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抗原提呈讲义细胞及抗原提呈
11_APC和抗原提呈
(2)迁移期DC
在输入淋巴管和淋巴液中迁移的DC称为隐蔽细胞;外周血DC 包括迁移DC和DC前体。
(3)成熟DC:迁移到外周免疫器官的DC。如: 外周免疫器官的T细胞区的并指状DC(IDC) 即属于成熟DC
特点: ①表面有许多树突样突起; ②低表达模式识别受体,识别摄取抗原能力弱,加工能力 弱; ③MHC分子、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的表达显著提高,提 呈抗原和激发免疫应答的能力很强。
3、DC的功能
(1)识别、摄取和加工抗原,参与固有免疫; (2)抗原提呈与免疫激活作用,DC是唯一能 直接激活初始T细胞的APC.(最重要的功能)
• ①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一信号; • ②高表达CD80、CD86、CD40等共刺激分子,为T细胞活化提 供了充足的第二信号。 • ③DC分泌细胞因子,高表达粘附分子,从而完整启动免疫 应答 • ④DC还能通过诱导Ig类别的转换和释放某些可溶性因子等 促进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2、通过MHCⅠ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的APC
• 能够降解、加工细胞内(内源性)抗原肽,并以抗 原肽-MHCⅠ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 CD8+T细胞,属广义的APC。 • 此类细胞通常被胞内寄生病原体感染而产生病原体 抗原或细胞突变产生突变蛋白抗原,提呈抗原给 CD8+T细胞而自身被识别、杀伤,故又称为靶细胞, 即被CD8+T细胞杀伤的靶细胞。
(一)APC提呈抗原的分类 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 :来源于APC 之外的抗原,如被吞噬的细胞、细菌、蛋白质抗 原等。
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 :细胞(靶
细胞或广义APC)内合成的抗原,如被病毒感染的 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 原和某些胞内的自身成分等。
(双语)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双语)
蛋白酶体:大分子蛋白水解酶复合体,为中空的 圆柱体结构,具有酶活性的组分主要是两种蛋白 酶体β亚单位PSMB8和PSMB9。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TAP):是一种由两个亚 单位组成的异二聚体(TAP1/2),跨膜蛋白, 在内质网膜上形成孔道,以ATP依赖的方式对肽 进行主动转运,选择性的转运适合与MHCⅠ类 分子结合的含8-12个氨基酸的抗原肽。
(Mononuclear Macrophage)
•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 •吞噬和清除病原微生物,参与炎症反应,发挥专 职性APC功能。
二、单核/巨噬细胞
三、B淋巴细胞(B Lymphocyte)
主要通过膜表面受体BCR摄取抗原,尤其 当抗原浓度较低时,能浓集抗原并使之内 化,发挥抗原提呈作用。
Proteasome
Large, multisubunit enzyme assemblage. Degrade a broad range of cytosolic proteins. TAP(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 Have two subunits: TAP-1 and TAP-2. Form a heterodimeric channel that selectively pumps a wide assortment of peptides of 8-12 residues from the cytosol into the RER lumen in an ATP-dependent manner.
Ia-associated invariant chain (Ii)
A polypeptide. Functions: 1.Promote stable folding of the classⅡprotein; 2.Block the classⅡpeptide-binding site; 3.Facilitate the classⅡMHC protein export.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提呈
1.5 树突状细胞的特点
树突状细胞(DC)是机体内功能最强的APC,有以
下特点:
1.能够直接刺激初始T细胞,是免疫应答反应的始动
者;
2.是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
3.髓系DC主要参与激发T细胞免疫应答,淋巴系DC
通过分泌高水平Ⅰ型干扰素主要参与抗病毒固有免
疫;
4.非成熟DC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能力强,而成熟
滤泡样DC(FDC):分布于外周淋巴器官淋巴滤泡 生发中心。不表达MHCII,参与体液免疫应答的激 活过程和诱导、维持免疫记忆。
13
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 间质性DC 分布于实质器官间质毛细血管附近
未成熟DC,其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能力较强,但不能递呈 抗原、激发免疫应答。
郎格罕斯细胞(LC)位于表皮和胃肠上皮部位
成熟DC的主要标志为CD1a、CD11c、CD83,高水 平表 达 MHC-Ⅰ/Ⅱ 类分 子 , 辅助 刺激分 子 CD80及 CD86,黏附分子CD40、CD54以及β整合素家族成员。
8
1.2 来源、分化、发育及迁移
1.2.1 来源
9
按来源不同分髓系DC(DC1)和淋巴系DC(DC2) 两类 , 主要不同点为: ①产生的细胞因子(CK)不同,DC1受CD40L刺激后, 24h之内即可大量产生IL-12,而DC2不产生IL-12; ②诱导分化的细胞不同,DC1诱导Th1分化,而DC2诱 导Th2分化。
10
1.2.2 分化、发育、成熟及迁移
髓系DC分化发育过程已逐渐清楚,但对淋巴系的知
之甚少。
很强的内吞、加工、处理抗 原的能力,但处理初始T细
胞和MLR的能力较弱
主要标志为CD1a、CD11c、 CD83,高水平表达MHC- Ⅰ/Ⅱ
《医学免疫学》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一、免疫术语APC(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是能够加工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专职性APC(professional antigen-presenting cell):包括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能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具有直接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的功能。
二、专职性APC的种类和特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DC是一类成熟时具有许多树突样突起的、能够识别、摄取和加工外源性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初始T细胞并诱导T细胞活化增殖、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DC是机体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是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
分类:根据来源分类:经典DC(cDC):髓系DC浆细胞样DC(pDC):淋巴系DC 根据成熟状态分类:未成熟DC、(迁移期DC)、成熟DC。
未成熟DC特点:表达模式识别受体,能有效识别、摄取和加工外源性抗原;低水平表达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
成熟DC特点:高水平表达MHCⅡ类分子等,能有效提呈抗原和激活T细胞;低表达模式识别受体,识别、摄取和加工外源性抗原能力弱。
未成熟DC与成熟DC特点的比较功能:识别、摄取和加工抗原,参与固有免疫。
♦抗原提呈与免疫激活作用(MHC分子、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细胞因子)♦免疫调节作用♦免疫耐受的维持与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monocyte)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
功能:♦吞噬和清除病原微生物♦发挥专职性APC功能,刺激已活化的效应T细胞或记忆T细胞♦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激活巨噬细胞,促进其杀伤病原体能力B细胞激活的Th辅助B细胞活化,对TD-Ag应答产生抗体,表达CD80/CD86等共刺激分子;作为专职性APC时,主要以BCR识别、浓集和内化抗原,刺激已活化的效应T细胞或记忆T细胞。
大学免疫学11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一、选择题A型题1、具有抗原呈递功能的是DA、辅助性T细胞B、杀伤性T细胞C、抑制性T细胞D、B细胞E、NK细胞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功能EA、吞噬并清除病原微生物B、清除衰老细胞,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C、抗原呈递作用D、杀伤肿瘤细胞E、以上均是3、巨噬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是EA、非特异性吞噬颗粒性抗原B、非特异性吞噬可溶性抗原C、被动吸附抗原D、借助表面IgGFc受体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E、以上均是4、APC呈递外源性抗原的关键分子是BA、MHC I类分子B、MHC II类分子C、MHC III类分子D、黏附分子E、协同因子5、专职APC,应排除BA、单核细胞B、血管内皮细胞C、B细胞D、树突状细胞E、巨噬细胞6、分布在皮肤、表皮的DC称为CA、滤泡样DCB、并指状DCC、郎格汉斯细胞D、间质DCE、隐蔽DC7、分布在体液中的DC是EA、滤泡样DCB、并指状DCC、郎格汉斯细胞D、间质DCE、隐蔽DC8、淋巴组织中的DC是AA、滤泡样DCB、血液DCC、朗格汉斯细胞D、间质DCE、隐蔽DC9、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APC是AA、DCB、巨噬细胞C、B细胞D、内皮细胞E、纤维细胞10、初次免疫提呈抗原的APC是AA、DCB、巨噬细胞C、B细胞D、内皮细胞E、纤维细胞11、下面哪个不属于专职APC DA、FDCB、巨噬细胞C、B细胞D、内皮细胞E、LC12、专职APC与非专职APC之间的区别是因为前者组成性表达BA、MHC I类分子B、MHC II类分子C、MHC II类分子D、黏附分子E、CD分子13、能刺激Native T细胞增殖的是AA、DCB、巨噬细胞C、B细胞D、内皮细胞E、纤维细胞14、所有类型的DC均来源于AA、血液B、淋巴液C、骨髓D、唾液E、皮肤15、不在DC表面表达的分子是CA、MHC I类分子B、MHC II类分子C、TCRD、黏附分子E、协同因子16、并指状DC位于BA、淋巴组织的滤泡区B、淋巴组织的T细胞区C、淋巴组织的边缘区D、表皮E、血液17、抗原浓度较低的情况下,B细胞摄取抗原主要是CA、非特异性胞饮B、吞噬作用C、通过高亲和力的抗原受体浓集内化抗原D、通过FcγR介导的内吞作用E、吞饮作用18、内源性抗原肽需经哪种分子转运进入内质网BA、LMPB、TAPC、CLIPD、(α-β-Ii)3E、Ii19、专职APC的特点,应排除 DA、天然表达MHC II类分子B、高水平表达协同刺激分子C、激活Th细胞D、提呈伴随炎症发生E、天然表达MHC I类分子20、MHC II类分子与恒定链(Ii)形成九聚体,其中关于Ii的作用,错误的是 DA、促进MHC II类分子αβ二聚体形成B、促进MHC II类分子的转运C、封闭MHC II类分子抗原结合槽D、促进外源性抗原的降解E、阻止MHC II类分子与内源性多肽结合21、抗原提呈细胞所不具备的作用是 DA、促进T细胞表达特异性抗原受体B、降解抗原为小分子肽段C、使MHC分子与抗原肽结合D、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E、摄取抗原22、关于DC提呈抗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A、DC是重要的专职APCB、DC提呈抗原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致T细胞凋亡C、DC不能提呈内源性抗原D、DC是激活初始T细胞最重要的APCE、DC能诱导免疫耐受23、下列能够提呈抗原的细胞,应排除 CA、肿瘤细胞B、巨噬细胞C、红细胞D、上皮细胞E、内皮细胞24、MHC I类途径中抗原和MHC 分子结合的部位是 DA、溶酶体B、内体C、高尔基体D、内质网E、线粒体25、MHC II类途径中抗原和MHC分子结合的部位是 AA、溶酶体B、内体C、高尔基体D、内质网E、线粒体26、MHC I类途径中降解抗原的分子是AA、LMPB、TAPC、CLIPD、(α-β-Ii)3E、Ii27、MHC I类途径中转运抗原多肽的分子是BA、LMPB、TAPC、CLIPD、(α-β-Ii)3E、Ii28、APC激活T细胞需要下列分子,应排除的是EA、MHC分子B、协同刺激分子C、黏附分子D、细胞因子E、BCR29、抗体提呈的过程不包括CA、抗原摄取及加工B、细胞之间黏附C、抗原特异性活化D、协同刺激作用E、细胞因子信号参与30、MHC II类途径中降解抗原的部位是DA、蛋白酶体B、高尔基体C、内质网D、溶酶体E、核蛋白体31、糖脂类抗原由下面哪个分子进行提呈AA、CD1B、CD8C、CD4D、MHC I类分子E、MHC II类分子32. 参与APC激活T细胞的分子,不包括E A.MHC分子B.共刺激分子C.黏附分子D.细胞因子E.抗体分子33. HLA-DM分子的功能是BA.促进抗原肽进入内质网B. 使CLIP与抗原肽结合槽解离C. 提呈内源性抗原D.提呈外源性抗原E.将li降解为CLIP34. 不在DC表面表达的分子是C A.MHC I类分子B.MHC II类分子C.TCRD.黏附分子E.共刺激分子35. 抗原提呈的过程不包括CA.抗原摄取及加工B.细胞之间黏附C.抗原特异性活化D.共刺激作用E.细胞因子信号参与36. 并指状DC位于BA.淋巴组织的滤泡区B.淋巴组织的T细胞区C.淋巴组织的边缘区D.表皮E.血液B型题A、T淋巴细胞B、树突状细胞C、NK细胞D、B淋巴细胞E、巨噬细胞1、产生细胞免疫的淋巴细胞是A2、能够自然杀伤靶细胞的淋巴细胞是C3、抗原呈递能力最强的APC是B4、具有ADCC作用的淋巴细胞是E5、抗体形成细胞是DA、单核-巨噬细胞系统B、树突状细胞C、B细胞D、活化的T细胞E、NK T细胞6、呈递抗原能力最强的细胞是B7、即是APC,又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C8、具有吞噬作用但没有Birbeck颗粒的APC是A9、能激活Naitve T细胞B10、糖脂类抗原提呈后能激活的细胞是EA、MHC I类途径B、MHC II类途径C、LMPD、TAPE、内体(吞噬溶酶体)11、提呈内源性抗原的主要途径是A12、提呈外源性抗原的主要途径是B13、可对内源性抗原肽转运的是D14、降解外源性抗原的场所是E15、降解内源性抗原的分子是CA、单核-巨噬细胞B、并指状DCC、B细胞D、滤泡状DCE、LC16、未成熟DC是E17、成熟DC是B18、在体液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的DC是D19、在免疫应答和免疫防御机制中都起重要作用的是A20、能通过膜Ig浓集抗原并内化的细胞是C二、名词解释1、APC :抗原提呈细胞是指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医学免疫学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浙中医大 微免教研室 刘文洪
26
滤泡样DC(FDC)
FDC B cells
FDC express high levels of membrane receptors for
antibody and complement. By these, FDC actives the B
cells in lymph nodes. 浙中医大 微免教研室 刘文洪
2. 抗原提呈与免疫激活
3. 免疫调节
4. 免疫耐受的维持与诱导
浙中医大 微免教研室 刘文洪
29
DC的生物学功能
抗原提呈
*胞饮作用
*吞噬作用
*受体介导的 内吞 (FcR/CR/ 甘露糖受体)
浙中医大 微免教研室 刘文洪
免疫调节
* 激活初始T细 胞,启动免疫 应答
*分泌细胞因子, 调节免疫细胞 分化发育
浙中医大 微免教研室 刘文洪
17
第一节 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和特点
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 (一)类型与特点: 根据来源分类 根据分化成熟状态分类 根据组织分布分类
浙中医大 微免教研室 刘文洪
18
DC的分类——根据来源分类
髓系DC: 免疫应答的诱 导和启动 淋巴系DC: 干扰素产生细 胞,抗病毒作 用
浙中医大 微免教研室 刘文洪
19
DC的分类——根据分化成熟状态分类
髓系DC大多为未成熟状态,摄取Ag或接受某些刺激(炎性 信号)分化成熟,成熟过程同时发生迁移。
前体阶段
未成熟阶段
迁移期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2014)
3.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的 形成与抗原提呈
抗原肽与MHC I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α1, , α2)结合,经高尔基体转运至细胞膜上供 CD8细胞识别。 氨基肽酶进一步修剪抗原肽使之适合抗原 结合槽。 羟基氧化还原酶Erp7催化α2功能区二硫键 断裂与重建。
钙连接蛋 白:存在 于内质网 腔内。限 制MHC I 类分子的 移动,调 节胞内 MHC I类 分子的转 运,并有 利于MHC I类分子的 组装,保 证其完整 性。
3. DC的功能
(1)识别、摄取和加工抗原,参与固有免疫:
表达模式识别受体(甘露糖受体,Toll样受体) 及Fc受体。 摄取抗原物质,消化,加工。 pDC 产生大量I型干扰素,抗病毒作用。
(2)提呈抗原与免疫激活:
抗原肽-MHCII-----初始CD4+T细胞 1st 信号 抗原肽-MHCI -----初始CD8+T细胞 高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CD86。2nd 信号 高表达黏附分子,有利于细胞间相互作用。 唯一能直接激活初始T细胞的专职APC。
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上皮及间皮细胞 等。
三. 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
(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
是连接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桥梁。 - 表面有免疫识别受体,能摄取病原微生物,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 加工处理抗原和提呈给初始T细胞,启动适 应性免疫应答.是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MIIC
2. MHCII类分子的合成与转运
MHC II 类分子α链,β链在粗面内质网中合成 与Ia相关恒定链结合(Ia-associated invariant chain,Ii )形成(αβIi)3九聚体。 经高尔基体形成富含MHCII类分子小室(MHC class II compartment, MIIC) 在MIIC内,Ii链被降解, 遗留一小片段在MHCII 类分子肽结合区,称MHCII类分子相关恒定链多肽 (class II-associated invariant chain peptide ,CLIP )
医学免疫学第十一章:APC及抗原提呈(新)PPT课件
-
-
胸腺依赖区
胸腺 DC
胸腺
++ + ?
+
朗罕细胞 表皮粒层及基层 ++++ +
+
+
胃肠上皮层
间质性 DC 实质性器官间质 ++++ ?
?
+
的毛细血管附近
隐蔽细胞 淋巴结输入管 +++ ?
?
-
单核/巨噬细胞 全身组织,器官 ++/- +
+
-
B 细胞
外周血,淋巴结 ++
+
+
-
CTL 的靶细胞 全身有核细胞 MHC-I 分子
─────────────────────────────
DC 细胞
滤泡 DC 淋巴滤泡
++/- + +
-
并指状细胞 同上,淋巴组织 ++++ - -
-
胸腺依赖区
胸腺 DC 胸腺
++ + ?
+
朗罕细胞 表皮粒层及基层 ++++ + +
+
胃肠上皮层
间质性 DC 实质性器官间质 ++++ ? ?
+
的毛细血管附近
隐蔽细胞 淋巴结输入管 +++ ? ?
-
单核/巨噬细胞 全身组织,器官 ++/- + +
-
抗原呈递细胞(第11章) (2)
抗原递呈能力强。
非专职APC: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等。
一般不表达或低表达MHC-II类分子,在炎症过程中或CK 诱导下表达MHC-II类分子等,抗原递呈能力弱。
➁通过MHC-I类分子提呈内外源性抗原的APC: 即CD8+T细胞杀伤的靶细胞,如胞内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
A.未成熟DC
正常情况下,机体绝大多数DC处于非成熟状态,表达能 介导DC摄取抗原的一些膜受体,但其MHCII类分子和协同 刺激分子表达水平低。
未成熟DC摄取抗原能力强,但提呈抗原和激发免疫应答 的能力较弱。
B.成熟DC
iDC在摄取抗原或受到某些炎症因子(如LPS、IL-1β、 TNF-α)刺激后,可逐渐分化成熟,其摄取抗原的膜受体 显著降低,但MHCII类分子、协同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的 表达显著提高。 成熟DC抗原能力弱,但提呈抗原和激发免疫应答的能力强。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 及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P93)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一、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
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
指能够加工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 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
2. 分类:
通过MHC-II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的APC: 包括专职和非专职APC
通过MHC-I类分子提呈内外源性抗原的APC: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2. 分类:
➀通过MHC-II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的APC:分2类 专职APC:包括巨噬细胞(Mφ)、树突状细胞(DC)和B细胞。
ZZ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抗原提呈细胞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s)是一类能 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的细胞。
分类
根据其来源和功能,抗原提呈细胞主要分为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s)、巨噬细胞(Macrophages)、B 淋巴细胞等。
https://
2023 WORK SUMMARY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 的处理及提呈
REPORTING
https://
目录
• 抗原提呈细胞概述 • 抗原的处理 • 抗原的提呈 • 抗原提呈细胞与免疫应答 • 抗原提呈细胞的激活与分化
PART 01
PART 05
抗原提呈细胞的激活与分 化
APC的激活信号
微生物成分
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成分,可直接与APC表面的Toll样 受体结合,激活APC。
01
细胞因子
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可 诱导APC表达共刺激分子和细胞因子, 进一步激活T细胞。
02
03
抗原抗体复合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与APC表面的Fc受 体结合,触发APC的激活信号。
过程
抗原在细胞内被降解成多肽,与MHC-Ⅰ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MHC-Ⅰ类分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供CD8+T细胞识别。
特点
主要针对细胞内抗原,是CD8+T细胞识别的主要方式。
MHC-Ⅱ类分子途径
描述
MHC-Ⅱ类分子途径是抗原提呈 细胞将外源性抗原处理后与 MHC-Ⅱ类分子结合,将信息传 递给CD4+T细胞的途径。
过程
抗原通过吞噬、胞饮等方式进入 细胞内,在特定的酸性环境中被 降解成多肽,与MHC-Ⅱ类分子 结合,形成抗原-MHC-Ⅱ类分子 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供 CD4+T细胞识别。
第11章_抗原提呈Agpresentation
细胞之间的接触导致细胞骨架蛋白极化, 细胞内囊泡和表面受体移动到接触面。T细胞 和APC相接触的区域称为免疫突触 (immunological synapse)。
免疫细胞之间的接触是短暂的,只持 续数分钟或几小时。
MHC II类分子提呈抗原的简要过程
MHC II类分子也进入内质网。 不变链(invariant chain, Ii)可以防止MHC II 类分子在内质网中与肽结合,并将MHC II类分子从 内质网引入MIIC。
三个MHC II类分子和三条Ii形成一个九 聚体
MHC II类分子提呈肽的详细过程
一、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过程
1、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
胞浆内合成的抗原称为内源性抗原,通过吞噬小体进入 细胞的抗原为外源性抗原
2、两类MHC分子结合的肽来源不同 • MHC I 类分子结合来源于胞浆蛋白的肽
• MHC II 类分子结合膜结构小泡中的肽 • I类和II类分子提呈的肽分别由CD8+或CD4+ T细胞识别
如果仅是外周组织细胞感染了病原体, 而APC没有被感染,那么CD8+ T细胞怎样活 化成为效应细胞呢?
感染了病原体的细胞或者病毒通过吞噬的 途径被APC捕获,但是却可以活化CD8+ T细 胞。How?
MHC I类分子交叉呈递抗原的可能机制之一:
肽交换模型
装载有肽的MHC I类分子通过细胞膜内 化作用到达吞噬小体,与MHC II类分子同 处一室,在此处它们之间结合的肽发生交 换。
3、MHC I类分子提呈肽的过程
蛋白质要想变成可以被MHC I类 分子结合的肽,首先胞浆内的蛋白 要被降解成肽片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大家
THANKS
抗原处理),在与T细胞接触的过
程中被T细胞识别,从而将抗原信息 传递给T细胞(抗原提呈)。
一、摄取抗原
Uptake of exogenous antigens (外源性抗原的摄取)
Membrane Ig receptor mediated Uptake(BCR介导内吞)
Phagocytosis (吞噬)
非专职 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
及间皮细胞 表达MHCⅠ类分子的细胞(靶细胞)
第一节 APC 一、DC(dendritic cell) Steinman(1973)
典型树突状形态 高表达MHC-Ⅱ 刺激初始T细胞活化
◇未成熟DC
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能力强大,而提呈能力弱
◇成熟DC
相反(抗原提呈能力最强)
的形成和表达
B
Macrophges
PRR-识活别化T细或胞记忆 调理受体-吞噬
B cells
BCR摄取活特化或异记A忆g
T细胞
Dendritic cells
巨吞饮初始T细胞
吞噬
10
第二节 抗原的处理及提呈(Antigen Processing and Presentation)
抗原处理和提呈
将Ag分子降解并加工处理成多肽片段 ,以Ag-MHC形式表达于APC的表面(
精品
第11章抗原提呈细胞及抗 原提呈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及抗原提呈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nd Antigen Presentation
概念、种类
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
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 给T淋巴细胞。
种类 专职 巨噬细胞、DC和B细胞: MHC-Ⅱ
IDC →免疫激活
B细胞识别
朗格汉 斯细胞
隐蔽 细胞
Mφ FDC IDC
(三)DC的生物学作用
免疫激活
双信号刺激——激活T细胞 免疫耐受(DC携带Ag进入胸腺发生阴性选择) 免疫记忆维持(FDC携带Ag刺激B细胞) T细胞发育(胸腺阴性选择) 免疫调节 (分泌IL-12、IL-4等;IL-1、IL-6、
Complement receptor
Y
mediated phagocytosis
(CR介导内吞)
Pinocytosis (吞饮)
Opsonization
(调理) Y
Fc receptor mediated phagocytosis
(FcR介导内吞)
二、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
MHC-I类分子途径 MHC-II类分子途径 CD1分子途径
(一) MHC-I类分子途径
内源性抗原的提呈
通过蛋白酶体降解成多肽 与MHC-I 分子结合成 多肽 /MHC-I 复合物 转运到细胞膜 提呈给 CD8+T cells
(二) MHC-II类分子途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恒定链的作用
-促进Ⅱ类分子的形成 -促进Ⅱ类分子的转运 -阻止Ⅱ类分子与内源性多 肽结合
IFN、TNF等)
二、单核巨噬细胞
来源与分布
主要表面标志
PRR(非调理性)
表面受体
表面分子
调理性受体 Ⅱ/Ⅰ类抗原 ──抗原递呈
表面抗原
B7、CD40——协同刺激
MPS的主要功能:
吞噬、杀伤 介导炎症 免疫调节 细胞毒作用 抗原加工与提呈
三、B细胞
B 1. BCR 捕获抗原
2.内化抗原并表达CD40 3. 抗原降解 4. MHC/多肽复合物
外源性抗原的提呈
are taken up by APC processed into peptides that bind to MHCII molecules forming peptide/MHCII complex transported to the cell surface presented to CD4+ T cell
(一)表面标志
◇未成熟DC
MHC-Ⅱ/Ⅰ类分子、FcRⅡ、C3bR、PRR
◇成熟DC
CD1a、CD11c及CD83 高表达MHC-Ⅱ/Ⅰ类分子 高表达CD80、CD86、CD40、CD54
(二)来源、分布
来源
分布
淋巴样组织 非淋巴样组织 体液
LC→摄取FD、C加工处理Ag
隐蔽细胞
滞留或浓缩Ag
小结 二种抗原提呈途径的比较
途径 Ag 降解部位 pMHC 对象
Ⅰ类分子 内源性 蛋白酶体 ER
Tc
Ⅱ类分子 外源性 溶酶体 内体
Th
Question: Briefly comparis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交p叉ath提wa呈ys of antigen pres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