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知识点

合集下载

溶液知识点图像总结

溶液知识点图像总结

溶液知识点图像总结一、概念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一种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溶质是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而溶剂是溶解溶质的物质。

在溶液中,溶质分子或离子分散在溶剂中,不会析出或沉淀。

2. 溶解度溶质在单位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称为溶解度。

溶解度可能随着温度、压力或溶剂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溶解度曲线是描述不同温度下溶质溶解度的图像。

3. 饱和溶液当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达到极限时,称该溶液为饱和溶液。

在饱和溶液中,溶质溶解和溶质析出达到动态平衡。

饱和溶液的溶解度通常用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浓度来表示。

二、影响因素1. 温度溶解过程通常是吸热的,因此温度升高可以增加溶质溶解性。

而对于气体来说,温度升高会减少溶解度。

这些关系可以通过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2. 压力对于固体和液体溶质来说,压力的改变对溶解度的影响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但对于气体溶质来说,压力升高会增加溶解度。

亨利定律描述了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

3. 溶质间相互作用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溶质溶解度通常与其化学性质有关,如极性、离子化等。

不同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有助于理解不同物质溶解度差异的原因。

4. 颗粒大小溶质的颗粒大小对其溶解度有一定影响。

通常来说,颗粒越小,其表面积越大,溶解度越高。

这也是为什么粉末溶解比块状溶解更快的原因。

三、浓度表示1. 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称为质量分数。

常用的表示方式有百分比和千分比。

2. 体积分数溶质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称为体积分数。

对于气体溶液,通常使用体积分数来表示其浓度。

3. 摩尔浓度单位容积内溶质的摩尔数称为摩尔浓度。

摩尔浓度可以通过溶质的摩尔数和溶液的总体积来计算。

4. 摩尔分数溶质的摩尔数与溶质和溶剂的摩尔总数之比称为摩尔分数。

摩尔分数可以用来描述溶质在溶液中的比例。

四、溶解过程1. 溶解过程的热效应溶解过程通常是吸热的,因为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克服一定的能量障碍。

溶液知识点总结归纳

溶液知识点总结归纳

溶液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溶液的定义和特点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混合物。

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而溶剂是用来溶解溶质的物质。

2. 溶液的特点:(1)溶质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并未完全破坏,在溶液中仍然存在;(2)溶质和溶剂分子之间形成了新的相互作用力;(3)溶质和溶剂之间达到了平衡状态;(4)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物理性质并未改变,而化学性质可能会发生变化。

二、溶解度和溶解过程1. 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液中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通常用溶质的摩尔浓度或质量浓度来表示。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温度:一般来说,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但对于不同物质来说,情况可能不同。

(2)压力:对于气体溶解在液体中的情况来说,压力会影响溶解度。

根据亨利定律,溶解度与气体分压成正比。

3. 溶解过程:溶解过程可以分为溶质分子离开晶体表面、在溶剂中扩散和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等阶段。

溶质溶解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即溶解和析出同时进行。

三、溶液的分类1. 按溶解度来分类:(1)可逆溶液: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可以完全溶解在溶剂中,而且在溶液中具有一定的离子活度。

例如盐类溶解在水中的情况。

(2)不可逆溶液:在一定条件下,溶质不能完全溶解在溶剂中。

例如饱和溶液。

2. 按溶剂的种类来分类:(1)气体溶液:气体可以溶解在液体中形成气液溶液,也可以溶解在固体中形成气固溶液。

(2)固体溶液:固体溶质可以溶解在液体或者另一个固体中形成固液溶液或者固固溶液。

(3)液体溶液:液体可以与其他液体形成混合物。

四、溶液的浓度和表示方法1. 溶液的浓度:溶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一般有摩尔浓度、质量浓度、体积分数、体积百分比等。

因此,浓度是评价溶液稀浓程度的重要参数。

2. 摩尔浓度的计算公式:c = n/V,其中c代表摩尔浓度,n代表溶质的物质量,V代表溶液的体积。

3. 质量浓度的计算公式:C = m/MV,其中C代表质量浓度,m代表溶质的质量,M代表溶质的摩尔质量,V代表溶液的体积。

身边的溶液知识点总结

身边的溶液知识点总结

身边的溶液知识点总结1. 溶液的定义和分类溶液是指由溶质和溶剂所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将溶质溶解的物质。

溶液通常是液态,但也可以是固态或气态。

根据溶质的物理状态和溶解度,溶液可以分为气体溶液、固体溶液和液体溶液。

气体溶液:在气体溶解于液体或固体时形成的溶液。

例如,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液就是气体溶液。

气体溶解度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与气体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固体溶液:在固态物质中溶解其他物质所形成的溶液。

例如,黄铁矿中的硫化铜就是一种固体溶液。

固体溶解度通常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液体溶液:在液态物质中溶解其他物质所形成的溶液。

例如,食盐溶解在水中所形成的盐水溶液就是一种液体溶液。

液体溶解度通常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2. 溶解度和饱和溶液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或溶质摩尔数。

在一定温度下,溶质能够溶解的最大量称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溶质的溶解度有关,溶解度取决于温度、溶质种类和溶剂种类等因素。

溶解度实际上是一种平衡状态,即溶质的溶解和析出达到动态平衡。

当溶质以一定比例溶解于溶剂中后,会有溶质分子从溶液中析出,同时,又有溶质分子从溶剂中溶解,形成动态平衡。

溶解度的大小与物质的溶解过程有关,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3. 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是指溶质在溶液中的相对数量,通常用溶质的物质量或摩尔数与溶剂的体积或质量之比来表示。

常见的溶液浓度单位包括摩尔浓度、体积分数、体积百分比、质量百分比等。

摩尔浓度:表示每升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

摩尔浓度是化学实验和计算中常用的浓度单位,通常用M表示。

体积分数:表示溶质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的比值,通常用%表示。

体积百分比:表示溶质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的比值乘以100,通常用%表示。

质量百分比:表示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乘以100,通常用%表示。

浓度的选择取决于具体实验或应用的要求,不同浓度的溶液有不同的应用场景。

4. 溶解过程和影响因素溶解过程是一个平衡过程,溶质分子在溶解时需克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而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新的相互作用力。

溶液知识点

溶液知识点

《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为溶剂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降温)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升温)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在溶液中,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质)被另一种物质(溶剂)所包围并均匀分散。

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其均一性和稳定性。

二、溶液的组成1.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 溶剂: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通常是溶液中含量较多的组分。

三、溶液的分类1. 按溶质的状态分:- 气体溶液:溶质为气体,如空气。

- 液体溶液:溶质和溶剂都是液体,如糖水。

- 固体溶液:溶质为固体,如合金。

2. 按溶剂的状态分:- 气态溶液:以气体为溶剂的溶液,如水蒸气中含有其他气体。

- 液态溶液:最常见的溶液类型,如水溶液。

- 固态溶液:如合金中的金属混合。

四、溶液的性质1. 均一性:溶液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2. 稳定性:在一定条件下,溶液不会发生分离。

3. 浓度:溶液中溶质的含量,通常用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或摩尔浓度表示。

五、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1. 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2. 体积分数:溶质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

3. 摩尔浓度:溶液中每升所含的溶质摩尔数。

六、溶液的制备1. 直接混合法:将溶质直接加入到溶剂中,通过搅拌使其溶解。

2. 逐渐添加法:分次将溶质加入到溶剂中,直至完全溶解。

七、溶液的分离和提纯1. 过滤法:利用滤纸或滤网将不溶性固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2. 结晶法:通过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质结晶分离。

3. 蒸馏法:利用不同物质的沸点不同,通过加热使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分离。

八、溶液的应用1. 化学实验中作为反应介质。

2. 工业生产中的原料或产品。

3. 医药领域的药物制剂。

4. 日常生活中的饮料、清洁剂等。

九、溶液的注意事项1. 某些溶液可能具有腐蚀性、毒性或易燃性,需要在安全条件下制备和使用。

2. 在进行溶液的混合和反应时,需要注意控制条件,避免危险反应的发生。

十、结语溶液作为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性质和应用广泛,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掌握溶液的基本知识对于理解化学现象和进行化学实验都具有重要意义。

溶液知识点总结

溶液知识点总结

溶液知识点总结一、溶液的概念溶液是指溶质溶解于溶剂中的混合物。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构成的,溶质是指在溶剂中能够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单位量的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量。

二、浓度的表示方法1、溶液质量分数:是指溶解物质的质量占溶液总质量的比例,用质量分数表示。

2、溶液体积分数:是指溶质的体积占溶液总体积的比例,用体积分数表示。

3、摩尔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溶液中包含的溶质的物质量,用摩尔浓度表示。

4、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溶液中物质的量,用物质的量浓度表示。

三、溶解度规律1、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通常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也有例外。

2、溶解度与压强的关系:溶解度通常不受压强的影响。

3、溶解度与溶质种类的关系:不同溶质的溶解度不同。

4、溶解度与溶剂种类的关系:不同溶剂的溶解度不同。

四、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温度:通常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也有例外。

2、压强:溶解度通常不受压强的影响。

3、溶质种类:不同溶质的溶解度不同。

4、溶剂种类:不同溶剂的溶解度不同。

五、溶解过程的热效应1、溶解过程的热效应:包括溶解热和溶解热量。

2、溶解热:是指单位量溶质在过饱和溶液中溶解时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3、溶解热量:是指单位摩尔溶质从晶体态溶解到溶液中时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六、溶解过程的动力学1、溶解过程的速度:是指溶质固体在溶液中的速度。

2、溶解过程的速度与温度的关系:通常温度升高时溶解过程的速度加快。

3、溶解过程的速度与溶质粒子大小的关系:通常溶质粒子越小,溶解过程的速度越快。

七、常见酸性和碱性溶液1、酸性溶液:是指溶液中氢离子浓度高于0.0001mol/L的溶液。

2、碱性溶液:是指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低于0.0001mol/L,氢氧根离子浓度高于0.0001mol/L的溶液。

八、酸碱中和反应1、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规律:是指酸和碱中和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酸碱指示剂:是指在酸碱中和反应中,能够通过颜色变化指示溶液的酸碱性的物质。

溶液化学初中

溶液化学初中

溶液化学初中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溶液里的某种溶质超过这种溶质的饱和限度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过饱和溶液。

在溶质溶解量没有达到最大限度之前所形成的溶液,都叫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常见的溶液知识点归纳有哪些

常见的溶液知识点归纳有哪些

常见的溶液知识点归纳有哪些史上最全的溶液学问点已经总结出来,那么具体有哪些呢?想要看的请戳下文,下面是学习啦我共享给大家的常见的溶液学问点归纳,希望大家宠爱!常见的溶液学问点归纳一溶液的形成(一)溶液1.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 基本特征① 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②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转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3. 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①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等;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②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③ 区分溶剂和溶质: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时,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液体和液体混合时,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假如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④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

例如: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解在汽油中;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却可以溶解在水中。

⑤ 溶液中溶质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有一种。

⑥ 水和酒精能以任意体积互溶。

4. 关系① 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② 溶液、溶质、溶剂的体积关系: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缘由:分子之间存在间隔)(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1. 物质在溶解时,通常伴随着热量的转变,会使溶液的温度相应发生转变。

2. 有的物质溶解放热: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氧化钙等。

3. 有的物质溶解吸热:硝酸钾等。

4. 有的物质溶解没有明显的热现象:氯化钠等。

(三)悬浊液和乳浊液1.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例如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等。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整理第一节 1、溶液⑴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⑵基本特征①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⑶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

⑷溶质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注意:①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②溶质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有一种。

③溶质和溶剂在被分散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④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⑸区分溶剂和溶质●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和液体混合——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

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当两种物质完全反应后,新生成的物质是溶质,而析出的沉淀或产生的气体不是溶质,溶剂仍是水。

(例如锌溶于稀硫酸后,所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锌。

)⑹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

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⑺水和酒精能以任意体积互溶。

探究水与乙醇能否互溶时,要先滴入红墨水(目的:为了显色,利于观察)。

2、悬浊液、乳浊液与乳化作用⑴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例如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都是悬浊液。

⑵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例如在农业上,一般把不溶于水的液体农药配制成乳浊液。

⑶悬浊液和乳浊液都不是溶液,不具备均一、稳定的特征。

⑷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用洗涤剂洗衣服时,油污没有溶解在水中,没有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

⑸用洗涤剂和汽油洗衣服的区别:汽油——用汽油洗衣服时,油污能溶解在汽油里,形成溶液,随着汽油挥发油污就能被带走。

(完整版)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

(完整版)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

《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一般把量多的叫溶剂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饱和溶液,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剂量的溶剂里面,不能继续溶解溶质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

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解读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3)组成①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②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溶剂2.溶解(1)吸热:一些物质溶于水后,整个过程中溶液温度降低,如NH4NO3(或硝酸铵)固体(2)放热:一些物质溶于水后,整个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如NaOH固体、浓H2SO4(3)吸放热不明显:多数物质溶于水后,整个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如NaCl固体【注意】a.氧化钙遇水放热是因为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b.吸热、放热现象通常会引起密闭容器内压强的变化二、乳化1.乳化现象:洗涤剂等乳化剂能使植物油等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这种现象称为乳化2.应用:利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清洗餐具上的油污等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概念(1)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2)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2.判断依据(1)根据能否继续溶解该物质判断:在温度、溶剂的量不变时,继续向溶液中加入该物质,观察是否溶解,若不再溶解则为饱和溶液,反之,则为不饱和溶液(2)根据溶解的量判断3.转化(1)对于大多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2)对于Ca(OH)2等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注意】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同条件下的饱和溶液四、结晶1.概念: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2.方法(1)蒸发结晶: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使溶质析出,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氯化钠(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通过降温的方法使溶质析出,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的物质,如硝酸钾五、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1.溶解度(1)固体溶解度①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②影响因素内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外因:温度【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NaCl(变化不大)、Ca(OH)2(降低)等除外】(2)气体溶解度①概念: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②影响因素内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外因:温度(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压强(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六、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1.溶解度曲线(针对固体溶质)(1)概念: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溶液部分知识点总结

溶液部分知识点总结

溶液部分知识点总结1. 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是指溶质在给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通常用单位质量溶剂中最大溶质量来表示,单位是mol/L。

溶解度受温度、压力和溶质种类等因素影响。

在溶解度与温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即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或减小。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情况多见于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则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当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大并达到一定的饱和值时,再升温不会再增大溶解度,而会出现饱和溶液变成过饱和溶液的现象。

溶解度曲线是描绘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曲线,通常在温度和溶解度坐标系中绘制。

溶解度曲线的形状通常与该溶质的性质有关,常见的有对称型、不对称型和温度不变型等。

对称型的溶解度曲线常见于一些晶型变化规则性较好的化合物,可以通过溶解度曲线研究物质晶型结构的变化。

不对称型的溶解度曲线则多见于各种不同晶型形成菱形相图的化合物。

温度不变型溶解度曲线则见于常见的无机化合物中,特别是在溶解度曲线的中间部分温度范围内。

2. 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溶液的稀释是指在保持溶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加入更多的溶剂以减少溶质的浓度。

溶质的质量不变,但是溶液的体积增大,浓度减小。

稀释常用于化学实验中,通过稀释可以调整溶液的浓度,使实验过程更好地进行。

稀释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溶液的浓缩是指在不加溶剂的情况下,增加溶质质量以增大溶液的浓度。

溶液的浓度增大时,溶质的质量也增加。

浓缩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蒸发法、结晶法等。

浓缩是化学工业制备一些化合物的常用方法,也是溶液处理和回收的重要手段。

3. 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溶解过程中通常会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的现象。

吸热现象是指溶解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进行的现象,这样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使溶液温度下降。

而放热现象则是指溶解过程中放出热量的现象,这样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使溶液温度升高。

吸热和放热现象对于控制溶解过程和预测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溶液知识点总结

溶液知识点总结

溶液知识点总结一、什么是溶液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溶质是指能够被溶解在溶液中的物质,而溶剂则是指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介质。

溶液是一种均匀的混合物,其中溶质分子或离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并稳定分散。

二、溶解过程与溶解度溶解是指溶质分子或离子从固态转变为溶解态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发生相互作用,使得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离开其晶体结构,并与溶剂分子形成新的相互作用。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也会增加。

三、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当溶液中已经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时,这个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速率与析出速率达到动态平衡。

过饱和溶液是指溶液中溶质的浓度高于其饱和溶解度的情况。

过饱和溶液的形成可能是因为在高温下溶质溶解后迅速冷却,也可能是由于其他外部因素的干扰。

四、浓度的表示方法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含量。

浓度可以用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等多种方式表示。

质量分数是指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体积分数是指溶质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

摩尔浓度是指溶质的物质量与溶液总体积的比值。

五、溶解度曲线与固体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是表示溶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对于大部分固体溶解于液体的情况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也会增加。

但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固体的溶解度通常是指单位质量的溶剂中最多能溶解多少质量的溶质。

固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是固定的。

当溶质的溶解度小于固体的质量时,固体就不再溶解。

六、溶解热与溶解的热效应溶解热指的是单位质量的溶质在溶解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当溶解过程吸收热量时,称为吸热反应;当溶解过程释放热量时,称为放热反应。

溶解热是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之一,它与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有关。

当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时,溶解过程是吸热反应;当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时,溶解过程是放热反应。

溶液知识点总结

溶液知识点总结

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一、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固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能够是固体,液体,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水是最经常使用的溶剂,常见的还有汽油,酒精二、溶液的特点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里各部份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各部份的浓度,安度,颜色等完全一样。

稳固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旋转,溶质可不能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3、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质,液体做溶剂●当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

但当其中一种液体是水时,不管水量多与少,一样把水叫做溶剂。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样是水溶液4、溶液的用途●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映比较快,有些产品的反映在溶液中进行缩短了生产周期●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

植物吸收的养料必需是溶液,医疗上用的多种注射液也都是溶液。

二、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相溶的物质能够形成溶液,而不相溶的能够形成浊液。

油与水不相溶,使劲振荡后也只能取得乳状的液体,这种液体也不稳固,通过静置,植物油慢慢浮起来,又分为上下两层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固的混合物叫乳浊液乳化现象:在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以后,油尽管并无溶解在水中,但这时形成的乳浊液与却能均匀、稳固地存在而不分层,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

乳浊液的稳固剂是一类表面活性剂,阻止小液滴彼此凝结,洗涤剂能把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没珠,洗涤剂的作用确实是乳化作用,洗涤剂是乳化剂。

三、溶解进程中的热现象溶质在溶解进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分子中扩散,这一进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进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得溶液的温度发生转变。

若是溶质的扩散进程中吸收的热量>水合进程中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降低。

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

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

化学:《溶液》知识点整合By:田一含要点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要点诠释】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与联系:要点二、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乳浊液和乳化现象1.溶解时的热现象:浓硫酸、氢氧化钠等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等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氯化钠等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不变。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如:把植物油和水混合振荡后得到的浑浊的液体,就是乳浊液。

该混合物不稳定,静置分层。

3.乳化现象:是指加入乳化剂后,乳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不再分层而能稳定存在,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能随水流走。

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就是这个道理。

【要点诠释】汽油和洗洁精都能洗去油污但原理不同,汽油洗油污是油污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而洗洁精洗油污是发生了乳化现象,不能形成溶液。

要点三、溶解度、溶解度曲线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要点诠释】1.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规律:(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

2.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要点四、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2)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2.配制溶液的主要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化学知识点-溶液

化学知识点-溶液

第10章溶液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要点1]溶液1.溶液的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基本特征:(1)均一性: 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2)稳定性: 若外界条件不变, 溶液可以永久存在。

(3)透明:由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为单个分子、离子, 肉眼不可见, 也不阻碍光线透过, 所以溶液透明。

★注:①溶液不一定无色, 溶液可以有不同的颜色。

溶液中有Fe2+呈浅绿色, 有Cu2+呈蓝色, 有Fe3+呈黄色, 有MnO4-呈紫红色。

②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例如水。

3.溶液的组成:溶液=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1)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溶质: 被分散的物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如食盐水中的NaCl;氨水中的NH3;碘酒中的I2(2) 溶剂:溶质分散其中的物质。

溶剂通常为液体, 常见的有水、油等。

如食盐水、氨水中的水;碘酒中的酒精固体、气体溶于液体, 液体为溶剂(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 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无水, 量多的为溶剂例题1.有关溶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无色的B.溶剂一定是水C.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D.溶液一定是混合物解析: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溶剂可以是水、酒精、汽油等多种物质;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否能继续溶解该物质。

答案: D4.溶解过程:概念:溶质分散到溶剂里形成溶液的过程叫溶解。

物质溶解时, 同时发生两个过程:溶解是一个物理、化学过程, 并伴随着能量变化, 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 取决于上述两个过程中放出和吸收热量的相对大小。

如: 浓硫酸稀释溶液温度升高, NH4NO3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

[要点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 一定量的溶剂里, 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溶液知识点简单总结高中

溶液知识点简单总结高中

溶液知识点简单总结高中一、概念及基本性质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一种均匀的混合物,溶质一般是离子化合物或分子化合物,溶剂一般是水或有机溶剂。

基本性质包括:1.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单位质量的最大溶解量。

2. 饱和溶液:当溶质在溶剂中溶解达到一定量时,继续加入溶质不再溶解,形成饱和溶液。

3. 饱和度: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与该温度下的最大溶解量的比值。

4. 溶液的浓度:包括摩尔浓度、质量浓度、体积分数、体积百分比等。

5. 溶液的导电性:离子化合物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而分子化合物溶液则不能导电。

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 温度:溶解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质而言),但对于气体而言则相反。

2. 溶质的性质:如离子化合物的溶解度通常随着离子的电荷大小而增加。

3. 溶剂的性质:溶剂的极性越大,对极性溶质的溶解度越大。

三、溶解过程溶解过程可以用化学方程式来描述,对于离子化合物的溶解过程一般为:AB(s)→A+(aq) + B-(aq)对于分子化合物的溶解过程一般为:C12H22O11(s) + H2O(l) → C12H22O11(aq)溶解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可以用溶解度积的概念来描述:Ksp = [A+][B-]四、溶解热溶解是一个吸热或放热的过程,根据溶解过程的热效应可以分为:1. 吸热溶解:溶解过程吸收热量,此时溶解过程是一个端吸热的过程。

2. 放热溶解:溶解过程放出热量,此时溶解过程是一个放热的过程。

五、溶液的稀释溶液的稀释指的是在一定量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溶剂,使得浓度变稀。

按照稀释定律,溶液的浓度与溶解质的物质量和稀释后的溶液体积之积保持不变。

六、溶液的制备制备溶液可以采取直接溶解法、稀释法、滤过法等方法。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注意安全。

七、饱和溶液的沉淀及判别饱和溶液中的溶质由于所饱和,因而可能会产生沉淀。

通过溶液中沉淀的颜色、形状、溶解度积等来判别溶质的种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1)对于大多数固体: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2)对于Ca(OH):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2饱和石灰水不饱和石灰水··概念的理解:(1)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温度和溶质的量的多少有关系。

因此在谈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否则就无意义。

(2)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仍然可以溶解其他溶质。

如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仍可溶解蔗糖。

(3)有些物质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不能形成饱和溶液,如:酒精没有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一般,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过程中溶液组成的分析: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不发生结晶的前提下)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②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溶液的溶剂质量不变,溶质、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均增大。

③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不发生结晶的前提下)溶质质量不变,溶剂、溶液质量变小,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剂、溶液质量增大,溶质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①观察法:当溶液底部有剩余溶质存在,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时,表明溶液已饱和。

②实验法:当溶液底部无剩余溶质存在时,可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该溶质,搅拌后,若能溶解或溶解一部分,表明该溶液不饱和;若不能溶解,则表明该溶液已饱和。

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为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

它们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如下图所示:A. 饱和浓溶液B.饱和稀溶液C.不饱和浓溶液D.不饱和稀溶液(1)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与溶液的浓和稀没有必然关系。

(2)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3)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剂、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其不饱和溶液浓度大。

考点名称:关于溶液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1. 概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 表达式:溶质质量分数==3. 含义: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是指每100份质量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份为多少。

如100g10%的NaCl溶液中含有10gNaCl.。

不要误认为是100g水中含有10gNaCl。

应用溶质质量分数公式的注意事项:①溶质的质量是指形成溶液的那部分溶质,没有进入溶液的溶质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如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NaCl,则20gNaCl放入50g 水中溶解后,溶质的质量只能是18g。

②溶液的质量是该溶液中溶解的全部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可以是一种或几种溶质)。

③计算时质量单位应统一。

④由于溶液的组成是指溶液中各成分在质量方面的关系,因此,对溶液组成的变化来说,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只有在不超过其最大溶解范围时才有意义。

例如在20℃时,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为26.5%,此时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再向溶液中加入溶质也不会再溶解,浓度也不会再增大。

因此离开实际去讨论溶质质量分数更大的NaCl溶液是没有意义的。

⑤运用溶质质量分数表示溶液时,必须分清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和溶液的质量。

a.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其溶质指不含结晶水的化合物。

如CuSO4·5H2O溶于水时,溶质是CuSO4。

溶质质量分数= ×100%b.当某些化合物溶于水时与水发生了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如Na2O溶于水时发生如下反应:Na2O+H2O==2NaOH。

反应后的溶质是NaOH,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若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有沉淀或气体生成,此时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影响溶质质量分数的因素:(1)影响溶质质量分数的因素是溶质、溶剂的质录,与温度、是否饱和无关。

在改变温度的过程中若引起溶液中溶质、溶剂质量改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会改变,但归根结底,变温时必须考虑溶质、溶剂的质量是否改变。

因而,影响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因素还是溶质、溶剂的质量。

例如:①将饱和的NaNO3溶液降低温度,由于析出品体,溶液中溶质的质缺减少,溶剂的质量不变,所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②将饱和的NaNO3溶液升高温度,只是溶液变成了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因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2)不要认为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就变小;也不要认为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就变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类型(1)利用公式的基本计算①已知溶质、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直接利用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②已知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溶剂的质量。

利用公式: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一溶质的质量③已知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液的质量。

利用公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④质量、体积、密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当溶液的量用体积表示时,计算时应首先将溶液的体积换算成质量后再进行相关计算。

因为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公式中各种量都是以质量来表示的,不能以体积的数据来代替。

利用公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2)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方法计算依据 计算公式 溶液的稀释 ①加水稀释 ②加稀溶液稀释 ①加水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②用稀溶液稀释浓溶液时。

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之和等于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加水稀释: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m 浓×ω浓%=(m 浓+m 水)×ω稀% 溶液的浓缩 ①添加溶质 ②蒸发溶剂 ③加入浓溶液 ①原溶液中的溶质与后加入的溶质质量之和等于混合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 ②蒸发溶剂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没有溶质析出) ③原溶液中的溶质与后加入浓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之和等于混合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蒸发浓缩:浓缩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m 稀-m 水)×ω浓%=m 稀×ω稀%注意:a.几种溶液混合,溶液的体积不能简单相加,即V 总≠V A +V Bb.混合后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可以相加,即m 总=m A +m Bc. 要求混合后溶液的总体积,必须依据公式V=m/ρ,所以要知道混合溶液的密度才能求出总体积。

(3)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a. 固体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根据固体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溶解度(S)=×100g]可推导出:,b. 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意义物质溶解性的量度,受外界温度的影响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多少,不受外界条件影响容积要求100g 无要求温度要求与温度有关一般与温度无关溶液是否饱和一定达到饱和不一定饱和计算公式×100g单位克无单位联系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特殊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1)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其溶质指不含结晶水的化合物。

如CuSO4·5H2O溶于水时,溶质是CuSO4。

溶质质量分数= ×100%(2)溶质只能是已溶解的那一部分,没有溶解的不能做溶质计算如20℃时,20gNaCl投入到50g中水中(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

20℃时50g水最多只能溶解18gNaCl,如溶质的质量为18g,而不是20g,所以该NaCl 溶液的质量分数=18g/(50g+18g)×100%=26.5%。

(3)当某些化合物溶于水时与水发生了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如Na2O溶于水时发生如下反应:Na2O+H2O==2NaOH。

反应后的溶质是NaOH,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4)某混合物溶于水,要计算某一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包括混合物与水的质量如5gNaCl和1gKNO3的混合物溶于100g水,计算NaCl的溶质质量分数:ω(NaCl)=5g/(5g+1g+100g)×100%=4.7%。

(5)利用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之间有着联系。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分数的不变规律:(1)从一瓶溶液中不论取出多少溶液,取出溶液及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原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2)溶质、溶质质量分数均相同的两种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3)一定温度时,向某饱和溶液中加入该溶质,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4)一定温度时,对某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溶剂,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5)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来说,将其饱和溶液(底部没有固体时)升高温度,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而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熟石灰)来说,降低温度,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考点名称:固体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的要素: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而外因就是温度。

如果温度改变,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会改变,因此只有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才有意义。

②标准:“在100g溶剂里”,需强调和注意的是:此处100g是溶剂的质量,而不是溶液的质量。

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溶解度是衡址同一条件下某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标准,只有达到该条件下溶解的最大值,才可知其溶解度,因此必须要求“达到饱和状态”。

④单位:溶解度是所溶解的质量,常用单位为克(g)。

概念的理解:①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②溶解度概念中的四个关键点:“一定温度,100g 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是同时存在的,只有四个关键点都体现出来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应用才是有意义的,否则没有意义,说法也是不正确的。

溶解度曲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这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表示意义a.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和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b.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c.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某一相同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d.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e.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一般物质在较高温度下制成饱和溶液,快速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超过室温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时的溶液叫过饱和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