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处理及提呈

合集下载

APC:即抗原提呈细胞

APC:即抗原提呈细胞
MHC II类器分子腔室(MⅡC ):是抗原 提呈细胞内的一种富含MHC II类分子的多 层膜结构,具有某些溶酶体特性,是抗原 肽与MHC II类分子结合的主要部位。
蛋白酶体:通常以20S形式普遍存在于各
种生物体细胞内,在内源性抗原的降解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负责将溶酶体外 的蛋白抗原降解为多肽。
MHC-II 提呈Ag, 激活LC,
结合TC,
First signal:
second signal:
MAF/IFN-,
LPS/IFN-,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 处理及提呈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 第一节 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与特点 • 第二节 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基本概念
辅佐细胞(accessory cells) :在胸腺依 赖性抗原诱导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T、B淋巴细胞的协同作用,还需 要另一类细胞的协助,遂将该类细胞称为辅 佐细胞。
TAP:即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是由TAPl 和TAP2组成的一种异二聚体。TAPl和 TAP2各跨越内质网膜6次,共同形成一个 “孔”样结构,依赖ATP对多肽进行主动 转运。
DC:即树突状细胞,细胞呈树突状,膜表 面高表达MHC II类分子,能移行至淋巴器 官并刺激初始T细胞活化增殖,有相对特异 性表面标志的一类细胞,是体内功能最强 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
主要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
第一节 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与特点
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
DC 能够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而MΦ、B 细胞仅能刺激已活化的或记忆性T细胞,故DC是机 体适应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始动者;DC还表达丰富 的免疫识别受体,能敏感地识别入侵的病原体,通 过快速地释放大量CK参与固有免疫应答,故DC也 被视为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

ZZ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ZZ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抗原提呈细胞概述
抗原提呈细胞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s)是一类能 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的细胞。
分类
根据其来源和功能,抗原提呈细胞主要分为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s)、巨噬细胞(Macrophages)、B 淋巴细胞等。
https://
2023 WORK SUMMARY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 的处理及提呈
REPORTING
https://
目录
• 抗原提呈细胞概述 • 抗原的处理 • 抗原的提呈 • 抗原提呈细胞与免疫应答 • 抗原提呈细胞的激活与分化
PART 01
PART 05
抗原提呈细胞的激活与分 化
APC的激活信号
微生物成分
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成分,可直接与APC表面的Toll样 受体结合,激活APC。
01
细胞因子
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可 诱导APC表达共刺激分子和细胞因子, 进一步激活T细胞。
02
03
抗原抗体复合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与APC表面的Fc受 体结合,触发APC的激活信号。
过程
抗原在细胞内被降解成多肽,与MHC-Ⅰ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MHC-Ⅰ类分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供CD8+T细胞识别。
特点
主要针对细胞内抗原,是CD8+T细胞识别的主要方式。
MHC-Ⅱ类分子途径
描述
MHC-Ⅱ类分子途径是抗原提呈 细胞将外源性抗原处理后与 MHC-Ⅱ类分子结合,将信息传 递给CD4+T细胞的途径。
过程
抗原通过吞噬、胞饮等方式进入 细胞内,在特定的酸性环境中被 降解成多肽,与MHC-Ⅱ类分子 结合,形成抗原-MHC-Ⅱ类分子 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供 CD4+T细胞识别。

大学免疫学11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大学免疫学11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一、选择题A型题1、具有抗原呈递功能的是DA、辅助性T细胞B、杀伤性T细胞C、抑制性T细胞D、B细胞E、NK细胞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功能EA、吞噬并清除病原微生物B、清除衰老细胞,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C、抗原呈递作用D、杀伤肿瘤细胞E、以上均是3、巨噬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是EA、非特异性吞噬颗粒性抗原B、非特异性吞噬可溶性抗原C、被动吸附抗原D、借助表面IgGFc受体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E、以上均是4、APC呈递外源性抗原的关键分子是BA、MHC I类分子B、MHC II类分子C、MHC III类分子D、黏附分子E、协同因子5、专职APC,应排除BA、单核细胞B、血管内皮细胞C、B细胞D、树突状细胞E、巨噬细胞6、分布在皮肤、表皮的DC称为CA、滤泡样DCB、并指状DCC、郎格汉斯细胞D、间质DCE、隐蔽DC7、分布在体液中的DC是EA、滤泡样DCB、并指状DCC、郎格汉斯细胞D、间质DCE、隐蔽DC8、淋巴组织中的DC是AA、滤泡样DCB、血液DCC、朗格汉斯细胞D、间质DCE、隐蔽DC9、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APC是AA、DCB、巨噬细胞C、B细胞D、内皮细胞E、纤维细胞10、初次免疫提呈抗原的APC是AA、DCB、巨噬细胞C、B细胞D、内皮细胞E、纤维细胞11、下面哪个不属于专职APC DA、FDCB、巨噬细胞C、B细胞D、内皮细胞E、LC12、专职APC与非专职APC之间的区别是因为前者组成性表达BA、MHC I类分子B、MHC II类分子C、MHC II类分子D、黏附分子E、CD分子13、能刺激Native T细胞增殖的是AA、DCB、巨噬细胞C、B细胞D、内皮细胞E、纤维细胞14、所有类型的DC均来源于AA、血液B、淋巴液C、骨髓D、唾液E、皮肤15、不在DC表面表达的分子是CA、MHC I类分子B、MHC II类分子C、TCRD、黏附分子E、协同因子16、并指状DC位于BA、淋巴组织的滤泡区B、淋巴组织的T细胞区C、淋巴组织的边缘区D、表皮E、血液17、抗原浓度较低的情况下,B细胞摄取抗原主要是CA、非特异性胞饮B、吞噬作用C、通过高亲和力的抗原受体浓集内化抗原D、通过FcγR介导的内吞作用E、吞饮作用18、内源性抗原肽需经哪种分子转运进入内质网BA、LMPB、TAPC、CLIPD、(α-β-Ii)3E、Ii19、专职APC的特点,应排除 DA、天然表达MHC II类分子B、高水平表达协同刺激分子C、激活Th细胞D、提呈伴随炎症发生E、天然表达MHC I类分子20、MHC II类分子与恒定链(Ii)形成九聚体,其中关于Ii的作用,错误的是 DA、促进MHC II类分子αβ二聚体形成B、促进MHC II类分子的转运C、封闭MHC II类分子抗原结合槽D、促进外源性抗原的降解E、阻止MHC II类分子与内源性多肽结合21、抗原提呈细胞所不具备的作用是 DA、促进T细胞表达特异性抗原受体B、降解抗原为小分子肽段C、使MHC分子与抗原肽结合D、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E、摄取抗原22、关于DC提呈抗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A、DC是重要的专职APCB、DC提呈抗原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致T细胞凋亡C、DC不能提呈内源性抗原D、DC是激活初始T细胞最重要的APCE、DC能诱导免疫耐受23、下列能够提呈抗原的细胞,应排除 CA、肿瘤细胞B、巨噬细胞C、红细胞D、上皮细胞E、内皮细胞24、MHC I类途径中抗原和MHC 分子结合的部位是 DA、溶酶体B、内体C、高尔基体D、内质网E、线粒体25、MHC II类途径中抗原和MHC分子结合的部位是 AA、溶酶体B、内体C、高尔基体D、内质网E、线粒体26、MHC I类途径中降解抗原的分子是AA、LMPB、TAPC、CLIPD、(α-β-Ii)3E、Ii27、MHC I类途径中转运抗原多肽的分子是BA、LMPB、TAPC、CLIPD、(α-β-Ii)3E、Ii28、APC激活T细胞需要下列分子,应排除的是EA、MHC分子B、协同刺激分子C、黏附分子D、细胞因子E、BCR29、抗体提呈的过程不包括CA、抗原摄取及加工B、细胞之间黏附C、抗原特异性活化D、协同刺激作用E、细胞因子信号参与30、MHC II类途径中降解抗原的部位是DA、蛋白酶体B、高尔基体C、内质网D、溶酶体E、核蛋白体31、糖脂类抗原由下面哪个分子进行提呈AA、CD1B、CD8C、CD4D、MHC I类分子E、MHC II类分子32. 参与APC激活T细胞的分子,不包括E A.MHC分子B.共刺激分子C.黏附分子D.细胞因子E.抗体分子33. HLA-DM分子的功能是BA.促进抗原肽进入内质网B. 使CLIP与抗原肽结合槽解离C. 提呈内源性抗原D.提呈外源性抗原E.将li降解为CLIP34. 不在DC表面表达的分子是C A.MHC I类分子B.MHC II类分子C.TCRD.黏附分子E.共刺激分子35. 抗原提呈的过程不包括CA.抗原摄取及加工B.细胞之间黏附C.抗原特异性活化D.共刺激作用E.细胞因子信号参与36. 并指状DC位于BA.淋巴组织的滤泡区B.淋巴组织的T细胞区C.淋巴组织的边缘区D.表皮E.血液B型题A、T淋巴细胞B、树突状细胞C、NK细胞D、B淋巴细胞E、巨噬细胞1、产生细胞免疫的淋巴细胞是A2、能够自然杀伤靶细胞的淋巴细胞是C3、抗原呈递能力最强的APC是B4、具有ADCC作用的淋巴细胞是E5、抗体形成细胞是DA、单核-巨噬细胞系统B、树突状细胞C、B细胞D、活化的T细胞E、NK T细胞6、呈递抗原能力最强的细胞是B7、即是APC,又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C8、具有吞噬作用但没有Birbeck颗粒的APC是A9、能激活Naitve T细胞B10、糖脂类抗原提呈后能激活的细胞是EA、MHC I类途径B、MHC II类途径C、LMPD、TAPE、内体(吞噬溶酶体)11、提呈内源性抗原的主要途径是A12、提呈外源性抗原的主要途径是B13、可对内源性抗原肽转运的是D14、降解外源性抗原的场所是E15、降解内源性抗原的分子是CA、单核-巨噬细胞B、并指状DCC、B细胞D、滤泡状DCE、LC16、未成熟DC是E17、成熟DC是B18、在体液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的DC是D19、在免疫应答和免疫防御机制中都起重要作用的是A20、能通过膜Ig浓集抗原并内化的细胞是C二、名词解释1、APC :抗原提呈细胞是指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温州医学院,医学免疫学11 APC-10临本(钟2)

温州医学院,医学免疫学11 APC-10临本(钟2)

上皮组织中的LC(未成熟)捕捉外来抗原后即进 入引流淋巴结的T细胞区,成为IDC。
4. DC 的生物学功能
(1)抗原提呈与免疫激活作用: 是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APC, 唯一能够直接激活初始T细胞。 (2)免疫调节作用: 分泌多种CKs(IL-12 、 Chemotactic ) (3)免疫耐受的维持与诱导:
IDC表达高水平的II类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B7,具有激活T细胞的能力。 (T细胞区,成熟,初次免疫应答)
滤泡树突细胞(folicular DC, FDC)
淋巴滤泡内的FDC通 过Fc受体和补体受体 捕获被致敏的抗原, 并将其递呈给B细胞
不表达MHC Ⅱ类分子
FDC
B cells
郎格汉斯细胞 (Langerhan’s cells)


•关于DC提呈抗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DC是重要的专职APC B.FDC滞留抗原-抗体复合物于细胞表面,有利于 B淋巴细胞摄取抗原 C. 成熟的DC抗原提呈能力强,摄取抗原能力弱 D.未成熟的DC抗原提呈能力弱,摄取抗原能力强 E.细胞膜上有SmIg
MHCⅠ类途径 MHCⅡ类途径 外源性抗原 溶酶体 Ii链、HLA-DM 溶酶体及内体 MHCⅡ类分子 CD4+T细胞 (Th)
抗原来源
降解抗原酶结构 处理抗原的细胞 参与成分 抗原与MHC分子 结合部位 参与的MHC分子 提呈对象
内源性抗原 蛋白酶体 TAP 内质网 MHCⅠ类分子 CD8+T细胞 (CTL)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温州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钟晓芝
7A213
86689910

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种类、特点 抗原的处理、提呈
第一节 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种类和特点

免疫学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PPT课件

免疫学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PPT课件
免疫学抗原提呈细胞与抗 原的处理及提呈
• 引言 • 抗原提呈细胞概述 • 抗原的处理 • 抗原的提呈 • 抗原提呈与免疫应答 • 抗原提呈细胞与疾病的关系
01
引言
主题简介
抗原提呈细胞
指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 呈给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抗原处理
指抗原提呈细胞对摄取的抗原进行降解,暴露出 抗原决定簇的过程。
维持免疫稳态
抗原提呈细胞能够识别并清除体内衰老、损伤或变异的细胞,维持 免疫系统的稳态。
参与免疫调节
抗原提呈细胞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影响免疫应 答的类型和强度。
03
抗原的处理
抗原的识别与摄取
抗原识别
抗原提呈细胞通过表面受体识别抗原,包括微生物、细胞、 蛋白质等。
摄取方式
抗原被抗原提呈细胞通过吞噬、胞饮、受体介导等方式摄取 进入细胞内。
小分子肽段。
表达MHC分子
抗原提呈细胞表达MHCⅠ和 MHCⅡ类分子,这些分子能够 与处理后的抗原肽段结合,形
成复合物。
与T细胞相互作用
抗原提呈细胞通过MHC分子 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形 成紧密接触,将抗原信息传 递给T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抗原提呈细胞能够将抗原信息呈递给T细胞,触发T细胞的活化、 增殖和分化,进而引发特异性免疫应答。
B细胞的激活与抗体产生白(Ig)与抗原结合,启动B细胞的激活。
抗体产生
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执行体液免疫功能。
免疫记忆的形成与维持
初始T细胞与记忆T细胞 的转化
初始T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记忆T细胞, 保留对相同抗原的记忆。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2014)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2014)

3.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的 形成与抗原提呈



抗原肽与MHC I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α1, , α2)结合,经高尔基体转运至细胞膜上供 CD8细胞识别。 氨基肽酶进一步修剪抗原肽使之适合抗原 结合槽。 羟基氧化还原酶Erp7催化α2功能区二硫键 断裂与重建。
钙连接蛋 白:存在 于内质网 腔内。限 制MHC I 类分子的 移动,调 节胞内 MHC I类 分子的转 运,并有 利于MHC I类分子的 组装,保 证其完整 性。
3. DC的功能
(1)识别、摄取和加工抗原,参与固有免疫:


表达模式识别受体(甘露糖受体,Toll样受体) 及Fc受体。 摄取抗原物质,消化,加工。 pDC 产生大量I型干扰素,抗病毒作用。
(2)提呈抗原与免疫激活:

抗原肽-MHCII-----初始CD4+T细胞 1st 信号 抗原肽-MHCI -----初始CD8+T细胞 高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CD86。2nd 信号 高表达黏附分子,有利于细胞间相互作用。 唯一能直接激活初始T细胞的专职APC。
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上皮及间皮细胞 等。
三. 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
(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
是连接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桥梁。 - 表面有免疫识别受体,能摄取病原微生物,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 加工处理抗原和提呈给初始T细胞,启动适 应性免疫应答.是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MIIC
2. MHCII类分子的合成与转运

MHC II 类分子α链,β链在粗面内质网中合成 与Ia相关恒定链结合(Ia-associated invariant chain,Ii )形成(αβIi)3九聚体。 经高尔基体形成富含MHCII类分子小室(MHC class II compartment, MIIC) 在MIIC内,Ii链被降解, 遗留一小片段在MHCII 类分子肽结合区,称MHCII类分子相关恒定链多肽 (class II-associated invariant chain peptide ,CLIP )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第一节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与特点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是能够加工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一、抗原提呈细胞的分类1.通过MHCⅡ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的APC此类APC能够摄取、加工外源性抗原并以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CD4+T细胞,即通常所称的APC。

又分两类:①专职性APC(professional 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它们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具有直接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的功能;②非专职性APC(non-professional APC):包括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多种细胞,它们通常不或低表达MHCⅡ类分子,但在炎症过程中或某些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可被诱导表达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故加工和提呈抗原的能力较弱。

2.通过MHCⅠ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的APC 此类APC能够降解、加工细胞内(内源性)抗原并以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CD8+T细胞,属广义的APC。

此类细胞通常被胞内寄生病原体感染而产生病原体抗原或细胞发生突变产生突变蛋白抗原,提呈抗原给CD8+T细胞而自身被识别、杀伤,故又称为靶细胞,即被CD8+T细胞杀伤的靶细胞。

二、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一)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一类成熟时具有许多树突样突起的、能够识别、摄取和加工外源性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初始T细胞并诱导T细胞活化增殖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DC不但参与固有免疫应答,还是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是机体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

单核/巨噬细胞和B 细胞与DC不同,它们仅能刺激已活化的效应T细胞或记忆T细胞,同时本身被T细胞激活,发挥更强的作用。

医学免疫学第十一章:APC及抗原提呈(新)PPT课件

医学免疫学第十一章:APC及抗原提呈(新)PPT课件

-
-
胸腺依赖区
胸腺 DC
胸腺
++ + ?
+
朗罕细胞 表皮粒层及基层 ++++ +
+
+
胃肠上皮层
间质性 DC 实质性器官间质 ++++ ?
?
+
的毛细血管附近
隐蔽细胞 淋巴结输入管 +++ ?
?
-
单核/巨噬细胞 全身组织,器官 ++/- +
+
-
B 细胞
外周血,淋巴结 ++
+
+
-
CTL 的靶细胞 全身有核细胞 MHC-I 分子
─────────────────────────────
DC 细胞
滤泡 DC 淋巴滤泡
++/- + +
-
并指状细胞 同上,淋巴组织 ++++ - -
-
胸腺依赖区
胸腺 DC 胸腺
++ + ?
+
朗罕细胞 表皮粒层及基层 ++++ + +
+
胃肠上皮层
间质性 DC 实质性器官间质 ++++ ? ?
+
的毛细血管附近
隐蔽细胞 淋巴结输入管 +++ ? ?
-
单核/巨噬细胞 全身组织,器官 ++/- + +
-

免疫学试题库 (11)

免疫学试题库 (11)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一、单项选择1.MHC II类途径中提呈对象是:A.Th B.CTL C.B D.MφE.NK2. 以下哪种分子不参与内源性抗原提呈途径:A. MHC-Ⅰ类分子B. TAP1C. TAP2D. IiE. 蛋白酶体3. 下列哪种细胞不属于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A. 巨噬细胞B. 树突状细胞C. 朗格汉斯细胞D. 内皮细胞E. B细胞4. MHC II类途径中降解外源性抗原的部位是:A.蛋白酶体B.高尔基体C.内质网D.溶酶体E.核蛋白体5. 摄取、加工处理抗原能力最强的树突状细胞是:A. 成熟DCB. 前体DCC. 未成熟DCD. 迁移期DCE. 骨髓内DC6. 树突状细胞有别于其他APC的特点是:A. 刺激活化的T细胞增殖B. 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C. 刺激记忆性T细胞增殖D. 刺激活化的CD4+T细胞增殖E. 刺激活化的CD8+T细胞增殖7. 关于DC细胞,正确的说法是:A. DC成熟后摄取抗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B. DC细胞均来源于髓样干细胞C. 在各种APC细胞中,只有DC组成性表达MHC-II分子D. DC可以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而B细胞和巨噬细胞不可以E. CD80/CD86与DC刺激T细胞活化无关8. APC上B7的配体是:A. CD2B. CD4C. CD8D. CD28E. CD169.MHC I类途径中结合了抗原的MHC I类分子由下列哪个细胞器转运到细胞膜上?A.内体B.高尔基体C.内质网D.溶酶体E.核蛋白体10.糖脂类抗原由下面哪个分子进行提呈?A.CD1 B.CD8 C.CD4 D.MHC I类分子E.MHC II类分子11. 能分化为巨噬细胞的前体细胞是:A.单核细胞B.B细胞C.T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E.红细胞12.糖脂类抗原被提呈后激活:A.Th B.CTL C.NK T D.MφE.Treg13. APC呈递外源性抗原的关键分子是:A.MHCⅠ类分子B.MHCⅡ类分子C.FcRD.黏附分子E.协同刺激分子14. 专职APC,应排除:A.单核细胞B.血管内皮细胞C.B细胞D.树突状细胞E.巨噬细胞15. 初次免疫提呈抗原的APC是:A.DC B.MφC.B细胞D.内皮细胞E.纤维细胞16. 专职APC与非专职APC之间的区别是因为前者组成性表达:A.MHCⅠ类分子B.MHCⅡ类分子C.MHCⅢ类分子D.黏附分子E.CD分子17. 能刺激初始T 细胞增殖的是:A.DC B.MφC.B细胞D.内皮细胞E.纤维细胞18. 不在DC表面表达的分子是:A.MHCⅠ类分子B.MHCⅡ类分子C.TCRD.黏附分子E.协同刺激分子19. DC和Mφ共同的前体是:A.单核细胞B.血管内皮细胞C.B细胞D.T细胞E.粒细胞20. 非成熟DC的特点是:A.高表达协同刺激分子B.不表达甘露糖受体C.有很强的免疫激活能力D.摄取抗原能力较强E.不表达FcR21. 抗原浓度较低的情况下,B细胞摄取抗原主要是:A.ADCC作用B.吞噬作用C.通过高亲和力的抗原受体浓集内化抗原D.通过FcγR介导的内吞作用E.以上都不对22. 一般不经MHCⅠ类分子提呈的抗原是:A.乙肝病毒抗原B.肿瘤细胞合成的蛋白C.葡萄球菌抗原D.HIV gP120 E.内源性抗原23. 内源性抗原肽需经哪种分子转运进入内质网:A.蛋白酶体B.TAP C.CLIP D.(α-β-Ii)3 E.Ii 24. 专职APC的特点是:A.均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B.不表达协同刺激分子C.只能激活CD8+T细胞D.天然表达MHCⅡ类分子E.天然表达MHC I类分子2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外源性抗原以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CD4+T细胞B.内源性抗原以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CD8+T细胞C.外源性抗原经专职APC提呈D.内源性抗原可被非专职性APC提呈(MHC1途径,所有有核细胞都可以)E.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均可直接被特异性T细胞识别B.降解抗原为小分子肽段C.使MHC分子与抗原肽结合D.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E.摄取抗原27. 关于DC提呈抗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DC是重要的专职APC B.DC提呈抗原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致T细胞凋亡C.DC不能提呈内源性抗原D.DC是激活初始T细胞最重要的APCE.DC能诱导免疫耐受28. 以下哪个是B细胞独有的摄取抗原的受体:A.CR B.FcR C.PRR D.BCR E.TLR29. 提呈低浓度抗原最有效的APC是:A.巨噬细胞B.树突状细胞C.上皮细胞D.B淋巴细胞E.内皮细胞30.A.肿瘤细胞B.巨噬细胞D.上皮细胞E.内皮细胞31. MHC I类途径中抗原和MHC分子结合的部位是:A.溶酶体B.核质C.高尔基体D.内质网E.线粒体32. MHC II类途径中抗原和MHC分子结合的部位是:A.溶酶体B.核质C.高尔基体D.内质网E.线粒体33. MHC I类途径中降解抗原的分子是:A.蛋白酶体B.TAP C.CLIP D.(α-β-Ii)3 E.Ii34. MHC I类途径中转运抗原多肽的分子是:A.蛋白酶体B.TAP C.CLIP D.(α-β-Ii)3 E.Ii35. 脂类抗原在内体内与下面哪个分子结合进行提呈?A.CD1 B.CD8 C.CD4 D.MHC I类分子E.MHC II类分子36. 关于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提呈描述错误的是:A.细胞内合成的抗原为内源性抗原B.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抗原属内源性抗原C.肿瘤细胞合成的肿瘤抗原属于内源性抗原D.外源性抗原指来源于APC之外的抗原,如被吞噬的细菌等E.内源性抗原通常被以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形式提呈给CD4+T细胞识别37. 抗原提呈的过程不包括:A.抗原摄取及加工B.细胞之间黏附C.ADCC作用D.协同刺激作用E.存在交叉提呈现象38. MHC I类途径中提呈对象是:A.Th B.CTL C.B D.MφE.NK39. 哪种细胞既是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又是适应性免疫细胞:A. BB. NKC.CTLD. MφE. 中性粒细胞40. 关于抗原提呈,错误的是:A. 外源性抗原主要经MHC II类分子途径加工处理与提呈B. 内源性抗原主要经MHC I类分子途径加工处理与提呈C. 存在交叉提呈现象D. 脂类抗原主要由CD1分子提呈E. T细胞和B细胞都只能识别由APC提呈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二、不定项选择1. 树突状细胞成熟过程中表达上调的膜分子是:A. MHC分子B. 甘露糖受体C. FcRD. CD80和CD86 (和CD40)E. CD8三、名词解释1. DC2. 抗原提呈3. 交叉提呈四、简答与论述1. 外源性抗原是如何被加工、处理和提呈的?2. 内源性抗原是如何被加工、处理和提呈的?答案:一、单项选择1. ADDDC 6. BDDBA 11. ACBBA 16. BACAD 21. CCBDE 26. ACDDC 31. DAABA 36. ECBAE二、不定项选择1. A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在通常情况下不表达MHCⅡ 类分子,但在炎症或IFN-γ刺激时,可表达MHCⅡ类 分子和黏附分子以及协同刺激分子(内皮细胞、纤维 母细胞、上皮细胞、间质细胞)。
• 特殊的非专职APC:表达MHCⅠ类分子的靶细胞是一 类特殊的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这类均能将内源性蛋白 抗原降解、处理为多肽,并以抗原肽-MHCⅠ类分子 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提呈给具有杀伤能力 的CD8+T 细胞,以便识别和杀伤。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处理 及提呈
(2)非淋巴样组织DC: ①朗格汉斯细胞: 位于表皮和胃肠上皮细胞 ②间质性DC: 间质性DC 主要分布在心脏、肝脏、肾脏、肺脏
等实质器官间质的毛细血管附近。 (3)体液中的DC:包括存在于输入淋巴管和淋巴
液中的隐蔽细胞和血液DC,又叫循环DC 主要 包括血液DC和淋巴DC。具有较强的摄取抗原 能力,能在体外自发地与T细胞形成DC-T细胞 蔟,激活未致敏T细胞,启动初次免疫应答。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处理 及提呈
并指状树突细胞(interdigitating DC)
IDC表达高水平的II类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
B7,具有激活第T十细一章胞抗原的提呈能细力胞与(抗原外处理周淋巴组
织)。
及提呈
滤泡树突细胞(folicular DC, FDC)
淋巴滤泡内的 FDC通过Fc受 体和补体受体 捕获被致敏的 抗原,并将其 递呈给B细胞
• 淋巴样组织中DC 并指状DC 滤泡样DC 胸腺DC
• 非淋巴样组织中DC 间质性DC 朗格汉斯细胞
• 体液中的DC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处理 及提呈
• (1)淋巴样组织中的DC:
• ①滤泡DC; • 滤泡树突状细胞是淋巴结浅皮质区淋巴滤泡内的重要
APC,是参与再次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通过其表面 的FcR和C3bR结合免疫复合物,使免疫细胞识别以免 疫复合物形式存在的抗原。 • ②并指状DC: • 并指状细胞 分布于淋巴组织胸腺依赖区和次级淋巴组 织中的重要APC。为朗格汉斯细胞衍生而来。 • ③胸腺DC: • 胸腺树突状细胞 位于胸腺皮质/髓质交界处和髓质部 分,生命周期很短,仅2~3周。
3、DC的迁移与成熟
DC在成熟过程中,其捕获和处理抗原的能力逐渐降低, 但提呈的能力则明显增强。成熟后从非淋巴组织迁移 到次级淋巴器官,从而激发T细胞应答。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处理 及提呈
非成熟DC与成熟DC的特点比较
特性 Fc受体的表达 甘露糖受体表达 MHCⅡ类分子表达
半衰期 细胞膜表面数目
1、参与DC分化与发育的因素
(1)细胞因子是调节DC成熟过程的重要因素:GMCSF、TNF-α促进DC分化;IL-1、IL-6和IL-12辅 助DC成熟。
(2)DC的成熟也受其自身表达的黏附分子
2、DC表面标志
CD11c+DC属于血液中成熟的DC,CD11c-DC为低水平 表达黏附分子的非成熟DC。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处理 及提呈
3、特点 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的特点
类型 缩写 体内分布 吞噬作用 MHC-Ⅱ类分子 FcR C3R
巨噬细胞 Mφ 全身组织、 +
+
++
器官 树突状细胞 DC
(1)并指状树 IDC 胸腺、淋巴
突状细胞
样组织依赖区 -

(2) 朗格汗 LC 皮肤表皮、
斯细胞
淋巴结副皮质区 +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 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处理 及提呈
抗原提呈细胞概念
是指能表达被特异性T细胞识别的抗 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任何细胞。 包括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APC) 和其他抗原提呈细胞。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处理 及提呈
种类
• 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其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和 T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以及黏附分子(Mφ、DC、 IDC、LC、B细胞)
⑤抗原提呈效率高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处理 及提呈
1、根据DC的来源分类
DC主要有两种:即髓系DC(myeloid DC)和淋巴系来源DC。 (1)髓系DC:是指由骨髓和脐血中 CD34+造血祖细胞生成的DC。 (2)淋巴系DC:来源与T细胞、NK细胞 有共同的前体细胞。 (3)大多数DC来源于骨髓,进入外周血。 分布全身个组织(脑组织除外)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处理 及提呈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处理 及提呈
2、根据分化成熟状态分类
• 非成熟DC • 成熟DC
DC在成熟过程中,其捕获和处理抗 原的能力逐渐降低,但提呈的能力 则明显增强。成熟后从非淋巴组织 迁移到次级淋巴器官,从而激发T 细胞应答。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处理 及提呈
分子,但缺乏CD14和非特异性酯酶的表达; ③胞浆内存在特异性Birbeck颗粒状结构; ④吞噬功能较低; ⑤可有效诱导巢居的静息性幼稚T细胞发生增生。 2、DC的表面标志 DC表面表达某些可特异性结
+
--
+
+
+
B细胞
外周血、淋巴结 -

++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处理 及提呈
第一节 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 和特点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处理 及提呈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 是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APC细胞
• 特点:
• ①能高水平表达MHC-II类分子; • ②可表达参与抗原摄取和转运的特殊膜受体; • ③能有效摄取和处理抗原,然后迁移至T细胞区; • ④能活化未致敏T细胞;
非成熟DC ++ ++
约10小时 106
成熟DC -/+ -/+
大于100小时 7×106
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
++
抗原摄取加工处理的能力
++
-/+
抗原提呈的能 力 迁移的倾向性 主要功能
-/+
炎症组织
摄取、加工处理抗原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处理 及提呈
++
外周淋巴组织 提呈抗原
3、根据组织分布的分类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处理 及提呈
FDC B cells
郎格汉斯细胞 ( Langerhan’s cells )
上皮组织中的LC(1,普通光镜)捕捉外来抗原后即进入 引流淋巴结的T细胞区,成为IDC(2,扫描电镜照片)。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①形态上呈树突样; ②表达CD1a、高水平MHC-II类抗原和多种辅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