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课件:发 热(Fever)
合集下载
《病理生理学》发热 ppt课件
人民卫生出版社
ppt课病件 理生理学
66
一、正常体温调节
(一)温度信息的传递 1.下丘脑温度敏感神经元(冷/热) 2.皮肤温度感受器(冷/热) (二)体温调节中枢 1.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 2.调定点(set point,SP)
人民卫生出版社
ppt课病件 理生理学
2121
产EP细胞的激活
LPS LPS结合 蛋白
Toll样受体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产EP细胞
ppt课病件 理生理学
2222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一)体温调节中枢 1.正调节中枢 POAH等 2.负调节中枢
中杏仁核(MAN) 腹中隔(VSA)等
人民卫生出版社
ppt课病件 理生理学
癫痫大发作,甲亢 某些全麻药
中暑,汗腺缺乏症
下丘脑损伤 出血,炎症
产热过度
散热障碍 被动性体温升高
体温调节中枢 功能障碍
体温>调定点
人民卫生出版社
ppt课病件 理生理学
1313
四、生理性体温升高
见于: 剧烈运动 月经前期 心理性应激
人民卫生出版社
ppt课病件 理生理学
1414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人民卫生出版社
ppt课病件 理生理学
2525
热限
热限(febrile ceiling):发热时体温上升的幅 度被限制在特定范围内的现象
41℃
人民卫生出版社
ppt课病件 理生理学
2626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三)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1.正调节介质 2.负调节介质 (1)精氨酸加压素(AVP) (2)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 (3)膜联蛋白A1(annexin A1)
病理生理学ppt课件 第五章 发 热
3.真菌
常见的有白色念珠菌、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和新型隐球菌 等。其致热成分是全菌体和菌体内所含的荚膜多糖及蛋白质
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4.螺旋体
➢ 螺旋体感染也可以引起发热 ➢ 常见的螺旋体有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和梅毒螺
旋体 ➢ 钩端螺旋体内的溶血素和细胞毒因子、回归热螺旋体
的代谢裂解产物、梅毒螺旋体的外毒素等都被证明具 有致热作用
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5.疟原虫
疟原虫感染人后,进入红细胞并发育成裂殖子,当红细 胞破裂时,大量的裂殖子和代谢产物(疟色素等)释放 入血,可引起发热。
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非微生物类发热激活物
1.抗原抗体复合物 2.非感染性致炎刺激物 3.类固醇代谢产物
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1.抗原抗体复合物
②肽聚糖:肽聚糖是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骨架,与革兰阴
性菌细胞壁的LPS相似,具有致热性
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1.细菌
(3)分枝杆菌 ➢ 典型菌群为结核杆菌 ➢ 其全菌体和细胞壁中所含的肽聚糖、多糖和蛋白质都 具有致热作用。
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2.病毒
常见的有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这些病毒大 多数为包膜病毒,包膜中所含的血细胞凝集素具有致热作用
病理生理生致热原的概念和发热 的基本机制
2. 熟悉:发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3. 了解:发热的处理原则
第一节 概 述
➢ 人和哺乳动物都具有相对稳定的体温,以适应正常生命活 动的需要
➢ 正常人体温维持在37℃左右,舌下温度为36.7℃~37.7℃ ,腋下温度为36℃~37.4℃
第一节 概 述
➢ 发热是一种以体温升高为基本特征的病理过程,但 不是所有原因引起的体温升高都是发热
常见的有白色念珠菌、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和新型隐球菌 等。其致热成分是全菌体和菌体内所含的荚膜多糖及蛋白质
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4.螺旋体
➢ 螺旋体感染也可以引起发热 ➢ 常见的螺旋体有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和梅毒螺
旋体 ➢ 钩端螺旋体内的溶血素和细胞毒因子、回归热螺旋体
的代谢裂解产物、梅毒螺旋体的外毒素等都被证明具 有致热作用
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5.疟原虫
疟原虫感染人后,进入红细胞并发育成裂殖子,当红细 胞破裂时,大量的裂殖子和代谢产物(疟色素等)释放 入血,可引起发热。
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非微生物类发热激活物
1.抗原抗体复合物 2.非感染性致炎刺激物 3.类固醇代谢产物
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1.抗原抗体复合物
②肽聚糖:肽聚糖是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骨架,与革兰阴
性菌细胞壁的LPS相似,具有致热性
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1.细菌
(3)分枝杆菌 ➢ 典型菌群为结核杆菌 ➢ 其全菌体和细胞壁中所含的肽聚糖、多糖和蛋白质都 具有致热作用。
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2.病毒
常见的有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这些病毒大 多数为包膜病毒,包膜中所含的血细胞凝集素具有致热作用
病理生理生致热原的概念和发热 的基本机制
2. 熟悉:发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3. 了解:发热的处理原则
第一节 概 述
➢ 人和哺乳动物都具有相对稳定的体温,以适应正常生命活 动的需要
➢ 正常人体温维持在37℃左右,舌下温度为36.7℃~37.7℃ ,腋下温度为36℃~37.4℃
第一节 概 述
➢ 发热是一种以体温升高为基本特征的病理过程,但 不是所有原因引起的体温升高都是发热
病理生理学-发热PPT课件
病例二:肿瘤性发热
总结词
肿瘤性发热通常由恶性肿瘤引起,表现为持续的低热,且较难控制。
详细描述
肿瘤性发热的原因可能是肿瘤细胞的代谢产物刺激机体产生炎症反应,或者肿瘤 细胞本身释放出热量。治疗肿瘤性发热需要针对肿瘤进行治疗,如手术切除、放 化疗等,同时可采用抗炎药物缓解症状。
病例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发热
抗体产生
发热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更 多的抗体,提高免疫力。
炎症反应
发热能够促进炎症反应的 发生,有助于清除感染病 灶。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心率
心肌收缩力
发热时,心率加快,以增加心输出量, 满足机体代谢需求。
发热时,心肌收缩力可能增强,以提 高心输出量。
血压
发热时,血压可能升高,以维持足够 的血液循环。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发热的分类
根据发热的原因,可 以分为感染性发热和 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则常见 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过敏反应、肿瘤等。
感染性发热常见于各 种病原体感染,如细 菌、病毒、支原体等。
发热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可以增 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对感染的抵 抗力。
发热还可以刺激机体产生一些特殊的 免疫物质,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 有助于调节免疫功能。
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01
02
03
糖代谢
发热时,机体通过增加糖 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来提 供能量,可能导致血糖升 高。
蛋白质代谢
发热时,蛋白质分解增加, 合成减少,导致负氮平衡。
脂肪代谢
发热过程中,脂肪酸氧化 增加,可能导致高脂血症。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免疫细胞活性
发热时,免疫细胞活性增 强,有助于清除病原体。
病理生理-.发热专业课件PPT
脂多糖
细 外膜 胞 壁 肽聚糖
细胞膜
胞周浆质
最新课件
孔蛋白
脂蛋 白
16
脂 质部分 (Lipid A)
:致热性和毒性 的主要成分
O-特异侧链 (O-多糖)
核心多糖 (R-核心)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最新课件
17
区别
外毒素
革兰氏阳性细菌
胞浆内合成分泌至胞外
内毒素
革兰氏阴性细菌
TNF 巨噬细胞分泌 ①抑制肿瘤生长;②致热性:单峰热、双峰
的一种小分子 热;③其它:增强吞噬细胞的杀菌能力、破
蛋白质,有α、 β二个亚型, 都能人工重组
骨、厌食等
相关实验:将其注入大鼠或家兔静脉,可引
起明显发热,该发热反应可被布洛芬阻断
最新课件
39
体
单相热
温
双相热
单相热:一般剂量注射 双相热:大剂量注射
❖ 向动物脑室内注入cAMP → 体温迅速↑;
❖ 给家兔静注ET或EP → 发热、CSF中cAMP↑↑;而环境高温
引起的体温升高,则不伴有CSF中cAMP的升高。
❖ 注射磷酸二酯酶(可分解cAMP为5’—腺甘酸及磷酸)抑制
剂茶碱 → 脑内cAMP浓度↑、EP性发热↑;而注射磷酸二酯酶 激活剂尼克酸 → 脑内cAMP浓度↓、EP性发热↓。
第六章
发热
(fever)
主讲:郭 志 英 单位:济宁医学院·病生教研室 (北实验楼J228)
最新课件
1
概述
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左右; 昼夜上下波动≤1℃; 极端气温(严寒或酷暑)下,体温变化≤0.6℃
体
温 调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细 外膜 胞 壁 肽聚糖
细胞膜
胞周浆质
最新课件
孔蛋白
脂蛋 白
16
脂 质部分 (Lipid A)
:致热性和毒性 的主要成分
O-特异侧链 (O-多糖)
核心多糖 (R-核心)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最新课件
17
区别
外毒素
革兰氏阳性细菌
胞浆内合成分泌至胞外
内毒素
革兰氏阴性细菌
TNF 巨噬细胞分泌 ①抑制肿瘤生长;②致热性:单峰热、双峰
的一种小分子 热;③其它:增强吞噬细胞的杀菌能力、破
蛋白质,有α、 β二个亚型, 都能人工重组
骨、厌食等
相关实验:将其注入大鼠或家兔静脉,可引
起明显发热,该发热反应可被布洛芬阻断
最新课件
39
体
单相热
温
双相热
单相热:一般剂量注射 双相热:大剂量注射
❖ 向动物脑室内注入cAMP → 体温迅速↑;
❖ 给家兔静注ET或EP → 发热、CSF中cAMP↑↑;而环境高温
引起的体温升高,则不伴有CSF中cAMP的升高。
❖ 注射磷酸二酯酶(可分解cAMP为5’—腺甘酸及磷酸)抑制
剂茶碱 → 脑内cAMP浓度↑、EP性发热↑;而注射磷酸二酯酶 激活剂尼克酸 → 脑内cAMP浓度↓、EP性发热↓。
第六章
发热
(fever)
主讲:郭 志 英 单位:济宁医学院·病生教研室 (北实验楼J228)
最新课件
1
概述
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左右; 昼夜上下波动≤1℃; 极端气温(严寒或酷暑)下,体温变化≤0.6℃
体
温 调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病理生理学网络课件第6章发热课件
类固醇:本胆烷醇酮、表雄酮等
淋巴因子
抗原抗体复合物
牛血清清蛋白 第二只家兔 二只家兔 第一只家兔 牛血清清蛋白 发热 家兔血清 第
牛血清清蛋白
正常家兔
无致热。
类固醇
体内某些类固醇产物有致热作用,睾丸酮 的中间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是其典型代 表。石胆酸也有类似作用。
细菌及其毒素
革兰阴性细菌与内毒素
(一) 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二) 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
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之为内
生致热原。
所有能够产生和释放EP的细胞都称之为
产EP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星状细胞以及肿
瘤细胞等。
(一)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IL-1(interleukin-1)
单核巨噬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类多肽类物质 分子量为17kD 两种亚型:IL-1和IL-1
致热作用强,可被水杨酸钠剂阻断
对体温中枢的活动有明显影响 大剂量应用时产生双相热 不耐热,70℃ 30min失活
反复注射不产生耐受
肿瘤坏死因子(TNF)
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产生的小分子蛋白 两种亚型:TNF-和TNF-
时,就称为发热.
过热 (hyperthermia): 体温调节机构失衡或调节障碍引
起的机体被动性体温升高,就称为过热.其程度可超过体
温调定点。
过热
散热障碍:先天性汗腺缺乏、中暑等.
产热增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体温调节障碍:体温调节中枢损伤.
过热与发热的比较
过热 由体内或环境的改变引起 体温调定点未发生移动 用冰敷或酒精擦浴等物理降 温手段进行治疗 发热 由致热原引起 体温调定点上移 用解热药进行治疗,辅以 物理降温
淋巴因子
抗原抗体复合物
牛血清清蛋白 第二只家兔 二只家兔 第一只家兔 牛血清清蛋白 发热 家兔血清 第
牛血清清蛋白
正常家兔
无致热。
类固醇
体内某些类固醇产物有致热作用,睾丸酮 的中间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是其典型代 表。石胆酸也有类似作用。
细菌及其毒素
革兰阴性细菌与内毒素
(一) 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二) 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
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之为内
生致热原。
所有能够产生和释放EP的细胞都称之为
产EP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星状细胞以及肿
瘤细胞等。
(一)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IL-1(interleukin-1)
单核巨噬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类多肽类物质 分子量为17kD 两种亚型:IL-1和IL-1
致热作用强,可被水杨酸钠剂阻断
对体温中枢的活动有明显影响 大剂量应用时产生双相热 不耐热,70℃ 30min失活
反复注射不产生耐受
肿瘤坏死因子(TNF)
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产生的小分子蛋白 两种亚型:TNF-和TNF-
时,就称为发热.
过热 (hyperthermia): 体温调节机构失衡或调节障碍引
起的机体被动性体温升高,就称为过热.其程度可超过体
温调定点。
过热
散热障碍:先天性汗腺缺乏、中暑等.
产热增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体温调节障碍:体温调节中枢损伤.
过热与发热的比较
过热 由体内或环境的改变引起 体温调定点未发生移动 用冰敷或酒精擦浴等物理降 温手段进行治疗 发热 由致热原引起 体温调定点上移 用解热药进行治疗,辅以 物理降温
发热
体中 温枢 调 节负 中调 枢节
中 枢
PGE N+ a+/Ca2 cAMP CRH NO
AVP α-MSH Lipcortin -1
产热↑
散热↓
骨骼肌紧 张、寒战
运动神经
皮肤血 管收缩
交感神经
调定点↑
体温很少超过410C,避免高热引起脑 细胞损伤,是机体自我保护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及其 热代谢特点
一、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其经它营:养I因L-子2、、内IL皮-由细是8素、引单胞等巨起核和。噬发巨内细热嗜皮胞纤I不的细细F炎维耐N重胞胞-症细热α要、等蛋胞;、成分EP白、产I纤 泌之F-生NN,维一1K-、耐所γ。睫受产状。生神,
三、体温升高的机制
(一)体温调节中枢 正调节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负调负节调中节枢中 枢
Beeson等证实外源性致热原是通过激活白细 胞,使后者释放引起发热的急性介质,这些介质 被称为白细胞致热原(LP)。
Atkin等将其命名为内生致热原(EP)。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激活后也能释放EP,EP 的命名反映了其多细胞来源,最终取代LP。
产EP细胞
(1)巨噬细胞类:血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肝星状 细胞、脾巨噬细胞等。 (2)肿瘤细胞:白血病细胞 、何杰金病瘤细胞、肾 细胞癌细胞等。 (3)其它:神经胶质细胞、内皮细胞、郎罕细胞 、肾小球膜细胞等。
腺苷环化酶
磷酸二酯酶
ATP
CAMP
5`-AMP
4)Na+/Ca2+比值
(1)给多种动物脑室内注射Na+体温很快升高而注射Ca2+则下降 (2)脑室内注射降Ca2+剂也引起体温升高
中 枢
PGE N+ a+/Ca2 cAMP CRH NO
AVP α-MSH Lipcortin -1
产热↑
散热↓
骨骼肌紧 张、寒战
运动神经
皮肤血 管收缩
交感神经
调定点↑
体温很少超过410C,避免高热引起脑 细胞损伤,是机体自我保护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及其 热代谢特点
一、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其经它营:养I因L-子2、、内IL皮-由细是8素、引单胞等巨起核和。噬发巨内细热嗜皮胞纤I不的细细F炎维耐N重胞胞-症细热α要、等蛋胞;、成分EP白、产I纤 泌之F-生NN,维一1K-、耐所γ。睫受产状。生神,
三、体温升高的机制
(一)体温调节中枢 正调节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负调负节调中节枢中 枢
Beeson等证实外源性致热原是通过激活白细 胞,使后者释放引起发热的急性介质,这些介质 被称为白细胞致热原(LP)。
Atkin等将其命名为内生致热原(EP)。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激活后也能释放EP,EP 的命名反映了其多细胞来源,最终取代LP。
产EP细胞
(1)巨噬细胞类:血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肝星状 细胞、脾巨噬细胞等。 (2)肿瘤细胞:白血病细胞 、何杰金病瘤细胞、肾 细胞癌细胞等。 (3)其它:神经胶质细胞、内皮细胞、郎罕细胞 、肾小球膜细胞等。
腺苷环化酶
磷酸二酯酶
ATP
CAMP
5`-AMP
4)Na+/Ca2+比值
(1)给多种动物脑室内注射Na+体温很快升高而注射Ca2+则下降 (2)脑室内注射降Ca2+剂也引起体温升高
病理生理学(课件)发热PPT
3.生理性体温升高:
月经前期,妊娠期,剧烈运动。
病因
发病 机制
效应 防治 原则
过热和发热的比较
过热
无致热原 体内因素 周围环境温度过高
调定点(SP)无变化 体温调节中枢损伤 散热障碍、产热增加
体温可很高SP 可超过41℃
发热
有致热原*
调定点上移* 调节性体温升高
体温与SP适应,有热 限,一般不超过41℃
五、发热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一)生物学意义:
1.有利:对机体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中等程度的发
热可提高机体防御功能;强化免疫反应;肿瘤 的热疗;急性期反应等。
2.不利:分解代谢加强,能量消耗过多;
组织细胞损伤; 致畸; 热惊厥; 内环境紊乱。
(二)处理原则:
1.一般性发热的处理:可不急于解热 2.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高热(大于39℃)、
一、概 述
➢体温调节反射弧
体温调节感受器:皮肤粘膜、腹腔内脏等 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前部-视前区(POAH) 体温调节效应器:皮肤血管、骨骼肌、汗腺、
内分泌腺等
➢体温调节中枢
高级中枢:
正调节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等。
负调节中枢: 腹中膈(VSA)、中杏仁核(MAN)、 弓状核等。
1)作用于下丘脑终板血管区(OVLT)神经元: OVLT位于血脑屏障外的脑血管区,即第三脑室壁的视上
隐窝处的上方,紧靠POAH;此部位是血脑屏障的薄弱部 位,是有孔的毛细血管,EP易通过。
2)通过血脑屏障:与双峰热的第一热峰形成有关。 IFN、MIP-1也被认为直接致热。
3)迷走神经(肝?) 肝脏产生的化学信号(IL-1)可能激活迷走神经将发热信
讲授内容
月经前期,妊娠期,剧烈运动。
病因
发病 机制
效应 防治 原则
过热和发热的比较
过热
无致热原 体内因素 周围环境温度过高
调定点(SP)无变化 体温调节中枢损伤 散热障碍、产热增加
体温可很高SP 可超过41℃
发热
有致热原*
调定点上移* 调节性体温升高
体温与SP适应,有热 限,一般不超过41℃
五、发热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一)生物学意义:
1.有利:对机体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中等程度的发
热可提高机体防御功能;强化免疫反应;肿瘤 的热疗;急性期反应等。
2.不利:分解代谢加强,能量消耗过多;
组织细胞损伤; 致畸; 热惊厥; 内环境紊乱。
(二)处理原则:
1.一般性发热的处理:可不急于解热 2.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高热(大于39℃)、
一、概 述
➢体温调节反射弧
体温调节感受器:皮肤粘膜、腹腔内脏等 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前部-视前区(POAH) 体温调节效应器:皮肤血管、骨骼肌、汗腺、
内分泌腺等
➢体温调节中枢
高级中枢:
正调节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等。
负调节中枢: 腹中膈(VSA)、中杏仁核(MAN)、 弓状核等。
1)作用于下丘脑终板血管区(OVLT)神经元: OVLT位于血脑屏障外的脑血管区,即第三脑室壁的视上
隐窝处的上方,紧靠POAH;此部位是血脑屏障的薄弱部 位,是有孔的毛细血管,EP易通过。
2)通过血脑屏障:与双峰热的第一热峰形成有关。 IFN、MIP-1也被认为直接致热。
3)迷走神经(肝?) 肝脏产生的化学信号(IL-1)可能激活迷走神经将发热信
讲授内容
病理生理 发热 讲义 课件
定义:机体在细菌感染和组织损伤时所出现 的一系列急性时相的反应。
主要包括急性期蛋白的合成增多、血浆微量 元素浓度的改变及白细胞计数的改变;
第五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防治原发病 (二)对一般发热不急于解热 (三)下列情况应及时解热
1.体温过高者; 2.恶性肿瘤患者持续发热时; 3.心肌劳损或心肌梗死病人; 4.妊娠妇女。
“调定点”上移后,调节体温的功能依然 正 常,只不过在高水平(如在39℃)下进行调 节。
(四)热限的存在
发热时体温很少会超过41℃,为什么?机体 存在一个负反馈调节机制,阻止体温无限上升。
发热时负调节中枢会释放出某些内源性降温 物质,阻止体温调定点无限上升,这类物质主要 包括精氨酸加压素(AVP)及α-黑素细胞刺激素 (α-MSH)。
过热:是体温调节机构失控或调节障碍所 引起的一种被动性体温升高,体温升高的 程度可超过调定点水平。
发热和过热的比较
过热
发热
病因
无致热原(体内因素、 有致热原 周围环境温度过高)
发病 机制
效应
调定点无变化(体温 调节中枢损伤、散热 障碍、效应器障碍)
体温可很高,甚至致命
调定点上移
体温可较高 有热限
防治原则 物理降温
革兰阴性菌
•致热主成分:LPS,亦称内毒素。它是一种复合 的磷脂多糖体,其中脂质A:致热和毒性的活性 部位。
•分子量大:1~2×106 , 难以通过血脑屏障,作 用部位是“产致热原细胞”。
●致热剂量小:0.1~1.0μg即可致热。 •耐热性强:160℃干热2h 才能灭活。 •无种属特异性 •有耐受性
内生致热源 白细胞介素-1
分子结构
生物学活性
多肽,分子量 17000有αβ二型作 用于同一受体,受 体分布于脑内下丘 脑内侧
主要包括急性期蛋白的合成增多、血浆微量 元素浓度的改变及白细胞计数的改变;
第五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防治原发病 (二)对一般发热不急于解热 (三)下列情况应及时解热
1.体温过高者; 2.恶性肿瘤患者持续发热时; 3.心肌劳损或心肌梗死病人; 4.妊娠妇女。
“调定点”上移后,调节体温的功能依然 正 常,只不过在高水平(如在39℃)下进行调 节。
(四)热限的存在
发热时体温很少会超过41℃,为什么?机体 存在一个负反馈调节机制,阻止体温无限上升。
发热时负调节中枢会释放出某些内源性降温 物质,阻止体温调定点无限上升,这类物质主要 包括精氨酸加压素(AVP)及α-黑素细胞刺激素 (α-MSH)。
过热:是体温调节机构失控或调节障碍所 引起的一种被动性体温升高,体温升高的 程度可超过调定点水平。
发热和过热的比较
过热
发热
病因
无致热原(体内因素、 有致热原 周围环境温度过高)
发病 机制
效应
调定点无变化(体温 调节中枢损伤、散热 障碍、效应器障碍)
体温可很高,甚至致命
调定点上移
体温可较高 有热限
防治原则 物理降温
革兰阴性菌
•致热主成分:LPS,亦称内毒素。它是一种复合 的磷脂多糖体,其中脂质A:致热和毒性的活性 部位。
•分子量大:1~2×106 , 难以通过血脑屏障,作 用部位是“产致热原细胞”。
●致热剂量小:0.1~1.0μg即可致热。 •耐热性强:160℃干热2h 才能灭活。 •无种属特异性 •有耐受性
内生致热源 白细胞介素-1
分子结构
生物学活性
多肽,分子量 17000有αβ二型作 用于同一受体,受 体分布于脑内下丘 脑内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列腺素E2(PGE2) Na+/Ca2+比值 环磷酸腺苷(cAMP)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 一氧化氮(NO)
PGE2:
a.脑室(ICV)内注射PGE
发热;
b.EPs引起发热的同时,CSF中PGE2 c.下丘脑组织与EPs体外培养,有PGE2合成 d.阻断PGE合成的药物,可解热
e.微注射法将PGE2注入POAH区 发热, 而偏离POAH区,则不引起发热。
(1)白细胞介素-1:由单核细胞、巨噬细 胞、内皮 细胞、星状细胞及肿瘤细胞等合 成与释放的多肽类物质。不耐热,70℃, 30min即可破坏其致热活性。
(2)肿瘤坏死因子(TNF):由巨噬细 胞、淋巴细胞等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 可抑制肿瘤生长,并有致热作用。不耐 热,70℃,30min失活;可被环加氧酶 抑制剂布洛芬阻断。
▪ (5)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是内毒素作 用下巨噬细胞所诱生的肝素-结合蛋白,包 括两种类型:MIP-1α和MIP-1β。
其它: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
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 内皮素(endothelin)
cAMP:
a.外源性cAMP注入动物脑室内 迅速引 起发热
b.兔注射ET,EPs引起发热时,CSF中cAMP c.注射茶硷, 脑内cAMP同时, EPs性发 热,而注射尼克酸,脑内cAMP同时, EPs性 发热 d. ET和EPs引起双峰热时,CSF中cAMP含量 与体温呈同步双峰变化
CRH(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
(3)干扰素(IFN):在病毒等因素作 用时,由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低分子量 的抗病毒抗肿瘤的糖蛋白,有多种亞 型,与致热作用有关的是IFN, IFN 。 反复注射可产生耐受性。
(4)白细胞介素-6:是由单核、成纤维 和内皮细胞等分泌的细胞因子,184个氨基 酸组成,ET,IL—1,TNF等可诱生,基因 定位于7号染色体,动物发热时,其CSF中 IL—6。
a. 中枢注入CRH 脑温,结肠温 b. IL-1,IL-6可使离体、在体下丘脑释放CRH c.IL-1,IL-6引起的发热,可被CRH受体
拮抗剂或单抗阻断
Na+/Ca2+比值:
a. NaCl 脑内 发热 b. CaCl2 脑内 降温同时,CSF中cAMP c. 降Ca2+剂(EGTA) 脑内 发热同时, CSF中cAMP
(Concept of endogenous pyrogen)
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 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 体温升高的物质。
▪ 种类: ⑴白细胞介素—1(IL—1) ⑵肿瘤坏死因子(TNF) ⑶干扰素(IFN) ⑷白细胞介素—6(IL—6)
(5)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MIP-1)
等全菌体及荚膜多糖和蛋白质致热
4. 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等 溶血素、细胞毒因子和外毒素致热
5. 疟原虫:裂殖子和代谢产物致热
(二)体内产物
1. Ag-Ab复合物
(1) 纯化的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 →家兔→不发热
(2) 纯化的BSA →家兔(Ab)→+BSA (Ag) →发热
(3) 纯化BSA→家兔(Ab)→+BSA(Ag)→ 取发热家兔的血清 →另一正常家兔→发热
2.类固醇:睾丸酮—本胆烷醇酮等 (etiocholanolone)
3.致炎物:硅酸盐结晶 、尿酸盐结晶 、炎性 渗出物、组织坏死
二、内生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EP)
(一) 内生致热原的概念
(2)G+菌和外毒素: 白喉杆菌— 白喉毒素 葡萄球菌—可溶性外毒素 A型链球菌—致热外毒素
(3)分支杆菌:结核杆菌
2. 病毒: 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
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病毒等全病毒体和血细胞凝集素致热
3. 真菌: 白色念球菌、新型隐球菌、孢子菌
(二)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产EP细胞:Βιβλιοθήκη 单核/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内皮细胞 星状细胞 肿瘤细胞等
❖产EP细胞的激活
LPS LPS结 合蛋白
激活NF-κB
启动基因转录,EP表达 产EP细胞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1. 体温调节中枢 正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
▪ 负调节介质: 精氨酸加压素(AVP) 黑素细胞刺激激素(α-MSH) 脂皮质蛋白-1 白细胞介素-10
发 热(Fever)
湖南师大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邓虹
第一节 概 述
“体温调定点(set point)”—温敏神经 元的温度感受阈值(正常为37℃)。
T>调定点→POAH→产热↓,散热↑→T↓
T<调定点→POAH→产热↑,散热↓→T↑
▪ 体温超过正常0.5℃的区别:
生理性体温↑:月经前期、剧烈运动、应激 等
热敏神经原 冷敏神经原
负调节中枢:
中杏仁核(medial amydaloid nucleus,MAN) 弓状核 腹中膈(ventral septal area,VSA)
2. 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1)通过血脑屏障直接转运入脑 (2)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
3.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 正调节介质:
病理性体温↑: 发热:体温↑=体温调定点↑ 调节性T↑
过热:体温↑>体温调定点 被动性T↑
过热(Hyperthermia):
体温调节中 过度产热 散热障碍 枢功能障碍
被动性体温升 高(>0.5 C)
体温超过 调定点水平
发热:
致热原
体温调节中枢 调定点上移
调节性体温升 高(>0.5 C)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所有能激活产内 生致热原细胞产生EPs的物质。
发热激活物
外致热原
体内产物
(一)外致热原
外致热原
革兰阴性细菌
细菌 病毒
革兰阳性细菌
真菌
螺旋体
疟原虫
1. 细菌: (1)G-性菌和内毒素(endotoxin,ET)
O—抗原多糖侧链 LPS 核心多糖
脂质A(Lipid A): 致热的主要成分
PGE2:
a.脑室(ICV)内注射PGE
发热;
b.EPs引起发热的同时,CSF中PGE2 c.下丘脑组织与EPs体外培养,有PGE2合成 d.阻断PGE合成的药物,可解热
e.微注射法将PGE2注入POAH区 发热, 而偏离POAH区,则不引起发热。
(1)白细胞介素-1:由单核细胞、巨噬细 胞、内皮 细胞、星状细胞及肿瘤细胞等合 成与释放的多肽类物质。不耐热,70℃, 30min即可破坏其致热活性。
(2)肿瘤坏死因子(TNF):由巨噬细 胞、淋巴细胞等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 可抑制肿瘤生长,并有致热作用。不耐 热,70℃,30min失活;可被环加氧酶 抑制剂布洛芬阻断。
▪ (5)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是内毒素作 用下巨噬细胞所诱生的肝素-结合蛋白,包 括两种类型:MIP-1α和MIP-1β。
其它: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
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 内皮素(endothelin)
cAMP:
a.外源性cAMP注入动物脑室内 迅速引 起发热
b.兔注射ET,EPs引起发热时,CSF中cAMP c.注射茶硷, 脑内cAMP同时, EPs性发 热,而注射尼克酸,脑内cAMP同时, EPs性 发热 d. ET和EPs引起双峰热时,CSF中cAMP含量 与体温呈同步双峰变化
CRH(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
(3)干扰素(IFN):在病毒等因素作 用时,由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低分子量 的抗病毒抗肿瘤的糖蛋白,有多种亞 型,与致热作用有关的是IFN, IFN 。 反复注射可产生耐受性。
(4)白细胞介素-6:是由单核、成纤维 和内皮细胞等分泌的细胞因子,184个氨基 酸组成,ET,IL—1,TNF等可诱生,基因 定位于7号染色体,动物发热时,其CSF中 IL—6。
a. 中枢注入CRH 脑温,结肠温 b. IL-1,IL-6可使离体、在体下丘脑释放CRH c.IL-1,IL-6引起的发热,可被CRH受体
拮抗剂或单抗阻断
Na+/Ca2+比值:
a. NaCl 脑内 发热 b. CaCl2 脑内 降温同时,CSF中cAMP c. 降Ca2+剂(EGTA) 脑内 发热同时, CSF中cAMP
(Concept of endogenous pyrogen)
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 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 体温升高的物质。
▪ 种类: ⑴白细胞介素—1(IL—1) ⑵肿瘤坏死因子(TNF) ⑶干扰素(IFN) ⑷白细胞介素—6(IL—6)
(5)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MIP-1)
等全菌体及荚膜多糖和蛋白质致热
4. 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等 溶血素、细胞毒因子和外毒素致热
5. 疟原虫:裂殖子和代谢产物致热
(二)体内产物
1. Ag-Ab复合物
(1) 纯化的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 →家兔→不发热
(2) 纯化的BSA →家兔(Ab)→+BSA (Ag) →发热
(3) 纯化BSA→家兔(Ab)→+BSA(Ag)→ 取发热家兔的血清 →另一正常家兔→发热
2.类固醇:睾丸酮—本胆烷醇酮等 (etiocholanolone)
3.致炎物:硅酸盐结晶 、尿酸盐结晶 、炎性 渗出物、组织坏死
二、内生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EP)
(一) 内生致热原的概念
(2)G+菌和外毒素: 白喉杆菌— 白喉毒素 葡萄球菌—可溶性外毒素 A型链球菌—致热外毒素
(3)分支杆菌:结核杆菌
2. 病毒: 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
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病毒等全病毒体和血细胞凝集素致热
3. 真菌: 白色念球菌、新型隐球菌、孢子菌
(二)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产EP细胞:Βιβλιοθήκη 单核/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内皮细胞 星状细胞 肿瘤细胞等
❖产EP细胞的激活
LPS LPS结 合蛋白
激活NF-κB
启动基因转录,EP表达 产EP细胞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1. 体温调节中枢 正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
▪ 负调节介质: 精氨酸加压素(AVP) 黑素细胞刺激激素(α-MSH) 脂皮质蛋白-1 白细胞介素-10
发 热(Fever)
湖南师大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邓虹
第一节 概 述
“体温调定点(set point)”—温敏神经 元的温度感受阈值(正常为37℃)。
T>调定点→POAH→产热↓,散热↑→T↓
T<调定点→POAH→产热↑,散热↓→T↑
▪ 体温超过正常0.5℃的区别:
生理性体温↑:月经前期、剧烈运动、应激 等
热敏神经原 冷敏神经原
负调节中枢:
中杏仁核(medial amydaloid nucleus,MAN) 弓状核 腹中膈(ventral septal area,VSA)
2. 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1)通过血脑屏障直接转运入脑 (2)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
3.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 正调节介质:
病理性体温↑: 发热:体温↑=体温调定点↑ 调节性T↑
过热:体温↑>体温调定点 被动性T↑
过热(Hyperthermia):
体温调节中 过度产热 散热障碍 枢功能障碍
被动性体温升 高(>0.5 C)
体温超过 调定点水平
发热:
致热原
体温调节中枢 调定点上移
调节性体温升 高(>0.5 C)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所有能激活产内 生致热原细胞产生EPs的物质。
发热激活物
外致热原
体内产物
(一)外致热原
外致热原
革兰阴性细菌
细菌 病毒
革兰阳性细菌
真菌
螺旋体
疟原虫
1. 细菌: (1)G-性菌和内毒素(endotoxin,ET)
O—抗原多糖侧链 LPS 核心多糖
脂质A(Lipid A): 致热的主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