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管理的电能计量专业能力管理模型研究
电能计量技术的管理及应用对策
电能计量技术的管理及应用对策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和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电能计量技术在电力生产与使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电能计量技术的管理与应用对策对于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电能计量的精度与可靠性以及推动电能计量技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电能计量技术的管理及应用对策,以期为电力行业的发展和电能计量技术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电能计量技术的管理1. 标准化管理电能计量技术的管理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标准体系,明确电能计量技术的标准要求及技术规范,统一计量设备的技术参数、型号及检定周期等内容,确保计量设备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建立健全的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对计量设备的技术参数、维护记录、运行数据等进行全面管理,以便于对计量设备的技术状态进行全面监控和评估。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电能计量技术的管理也需要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建立智能化的电能计量管理系统,实时监测计量设备的工作状态和数据,对计量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分析和处理,及时发现和解决计量设备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提高计量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精度。
3. 运维管理建立完善的电能计量技术运维管理体系,加强对计量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延长计量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加强对计量设备的安全管理,建立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确保电能计量设备在突发情况下能够及时处置,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
1. 提高计量设备的精度和可靠性为了提高计量设备的精度和可靠性,应该采用先进的电能计量设备,优化计量设备的结构和材料,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和抗干扰稳定性,确保计量设备在各种工作环境和条件下都能够正常运行。
2. 推动电能计量技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3. 加强对电能计量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对电能计量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的人才队伍,掌握先进的电能计量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电能计量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为电能计量技术的发展和智能化转型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探析信息时代的电能计量与管理模式
探析信息时代的电能计量与管理模式摘要:文章主要基于电能计量与管理的现状展开论述,其中着重论述集中抄表系统和关口电能系统的不足之处,进而基于开放的互联网平台,阐述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其中关于电能计量系统的构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信息时代;电能计量;管理随着我国电力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力系统逐渐被完善。
在电力产业现代化发展中,电能计量与管理模式还不够完善,在电能计量的过程中,还是以传统的集中抄表和关口电量计量系统为主。
因而,在电网信息化的建设中,要强化电能计量系统的构建,实现电能计量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1 电能计量与管理的现状1.1 电力计量中的集中抄表系统关于集中抄表系统,在我国电力计量各管理中最为普遍。
其主要基于电量统计和费用结算两个环节,而且该种电量计量系统主要采用低压载波的技术。
在进行用户端的电量统计中,需要通过电量集中设备和主站平台。
基于该种电量统计和管理的优越性,尤其是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非常适合于我国的电力建设。
然而,在电力信息化的进程中,该种电力计量系统,在技术和操作平台上,都无法满足电网建设的需求。
因此,基于信息角度,该种系统主要有如下不足:①核心技术不成熟。
基于低压载波的系统技术,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严重,尤其是高频信号的传输,在传输过程中容易出现变频的问题,影响电量信息的有效传输。
同时,传输技术在信号的代码处理上,关于信号代码错误或中断的情况,十分的普遍,以至于信息传输的可靠性不高,这点也是信息化环境下,集中抄表系统暴露出的最大问题之一。
②系统线路分布复杂。
集中抄表系统,在总线的布置施工中,对于施工技术有着严格的要求。
尤其是施工不便和布线复杂,造成应用的性能的受限,以至于影响系统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③系统数据库不完善。
集中抄表系统以单机结构为主体,在数据库的构建中没数据库的模型过于单一。
而且,系统的各版块在兼容性上存在问题,不能很好的实现信息共享和流通,以至于计费系统的平台搭建不完善。
基于知识管理的电能计量培训课程开发研究
电力计 量对外为客户和 电力交 易方提 供准确优质 的计 量服
的极 大 浪 费 。
4 . 培训形式单一 , 忽略了学习者 的 “ 主体” 地位 培训课程 的设 计缺乏将培训工作 提升到知识管理高度的意
思路, 佛 山供 电局计量 中心 结合 一线生产 岗位 在生产及培训考
核中的实际需要, 研究形成了一套内部课程开发的新模式 。
一
识, 课 程 内容 往往偏 重于业 务流程 的讲解 , 缺 乏针对 岗位 工作 的经验传授、 典 型案例和操作练习, 形式传统而单一 , 容易忽略 不 同岗位员工 的培训需求 。 而这种 “ _刀切 ” 的方法 , 致使课 程 的针对性较差 。 且传统 的内训师培养主要是对 培训师培训 技巧 的训练, 不能帮助 内训师有效提 升其 杨 能力即课程开发能力,
力的障碍 。 业务与知识管理 的脱节是阻碍业 务效率提高的关键 原因。 所以知识 管理必须 围绕业 务展 开才 能发挥最大效 用。 根 据这一
计量相关专业一般的培训课程都 偏重于知识原理介绍 , 较 多是照搬教 科书式的理论讲述 , 而没有针对实际工作问题 提供 有效 的培训 内容 , 与各 岗位 业务直接相关 的课 程不多。 与此 同
1 . 缺 乏 理论 思 想的 指 导
目 前, 计算机辅 ຫໍສະໝຸດ 教学 ( C o mp u t e r A i d e d I n s t r u c t i o n, 简称 C A I ) 已得到广泛 应用 , 但 是对 课件 开发 者的技 术辅助 大都侧
电能计量技术的管理及应用对策
电能计量技术的管理及应用对策电能计量技术是电力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应用这项技术,是电能计量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进行电能计量技术的管理及应用对策。
一、规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电能计量技术管理制度,有助于规范电能计量工作的执行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管理制度应包括计量设备选用、定期检定、使用与维护等方面,对不同计量设备类型和不同工作环境、不同测量对象的电能计量技术实施统一的管理标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可靠。
二、优化设备选型电能计量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电能计量设备可供选择。
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设备选型,选用具有较高精度和稳定性的电能计量设备,能够有效提高电量计量的准确性。
同时,在选型过程中,还应考虑其可靠性、维护保养的容易程度以及成本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以最终确定最优的电能计量设备。
三、加强数据质量控制电能计量技术的应用中,数据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进行电能计量技术工作的过程中,应加强数据质量控制。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控制措施:加强采样和采集质量监控,避免采样误差和数据丢失;加强电缆、连接器的固定、接地等技术质量控制,保证设备运行稳定可靠;完善数据存储、备份、传输等环节,确保数据完整、可靠、安全。
四、强化机制保障建立完善的机制保障是保证电能计量技术工作质量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建立健全的质量追溯体系和管理机制,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人员管理成本。
同时,还应注重培训和维护电能计量技术人员的技能,增强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质量意识,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工作效能。
五、创新应用技术电能计量技术与信息技术、智能控制、大数据等技术的结合,将会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
应用计算机、通讯、自动化控制、互联网等技术,实现电能计量的信息化、智能化,可以提高检测精度、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同时还可以实现数据共享、远程监控等功能,提高电能计量技术在电力行业的综合价值。
电力系统中电能计量与管理技术研究
电力系统中电能计量与管理技术研究在当今社会,电力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形式,支撑着各行各业的运转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而在电力系统中,电能计量与管理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准确的电能计量不仅能够保障电力交易的公平公正,也是电力企业进行经济核算和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同时,高效的电能管理技术能够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电能计量技术是电力系统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它主要包括电能表的选择、安装、校验以及计量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等方面。
传统的电能表通常采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计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式电能表和智能电能表逐渐成为主流。
电子式电能表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功耗低等优点。
它通过对电压和电流进行数字化采样,并利用专用的集成电路进行处理和计算,从而实现电能的计量。
智能电能表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通信功能和智能化管理功能。
它可以与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设备进行通信,实现远程抄表、远程控制、负荷监测等功能,为电力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电能表的安装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确保电能表的安装位置合理、接线正确。
同时,为了保证电能计量的准确性,电能表需要定期进行校验。
校验工作通常由专业的计量机构进行,采用标准的校验设备和方法,对电能表的计量性能进行检测和评估。
计量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也是电能计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采集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从传统的人工抄表逐渐发展到远程自动抄表、集中抄表等方式。
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分析,以提取有用的信息,为电力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
电能管理技术则涵盖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电能质量监测与治理、电力节能技术等多个方面。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和管理手段,引导电力用户合理用电,优化电力负荷曲线,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
例如,通过实施分时电价政策,鼓励用户在低谷时段用电,减少高峰时段的用电负荷,从而降低电力系统的峰谷差,提高电力设备的利用率。
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与应用探讨
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与应用探讨随着能源资源的日益紧张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节能和环保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
而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与应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的。
电力计量技术是指对用电量进行准确测量和监测的技术手段,它的管理和应用直接关系到电力行业的效益和节能减排的效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与应用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电力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一、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1.精细化管理: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首先要实现精细化,即通过先进的仪表设备和监测系统,对用电量进行精准测量和实时监控。
这需要引入先进的智能电表和远程监控系统,以实现对电力消耗的精细化管理。
2.标准化管理: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还要实现标准化,即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计量标准和规范,确保电力计量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计量标准体系,才能有效地保障电力计量工作的质量和公正性。
3.信息化管理: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还要实现信息化,即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电力计量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流。
这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和信息系统,以实现电力计量数据的集成和共享。
3.安全化应用:电力计量技术的应用还要实现安全化,即通过对电力设备和系统进行可靠监测和控制,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可靠。
这需要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和技术支持,以实现对电力供应的安全保障。
1.智能化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电网的建设,电力计量技术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即通过引入先进的智能电表和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对电力消耗的智能监测和控制。
3.绿色化发展:随着环境保护的要求和绿色能源的推广,电力计量技术将向绿色化方向发展,即通过对电力消耗进行精准监测和实时控制,实现对环境污染的减少和治理。
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及应用研究
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及应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电力计量技术作为电力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力行业的运行和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和智能化的进步,电力计量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更新。
目前我国电力计量技术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计量设备老化、计量数据不准确、计量检定不及时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及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既有助于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也能够为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本文旨在对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为提升电力计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措施。
通过该研究,有望为我国电力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电力计量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电力市场的不断发展,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和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电力计量技术的准确性对于电力市场的公平竞争和资源配置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科学精准的计量技术,才能确保各方在电力交易中的权益得到保障,防止因计量误差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和市场混乱。
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和应用对于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利用计量技术,可以实现对电力消耗的监控和分析,从而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提升电力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电力计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对于电力行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的电力计量技术不断涌现,为电力行业提供更多的发展可能,助力电力行业实现智能化管理和运营。
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及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000字】1.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及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电力行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为电力计量技术的提升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分析电力计量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其在电能计量、费用结算、数据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知识管理中计量器具检定管理方案研究
知识管理中计量器具检定管理方案研究知识管理中计量器具检定管理方案研究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
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知识管理中计量器具检定管理方案研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推进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进程不仅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而且要使制度能够有效运转起来。
如何构建制度运转的有力机制是使制度真正发挥作用,有效推进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关键环节。
文章从利益机制、权力结构和思想引导三方面,探讨了使学生管理制度运转的内生动力要素。
“徒法不足以自行”,在推进学生管理法治化的进程中,如何使各项管理制度有效运转起来,是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实现管理育人、推进校园法治进程的关键所在。
一、推进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利益机制毛泽东同志曾经深刻指出:“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一切政治组织及其制度都是围绕着特定的利益而建立起来的。
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固化的利益分配,是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构成了人们追求利益的轨道。
因此,要通过制度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其核心就是要通过制度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以及协调学生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与学校、教师等产生的各种利益关系。
那么,如何能够使学生自发、自觉地遵循制度的轨道来进行其校园内的各种学习活动和社会工作呢?换而言之,什么样的制度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这就需要对“法”的性质进行分析。
法律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规则体系,即法律是静态的。
对此,博登海默(EdgarBodenheimer)曾指出:“至少在法制生活中的某些重要时代,盛行着这样一种趋向,即把法律建成一门自给自足的科学,完全以它自己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不受政治学、伦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外部影响”。
与传统的法条主义不同,在法经济学的视野中,“法本身———它的规范、程序和制度———极大地注重于促进经济效益”,“经济学理论和经验主义方法全面用于法律制度的分析”,能够“使法律制度原则更清楚地显现出来”。
以知识管理为理念的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
以知识管理为理念的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摘要: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要有管理理念的支撑,也要有工作方式的变革,以知识管理理念为核心,强调在知识经济的社会建设背景下,通过知识在电力企业领域发挥主导作用,使企业更好的完成信息化建设,对于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对于工作方法进行调整。
结合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本文主要探究了以知识管理为理念的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方式。
关键词:知识管理;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引言: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发展必经之路,21世纪作为信息化的时代,在开展工作组织时要考虑知识为核心,对于企业工作模式进行变革。
企业知识资源的管理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信息化推动企业管理的变化,借助企业知识创造经济价值,既可以保障其运作模式的科学,也可以通过企业构建出独特的知识体系结构,以知识为支撑开展管理变革,以知识为基础进行管理创新。
由于知识管理强调管理思维上的创新,因此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以知识管理为理念进行工作组织要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个角度出发,在知识与信息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助力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推动企业的管理优化。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电力企业在开展信息化建设时期,要对于工作组织方式进行变革与调整。
电力企业作为技术装备密集型的产业,有着信息化发展较早、工作组织成果显著的特征,而在发电、输电、供电、办公、企业管理等多方面,当前的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都形成了一定的成果,在信息技术与电力企业日常工作的结合背景下,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工作都有了信息化的支撑,通过技术支撑下,工作模式的组织调整与变革,电力企业生产效率管理水平有着显著提升。
虽然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在持续的推进,并不断的进行技术优化,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企业在开展信息化建设时强调资源的共享,强调部门之间的协作与交流,但当前电力企业虽然借助信息平台进行了数据之间的共享,但各部门的运作模式仍然相互独立,而不同部门之间交流沟通的不够顺利,对信息的高效利用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知识管理在计量科研项目中的探索与实践
知识管理在计量科研项目中的探索与实践计量科学为组织提供了许多可行的解决方案,能够以更有效的方式实现目标,提升工作效率。
为了充分利用计量科学的力量,组织应该采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来有效地实现科学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知识管理在计量科研项目中的应用,并从实际案例中获取有价值的经验和见解,以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知识管理的概念和应用实践。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知识管理在计量科学领域中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够帮助团队成员有效共享信息,增强协作效率,提高团队的协作效果,更好地支持相关的计量科研项目。
知识管理在计量科学领域中的典型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数据管理:知识管理能够帮助团队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数据,以便对计量科研项目的现有和未来状况有更清晰的认识。
第二,技术管理:知识管理还可以帮助团队有效地收集和整理新的技术信息,以提高团队的计量科学能力,改善技术水平,帮助计量科研项目顺利实施。
第三,组织能力开发:知识管理可以有效地支持组织开发和维护能力,促进团队建设,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为计量科学项目的成功提供有效的保障。
第四,教育和培训:知识管理还能支持组织中的教育和培训,为团队成员提供深入的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计量科研项目的执行效率。
通过这些典型的知识管理应用,组织可以有效地提升计量科研项目的执行效果。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知识管理系统本身存在一些技术和实施上的问题,其中包括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等方面的考量。
其次,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这可能会对组织的经济状况产生负面的影响。
最后,知识管理的实施还可能限制团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从而影响整体的科研项目效率。
为克服这些问题,在实施知识管理时,组织应该采取一些策略。
首先,组织应该积极采用现有的技术和系统,尽可能提高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
其次,组织应该在实施知识管理时尽可能节省成本,以免浪费经济资源。
电力系统中电能计量与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电力系统中电能计量与管理技术研究进展电能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能源形式,其计量与管理技术的发展对于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经济效率和用户体验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力系统中电能计量与管理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一、电能计量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电能计量主要基于电磁感应原理,通过机械式电能表来实现。
然而,这种方式存在精度较低、易受干扰、维护困难等问题。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式电能表逐渐取代了机械式电能表。
电子式电能表采用了高精度的电子元件和数字处理技术,能够实现更精确的电能计量。
其具有测量精度高、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而且,电子式电能表还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如电能质量监测、分时计量、远程抄表等。
近年来,智能电能表的出现更是将电能计量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智能电能表不仅具备了电子式电能表的所有功能,还具有智能化的特点。
它可以与电力系统的通信网络进行连接,实现实时数据传输和远程控制。
通过智能电能表,电力公司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用户的用电情况,实现精细化的电力管理和需求响应。
在电能计量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传感器技术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霍尔传感器、罗氏线圈等新型传感器的应用,提高了电能计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二、电能管理技术的发展电能管理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电力需求侧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旨在通过引导用户合理用电,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
通过采用分时电价、尖峰平谷电价等措施,鼓励用户在低谷时段用电,减少高峰时段的用电负荷,从而平衡电力供需,降低电力系统的运行成本。
2、电能质量监测与治理随着电力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电能质量问题日益突出。
电能质量监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电网中的电压、电流、频率、谐波等参数,及时发现电能质量问题。
同时,通过采用无功补偿、谐波治理等技术手段,可以改善电能质量,提高电力设备的运行可靠性。
3、电力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随着智能电能表和电力系统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电力数据。
知识管理在计量科研项目中的探索与实践
知识管理在计量科研项目中的探索与实践在当今的时代,知识管理在计量科研项目中的应用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知识管理可以帮助组织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并且在科研项目中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阐述知识管理在计量科研项目中的探索与实践。
首先,要正确认识知识管理在计量科研项目中的重要性。
计量科研项目是有关计量统计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收集、分析、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管理在这类研究中的作用如下:①可以结合来自不同渠道的知识,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②可以更好地收集、整理和分析项目数据,以便更有效地解决问题;③可以利用知识管理软件和技术,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管理;④可以有效地激发创新,把研究内容和结果以更有效的方式应用到实践中。
其次,要充分发挥知识管理在计量科研项目中的作用,必须实施及时、切实有效的知识管理措施。
首先,要制定科学、有效的知识管理流程,有效地协调知识的获取、组织、存储、检索、复用等环节;其次,要重视知识人的培养和发展,注重开发、培养和保护组织内部优秀的知识人才,促进组织成员普遍深入学习和发展知识管理;三是针对项目的特点、需求,建立适合的知识库,将经验、文件和信息按要求存储,便于查找,形成知识管理的良好环境;最后,要利用现有的技术,建立完善的知识共享机制,有效的维护和管理知识,并充分利用知识管理技术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以保证知识的利用和发挥。
最后,要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措施,还要注重培养组织文化。
文化是组织内部的精神特征,知识管理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组织文化基础上。
要实施计量科研项目中的知识管理,本着责任感、团结一致的精神,建立一种民主共识的文化,发展贴近实际的、涵盖从组织价值到细节技术的文化实践模式,才能推动知识管理深入到计量科研项目的实施中去。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在计量科研项目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知识管理能力。
但是,实施知识管理仍需要实施及时、切实有效的知识管理措施,并注重培养一种责任感、团结一致的组织文化,才能更好地将知识管理应用到计量科研项目中。
知识管理在计量科研项目中的探索与实践
知识管理在计量科研项目中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计量科研项目的不断发展,知识管理在项目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然而,对于知识管理在计量科研项目中的探索和实践尚未实质性进行。
首先,需要探索和实践知识管
理在计量科学项目中的重要性。
知识管理是一门科学,是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来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和有效的过程。
在计量科学项目中,知识管理可以发挥
诸多作用,从而提高计量研究的效率。
其次,知识管理可以通过有效组织和分布信息来实现有效的项目沟通。
这可以有助于
减少项目参与者之间的沟通成本,同时有效提高计量研究的整体效率。
此外,知识管理也可以帮助提高计量研究的精确度。
由于知识管理可以组织资料、研究报告等,使相关的数据
和信息有序整理,有助于放大计量研究的洞察能力,以实现计量研究的精确度和准确性。
再次,知识管理可以帮助快速找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
知识管理使得计量科学项目
得以顺利完成。
通过有效管理信息和数据,知识管理可以使计量研究人员更加容易发现问
题并快速找出解决方案,从而使计量科学项目更加高效地开展。
最后,在计量科学项目中应该采取有效的知识管理方法和技术。
由于计量科学项目的
特点,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需要考虑研究材料的质量、研究目标的可行性等诸多因素。
因此,在实施知识管理之前,应该考虑研究目标,确定相应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方法,以应对计量研
究中面临的挑战。
另外,以相关知识体系为基础,采取互联网技术进行知识的收集、整理和发布,也可以方便计量科学项目的有效管理。
知识管理在计量科研项目中的探索与实践
知识管理在计量科研项目中的探索与实践最近,知识管理已经引起了计量科研项目的高度关注和参与。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知识管理和计量科研项目对企业利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将有用的知识数据转变为有价值的企业资源。
因此,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我们必须从定义知识管理开始。
知识管理是一有系统的和集成的流程,它可以帮助企业整合企业知识,以实现最大化的运营效率和企业利润。
它具有收集、存储、共享和分析组织内部知识和数据的能力,以便充分利用其内部的人力资源。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成本,提高决策的准确性,以及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
其次,计量科研项目的实施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一般的角度来看,计量科研项目是一种用于收集、组织和分析数据,从而形成可操作的结论或研究结果的过程。
计量科研项目也可以用于确定知识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和可用性。
根据科研结果,不同的企业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自身的知识管理。
再者,计量科研项目还可以帮助企业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审视知识管理的整体性,并从中抽取有价值的知识信息。
通过科研数据分析,企业可以更好地把握大环境变化,开发出适应形势的有效的知识管理策略。
使用计量科研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为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数据分析,从而支持更精准的知识管理。
最后,当企业采用知识管理来改善企业绩效时,应当采用体系化的管理方式,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其知识管理的目标。
此外,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最合适的知识管理策略,并利用计量科研项目的结果来实施这些策略。
在实施知识管理时,企业还应重视员工培训和激励,以提高其知识服务的质量,实现高效管理。
综上所述,计量科研项目对实施知识管理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管理过程,它可以帮助企业减少成本,提高知识利用率,并能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
计量科研项目的运用可以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知识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效果。
知识管理在计量科研项目中的探索与实践
知识管理在计量科研项目中的探索与实践知识管理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技术性学科,它旨在提高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以及更有效地获取和分享知识,并将其转换为有价值的场景。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转型和科技发展的推动,知识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作为战略重点来实施。
然而,在计量科研项目中,由于计量方法和调查技术的发展,知识管理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因此,本文试图深入探讨知识管理在计量科研项目中的探索与实践,以此提高科研项目的效率和质量。
一、知识管理在计量科研项目中的作用1.资源管理。
知识管理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管理科研资源,比如研究人员、设备、数据和技术等。
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平衡,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科研项目。
2.信息共享。
知识管理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并建立一种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
这有助于确保科研项目中的信息的有效流动,为企业的科研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信息支持。
3.项目整合。
科研项目一般都需要多方参与,而各方参与者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和想法,这些要求和想法往往需要进行有效的整合。
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实现这一点,而且充分利用参与者的知识和能力,从而提高科研项目的成功率。
二、知识管理在计量科研项目中的探索与实践1.系统分析。
在实施科研项目之前,首先进行系统分析,以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定义问题解决策略,并确定科研项目的可行性。
系统分析通常会涉及到确定研究的目标、范围和方法,以及识别研究可能会遇到的挑战,以识别可能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寻找恰当的解决方案。
2.信息分析。
信息分析是知识管理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需要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行动方案。
通过信息分析,企业通常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相关变量的变化趋势,从而作出更有效的科研决策。
3.跨部门协作。
跨部门协作是知识管理在计量科研项目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需要将研究人员、研发部门、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协调,从而实现这些部门之间的融合和配合。
知识管理中的管理科学模型研究
知识管理中的管理科学模型研究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管理是企业和组织在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知识,使之成为组织的核心资源,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管理科学模型,希望能够为知识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首先,知识管理可以被视为一个复杂系统。
复杂系统理论认为,知识管理是由众多相互作用的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知识的产生、获取、组织、应用和分享都是相互关联的。
管理科学模型可以对这些因素进行系统建模,以便更好地理解知识管理系统的运作规律和内在机制。
其次,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知识的流动和转化。
管理科学模型可以通过建立知识流动和转化的模型,揭示知识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流动路径和机制。
例如,社交网络分析可以用于分析知识在组织内的传播路径和影响力,从而帮助组织设计和优化知识流动的网络结构。
此外,知识转化模型可以帮助组织确定知识转化的途径和关键因素,从而促进知识的创新和应用。
第三,管理科学模型可以用于量化和评估知识管理的绩效。
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估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它可以帮助组织了解知识管理的效果,发现问题并作出改进。
管理科学模型可以通过建立绩效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对知识管理的绩效进行量化和评估。
例如,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模型可以综合考虑财务、客户、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等多个维度的指标,评估知识管理的全面绩效。
最后,管理科学模型还可以用于支持决策和策略制定。
知识管理涉及到众多的决策和策略,如知识产权保护、人力资源管理等。
管理科学模型可以为这些决策和策略提供辅助决策工具和参考模型。
例如,决策树可以用于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决策,而智能决策系统可以用于支持人力资源管理决策。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中的管理科学模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建立管理科学模型,可以更加准确地解析知识管理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提高知识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然而,管理科学模型只是一种工具和方法,其有效性和可行性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验证和经验积累。
电能计量管理体系研究
电能计量管理体系研究当前我国的电力部门环境较为多变,所以电力部门要不断对电能计量管理的体系进行优化,而制定一套合适的电能计量管理体系,这也是当前电能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本篇文章通过对我国近年来的电能计量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健全的电能计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方法,希望能够为我国的电力行业做出贡献。
标签:电能;体系;计量管理前言电力不仅是一些电力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一种产品,也能够作为一种商品进行商品的交易。
电力進行交易要遵循市场规则,进行公平正确的卖出与买入,但电力不能够被大量存储是其主要缺点之一,所以要保证生产电力的发电厂,和输送电力的供电部门,以及电力销售部门同时进行工作,这个过程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而电能的运输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消耗,这就需要通过多级功率传输进行准确的计算,从而对电力进行价格的判断。
而且要在发电厂电力销售部门电力输送部门的不同位置,安装电力的计量装置,达到电力经济精准计算的目的,采用合理的生产调度,线路配备装置和电能计量装置,对于服务客户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地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
一、我国电力计量管理的现状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不断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电能计量的结果是否准确产生了怀疑的态度,对于供电方以及用电方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而且在我国当前的电脑计量管理上有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第一,我国在电能计量管理方面上使用的技术仍然处于落后阶段,相比于其他大多数国家,其他国家采用的技术更加先进,对我国电能计量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后,缺乏机械化的电能计量管理模式,许多工作都需要通过手工来完成,对于到达高效率的电能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距离,而且相关的技术人员综合素质过低,缺乏电能管理计量方面的专业知识,导致了较低的工作效率,且出错的概率大幅度的提升,所以当前要使用计算机来进行专业的计量工作,虽然我国有很多的电能计量管理的专业软件,但是技术人员由于缺乏技术知识不能够有效地操作这些软件。
电力系统中的电能计量解决方案研究
电力系统中的电能计量解决方案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加,电能计量作为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电力系统中的电能计量解决方案研究,以及其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电力市场运行等方面的应用。
一、电能计量的重要性和现状分析电能计量是电力系统中对电能消费量的测量和记录,是保证电力市场运行正常、实现能源管理的基础。
目前,电能计量主要采用智能电能表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
智能电能表具有读取电能数据准确、通信能力强、反作弊能力高等优势,能够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需求响应与能源管理服务。
然而,尽管智能电能表在电能计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智能电能表的安装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给用户增加了一定的负担。
其次,在数据采集和通信方面,由于传输距离远、环境复杂等因素的影响,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待提高。
此外,智能电能表的数据隐私和安全性问题也值得关注。
因此,如何提高电能计量的准确性、降低成本、保障数据安全等问题,成为当前电能计量解决方案研究的重点。
二、电能计量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应用在电能计量解决方案的研究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数据采集、通信技术、数据处理与分析等。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讨论电能计量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应用。
1. 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电能计量的基础,准确的数据采集能够保证电能计量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目前,常用的数据采集方法包括有线采集和无线采集两种。
有线采集主要通过传统的有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可靠性较高,但受到距离限制。
无线采集则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可以实现长距离的数据传输,但需要注意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通信技术通信技术在电能计量解决方案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能够实现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数据传输。
目前,在电能计量中广泛采用的通信技术包括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和互联网通信等。
有线通信主要采用光纤通信和电力线载波通信,具有传输速度快、信号损耗小等优点。
以知识管理提升电力DMIS
以知识管理提升电力DMIS
柴洪辉;于秋玲
【期刊名称】《农村电气化》
【年(卷),期】2009()7
【摘要】当前的知识管理在电力管理信息系统(DMIS)中的应用仅体现在系统数据平台和工作流方面,对于知识共享的管理存在不足。
在对已共享知识的共享化过程的分析的基础上,以将隐性知识划分为共享知识和未共享知识两类为依托,重点讨论了未共享知识的三种类型,结合管理学和计算机技术,针对未共享知识的三种类型分别提出了激励的组织手段,调度知识网络系统,过程挖掘算法三个解决方案,提升了电力管理信息系统中知识管理水平。
【总页数】2页(P42-43)
【关键词】知识管理;激励;调度知识网络系统;知识库搜索;过程挖掘
【作者】柴洪辉;于秋玲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河南省郑州供电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73
【相关文献】
1.转型企业知识管理探讨 --安徽电力科学研究院企业知识管理分析 [J], 陈国宏;汪传雷
2.大秦铁路运量超亿吨/京广线实现调度指挥信息化/DMIS系统落户西宁铁路分局
/GPS用于巡道作业/东风8BJ型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诞生/我国电力机车实现韶山型系列化/新型列车电茶炉等 [J],
3.加强知识管理提升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关于知识管理与智力资本运作的一点思考 [J], 王发兴
4.知识管理与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J], 段赛勇;刘晓哲
5.多维度提升电力客服中心知识管理水平 [J], 徐鑫;王坤乾;王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训 课件 数量较 少。 再 者, 一 般的培训课 程都偏 重于电能计 量
的知识原理介绍 , 与计 量岗位 业务直接相关的课程不多。
4 色 力标 准 尚不 明确
序 信息、 经验、 教训在 内的显性 和隐性知识 , 透 过知识获取 、 知
识 应用 、 知识固化 、 知识共 享等过程 , 使知识在组织 中流动, 并 不 断 回馈到知 识系统 , 使 知识得 以不 断累积 , 成 为管理与应用 的资本 。 ( 2 ) 胜任能力。 组织行 为学认为能力是个人成功地完成某
成 机 制 和循 环应 用机 制 。
关键 词: 知识管理 ; 能力管理; 计量专业 ; 岗位胜任力; 管理模型 作者简介 : 刘孚智 ( 1 9 6 2 -) , 男, 江西赣 州人 , 广东电网公 司佛 山供 电局, 高级 工程师; 邹荫荣 ( 1 9 6 4 一 ) , 男, 广东南海人 , 广东电 网公 司佛 山供 电局 , 高级工程师。( 广东 佛 山 5 2 8 3 0 0 ) 中图分类号 : F 2 7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0 0 7 9( 2 0 1 3 ) 1 4 — 0 1 8 5 — 0 3
训课 程 内化 和 固化 的知 识与技 能 只能 通 过个人 的工作 发挥 作 用, 而不能整合并转化为组织能力传承下去。
2 评 价 体 系的能 力评 价缺 失
将 个 人能 力转 化 为组 织 能力
图 1 基于知识管理的能力管理思路指引
“ 知识提 炼”即将优 秀员工 未编码 的知识剥离 出来 , 成 为 可复制的技术技能 ;“ 知识传递”即通 过内训师 现场培训 和电子
由于电力行业高度的专业性和特 殊性 , 计量业 务在管理模 式 和业 务运行的发展中建 立了具有计量 专业业 务特色 的实施流 程 与方式 方法。 佛 山供 电局 计量 中心作为广东电网公司计 量业
型, 应 将能力 管理提 升到知识管 理 的高度 , 以计量 岗位 的能 力 需求 为起点 , 运用 知识管理 的 “ 三化”方法 ——隐性知 识显性
种 活 动所 需 的心 理 特 征 。 能 力有 两种 含义 , 一 是 指 已经 发 展 成
在 已有的作业指导书、 工作手册 中, 不 同业务 的能力要求 既
分散 又存 在交集 , 造成能力需求 的高度冗余与非结 构化 ; 此外,
技 能人员评价标准主要体 现在对基础知识原 理层面的考核 , 造 成 岗位实际业 务技 能的评价 缺失 。 二、 构建模型的思路指引
术技能标准化。
三、电能 计 量 专业 能 力 管 理模 型
1 . 理论 基 础
方 面, 随着计 量 队伍 不断壮大 , 新进 员工的培训需 求持
续增 加; 另一方面, 随着装 置和技 术 的发展 及一 体化管 理的深
( 1 ) 知识 管理 。 管理大师彼得 ・ 得 鲁克 曾说过 :“ 知识是唯
随着计 量 知识库 的不断丰富, 如何将 优秀 的经验 和技能加以整
I
壁 篁堡 堡 型 塑 篁 堡堕 堕
‘
l
理、 复制 和传承 , 并有效 提高 岗位胜任能力, 成 为计 量专业能力
管理 的核心诉求 。
一
目标 :三 价 值
. 。 一
方 法 :三 化
、
计 量 专 业能 力 管 理存 在 的 问题
为或 表现 出来 的实 际能力; 二是指 潜在 能力, 它是指 可能发展 的、 而尚未发展 的能力。 从广义上来说 , 能力是人们认识 、 改造
原 评价 体系 主要 围绕学历 、 职称 等 表层 化 的符 号进 行评
价, 而非通 过深入 剖析基于组织 的岗位胜 任能力进行 评价 , 造 成胜任能力的评价缺失 。
3 . 培 训课 程 跟 不上 培 训 需求
一
培训 的手段将技 术技能 有效而广泛地传 递给其他 员工 ; “ 知识
进步 ”即将 技术技 能课件在 共享平台上 持续改善 , 最 终实现技
总第2 7 3 期
D O I 编码: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 0 0 7 9 . 2 0 1 3 . 1 4 . 0 9 2
企业 经 营管理
基于知识管理的电能计量专业能力管理模 型研究
刘孚智 邹荫荣 贺东明
摘要 : 为有效提 高岗位 胜任能力, 佛 山供 电局计 量 中心针对组 织的能力需求 , 提 出了一套基于知识管理的能力管理模型 。 该模 型 以能力与知 识管理为主线, 在外化 架构层 面呈现为资源子体 系、 质量 管理子体 系与应用子体 系, 在 内化作用机 制层 面体 现为作用源生
化、 显性知识结 构化和结构知识共同化, 开发一批课程资源 , 旨
在将 个人能力转化 为组织 能力 , 以实 现知识 提炼 、 知识传 递 和 知识 进步三大价值 ( 见图1 ) 。
Hale Waihona Puke 务 领域 的排 头兵 , 在业 务规模 不断扩大 、 业务要求 不断提升以 及 业务技 能不断创 新的前 提下, 探索与积 累了与现行 业务相匹 配 的先进技 术技能以及一线关键 岗位的操作流程和技术标准。
一
人 推 进, 现有计 量 队伍也有开展进 一步培 训的需求 。 但 由于 电
能计 量工作专业化程度 较高 , 加上 人员限制 , 针对计 量业 务的
的经济资源” 。 知识作为一种无形 的资产, 就像有形资产一样
需要进行 一定 的管理 。 所 谓知识管理 , 就是在组 织中建 构一种 管理机制 , 让组 织和个人对包 括规章 制度、 标 准、 学习知识 、 有
l Ⅱ 鉴『
厂
五 瓦 ]
计量 中心在抓 好建设与经营的同时, 十分重视人才 的发展,
匦圃
匦
臣
匠
但在 知识管理和能力管理层面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
1 . 员工能 力培 训 与组 织 能 力提 升 出现 断层
就培训 谈培训 ,目前 的培训 视角多聚焦于个人 能力 的培养 而非组织能力 的提 升。 培训课 程缺 乏体系化 建设 , 员工 通过 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