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必修三文化史(中国古代部分)过关检测
2015——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必修三真题分类汇编答案解析
2015——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必修三真题分类汇编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课孔子与老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4课宋明理学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2018·全国Ⅰ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都是与数学、物理等学科相关,所以排除A,B选项不符合史实;D说法错误,科技技术成果应该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所以答案是C。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2018•全国Ⅱ卷•27)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官腔”,“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高雅”,可知昆曲在官员士大夫之中非常流行,因此答案是D;A,与材料无关;B,京剧形成于清朝;C,材料未能体现。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戏曲-昆剧例:(2018·全国Ⅲ卷·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由国家制定”“多部官修本草”“由朝廷颁行”,说明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发展有赖于国家的支持,因此答案是B;A,宋朝并未统一全国;C,与材料史实无关;D,宋明理学形成于宋明时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含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一、选择题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论语中大约有60多处说到“仁” ,意义各有不同。
这说明孔子的“仁”()A.思想引领很不到位 B.理论体系并不完善C.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 D.是具体的行为规范2.“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材料反映的董仲舒的主张是()A.阴阳相生 B.三纲五常 C.君权神授 D.以德治国3.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
对这里“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应该是()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君民共主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正统儒学权威4.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的统治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5.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6.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
”该思想家应该是()A.王阳明 B.李贽 C.顾炎武 D.王夫之7.《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述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
”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 )A.以民为本B.关注民生 C.人性向善 D.关注现实8.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中,我们能够看到()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古代学术思想从分到合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④政治上的统一需要思想上的统一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9.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练习第一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考古学家夏鼐指出:“有的学者认为,小屯殷墟文化,代表中国最早的文明,是中国文明的开始。
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文明简直就像传说中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长出白胡子了。
”作者意在说明( )A.商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B.中华文明的起源模糊不清C.中华文明起源争论激烈D.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解析】选D。
根据材料“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文明简直就像传说中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长出白胡子了”可知作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故选D。
【补偿训练】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
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这反映了 ( )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C.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D.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解析】选B。
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文明在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都有出现,且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信息,不能得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故A错误;材料不能明确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故C错误;“精美的玉器”不一定是玉礼器,故D错误。
2.《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的态度,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
这一变化体现了 ( )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解析】选B。
“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是人文主义的体现,故选B。
3.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它们未称呼对方为“戎”。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题(一)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题(一)一、选择题1.《儒学意蕴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冲突。
这说明,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是 ( )A.依托传统关注人性B.强化尊卑等级关系C.立足伦理注重规范D.提升民众道德水平2.面对战国时期社会秩序的重建,某思想家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
为此,该思想家主张 ( )A.知行合一B.施政用“仁义”和“王道”C.实行仁政D.以“兼爱”消除亲疏、贵贱3.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符合两者观点的是( )A.主张“因材施教”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C.认为“人性本善”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4.《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
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 ( )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5.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
”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儒墨学说成为主流思想B.各学派思想的分歧消失C.百家争鸣局面基本结束D.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6.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写道:“西汉经商为富的人,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虽贫而尊。
一旦显扬,远为富人所不及——因此商人只要家境粗给,也便急于改业,让他们的儿子离市场,进学校。
”材料主要反映出( )A.西汉商品经济的发展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西汉文化教育的普及D.汉武帝后儒学地位提高7.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 )A.推行法家思想B.加强中央集权C.实行无为而治D.提倡百家争鸣8.董仲舒认为,天意要大一统。
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测试题及答案解析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90分钟100分)第工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此回答1?4题。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技术雏形出现最早的是A.造纸术B.指南针C.火药D.印刷术2.下列有关四大发明外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从4世纪起,造纸术向东传到朝鲜、日本B.指南针13世纪传人阿拉伯和欧洲各国C.13世纪中期火药与火药武器经由阿拉伯传人欧洲D.活字印刷术向东传到了朝鲜、日本,向西传到了美洲与欧洲3.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中国迷信思想盛行B.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C.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D.社会环境决定科技作用的发挥4.“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
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毫无意义B.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C.中国的四大发明传人欧洲,标志着欧洲近代化的开端D.中国的古代文明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中国古代许多科技领先世界。
明代以前,世界上重要的创造发明和重大的科学成就大约有300项,其中属于中国的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7%以上。
据此回答5一10题。
5.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的是A.指南针B.十进位值制记数法C.圆周率D.浑仪6.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的是A.祖冲之B.石申C.郭守敬D.沈括7.右图是《周稗算经》的书影,它是一部A.数学著作B.医学著作C.哲学著作D.天文学著作8.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发现,那就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在一部古代的中国百科全书中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
必修三中国古代文化自主检测文档
高三第一到二单元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B.“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 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2、某校学生在进行题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表,其中论证最为严谨的是3、《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
这说明( )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 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 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4、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为根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传统道德一脉相承 B.儒家思想止步于秦汉C.中国传统文化一成不变 D.中国文化排斥其他文明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6、忠肝义胆是中国人对一个人行为忠心耿耿、仗义行事的评价。
关于忠义的集中描写无过于《三国演义》,其中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忠义英雄,其忠义思想的来源应该包括( )①孔子的“仁”“礼”主张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③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思想④明清之际的反传统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7、先秦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 )A.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B.强本节用,人给家足C.不辨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D.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8、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9、有学者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
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必修三)
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民本思想)【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 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阶层的崛起【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2015届湖南省岳阳县一中必修三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部分)过关检测
2015届湖南省岳阳县一中必修三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部分)过关检测1.钱基博先生说:“就耳目所睹记,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 ”“章炳麟与人论文,以为严复气体比于制举;而胡适论梁启超之文,亦称蜕自八股。
斯不愧知言之士已!”这两句话A.直接肯定了八股文的积极作用B.间接批判了四书五经的消极作用C.直接肯定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D.间接批判了维新变法的不彻底性1.答案:A 解析:钱基博先生说的“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表明了他对八股文的肯定,胡适文字的主要意思是他认为梁启超的文章脱胎于八股,但却他自己的文章好,故答案选择A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对八股文的评价2.国史中会经常碰到“近代化”一词。
百度词条对此解释: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
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有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⑤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A.②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⑤2.答案:B 解析:①项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说的是封建思想伦理的作用,明显不符合题意;②项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体现的是盲目排外的义和团的宣传,明显具有落后性;故选B。
③④⑤项分别体现的是中国经济、政治和思想上的近代化。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的内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
3.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高中历史 阶段过关检测(一)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新人教版高一必修历史试题
阶段过关检测(一) 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长期以来,国外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南方的水稻是由印度传入的。
推翻这种说法的最可靠的证据是( )A.学科专家的研究成果B.古代先民的口耳相传C.后世文献的详细记载D.考古发现的出土遗存答案 D解析可靠证据应是一手材料,A、B、C三项都不是一手材料。
根据考古发现,河姆渡文化时期中国先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故D项正确。
2.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政治制度示意图,该制度称为( )A.分封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行省制答案 A解析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天子到士,层层分封,故选A项,排除B、D两项。
分封制下,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C项。
3.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的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老子D.韩非子答案 C解析材料大意是一切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两个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这符合老子的思想主X,故选C项。
4.铁器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西周B.春秋战国C.唐代D.两宋之际答案 B解析铁器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选B项。
5.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丝绸之路,其开拓者是( )A.鉴真B.X骞C.唐玄奘D.X和答案 B解析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遣X骞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之路,即贯穿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故选B项。
6.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始于( )A.春秋B.西汉C.唐朝D.宋朝答案 B解析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故选B项。
7.西汉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有( )①颁布“推恩令”②设立中朝③设立刺史④设立转运司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 B解析设转运司是宋朝解决地方割据的措施,排除④;①②③均为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单元检测题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历史学家钱穆以为,“总之,古代中国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下列分别体现“宋以前”与“宋兴以来”艺术形式特点的是()A.彩陶画与汉赋B.话本与小说C.唐诗与风俗画D.楚辞与文人画2.古书多以绵长的卷轴形式呈现,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
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
卷者大有人在。
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印刷术的革新B.造纸术的改进C.装订技术的提高D.科举制的盛行3.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其内容反映了贵族大家庭兴衰变化的是()A.《西游记》B.《三国演义》C.《水浒传》D.《红楼梦》4.“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
……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A.《诗经》B.楚辞C.汉赋D.唐诗5.近日,《祭侄文稿》赴日展出引发热议。
《祭侄文稿》为颜真卿所作,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以下作品与《祭侄文稿》风格相似的是()A. AB. BC. CD. D6.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并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
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A.艺术审美价值更高B.内容贴近民众生活C.符合晚清政治潮流D.迎合民众文化需求7.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纺织大国,但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可化学成就却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过关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志鸿优化设计】2015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过关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2013·山东青岛模拟)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
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一会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
”该描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B.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C.神魔小说远远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D.明代及以前军事上已广泛使用火器解析:火药武器在中国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因为作者生活于明代,此时火药武器已经普及,所以神魔小说并未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故B、C两项错误。
A项材料没有反映。
答案:D2.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推动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是( )A.火药B.造纸术C.印刷术D.指南针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其中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支持,符合题目的要求。
答案:D3.“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
”下列对近代西方文明影响最为深刻的中华文明是( ) A.四大发明 B.汉字和绘画C.唐诗和宋词D.京剧解析:B、C、D三项都对西方文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深刻。
四大发明传到欧洲,推动欧洲向近代社会过渡,对西方文明影响最为深刻。
答案:A4.电视剧《大国医》在央视八套黄金剧场播出后,获得观众好评,这是一部讲述中医的正剧。
被医学家誉为“万世宝典”的是( )A.《本草纲目》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九章算术》解析:《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湖南省雅礼中学2015届高三月考试卷(三)历史试题
湖南省雅礼中学2015届高三月考试卷(三)历史试题(考试范围: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第一单元)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是A.封建制度无法有效运行B.天下之道,君臣关系最重要C.分封世袭制下统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障D.圣贤在分封世袭制下很难出现2.时人有云:治国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
该思想的渊源可追溯到A.儒家的“为政以德”思想B.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C.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D.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3.两汉时期,“钱”字很少见于文学作品中。
而从两晋时期起,它的别称被大量收录:鲁褒尊其为“孔方兄”,干宝以“青蚨”称之,而王衍则贬之为“阿堵物”。
这说明魏晋时期A.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B.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儒家义利观的解构C.儒家地位的变迁影响文学内容变化D.商业繁荣为市民文学发展奠定基础4.南宋末年文天祥亦曾感慨:“自魏晋以来至唐最尚门阀,故以谱牒为重,近世此事寝废,予每为之浩叹。
”这表明A.中国历代政府重视谱牒B.文天祥对于门阀制度非常重视C.土族制度在宋代已经消亡D.科举制度有利于谱牒门阀制度发展5.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建德县各类田地产钱统计(据《景定严州(古杭州的一府)续志》)如下,这一表格说明了A.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农村税收高于城市C.宋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商品经济促进城市地价提高6.春秋时期管子日:“若岁凶旱水泆(溢),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指穷人)为庸(指佣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含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一、单选题1.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和平不能依靠武力来实现,更不能依靠军事同盟来维持。
强化和扩大军事同盟只会制造更多的不稳定因素,损害国际安全。
任何国家都不能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损害他国安全利益的基础之上。
摒弃冷战思维,破除“唯武器论”,各国各地区树立并贯彻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要确保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适合借用古代中国诸子百家的哪个理论A.无为而治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为政以德 D.以法为本2.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孟子》《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
这一现象表明A.孔子不只是儒家学派创始人B.儒道法三家思想已完全合流C.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对立D.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3.从西汉至明清我国历代节妇烈女人数逐渐增多的主要原因是A.专制统治的加强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科考制度的影响 D.思想控制的强化4.儒学讲究“圣人境界”或“圣人气象”,宋代理学以“平淡自摄”“无欲故静”的境界取代了先秦儒学“知其不可而为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气象。
由此可知,宋代理学A.强调坚持人格的独立性 B.开始注重人的自身修养C.追求脱世离俗的自由观 D.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主张5.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忠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限君”。
下列儒家思想主张中有“限君”意图的是A.天行有常 B.君权神授 C.天人感应 D.格物致知6.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往往凭借历算、地理、火炮等知识,作为传教的手段,主要是利用当时中国士大夫的A.程朱理学 B.陆王心学 C.经世致用 D.考据学7.宋以前的画家评价一幅画一直以画工、技法为评价对象,而到了元明时期,品画标准已经用人品代替画品,注重画家的德行,画作的风格也从写实走向写意°促使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经济的发展 B.宋明理学的影响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绘画技巧的演变8.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
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卷试卷分析
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卷试卷分析2015年全国新课程高考文综卷(Ⅱ)历史试题可知,试题与往年相比题型、难易程度、试卷组卷的顺序基本相同,符合《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
全卷重要考查学生的宏观认识历史与运用历史规律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主观题体现的尤其明显。
学生需要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大环境有宏观的了解,并要运用整体史观、全球史观去分析运用。
看似要求很高,实际上,学习历史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如何运用历史规律,以史为鉴,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有大历史的观念,培养学生有学古校今的应用能力。
历史试题知识分布情况如下:按照地域范围分布:选择题部分:中国史:24-31世界史:32-35材料分析题部分:中国史:40、41、45(45是选修)世界史:40、46、47、48(46-48是选修)按照专题模块分布:选择题部分:必修一政治史:24、27、30、32必修二经济史:26、28、31、33、34、35必修三文化史:25、29材料分析题部分:40题涵盖了全部三个必修模块41题主要涉及经济文化生活其余均为选修模块按照通史分布:选择题部分:中国古代史:24-27中国近现代史:28-31世界史:32-35材料分析部分:中国古代史:40、45中国近现代史:41世界史:46-48选择题特点:今年的高考历史选择题难度适中,突出特点是考查切入的角度比较新,考点贴近所学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认识,注重对历史知识的全面考查,题干内容较往年大大减少,但对基本能力的考查标准没有降低,今年的试题将对以后的历史教学与考试起到指导性作用。
非选择题特点:1、设问充分体现教材知识与材料的结合,所有的历史主观题都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的字样,说明今年高考题较之往年更注重所学知识与所给材料的结合,让学生在理解与思考方面不觉突然与陌生。
这也许体现了历史试题难度降低的趋势。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二历史过关习题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及答案
一、选择题1.《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者.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2.中国古代的天文机构是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有的人甚至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对于广大民众,天文是一门被严厉禁止的问,不准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书籍。
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A.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生产.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D.造成古代天文研究长期落后3.下图是南宋宫廷画家李嵩所作《市担婴戏图》。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①风俗画在宋朝得到充分发展②绘画表现了活跃的商活动③宫廷画的创作题材十分狭窄④画风忽略写实注重传情写意A.①②B.①③.②④ D.③④4.中国国代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下列有助于解决农生产生活问题的著作是()①《黄帝内经》②《九章算术》③《齐民要术》④《伤寒杂病论》A.①②B.②③.①③ D.③④5.2004年1月,湖南长沙走马楼发现1 万余枚汉代的简牍。
“经初步考证,这些简牍是汉武帝时期的行政文书,其性质大部分属于司法文书,涉及到汉代的诉讼制度、法制改革、统计制度、交通邮驿制度及汉长沙国的历史、法律、职官、郡县、疆域等诸多方面”。
由以上材料可以推断()①简牍文字应是使用楷书书写②汉武帝时期湖南仍存在封国③考古资料可弥补史籍的不足④完整的司法制度形成于汉朝A.①②B.②③.①③ D.①④6.月球背面的环形山,是用已故世界著名家和思想家的名字命名的,其中一座命名为“石申”。
石申的成就是()A.用赤道坐记录了恒星的位置B.记录了世界最早的日食月食现象.制造了天文观测仪器——浑仪D.推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2425 天7.唐朝魏征主持编纂的《隋书•经籍志》是按照经、史、子、集、道、佛六家编纂书目,“经、史、子、集”的架构初步形成,以后的人就按照这个框架形成“经、史、子、集”四分法。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3册基础过关练 第六单元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基础过关练题组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1.(浙江湖州菱湖中学高二月考)世界文化遗产受到的威胁是多种多样的。
希腊的某古迹“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有过一次失败的修复,由于使用粘合剂等材料不恰当,反而对古迹造成了破坏”。
这提示我们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要( )A.避免自然灾害侵蚀B.加强科学研究C.减少人为开发因素D.强化保护意识2.(浙江湖州高二期末)1984年6月17日午夜时分,布达拉宫顶层的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起火,殿内文物和佛经付之一炬,殿堂烧毁了一半。
由于大量使用极易遭蛀蚀的藏青杨作为木料,一些殿堂甚至有超过10%的柱子处于重度蛀蚀状态……在地震活动频繁的青藏高原,地震波反复的扰动已经在宫殿的石墙各处留下了痕迹。
该材料反映了布达拉宫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不包括( )A.文物管理薄弱B.城市化浪潮C.建筑材料缺陷D.地震的破坏3.对文化遗产的基本条件和保护原则理解不正确的是(深度解析)A.其核心是强调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B.反对任何的“修复”,以保持其原貌C.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D.完整性是对真实性的强化题组二《世界遗产公约》4.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
因此,我们对于世界文化遗产应(深度解析)A.全力开发推向市场B.严格保护封闭保存C.充分利用适度保护D.充分保护适度利用5.(浙江余姚中学高二月考)《世界遗产公约》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下各国签订的重要文件。
下列属于《世界遗产公约》内容的有(深度解析)①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②各缔约国必要时可利用国际援助和合作③对世界遗产的申报和认定做出严格的规定④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定义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的规定,从科学、保存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应属于( )A.文化遗产B.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C.自然遗产D.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题组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7.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人类以智慧和劳动创造出无数雄伟壮丽的文化景观,但是目前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
《学练考》20152016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3练习单元测评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测评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60分,第Ⅱ卷4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
“宽容”具体指()A.“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C.大力开垦私田D.诸侯重视教育2.胡适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至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济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
”据此可知()A.韩非子是儒道思想的集大成者B.诸子以恢复西周统治为目标C.诸子百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D.诸子学说是他们谋生的手段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段论述当出自()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4.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可以获取的信息主要有()《孔子游历图》《孔子行教图》孔子铜像孔子形象邮票①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②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③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④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5.某思想家强调:“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王阳明D.王夫之6.“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忽视等级差别)等。
”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C.法家、墨家D.墨家、道家7.某人举出两个政府施政不当的例子,说明他对政治及国家运作的想法:例一:有位正直的人,向地方官检举他的父亲偷了一头羊。
地方官却下令将他杀掉。
从此以后,没有人敢向政府报告事情了。
例二:一位军士每战必败,问他原因,军士说是家里有老父要奉养。
政府不但不治罪,反而予以嘉奖。
这个国家的军队从此再也无法打胜仗。
此人最可能是谁()A.孔子B.荀子C.老子D.韩非子8.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过关检测A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过关检测(A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表所示为冯天瑜等人编著的《中华文化史》所载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其主要反映出( )A.文化地域性导致这一时期政治分裂B.中原文化一直领先于其他地域文化C.地理阻隔导致文化圈之间相互隔绝D.中华文化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答案:D解析:根据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表,可知各种文化圈相互重合,相互融合,文化具有多样性,他们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故选D项;这个时期文化相互影响,并不会造成政治分裂,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将各文化圈进行比较,无法得出中原文化领先其他文化的结论,排除B项;各文化圈相互之间存在重合部分,并不是完全隔绝,排除C项。
2.“少则得,多则惑”“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这些观点出自先秦(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少”与“多”“得”与“惑”“损”与“益”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观点,A项正确;先秦儒学的主要观点是孔子的“仁”和“礼”、孟子的“仁政”以及荀子的“礼法并施”,并没有体现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B项错误;先秦法家的主张是“中央集权”和“今必胜昔”,没有体现辩证法的思想,C项错误;先秦墨家的思想观点是“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等,没有体现辩证法的思想,D项错误。
3.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
这反映了(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C.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D.理学拥有深厚的民间基础答案:A解析:西汉时期,儒学确立了正统地位。
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谈论玄学为主的思潮,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故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故C项错误;理学是吸收了佛、道思想阐释儒学而形成的新学派,而题干材料中的“竹林七贤”谈论的主要是道家思想,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届湖南省岳阳县一中必修三文化史(中国古代部分)过关检测一、单选题(35×2分=70分)1. 《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1.答案:A 解析:本题以《春秋繁露》的新材料为切入点考查阅读材料,理解分析的能力。
由已学知识可知《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改造儒的经典著作,核心内容是意在要求富不可骄、贫不至于忧生存,且由“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可知其治国理念是上下相安利国益民,因此A符合题意。
与“强制去富”“劫富”无关,故排除B、D;材料内容从两方面阐释,不仅仅是济贫问题,故排除C。
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主张2.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材料表明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D.明确学生最高学术目标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信息,可知朱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故C项正确;A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朱熹明确了学生的最高道德目标,而不是学术目标,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3. “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指A.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 B.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C.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 D.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3. 答案:D 解析:儒学一直关心的是人类社会,而不是天道自然,A项错误;新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来阐述儒家义理,并不是截然相反,B项错误;格物致知出自《礼记》,不是宋朝思想家的原创;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是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新儒学。
4.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C.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 D.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4. 答案:C 解析:秦朝贯彻了法家的思想;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D不对,题干无从体现,而且表述过于绝对化;根据题干“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可知作者是指出法家思想的局限,忽视道德建设。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5.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
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这一思想的积极影响在于A.重建儒学的信仰 B.完善心学体系 C.否定孔子的权威 D.批判专制思想5. 答案:C 解析:依据“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可知,王阳明认为有些话就算是孔子说的,也不一定正确,可见这是对孔子权威的一种冲击,所以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6.司马光《资治通鉴》:“初,(晋)智宣子将以瑶为后(继承人),智果曰:‘不如宵(人名)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迭(及)者一也。
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
”材料表明A.战国争霸冲击宗法制 B.智果受到儒家思想影响C.智宣子主张立君以仁 D.统治者极力维护分封制6.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智宵虽比智瑶有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不仁厚,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做不仁不义的事,别人无法与他相处,如果立智宵为继承人,智氏要亡族,由此可见,智果主张立君以仁。
故选B。
A项并非材料说的中心意思;C项错误,智宣子主张以贤能的人为继承人;D项错误,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遭到破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7.明朝后期的“三言两拍”是古代中国短篇小说的经典。
“三言”120篇小说中,写到商人生活和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有50多篇。
“二拍”80个故事中,故事的发生地位于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有40多个。
这反映出当时A.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B.中国文化的区域色彩浓厚C.商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商业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素材7.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材料可知,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快,从而影响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特征是雇佣劳动关系,材料中没反映出当时存在雇佣劳动关系;明清时期政府一直强调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区域性。
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时小说8.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
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材料说明宋代理学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8.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
由题干“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可知,C正确;ABD材料没有直接体现出来。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9. 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 B.明清儒家力图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C.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的弊端 D.清代传统经学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9.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理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可得出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演变是从理学到经学,再结合材料信息“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联系明末清初思想界活跃的的背景可得出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故A 项正确;明清儒家并非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故B项错误;C项“全面”不符合史实,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的特点10. “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下所同有也。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
”以上反映的是A.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 B.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C.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D.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10.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下所同有也。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说明该思想体现了集百家思想于一身的“大一统”思想,体现了汉朝的新儒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11.西方人讲上帝,中国古人讲“理”学,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A.相信人之外神的力量 B.用以约束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C.宗教信仰 D.今天都被人们所抛弃11.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西方人信奉上帝,以《圣经》为信奉的标准,约束人的行为以此实现救赎;中国人强调的“理”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约束人的行为。
因此二者最大的相同点是约束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
故选B。
AC项不符合儒家伦理道德的内容,儒家伦理道德是现世的;D项错误,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弃其糟粕,吸取精华,推陈出新。
考点:中西传统文化的比较点评: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的信仰作为基础的,在禁锢了人们的自由的同时,也限制了人的欲望,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这方面和西方传统文化由相似之处。
但是在其它的很多方面是不同的。
儒家思想更多的是关注现世,关注的国家民生,西方传统文化则是侧重于人们对神的信仰。
12. 黄宗羲和韩非子对君主专制所持观点几乎截然相反,其主要原因是A.两人的阶级立场不同 B.两人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同C.两人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 D.儒家是主流思想而法家不是12.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韩非子是我国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
这是因为处在我国小农经济的产生阶段,需要加强中央集权;黄宗羲是生活在我国的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产生了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故选C。
A项错误,两者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B项错误,两者都谈不上对社会规律的把握;D项错误,二者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思想的类型,而是是否适应当时的形势的问题。
考点:战国法家思想和黄宗羲的思想点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主张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当时形势的需要,为当时的各国诸侯所采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君主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了,因此出现了明清批判思潮。
13.南宋学者金履祥说:“国,天下之国;家,天下之家也。
君之者,长之而已,固非其所得私也,况可以专其利以自私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