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法文学作品思维模式的差异

合集下载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中英两种思维方法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两个文化的不同背景和思维方式。

下面将从语言表达、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等方面对中英思维方法的差异进行比较。

在问题解决方面,中英思维方法也存在差异。

中文思维一般较为细致入微,注重整体问题的解决。

中文习惯于从整体出发,通过探究事物的根本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中文思维也注重过程和方法的灵活性,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相比之下,英文思维更注重分析和抽象思维。

英文思维习惯于将问题分解为细节,然后通过逻辑推理,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

英文思维更注重目标的明确和计划的实施,强调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措施。

在决策制定方面,中英思维方法也有差异。

中文思维更加注重集体决策和共识达成。

中文习惯于通过讨论和辩论,通过多方参与和观点的碰撞来达成共识。

中文思维注重协调和妥协,倾向于找出多方利益的平衡点。

相比之下,英文思维更注重个人决策和效率。

英文思维更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注重迅速决策和追求效率。

可以看出,中英思维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不仅是由两种语言的特点所决定的,也与两种文化的不同背景和价值观有关。

中文思维强调整体、直觉和情感,追求协调和平衡;英文思维注重逻辑、分析和理性,强调个体和效率。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容易造成误解和困惑。

因此,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思维方式是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前提。

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可以达到思维方法的融合和转化,提高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效果。

法国和中国的文学风格有何不同?

法国和中国的文学风格有何不同?

法国和中国的文学风格有何不同?1. 文学类型方面在法国,文学艺术由许多形式构成,包括戏剧、小说、诗歌、散文等。

而中国文学则主要以小说、诗歌、散文为主流。

在小说方面,法国文学作品偏向个人、感性和情感,情节更加复杂,对社会问题和人类问题也更加关注。

中国小说则注重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和历史背景,传递中国文化。

在诗歌方面,法国诗歌更加注重音韵和韵律,表现出来的气息更加激烈和情绪化。

中国诗歌则更强调行文和字句的配搭,立意更加深刻。

在散文方面,法国散文偏向抒情、反思和感性,探索主题更加广泛。

中国散文则偏向于叙事和抒情,注重人文主义和哲学思想。

2. 文学主题方面在法国文学中,“心灵与理智”是主要的主题之一。

法国文学也特别关注个人自由和正义,反思人性和人类困境,探讨道德和哲学。

而中国文学则更加注重家庭、社会、历史和自然。

在小说方面,法国小说倾向于揭示人类自由和对个人感情的痛苦。

中国小说则关注家庭生活和历史文化,强调人性和合理性。

在诗歌方面,法国诗歌特别注重抒情,表达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思想,传递生命的意义。

中国诗歌则主要关注自然风景和人生哲学,表现出静默、蕴藉和气韵生动的特点。

在散文方面,法国散文探索哲学和人类困境,对人类理性的反思和对生命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美学意义。

中国散文则注重抒情和反思,强调人文主义和智慧。

3. 文学风格方面在法国文学中,文学风格更加直率、简洁、抒情。

法国文学家平衡感性与感性,语言更加幽默和讽刺,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实用性。

中国文学则更加注重细节、形象和象征。

描写细致入微,语言优美而富有特色,传递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在小说方面,法国小说更加注重人物形象,底色更加浓厚和真实。

中国小说则注重主题和情节,构思更加缜密和精彩。

在诗歌方面,法国诗歌更加直接和氛围化,注重语言的音韵与意象,揭示出来的爱情、哲学和民间感觉非常真实自然。

中国诗歌则更加含蓄和象征,善于运用比喻和典故,教化、启示、引人入胜。

在散文方面,法国散文生动、诙谐、味美。

法国和中国的文学表现形式有何不同?

法国和中国的文学表现形式有何不同?

法国和中国的文学表现形式有何不同?法国文学和中国文学都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深深地影响和塑造了自己的国民文化,也给人们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文化财富。

虽然在某些方面,它们有共同点,但在某些方面,它们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

下面是最突出的3个方面。

一、文学主题1. 法国文学法国的文学有很强的浪漫主义色彩,以爱情和自由为主题。

其中,同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景观和自然元素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中国文学中国文学讲究“以居为本”,主要关注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生产活动,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另外,中国文学中的主题也反映出中国的批判式精神,尤其是在20世纪以后的中国文学作品中。

二、文学形式1. 法国文学法国的文学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小说、戏剧、散文和诗歌等等。

尤其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法国小说开始追求更加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风格,描写人性的缺陷和社会现实的冷酷面貌。

2. 中国文学中国文学的主要形式包括小说、诗歌、戏曲、散文等等。

其中,小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创造。

和西方小说不同的是,中国小说强调情节的叙述和人物的描写,注重人性的表现和刻画,且带有较强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三、文学风格及语言特色1. 法国文学法国文学在风格上,强调以实验为主要手段,带有相当浓郁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色彩。

同时,法国文学中的语言风格也非常丰富多样,尤其是在如王尔德这样的文学先驱者的作品中,语言运用常常非常流畅和优美。

2. 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在语言上,主要是采用文言和白话两种语言形式,其中文言较为晦涩难懂,但非常适合表达一些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而白话则更为口语化,更易于民众接受。

此外,中国文学中常常借助象征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文学性。

结语尽管法国和中国的文学表现形式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这并不能削弱它们在全球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相反,这也证明了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我们拓宽认识世界的视野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浅析中法文化的差异对法汉互译的影响

浅析中法文化的差异对法汉互译的影响

浅析中法文化的差异对法汉互译的影响中法两国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从历史、文化、语言、思维方式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因此,在进行中法互译时,这些差异会对互译产生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中法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差较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而法国虽然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却是欧洲文明的中心。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不同,中法两国有许多不同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念。

在翻译中,这种差异会对词汇、表达方式、翻译策略等产生影响。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礼貌”非常重要,包括一些传统的礼仪方式,而在法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

这种文化差异会使得翻译时的用语和表达方式出现不同,甚至有些互相矛盾的情况。

二、语言的差异中法两国的语言差异也很大。

中文是一种表意文字,而法语则是一种拼音文字。

在中文中,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含义,可以根据上下文来识别。

而在法语中,一个词有一个明确的含义,很难有歧义。

这种差异会对翻译造成影响,因为要进行中法互译,需要将一个语言中的信息准确地转化为另一个语言,这就需要对每个词汇的准确含义有清晰的认识。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中法两国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往往更加注重细节和整体,而法国人则更注重系统和逻辑。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影响翻译的策略和方式。

例如,在法国文化中,强调逻辑和概念,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重表达准确,避免含义模糊。

而在中国文化中,重视整体和形式,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重表现情感和形象的美感。

总的来说,中法文化差异对中法互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有效地将不同的文化习惯、语言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等纳入考虑,才能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了解中法两国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翻译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中法文化比较

中法文化比较

中餐
法餐
建筑
中国的居住建筑文化 法国的居住建筑文化
在中国北方,居住多是成片聚居, 法国与西欧平原,地形平坦, 而建筑物也主要是平顶房。由于北方位 大部分居民都是集中连片分布。 于中原腹地,自古以来,经济发展水平 只有在少部分山区,具有少数居 很高,于是出现了各种大院与府第,这 民居住。由于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充分显示了中原大地的繁荣。比较有代 大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法国人选 表性的有北京的四合院。 择到山区居住,享受接近自然的 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气候潮湿多雨,宁静。 说道居住文化,不得不提下 夏季高温,人们的房屋建筑更加注重的 是通风防潮。再加上南方多山地丘陵, 法国的建筑。和大部分欧洲国家 没有大面积的适合居住区,因而人们成 一样,法国的建筑大部分是哥特 分散居住形态。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 式建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巴黎 水从门前屋后流过,水也是一种景致。 圣母院等。典型的哥特式大教堂, 在典型的南方村落,小桥流水人家基本 其外观与内部一样具有同一特 上是普遍现象。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周庄 点—轻盈垂直,插向天空。 以及江西婺源的村落。
法国的节日
四.法国国庆日(7月14日) 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 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五.冥节(11月1日) 在陵园,墓地被菊花点缀。尽管墓地的沉痛气氛,小学生为本年假期的 头一日而欣喜若狂。 六.圣喀德琳节(11月25日) 11月25日圣喀德琳节是专门庆祝满25周岁尚未婚配的姑娘的节日。 在这一天,姑娘身穿节日盛装,每人都亲手制作一项别出心裁,与众不 同的帽子,招摇过市,到与自己姓名相同的大街,在圣人塑像面前献上 一束鲜花,然后到大时装店去跳舞,饮酒狂欢,这一天她们每一个人都 是真正的皇后。

通过法汉语序对比看思维方式差异

通过法汉语序对比看思维方式差异

通过法汉语序对比看思维方式差异作者:刘颖来源:《西江文艺·上半月》2015年第04期【摘要】思维方式,是某一特定社会中人们在接收、反映、思考和处理外部信息的思维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该民族文化传统中最稳定或最核心的部分而代代流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就是思维方式的载体。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语言各个层面的差异,而语序就是其一。

受思维方式的影响,法汉语序有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是两个民族思维方式差异的反映。

【关键词】思维方式;语序;法汉语一、引言由于人类共同的生存经历和认知体验,人类的思维具有共性。

但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宗教等因素,各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作为交流工具和思维的载体,语言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同时受到思维的影响。

语序,即指语言里语素、词组合的排列次序,它体现了词语之间的关系,包括语法关系和意义关系,是句法学的重要范畴。

语序不仅能起语法作用,而且语序本身还能传达意义。

语序实际上是人们思维方式的反映,语言的顺序结构与思维的顺序结构是相对应的,法汉语序差异是由于法汉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所致。

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同一客观事物往往有着不同的语言表达顺序,即产生了不同的语序。

对法汉语序进行比较,不仅可以等效表达原文意图,而且对于准确的法汉互译是必不可少的。

二、汉法语序差异的具体分析法汉两民族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共性,因此,两种语言的逻辑方式和表达习惯中,不乏相似之处,比如时间顺序往往遵循先后顺序,但更多的是明显的差别,下面对一些典型的语序差别进行具体的分析:1.表达时间顺序汉语的叙事逻辑常按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语序比较固定,而法语比较灵活,叙述顺序可以不受时间顺序的严格限制,先发生的动作或事件可以先说,也可以后说;这和法汉两种语言本身有关,汉语作为孤立语,词形变化极少,只能依靠词序和虚词的使用来表示语法意义,组词造句主要依据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和逻辑关系决定词语和分句的排列顺序,语序对于表达逻辑关系很重要。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及现实意义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及现实意义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及现实意义西方思维:
1、注重理性,注重客观性。

比如说西方人看到一条河,就会将
河当作一个客观物体来观察,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比如河水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河水,为什么和水往一定的方向流,然后对其进行定义。

2、一旦定义之后,所谓的“河”一词就有一个必然的意义,而
不能是其他的意义。

而以后每当看到河的时候,就必然将其对应在“河”这个词的概念上。

东方思维:
1、是感受式的思维。

比如说东方人看到河,就想到河水川流不息,就想岁月一样,一去不返。

2、所以孔子才会“望川叹息”,看到河水往东方不停流去,又会想到生命如河水一样,必然有一定的目的地,而且日月不息,然后就想到做人要象河水一样努力不懈,朝自己的生命目的进发。

浅析中法文化的差异对法汉互译的影响

浅析中法文化的差异对法汉互译的影响

浅析中法文化的差异对法汉互译的影响中法文化是两种不同而又源远流长的文化,它们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汉互译的结果。

翻译是一门艺术,深入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工作至关重要。

在中法互译过程中,文化的差异会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法文化差异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进行法汉互译。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直接影响到翻译者在进行法汉互译时的选择和表达。

中国人倾向于使用比喻和典故来表达意思,而法语更注重清晰简练的表达方式。

这就要求翻译者在进行法汉互译时要根据不同的语言文化特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避免语言的生硬和呆板。

翻译者还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善于理解和把握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进行法汉互译工作。

二、历史文化的差异中法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也是两国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进行法汉互译时,历史文化的差异往往会使得一些特定的词语、句子难以直接翻译,需要进行意译或者注释。

法国文化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某些法语词汇与基督教相关,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主要受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影响,这就使得在进行法汉互译时需要翻译者充分了解两国的历史文化,避免对特定词语的误译或者偏离原意。

三、社会习俗的差异中法两国的社会习俗差异也直接影响到法汉互译的质量。

中国人在亲属称呼、礼仪礼节等方面与法国人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翻译者在进行法汉互译时要结合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恰当地选择词语和句式,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习惯和思维方式,避免因社会习俗的差异而带来的交流障碍。

中法文化的差异对法汉互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会影响到译文的质量,还会影响到翻译者的工作效率和水平。

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中法文化的差异,努力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以便更好地进行法汉互译工作。

我们还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翻译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才能更好地应对中法文化差异对法汉互译的影响,做出更好的译文。

中法“法国文学史”书写差异初探

中法“法国文学史”书写差异初探

中法“法国文学史”书写差异初探作者:艾士薇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19期艾士薇内容摘要:本文以“法国文学史”为例,探讨了中法两国的文学史书写差异。

在“历史/时间”的书写上,中国述史模式强调以思潮为史,而法国强调以时间为史;在“文学/内容”的书写上,中国式文学史强调将作家作品纳入文学思潮的范畴,对其加以解读和分析,法国则强调将作家作品作为独立个体,进行客观呈现。

由此得出,中国的“法国文学史”多采用“板块式”书写,是“文学批评家的文学史”,法国式文学史则为“星丛式”书写,是“文学家的文学史”。

关键词:法国文学史书写差异中法比较“文学史”既是了解一国文学概况必不可少的工具书,也是高校文科文学教育的必修课程。

不同国家对文学史的编写方式,可以反映了该国主流的文学史观,并呈现出对文学的基本认知和评判标准。

本文将以“法国文学史”的书写为例,探寻中国与法国主流“述史”模式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的“法国文学史”书写中,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是主要针对国内中文系学生所编撰的“法国文学史”,这种书写模式通常在主流的文学史观指导下完成,既有专门的《法国文学史》,比如郑克鲁的《法国文学史教程》和吴岳添的《法国文学简史》等,也有将法国文学的内容分解到外国文学的各个时期与思潮之中,朱维之的《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等就是非常经典的文学史教程。

另一种则主要是针对国内法语专业的学生所撰写的“法国文学史”,此类型文学史的编撰者大都曾直接在法国接受过教育,或者研读和学习过法文版的法国文学教程,因此,这样的文学史大多沿用或者借鉴法国本土的编撰模式,较为典型的是徐真华所编撰的《法国文学导读》。

如果说前者可以称之为中国本土派的文学史编撰模式,那么,后者则可以被命名为西洋派模式。

为了尽可能凸显中国的文学史述史模式,文本将着重考察中国本土派的文学史,以期客观说明中法国两国在“法国文学史”上的书写差异。

让我们重新回到“文学史”这个词汇,可以看到,“文学/内容”与“历史/时间”共同构成了“文学史”两大要素,如果说历史是文学史的筋络,文学则可以被认为是它的织体,二者作为充分必要条件成就了文学史。

(完整word版)关于中西文字的差异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完整word版)关于中西文字的差异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关于中西文字的差异对思维方式的影响一、引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深感兴趣并争论不休的问题。

从公元前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开始直至今天,仍未定论。

概括起来,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理论:第一,语言决定思维,思维只能在语言基础上进行;第二,语言对思维有较大影响,对思维起着指导和调节的作用;第三,思维决定语言,语言是在思维基础上产生的;第四,思维即语言;第五,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错综复杂,二者间的作用既非单向的。

也非直接的。

语言和思维究竟是什么关系?笔者同意这样的观点:思维的载体是语言,同时语言也反作用之思维。

思维创造了语言,语言又影响了思维。

语言符号当然更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它对人类思维的作用也是两方面的,既有刺激的作用又有规范的作用。

文字是语言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也必然影响思维方式.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符号系统,作为视角符号系统一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英语是表音文字。

两种语言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它们所属的两个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由于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等诸方面而不同,他们用各自的独特的方式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带有民族色彩的语言体系,孕育出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从而造就出各自独特的文化氛围。

思维方式不同其结果是语言方式不同,而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又反过来直接影响着思维方式.因此,有学者甚至认为文字是文化的基因,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从文字体系的不同开始的。

下面笔者从中西文字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其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二、文字的差异中西文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音、形、义、语法四个层面.在语音层面,最突出的特点是:汉字是单音节,同时汉字每字都有声调,而且严格地分一、二、三、四声,是规定的,也很规则,而且它的声音很响。

而印欧语既有单音节,又有多音节,无声调之区别,但有轻重音之分。

在字形层面,汉字是惟一现存的象形文字。

中国和法国的文学作品有什么不同?

中国和法国的文学作品有什么不同?

中国和法国的文学作品有什么不同?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和人类生存体验都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表达形式。

中国和法国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其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以有序列表的形式来探讨中国和法国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

一、文化背景不同中国和法国的文化背景不同,影响了他们的文学风格。

中国文化千百年来一直强调“义理人情”,注重道德伦理和人性的探索,倡导节俭,强调温良仁慈,这些都体现在了中国文学作品中。

例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作品中都有明显的道德观念,通过描写人物关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而法国文化则注重理性思维,讲究自由平等、人权与人道主义救济,这则在法国文学中表现出来。

例如雨果的《悲惨世界》就是一部充满人性主义、同情心和对自由和人权的渴求的作品。

二、叙事风格不同中国和法国的文学作品在叙事风格上也有明显不同之处。

中国文学作品通常采用“悲剧”的叙事方式,经过种种挫折才能取得胜利,充满着逆境奋斗的精神。

例如唐代杜甫的《三吏》、现代余华的《活着》等作品都是表现了在不断的磨难中坚强生存的人物形象。

与之不同的是,法国文学作品采用了“幽默”、“讽刺”的叙事方式,重点反映了社会的问题,揭示人性的弱点与荒唐。

例如莫里哀的《上诉失败》、《草丛中的牛仔》等作品都是通过荒诞的篇章,看似滑稽而实则深刻地反映出人类处境的无奈和社会的丑陋。

三、文学元素的运用不同中国和法国的文学作品在元素的运用上也有着不同之处。

中国文学作品注重寓意与象征,善于通过自然和物象来反应人性。

例如唐朝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通过琵琶一曲,寓意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而法国文学则更注重语言的华美与意境的营造。

法国文学家通常用富有艺术性的语言,营造出精美的艺术氛围。

例如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游击队之歌》中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华丽的词藻,表达了反对暴力与反抗的情感。

四、审美观念的差异中国和法国的审美观念也有所不同。

法国和中国的文学作品风格有何不同?

法国和中国的文学作品风格有何不同?

法国和中国的文学作品风格有何不同?法国和中国是两个拥有悠久文化传承的国家,其中文学作品一直是两国的文化重心。

法国文学以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为主流,而中国文学则深受传统文化和文艺复兴影响。

两种文学作品在风格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下面列举了几个主要的不同点:1. 内容与主题法国文学作品经常聚焦于道德、爱情和人生挑战。

例如,著名的小说《老人与海》便讲述了一个老渔夫的孤独旅程和他对自由和快乐的追求。

相比之下,中国文学作品关注的则是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封建官僚阶层生活的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

2. 语言和形式法国文学以诗歌和散文为主要形式,写作时更注重抒情和美感,用词简洁华丽。

相反,中国文学以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多种形式为主,语言则着重于寓意和象征,往往运用隐喻,修辞手法和典故等技巧,以达到表达更深层的意义。

3. 独立性与群体意识法国文学发展历程中,蕴含着浓郁的个人主义色彩。

即使是群体作品,也展现出了诸多个体的声音和特色。

而中国文学则注重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作者多以国家和民族文化为依归,突显出家国情怀。

4. 风格与风貌法国文学作品多具备着激情与冲突,展现出了多样性的鲜明风貌,极具情感冲击力。

而中国文学作品更偏向于缓慢而稳定的扬声器,描写内容深入剖析人物内心,体现出深深的情感内涵。

无论是法国还是中国文学,都是世界文化的杰出代表。

文学的精神力量及其影响是超越时空和国界的,不同的国家和文化遗产上,因有不同的历史和地域环境而呈现出多样的面貌与特质。

以上只是对法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两者的总体把握,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发掘.。

中西方思维方式区别

中西方思维方式区别

01
圆形思维与直线型思维
RobertKaplan(1966)提出了文化思维对 话语模式旳影响,以为西方旳思维是直线型, 而东方人旳思维是螺旋型旳。
中 国
中国老式旳宇宙观强调“天人合一”:追求物我不分,万物有 情,天人同体同德旳“圆满”境界。所以中国人在说话、写文章旳 时候,把思想发散出去了还要收回来,让它落在原来旳起点上。
谢 谢
04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中国偏重于形象思维:(1)善于打比喻。在中 国文学史中,利用形象类比手法旳文章不胜枚 举。《二十四诗品》中则用人格形象来类比文 学艺术旳风貌,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用二十四种 人格形象体现出来。这充分阐明了中国人对于 形象思维旳注重。(2)抽象思维在中国则很不 发达。“逻辑一词是由严复从英语logic翻译过 来旳,因为当初汉语中没有相应旳词汇,所以 采用音译。”中国逻辑学旳不发达可见一斑。
绘画试验
02
研究者召集在校大学生进行 了绘画试验。美国学生和来自东 亚旳留学生参加了这项试验。研 究者对绘画旳时间,纸张旳大小, 横竖版面,和内容(要求至少有 一栋房子,一棵树,一条河,一 种人以及一条地平线)进行了控 制。
成果发觉绘画风格存在明显 旳区别,而且东亚学生旳水平线 高度明显高于美国同学。
西 方
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旳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 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旳老 式。同步,海洋环境旳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 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旳个性。居住在沿海地带开放环境下旳人们, 因为经常与外界交流和竞争,思维对象倾向于外界,偏向于注重空 间,同步也注重目前和将来。正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言,濒临河海 旳民族“精神勇猛”,有“活气”,敢“进取”。外向型思维造成 了他们求新、求变、好动旳性格。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方式与认知方式,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人们使用语言的方式上。

中西方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在对待概念的态度上存在差异。

在中文中,人们更倾向于以整体的方式来理解事物,重视事物之间的关系,强调上下文的综合意义。

在语言中,常常使用类比、暗示等手法来表达观点或者交流信息。

而在英文中,人们更倾向于以分析的方式来理解事物,注重事物的细节和逻辑关系,强调语义的准确性。

在语言中,常常使用明确、扼要的表达方式来陈述观点或者交流信息。

中西方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文中,人们倾向于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比如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渲染情感。

中文中的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常常运用暧昧、多义、寓意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以此来触动读者的情感共鸣。

而在英文中,人们倾向于通过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注重语言的直观性和准确度。

英文中的文学作品通常注重逻辑和推理,更多地通过事实和证据来呈现情感。

中西方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还在语言风格上存在差异。

中文中的表达常常比较曲折、含蓄、委婉,善于运用词语的音、韵、蕴涵进行表达。

而英文中的表达则更加直接、简洁、连贯,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和准确性。

这种差异也使得中西方人在跨文化交流或者翻译中容易出现理解上的误差。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主要包括:对待概念的态度不同,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语言风格有别。

了解和尊重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翻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西方差异之思维方式

中西方差异之思维方式

中西方差异——思维方式我曾看过一则故事:有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1.伦理型与认知型比较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政治伦理型西方思维方式——科学认知型地理环境半封闭、大陆型地理环境:开放性、海洋经济小农经济手工业、商业、航海业发达代表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出于忧患意识,关注政治伦理以古希腊哲学家为代表的智者:出于好奇、“惊异”思维中心伦常治道认知自然政治 + 伦理 + 哲学 + 哲学家本人的生活体验= 人生哲学、伦理哲学、政治哲学哲学家 = 政治家 = 道德家 = 文学家/诗人哲学 + 科学 = 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哲学家 = 自然科学家孔子哲学:以“仁”、“礼”为中心科举制度:读书人醉心于科举,埋头于八股近现代西方人:发扬古希腊崇尚自然、追求知识的传统科学技术:被统治者视为“奇技淫巧”,受到歧视与打击重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追究宇宙起源,探索万物本质,分析自然构造寻求物质元素,诘问人生目的重道轻器、重人文轻科学重科学、重认知2.整体性与分析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整体性《易经》:提出了有机整体的初步图式为中国传统思维奠定了基础儒家:把自然人性化道家:把人性自然化1) 整体性思维的特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2) 整体的基本范畴:“道”、“气”、“太极”、“理”3) 整体的基本要素:“阴阳”、“五行”、“八卦”整体思维的目标:主客一体实现“尽善尽美”的整体和谐境界整体思维的结构:二元结构——阴阳→中庸、兼顾、联系、对应、对称、对立阴阳鱼太极图:体现整体圆融和会、阴阳互补、和谐平衡、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互为因果的中国辩证思维方式比较:中国的“元气说” vs. 西方的“原子论”“元气说”—整体性思维方式:横向铺开“原子论”—分析性思维方式:西方思维方式——分析性柏拉图之前:类似中国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柏拉图:首先提出了“主客二分”的思想十五世纪下半叶以后:分门别类,分析解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笛卡儿:开创西方近代哲学,以“主客二分”为原则分析性思维的特点: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分析、研究这个二元世界分析性思维的两个层次:1.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分门别类研究2.以完整而非孤立、变化而非静止、全面而非片面、相对而非绝对的3.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去分析复杂的世界3.意向性与对象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意向性把主体自身作为宇宙的中心:“万物皆备于我”把知、情、意融合在一起,其中的主观情感使传统思维带有浓厚的主体意向判断价值标准:以主体意向统摄客观事实,以政治判断统摄真假是非,以道德判断作为价值判断判断学术价值标准:重“经世致用”,重君主的权术和驭民术客体主观化,自然人格化,哲学文学化,政治伦理化重视“治人”与“人治”的政治伦理西方思维方式——对象性以自然为认知对象主客二分,天人对立,划分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界区分自我意识与认识对象将自然作为自身之外的对象来研究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持尊重客观的态度理性主义:把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进行探究摆脱主体意向而导致客体意识以事实判断统摄价值判断注重真假选择而非伦理规范排除主观因素,强调客观性,使客体客观化以客观和冷静的科学态度对待客观世界4.直觉性与逻辑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直觉性儒、道、佛—孟子:“诚”;老子:“道”;玄学家:“无”;理学家:‘太极”;佛教:“顿悟都靠直觉、灵感、顿悟、领会儒家—孔子:“内省不疚”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论语》:靠直观的自然知识证明道德规范道家—庄子:“道不可言,言而非道”主张以无知无欲无思之心去直觉体悟宇宙本体佛教—禅宗主张“顿悟”:“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西方思维方式——逻辑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创形式逻辑提出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研究论证的三大要素:概念、判断、推理提出两种思维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创立演绎推理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提出整个形式逻辑体系西方中世纪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哲学也未能从根本上否定理性和形式思维的作用从教会的《圣经》出发5.意象性与实证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意象性古代中国人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设象喻理,取象比类形象思维: 通过自我体认形成心中的意象采用:意象 - 联想 - 想象替代; 概念 - 判断 - 推理的逻辑论证以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集中表现: “立意于象”,“妙象尽意”“微言尽意”,“入理言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西方思维方式——实证性古代希腊人注重:形体,特别是解剖侧重于事物的要素、结构重定形,而非定性手工业发达:工匠传统近代西方实验科学:实证性培根:创立归纳法法国哲学家孔德:创立实证主义奥地利马赫和法国阿芬那留斯:创立第二代实证主义德国哲学家石里克:创立第三代实证主义,即逻辑实证主义6.模糊性与精确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模糊性思维的对象、方法和工具:模糊讲究“设象喻理”、“刻意神似”“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重视直觉体悟疏于分析实证,缺乏逻辑推理描述事物重求其似、其“神”不甚求其真、其实不甚求其精确、清晰往往带有朦胧、粗略、笼统甚至是猜测的成分西方思维方式——精确性古希腊人的传统:注重雕塑这种三维艺术精确性思维的基础:二值逻辑“非此即彼”、“非真即假”基本原则: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重视数学崇尚科学和理性注重思维活动的严格性、明晰性、确定性、规范性注重思维程式的数学化、形式化、公理化、符号化注重语言的逻辑性7.求同性与求异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求同性大一统思想封建社会的一体化政治结构:信仰和观念一元化、一体化、同步化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压制异己的先例“汉代孔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径,古今之通义也”科举考试制度:按统一的八股文格式写同类文章表达同种观念和同类观点以儒家思想为正统,以维护君权专制为核心,以皇帝圣旨为最高权威形成金字塔式的等级特权制度强化一元化的政治结构把不同思想视为异端规范意识、群体意识、集体主义、同一的价值取向、人格标准、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求同、排异“超稳定”文化西方思维方式——求异性西方智者:对于自然奥秘充满好奇心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西方思维方式随着科学发展而变化科学与民主氛围:不求一成不变西方思维的批判性:继承、怀疑、批判、挑战、否定、求异忌同,标新立异,开拓创新笛卡儿:“怀疑论”主张思想自由、破除奴性、摆脱束缚个体主义: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喜欢各抒己见思维方式——多元化:多思路、多方向、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方法寻求新的方面、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新办法重视追根穷源: “为什么” - “是什么” - “为什么”...8.后馈性与前瞻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后馈性一体化政治结构和“大一统”思想:唯圣、唯书、唯上、膜拜祖先,崇尚圣人、经典、权威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以经典之学说为信条、以权威之结论为根据喜欢引经据典,“温故而知新”,“言必称三代”嗜好对经书进行训诂、注疏和考据(即所谓“经学”)结果:重视历史,崇拜祖先,尊重经验,推崇传统以托古求认同,以“古已有之”为立论准则以“古纸堆”而非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西方思维方式——前瞻性前瞻性的主要表现:提出许多预测性、前瞻性的理论和学说,如:柏拉图:理想国哥白尼:日心说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德国弗勒希特海姆:未来学9.内向性与外向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内向性内向性的主要原因: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的闭关锁国,一体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大一统”的思想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占主导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向性的主要表现:注重内向自求,重“心术”“反求诸己”、“反求自识”、“反身而诚”、“反省内求”“人人可以反求自识,而无事乎向外追索”认为自识本心即可达到自我完善亦即把握了外界事物的本体儒家:在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反省人的社会本质道家: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反省人的自然本性返回到人自身的致思倾向:内向性的思维方式求稳的心理,好静的性格:“静”、“思”、“悟”、“忍”安分守己、知足忍让、重义轻利满足现状、害怕竞争、怯于突破热衷于“窝里斗”、“内耗”,不求向外进取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西方思维方式——外向性外向性的主要原因: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商业、航海业发达古希腊传统:注重研究自然客体,向外探索自然奥秘文艺复兴时期:个性解放,追求自由近代以来:西方人的地理大发现外向性的主要表现:思维的对象倾向于外界,思维方式开放型海上大扩张,对外侵略、推行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求变的心理,好动的性格:“动”、“变”、“争”、“斗”全球观念,宇宙意识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法文学作品思维模式的差异
作者:齐霁
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2期
摘要:文章以语言的高级运用形式——文学为参照物,以中法两国不同的思维模式为出发点,通过对整体和个体、真善美标准及价值结构这三个问题的比较来探讨在思维模式对文学差异的影响,最终得到重视思维模式对文化影响的重要性的启示。

关键词:思维模式;文化差异;文化倾向
前言:中法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各自占据着亚欧大陆的文化桥头堡。

两种文明的共性激荡出共鸣的浪花,使两国人民彼此理解接近。

但作为两种不同社会的产物,她们之间存在着更多的差异。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在。

所以本文以语言的高级运用形式——文学为参照物,以中法两国不同的思维模式为出发点,来探讨在思维模式对文学差异的影响。

一、中国——“整体和谐”的文化观
法国——“标新立异”的文化观
尽管中法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性,比如说文学形式的发展均是由诗歌到戏剧再到小说,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特色,这也说明人类思维的共同特征是混沌的整体性。

但是,法兰西民族的整体观,是以有确定的时空形式的有限实体为对象的,个体实体需要借助于自身的本质来实现存在,就思维方式来说是属于分析性质的。

我们从十九世纪以后的法国文化中可以看到,文学形式主要向小说发展,其中又以长篇巨作为重。

各个作家笔下的描写对象多以个体人物为主,讲述主人公的人生境遇,以小处入手折射时代的光辉。

无论是巴尔扎克笔下的社会风俗小说,还是司汤达笔下的个人奋斗小说,或是雨果笔下那一个个近似超凡脱俗的圣人般的主人公,到二十世纪法国文学舞台上层出不穷的各种流派,无不尽可能地彰显个性、挥扬自我丰采。

所以从根本说来,是法兰西民族以强调个体发展的思维模式主导了她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

而中国的整体观,是把宇宙万物视为一个生克制化的无穷过程,强调万物存在和变化的生命连续性和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性。

对于具体对象则侧重于把握它所具有的功能和效用,个体需要借助于自身的价值而不是形式才能在整体中保留自己的位置。

这种思维模式,使中国人在政治、伦理、审美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并且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我们阅读中国的传统文学,大多是反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的作品,讲求质朴厚重、绵延世泽,重礼法、尚人伦。

二、中国——“知情意”的认识结构
法国——“行理形”的认识结构
在中国人看来,美而不善不真,不可称之为美。

因此,人们对真的追求,对美的感受,对善的修行是交织在一起的。

所谓认识则不单纯指主体对客体的感性或理性的认识活动,道德意志、审美情感同样也具有认识功能,形成为知情意一体化的认识结构。

与之相比的法国文学,受到法兰西民族重实践、重理性、重形式的思维模式影响,呈现出与中国文化不同的风姿。

法国在理性思维的启迪下,更强调客观的作用结果。

法兰西文化的冷静与豁达,使他们能面对任何事物都抱以强烈的好奇心和与之接触的欲望,而高卢人乐观的天性又使他们有敢于与陌生事物打交道的勇气,他们不似中国人那样瞻前顾后的顾虑。

所以,在法国人的思维中,没有绝对的美丑概念,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没有绝对的内容意境。

在他们的文学审美观中,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价值,任何行为都有其发展依据。

我们在法国文学作品中,可以随意举证出所谓的“传统审美观的颠覆”作品: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萨德的《淑女蒙难记》,左拉的《娜娜》等等。

并非因为他们描写的对象是非真善美的,而是说明,在法国的文化中,有一股潜流一直在流淌——万事万物皆可入卷,一切都可以成为描写对象。

虽然被接受的过程是缓慢的,但历史终究对这些作品给予公道。

所以我们也从中得到启示:中国文化要放开脚步,开阔视野,摒弃以往墨守成规的禁锢。

三、中国——“封闭型”价值结构对应“内向型”倾向文化
法国——“开放型”价值结构对应“外向型”倾向文化
我们从价值结构的层面看,中国思维指向人的自身,表现为内向型的思维倾向。

而具体分析看,它也体现出一部分的理性实践和精神超越。

中国文化也深受这一思维结构的影响。

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最终归结点回归于主体自身,中国人才更主要地关心与自身相关的事物,而对在外来事物持有警惕的抵触情绪。

也可以这样理解,中国式思维的环状结构,使中国人长期以来心安理得地生活在封闭的社会空间中。

在这种意识导致下,中国的文学作品也徘徊于既定的范围之内,不愿越雷池一步。

这一方面使中国文化的自我新陈代谢能力被迫地得到提高,一方面也丧失了极其重要的对外交际能力。

与之不同的法国式思维,思维指向是外在客观世界,考虑的是世界宇宙如何为个体所利用,并非出自群体本位的取向,以皈依于上帝或是获取无限的能力和自我满足为宗旨的外向型思维模式。

在面对外来的文化上,法国人那种“海纳百川”的思想体现得十分明显。

他们对文化的宽容态度,不仅扶植了一大批起初发展势弱的文化幼苗,使它们得到发展的土壤,最终成为枝繁叶茂的文化之树,也促进了本国的文化与之相互学习,相互切磋,不仅没有让“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抢了本国“和尚”的风头,反而让本国的文化由此得到补充和借鉴,大放异彩。

法国“外向型”的思维模式最终给法国文化带来了无限的发展余地和扩展机遇。

通过中法思维模式中关于对整体和个体、真善美标准及价值结构这些问题的比较,我们已经可以得到中法两国思维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我们只有从根本上重视思维模式对文化影响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理解造成中法文化差异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傅守祥.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经典阐释与文化沟通[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何云波.比较文学:跨文化的文学想象[M].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