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期日本的财政改革与国债政策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反危机政策和体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反危机政策和体制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赶超经济时期经历了如下阶段:一、国内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二、进口替代阶段(1956年一20世纪60年代中期);三、以重化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出口导向第一阶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出口导向第二阶段(70年代中期一8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实力达到了顶峰,赶超时期基本结束,日本面临着由"赶超型"经济向与欧美国家处于同一水平线的"竞争型"经济转轨的严峻课题。
实际上,日本的这一转轨时期是从90年代正式开始的,这是因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崩溃造成的大萧条使日本的经济转轨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
一、日本20世纪90年代反危机政策和体制改革实施的背景日本90年代反危机政策和体制改革实施的背景用一句话概括即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泡沫经济,包括其繁荣、崩溃及崩溃后的大萧条。
"泡沫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日本政府金融政策的失败,包括1987年过急的金融缓和政策导致泡沫膨胀,1990年过急的金融紧缩政策又导致泡沫破灭。
赶超时期日本实行的"贸易立国"战略使该国获取了巨额贸易顺差,其直接后果是日元急剧升值。
1985年9月8日,5个主要工业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聚会协商,达成通过出售美元降低美元汇价的"广场协议"。
美元同日元的汇价急剧变动,1985年从1美元兑换263日元的高仫,降到突破200日元以下;1986年又降到152日元;1987年更降到121日元。
可以说,美元同日元的关系是,美元价格降低一半,日元的价格则提高一倍。
日元升值,导致日本产品出口条件恶化,一向以海外市场为"生命线"的日本经济遭受重创,国内出现"日元升值萧条"。
日本财政预算理念的演变政策实践及启示
日本财政预算理念的演变政策实践及启示日本财政预算的理念演变从20世纪初至今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政策实践和启示。
20世纪初,日本的财政预算理念主要是以国家发展为导向。
在这个阶段,日本政府通过大规模的财政支出来推动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科学研究等领域,以提高国家的国力和竞争力。
这个阶段的政策实践给日本带来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使日本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这一阶段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家发展是财政预算的重要目标,投资基础设施、教育和科技等领域是实现国家发展的关键。
20世纪中叶,日本的财政预算理念开始转向保护福利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需求的不断增加,政府开始加大对社会福利的投入,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养老保险等。
这些政策的实践提高了日本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保障,增强了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性。
这一阶段的历史经验提示我们,财政预算的理念应该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福利和利益,关注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21世纪初,日本的财政预算理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凸显,日本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和可持续性问题。
政府在财政预算中采取了一系列的紧缩措施,包括削减支出、增加税收等,以减轻债务负担并实现财政平衡。
这些政策实践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经济增长的低迷和社会福利的削减,给人民带来了困难和不满。
这一阶段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财政预算的理念不仅应该关注长远的可持续性,还要兼顾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实现财政的平衡和人民的福祉。
日本财政预算理念的演变经历了国家发展、社会福利和财政可持续性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政策实践都有其特点和启示,包括注重国家发展、人民福利和财政平衡。
通过总结和借鉴这些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财政预算制定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日本财政预算理念的演变政策实践及启示
日本财政预算理念的演变政策实践及启示日本财政预算的理念在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之后,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框架和方向。
最初的时候,日本财政预算的理念主要体现在“效率”和“稳定性”上。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理念也不断地演变和进化。
本文将从日本财政预算理念的演变、政策实践以及启示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日本财政预算的理念起源于现代化进程中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20世纪初期,日本的财政预算的重点主要是“效率”。
政府在财政预算的使用上一直注重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
在二战后,日本政府开始重视财政预算的计划性和稳定性。
1951年,政府颁布了“财政投资计划”,这是日本政府首次明确规划国家投资的方向,并且确立了“财政预算的规划和支出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以确保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这一理念。
此后,该理念已经连续推出了数次政策框架,其中最重要的是1987年制定的“国民生活基本公共需求计划”,以及1993年实行的“综合预算制度”。
1987年,“国民生活基本公共需求计划”提出了六个层面的国民需求,并将之与财政支出进行了关联。
这个计划的目标是通过在基本公共设施建设和社会贡献活动中加大投资力度,缓解日本经济增长期的经济不平等和发展障碍。
同时,这个计划还要求政府在实施社会公共工程项目时,必须依据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审查、执行并评价。
这一计划的提出具有先进的社会化手段和财政预算管理的特点,标志着日本财政预算理念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
综合预算制度是日本财政预算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制度,是在90年代初实施的一项改革。
通过这一制度,日本政府可以将各部门的预算总和纳入总预算中进行协调和管理。
这项制度旨在消除部门之间的重复投资和重复预算,提高预算的效率和执行力,并使预算管理更加透明化和公开化。
该制度的实施成功地消除了部门之间的重复和浪费,使得日本的财政预算管理质量得以显著提高。
政策实践日本政府在财政预算管理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其政策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全民提高财政预算意识。
繁荣与停滞:日本经济发展和转型
繁荣与停滞:日本经济发展和转型
日本是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也是一个具有极高竞争力和开放性的经济体。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医疗卫生、汽车制造等领域取得不小成就。
当时日本经济是蓬勃发展的。
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经济出现了停滞状态,即“负增长”现象。
主要原因有金融危机、销售价格下降、资本积累减弱等。
另外,日本的财政赤字和国内债务水平也大大超过了其他发达国家。
为了扭转局面,日本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转型政策,其中包括增加国际竞争力,提高货币供应量来抵消经济衰退,加强经济结构,改善企业盈余状况,实施投资和消费支出等等。
此外,日本还实行了多项财政改革政策,以缓解财政赤字压力,增加宏观经济发展动力。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由于政府的努力,日本的经济正在慢慢复苏和转型,逐渐重回繁荣发展的轨道,2014年日本经济首次出现了增长。
从上面可以看到,日本经济发展及其转型历经了昙花一现和复苏之路,这坚定地说明了日本政府智慧的政策。
同时,日本还需要加大投资,创新经济,推进转型和发展,以实现更大的经济繁荣。
日本财政预算理念的演变政策实践及启示
日本财政预算理念的演变政策实践及启示日本的财政预算理念从过去到现在经历了多次演变,这些演变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点和需求,也成为了今天日本财政政策的重要参考。
本文将从政策实践和启示两个方面,分析日本财政预算理念的演变历程。
一、政策实践1. 战后初期(1945-1950年)日本战后初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济复原和基础设施的重建。
因此,政府对财政预算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福利。
政府在这个阶段实行了很多措施,比如通过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和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现代化,进行重点支出,为国家的经济复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0年代和1960年代,日本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时期。
政府财政预算的主要目标便转向了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政府把预算的重点放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对高科技产业实施了大量的创新支出,如半导体、纤维材料和计算机等产业。
此外,政府还通过鼓励企业自主投资,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努力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3. 泡沫经济时期(1970-1990年)到了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日本经济进入了泡沫经济时期。
政府的财政预算目标从促进经济发展转变为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政府提出了供给侧政策,通过大规模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和建筑工程来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增加就业机会。
政府在这个阶段实施了大量支出项目,如高速公路、铁路建设、核电站建设等。
20世纪90年代,日本进入了长期的低增长期。
此时政府的财政预算目标转向了财政再建和财政稳健。
政府通过削减社会福利支出和公共项目支出来提高财政自给能力。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调整政策和财政改革政策,削减公共支出,积极开展财政改革。
比如,推行了“目标预算制度”、实行“消费税”等。
5. 当前时期(2010年至今)进入21世纪,日本开始面临人口少子高龄化和国际经济竞争的新挑战。
政府的财政预算目标转向了社会安全与健康、防灾减灾等领域。
政府反复进行制定计划和修订预算,支持政府部门的项目,改善福利水平,加强公共服务质量,推进多领域的创新。
20世纪末中日积极财政政策比较_0
20世纪末中日积极财政政策比较1997年年中,东南亚地区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继而引发了范围更大、程度更深的东亚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这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东亚、东南亚有关国家和地区造成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这一地区的经济受到了重创,进而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受这次危机的影响,再加之国内因素的共同作用,该地区惟一的发达国家——日本在经历了长期萧条和徘徊之后,刚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景气复苏又被打断,经济再次陷入了严重的衰退和萧条之中。
与此同时,该地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虽然较为成功的避免了危机对本国经济的直接冲击,但由于国际经济环境急剧恶化,中国的外贸出口和外资引入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再加上国内经济原有的问题,国民经济同样也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面对着这样严峻的形势,中日两国政府在进行_系列努力尝试的过程中,都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期望藉此刺激内需,最终实现经济的增长。
本文将在回顾日本积极财政政策的基础上,对中日积极财政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力求从中探求到有利于中国今后有效实施财政政策的借鉴之处。
一、20世纪末日本积极财政政策的回顾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证券、房地产市场交易的异常繁荣,虚拟经济部门的异常活跃,日本出现了“泡沫经济”的高腾。
但众所周知,当这种虚拟经济部门的过度繁荣超出了实体经济部门所能承受的范围之际,“泡沫经济”的崩破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而90年代初日本的事实又﹁次证明了这一结论。
如上所述,日本的“泡沫经济”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崩溃了,日本经济从此陷入了长期的萧条和异常缓慢的复苏之中,日本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也一去不复返了。
从1991年4月到1993年10月,日本经历了称之为“平成萧条”的经济衰退,其延续时间长达32个月。
在衰退期结束后,日本经济又出现了长期的萧条和缓慢的复苏。
据统计,从1991财政年度(简称年度,下同)到1995年度,日本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仅有%,其萧条时间之长、复苏步伐之缓慢,在日本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日本经济低迷期财政政策运用的思考
日本经济低迷期财政政策运用的思考张启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曾长期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其经济高速增长并最终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20世纪90年代财政政策的失败同样也是日本陷入“失去的十年”的重要原因。
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进而经济增速放缓后,日本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不仅未能挽救低迷的经济,反而导致债务率飙升,财政负担持续加重。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日本20世纪90年代财政政策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以期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一点借鉴。
20世纪90年代日本财政政策实施情况(一)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状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经济自1956年开始迎来一段高速增长期。
1956—1970年,日本GDP 实际增长率均值为9.66%,而且呈不断加速之势,由此日本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中第二经济强国。
1970年以后,由于长期重投资、轻消费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日本经济开始下滑,进入低速增长期,经济增速持续稳定在4%左右。
虽然经济增速与前期高速增长期相比大幅回落,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仍然是最高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下滑,进入“失去的十年”。
时至今日,日本经济依然没有走出低谷。
(二)20世纪90年代日本财政政策的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日本财政政策的实施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扩张性财政政策(1991—1996年)。
日本政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以期拉动经济增长,共投入资金64万亿日元,其中公共事业费支出高达44.1万亿日元。
在短短的五年之内,虽然历经四任首相,日本的财政刺激力度却从未减弱。
全球视点除了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外,日本政府还于1994年实施了针对个人所得税的4.5万亿日元的一次性“特别减税”政策。
1995年又实施了3.5万亿日元的永久减税和每年2万亿日元的“特别减税”政策。
通过实施上述扩张性财政政策,日本经济终于开始复苏。
1993年GDP 增长率仅为0.3%,而1996年则大幅跃升至5%。
2020年(发展战略)日本财政的发展与改革
(发展战略)日本财政的发展和改革日本财政的发展和改革1.战前、战时的财政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实行地租改革(1873—1881年),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可是,由于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导致财政支出急速增加,使整个财政陷于支出大于收入的状态。
明治10年(1877年)爆发了西南战争,政府为筹措军费而大量发行不兑现纸币,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又造成对外贸易入超和金银外流,使近代日本经济首次面临危机。
明治14年(1881年)明治政府采取了“超紧缩、超均衡”的财政政策,取消不兑现纸币,发行兑换券,增加对烟酒等商品的征税,停止由国家运营工厂和矿山,大幅度削减财政支出。
这是日本财政史上第壹次出现的正式的财政政策。
其时任大藏大臣的是松方正义,因此,后人称该政策为“松方财政”。
松方财政(1881—1885年)制止了通货膨胀,带来了通货的稳定,使对外收支变为顺差,且导致建立了近代的财政、金融体系(于1882年设立了日本银行),另壹方面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引起了深刻的通货紧缩,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下跌,使卷入商品经济的小农遭到沉重的打击。
其后,政府又转向积极财政。
经过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和日俄战争(1904年),日本日益走上扩充军备的道路,岁出规模不断扩大,1897年中央政府的壹般会计岁出超过2亿日元,相当于1894、1895年的7000—8000万日元的约3倍。
因此,尽管有中日甲午战争后获得高达2亿3150俩白银的战争赔款(约3亿6400万日元,相当于1895年壹般会计岁出额的4倍多)支撑壹时,终于不得不依靠发行大量国债和向外国借款来获取财源。
而于扩充军备的同时,政府又大力充实产业设施,如建设钢铁厂、改建铁路、扩充电信电话设施、奖励海运造船、设立特殊银行、修建治水工程、普及教育等等,于此过程中,日本政府的作用不断扩大,加快了走向“大政府”的步伐。
由于近代化落后,商品竞争力弱,20世纪初的日本经常受到外汇不足的困扰。
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经济转型
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经济转型
20世纪70年代是日本经济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日本经历了从战后恢复期到高经济增长期的经济转型。
在这个阶段,日本经历了许多重大的政策和结构性改变,这些改变使得日本成为了一个经济大国。
1. 对外开放
1971年,日本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实现了对外开放。
这个开放促进了日本的贸易和投资,并为日本的经济增长打下了基础。
2. 货币政策改革
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实施了一项货币政策改革,旨在控制通胀。
这项政策包括限制信贷和货币扩张,以及加强货币紧缩政策。
这些措施有助于抑制日本的通货膨胀率。
3. 产业转移
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实施了一项产业政策,旨在促进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这项政策鼓励企业朝技术创新和高附加值领域转移。
此外,政府也提供了税收减免和研发支持等方面的支持。
4. 贸易政策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实施了一项贸易政策,旨在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
这项政策包括对进口商品进行限制,在国内市场保护本地产业。
这个政策使得日本的产业规模逐渐扩大。
5. 金融市场改革
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实施了一些金融市场改革,旨在提高市场透明度。
这些改革包括建立证券交易所和证券清算中心,增强金融监管力度,以及规范银行和证券公司的经营行为。
在以上政策的推动下,日本的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得到了改善。
截至1979年,日本的GDP已经超越了英国和法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此外,这个时期日本企业的国际化步伐也逐渐加快,许多日本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业务,进一步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日本国债市场及其做市商制度研究
日本国债市场及其做市商制度研究包香明近年来,日本已成为全球发行国债数量最多的国家,在国债发行规模上甚至超过了美国,其国债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也处于世界较高水平。
虽然日本国债负担率远高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但是,日本国债市场不仅具有庞大的规模,而且拥有良好的流动性,从市场运行的角度看,其运行机制值得关注。
本文拟对日本国债市场及其做市商制度作一个粗浅的研究,以期对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能有所借鉴。
一、日本国债市场发展状况(一)历史简要回顾日本的国债最早出现在1868年(明治初年),但是在二战以后,日本国债市场曾一度萎缩甚至消失。
由于1947年日本通过的《财政法》中原则上禁止了发行赤字国债,在1965年之前,日本政府没有发行过长期国债,仅发行过数量非常有限的短期政府债券和特别减税国债。
1965年,由于经济的萧条,日本政府在战后首次发行了长期性的建设国债。
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进入低速增长时期,日本政府经济增长,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大量发行赤字国债,使国债市场得以迅速发展,并于2000年首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发行规模最大的国债市场。
按照日本政府的设想,发行国债可以促进经济走出萧条,其作用机制是:发行国债—扩大支出—刺激需求—经济复苏—税收自然增加—偿还国债—恢复财政平衡。
但是,从后来的实际发展趋势来看,依存于国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并没有按预期的方向发展下去。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政府就开始主张降低财政对国债的依存度,以期“重建财政”,但是每年的预算仍然要以国债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泡沫经济期间(1987-1991年),日本政府对国债的依存度有所下降,但随即由于泡沫经济的破灭,经济日益进入萧条时期,日本国债发行又开始大幅增长。
为了刺激经济景气,1992年开始实施刺激经济对策,其后,扩张性财政政策为历届政府纷纷效仿,短短的10多年日本国债年发行额就已高达140多万亿日元。
2003年末,日本国债余额已经达到539.82万亿日元,占GDP 的98.28%,远超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欧盟国家规定的60%的国债负担率警戒线,庞大的国债规模日益成为日本政府的负担。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反危机政策和体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反危机政策和体制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赶超经济时期经历了如下阶段:一、国内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二、进口替代阶段(1956年一20世纪60年代中期);三、以重化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出口导向第一阶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出口导向第二阶段(70年代中期一8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实力达到了顶峰,赶超时期基本结束,日本面临着由"赶超型"经济向与欧美国家处于同一水平线的"竞争型"经济转轨的严峻课题。
实际上,日本的这一转轨时期是从90年代正式开始的,这是因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崩溃造成的大萧条使日本的经济转轨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
一、日本20世纪90年代反危机政策和体制改革实施的背景日本90年代反危机政策和体制改革实施的背景用一句话概括即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泡沫经济,包括其繁荣、崩溃及崩溃后的大萧条。
"泡沫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日本政府金融政策的失败,包括1987年过急的金融缓和政策导致泡沫膨胀,1990年过急的金融紧缩政策又导致泡沫破灭。
赶超时期日本实行的"贸易立国"战略使该国获取了巨额贸易顺差,其直接后果是日元急剧升值。
1985年9月8日,5个主要工业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聚会协商,达成通过出售美元降低美元汇价的"广场协议"。
美元同日元的汇价急剧变动,1985年从1美元兑换263日元的高仫,降到突破200日元以下;1986年又降到152日元;1987年更降到121日元。
可以说,美元同日元的关系是,美元价格降低一半,日元的价格则提高一倍。
日元升值,导致日本产品出口条件恶化,一向以海外市场为"生命线"的日本经济遭受重创,国内出现"日元升值萧条"。
日本债务置换(3篇)
第1篇摘要:日本作为全球债务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其债务置换策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历史经验出发,分析日本债务置换的背景、策略及其成效,并对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一、引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长期陷入“失去的二十年”,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债务置换策略。
本文将回顾日本债务置换的历史经验,分析其成效,并对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二、日本债务置换的背景1. 经济增长放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增长放缓,导致政府税收收入减少,而社会福利支出却不断增加。
2. 债务规模庞大:日本政府债务规模庞大,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
3. 利率下行压力: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日本利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降低了债务偿还压力。
三、日本债务置换策略1. 发行长期债券:日本政府通过发行长期债券,将短期债务转化为长期债务,降低债务到期压力。
2. 利率互换:日本政府与金融机构进行利率互换,将高利率债务转化为低利率债务,降低债务成本。
3. 财政转移支付: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财政转移支付,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
4. 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中央政府设定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限制地方政府举债规模。
四、日本债务置换成效1. 降低债务成本:通过发行低利率长期债券和利率互换,日本政府有效降低了债务成本。
2. 缓解债务到期压力:通过发行长期债券,日本政府将短期债务转化为长期债务,缓解了债务到期压力。
3. 促进经济稳定:债务置换策略有助于降低经济波动风险,为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五、未来展望1. 增强财政纪律:日本政府应继续加强财政纪律,控制债务规模,降低债务风险。
2. 深化金融改革:推进金融改革,提高金融市场效率,为债务置换提供更多渠道。
3. 促进经济转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潜力,为债务置换提供经济基础。
4.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经验,推动债务置换策略的优化。
六、结论日本债务置换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债务压力,为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日本国债规模相当于提前用完今后29年的钱
日本国债规模相当于提前用完今后29年的钱日本给予人们的印象,一直是财大气粗,为什么会沦为“借债大王”?其实原因很简单:国家财政收入年年减少,挣来的钱远远不够花出去的钱。
以2013年度为例,日本第一次制定的国家预算是92.6万亿日元,加上两次的补充预算,实际上的预算总额达到103万亿日元。
但是,日本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43万亿日元,缺口高达60万亿日元。
这一个大缺口如何填补?唯一的办法就是举债——通过发行国债向国民借钱。
2013年度,日本向国民筹借的资金高达53万亿之多。
在2月12日下午的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会议上,当多名议员质询首相安倍时,他拿兼任财务大臣的副首相麻生太郎以及金融大臣甘利明做挡箭牌,请他们答辩。
麻生倒是挺坦白,说这么巨大的债务,并不是今天才有的。
从20世纪60年代日本进入高速经济发展时期起,为了扩大建设规模,政府开始发行国债,实施了“寅吃卯粮”行动,几十年积累了这么多的债务。
随着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社会又陷入“老龄少子”化时代,市场严重萎缩,国家财政收入年年减少,但是支出,尤其是养老、医保等社会保障资金的支出年年增加,已经达到33万亿日元。
日本金融大臣甘利明12日承认,按照目前的国家税收情况,还清这一笔巨额国债,不吃不喝,也至少需要29年。
这就意味着,日本已经把今后29年的钱提前用完了。
在过去三年的民主党时代,日本采取了“紧缩银根,节约开支”的做法,勒紧裤带过日子。
但是,安倍上台后,实施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采取了“缓和金融,扩大投资”的“花钱政策”。
通过实施日元贬值、增加公共投资等手段,使得日本在过去一年中,股价上升了六成,九成以上的跨国公司实现了黑字经营,消费市场重现了回升景象。
但是,忙乎了一年,财政收入没有增加。
因为企业赚的基本上都是“汇率差额利润”,而不是实业利润,因为日元贬值了近30%,也就意味着日本跨国企业不好好干活,其账面利润也可以增加20%以上。
20世纪末中日积极财政政策比较(一)
20世纪末中日积极财政政策比较(一)1997年年中,东南亚地区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继而引发了范围更大、程度更深的东亚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这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东亚、东南亚有关国家和地区造成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这一地区的经济受到了重创,进而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受这次危机的影响,再加之国内因素的共同作用,该地区惟一的发达国家——日本在经历了长期萧条和徘徊之后,刚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景气复苏又被打断,经济再次陷入了严重的衰退和萧条之中。
与此同时,该地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虽然较为成功的避免了危机对本国经济的直接冲击,但由于国际经济环境急剧恶化,中国的外贸出口和外资引入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再加上国内经济原有的问题,国民经济同样也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面对着这样严峻的形势,中日两国政府在进行_系列努力尝试的过程中,都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期望藉此刺激内需,最终实现经济的增长。
本文将在回顾日本积极财政政策的基础上,对中日积极财政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力求从中探求到有利于中国今后有效实施财政政策的借鉴之处。
一、20世纪末日本积极财政政策的回顾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证券、房地产市场交易的异常繁荣,虚拟经济部门的异常活跃,日本出现了“泡沫经济”的高腾。
但众所周知,当这种虚拟经济部门的过度繁荣超出了实体经济部门所能承受的范围之际,“泡沫经济”的崩破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而90年代初日本的事实又﹁次证明了这一结论。
如上所述,日本的“泡沫经济”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崩溃了,日本经济从此陷入了长期的萧条和异常缓慢的复苏之中,日本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也一去不复返了。
从1991年4月到1993年10月,日本经历了称之为“平成萧条”的经济衰退,其延续时间长达32个月。
在衰退期结束后,日本经济又出现了长期的萧条和缓慢的复苏。
据统计,从1991财政年度(简称年度,下同)到1995年度,日本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仅有0.6%,其萧条时间之长、复苏步伐之缓慢,在日本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日本近十几年以来的财政管理
日本近十几年以来的财政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资本泡沫”破灭后的长期萧条期,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财政政策,总体上讲是扩张性的。
但是,日本政府十分注重财政政策的转向问题,被称为“教训”的1997年《财政结构改革法案》的出台与冻结,以及小泉首相的经济结构改革设想等,都反映了政府的这一意图。
日本扩张性财政政策还能走多远?小泉改革的前途如何?无疑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本文拟就此谈一些看法。
一、日本90年代以来的财政政策回顾1.背景。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在土地和股市两大泡沫(一般称“资本泡沫”)的推动下,实现了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
在当时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有所谓一枝独秀的美誉。
然而,进入90年代后,以地价下降为导火索,资本泡沫逐步破灭,日本经济陷入长达10多年的徘徊或萧条期。
1990年GDP增长率达5.1%,1993年下降到0.3%,其后除1996年增长5.0%外,其余年份增幅在1.6%以下,1998年为-2.5%,2001年为-0.5%。
失业率由1990年的2.1%,2001年上升为5.3%,为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最高。
而且,同期日本经济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
其一是1995年以后物价连续下跌,批发物价1995年以后7年里,除1997年为0.6%外,其余年度均为负数;消费物价虽不象批发物价那样长期下跌,也有两个年度为负数,基本上在0值周边波动。
其二是泡沫经济时期泡沫化了的资本严重缩水。
股市缩水:日经平均指数由最高的1989年的38916日元,2000年跌破10000日元,与1989年相比缩水70%以上。
其间,虽在1993年和1999年出现过反弹,但均在20000日元以下波动,目前为11500日元左右;土地缩水:土地价格从1991年开始连续11年下跌,2002年1月1日的政府公市地价(日本中央政府国土交通省调查的价格)与最高价格的1991年相比,住宅用地价格共下跌了36.0%,商业用地价格共下跌了62.0%,而且在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下跌幅度更大,同比下跌52.1%和76.1%。
日本国债市场及其做市商制度研究
日本国债市场及其做市商制度研究包香明近年来,日本已成为全球发行国债数量最多的国家,在国债发行规模上甚至超过了美国,其国债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也处于世界较高水平。
虽然日本国债负担率远高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但是,日本国债市场不仅具有庞大的规模,而且拥有良好的流动性,从市场运行的角度看,其运行机制值得关注。
本文拟对日本国债市场及其做市商制度作一个粗浅的研究,以期对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能有所借鉴。
一、日本国债市场发展状况(一)历史简要回顾日本的国债最早出现在1868年(明治初年),但是在二战以后,日本国债市场曾一度萎缩甚至消失。
由于1947年日本通过的《财政法》中原则上禁止了发行赤字国债,在1965年之前,日本政府没有发行过长期国债,仅发行过数量非常有限的短期政府债券和特别减税国债。
1965年,由于经济的萧条,日本政府在战后首次发行了长期性的建设国债。
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进入低速增长时期,日本政府经济增长,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大量发行赤字国债,使国债市场得以迅速发展,并于2000年首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发行规模最大的国债市场。
按照日本政府的设想,发行国债可以促进经济走出萧条,其作用机制是:发行国债—扩大支出—刺激需求—经济复苏—税收自然增加—偿还国债—恢复财政平衡。
但是,从后来的实际发展趋势来看,依存于国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并没有按预期的方向发展下去。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政府就开始主张降低财政对国债的依存度,以期“重建财政”,但是每年的预算仍然要以国债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泡沫经济期间(1987-1991年),日本政府对国债的依存度有所下降,但随即由于泡沫经济的破灭,经济日益进入萧条时期,日本国债发行又开始大幅增长。
为了刺激经济景气,1992年开始实施刺激经济对策,其后,扩张性财政政策为历届政府纷纷效仿,短短的10多年日本国债年发行额就已高达140多万亿日元。
2003年末,日本国债余额已经达到539.82万亿日元,占GDP的98.28%,远超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欧盟国家规定的60%的国债负担率警戒线,庞大的国债规模日益成为日本政府的负担。
日本解决地方财政困境的改革措施与启示
日本解决地方财政困境的改革措施与启示杨华;肖鹏【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地方财政状况逐步恶化,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大,甚至发生因“隐性债务”膨胀而导致地方财政破产的恶性事件.针对地方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000年以来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力图重建地方财政.这些措施包括:引入“财政健全化”指标体系,力图早期诊断和化解财政风险;改革地方转移支付资金不足部分的补足方式,提高财政信息的透明度;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减少中央政府担保,实行多元化融资形式;在地方政府会计核算中部分引入权责发生制,加强对存量资产的管理;推行“三位一体”财政体制改革,充实地方财政;推行市町村合并,强化地方自治体间的联合等.本文综合考虑中日两国在财政体制、政体、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提出中国地方财政风险问题的解决之道.【期刊名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年(卷),期】2011(000)010【总页数】7页(P96-102)【关键词】地方财政风险;地方债务管理;启示【作者】杨华;肖鹏【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北京100081;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13一、引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受经济低迷、减税政策等的影响,日本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减少、财力不足问题日益突显。
在地方债务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财政出现赤字的地方自治体的数量不断增加,甚至发生因“隐性债务”膨胀而导致地方财政破产的恶性事件。
2011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膨胀、地方财政风险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如何在解决地方财力不足的同时能有效控制地方债务规模,防范地方财政风险的发生已成为我国地方财政管理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文在对日本为解决地方财政困难而推出的重大改革措施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中日两国在政体、历史、文化、财政体制等方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总结归纳日本解决地方财政困难对于我国的借鉴意义。
日本90年代以来的财政政策_0
日本90年代以来的财政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资本泡沫”破灭后的长期萧条期,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财政政策,总体上讲是扩张性的。
但是,日本政府十分注重财政政策的转向问题,被称为“教训”的1997年《财政结构改革法案》的出台与冻结,以及小泉首相的经济结构改革设想等,都反映了政府的这一意图。
日本扩张性财政政策还能走多远?小泉改革的前途如何?无疑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本文拟就此谈一些看法。
眼下,我国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日本政府在1997年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扑灭了日本经济复苏的势头,导致日本经济长期萧条。
从而“洋为中用”,提出我国应吸取日本的“教训”,不得调整目前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取向。
笔者不能苟同这一观点,认为,他们对日本“教训”的把握不够准确。
日本经济在1995年开始恢复增长,1996年增长率达5%。
政府针对这一情况对其扩张性财政政策进行了调整。
具体讲:(1)通过了《财政结构改革法案》,提出到2003年消除赤字公债(不包括建设公债)发行,并在1997年和1998年编制了相对紧缩的预算,财政预算规模增长幅度下降,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1997年比由年度的28.0%下降为21.6%。
(2)1997年4月1日起,消费税税率由3%提高到5%(1994年通过的税制改革法律确定)。
(3)1996年和1997年末实施特别的经济对策。
但是,从结果看,1997年的财政政策并非紧缩,而是扩张减速。
虽然1997年的税负比1996年仅上升0.2个百分点(提高消费税税率的影响),但债务余额继续扩大,1997年末公债余额占GDP比重为84.7%,比1996年上升4.1个百分点。
虽不能完全否认财政政策调整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但是,如前所述,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的根本原因,是金融体系遭重创。
假定日本政府在1997年不调整政策取向,日本经济是否就会保持较好增长势头呢?回答是否定的。
1997年日本经济出现再度下滑,除固有问题影响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日本财政的发展与改革
日本财政的发展与改革日本财政的发展与改革1. 战前、战时的财政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实行地租改革(1873—1881年),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是,由于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导致财政支出急速增加,使整个财政陷于支出大于收入的状态。
明治10年(1877年)爆发了西南战争,政府为筹措军费而大量发行不兑现纸币,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又造成对外贸易入超和金银外流,使近代日本经济首次面临危机。
明治14 年(1881年)明治政府采取了“超紧缩、超均衡”的财政政策,取消不兑现纸币,发行兑换券,增加对烟酒等商品的征税,停止由国家经营工厂和矿山,大幅度削减财政支出。
这是日本财政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正式的财政政策。
其时任大藏大臣的是松方正义,因此,后人称该政策为“松方财政”。
松方财政(1881—1885年)制止了通货膨胀,带来了通货的稳定,使对外收支变为顺差,并导致建立了近代的财政、金融体系(在1882年设立了日本银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引起了深刻的通货紧缩,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下跌,使卷入商品经济的小农遭到沉重的打击。
其后,政府又转向积极财政。
经过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和日俄战争(1904年),日本日益走上扩充军备的道路,岁出规模不断扩大,1897年中央政府的一般会计岁出超过2 亿日元,相当于1894、1895年的7000—8000万日元的约3 倍。
因此,尽管有中日甲午战争后获得高达2亿3150两白银的战争赔款(约3 亿6400万日元,相当于1895年一般会计岁出额的4 倍多)支撑一时,终于不得不依靠发行大量国债和向外国借款来获取财源。
而在扩充军备的同时,政府又大力充实产业设施,如建设钢铁厂、改建铁路、扩充电信电话设施、奖励海运造船、设立特殊银行、修建治水工程、普及教育等等,在此过程中,日本政府的作用不断扩大,加快了走向“大政府”的步伐。
由于近代化落后,商品竞争力弱,20世纪初的日本经常受到外汇不足的困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 16 9 5年度 开始 , 随着经 济周期 的波 动和 宏观 调 控 的需 要 , 日本 国债 的发行 规 模 呈现 出 日趋 扩 大的态 势 , 日本 政府 的财政 形势愈 益严 峻 。面对着 如此严 峻 的财 政形 势 , 日本 各界 的危机 感越 来越 强烈 , 求进行 财政 制度 改革 的声音 也越来 越大 。与此 同时 , 要 日本政府 也采 取 了积 极应 对 的态度 , 泛 听取 各方 的意见 , 织 各种 研 讨会 、 议会 和 咨询 机构 进 行调 查 广 组 审 和论证 , 并在 实践 中进行 了一些 改革 的尝试 , 求在 尽 可 能 的范 围 内进 行 财政 制 度 的调 整 。 力 当然 , 由于经 济周期 的作 用 , 尤其 是 2 0世纪 9 0年代 以来 经济 的 长期 衰退 和 萧条 , 如何 调 整 景 气和 改革 的关 系就成 为历届政 府必 须面 对 的难 题 之一 , 也 同时影 响到 了改革 的进展 , 这 使 改 革 出现 了一些反 复 。
是 4 1 , 到 了 17 . 而 9 9年度则 已分别 高达 1 . 5万 亿 日元 和 3 . o3 对 国债 的 连年 增 34 39 [面 1 长和 国债依 存度 的不 断上升 , 当时 的大藏 大 臣 于 1 7 9 5年 4月发 表 了“ 政 危机 ” 财 的宣 言 , 日 本朝 野各 界也逐 渐形成 了共识 , 识到 了必须 改变 现状 、 认 控制 国债无 限制发行 和进行 财政 结 构改 革 的必要性 和 紧迫 性 。1 8 9 0年 7月上 台 的铃木 内 阁痛下 决心 , 决定 对 财政状 况 进行 改 革 , 确定 了财 政再建 的 目标 : 1 8 并 从 9 1年度 开始 每 年 减发 国债 2万亿 日元 , 1 8 度 停 到 9 4年 发赤 字 国债 , 将 1 8 年度确 定 为“ 并 91 财政 再 建元 年 ” l 此后 上 台 的 中曾根 内阁更 是积 极 推 。 _ 2 进财政 再建 , 将其 视为 战后 继 “ 主 改 革 ” 1 6 民 、9 0年 修 改 日美 安 全 条约 之 后 的 “ 三 次 大 改 第 革 ” 希 望通 过这 次财政 再建 , , 实现行 政机 构 的改革 和政府 职能 的转换 , 建立一 个精简 而有 效
20 0 8年第 3期
日本 问题 研究
9
2 世纪末期 日本的财政 改革与国债政 策 O
吴 宇 李巧 莎 ( 北大 学 日本研 究 所 , 河 河北 保定 0 10 ; 7 0 2 0 15 ) 7 0 1
河北金 融 学院金 融研 究所 , 河北保定
内容 摘 要 :0世 纪 6 代 中 期 以 来 , 2 0年 日本 国债 的 持 续 发 行 带 来 了 巨 大 的 财 政 压 力 及 国 债 风 险 。 日本 政 府 为 了实 现 财 政健 全 化也 进 行 了 不 懈 的 努 力 , 其 是 2 尤 O世 纪 末 期 的 两 次 财 政 改 革 , 也 直 接 影 响 到 了 当 时及 其 后 国债 政 策 的运 用 。 当然 ,O世 纪 9 代 以来 日本 经 济 的 长 期 这 2 O年 萧 条影 响到 了改 革 的进 展 , 改 革 出现 了一 些 反 复 。 使 关 键 词 : 政健 全 化 ; 财 财政 改革 ; 债 政 策 国
率的政府 , 可以把尽可能多的人力 、 、 物力 财力有效地投入到发展经济、 加强国力、 提高人 民
生活水 平上 去 。所 以, 1 8 在 9 3年 8月 发 表 的第 1 0个 中期 经 济计 划——《 O年代 经 济 社会 8 的展 望和 指针 》 , 中 日本 政府将 财 政再建 工作 确定 为最 重要 的课 题 , 出“ 通过从 根本 上调 指 要 整政 府行 政职能 , 现行政 的简便 化 和 效率 化 , 保 财 政 的健 全 性 和灵 活 性” D 9 实 确 o 3 1同年 , 1
一
、
2 0世 纪 8 0年 代 日本 的 财政 改 革 与 国债 政 策
日本 政府 在 2 0世纪 8 0年代 进行 了一 次声势 浩 大的财政 再建 , 在 1 9 并 9 0年度 达到 了预 定 的 目标 , 现 了赤 字 国债的停发 , 国债 发行规模 和 国债依 存度控 制在 了一个较 为合 理 的 实 将 范 围 内。但仅仅 几年 之后 , 日本财 政状况 又 出现 了更 为严重 的恶化 , 这一反复 的 出现也就 迫 使我 们不 得不对 这次 财政再 建进行 一个 更 为深入 、 认真 的反思 。我们 依 旧还 是先从 8 0年代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本 文 为河 北 省 教 育 厅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基 金 项 目“ 后 日本 的 国 债 政 策 及 其 对 我 国 的 启 示 ” 批 准 战 (
号 S 7 4 2 的 研究 成 果 。 000)
1 0
2 0世 纪末期 E本 的财政 改革 与 国债 政策 t
政府 的咨 询机构— — 临 时行政 调查会 提 出实 行“ 不增 税 的财 政 再建 ” 建 议采 取 行政 机 构 改 , 革、 国营企业 的民营 化等措 施来 推进这 项工作 。 日本政 府也最 终接受 了这 一建议 , 并将 摆脱 赤字 国债 、 实现财 政 再建 目标 的时间定 在 了 19 9 0年度 。 按 照 上述 的改革 方针 及指 导思想 ,0年代 以来 的 日本 历届 政府 都 在努 力 向着 既定 的 目 8 标努力 。首先 , 调整 、 压缩 预算 , 格 控制预算 增 长规模 , 严 将一般 会计 支 出 的增 长率控 制在 名 义 国民生产 总值增 长率之 下 。按 照这 一原则 , 日本 政 府 在 编制 财政 预 算 时都 提 出具 体 的数 量要求 , 部 门在 预算 草案 的 编制和执 行时必 须严 格遵 守 。从 实 际情 况来 看 , 一原则 也得 各 这 到 了较 好 的执行 。如 1 8 - 1 8 9 2 9 6年度 , 日本 名 义 国 民生 产 总值 的年增 长率 分 别 为 5 0 、 . 4 6 、. 、. 和 4 7 ; 同期 一般 会计支 出( 算 ) . 69 6 5 . 而 决 的年增 长率 分别 为 0 7 、. 、 . 7 2 1 7 、. 和 12 基 本是 遵照上 述 原 则进 行 的o4 次 , 少 国债发 行 量 , . 3 0 . %, 其 E 3 减 降低 财政 对 国债 的依 赖 程度 。按 照财 政 再建 的既定 目标 和 方针 ,3 政 府 从 1 8 度 开 始减 小 国债 1本 9 1年 ( 尤其 是赤 字 国债 ) 行 额 , 发 当年 度 赤字 国债 发 行 规模 为 5 8 .6万亿 日元 , 18 比 90年 度减 发 1 . 。此后 , 1 8 87 在 9 2年 度虽有 了一 些反复 , 但从 18 9 3年度 以后就 一直 坚持 了赤字 国债 的 减发 , 1 9 到 9 0年 度最终 实 现 了停 发赤 字 国债 的 目标 。随 着 国债 发 行规 模 的不 断降低 , 国债 依 存度也 是逐 年下 降 , 最终 从 1 8 9 0年度 的 3 . 降 至 8 26 0年 代 末 的 1 左右 , 而 减轻 了 0 从 财 政对 国债 的依赖 , 就相 对缓解 了财政 的压 力 。再 次 , 也 削减行 政 开 支 。在再 建 过程 中, 通 过 行政 改革 、 压缩 和裁 减行 政人员 、 减小 政府行 政 开支 , 就 在 一定 程 度上 缓 解 了财 政开 支 也 的压力 。据统 计 , 包括 国营 企 事业 单 位 在 内 的 中央政 府 公 务 员 总 数 由 1 8 9 0年 的 2 0 3万 0. 人, 减少 到 1 9 9 0年的 1 8 3万人 ,3 1. [1 中主要是 进行 了 日本 专卖公 社 、 ] 其 日本 电 信 电话公 社 和 亏损特 别严 重 的 日本 国有铁 道公 社 q 民营化 , ) 的 从而 大大 减少 了 国有企 业 的职工 , 减轻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