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艺术欣赏

合集下载

马王堆刺绣中变体云气纹视觉艺术形式特征

马王堆刺绣中变体云气纹视觉艺术形式特征
( 题 材 重 组 自由 延 展 3)
楚 文 化 结 合 慢 慢 形 成 一 种 独 具 魅 力 的 装 饰 纹 样 。 随 着
西 汉 道 家 文 化 的发 展 云 气 纹 出 现 变 体 , 并 反 映 出 西 汉
马 王 堆 刺 绣 中 的 变 体 云 气 纹 , 根 据 不 同 的 题 材 元 素 进 行 重 组 并 自 由 随 意 地 延 展 , 成 多组 合 纹 样 形 式 , 形 从 而 得 出 不 同 的 刺 绣 。 比 如 乘 云 绣 中 , 凤 纹 为 纹 样 的 以
这 些 多 题 材 互 重 组 的 云 气 纹 之 中 ,我 们 可 以 感 受 到 西 汉 楚 人 的浪 漫 主 义 思 想 , 种 自 由 与 随 意 的 延 伸 、 漫 这 浪 的 风格 造 就 变体 云 气 纹 在 云 气 纹 发 展 史 上 的巅 峰地 位。
3结 语
蔓 和 花 瓣 结 合 , 呈 现 复 杂 多 变 并 带 有 较 强 的 旋 转 运 动 等 审 美特 征 。变 体 云 气 纹 有 规 律 的 动 态 , 往 使 我 们 感 往 受 到 图 案 的 无 穷 变 化 和 丰 富 多 彩 , 它 巧 妙 地 结 合 了 曲
接 近 。二 者 虽 各 有 特 色 , 是 都 是 变 体 云 气 纹 自由 随 意 但 的 延 展 , 成 的 风 格 也 一 致 。其 三 , 龙 纹 重 组 。 纹 在 形 与 龙
长 寿 绣 中 以抽 象 的形 态 出 现 , 龙 眼 隐 藏 在 变 体 云 气 纹 之 中 , 身 的 盘 旋 、 转 已 与 云 气 纹 相 结 合 , 强 了 变 龙 回 加 体 云 气 纹 运 动 的 气 势 , 托 出 其 绣 品 的 高 贵 , 纹 在 长 衬 龙 寿 绣 中是 以 抽 象 的形 态 出 现 。 其 四 , 花 草 枝 蔓 重 组 。 与

长沙名胜古迹马王堆介绍

长沙名胜古迹马王堆介绍

长沙名胜古迹马王堆位于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

这座闻名中外的墓葬于1972年至1974年进行了考古发掘,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数量之丰富、种类之繁多、制作之精美、图绘之绚烂,实属罕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彩绘漆棺和招魂铭旌。

在神秘缥缈的云气当中,日月辉映,天神和地祇各自掌控着他们的领地,其间神怪异兽出没,奇谲诡异。

这是长沙国民对于生活的想象力,是他们对于死后世界的描绘。

此外,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了大量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完好无损的印花敷彩丝绵袍等精美的丝织品,光亮如新的彩绘漆器以及各种刺绣、兵器、乐器等。

这些文物充分展示了西汉初期长沙国的文明程度和精湛的工艺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马王堆汉墓中还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尸体。

这具尸体被誉为“马王堆女尸”,对于研究西汉时期的人类遗骸、尸体保存技术以及医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也成为了长沙市乃至湖南省的重要旅游景点和文化符号。

如今,这里已经建成了博物馆和遗址公园,供人们参观和学习。

总之,长沙名胜古迹马王堆是西汉时期长沙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考古学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发现之一。

马王堆汉墓探索ppt课件

马王堆汉墓探索ppt课件

ppt课件
8
墓主人身上裹了20层衣物,有丝绸、麻织品,春夏秋冬的
衣服几尽齐全,人们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才见到墓主
人的面目,接下来就是震撼全世界的消息,一具古尸,皮
肤仍有光泽、还有弹性,部分关节能够活动。女尸经过防
腐处理,就是注射防腐剂,女尸的软组织随时鼓起,以后
逐渐扩散,和新鲜尸体十分相ppt课似件。
此外,1号、3号两墓分别出土100多件木
俑和30多个盛放肉食品、谷物、果品和
pp香t课料件 的竹笥。
15
纺织品和衣物 :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各种丝织品和衣物,年代早,数量大,品种
多,保存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史料。1号墓边箱出土的织物,
大部分放在几个竹笥之中,除15件相当完整的单、夹绵袍及裙、袜、手套、 香
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掘了1号墓, 1973年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3号墓。其出土文物现已全部 移入湖南省博物馆,博物馆内辟有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分为墓 葬出土文物陈列和墓坑遗址陈列两大部分。
ppt课件
6
在文物清理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枚印章,上面刻着“妾辛追”几 个字,说明墓主人的名字叫辛追。另外在一些随葬器物上,印有“ 軑侯家丞”和“軑侯家”的字样。根据史书记载,軑侯是西汉初年 的一个侯爵,曾在长沙国担任丞相。由此基本确定墓葬的年代属于 西汉初期,而地方志里关于五代pp十t课国件 楚王马殷墓的说法是错误的。7
囊和巾、袱外, 还有46卷单幅的绢、纱、绮、罗、锦和绣品,都以荻茎为骨干
卷扎整齐,以象征成匹的缯帛。 3号墓出土的丝织品和衣物,大部分已残破不成
形,品种与1号墓大致相同,但锦的花色较多。最能反映汉代纺织技术发展状况
的是素纱和绒圈锦。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重不到1两,是当时缫纺技术发展程

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文化艺术的展现与研究

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文化艺术的展现与研究

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文化艺术的展现与研究马王堆汉墓是中国湖北省襄阳市马山北麓的一处汉代帝王墓葬,被誉为中国国宝级文物之一。

墓中出土的陶俑和陪葬品,展现了当时汉代的文化艺术风貌,被广泛研究和珍视。

本文将介绍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文化艺术的展现与研究。

一、马王堆汉墓概况马王堆汉墓位于襄阳市马山北麓,是西汉时期的一处皇家墓葬。

该墓葬建于公元前168年至公元前144年之间,占地面积约1.38万平方米。

墓内主要有3座大型墓穴,其中M1墓为主墓,M2墓和M3墓为陪葬墓。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对于研究汉代历史、文化与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二、马王堆陶俑的艺术表现形式马王堆陶俑是马王堆汉墓中最引人注目的文物之一。

这些陶俑以精致的技艺、逼真的形象为人们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面貌。

陶俑包括宫廷人物、宠物、农民、武士、乐师等,以及动物、车辆等各种类型。

它们精细的雕刻工艺和栩栩如生的造型,反映了当时工艺水平和审美追求。

三、马王堆陪葬品的研究价值马王堆汉墓的陪葬品是对汉代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的珍贵记录。

这些陪葬品包括丝绸、瓷器、铜器、玉器、漆器等,种类繁多,制作精美。

这些陪葬品不仅展示了当时贵族阶层的生活水平和审美趣味,还为研究汉代社会、经济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四、马王堆文物的保护与研究作为中国国宝级文物,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十分重要。

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对文物的清理、修复和研究,不断揭示出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同时,为了保护这些文物,也需要加强文物保护措施,包括合理的展示方式、优化的环境条件等。

五、马王堆文物的影响与意义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汉代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文物展示了汉代社会的特点和风貌,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同时,也将中国古代艺术和工艺的精湛技艺传承下来,对于今后的研究和艺术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六、结语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文化艺术的展现与研究,为我们了解汉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解析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

解析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
帛画以有 序的层次 展示 了汉初人们观念 中的宇 宙图景 , 自远古神话 的大量形象 和按照现 实描绘 的人 与物构成 天 、 、 取 地 人
相沟通的境界。也使我们 了解 到了汉代 主要 的绘 画题材之神话 传说和 日常生活 的场 面。通过观察 帛画对天庭 和冥界的描绘 , 我们可以看到汉代 在用儒学统一人们思想 的同时 , 也系统地整理 了远 古流传下来 的神话传 说 , 像创 世神话 中的伏羲 、 女娲 。女
画横段的右上部有一轮红 日, 内栖金乌 , 其下扶桑树之 问藏 匿有八 个小太 阳。与红 日 对应 的画面左上 方是一弯新 月 , 有玉 其上
兔、 蟾蜍 。月下还有一女子正仰身擎托着弯月作“ 飞天” 。在 人躯蛇 足女神 正下方有 两个骑 兽怪物 和一 只悬 铎 , 状 其上有 两鹤 欲衔铎顶 , 铎下是有两个 门吏拱手对坐的天 门, 天门抱框上有神 虎神豹 攀援其上 看守 , 门之上左右 两侧各 有呈倒 “ ” 的卧 天 S型
画、 画像石 、 画像砖 、 瓦当等 ,些作 品 内容 丰富 、 裁多样 , 体 除神话传说 、 生 社会 活、 奇禽异兽等外还有历史 故事等 , 反映 了汉代社会生活 的各个方面 , 为我们研 究汉代绘画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12 从 帛画的表现形式看汉代画工技法 . 帛画是一种绘 画艺术 。T形 “ 非衣” 的构 图方法与工笔重彩 的风格 , 是早 期人物 画发展史上辉煌 的里程碑 。西 汉画工在 构 图上已经 可以较好地组织大型 的图案 , 如天上 、 人间 、 地下的相隔 , 天上有天 门标 明, 地下 以平 台为限 , 天地之 间 自然是人 问。各 界之 中, 以典型事物凸显其空间 , 富而有条理 。帛画 中三界 的描绘 相互独立 又彼此关联 , 的是 龙和其他 神话动物 的穿 插 都 丰 靠

马王堆考古论文-------艺术品鉴赏与修复

马王堆考古论文-------艺术品鉴赏与修复

马王堆帛画考古论文1972年马王堆在湖南出土。

马王堆汉墓在省博物馆院内。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挖掘出土。

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

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

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

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

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

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

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

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

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马王堆帛画研究对马王堆汉墓帛画的研究,集中于“T”形帛画和三号墓棺室西壁帛画。

“T”形帛画的研究,重点是名称和作用、画的主要内容和使用的神话传说。

商志香覃先生在《马王堆一号汉墓“非衣”试释》(《文物》1972年第9期),首先提出“T”形帛画在一号墓遣策中的名称为“非衣”。

安志敏先生《长沙新发现的西汉帛画试析》(《考古》1973年第1期)、孙作云先生《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画幡考释》(《考古》1973年第1期)和马雍先生《论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的名称和作用》(《考古》1973年第2期)均认为它应是画幡铭旌,原是悬挂在直立的旗竿上,送葬时入圹后从竿上取下覆在棺上。

在这些文章中,对其名称以马雍先生的考证最为详尽。

文章引《礼记·檀弓》孔颖达正义一段文字,对这种旌旗作了综合详细的分析。

马王堆汉墓的壁艺术欣赏与解读

马王堆汉墓的壁艺术欣赏与解读

马王堆汉墓的壁艺术欣赏与解读马王堆汉墓位于中国湖北省襄阳市马山公园内,是一处保存完好的两座汉代贵族墓葬。

这些墓葬的壁画艺术堪称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瑰宝,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面貌,还融合了汉代多个艺术流派的元素。

本文将对马王堆汉墓的壁艺术进行欣赏与解读,深入探究其独特之处。

壁画艺术是中国古代墓葬中一种常见的装饰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文化内涵。

而马王堆汉墓的壁画艺术以其形象生动、线条流畅的风格而著称,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首先,我们来欣赏马王堆汉墓壁画的题材和内容。

这些壁画以装饰性描绘为主,包括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宴会图、仪式和日常生活场景等。

其中,神话传说描绘了人物与神祗的互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神灵的信仰和崇拜;宴会图则展示了贵族生活的富丽奢华,充满了乐观和欢乐的氛围;仪式图则呈现了汉代丧葬仪式的繁琐和庄重。

此外,还有大量的日常生活场景,如农耕、渔猎以及丝织等,展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

接下来,我们对马王堆汉墓壁画的艺术风格进行解读。

从整体风格来看,马王堆壁画多采用线条简练、构图完整的方式,注重形象的立体感和逼真性。

人物形象的描绘栩栩如生,动态感十分强烈。

画面色彩明亮鲜艳,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层次和光影变化,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

此外,壁画还兼顾纹饰和文字的表现,更加丰富多样,展示了汉代的艺术特征。

马王堆汉墓壁画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题材和风格上,还表现在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上。

这些壁画通过对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汉代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多样性。

壁画中的绘画技法和图案纹饰等元素,对于研究汉代艺术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这些壁画的艺术特点和风格也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和经典。

综上所述,马王堆汉墓的壁艺术以其题材丰富、风格独特而备受瞩目。

这些壁画的欣赏与解读不仅可以使人们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还可以探究汉代艺术的发展和特点。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壁画艺术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研究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壁画艺术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研究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壁画艺术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研究1. 引言1.1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壁画艺术的历史背景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壁画艺术是中国古代墓葬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现了汉代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北荆州市境内,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好的汉代墓葬之一。

该墓葬被认为是西汉时期贵族阶层墓葬的代表作,其墓主人是西汉时期的高级官员,所以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壁画艺术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的生活和文化水平。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壁画艺术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绘画艺术呈现出了多样化和独特性,发展了很多不同的绘画风格和表现形式。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壁画艺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其绘画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传神,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1.2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壁画艺术的文化价值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壁画艺术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这些壁画反映了当时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衣食住行、丧葬礼俗、宗教信仰等。

通过这些壁画,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状况,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的壁画艺术中融入了丰富的宗教信仰和神话故事,如道家、儒家、佛教等不同宗教文化元素,以及《山海经》中的神兽、龙凤等神话图像。

这些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话和宗教的信仰与崇敬,展现了他们对神秘世界的探求与向往,同时也呈现了汉代人民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追求。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的壁画艺术还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

这些壁画以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表现力展现了汉代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体现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才华。

这些壁画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也对后世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杰作和典范。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壁画艺术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示了宗教信仰和神话故事,体现了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而且对后世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反思和启示意义。

长沙马王堆

长沙马王堆

长沙马王堆“T”形帛画这幅“T形帛画”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

主要色彩为朱、黄、黑、白等色,人物、景物用墨线细描,并加上彩色。

帛画内容丰富复杂,构图繁复巧妙,线条健挺流畅,形象刻画细腻,表现技法纯熟,代表了世界帛画艺术高峰时期的最高水平已伴随长沙马王堆汉墓主人辛追沉睡近2200年的“T形帛画”,1月18日在长沙湖南省博物馆新建的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向世人显露出神秘的真容。

这是辛追墓中的“T形帛画”出土31年来首次被放进博物馆的橱窗展出。

这幅“T形帛画”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

主要色彩为朱、黄、黑、白等色,人物、景物用墨线细描,并加上彩色。

帛画内容丰富复杂,构图繁复巧妙,线条健挺流畅,形象刻画细腻,表现技法纯熟,代表了世界帛画艺术高峰时期的最高水平。

新华社记者龙弘涛摄长沙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首露真容2003年6月6日华声报讯:拆开一层层严实的包装,徐徐展开卷轴。

已伴随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主人辛追沉睡近2200年的“T形帛画”,于1月18日上午向世人显露出神秘的真容。

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说,这是“T形帛画”出土31年来首次放进博物馆的橱窗。

辛追墓中的“T形帛画”内容丰富复杂,构图繁复而巧妙,线条健挺流畅,形象刻画细腻,表现技法纯熟,代表了世界帛画艺术高峰时期的最高水平。

据新华网报道,这幅“T形帛画”主要色彩为朱、黄、黑、白等色,人物、景物用墨线细描,还加上彩色。

帛画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下边的四角缀有绦带。

帛画描绘内容分为三部分,天上部分绘有人首蛇身的蛟龙、金乌、蟾、日、月,扶桑等天国的神话传说;人间部分绘有墓主人辛追在3个侍女的陪同下,正在飞升天国的路上,以及家人在祈求死者灵魂升天的祭祀场面;地下部分画着神话中的鳌鱼和异兽守卫死者的灵魂。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大发现中,“T形帛画”随同墓主人辛追一同出土。

当时,帛画平铺在内棺盖板上,随葬“谴册”(即“清单”)上称“T形帛画”为“非衣”。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

马王堆汉墓信于长沙市东部地区原来的马王堆乡,距市中心大约有4千米。

1971年底,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了掘,这才揭开了这座千年地宫的神秘面纱。

经过考古了掘,我们了现马王堆是西汉初期侯家族的墓地。

马五堆共有三座墓,其中一号墓中出土各类文物1800余件以及一具保存得十分完整的女尸。

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采取了深埋密封的筑墓方式。

加上2000多年以来长沙地区没有发生大的地震,因此一号墓中的尸体以及大量随葬器物才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

大家看到的这件衣服可是我们陈列馆的镇馆之宝了。

它的名字叫素纱襌衣,素纱是指没有染色的纱,襌衣就是没有衬里的衣服。

从墓中一共出土了两件素纱襌衣,它们的重量分别为48克和49克,也就是说还不到1两,如果除去袖口和领口较重的缘边,它的重量就只有半两多一点,可谓“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这样的轻薄的衣物,汉代的妇女又是怎样穿着的呢?当时人们是罩在色泽艳丽的丝棉袍上穿,使乡袍上华丽的纹饰若隐若现,给人一种非常朦胧的美感。

大家看到的这幅从一号墓中出土的T型帛画也是陈列馆的镇馆之宝,因为这幅帛画的外形和英文大写“T”非常相似,因此把它称为“T”型帛画,据考证这是出葬的时候,由人高举着走的仪仗最前面,用以“引魂升天”。

大家可整幅画的内容从上至下可分为天上、人间和地狱三个部分,华盖以上是天上部分。

在天上部分正上方有一人首蛇身的神。

根据“山海经”记载,它是威力巨大的烛龙神。

在它右边绘有九个红色的太阳半隐半藏在蓝色的扶桑树中。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在最大的太阳中绘着一只黑色的鸟,古人把它称为“金乌”,其实这是古人对太阳黑子的观测结果。

人间部分是以华盖作屋顶,华盖以下是三个贴身的奴婢紧跟着侯夫人,两们炼丹的方士正向她献上长生不老的丹药。

下面的图画可能是老夫人去世后家人守灵祭祀的场景。

你们看、他们的神色肃穆,尽显哀伤之态。

画面的下部分就是地狱部分了,地狱里赤身裸体的地神——鲧正平托着白色的大地、脚下踩踏着两条意欲兴风作浪的鳌鱼,制止地震山崩的发生,纵观整幅图,这是一幅把神话、想象和现实生活完美统一的杰作。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古代传说“天圆地方”,大地是由鲸鳌驮着巨人托住,浮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之上。

水府也另称黄泉。

汉代湖南境地属于楚地,受楚文化影响,在帛画上的故事,多采用楚地的习俗传说。

贵妇人升天图——“马王堆”一号墓T形帛画汉代盛行厚葬之风,人们都以为人死后的灵魂是不灭的,可以升入天界,封建统治阶级更是希望死后能和生前一样享受权势和富贵,因此竟相攀比,营造墓穴,雕绘墓壁,把阴间布置得如人间一般。

他们在覆盖棺椁的帛画上,描绘出灵魂升天的情景和灵魂所生活的天界仙境,以寄托渴望成仙的遐想。

虽然这类引魂升天的内容在战国帛画中就已出现,但想象力最丰富、表现色彩最浪漫的当属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一幅T形帛画。

1972年,在长沙市的东部地区发掘了三个西汉时期的墓葬,墓主人分别是:汉初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和他的夫人及其中的一个儿子。

一号墓和三号墓分别出土了一幅T形帛画,尤以一号墓的T形帛画最为引人注目,这幅帛画的外形犹如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T”字,遣策中称它为“非衣”,因为它的外形“似衣而非衣”而得名。

当时使用非衣,可能有两种意思:一是招魂。

早在战国时代的楚国,就流行着为死者招魂的习俗。

《招魂》中记载:“秦篝齐缕,郑绵络些”,指的就是用缕绵作成幡物,以招死者之魂。

具有浓重的迷信色彩,出葬时,由专人举着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用以引魂升天。

另一种意思是祝愿死者的灵魂,穿了非衣,就将会像鸟一样飞升上天。

西汉初年,统治阶级崇信黄老之术,求神仙,求长生不老。

他们相信人死后可以成仙,象鸟一样飞升上天。

整幅帛画是绘制在一张褐色的丝绢上,它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最上端描绘的是天国的景象:正上方坐着一位人首蛇身的神,他就是传说中的烛龙神。

传说他的威力巨大,他的眼睛睁开就是白天,眼睛闭上便是黑夜,他还可以决定天气的阴晴,风雨的起伏,简直就是天国至高无上的主宰。

在烛龙神的左边有九个太阳栖息在一棵高大的扶桑树上。

在其中的一个又大又圆的太阳里边有一只黑色的鸟,有学者认为它是我们的祖先在观察太阳时所发现的日斑,也就是太阳黑子。

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

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

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马王堆一号墓是中国湖北省襄阳市马山县马王堆墓地的主要墓葬之一。

这个古墓被誉为中国考古学的一座丰碑,因为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汉代墓葬之一,也是最早的木棺椁墓葬之一。

这个墓葬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完好的保存状态和精美的陪葬品。

马王堆一号墓位于马山县南郊的马王堆墓地内,墓葬呈东西向,长约20米,宽约7米。

墓穴中有一横穴和四个纵向穴室。

这个墓葬是层层叠加的,分为上下两层。

下层为竖穴,上层为横穴,形成了一种复合式墓室结构。

墓葬内的木棺椁是这个墓葬的一大亮点。

马王堆一号墓的木棺椁被视为中国木制棺椁艺术的代表之一。

这个木棺椁是由乌木制成的,整体结构精致而坚固。

它的设计独特,既体现了当时的匠师的巧思,又展示了汉代人对墓葬的富丽堂皇的追求。

据考古学家的推测,这个木棺椁的制作年代应该在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之间。

木棺椁的外观呈现出一种椭圆形的圆筒状,长约2.6米,直径约0.76米。

棺椁表面有许多精美的雕刻装饰,细致的纹饰和浮雕展示了汉代人对于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棺椁的顶部雕刻了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棺椁的四周则雕刻了各种生动的花纹和人物形象,其中尤以士兵、神仙和女性形象最为常见。

这些图案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除了精美的雕刻装饰,马王堆一号墓的木棺椁内还埋葬着丰富的陪葬品。

考古学家在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玉器、翠玉石饰和金银器等贵重物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副上千枚玉制的死因推手,该推手是用细小玉块堆砌而成,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此外,墓葬中还出土了许多汉代妇女服饰,如丝绸裙子、云纹衣物和鞋履等。

马王堆一号墓的发现为世界提供了研究西汉时期墓葬文化和社会风貌的宝贵资料。

通过对这个古墓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汉代社会的经济状况、技术水平、文化习俗和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的情况。

这个古墓的发现也证实了古代中国的丰富文化遗产以及古人对死亡和来世的思考和追求。

浅析马王堆漆棺彩绘的装饰艺术特点

浅析马王堆漆棺彩绘的装饰艺术特点

浅析马王堆漆棺彩绘的装饰艺术特点【摘要】马王堆漆棺彩绘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考古价值。

其绘画风格多样化,图案内容丰富多彩,色彩鲜艳夺目,细节处理精细入微,展现了当时社会文化面貌。

这些特点凸显了马王堆漆棺彩绘在装饰艺术上的重要地位,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王堆漆棺彩绘的装饰艺术特点,不仅体现了古代艺术家们的创作才华和审美追求,更为后世研究古代绘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马王堆漆棺彩绘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和艺术发展,从而认识到古代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马王堆、浅析、漆棺、彩绘、装饰艺术、特点、历史背景、考古价值、绘画风格、图案内容、色彩鲜艳、细节处理、社会文化、影响、发展。

1. 引言1.1 马王堆漆棺彩绘的历史背景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北荆州市境内的马王堆山下,是我国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墓葬之一。

该墓葬建于东汉末年,是西汉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对研究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马王堆漆棺彩绘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汉代的绘画艺术。

汉代绘画一直以壁画和织锦见长,而漆棺是一种特殊的绘画载体,通常用于装饰贵族或达官显贵的棺椁,是汉代绘画的瑰宝。

马王堆漆棺彩绘的历史背景即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马王堆漆棺彩绘为当时的绘画艺术提供了新的表现空间和载体,使得汉代绘画的风格和技法有了更多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对马王堆漆棺彩绘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和特点,揭示出汉代绘画艺术的高超技艺和深厚底蕴。

1.2 马王堆漆棺彩绘的考古价值马王堆汉墓是中国出土的一组汉代墓葬,其中的漆棺彩绘是该墓的一大特色。

这些彩绘不仅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

在考古学领域,马王堆漆棺彩绘的发现为研究汉代社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这些彩绘中所描绘的人物、动物、建筑等画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汉代的文化特点。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壁画艺术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研究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壁画艺术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研究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壁画艺术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研究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壁画艺术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和时代精神。

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汉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
的价值观和审美需求。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壁画艺术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

作为汉代文化的代表之一,这些壁画展示了汉代人民对个人自由和独立精神的追求。

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常常表现出自
信和坚毅的态度,他们的眼神自信,身姿挺拔,展现着勇往直前的决心和追求。

这种时代
精神与当时汉代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正是在这个时期,汉代人民在历经战乱之后,逐渐
走向稳定,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这种时代背景下的壁画艺术,
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自我实现和个体价值的重视。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壁画艺术还通过其艺术形式和技巧,展现了当时人们对艺术的追求
和创作的独特性。

汉代人民不仅对艺术形式有着高度的把握,将自己的审美需求通过绘画
表达出来,同时也对绘画技巧有着深入的研究。

壁画绘画中的造型、着色、构图等方面显
示了艺术家们对细节和整体效果的关注,在表现主题的同时也追求着艺术的美感和观赏性。

这种对绘画技巧的追求和创新,奠定了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基础,对后来的艺术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用色方法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用色方法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用色方法及相关问题的讨论在中国古代墓葬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丰富多彩的壁画和织物,这些文物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其中,马王堆汉墓中的T 形帛画尤为著名。

这些帛画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细致的用色技巧而闻名,引起了广泛的学术和艺术界的关注。

我们需要讨论一下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的用色方法。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色彩而被誉为中国古代绘画的瑰宝。

这些帛画通常由天然染料和矿物颜料制成,如蓝靛、红赭石、绿松石等。

艺术家们善于运用不同的颜料和染料,通过混合和覆盖的方式来表现丰富的色彩层次和细节。

另外,我们需要探讨一下与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相关的问题。

首先是关于帛画的保存和研究问题。

由于T形帛画的材质较为脆弱,保存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对于帛画的研究也需要综合运用考古学、美术史和化学等多个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便更好地了解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我们还可以讨论一下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与其他时期和地区的绘画作品的联系与区别。

马王堆汉墓帛画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先秦时代和汉代早期绘画的影响,同时也有所发展和创新。

研究这些联系和区别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个人对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的理解和观点也是文章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我认为,马王堆汉墓中的T形帛画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才华。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装饰墓葬的工艺品,更是当时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些帛画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人的思想、生活方式和艺术观念。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的用色方法及相关问题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通过深入探讨其用色方法、保存和研究问题,以及与其他绘画作品的联系和区别,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重要的艺术遗产。

个人对于这些作品的理解和观点也将为研究和欣赏这些帛画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思考。

1. 引言:介绍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的研究意义和背景,以及本文将从马王堆汉墓帛画作品与其他时期和地区绘画作品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探讨。

219434194_浪漫与现实——西汉马王堆_T_字形帛画的“空间”观念

219434194_浪漫与现实——西汉马王堆_T_字形帛画的“空间”观念

天工|2023年第5期[摘 要]西汉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T 字形帛画以丰富的画面内容、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三重空间,代表着西汉绘画的巅峰水平,同时也展示了西汉人独特的生死观念与对生存空间的另一种理解。

运用对比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分析其背后的“空间”观念和成因,以及对后世绘画的影响。

[关键词]T 字形帛画;空间观念;浪漫;现实 [中图分类号]J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5-0006-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杨梦格.浪漫与现实:西汉马王堆T 字形帛画的“空间”观念[J].天工,2023(5):6-8.杨梦格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浪漫与现实—西汉马王堆T 字形帛画的“空间”观念作者简介:杨梦格(1997—),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202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考古。

西汉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T 字形帛画(以下简称T 字形帛画),是一幅以“引魂升天”为主题的旌幡帛画,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出土时被铺盖在墓主人的第四层内棺上。

T 字形帛画的画面根据T 字形状,分三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象。

与战国时期的《人物驭龙图》与《人物龙凤图》相比,T 字形帛画在一个二维平面中出现了两个以上的“空间”,画面内容丰富,构图左右对称,上下连贯,寄托了生者对逝者的祝愿;同时也说明西汉人对“空间”的理解较前代有所扩大——展示出了天上、人间、地下混而不分的世界。

在图像的呈现方面,画面中怪异又浪漫的神、人、异兽图像也启迪着现代人利用与时俱进的手段继续创造帛画中的浪漫世界。

一、三界构图与三个空间依照帛画的T 字形状,整幅帛画可分为上端较宽部分与下端较窄部分,事实证明,如此划分更有利于对帛画的整体构图进行认识。

画面内容从上到下分别为天上、人间、地下,其中较宽部分的“天上”占据的画面面积最大。

三个空间处于一个平面内,相邻空间的交界处分别由担任不同“职能”的神仙、神兽区分开,表现了西汉人眼中的物质空间。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湖南马王堆汉墓随葬品T型帛画赏析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湖南马王堆汉墓随葬品T型帛画赏析

《马王堆⼀号汉墓帛画》-湖南马王堆汉墓随葬品T型帛画赏析《马王堆⼀号汉墓帛画》,西汉,帛画,纵205厘⽶,上部横92厘⽶,下部横47.7厘⽶,湖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号汉墓帛画》1972年出⼟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东屯渡乡,是马王堆汉墓的众多随葬品之⼀,是中华⼈民共和国禁⽌出国(境)展览⽂物之⼀。

帛画覆盖在⼀号墓即⾟追墓的内棺上,呈T字形,长205厘⽶,上部宽92厘⽶,下部宽47.7厘⽶,制作精美、⾊彩鲜艳,画⾯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西汉初年的神仙⽅术思想,学者认为帛画的作⽤是接引死者⾛向天国,即“引魂升天”,具有浓厚的迷信⾊彩,突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对未来⽣活虚幻的妄想。

《马王堆⼀号汉墓帛画》的内容极为丰富、复杂,从⼈间到天上、地下,从现实到幻想,从整体看,表现⼿法多样⽽协调,正象⽤多种乐器合奏出的⼀⾸奇变⽽和谐的交响乐。

同时,⾼度的装饰风格和写实⼿法相结合是这幅帛画的⼀⼤特⾊。

帛画的内容很复杂,却能够处理得既分布全幅,⼗分饱满,⼜互有联系,丝毫不觉得杂乱;既能够突出某些主要内容,⼜有主有宾,花团锦簇,不显孤⽴。

表现了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最⾼⽔平。

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是难得⼀见的杰作,具有难以估量的艺术价值。

整幅帛画把神话、想象和现实⽣活完美地统⼀起来,⽆处不体现了古⼈对天国的想象和追求永⽣的幻想,堪称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另外,在墓中还出⼟有其它形制的帛画。

这些西汉帛画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汉画的空⽩,使⼈们⽿⽬为之⼀新,同时,它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影响和造就着后世艺术家的崛起。

《马王堆⼀号汉墓帛画》上部:描绘的是天国的景象上部的画⾯,内容既有⽇⽉、神⼈,⼜有天门和门神,应适当是封建统治阶级梦想死后“升遐”所到的“天国”图景。

上部象征着天上的境界。

右上⾓绘⼀轮红⽇,⽇中有⼀只⿊⾊的鸟,应为“⾦乌”。

其下有⼀扶桑树,枝叶间挂有⼋个⼩太阳。

左上⾓绘⼀弯新⽉,⽉上有⼀只⼝衔流云的蟾蜍,还有⼀只⽟兔。

文物201501--马王堆一号汉墓中的龙_璧图像_巫鸿

文物201501--马王堆一号汉墓中的龙_璧图像_巫鸿

近年来,对于古代美术遗址和作品的释读越来越有意识地在不同层面上展开。

有的研究以不同时期和地区的类型与风格为对象;有的则致力于发现个体墓葬和石窟的建筑结构和图像程序;更有的通过聚焦于单件艺术品,以期揭示其特殊的视觉性和设计意图。

这些不同的研究层面不必相互排斥。

恰恰相反,每种观察都可以看到别种观察所看不到的东西,因此可以相互补充,达到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对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形成更为复杂和丰富的理解。

沿着这个思路,本文希望提出一种“超细读”的分析角度,进一步扩充学术观察的视野。

虽然“细读”(close reading)这种分析方法在文学批评中已是昨日新闻,在美术史研究中也不乏佳例[1]。

但是总的看来,对艺术品的细读,不论是图像志方面的还是形式分析方面的,一般仍着眼于较大的单位,或是整幅图画,或是完整的建筑或物件。

“超细读”则把细读朝着更为精微和敏锐的方向发展,把审视和分析的目光集中到一些能够反映出艺术家特殊意图的细节上。

这个目的同时也规定了这种研究方法的前提,即研究对象必须显示出足够证据,表明其设计和创作确实可能具有特殊的意图和含义,而非对常规的简单重复。

在我看来,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的若干龙、璧图像为这种分析方法提供了一组佳例,而通过“超细读”我们也可以对这批在中国美术史中知名度极高的图像达到新的理解。

自从这个著名墓葬于1972年发掘以来,中外学者对它的构造、装饰及出土物品进行了大量研究,获得了许多成果。

但是正如人类文明所创造的所有重要作品,对它们的研究和解释总是无止境的,研究的本身也就是提出新问题、引进新观念的过程。

我对于这个墓葬进行过多次讨论,以往提出的三个论点和本篇文章有直接关系,需要简单总结一下[2]。

第一,我认为这个墓葬的设计者不但安置了层层棺椁以保护死者的遗体,而且在北椁室西端专门设计了一个“灵座”,使死者的灵魂可以在黄泉世界中如生人般享受饮食和乐舞(图一)。

第二,我认为这个墓中的四层套棺和“T”形帛画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象征性图像系统,其中“红棺”上的图像表达了对于仙界的想象。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的龙造型与我的创作《烛九阴》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的龙造型与我的创作《烛九阴》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的龙造型与我的创作《烛九阴》摘要: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是汉代绸缎织物中的最大收藏品之一,其中最为著名的是T3号帛画,也称为“烛九阴”图。

本文主要探讨该帛画中的龙造型与作者创作的小说《烛九阴》的关系。

本文首先介绍了T3号帛画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然后分析了帛画中的龙造型,从构图、线条、色彩、神态等方面进行了解读,并将其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龙”的形象进行比较和联系。

随后,本文通过对小说《烛九阴》中的龙造型进行剖析,探讨了作者采用龙形象的意图和表现手法。

最后,本文对烛九阴图与小说《烛九阴》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和畅想。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T3号帛画中的龙造型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龙”的形象不仅存在质的联系,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小说《烛九阴》采用龙形象的意图在于强调神秘、神圣、神奇的力量,同时还揭示出中国古代文化中对龙的独特崇拜。

研究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的龙造型,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以及龙文化的起源和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王堆汉墓,T3号帛画,龙造型,小说《烛九阴》,中国文化,艺术价值。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之一。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T3号帛画,也被称为“烛九阴”图。

这幅帛画呈现出一条盘踞于云端之中的神龙形象,构图巧妙,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神态神秘。

帛画中的龙造型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龙”的形象存在着深厚的联系。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龙是一种神灵化身,代表着权威、尊贵、繁荣和发展之意。

龙的形象在文化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被赋予了多种象征意义。

因此,帛画中的龙造型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也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分。

小说《烛九阴》中的龙造型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通过采用龙形象,强调了神秘、神圣、神奇的力量,将其与小说中的情节相结合,深化了小说的内涵。

同时,小说中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龙的独特崇拜,呈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综上所述,研究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的龙造型,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以及龙文化的起源和演变,拓展人们的文化视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王堆出土丝织物与衣物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 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 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 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 纱襌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 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出 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 作品。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 •
发现和发掘马王堆汉墓的过程 1971年底,当地驻军在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建造地下医院,施工中经常遇到塌方, 用钢钎进行钻探时从钻孔里冒出了呛人的气体,有人用火点燃了一道神秘的蓝色火 焰…… 湖南省会长沙市的东郊有两座土丘,因外形很像马的鞍具被当地人叫马王堆 汉墓出土文物图集(19张)做“马鞍堆”,后来讹传为“马王堆”。据一本地方志记载, 马王堆是五代十国楚王马殷的家族墓地。 被点燃的那神秘的蓝色火焰让人感到恐惧 和不解。最早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馆的侯良马上意识到,人们遇到的是一座古代墓葬, 在湖南土话里把这样的墓叫火坑墓。 1972年1月,考古队正式对神秘的墓葬进行了 科学挖掘,显示出这个墓葬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属于大型的古代墓葬。 正 当人们怀着期待的心情工作时,发现了一个圆形的盗洞,笔直地朝着墓葬的下方插去, 一直向下延伸了17米,盗洞终于消失了。就在这时,人们挖到了一种粘糊糊的泥土,它 的俗名叫白膏泥,常常用来保护墓葬,据说具有很好的封闭性。这时,在发掘工地上, 忽然有工人在白膏泥中挖出了绿色的树叶,周围的人不敢相信这是古时候的树叶。在随 后的发掘中,人们又在填土中陆续发现了翠绿的树枝和黄绿色的竹筐,一切都那么不可 思议。 这是一个方形的墓,深20米,从上到下逐渐缩小,像漏斗的模样,墓坑的 底部摆放着4米多长、1.5米高的椁室,如此罕见的巨大椁室让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感到 惊讶。
长沙马王堆汉墓辛追千年女尸复原 图片
(利苍的妻子辛 追),尸体长154 厘米,外形完整, 全身润泽柔软,部 分毛发尚存,部分 关节可以弯动,许 多软组织比较丰满, 柔润而有弹性。古 尸内脏器官保持了 完整的外形,相对 位置基本正常。这
是世界上已发现的保 存时间最长的一具湿 尸!
• 二号墓发掘现场
马王堆艺术欣赏
谈起马王堆汉墓文物,总有说不完的话,因 为这里蕴藏着太多神奇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驻 足于这批精美绝伦的文物中,我相信愉悦的不仅 是眼睛,还有心灵。下面就请跟我一道,步入这 历史与艺术的殿堂,去追寻2100年前中国文明的 神奇与辉煌。
目录
• • • • 马王堆汉墓地理位置 墓主人的历史背景 发现和发掘马王堆汉墓的过程 (一 二 三号墓介绍) 出土文物 漆器 气功图 帛画 马王堆出土丝织物与衣物 帛书和医简 女仕俑及彩绘木俑
• 1973年12月18日——1974年1月13 号。发掘了二号墓。由于该墓历史 上曾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 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余二 百余件文物。但该墓葬中出土的 “利苍”、“长沙丞相”、“軑侯 之印”三颗印章,使墓主人身份, 及其与一、三号墓墓主人之间的关 系得以最终认定。 在二号墓的发掘过程中我们注意到, 它的部分封土,被一号墓封土所覆 盖,由此得知二号墓下葬时间早于 一号墓。


马王堆汉墓外景照
• 墓主人的历史背景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 长沙为汉长沙国首府临湘县所在地。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 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又曾被附会为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 唐二姬的“双女”。 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 年发掘了1号墓;1973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3号墓。1973年出版 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长沙相利 仓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卒。2号墓发现“长沙丞相”、“轪侯 之印”和“利仓” 3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即第一代轪侯利仓本人。 1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辛追”骨质印章, 墓主应是利仓的妻子。3号墓墓主遗骸属30多岁的男性,可能是利仓儿 子的墓葬。3号墓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 字样,标志着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1号墓在构 建时分别打破2号墓和3号墓的封土,则其年代应再晚些。
当 年 马 王 堆 汉 墓 发 掘 现 场
一号墓发掘现场
该墓墓口南北长19.5米,东 西宽17.8,从封土算有20.5米 深。自墓口向下有4层台阶, 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 达墓底的斜坡墓道。墓中共出 土漆木器、纺织品、帛画等各 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保存 十分完整的女尸.后来由二号 墓被证实一号墓的女尸身份为 軑侯利苍之妻辛追。 一号墓发掘现场同时出土漆木 器、纺织品、帛画、竹简等珍 贵文物1000多件
• 古墓中还发掘出了一座“地下图书馆”——总计28种,共20余 万字的帛书、竹简。 这座“地下图书馆”,内容涉及战国 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重要 学术价值,又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 “地下图书馆” 中发现的甲、乙本《老子》,为我们现在所见最古的版本;发 现的《五星占》,是我国现在发现的最古老的天文书;发现的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在发现的最古老医书。这些内容, 不仅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其文本形态也为研究汉代书法 及书法演变、发展提供了珍贵的依据。 • 这个埋藏地下两千多年的文化宝藏,一经面世,就在国际学术 领域引起轰动。时至今日,35年过去,围绕其中内容,学术界 共发表著作264部、论文近4000篇。
《轪侯妻墓T形帛画》
• 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为西汉长沙相 第一代轪侯利巷妻之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绢类画 迹。作品以祈颂墓主人飞升为主题。这件帛画也叫非 衣,或“T”字型,画面内容依T字型的横幅和竖幅 划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个部分。作品以写实的技 艺表现出当时的生活,更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瑰丽的 想象。 这幅“T形帛画”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 下宽47、7厘米。主要色彩为朱、黄、黑、白等色, 人物、景物用墨线细描,并加上彩色 • 帛画内容丰富复杂,构图繁复巧妙,线条健挺流畅, 形象刻画细腻,表现技法纯熟,代表了世界帛画艺术 高峰时期的最高水平。
帛画属于古代丧葬礼俗中的 铭旌,用以“引魂升天”。一九 七二年,在举世瞩目的马王堆汉 墓发掘中,一号墓和三号墓分别 出土了两幅珍贵帛画。其中,一 号墓出土帛画长二点零五米、 上端宽零点九二米;三号墓出土 帛画长二点三三米、上端宽一 点四三米,为中国最大的出土 古帛画。这两件文物不仅制作 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 充分反映了汉初绘画艺术的风 格和成就,而且以神话与现实、 想象与写实交织而成的诡异绚 烂场景为构图,极具文化内涵,
女尸身着丝绵袍和麻布单衣,足登青 丝履,面盖酱色锦帕,并且用丝带将两臂 和两脚系缚起来。然后包裹18层丝、麻 衣衾,捆扎9道组带,又覆盖两件丝绵袍。 女尸出土时,浸泡在约80公升的无色透 明棺液之中(出土不久变成棕黄色)。关 于这种液体到底是不是防腐剂,由何而来 有不同的说明。考古学家发现其中有乙醇 等酸性液体,怀疑用了酒精,可能当时确 实有防腐剂,也可能是在尸体出殡时盛放 冰块,或用香汤沐浴,擦拭身体,而留下 的。尸体重量却比原先轻了一半,于是有 人认为这是尸体自身的水分。但此种发现 经过考证并不可能,因为那些棺液总共 80斤,而尸体也只有80斤。不可能释放 等同身体重量的尸水。 关于这些液 体的真实来源,仍旧是未解之谜。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各种丝织品和衣 物,年代早,数量大,品种多,保存好, 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史料。 1号墓边箱出土的织物,大部分放在几个 竹笥之中,除15件相当完整的单、夹绵 袍及裙、袜、手套、 香囊和巾、袱外, 还有46卷单幅的绢、纱、绮、罗、锦和 绣品,都以荻茎为骨干卷扎整齐,以象 征成匹的缯帛。3号墓出土的丝织品和衣 物,大部分已残破不成形,品种与1号墓 大致相同,但锦的花色较多。最能反映 汉代纺织技术发展状况的是素纱和绒圈 锦。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重不到1两, 是当时缫纺技术发展程度的标志。用作 衣物缘饰的绒圈锦,纹样具立体效果, 需要双经轴机构的复杂提花机制织,其 发现证明绒类织物是中国最早发明创造 的,从而否定了过去误认为唐代以后才 有或从国外传入的说法。而印花敷彩纱 的发现,表明当时在印染工艺方面达到 了很高的水平。保存较好的麻布,发现 于1号墓的尸体包裹之中,系用苎麻或大 麻织成,仍具相当的韧性。
漆器之美
• 这里展出着墓中出土的 许多光亮如新的漆器 现代科技条件下制作的 一样精美 此可见汉代漆器业的制 造水平之高。
• •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 新, 马王堆汉墓的彩绘漆棺 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 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 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三号墓出土 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 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帛书的内容涉 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 多方面。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 12万多字。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 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二号汉墓出 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 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 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 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三号墓发掘现场:
• 三号墓是1973年11月 19日——12月13日发掘 的历时二十五天。因该 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 帛书帛画、简牍、漆木 器、纺织品等一千多件 文物。遗憾的是,该墓 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 一具骨架。经鉴定,墓 主人是一个身高约1.85 米,年龄三十岁左右的 男性。
(文物)铁刃木锸 • 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 如此完整的铁口木臿是 十分少见的。木臿全长 139.5厘米,重1400克。 铁口呈凹字形,经鉴定 为人工铸铁。臿柄和臿 面是用一整块化香树料 制成。木柄是选用木材 的中心部分加工成圆柱 形,很显然心材比边材 更结实耐用。臿面窄长, 十分适合切挖膏泥、河 泥等板实的粘土
云纹漆鼎
44个不同姿态的男女,模仿动物进行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和器械运 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