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抗原提呈讲义细胞及抗原提呈

合集下载

11_APC和抗原提呈

11_APC和抗原提呈

(2)迁移期DC
在输入淋巴管和淋巴液中迁移的DC称为隐蔽细胞;外周血DC 包括迁移DC和DC前体。
(3)成熟DC:迁移到外周免疫器官的DC。如: 外周免疫器官的T细胞区的并指状DC(IDC) 即属于成熟DC
特点: ①表面有许多树突样突起; ②低表达模式识别受体,识别摄取抗原能力弱,加工能力 弱; ③MHC分子、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的表达显著提高,提 呈抗原和激发免疫应答的能力很强。
3、DC的功能
(1)识别、摄取和加工抗原,参与固有免疫; (2)抗原提呈与免疫激活作用,DC是唯一能 直接激活初始T细胞的APC.(最重要的功能)
• ①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一信号; • ②高表达CD80、CD86、CD40等共刺激分子,为T细胞活化提 供了充足的第二信号。 • ③DC分泌细胞因子,高表达粘附分子,从而完整启动免疫 应答 • ④DC还能通过诱导Ig类别的转换和释放某些可溶性因子等 促进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2、通过MHCⅠ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的APC
• 能够降解、加工细胞内(内源性)抗原肽,并以抗 原肽-MHCⅠ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 CD8+T细胞,属广义的APC。 • 此类细胞通常被胞内寄生病原体感染而产生病原体 抗原或细胞突变产生突变蛋白抗原,提呈抗原给 CD8+T细胞而自身被识别、杀伤,故又称为靶细胞, 即被CD8+T细胞杀伤的靶细胞。
(一)APC提呈抗原的分类 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 :来源于APC 之外的抗原,如被吞噬的细胞、细菌、蛋白质抗 原等。
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 :细胞(靶
细胞或广义APC)内合成的抗原,如被病毒感染的 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 原和某些胞内的自身成分等。

(双语)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双语)

(双语)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双语)

蛋白酶体:大分子蛋白水解酶复合体,为中空的 圆柱体结构,具有酶活性的组分主要是两种蛋白 酶体β亚单位PSMB8和PSMB9。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TAP):是一种由两个亚 单位组成的异二聚体(TAP1/2),跨膜蛋白, 在内质网膜上形成孔道,以ATP依赖的方式对肽 进行主动转运,选择性的转运适合与MHCⅠ类 分子结合的含8-12个氨基酸的抗原肽。
(Mononuclear Macrophage)
•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 •吞噬和清除病原微生物,参与炎症反应,发挥专 职性APC功能。
二、单核/巨噬细胞
三、B淋巴细胞(B Lymphocyte)
主要通过膜表面受体BCR摄取抗原,尤其 当抗原浓度较低时,能浓集抗原并使之内 化,发挥抗原提呈作用。
Proteasome
Large, multisubunit enzyme assemblage. Degrade a broad range of cytosolic proteins. TAP(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 Have two subunits: TAP-1 and TAP-2. Form a heterodimeric channel that selectively pumps a wide assortment of peptides of 8-12 residues from the cytosol into the RER lumen in an ATP-dependent manner.
Ia-associated invariant chain (Ii)
A polypeptide. Functions: 1.Promote stable folding of the classⅡprotein; 2.Block the classⅡpeptide-binding site; 3.Facilitate the classⅡMHC protein export.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提呈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提呈
15
1.5 树突状细胞的特点
树突状细胞(DC)是机体内功能最强的APC,有以
下特点:
1.能够直接刺激初始T细胞,是免疫应答反应的始动
者;
2.是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
3.髓系DC主要参与激发T细胞免疫应答,淋巴系DC
通过分泌高水平Ⅰ型干扰素主要参与抗病毒固有免
疫;
4.非成熟DC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能力强,而成熟
滤泡样DC(FDC):分布于外周淋巴器官淋巴滤泡 生发中心。不表达MHCII,参与体液免疫应答的激 活过程和诱导、维持免疫记忆。
13
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 间质性DC 分布于实质器官间质毛细血管附近
未成熟DC,其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能力较强,但不能递呈 抗原、激发免疫应答。
郎格罕斯细胞(LC)位于表皮和胃肠上皮部位
成熟DC的主要标志为CD1a、CD11c、CD83,高水 平表 达 MHC-Ⅰ/Ⅱ 类分 子 , 辅助 刺激分 子 CD80及 CD86,黏附分子CD40、CD54以及β整合素家族成员。
8
1.2 来源、分化、发育及迁移
1.2.1 来源
9
按来源不同分髓系DC(DC1)和淋巴系DC(DC2) 两类 , 主要不同点为: ①产生的细胞因子(CK)不同,DC1受CD40L刺激后, 24h之内即可大量产生IL-12,而DC2不产生IL-12; ②诱导分化的细胞不同,DC1诱导Th1分化,而DC2诱 导Th2分化。
10
1.2.2 分化、发育、成熟及迁移
髓系DC分化发育过程已逐渐清楚,但对淋巴系的知
之甚少。
很强的内吞、加工、处理抗 原的能力,但处理初始T细
胞和MLR的能力较弱
主要标志为CD1a、CD11c、 CD83,高水平表达MHC- Ⅰ/Ⅱ

《医学免疫学》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医学免疫学》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一、免疫术语APC(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是能够加工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专职性APC(professional antigen-presenting cell):包括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能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具有直接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的功能。

二、专职性APC的种类和特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DC是一类成熟时具有许多树突样突起的、能够识别、摄取和加工外源性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初始T细胞并诱导T细胞活化增殖、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DC是机体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是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

分类:根据来源分类:经典DC(cDC):髓系DC浆细胞样DC(pDC):淋巴系DC 根据成熟状态分类:未成熟DC、(迁移期DC)、成熟DC。

未成熟DC特点:表达模式识别受体,能有效识别、摄取和加工外源性抗原;低水平表达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

成熟DC特点:高水平表达MHCⅡ类分子等,能有效提呈抗原和激活T细胞;低表达模式识别受体,识别、摄取和加工外源性抗原能力弱。

未成熟DC与成熟DC特点的比较功能:识别、摄取和加工抗原,参与固有免疫。

♦抗原提呈与免疫激活作用(MHC分子、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细胞因子)♦免疫调节作用♦免疫耐受的维持与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monocyte)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

功能:♦吞噬和清除病原微生物♦发挥专职性APC功能,刺激已活化的效应T细胞或记忆T细胞♦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激活巨噬细胞,促进其杀伤病原体能力B细胞激活的Th辅助B细胞活化,对TD-Ag应答产生抗体,表达CD80/CD86等共刺激分子;作为专职性APC时,主要以BCR识别、浓集和内化抗原,刺激已活化的效应T细胞或记忆T细胞。

大学免疫学11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大学免疫学11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一、选择题A型题1、具有抗原呈递功能的是DA、辅助性T细胞B、杀伤性T细胞C、抑制性T细胞D、B细胞E、NK细胞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功能EA、吞噬并清除病原微生物B、清除衰老细胞,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C、抗原呈递作用D、杀伤肿瘤细胞E、以上均是3、巨噬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是EA、非特异性吞噬颗粒性抗原B、非特异性吞噬可溶性抗原C、被动吸附抗原D、借助表面IgGFc受体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E、以上均是4、APC呈递外源性抗原的关键分子是BA、MHC I类分子B、MHC II类分子C、MHC III类分子D、黏附分子E、协同因子5、专职APC,应排除BA、单核细胞B、血管内皮细胞C、B细胞D、树突状细胞E、巨噬细胞6、分布在皮肤、表皮的DC称为CA、滤泡样DCB、并指状DCC、郎格汉斯细胞D、间质DCE、隐蔽DC7、分布在体液中的DC是EA、滤泡样DCB、并指状DCC、郎格汉斯细胞D、间质DCE、隐蔽DC8、淋巴组织中的DC是AA、滤泡样DCB、血液DCC、朗格汉斯细胞D、间质DCE、隐蔽DC9、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APC是AA、DCB、巨噬细胞C、B细胞D、内皮细胞E、纤维细胞10、初次免疫提呈抗原的APC是AA、DCB、巨噬细胞C、B细胞D、内皮细胞E、纤维细胞11、下面哪个不属于专职APC DA、FDCB、巨噬细胞C、B细胞D、内皮细胞E、LC12、专职APC与非专职APC之间的区别是因为前者组成性表达BA、MHC I类分子B、MHC II类分子C、MHC II类分子D、黏附分子E、CD分子13、能刺激Native T细胞增殖的是AA、DCB、巨噬细胞C、B细胞D、内皮细胞E、纤维细胞14、所有类型的DC均来源于AA、血液B、淋巴液C、骨髓D、唾液E、皮肤15、不在DC表面表达的分子是CA、MHC I类分子B、MHC II类分子C、TCRD、黏附分子E、协同因子16、并指状DC位于BA、淋巴组织的滤泡区B、淋巴组织的T细胞区C、淋巴组织的边缘区D、表皮E、血液17、抗原浓度较低的情况下,B细胞摄取抗原主要是CA、非特异性胞饮B、吞噬作用C、通过高亲和力的抗原受体浓集内化抗原D、通过FcγR介导的内吞作用E、吞饮作用18、内源性抗原肽需经哪种分子转运进入内质网BA、LMPB、TAPC、CLIPD、(α-β-Ii)3E、Ii19、专职APC的特点,应排除 DA、天然表达MHC II类分子B、高水平表达协同刺激分子C、激活Th细胞D、提呈伴随炎症发生E、天然表达MHC I类分子20、MHC II类分子与恒定链(Ii)形成九聚体,其中关于Ii的作用,错误的是 DA、促进MHC II类分子αβ二聚体形成B、促进MHC II类分子的转运C、封闭MHC II类分子抗原结合槽D、促进外源性抗原的降解E、阻止MHC II类分子与内源性多肽结合21、抗原提呈细胞所不具备的作用是 DA、促进T细胞表达特异性抗原受体B、降解抗原为小分子肽段C、使MHC分子与抗原肽结合D、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E、摄取抗原22、关于DC提呈抗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A、DC是重要的专职APCB、DC提呈抗原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致T细胞凋亡C、DC不能提呈内源性抗原D、DC是激活初始T细胞最重要的APCE、DC能诱导免疫耐受23、下列能够提呈抗原的细胞,应排除 CA、肿瘤细胞B、巨噬细胞C、红细胞D、上皮细胞E、内皮细胞24、MHC I类途径中抗原和MHC 分子结合的部位是 DA、溶酶体B、内体C、高尔基体D、内质网E、线粒体25、MHC II类途径中抗原和MHC分子结合的部位是 AA、溶酶体B、内体C、高尔基体D、内质网E、线粒体26、MHC I类途径中降解抗原的分子是AA、LMPB、TAPC、CLIPD、(α-β-Ii)3E、Ii27、MHC I类途径中转运抗原多肽的分子是BA、LMPB、TAPC、CLIPD、(α-β-Ii)3E、Ii28、APC激活T细胞需要下列分子,应排除的是EA、MHC分子B、协同刺激分子C、黏附分子D、细胞因子E、BCR29、抗体提呈的过程不包括CA、抗原摄取及加工B、细胞之间黏附C、抗原特异性活化D、协同刺激作用E、细胞因子信号参与30、MHC II类途径中降解抗原的部位是DA、蛋白酶体B、高尔基体C、内质网D、溶酶体E、核蛋白体31、糖脂类抗原由下面哪个分子进行提呈AA、CD1B、CD8C、CD4D、MHC I类分子E、MHC II类分子32. 参与APC激活T细胞的分子,不包括E A.MHC分子B.共刺激分子C.黏附分子D.细胞因子E.抗体分子33. HLA-DM分子的功能是BA.促进抗原肽进入内质网B. 使CLIP与抗原肽结合槽解离C. 提呈内源性抗原D.提呈外源性抗原E.将li降解为CLIP34. 不在DC表面表达的分子是C A.MHC I类分子B.MHC II类分子C.TCRD.黏附分子E.共刺激分子35. 抗原提呈的过程不包括CA.抗原摄取及加工B.细胞之间黏附C.抗原特异性活化D.共刺激作用E.细胞因子信号参与36. 并指状DC位于BA.淋巴组织的滤泡区B.淋巴组织的T细胞区C.淋巴组织的边缘区D.表皮E.血液B型题A、T淋巴细胞B、树突状细胞C、NK细胞D、B淋巴细胞E、巨噬细胞1、产生细胞免疫的淋巴细胞是A2、能够自然杀伤靶细胞的淋巴细胞是C3、抗原呈递能力最强的APC是B4、具有ADCC作用的淋巴细胞是E5、抗体形成细胞是DA、单核-巨噬细胞系统B、树突状细胞C、B细胞D、活化的T细胞E、NK T细胞6、呈递抗原能力最强的细胞是B7、即是APC,又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C8、具有吞噬作用但没有Birbeck颗粒的APC是A9、能激活Naitve T细胞B10、糖脂类抗原提呈后能激活的细胞是EA、MHC I类途径B、MHC II类途径C、LMPD、TAPE、内体(吞噬溶酶体)11、提呈内源性抗原的主要途径是A12、提呈外源性抗原的主要途径是B13、可对内源性抗原肽转运的是D14、降解外源性抗原的场所是E15、降解内源性抗原的分子是CA、单核-巨噬细胞B、并指状DCC、B细胞D、滤泡状DCE、LC16、未成熟DC是E17、成熟DC是B18、在体液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的DC是D19、在免疫应答和免疫防御机制中都起重要作用的是A20、能通过膜Ig浓集抗原并内化的细胞是C二、名词解释1、APC :抗原提呈细胞是指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医学免疫学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医学免疫学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B细胞提呈抗原功能与mIg有关——浓集抗原, 并使之内化。 再次应答过程中记忆性B细胞作为APC 激活抗原特异性的Th细胞
浙中医大 微免教研室 刘文洪
26
滤泡样DC(FDC)
FDC B cells
FDC express high levels of membrane receptors for
antibody and complement. By these, FDC actives the B
cells in lymph nodes. 浙中医大 微免教研室 刘文洪
2. 抗原提呈与免疫激活
3. 免疫调节
4. 免疫耐受的维持与诱导
浙中医大 微免教研室 刘文洪
29
DC的生物学功能
抗原提呈
*胞饮作用
*吞噬作用
*受体介导的 内吞 (FcR/CR/ 甘露糖受体)
浙中医大 微免教研室 刘文洪
免疫调节
* 激活初始T细 胞,启动免疫 应答
*分泌细胞因子, 调节免疫细胞 分化发育
浙中医大 微免教研室 刘文洪
17
第一节 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和特点
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 (一)类型与特点: 根据来源分类 根据分化成熟状态分类 根据组织分布分类
浙中医大 微免教研室 刘文洪
18
DC的分类——根据来源分类
髓系DC: 免疫应答的诱 导和启动 淋巴系DC: 干扰素产生细 胞,抗病毒作 用
浙中医大 微免教研室 刘文洪
19
DC的分类——根据分化成熟状态分类
髓系DC大多为未成熟状态,摄取Ag或接受某些刺激(炎性 信号)分化成熟,成熟过程同时发生迁移。
前体阶段
未成熟阶段
迁移期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2014)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2014)

3.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的 形成与抗原提呈



抗原肽与MHC I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α1, , α2)结合,经高尔基体转运至细胞膜上供 CD8细胞识别。 氨基肽酶进一步修剪抗原肽使之适合抗原 结合槽。 羟基氧化还原酶Erp7催化α2功能区二硫键 断裂与重建。
钙连接蛋 白:存在 于内质网 腔内。限 制MHC I 类分子的 移动,调 节胞内 MHC I类 分子的转 运,并有 利于MHC I类分子的 组装,保 证其完整 性。
3. DC的功能
(1)识别、摄取和加工抗原,参与固有免疫:


表达模式识别受体(甘露糖受体,Toll样受体) 及Fc受体。 摄取抗原物质,消化,加工。 pDC 产生大量I型干扰素,抗病毒作用。
(2)提呈抗原与免疫激活:

抗原肽-MHCII-----初始CD4+T细胞 1st 信号 抗原肽-MHCI -----初始CD8+T细胞 高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CD86。2nd 信号 高表达黏附分子,有利于细胞间相互作用。 唯一能直接激活初始T细胞的专职APC。
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上皮及间皮细胞 等。
三. 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
(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
是连接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桥梁。 - 表面有免疫识别受体,能摄取病原微生物,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 加工处理抗原和提呈给初始T细胞,启动适 应性免疫应答.是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MIIC
2. MHCII类分子的合成与转运

MHC II 类分子α链,β链在粗面内质网中合成 与Ia相关恒定链结合(Ia-associated invariant chain,Ii )形成(αβIi)3九聚体。 经高尔基体形成富含MHCII类分子小室(MHC class II compartment, MIIC) 在MIIC内,Ii链被降解, 遗留一小片段在MHCII 类分子肽结合区,称MHCII类分子相关恒定链多肽 (class II-associated invariant chain peptide ,CLIP )

医学免疫学第十一章:APC及抗原提呈(新)PPT课件

医学免疫学第十一章:APC及抗原提呈(新)PPT课件

-
-
胸腺依赖区
胸腺 DC
胸腺
++ + ?
+
朗罕细胞 表皮粒层及基层 ++++ +
+
+
胃肠上皮层
间质性 DC 实质性器官间质 ++++ ?
?
+
的毛细血管附近
隐蔽细胞 淋巴结输入管 +++ ?
?
-
单核/巨噬细胞 全身组织,器官 ++/- +
+
-
B 细胞
外周血,淋巴结 ++
+
+
-
CTL 的靶细胞 全身有核细胞 MHC-I 分子
─────────────────────────────
DC 细胞
滤泡 DC 淋巴滤泡
++/- + +
-
并指状细胞 同上,淋巴组织 ++++ - -
-
胸腺依赖区
胸腺 DC 胸腺
++ + ?
+
朗罕细胞 表皮粒层及基层 ++++ + +
+
胃肠上皮层
间质性 DC 实质性器官间质 ++++ ? ?
+
的毛细血管附近
隐蔽细胞 淋巴结输入管 +++ ? ?
-
单核/巨噬细胞 全身组织,器官 ++/- + +
-

抗原呈递细胞(第11章) (2)

抗原呈递细胞(第11章) (2)
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
抗原递呈能力强。
非专职APC: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等。
一般不表达或低表达MHC-II类分子,在炎症过程中或CK 诱导下表达MHC-II类分子等,抗原递呈能力弱。
➁通过MHC-I类分子提呈内外源性抗原的APC: 即CD8+T细胞杀伤的靶细胞,如胞内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
A.未成熟DC
正常情况下,机体绝大多数DC处于非成熟状态,表达能 介导DC摄取抗原的一些膜受体,但其MHCII类分子和协同 刺激分子表达水平低。
未成熟DC摄取抗原能力强,但提呈抗原和激发免疫应答 的能力较弱。
B.成熟DC
iDC在摄取抗原或受到某些炎症因子(如LPS、IL-1β、 TNF-α)刺激后,可逐渐分化成熟,其摄取抗原的膜受体 显著降低,但MHCII类分子、协同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的 表达显著提高。 成熟DC抗原能力弱,但提呈抗原和激发免疫应答的能力强。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 及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P93)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一、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
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
指能够加工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 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
2. 分类:
通过MHC-II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的APC: 包括专职和非专职APC
通过MHC-I类分子提呈内外源性抗原的APC: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2. 分类:
➀通过MHC-II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的APC:分2类 专职APC:包括巨噬细胞(Mφ)、树突状细胞(DC)和B细胞。

ZZ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ZZ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抗原提呈细胞概述
抗原提呈细胞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s)是一类能 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的细胞。
分类
根据其来源和功能,抗原提呈细胞主要分为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s)、巨噬细胞(Macrophages)、B 淋巴细胞等。
https://
2023 WORK SUMMARY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 的处理及提呈
REPORTING
https://
目录
• 抗原提呈细胞概述 • 抗原的处理 • 抗原的提呈 • 抗原提呈细胞与免疫应答 • 抗原提呈细胞的激活与分化
PART 01
PART 05
抗原提呈细胞的激活与分 化
APC的激活信号
微生物成分
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成分,可直接与APC表面的Toll样 受体结合,激活APC。
01
细胞因子
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可 诱导APC表达共刺激分子和细胞因子, 进一步激活T细胞。
02
03
抗原抗体复合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与APC表面的Fc受 体结合,触发APC的激活信号。
过程
抗原在细胞内被降解成多肽,与MHC-Ⅰ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MHC-Ⅰ类分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供CD8+T细胞识别。
特点
主要针对细胞内抗原,是CD8+T细胞识别的主要方式。
MHC-Ⅱ类分子途径
描述
MHC-Ⅱ类分子途径是抗原提呈 细胞将外源性抗原处理后与 MHC-Ⅱ类分子结合,将信息传 递给CD4+T细胞的途径。
过程
抗原通过吞噬、胞饮等方式进入 细胞内,在特定的酸性环境中被 降解成多肽,与MHC-Ⅱ类分子 结合,形成抗原-MHC-Ⅱ类分子 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供 CD4+T细胞识别。

第11章_抗原提呈Agpresentation

第11章_抗原提呈Agpresentation
(2)通过MHC分子将抗原在细胞表面提呈 (3)表达粘附分子使T细胞和APC紧密接触 (4)表达协同刺激分子,给T细胞第二信号
细胞之间的接触导致细胞骨架蛋白极化, 细胞内囊泡和表面受体移动到接触面。T细胞 和APC相接触的区域称为免疫突触 (immunological synapse)。
免疫细胞之间的接触是短暂的,只持 续数分钟或几小时。
MHC II类分子提呈抗原的简要过程
MHC II类分子也进入内质网。 不变链(invariant chain, Ii)可以防止MHC II 类分子在内质网中与肽结合,并将MHC II类分子从 内质网引入MIIC。
三个MHC II类分子和三条Ii形成一个九 聚体
MHC II类分子提呈肽的详细过程
一、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过程
1、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
胞浆内合成的抗原称为内源性抗原,通过吞噬小体进入 细胞的抗原为外源性抗原
2、两类MHC分子结合的肽来源不同 • MHC I 类分子结合来源于胞浆蛋白的肽
• MHC II 类分子结合膜结构小泡中的肽 • I类和II类分子提呈的肽分别由CD8+或CD4+ T细胞识别
如果仅是外周组织细胞感染了病原体, 而APC没有被感染,那么CD8+ T细胞怎样活 化成为效应细胞呢?
感染了病原体的细胞或者病毒通过吞噬的 途径被APC捕获,但是却可以活化CD8+ T细 胞。How?
MHC I类分子交叉呈递抗原的可能机制之一:
肽交换模型
装载有肽的MHC I类分子通过细胞膜内 化作用到达吞噬小体,与MHC II类分子同 处一室,在此处它们之间结合的肽发生交 换。
3、MHC I类分子提呈肽的过程
蛋白质要想变成可以被MHC I类 分子结合的肽,首先胞浆内的蛋白 要被降解成肽片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大家
THANKS
抗原处理),在与T细胞接触的过
程中被T细胞识别,从而将抗原信息 传递给T细胞(抗原提呈)。
一、摄取抗原
Uptake of exogenous antigens (外源性抗原的摄取)
Membrane Ig receptor mediated Uptake(BCR介导内吞)
Phagocytosis (吞噬)
非专职 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
及间皮细胞 表达MHCⅠ类分子的细胞(靶细胞)
第一节 APC 一、DC(dendritic cell) Steinman(1973)
典型树突状形态 高表达MHC-Ⅱ 刺激初始T细胞活化
◇未成熟DC
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能力强大,而提呈能力弱
◇成熟DC
相反(抗原提呈能力最强)
的形成和表达
B
Macrophges
PRR-识活别化T细或胞记忆 调理受体-吞噬
B cells
BCR摄取活特化或异记A忆g
T细胞
Dendritic cells
巨吞饮初始T细胞
吞噬
10
第二节 抗原的处理及提呈(Antigen Processing and Presentation)
抗原处理和提呈
将Ag分子降解并加工处理成多肽片段 ,以Ag-MHC形式表达于APC的表面(
精品
第11章抗原提呈细胞及抗 原提呈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及抗原提呈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nd Antigen Presentation
概念、种类
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
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 给T淋巴细胞。
种类 专职 巨噬细胞、DC和B细胞: MHC-Ⅱ
IDC →免疫激活
B细胞识别
朗格汉 斯细胞
隐蔽 细胞
Mφ FDC IDC
(三)DC的生物学作用
免疫激活
双信号刺激——激活T细胞 免疫耐受(DC携带Ag进入胸腺发生阴性选择) 免疫记忆维持(FDC携带Ag刺激B细胞) T细胞发育(胸腺阴性选择) 免疫调节 (分泌IL-12、IL-4等;IL-1、IL-6、
Complement receptor
Y
mediated phagocytosis
(CR介导内吞)
Pinocytosis (吞饮)
Opsonization
(调理) Y
Fc receptor mediated phagocytosis
(FcR介导内吞)
二、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
MHC-I类分子途径 MHC-II类分子途径 CD1分子途径
(一) MHC-I类分子途径
内源性抗原的提呈
通过蛋白酶体降解成多肽 与MHC-I 分子结合成 多肽 /MHC-I 复合物 转运到细胞膜 提呈给 CD8+T cells
(二) MHC-II类分子途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恒定链的作用
-促进Ⅱ类分子的形成 -促进Ⅱ类分子的转运 -阻止Ⅱ类分子与内源性多 肽结合
IFN、TNF等)
二、单核巨噬细胞
来源与分布
主要表面标志
PRR(非调理性)
表面受体
表面分子
调理性受体 Ⅱ/Ⅰ类抗原 ──抗原递呈
表面抗原
B7、CD40——协同刺激
MPS的主要功能:
吞噬、杀伤 介导炎症 免疫调节 细胞毒作用 抗原加工与提呈
三、B细胞
B 1. BCR 捕获抗原
2.内化抗原并表达CD40 3. 抗原降解 4. MHC/多肽复合物
外源性抗原的提呈
are taken up by APC processed into peptides that bind to MHCII molecules forming peptide/MHCII complex transported to the cell surface presented to CD4+ T cell
(一)表面标志
◇未成熟DC
MHC-Ⅱ/Ⅰ类分子、FcRⅡ、C3bR、PRR
◇成熟DC
CD1a、CD11c及CD83 高表达MHC-Ⅱ/Ⅰ类分子 高表达CD80、CD86、CD40、CD54
(二)来源、分布
来源
分布
淋巴样组织 非淋巴样组织 体液
LC→摄取FD、C加工处理Ag
隐蔽细胞
滞留或浓缩Ag
小结 二种抗原提呈途径的比较
途径 Ag 降解部位 pMHC 对象
Ⅰ类分子 内源性 蛋白酶体 ER
Tc
Ⅱ类分子 外源性 溶酶体 内体
Th
Question: Briefly comparis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交p叉ath提wa呈ys of antigen present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