?所以,治理国家之人,如果去讨每个人的欢心,那么时间也不会够用了。

”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国君将臣子当自己的手足一般看待,那么为臣子的自然将国君看做是自己的腹心;如果国君将臣子当狗马一般看待,那么为臣子的自然将国君看做一般人;如果国君将臣子当泥土草芥一般看待,那么为臣子的自然将国君看做敌寇仇人。

”齐宣王问:“按礼制,臣子应当为去世的国君服一定时期的丧服,国君怎样对待臣子,臣子才会为他服丧服呢?”孟子回答说:“作为臣子,他的直言规劝能得到执行,他的建议能够被听从;恩泽加于百姓;臣子有其他原因要离开国境,国君就派人引导他出境,而且先派人到臣子要去的国家,说臣子的好话;臣子离开国家三年不返回,才没收其田地里居。

这几件事如果能够做到,就叫做三有礼。

臣子自然而然愿为国君服丧服。

现如今,为臣子的,他的直言规劝不能得到执行,他的建议不能够被听从;恩泽不见加于百姓;臣子有其他原因要离开国境,国君就派人逮捕其族亲,而且还先派人到臣子要去的国家,说其坏话而使其受困;臣子离开国家之日,就立即没收其田地里居。

这样的话,臣子便视国君如敌寇仇敌。

课件4: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4: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猪狗吃的是人吃的粮食,却不 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 而不知道开仓赈济饥民。 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 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 关, 是武器杀的。’有什么不 同呢? 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年成, 那么,天下的百姓便会投靠您 了。”
8、思考: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即目的)? (用原文来回答)并概括段意。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君王的态度 最后一段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不 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梁惠王
措施 于国尽心 移民移粟
结果 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 不用心
民不加少
疑问:何也?
思考:作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梁惠王见到孟子,不问治国之略而 首先问关于“民”的问题?
背景: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争于“力”,群雄逐鹿,蚕食鲸 吞,战事不断,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社会混乱,礼崩乐坏, 用《战国策序》中的话说,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 强,胜者为右”。天下“争地以展,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 人盈城”
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 走也。”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 就请让我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 咚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刚一接触, (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 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 十步停下。 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 一百步的人,您觉得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能这样。只不过他 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 同样是逃跑呀。”
关于《孟子》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记录孟子言 行的书。全书共七篇,各篇分上下,为儒家经典著 作。 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2)反对不义战争; (3)性善论; (4)糟粕“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劳心者治人,劳 力者治于人”)

课件15: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15: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对比 狗彘食人食(贵族)

涂有饿莩(百姓)
仁 政天 下
比喻 涂有饿莩归罪


于年成不好
除至 焉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


梳理文脉
1.提出问题: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 2.转换问题: 五十步笑百步
3.介入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深入问题: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5.解决问题: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总结
全文)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古为今用)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 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 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写作特点
1.雄辩有气势 2.善用比喻,富于形象 3.结构严谨,环环相扣
《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 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 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 《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 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 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 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给下列字注音
1.王好战: hào 2.弃甲曳兵: yè
3.数罟不入洿池: cù gǔ wū
4.衣帛: Yì bó
5.鸡豚狗彘: tún
zhì
6.庠序: xiáng
7.饿莩: piǎo
第一部分
梁惠王提出了 一个什么问题?他 为什么会提出这个 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第13课时:卷八《离娄章句下》二十六至三十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第13课时:卷八《离娄章句下》二十六至三十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第13课时:卷八《离娄章句下》二十六至三十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第13课时:卷八《离娄章句下》二十六至三十节【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①能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②了解孟子对仁爱和孝心的看法,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熟读为主,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加强背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仁爱爱人和孝心。

②感受中华传统教育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表达的“爱人”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式】熟读背诵、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孟子》名言名句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2)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4)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5)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6)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二.简介思想:①仁:仁爱(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②孝:孝顺(世俗所谓不孝者五)三.合作感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多种朗读方式,使同学正确流利读懂文章,感知文意,体会内涵:1.自由朗读2.老师范读3同学抽读4全班齐读5小组分读等。

四.叙述故事:叙述《齐国章不孝》的故事,加深同学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领悟名句: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释义:仁爱的人爱惜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

爱惜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始终爱惜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始终尊敬他。

2、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

释义:四肢懒散,不顾及养父母,这也是第一种不孝。

孟子讲座-第8章

孟子讲座-第8章

第8章万章上-第六章万章问曰:「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传於贤而传於子: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昔者舜荐禹於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於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後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禹荐益於天。

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阴。

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

』「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於民久。

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於民未久。

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

故仲尼不有天下。

「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

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伊尹相汤以王於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内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於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

「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於夏,伊尹之於殷也。

「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万章上-第七章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孟子曰:「否,不然。

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於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後知,使先觉觉後觉也。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第11课时:卷八《离娄章句下》十六——二十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第11课时:卷八《离娄章句下》十六——二十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第11课时:卷八《离娄章句下》十六——二十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第11课时:卷八《离娄章句下》十六——二十节一、教学目的1、本篇涉及孟子诸多思想还有很多名句,在理解其思想的基础上识记名句。

2、理解文本重点:翻译理解文本,主要是将孟子的思想从文本和事例中提炼出来。

难点:孟子的语言的内在含义,将学会的孟子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怎样修身。

二、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内容(3分钟)理解翻译: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若人有?”孟子说:“羞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

玩弄权术诡计的人,是到处不讲羞耻的。

不认为不如别人是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点评:首先人要有羞耻之心,其次要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才可能自我完善。

(二)新课导入(2分钟)从回顾上节内容导入君子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孟子对自身修养的一些论述。

(三)课堂学习(27分钟)1、诵读指导,诵读课文。

(5分钟)(1)听朗诵录音或教师朗诵。

(2)学生齐读课文2、自读赏析,讨论探究,初步疏通全文。

(10分钟)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内容。

借助注释,疏通文句。

不懂或有争议的内容可以讨论探究。

3、教师巡回指导,解释疑难问题,指导讨论。

以上第2、3点交互进行。

4、重点点拨:老师强调重要内容。

主要疏通文本,准确翻译,理解思想。

(四)课堂练习(5分钟)孟子为何一再强调“修身”?怎样修身?【解析】孟子的中心思想是性善论,而修身的要务则是“如何将此善端村杨扩充,落实到实际的行为上”。

所以孟子一再强调“修身”。

修身之道,孟子认为首要是重孝悌,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亲其亲而长其长,则仁义礼智一切善行,乃至治平大业也都能达到。

自身修养,并不总是一些大道理。

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近及远,严格要求自己,宽以待人,那么就能把握住真正的道。

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欲望,寡欲清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

《史记》中所记载受业于子思的门人。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

其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有七篇传世。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民本”、“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明清时期,“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1.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译文:孟子说:“有天赐的爵位,有人授的爵位。

仁义忠信,不厌倦地乐于行善,这是天赐的爵位;公卿大夫,这是人授的爵位。

古代的。

人修养天赐的爵位,水到渠成地获得人授的爵位。

现在的人修养天赐的爵位,其目的就在于得到人授的爵位;一旦得到人授的爵位,便抛弃了天赐的爵位。

这可真是糊涂得很啊!最终连人授的爵位也必定会失去。


寓意:所谓“天赐”只是一种比拟性的说法,天爵实际上是精神的爵位,内在的爵位,无需谁来委任封赏,也无法世袭继承。

人爵则是偏于物质的、外在的爵位,必须靠人委任或封赏或世袭。

说穿了,天爵是精神贵族,人爵是社会贵族。

告诉我们必须多多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不要惑于物质追求上。

2.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孟子-离娄上》
译文:问:“嫂子落水了,弟弟可以伸手援救吗?”答:“嫂子落水不救,是豺狼的行为。

男女授受不亲,这是礼数;嫂子溺水伸手救助,这是权变。

解读:“三从四德”对妇女的压迫是明清时候的事了。

在先秦儒家看来,礼固然是要遵守的,但特定情况下也可以变通处理,这就是所谓的“权”。

“权”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适当做出的调整与变通。

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译文略
解读:“王道”、“仁政”的理想模式。

尊重农业生产规律,体恤人民,使人民丰衣足食,教民以礼义、孝悌,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体现了民本的思想。

4.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译文略。

解读:提出了“性善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则人人都是性善的,都具有“仁”的品质。

这里孟子提出了仁、义、礼、智的概念,后世儒家又加上了信,由此“仁义礼智信”构成了儒家理想的人格特征。

每个人都具有这些品格的“端”,“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提高自身的涵养,朝着这些品格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