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尾轮虫的饵料基础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萼花臂尾轮虫的培养技术

萼花臂尾轮虫的培养技术

其上 清液 , 反 复 分 离 、 经 过滤 、 选 即可 获 得 较 纯 筛
净 的轮 虫 。 三 、培 养及 管 理
生物 样 品 , 解 剖 镜 下 比较 容 易将 轮 虫 分 离 。 为 在 避 免 其 它浮 游 动 物 的 混 入 , 先 将 轮 虫 吸 于一 清 可
1 .培 养 容 器 常用 的培 养 容 器有 : 种 玻璃 器 皿 , 同规 格 各 不
对环 境 的适 应 能 力强 、 易于 大量 培 养 , 以已成 为 所 许 多水产 动物幼体 的重要 饵料 , 别是作 为鱼 、 特 虾、 蟹类 幼 体 的开 口饵料 。 目前 , 产 动物 育 苗 生 产 中大 量 培 养 的 轮 虫 水 主要 是 褶 皱 臂 尾 轮 虫 ( . l ais , 在 纯 淡 水 B pi ti) 但 c l 中培 养 褶 皱臂 尾 轮 虫难 度 很大 。萼 花臂 尾 轮虫 可 以在纯 淡水 中 繁殖 生 长 , 国 传统 养 殖 技 术 中 的 我 鱼苗“ 发塘 ” 强 调 的 肥 水 下 塘 , 质 上 就 是 以土 所 实 池 培养 包 括萼 花 臂 尾 轮虫 在 内 的天 然 开 口饵料 混 合 种群 。随着 养 殖 技 术 的逐 步精 深 , 优 质 的开 对
萼 花 臂 尾 轮 虫 ( rc in sc B a ho u n
r ) 属 隶
洁 的玻 片上 , 观 察 后 再 转 到 小 的三 角 烧 瓶 或 烧 经
杯中 , 以保 证 轮虫 种 的 纯度 。
臂 尾 轮虫 科 B a ho ia 、 尾轮 虫 属 B a ho u , re i d e 臂 n rci s n
维普资讯
12 2
的水 族箱 , 小 不 同 的水 桶 , 大 水泥 池 或 土池 等 培养 容 器使 用 前 应经 严 格 消毒 处理 。玻 璃器 体 积 较 小 , 将 其 直 接 放 入锅 中 , 水 煮 沸 , 煮 可 加 烧 3 n即可 ; 0mi 规模 培 养 用 的 大 型 容 器 及 培 养 池 等

饵料生物之轮虫的营养价值及培养技术要点

饵料生物之轮虫的营养价值及培养技术要点

四、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态条件 1、温度 不同的品系,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差别较大, 不同的品系,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差别较大,5℃ 是轮虫生活的最低温度,10℃ 是轮虫繁殖的临界低温, 是轮虫生活的最低温度, 是轮虫繁殖的临界低温, 是轮虫生活和繁殖的临界高温。 40℃ 是轮虫生活和繁殖的临界高温。 2、盐度 褶皱臂尾轮虫为广盐性生物,能在0.2~ 5.0%的盐 褶皱臂尾轮虫为广盐性生物,能在 的盐 度范围内生长繁殖,其最适盐度范围,不同品系不同, 度范围内生长繁殖,其最适盐度范围,不同品系不同, 也依原生活环境盐度的不同而略有差别, 也依原生活环境盐度的不同而略有差别,但对盐度的 突然变化耐力较低( 0.38%突变到1.8%水环境中 突变到1.8%水环境中, 突然变化耐力较低(从0.38%突变到1.8%水环境中,1 天后全部死亡)。 天后全部死亡)。
裂足轮虫
二、生殖习性 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殖方式有单性生殖和两性生 殖两种方式, 殖两种方式,两种生殖方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 换。 1、单性生殖 单性生殖又称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 单性生殖又称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 非混交生殖( reproduction)。 非混交生殖(Amictic reproduction)。 孤雌生殖首先由休眠卵发育成双倍体的雌性轮 称为不混交雌体( female), 虫,称为不混交雌体(Amictic female),然后不混 交雌体经有丝分裂产生双倍体的非混交卵( 交雌体经有丝分裂产生双倍体的非混交卵(Amictic egg),最后非混交卵成熟后不需受精就能迅速发育 egg), 成双倍体的雌性轮虫,此后, 成双倍体的雌性轮虫,此后,雌性轮虫又经有丝分 裂产生双倍体的非混交卵, 裂产生双倍体的非混交卵,这样一代接一代进行孤 雌生殖循环。 雌生殖循环。

轮虫的培育条件和饵料基础研究进展

轮虫的培育条件和饵料基础研究进展

轮虫的培育条件和饵料基础研究进展作者:邓平喻运珍艾桃山张生元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26期摘要从温度、pH、光照周期、氨氮、溶氧及盐度6个方面探讨了作为渔业生产开口饵料的轮虫的培育条件的优化,从单胞藻、酵母、有机碎屑和细菌等方面探讨了轮虫各种饵料的优缺点,并对轮虫工厂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轮虫;培育条件;饵料筛选中图分类号 S96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6-09054-03Research Progress on Culture Conditions and Food Elements of RotiferDENG Ping,ZHANG Sheng-yuan et al(Wuhan Fisheries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Hubei 430207)Abstract The optimization of culture conditions of rotifer was discussed from 6 aspects of temperature, pH, photoperiod, ammonia nitrogen, dissolved oxygen and salinity.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etary were discussed from aspects of algae, yeast, bacteria and detritus.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production of rotifer were analyzed.Key words Rotifer; Culture conditions; Food types自1960年Ito发现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是海水鱼类育苗的活饵料以来,轮虫作为鱼类和甲壳类的重要开口饵料在生产中广泛应用[1]。

褶皱臂尾轮虫的干酵母工厂化培养技术1

褶皱臂尾轮虫的干酵母工厂化培养技术1

所(站)承担的农业部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 目《陆基水产养殖技术及设备产业化孵化》项目, 利用先进的陆基水产养殖技术及设施设备,与上 海浦东陆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上海平川陆基水 产养殖科普中心、松江区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站签 订了技术转让合同,并进行技术培训等技术服务。 使陆基水产养殖设备成为规模化产品推向市场, 加快了上海地区向都市型设施渔业发展的步伐, 推进了我国水产养殖业向健康、环保、节能、集约 化方向发展。 发稿编辑
108、2149.2×108个,合计收获轮虫5391.2×108个,饵料生产力为7.17、8.54、10.55;(4)采用合适的干酵 母投喂方法和投喂量,定期带水采收,使轮虫密度保持在200~300个/ml,并补充等量培养用水,可以获得
长期稳产的效果。 关键词
干酵母工厂化培养褶皱臂尾轮虫
褶皱臂尾轮虫(Bmc危面n嬲pZ恐口f:凰)广泛分 布于温带和热带地区的半咸水和海水水域,是仔、 稚、幼鱼和虾蟹等甲壳类幼体的优质活饵料。它 具有营养丰富、大小适宜(100~260斗m)、繁殖迅 速、可进行高密度人工培养等特点,在海水鱼类、 甲壳类的人工育苗中被作为幼体的开口饵料而广 泛使用。因此,进行褶皱臂尾轮虫的工厂化培养
在水产苗种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世纪50年代,轮虫作为水产动物苗种培育 的活饵料,在日本等国室内工厂化培养中已经获 得成功。但在当时,较高的投资、复杂的工艺和设 备,限制了该项技术在我国水产苗种生产中的推 广和应用。 近年来,轮虫的室内工厂化培养在我国也取
究——示范——推广一条龙。
我所(站)承担的农业部“948”项目《罗氏沼 虾的引进》,从马来西亚引进野生罗氏沼虾原种, 进行提纯复壮等技术研究,繁育的野生罗氏沼虾 子代在奉贤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松江区水产技术 推广站的养殖示范点进行养殖试验,并制订了上 海市罗氏沼虾育苗亲本良种标准及罗氏沼虾养殖 技术操作规程。通过推广体系的三级网络,把优 质罗氏沼虾良种推广到全国十多个省市,实际推 广面积7.5万亩,总产值约5.4亿元,总利润约 1.35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为显著。 4.技术转让、技术服务

不同饵料密度下BDE-47和DBDPE联合作用对褶皱臂尾轮虫生殖力和存活力的影响

不同饵料密度下BDE-47和DBDPE联合作用对褶皱臂尾轮虫生殖力和存活力的影响

第53卷 第7期 2023年7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P E R I O D I C A LO FO C E A N U N I V E R S I T YO FC H I N A53(7):067~076J u l y,2023不同饵料密度下B D E -47和D B D P E 联合作用对褶皱臂尾轮虫生殖力和存活力的影响❋刘春辰,刘雯雯,刘文婧,高梦绮,高澍嘉,李思琦,王仁君❋❋(曲阜师范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济宁273165)摘 要: 针对如今随着阻燃剂的更新换代,使得汇入海洋环境中的阻燃剂组分构成更加多样,造成的潜在危害更加复杂这一问题,本项目以四溴联苯醚(B D E -47)和十溴二苯乙烷(D B D P E )分别作为旧型和新型溴系阻燃剂代表,以海洋浮游动物-褶皱臂尾轮虫为对象,探究不同密度饵料藻培养下,B D E -47和D B D P E 的联合作用对轮虫生殖力和存活力的毒性效应㊂研究结果表明,B D E -47和D B D P E 作用均可导致轮虫的产幼数的降低,生殖期和存活时间的缩短,且B D E -47表现出更强的毒性效应㊂B D E -47和D B D P E 联合作用时,对饱食轮虫的生殖期㊁产幼数和存活期表现为拮抗作用或相加作用,而对饥饿轮虫表现为协同作用㊂本项目为准确评价溴系阻燃剂更迭造成的潜在风险变化提供数据支持㊂关键词: 多溴联苯醚;十溴二苯乙烷;褶皱臂尾轮虫;联合作用;生殖力中图法分类号: Q 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5174(2023)07-067-10D O I : 10.16441/j.c n k i .h d x b .20210452引用格式: 刘春辰,刘雯雯,刘文婧,等.不同饵料密度下B D E -47和D B D P E 联合作用对褶皱臂尾轮虫生殖力和存活力的影响[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53(7):67-76.L i uC h u n c h e n ,L i uW e n w e n ,L i uW e n j i n g ,e t a l .E f f e c t o f c o m b i n e d a c t i o n o f B D E -47a n dD B D P E o n t h e f e c u n d i t ya n d s u r -v i v a l o f B r a c h i o n u s p l i c a t i l i s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f e e d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 [J ].P e r i o d i c a l o f O c e a nU n i v e r s i t y of C h i n a ,2023,53(7):67-76.❋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Z R 2021030702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71503);山东省农业良种项目(2019L Z G C 020)资助S u p p o r t e d b y t h e S h a n d o n g Pr o v i n c i a l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F o u n d a t i o n (Z R 202103070224);t h eN a t i o n a l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F o u n d a t i o no f C h i n a (31971503);t h e S h a n d o n g P r o v i n c i a l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F i n e S p e c i e s P r o je c t (2019L Z G C 020)收稿日期:2021-12-08;修订日期:2022-01-05作者简介:刘春辰(1990 ),女,讲师㊂E -m a i l :l i u c h u n c h e n 7@163.c o m❋❋ 通讯作者:E -m a i l :w a n g r e n ju n 2002@126.c o m 多溴联苯醚(P o l y b r o m i n a t e dd i p h e n y l e t h e r s ,P B D E s)因阻燃效率高㊁成本低而成为重要的溴代阻燃剂,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用品㊁工业材料中[1]㊂但同时,P B D E s 也因具有生物蓄积性㊁持久性和高毒性等典型P O P s 的特性引起广泛关注㊂目前已经在海洋沉积物等环境介质中检测到大量P B D E s 的存在,研究报道韩国工业化海湾的P B D E s 最高干质量浓度为2253n g /g ,日本沿海为P B D E s 为5.2~33n g /g,东印度洋P B D E s 干质量浓度为(173ʃ62)p g /g,而在中国沿海沉积物中P B D E s 干质量浓度为0.004~4212n g /g,普遍高于其他国家地区[2-4]㊂各个海区虽然浓度有差异,但P B D E s 组成相似,以B D E -209和B D E -47为主[5]㊂而且大量生物研究也证明了P B D E s 可以富集到海洋浮游动物中,并通过食物链向更高营养级转移[6]㊂L i u等[7]在中国渤海的18个物种(包括浮游生物㊁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中测定了P B D E s 富集水平,其中B D E -47检出率最高,值为100%,在所有P B D E s 同系物中的脂质量浓度也最高㊂相关的生物毒性研究也多有展开,主要集中于探索P B D E s 对鱼类的毒性作用,B D E -47已被证明可诱导氧化损伤导致鱼类的生殖和代谢抑制[8-10]㊂浮游动物也被证明可直接受到P B D E s 的影响,表现为摄食㊁游泳㊁种群动态(尤其是生殖)等受到抑制[11-12],以及氧化损伤和内稳态紊乱[13],而氧化损伤引起的卵巢病变被认为是P B D E s 抑制生殖的主要原因[14]㊂旧型溴系阻燃剂的使用受到限制促使替代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因而结构和理化性质方面同P B D E s 相似的十溴二苯乙烷(D B D P E )已经基本替代了P B D E s 在各类产品中的应用[15],而中国D B D P E 的产量更是远高于其他国家[16]㊂环境调查也发现类似趋势,日本海域沉积物中检出D B D P E 浓度为0.07~0.85n g /g,韩国高度工业化海湾沉积物中检出D B D P E 干质量浓度为(11.6ʃ17.5)n g /g,中国黄海和东海河口处沉积物中检出D B -D P E 干质量浓度为0.18~49.9n g /g ,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23年检出D B D P E的干质量浓度为0.04~9.47n g/g[17-19]㊂且D B D P E在海洋环境中的浓度也有赶超P B D E s的趋势[20-21]㊂但是对以D B D P E为主的新型溴系阻燃剂在生物暴露风险的进一步认知都还处于空白状态㊂褶皱臂尾轮虫(B r a c h i o n u s p l i c a t i l i s)是海洋中常见的浮游动物,是众多污染物进入海洋的第一道 生物过滤网 ,具有易培养㊁生殖快㊁对环境变化敏感等优点,是毒理试验中一种较为理想的受试动物[22]㊂它的生殖力和存活力是掌握浮游动物种群变化的重要指标,其中产幼率可衡量种群的净增长量,存活力可表征种群的稳定[23]㊂作为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初级消费者,褶皱臂尾轮虫的种群稳定关乎初级生产力的利用率,更影响高营养级的种群发展[24]㊂为填补新型溴系阻燃生物毒性研究的空白,并进一步探究新㊁旧溴系阻燃剂联合作用下生物毒性效应的变化,进而揭示其作用规律,本研究选择在海洋环境中P B D E s的主要同系物B D E-47和其主要替代品D B-D P E为胁迫因子,以褶皱臂尾轮虫为受试动物,分析饱食和饥饿状态下轮虫生殖力和存活力的响应特征,为重新全面认识溴系阻燃剂的环境潜在危害提供基础依据,同时也为适时有效的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提供理论指导㊂1材料与方法1.1实验动物培养实验用褶皱臂尾轮虫休眠卵购自浮田生物(浙江宁波),在灭菌海水中孵化,并在实验前驯化培养至少2周,驯化条件:盐度为22,温度为20~25ħ,p H值为6~9,光照强度为60m o l/(m2㊃s),且明暗比为12Lʒ12D㊂驯化过程中,投喂饵料(小球藻(C h l o r e l l av u l-g a r i s)),密度保持在1ˑ106c e l l/m L㊂实验所用海水(盐度约为30)取自青岛鲁迅公园附近海域,经沉淀和0.45滤膜过滤,121.3ħ灭菌20m i n,冷却后使用㊂1.2胁迫体系设置本研究胁迫因子,B D E-47(纯度>99.99%,G C 级,白色固体粉末)购自美国A c c u S t a n d a r d公司,D B-D P E(纯度>96.00%,白色固体粉末)购自日本T o k y o C h e m i c a l I n d u s t r y公司,用助溶剂二甲亚砜(D M S O)分别配制成母液,常温避光下保存㊂实验前,用灭菌海水依次稀释至实验设定的浓度梯度㊂1.3实验设计试验在24孔板中进行,挑选刚孵化2~3h㊁活泼健壮的幼轮虫为实验对象,每10只幼虫放到一个孔内作为一个样品,每孔内最终实验体积为1m L,并进行6次重复㊂所有实验组按饵料投喂的密度不同分为饱食组和饥饿组㊂饱食组小球藻密度同驯化期保持一致,为1ˑ106c e l l/m L,饥饿组小球藻密度较低,为0.7ˑ106c e l l/m L㊂实验过程采取半连续培养,每24h分别更换80%的B D E-47或D B D P E培养液,并重新投喂小球藻,以保证毒性条件和饵料藻含量的稳定㊂根据胁迫物质加入情况,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㊁B D E-47单一作用组㊁D B D P E单一作用组和等浓度联合作用组㊂B D E-47和D B D P E单一作用组均根据环境本底值及预实验,以环境中P B D E s浓度上限为低浓度组,并取其10倍和100倍为中㊁高浓度,由此设置了3个浓度梯度:低浓度(L o w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5μg/L㊁中浓度(M i d d l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50μg/L㊁高浓度(H i g h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500μg/L㊂联合作用组的3个浓度梯度设置同单一作用组浓度梯度设置一致,并在实验时按等浓度同时加入B D E-47和D B D P E㊂为方便起见,实验体系中,B D E-47㊁D B D P E单一作用和联合作用3个组每组的3个浓度梯度都标记为低浓度(5)㊁中浓度(50)㊁高浓度(500)㊂实验过程中,每12h观察1次,记录出现新生幼虫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生殖期)㊁轮虫新生幼虫数和存活个体的数量,并及时将新生幼虫和死亡的成虫移出,直到初始的10只轮虫全部死亡㊂通过计算每12h产生的后代数量比存活数可得其特定年龄产幼率,通过计算每12h存活轮虫数比初始轮虫数可得其特定年龄存活率㊂进而计算出各个作用方式下的生殖期和产幼数的抑制率㊂本文采用合用指数值(Q值)法评价联合毒作用模式[25],根据公式(1)计算Q值:Q>1.15代表2种抑制剂的抑制作用存在协同作用;0.85<Q<1.15代表2种抑制剂的抑制作用存在相加作用;Q<0.85代表2种抑制剂的抑制作用存在拮抗㊂Q=E A B/(E A+E B-E A E B)㊂(1)式中:E A㊁E B分别为2种药物A和B的总有效率;E A B 为合用组总有效率㊂1.4数据统计与分析所有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应用数据处理软件I B M S P S S s t a t i s t i c s25进行,图片利用O r i g i n软件绘制,图中数据点为平均值ʃ标准误(m e a nʃS E)㊂相应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 S D检验,检验水准α=0.05㊂2结果与分析2.1B D E-47和D B D P E单一及联合作用对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殖力的影响无胁迫时,饱食和饥饿培养条件下的空白对照组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殖力变化如图1㊂饱食情况下,轮虫的生殖期从36h开始,至384h结束,产幼在初期快速86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7期刘春辰,等:不同饵料密度下B D E -47和D B D P E 联合作用对褶皱臂尾轮虫生殖力和存活力的影响增加并在60h 进入生殖高峰期,达到产幼的生殖峰平均值(2.72i n d .),持续到132h ,随后产幼数量减少(见图1(A )),总产幼平均数为20.06i n d .(见图1(C ))㊂饥饿情况下,轮虫的生殖期同样是从36h 开始,但结束提前至192h ,产幼初期也为快速增长,60h 达到产幼的高峰期,但84h 才达到生殖峰平均值(2.26i n d .),随后结束产幼高峰期(见图1(B )),总产幼平均数为13.69i n d .(见图1(C))㊂饥饿培养下的轮虫较饱食状态生殖期缩短,生殖峰值降低,总产幼数显著低于饱食对照组(P <0.05),表现为生殖力低于饱食培养下的轮虫㊂((A )饱食组特定年龄产幼率;(B )饥饿组特定年龄产幼率;(C )饱食组和饥饿组总产幼数㊂P 值为相同营养条件对照组比较的结果,:P <0.05.(A )S a t i a t i o n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B )S t a r v a t i o n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C )T h e t o t a l l a r v a l n u m b e r o f s a t i a t i o n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a n d s t a r v a t i o n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T h e P v a l u e w a s t h e r e s u l t o f c o m p a r i s o nw i t h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un d e r t h e s a m e n u t r i t i o n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P <0.05.)图1 不同饵料藻密度下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殖力的变化F i g .1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f e e d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 ,t h e c h a n g e o f B .pl i c a t i l i s f e c u n d i t y B D E -47和D B D P E 单一作用下,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殖力变化如图2㊂饱食培养下,B D E -47单一作用组轮虫生殖期的起始时间与对照组基本相同,但生殖期的结束时间明显受到影响,低浓度组(5μg/L )提前至288h ,中浓度组(50μg /L )提前至264h ,而高浓度组(500μg /L )在168h 就结束(见图2(A ))㊂相比于对照组,B D E -47单一作用组生殖期在低浓度受到显著抑制(P <0.05),中㊁高浓度受到极显著抑制(P <0.01,见表1)㊂生殖峰值也推迟到96h 出现,并随浓度升高逐渐降低,低浓度时的生殖峰平均值为2.25i n d .,中浓度时的生殖峰平均值为1.94i n d .,高浓度时的生殖峰平均值为1.89i n d .㊂饥饿组的生殖期结束时间较饱食组整体提前:低浓度204h ,中浓度180h ,高浓度168h (见图2(B))㊂但和饥饿组的空白对照相比,生殖期没有受到显著抑制(P >0.05,见表1)㊂但生殖峰平均值却在低浓度时表现出兴奋效应,为2.53i n d .,中㊁高浓度受到抑制㊂总体产幼数结果表明随着浓度的升高,产幼数量先升高后下降,且虽然饱食组产幼数量整体高于饥饿组,但和对照组相比饱食组受抑制更明显,在高浓度组受到极显著抑制(P <0.01,见图2(C ))㊂D B D P E 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见图2(D )㊁(E)),随着浓度的升高轮虫的生殖期延长,饱食培养条件下,低浓度为240h,中浓度为252h ,高浓度为288h ;饥饿培养下,低浓度为168h ,中浓度为180h ,高浓度为192h ,但无论是生殖期还是峰值都小于对照组㊂D B D P E 作用下,总体产幼数结果同样随着浓度的升高,产幼数量先升高后下降(见图2(F )),但在低浓度时表现出更强的抑制,而在高浓度时表现出抑制较弱,但均未呈现显著差异(P >0.05)㊂等浓度B D E -47和D B D P E 联合作用组对轮虫生殖力的影响如图3㊂饱食培养时,低㊁中浓度组的轮虫均在240h 就结束生殖期,高浓度受抑制最严重,在144h 结束(见图3(A ))㊂饥饿培养时,低㊁中㊁高浓度的生殖期结束都较对照组提前(见图3(B )),且中㊁高浓度生殖期分别呈现显著(P <0.05)和极显著抑制(P <0.01,见表1)㊂低㊁中浓度组的生殖峰同样在84h ,高浓度组提前至60h,且峰值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㊂总产幼数变化呈现随浓度升高,先升高后降低,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都呈现极显著抑制(P <0.01),在高浓度组受抑制最严重,总产幼平均数为10.01i n d .(见图3(C ))㊂总产幼数始终低于高密度组,变化趋势也为先升高后降低,在高浓度显著低于饥饿对照组(P <0.01)㊂2.2B D E -47和D B D P E 单一及联合作用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存活力的影响。

鱼苗饵料轮虫培育研究进展

鱼苗饵料轮虫培育研究进展
角度来进 行研究 。 o f u zC研究 表 明, 虫可 以 产 常用 的强化 饵料 主要 成 分是 鱼 肉和 鱼 油 ,二者 R d g e i 轮
通 过摄人 或者 自身合 成饱 和脂肪 酸 ( A S )和单不 结合 可 以提供 给水 产 动物 质量 高 、蛋 白质 和脂 肪 F 饱 和脂 肪 酸( F )以调 节体 内两者 的组 成 比例 , 酸 ( 是 n 3 U A MU A , 尤其 一 P F )组 成 比例平衡 的强 化饵 料 。
但是对于长链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U A P F )却缺乏 由 于 鱼 油 富 含 多 种 类 的 脂 肪 酸 ,特 别 是 富 含 合成 机 制 。在 2 0世 纪 7 代 ,日本 开 发 出富 含 n 3 F ,因此 在水 产 养殖 中得 到广 泛 的应 用 。 0年 一 HU A
n 3U A的油脂 酵母 、 一P F 乳化 乌贼 肝 油等 , 培 养 然 而, 油产 品 中 n 3 F 的含 量, 用其 鱼 一 HU A 因原料 、 提取 的轮虫 投喂 给苗种后 , 的存 活率 大大 提高 。 苗 及 制 作 工 艺 以及 储 存 时 间 的不 同 而存 在 一 定 差 LgrC研究 发 现 , E A含 量 过 高 或 DH 异 。 ee . 当 P A 用其 它脂类 代 替则效 果不理 想 。 如 ,zued 例 Iqi o r
3 ℃下 。 状臂 尾轮虫 ( ah i u rel i 0 壶 B rc o suco r )在 物 质组 成 比例发 生较 大 改变 ,一 P F 所 占的 比 n as n3U A
不 同温度 下各 发育 阶段 的历 时 随着 温度 的升高 而 例 大 幅增加 ,进 而影 响 机体 对其 它 营养 物 质如 蛋 缩短 ; 随着培 养温度 的升高,壶状 臂尾 轮虫 繁殖 率 白质 、 类及 维 生素 的 吸收利 用 , 糖 导致 轮 虫饵 料价 高峰值 出现 的时 间也逐 渐前移 。 另外 , 食物 浓度 对 值的降低。因此 , 强化饵料中的 n 3 U A含量应 一P F 轮虫 的胚 胎发 育时 间和生 殖后 期历 时无显 著影 响 ; 控制 在一 定 的范 围内 。 刘镜恪 等(9 7采用 不 同强 19 ) 能 提高 轮虫 种群增 长 的最 适饵 料 并不 一定 能 提 高 化饵料 对 轮虫进 行强 化并投 喂 给黑鲷 仔鱼 , 验结 实 轮 虫 的质 量( 即蛋 白质 、 总脂 、 水 化合物 含量1 碳 。 23培育 轮虫 的饵料 - 经5 0多年 的发 展 , 育轮 虫 的饵料 和 方法 越 培 果 显 示 ,当 轮 虫 体 内 n 3 U A 含 量 占 总 湿 重 一P F 02 3 . %时, 具有最 佳 的生长 和存 活率 。 3 苗种 在 轮虫 培育 过 程 中 ,在 投 喂鱼 苗前 一 般进 行

褶皱臂尾轮虫集约化培养技术

褶皱臂尾轮虫集约化培养技术

褶皱臂尾轮虫集约化培养技术实技用术一生物饵料责李编龙任辑振之间盐,控制度在‰12~%之间,2小时轮孵虫后出开55o4始喂投1。

后当检查天虫轮密度达到01Lm至20/以个上时,三把角烧中瓶的虫一瓶轮为二分并添加已瓶温调盐调海水到刻度继续培养;l待后天虫轮度又达密到01m2至0个/L以上时二,瓶为分瓶四继培养续。

2扩种培养:个三角烧轮瓶虫度达到密10m以L当4.个0/捌上时,停静气5止钟。

待便粪饵残沉于瓶底,将4后分个三角瓶烧的轮内和虫水一倒人并2L口瓶细中而下残饵粪0剩便,然后添加已调温调盐水到海度刻充气控温并继培养续。

同种级养阶培操段作待,天1后细瓶口内轮虫度密至2达到0m1以L上时,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分为八四继0个/续培,养瓶时将分瓶粪便底饵清除。

残3大培养:口瓶轮虫中度都达到密10.扩m细待个/L0上以将8时细个瓶口中的轮虫水和倒一支0入5m.玻璃缸而中剩残下粪饵,然便添加后调已调温盐海至刻度并水充气控温继续养。

同扩培种培阶养段操,待作1后天玻璃缸轮虫至2密度到10达m0L+/以时上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分四八继续培养为。

4大培养量:8.待个璃缸中玻虫密轮度达1到m0L个/0以上时,除停气后沉缸于的粪底便残饵外全倒部人体积81m~泥池中,添加已调温盐海调水至7右继左m水0m续养。

i~2天培天后轮密虫度到达O ̄0m/L上以时可收采继或大续量养培。

三、理1投管喂:母酵投喂量般一控在每制10.o轮万虫1/,g天但体投喂具时灵掌握活,以量少多为主,一般餐分2次4~投。

喂2充气量控调:充气补能充气氧与防止饵下沉料,但.褶皱臂尾轮血态形轮虫一是不种喜欢剧震烈荡的物,生养培过程中要量尽把日照时、间食、种物群度密等刺的下激轮虫,倍二体非的气量小调,要轮只虫因不缺氧而漂浮水面即可。

此外,充交卵混便进孤行雌发育成混交体雌混交,体通过雌数分减量气大会将池底污物过吹而起引水起迅速恶化质。

形成裂单体的混交倍卵。

论无混交没精受而成单形体倍3水管质理:用母酵集化约密高度培轮养虫每时日必雄体,还是与精结子后合形成厚壁的二体倍冬卵(休眠.须水一换次,其尤在是量培养阶大段,水量一般为换5%卵,都)导会整个培养致作工的失败,所扩种以、换水、0右左用20。

轮虫的培养技术

轮虫的培养技术

轮虫的培养技术养殖技术(轮虫的培养技术)轮虫是一群微小的多细胞动物,种类多,广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中。

其对环境适应性强、繁殖快、营养丰富、大小适中、易培养,是鱼、虾、蟹幼体理想的动物性饵料,目前广泛应用于生产性培养的是褶皱臂尾轮虫。

一、轮虫概况1、饵用特点1)生活力强:易培养,喜欢有机质较丰富的水体。

2)繁殖快:环境条件适宜时,日生长率达30%。

3)营养丰富: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57%、脂肪20%、钙1.8%、磷15%。

4)大小适宜:约150×250μ,为大多数有鳍鱼类的开口饵料。

2、研究发展史1)1960年日本伊藤发现轮虫作为仔鱼的饵料,1964年日本开始大量培养轮虫。

2)1965年,Hirata 和Mori首先利用面包酵母培养轮虫。

70年代就大量利用面包酵母,但发现酵母轮虫造成鱼苗大量死亡,原因为酵母轮虫缺乏鱼类必需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20个碳以上),随后研究酵母轮虫的营养强化技术。

3)我国从60年代开始研究,70年代后期研究培养轮虫,80年代中期开始利用面包酵母培养轮虫,90年代研究轮虫品系的选育,如小轮虫(<100μ)、大轮虫(500-1000μ)、低温轮虫等。

3、存在问题1)探明轮虫两性繁殖的机制。

2)开发高密度培养轮虫的装置。

3)选育和引进优良的轮虫品系。

4)探讨室外土池稳定生产轮虫的技术措施。

5)进一步探讨轮虫培养过程中增殖率突然下降的原因和机制。

二、轮虫的生物学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陈学豪教授番禺梅山马利酵母有限公司(联合编写)1、形态特征1)、轮虫为雌雄异体,雄性个体小,结构简单,仅有纤毛环和精巢,也不摄食,专为有性生殖交配。

雌性个体大,被甲长196-250μ,宽150-202μ,前沿背面有棘刺6个,而腹面仅4个。

轮虫有一个尾足,其内有粘液分泌于足趾,可粘于池壁等物体上作休息。

2)、轮虫三大特征a、轮盘:由纤毛环、棒状突和触毛组成,具运动和摄食作用。

b、咀嚼器:接口后端,将食物磨碎。

养虾池排污水褶皱臂尾轮虫培养技术研究

养虾池排污水褶皱臂尾轮虫培养技术研究
轮虫 密度 在 2万爪/ L以上 。
15 日常监 测 .
可蓄水 1 4 2m 。配备 12k 射流式增氧机 2 7 . w 台。
12 概 念 和方 法 .
对虾养殖污水是指养殖对虾 自日龄 2 0天开
始, 由中央排 污 口排 出 ( 吸 出 ) 或 的经 池 中增 氧机
养 虾场共 有池 塘 3 口, 口面 积 4亩 , 面 0 每 总
积 10 2 亩。全部养殖污水经总排污管 自流到污水 处理 系统的进水 口, 自流和机械设备 提水 的方 经 式注入沉淀池。每 口池塘 每天排污 6次, 每次排 污时问约 1mn 排 污水 7 m , i, 。 即每 口池塘 每天 ( 上午 6O : 0至下午 6 O ) : 排污水量约 4 。全部 0 0m , 3 0口池塘每 天排放 的养殖污水 约 1 0 0 i 。轮 2 n
1 4 轮 虫收 获 .
4月 2 0日开始收获 。在每次加 水前 1h 启 ,
动 3台 1 m 4 2c ( 英寸 ) 潜水泵抽滤 1 h轮虫 , 抽滤
网袋用孔径 004m (0 .7 m 20目) 筛绢网做成 , 规格 为长 80i、 . i。每 台水泵每次抽滤 7 水 . 宽0 3 n n 0t
2 1 养虾池排 污水轮 虫培养结果 .
4 1日开始接种轮虫 , 5 2 月 到 月 0日止 , 每天 使用养虾池排污水 1 0 试验研究 3 0t 2 , 0天, 合计用
污水量为 3 0 , 600t抽滤轮虫产量为1 3 g平均 0k , 2 日 产轮虫 4 g平均 每吨污水培养 轮虫 3 . g 1k , 41 。 试验结果表明, 利用养虾排污水 , 按轮虫市场价格 2 k 计 , 个月可实现产值2 0 元。因褶皱 0 g 1 460 臂尾轮 虫 对 “ 拥挤 效 应 ” 较 强 的适 应 性 , 卵的 有 产 频度高, 在富营养化 的水体 中, h 4 可产卵 1 , 次 所 以利用养虾污水高密度培养轮虫是一举两得 , 在净 化污水的同时又培养 了优质 生物饵料。表 1中轮 虫密度 、 带卵率和平 均带卵量三个指标表明, 养虾 污水环境适合于轮虫生长繁殖。另外 , 由于轮虫饵 料营养丰富 , 能显著提高水产苗种培育成 活率 , 特

不同饵料对轮虫繁殖速率的影响

不同饵料对轮虫繁殖速率的影响

不同饵料对轮虫繁殖速率的影响吕军1丁茂昌2(1.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0;2.海南海昌对虾繁育有限公司,海南文昌571300)[摘要]在同等生物量下,蛋白核小球藻培养的褶皱臂尾轮虫最先抱卵,平均带卵量最高,轮虫增长量也最多,其次是单体角毛藻、多体角毛藻。

试验前后小球藻密度减少1/2,单体角毛藻密度几乎不变,多体角毛藻密度略有增长,说明小球藻培养轮虫效果最理想,其次是单体角毛藻、群体角毛藻。

[关键词]轮虫;小球藻;角毛藻;繁殖速率[中图分类号]S9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909(2020)26-103-3轮虫(Rotifera)是轮形动物门的一群小型多细胞动物,一般体长0.1~0.5mm,最长不超过1.0mm,轮虫生活时纤毛带和纤毛环上的纤毛不断协调旋转摆动,似转动着的轮子,故名为轮虫[1]。

轮虫对水质的适应性较强,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海、沟渠塘堰等各类水体中[2]。

轮虫因营养价值高、繁殖速率快、几乎能被所有鱼类的幼体吞食而成为大多数经济水生动物幼体的优质饵料。

山东省日照市水产研究所开展的试验表明,利用混合植物(藻类)、混合动物、动植物混合、卤虫幼体和轮虫5种饵料饲养对虾幼体时,轮虫饲养效果最佳[3]。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日本等国就开始进行轮虫工厂化培养技术研究,近年来该技术日趋成熟,轮虫产量逐渐提高,室内水泥池培养密度在1000个/mL以上。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进日本工厂化轮虫培养技术,但由于其投资大、费用高,在我国广泛推广尚存在困难。

20世纪80年代,李永函等利用水体沉积物中轮虫休眠卵,采取人工措施促其萌发,繁衍成种群,为淡水鱼苗培养开辟了一个新的饵料途径[4]。

但轮虫培养的高峰期持续较短,产量较低,而且饵料停留在池中发生什么藻就用什么藻、发生多少就喂多少的杂藻培养状态,轮虫培养数量随意性较大、质量不可控。

同时,何种藻类能使轮虫数量与质量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不得而知。

优质生物饵料-轮虫的扩大生产培养技术

优质生物饵料-轮虫的扩大生产培养技术

优质生物饵料-轮虫的扩大生产培养技术
黄天文;李亚春
【期刊名称】《水产科技》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褶皱臂尾轮虫是小型的浮游动物,营养丰富,是海水鱼、虾、蟹育苗的优质饵料。

轮虫具有广盐广温性,适应性强,生长繁殖速度快,培育成本低等优点,随着海水养殖的发展轮虫在海水鱼、虾、蟹育苗上的应用前景广阔。

为扩展育苗生产的动物活性饵料来源,提高轮虫生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我们通过土池大规模培育轮虫供应鱼、虾。

【总页数】2页(P29-30)
【作者】黄天文;李亚春
【作者单位】湛江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524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3.214
【相关文献】
1.基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物饵料培养技术课程设计 [J], 翟林香
2.日本海洋生物饵料的培养和鱼类育苗技术的简介 [J], 严正凛
3.混养虾池水质控制与生物饵料培养技术 [J], 陈为尧;杨文真
4.虾池基础生物饵料的培养技术及其种类,数量的研究 [J], 荣长宽;梁素秀
5.海蜇池塘养殖生物饵料培养技术 [J], 张锡佳;李衍祥;陈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轮虫强化培养的研究进展

轮虫强化培养的研究进展

轮虫强化培养的研究进展谭树华1 周杰良2(1.厦门大学海洋系,3610052.湖南生物与机电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园艺系,410126) 轮虫是海水鱼虾类苗种生产中的重要开口饵料。

目前使用的轮虫主要有Brachionus plicatilis (L型)和B.rotundcformis(S型)两种。

由于海产小球藻等单细胞藻类的繁殖速度小于轮虫的摄食量,在大规模轮虫培养中单胞藻不能满足需要,制约了轮虫的生产。

用酵母和含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 UFA)的人工饵料是替代单胞藻最常用的办法〔1、2〕,但其必需脂肪酸(EFA)缺乏或不足,用作轮虫的饵料前需进行EFA的强化〔3〕。

目前,轮虫培养在EFA强化、替代饵料、高密度培养、冷冻藻保存利用和休眠卵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1.必需脂肪酸需求的研究n-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HUFA)是海水仔、稚鱼及甲壳动物的必需脂肪酸,对幼体的生长、发育、存活起重要作用,其中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DHA和二十碳五烯酸(20:5n-3)EPA是最重要的n-3HUFA〔4〕。

DHA和EPA对细胞膜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神经发育及繁殖率、受精率和孵化率有重要影响〔4、5〕,并且影响鱼苗色素的正常沉着和激素形成〔6〕。

Watanasbe和Kiron(1995)报道了5种海水仔、稚鱼对n-3HUFA的需要量为饵料干重的1.2%~3.9%。

XU等(1994)报道,HUFA对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和斑节对虾的成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对虾卵的受精率与卵的EPA含量,孵化率与DHA含量均呈良好的相关性(Cuzon et al 1994)。

DHA和EPA的生理作用不同。

Ibeas等(1997)研究了轮虫的EPA/DHA比率对金头鲷仔鱼发育的影响,用四种EPA/DHA比率不同的脂肪乳剂加富轮虫饲喂幼鱼,发现EPA/DHA比率最高时幼鱼生长最慢;对仔鱼脂肪酸的分析表明, EPA/DHA的比率与仔鱼生长呈线性相关,EPA/ DHA的比率为2∶1时幼鱼生长最快。

褶皱臂尾轮虫一般研究状态

褶皱臂尾轮虫一般研究状态

为什么褶皱臂尾轮虫能在海洋生物幼体培育上得到广泛应用?叙述褶皱臂尾轮虫一般研究状态。

第一问:褶皱臂尾轮虫是一种半咸水的滤食性浮游动物作为鱼、虾类幼体的开口饵料,其适口性、可得性、营养价值及饲养效果均优于其它饵料,而且适应力强,生长快,繁殖迅速,培养成本低,极易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利用。

第二问:1.褶皱臂尾轮虫高密度培育的研究现状十几年来,我区沿海地区针对轮虫的养殖特点依托当地大力发展工厂化育苗工程,因势利导把轮虫的养殖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渔区渔民增收致富的一种特色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有效地促进了轮虫养殖业的发展。

轮虫的高效连续培育技术是海水鱼虾蟹类工厂化大规模人工育苗得以实现的基础。

国内生产轮虫主要有土池和室内池培育两种方法土池培育的轮虫密度一般为几十个/ml,室内池培育的轮虫密度一般达100-200个/ml。

室内培育轮虫通常使用玻璃钢孵化桶或水泥池作为轮虫培育池容积在0.5立方米左右水深约80cm。

近十年来,科学家们将浓缩小球藻用维生素B12 和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 HUFA ,进行营养强化后再作为饵料投喂轮虫浓缩藻类,为轮虫提供了高质量充足的食物,也省去了用于藻类培养的空间,为育苗场节约了更多的可利用空间,在轮虫培育系统中使用纯氧充气,可以保证在养殖水体中保持高浓度的溶解氧来增加轮虫的生产量。

通过添加盐酸调整pH 在7.0 左右促使NH3转化成NH4+ ,降低了氨氮对轮虫的毒性。

还有轮虫高密度循环水培育装置的研究设计,这些在培育技术上的改进使轮虫生产密度从几百个/mL(低密度)增长到几千个/mL(高密度),为初孵仔鱼提供了充足的营养丰富的轮虫2.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轮虫中应用研究的研究状态分子生物学技术最初在轮虫上的应用,由于轮虫个体较小,并且受到轮虫培育技术的影响,难以获得足够实验用量的轮虫DNA ,限制了分子生物学在轮虫上的研究。

直到PCR技术的应用,使得实验对模板DNA 的需求量大大降低,这才推动了轮虫分子水平的研究。

臂尾轮虫的饵料基础研究进展

臂尾轮虫的饵料基础研究进展

6 0种海 水 鱼 类 和 1 8种 甲 壳 动 物 育 苗 的 活 饵 料 = 由 于 轮 虫 具 有 营养 丰 富 、适 口性 强 、繁 殖 速度 往 等 特 点 所 . 开
展轮 ' 最 化养 殖 是 近 年来 广 大 水 产 养 殖 工 作青 营 遍 感 兴 趣 虫批
的重 要 研 究 课题
是 酵母 较之 于 其 它 饲 料 具有 来 源 广 泛 、易 于 获得 、成 本 低 等 优点 。 但许 多 学 者 发 现 用 酵 母 培 养 出来 的 轮 虫 山于 缺 乏 n

3高 度不 饱 和 脂 肪 酸 ( HUF . A)
而 导致 轮 虫 自身 的 析 力
差 和 饲 喂 鱼 苗 后 造成 养 殖 对 象 营 养 缺 乏 而 太批 死 亡 l 。 1 1 ”
能显 由于 细 菌 能 够 提 供给 在 食 饵 中 姥乏 的维 生 素 n {士 压 打 日 毒 菌 台 降 低 轮 虫 的生 长率 [ l t :加 ^ 混 合菌 株 时 轮 虫 的 生 K有 z 利 ,这 表 明 细 菌 生 态 系统 的 复 杂 性 ? 台 菌 株 的作 f 机 制 虽 昆 f 】 然 来 见报 道 ,但 选 一 结论 的 得 H 对 轮虫 批 量 培 养 生 产 有 重 {
王 金 秋等 (9 8 报 告 "】 19 ) ,萼 花 臂 尾 轮 虫 ‘ rci删 s v B aho . m c lr5 投 喂效 率 较 好 的 几 种 单 胞 藻 依 改 为 蛋 白 棱 小 球 藻 i o ̄】 f
( h ̄e ap  ̄n io ) 斟 生 栅 藻 ( cnd e au n . C brl y od m 、 [ Seesm“ c mia ) 、小 球 袁 藻 ( ha d mo o … ^ m ) 卵 型 隐 藻 C lmy o n ̄ 、 (  ̄ tmoa 。 把 ) 中型 株 藻 ( u ln itr ei) Crpo n a 挑 、 E geane da 。轮 虫 r n

轮虫培养

轮虫培养

泥鳅活饵--褶皱臂尾轮虫培养黄爱丹2012092616摘要:褶皱臂尾轮虫是一群微小的多细胞动物,广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水域中.是鱼类、虾蟹类等的重要天然饵料生物。

随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褶皱臂尾轮虫作为优质活饵料的用量越来越大。

通过高密度培养褶皱臂尾轮虫,可作为泥鳅的饵料。

关键词:泥鳅、褶皱臂尾轮虫、生物饵料、培养方法褶皱臂尾轮虫培养的目的以泥鳅为例,轮虫这个活载体,可以传递泥鳅苗所需的营养物质,而幼苗轮虫种的分离与保种在已有轮虫繁殖的场所,便于大量培养。

褶皱臂尾轮虫培养的主要过程海边小水体、小池塘、半咸水坑洼处、冷库周围小坑洼处,用浮游生物网(250目以上)捞取浮游生物样或取底泥,加半咸水或海水(盐度15~25)浸泡后,经60目筛绢过滤,滤去大的砂粒、杂质,再经过80目筛绢进一步滤去杂质,剩下泥质物再经过250目筛绢滤去细泥后,把留在250目筛绢的样品放在水槽内,水温控制在25℃,经5~7天,孵化出轮虫,用250目筛绢捞取,在解剖镜下用细吸管吸出轮虫,继续培养后再经2~3次分离,除去原生动物等敌害生物,再把分离出的轮虫按l~2个/ml接种到保温性能好的水槽(池)内,或水族箱内,水温控制在25℃,投喂单胞藻,每天搅动水体或间断充气,当密度达100个/ml以上时再扩大培养。

轮虫一般采取保存冬卵的方式进行保种。

目前苗种生产单位一般不需要分离保种,可从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取得。

另外,目前已有专门的销售轮虫冬卵的单位,可以购进轮虫冬卵进行孵化、培养。

褶皱臂尾轮虫培养的方法1.室内培养可采用间收法和连续接种培养法,也可以两种方法混合使用。

培养水池(槽)为1~6Ⅲ3的小型水池(槽)和20~50m3的大型水池(槽)。

使用单位,应根据其培养方式、需求数量、培养时间等实际情况,而决定所采用水池的容量。

也可用虾、蟹育苗池培养轮虫。

一般用连续接种培养法,培育密度高,采收密度在200~300个/ml,培养效率高,能较长时间稳定培养,有计划地生产。

褶皱臂尾轮虫的高密度养殖技术

褶皱臂尾轮虫的高密度养殖技术

环境科学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169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属轮虫动物门,单生殖巢纲,游泳目,褶皱轮虫科,臂尾轮虫属。

褶皱臂尾轮虫被甲前背面前棘刺6个,排列不对称;被甲前腹面有4个褶片;足孔近方形,是一种半咸水的滤食性浮游动物。

褶皱臂尾轮虫对非生物环境的适应性很强。

有资料显示,褶皱臂尾轮虫生存的盐幅为1~98 g/L,最适盐度为10~20 g/L;pH为5~10,最适pH为7.5~8.5;温幅为5 ℃~29 ℃;最适光强为2000 lx,最适光照时间为18 h [1]。

轮虫是海产鱼类仔稚鱼和虾蟹等甲壳类幼体的优质开口饵料,能够迅速繁殖,并且易于消化吸收,营养价值较高。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轮虫作为优质的开口饵料,其用量也越来越大,尤其是目前人工饲料难以取代其作为开口饵料的地位。

因此,研究轮虫的高密度养殖尤为重要。

该文对褶皱臂尾轮虫的研究现状及养殖方式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我国水产科研工作者进行轮虫的培养提供参考。

1 褶皱臂尾轮虫的研究现状目前生产所用的轮虫,根据体型大小,1977年大上和前田将其划分为L型(大型)和S型(小型)两个亚种,其中,L型背甲长度130~340μm,S型(小型)背甲长度100~210μm。

不仅仅体型不同,两者对温度的适应情况也不同,L型轮虫的最适温度为25℃,S型轮虫的最适温度为30℃~34℃;混合培养时,在20℃以上S型轮虫占优势,20℃以下L型轮虫占优势[2],也就是说在高温季节轮虫普遍小型化,在低温季节轮虫体型大型化,这种变化是周期性的可逆变化。

L型轮虫以及S型轮虫,在室内外培养中生长周期及培养密度是有限的。

在日本,轮虫的培养技术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繁殖密度从最初每毫升几百个到几千个,以至达到上万个,培育体系日趋成熟和完善。

但国内外有关轮虫土池培养技术还不成熟,使用室外土池培养方法,轮虫的密度只能达到30~40个/mL,实际生产中产量不稳定、持续供应时间短。

褶皱臂尾轮虫土池培养高产技术

褶皱臂尾轮虫土池培养高产技术

较广,在DI~1的范围内 } 0 5 均能i常生 K l i 繁聃 但是如
果 投喂小 球藻 培养 轮虫 ,在 p ~8 1 围 内.轮虫 密 H7 . 范 度最 高
() n粉 漂 [粉 【 效 氯 禽 憾为2 % 3%. 1漂 | f } 勺 5 ̄ 0 『: Il 太 长会 失效 , 此在 使用 前必 须测定 其有效 氯 l俘[-] } ,h 1 j 禽 。清 池 f l粉 用 龄为6 克/ .他 用时先 加少量 阿漂 1 0 米 水 渊成 糊 状 ,再 1水 稀释 泼 洲 。漂 白粉 滴 池 町杀 死龟 J l 】 =
捧聃效 益
三 、讨 论
: 计 ̄2 0 年继续改进配方,根槲不『 时期.再 3 j 6 0 州 添加一 蝗微错元素及中 药,以 增强夫黄龟体质及提商
m稍 彻防效 粜,达 到增 产增 效 的 ¨的。 d 奉次 试验仅从 生 长、成活率 羽峋 料成 本、经济 效 . 黼等方f 州址行 分析 ,仳未从 火黄 鱼恃养 和 口味 等方 Ⅱ作 1 i 刑 比分 析 ,有待今 后 作进 ‘ 的试验 分析 。 步 浙 江 台 州市 椒 江 区 水 产技 术推 广站
种 为带 水 池 ,按池塘 l水 体 f入药 物系死 敌寄生 l ; I J l ¨ 物 ,池水 没 浸 泡到 的池 ,则用 清池药 液泼洒 消毒 。
常州 的清 池 药有 以 F 种 : 几
3 溶氧 f培 养轮虫 的过 程 I . I = = l,溶氧 越保持 在 15 克/ .毫 升以 。 4 酸碱 度 褶皱 臂 尾轮 虫对 环境 酸碱 度 适应 范 I . 匍
碴最 蚶。
J、方形、 椭圆形:池均n作为培养池。培养池最好有 t J _ 两个以 【 便于II分池,分批进水培养,交替收获。 : .  ̄H J

关于轮虫高密度培养的研究

关于轮虫高密度培养的研究

关于轮虫高密度培养的研究作者:宋月林,王伟洪来源:《河北渔业》 2012年第10期宋月林,王伟洪(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学院,浙江舟山 316000)摘要:综述了国内有关轮虫高密度培养方面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轮虫高密度培养过程中轮虫种类的选择、饵料种类的选择、培养条件的设置,培养的方式方法和营养强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轮虫;高密度;饵料;n3HUFA;营养强化轮虫营养丰富特别是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n3HUFA),尤其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丰富。

EPA和DHA在生物发育过程中对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神经系统发育、繁殖率与孵化率等有重要作用[1]。

此外轮虫一般个体较小,适宜于幼苗的口径,游泳速度慢,容易消化吸收,一直被公认是鱼虾蟹等经济水产品育苗阶段优质的开口饵料。

目前经济水产品养殖发展形势不断高涨,轮虫作为该产业育苗阶段理想的开口饵料其需求量不断增大。

然而,目前国内轮虫的来源主要是依赖于室外土池培养和水泥池培养。

这两种培养方式存在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产量不稳定、周期长的缺点。

所以轮虫高密度快速培养势在必行,同时解决高密度培育轮虫的技术问题迫在眉睫。

本文依托于前人的研究结果加之自己的研究,对轮虫高密度培养的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综述,旨在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1高密度培养轮虫种类选择目前,在海水和半咸水育苗过程中,广泛使用的轮虫是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和圆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rotundi fotmis);在淡水育苗中,常使用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进行实际生产[2]。

以下讨论主要围绕此三种展开。

1.1褶皱臂尾轮虫和圆形臂尾轮虫褶皱臂尾轮虫被甲长平均240 μm、甲均宽170 μm,通常称为“L型”轮虫;圆形臂尾轮虫相对个体较小,被甲长平均140 μm甲均宽110 μm,称为“S型”轮虫。

褶皱臂尾轮虫的高密度培养

褶皱臂尾轮虫的高密度培养

褶皱臂尾轮虫的高密度培养刘媛媛;胥琴【期刊名称】《水产养殖》【年(卷),期】2012(033)011【总页数】1页(P35)【作者】刘媛媛;胥琴【作者单位】赣榆县海洋与渔业局,江苏赣榆 222100;赣榆县海洋与渔业局,江苏赣榆 222100【正文语种】中文本文针对冬季育苗生物饵料缺乏,褶皱臂尾轮虫幼体成活低的问题,采用室内高密度培育轮虫的方法,提高产量。

赣榆县广星育苗场,25#~35#池用于轮虫培养,38 m2/池,1#、2#、3#池饵料培育。

1 轮虫的培养方式1.1 一次性培养法培养池:用浓度为20×10-6的高锰酸钾作为消毒液,浸泡20 min后清洗干净药液即可。

加温设施:在室内池培养,水温较低(20℃以下)时,用电加热设施进行加温,使培养池水温控制在22~27℃,以适宜轮虫增殖。

1.2 接种方法向预先准备好的培养池加入经砂滤或250目筛绢网袋过滤的天然海水,同时加入密度适宜的小球藻、扁藻,池水呈淡绿色,然后再接种轮虫。

接种轮虫的密度最好在100~150个/mL,这样在投喂小球藻或扁藻的情况下.轮虫密度在2~3 d即可达到250~300个/mL,当轮虫密度达到300个/mL以上时收获,重新清池再培养。

充氧:实验中培养轮虫不充氧,培养效果都不好,进行高密度培养轮虫时必须要充氧。

每2 m2水装一气石为宜,充气量调节到能使培养池水刚能翻滚即可。

培养前水糟或水泥池必须用浓度为20×10-6高锰酸钾消毒。

1.3 培养用水经过砂滤或250目筛绢网袋过滤,以免剑水蚤、猛水蚤等敌害生物侵入繁殖,抑制轮虫的增殖。

1.4 培养方法先在水池中培养小球藻或扁藻,当小球藻密度达1 200×104~1 500×104细胞/mL 或扁藻25×104~100 ×104细胞/mL时,即可向池中接种轮虫。

接种密度在50~100个/mL即可。

1.5 轮虫的保种方法休眠卵的诱导和收获:开始时向轮虫培养池内投喂大量的小球藻或扁藻,培养2~3 d后,突然停止投喂,停止充气,几天后即可诱导轮虫产生休眠卵。

轮虫繁殖研究的新进展综述

轮虫繁殖研究的新进展综述

轮虫繁殖研究的新进展综述
季娴
【期刊名称】《中学生物学》
【年(卷),期】2006(22)11
【摘要】轮虫是鱼、虾、蟹等动物优良的开口饵料,这归因于2个方面:首先,轮虫蛋白质的消化率高达89%。

94%,所含氨基酸种类齐全,摄食营养丰富的轮虫饵料可以增强动物的抵抗力,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再者,轮虫对水体不会造成污染,它本身就是水体有机环境的组成部分。

因此,轮虫成为水产业不可缺少的开口饵料资源。

【总页数】2页(P8-9)
【作者】季娴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中学,20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29.1
【相关文献】
1.淡水轮虫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J], 杨家新;黄祥飞
2.泸州养殖鱼类车轮虫研究(Ⅰ)——拟车轮虫属和小车轮虫属 [J], 胡银亨;
3.显著车轮虫无性繁殖生物学研究 [J], 冯淑娟
4.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O.F.Müller,1786)繁殖培养的研究 [J], 王堉;梁亚全
5.三种鲫鱼外寄生车轮虫分类学及异齿车轮虫致鳃组织病理学研究——重庆地区淡水车轮虫研究Ⅱ [J], 唐发辉;赵元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第3期2002年5月水 产 科 学FISHERIES SCIE NCEVol 21,No 3May ,2002臂尾轮虫的饵料基础研究进展窦雅秋1,李晓东2(1 大洼县水产局,辽宁 盘锦 124200;2 大连水产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关键词:臂尾轮虫;饵料;单胞藻;细菌;酵母;有机碎屑中图分类号:S963 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1111(2002)03 0031 03自从Ito(1960)[1]发现褶皱臂尾轮虫(Brac hionus pli c atilis)是海水鱼类育苗的活饵料以来,它就作为鱼类和甲壳类的重要的开口饵料在生产中应用。

目前已报道轮虫可作60种海水鱼类和18种甲壳动物育苗的活饵料[2]。

由于轮虫具有营养丰富、适口性强、繁殖速度快等特点[3],所以,开展轮虫批量化养殖是近年来广大水产养殖工作者普遍感兴趣的重要研究课题。

影响轮虫生长繁殖的生态因子很多,但从批量生产来考虑,关键是轮虫的饵料供应。

近年来,对轮虫的饵料组成、饵料密度和营养成分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为开展轮虫大批量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 轮虫的食物组成根据臂尾轮虫(Brachionus)的摄食原理[4],可以推断其对食物的摄取在局部范围内是被动的,但被摄入的饵料对轮虫的营养价值不同。

已证明单胞藻、细菌、酵母、有机碎屑等都可以作为轮虫的食物而在批量生产中应用[5~8]。

1 1 单胞藻类王土育等[5]曾报道扁藻(Plat ymonas s p.)衣藻(Chlamy domonas sp.)及小球藻(Chlorella sp.)是轮虫较好的饵料。

王金秋等(1998)报告[7],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 flo rus)投喂效率较好的几种单胞藻依次为蛋白核小球藻(Chlo rella pyre noidosa)、斜生栅藻(Sce ne dse mus ac uminatus)、小球衣藻(Chlamydomonas microsphae ra)、卵型隐藻(Cryp to monas ovata)、中型裸藻(Eugle naintermedia)。

轮虫对单胞藻的摄食效果差别主要原因在于颗粒的大小,以及营养的好坏和藻类本身活动能力对摄食的影响等。

多数学者认为由于其具有易培养和对轮虫的投喂效果较好等特点,所以是轮虫批量培养的优良饵料。

近年来,超微浮游生物(Picoplankton) (浮游细菌和超微藻)的发现导致了对水域生态系统群落结构认识上的一场革命,也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王建等(1998)[9]的研究表明,武流东湖超微藻的初级生产力占总碳生产的1%~90 4%。

超微藻介于0 2~2 m,由此可以推断其中的一部分是可被轮虫摄食的,轮虫培养中对超微藻的应用还未见报道,但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已势在必行。

1 2 细菌关于细菌对轮虫培育的影响,Douillet(2000)[8]的研究具有代表性。

就单一菌种来说,对轮虫生长具有或促进或抑制的影响,Sakamoto H等(1983)[10]指出使用光合细菌+藻能促进轮虫的生长,他们认为天然界的细菌具有一定特定的营养素,有益于轮虫的生长,J ianping Yu等(1988)认为可能是由于细菌能够提供给在食饵中缺乏的维生素[11];相反有毒菌会降低轮虫的生长率[12]。

加入混合菌株对轮虫的生长有利,这表明细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混合菌株的作用机制虽然未见报道,但这一结论的得出对轮虫批量培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 3 酵母张道南等(1983)[6]报告,使用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活菌株培养褶皱臂尾轮虫可以获得较高轮虫产量。

但轮虫的营养需要强化,接种轮虫的密度要适宜,要适时采收,以防止水质变化过大。

Hirayama等(1983)[13]也用面包酵母对轮虫进行了补充营养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酵母较之于其它饲料具有来源广泛、易于获得、成本低等优点。

但许多学者发现用酵母培养出来的轮虫由于缺乏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从而导致轮虫自身的活力差和饲喂鱼苗后造成养殖对象营养缺乏而大批死亡[14-18]。

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途径是使用强化饲料来培育轮虫[19]和用酵母与单胞藻混合投喂[7]。

近几年我们在室外土池养殖中曾使用过啤酒酵母作为轮虫的饵料,虽然可以作为单胞藻的替代饵料,但池塘内往往有大量原生动物滋生,导致轮虫密度很快降低的结果。

1 4 有机碎屑王土育等(1980)[5]曾报道轮虫在食物缺乏时会以碎屑为食。

我们在实际生产中也有以豆浆、发酵鸡粪浆、草浆投喂轮虫的经验。

但培养轮虫的效果不是很稳定。

收稿日期:2001-12-30作者简介:窦雅秋(1964-),女,工程师2 食物浓度和粒度2 1 食物的粒度Dumont(1977)[20]认为轮虫适口饵料的大小为2-18 m,过大和过小对轮虫来讲都是不利的。

Shigeru Aoki等(1996)[21]在研究轮虫养殖的氮流动时发现其不摄食小于0 7 m的颗粒。

对于规格较小的细菌,轮虫滤食其聚合体,一般超过2 m。

Rothhaupt(1990)[22]认为投喂轮虫的合适的食物粒度为10 m左右。

刘青等(2000)[23]报道室外培养轮虫时,轮虫池的藻类呈大型化的趋势,其原因是轮虫摄食规格在适口范围内的单胞藻,超出此范围的大型单胞藻未被摄食而在池中成为优势种类,从另一方面验证了轮虫对食物的摄取与粒度有关。

2 2 食物的浓度轮虫食物的浓度以单胞藻的研究最为典型。

席贻龙等(1999)[24]的研究发现,单胞藻的浓度对萼花臂尾轮虫雌体的产卵率均具有极显著的影响,各类雌体产卵量的最大值都相应地对应着一个最大的适宜浓度。

王金秋(1995)[25]认为萼花臂尾轮虫对高浓度饵料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如小球藻的密度为45106~65106/ml时对其种群的增长有促进作用,45 106/ml是最佳的饵料密度。

所以在大批量培养时应有较高的培养密度。

3 食物的营养3 1 轮虫批量培养中氮流的化学地位一些学者对轮虫大量培养中氮流的化学地位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轮虫养殖系统中氮中转化有一个过程,先是被单胞藻吸收,单胞藻被轮虫食入,氮在粪便中排出,细菌分解粪便使部分颗粒有机氮(PON)转化为细菌的营养,而轮虫通过摄食细菌和部分PO N,又重新摄入氮。

细菌的存在降解了氨氮的毒性,使轮虫养殖系统得以稳定[21,26,27]。

3 2 轮虫的营养及营养强化段对于轮虫的营养强化,Yngvar Olsen等(1989)[28]曾报道了短期(6~24h)投喂富含n-3不饱和脂脑肪酸的饵料能很大程度地提高轮虫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这种高含量在将轮虫入低浓度食物中仍可保持数小时。

这为轮虫的营养强化提供了很好的办法。

近年来已有许多尝试来改变轮虫的营养价值,一般有两种方法,间接法是通过改变介质来改变干酵母的生化组成从而改变其营养价值[29],直接法是将具有特殊营养价值的化合物和干酵母混合加入养殖体系中[30]。

还可用各种微藻,脂肪乳,微颗粒,微囊(包含脂肪,脂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等物质来强化以干酵母为食的轮虫[31 36]。

4 存在问题目前臂尾轮虫的饵料基础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几方面的问题尚待解决。

4 1 理论研究集中在工厂化批量生产,对室外池塘的研究不多。

对这一前景广阔的资源缺少开发研究力度。

4 2 缺乏对轮虫饵料供应潜力的研究。

虽然对饵料的密度有一些研究进展,但饵料的量是根本问题,就高产轮虫养殖的饵料供应,有许多理论和实际操作上的技术问题尚待解决。

如转化率、单胞藻的生产能力和生物量、大批量生产的适合饵料种类筛选等。

4 3 室外生态池塘中饵料对轮虫的营养效果。

室外土池与工厂化生产的环境不同,饵料组成复杂,对轮虫的营养效果应该有所不同。

但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

5 研究展望5 1 轮虫高产池塘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目的是揭示室外土池轮虫高产的规律,包括浮游生物的生物组成和生物量,不同粒级的浮游生物如浮游细菌和超微藻对轮虫生产量和生物量的贡献。

高产轮虫池的初级生产力等。

5 2 轮虫生物饵料供应途径未解决。

主要是对单胞藻的大批量定向培养研究及适合种类的筛选。

单细胞藻类室外土池批量培养技术研究。

通过对单胞藻高峰时营养盐结构特点的研究以寻求定向培养的措施,对单细胞藻类的生物量快速测定方法和室外繁殖速度的研究以确定合理的规模配比。

对各种肥料施用效果比较筛选出经济实用的肥料。

5 3 室外土池培养轮虫的饵料营养成分及其对轮虫质量的影响的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细菌、酵母、单胞藻、有机碎屑投喂后轮虫体内氨基酸和n-3不饱和脂肪酸的差别比较;不同饵料培育出轮虫投喂蟹苗后对蟹苗体内营养成分的影响比较。

参考文献:[1] I TO T Culture of the roti fer Brac hionus plic atilis in the seawaterand the preservation.[J] Re p.Fac.Fis.Mie U niv,1960,3,708-740.[2] LUBZENS E,Raising rotifers for use in aquaculture[J] Hydrobiolo gia,1987147:245-255.[3] LUBZENS E,TAND LER A and M INK OFF G,Roti fers as foodin Aquaculture[J].Hydrobiologia,1989,186/187:387-400.[4] 王家楫 中国淡水轮虫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 71-72[5] 王土育 褶皱臂尾轮虫繁殖培养的研究[J] 海洋水产研究,1980(1):27-45[6] 张道南 利用啤酒酵母活菌株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研究[J] 水产学报,1982,7(2):113-123[7] 王金秋,李德尚,曹吉祥 五种淡水浮游藻对萼花臂尾轮虫的饵料效果的比较研究!藻的最适投喂密度及轮虫相应的种群增长[J] 海洋与湖沼,1998,29(1):15-21 [8] DOUILLET P A.Bacterial additives that cons istently enhancerotifer growth under synxenic culture condi tions[J] Aquacult ure,2000,182:241-260[9] 王建,林婉莲 武汉东湖超微藻生态学的初步研究[J]湖泊科学,1998,10(4):71-76[10] SAKA MOTO H,HIR AYAM A K.Dietary effect of Thiocapsaroseopers ici na(photosynthetic bac teri a)on the rotifer Brac hionus plic atilis[J].Bull.Fac.Fish.,Nagasaki U ni v,1983,54:13~2032水产科学 第21卷[11] YU J P et al,Vi tamin B12 producing bacteria as a nutriti vec omple mentfor a culture of the rotifer Brac hionus plicatilis[J]Nippon Suisan Gakkaishi,1988,54:1873-1880.[12] YU J P e t al,Toxici ty of Vibrio alginolyt ic us on the s urvi val ofthe rotifer Brachionus plicatilis[J] Ni ppon Suisan Gakkaishi,1990,56:1455-1460.[13] HIR AYAMA K,FUNA MOTO H.Supplementary effect of s evera nutrients on nutritive deficiency of baker s yeast for population growth of the Brachionus plic atilis[J].Bull.Jpn.Soc.Sci.Fish,1983,49:505-510.[14] OWEN J M,ADRO N J W et al.Elongation and desaturation ofdietary fatty acids i n trubot,Scophthalmus maximus L.,andrainbow trout[J].Salmo gai rdnerii Rich Lipids,1975,10:528-531.[15] COWEY C e of synthetic diets and biochemical criteria inthe ass essment of 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fish[J].J.Fish.Re s.Board.Can,1976,33:1040-1045.[16] HOWELL B R.Experi ments on the rearing of larval turbot,Scophthalmus maximus L[J].Aquac ulture,1979,18:215~227[17] SCO TT A P,M IDD LETON L.Unicellular algae as a food forturbot(Scophthalmus maximus.L.)larvae,The importance ofdietary long chaim polyuns aturated fatty aci ds[J].Aquac ulture,1979,18:227-241[18] BEN A MOTZ A,FISHLER R et al.Chenical composi ti on of dietary speis of marine unicellular algae and roti fers with emphasis on fatty acids[J].M ar.Biol,1987,95:31-36.[19] M J FERNA NDEZ et al.Effects of commercial enrichment dietson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the rotifer[J].Aquacultrue,1993,112:195-206.[20] DUMO NT H J.Biotic factors in the populati on dynamics of rotifers[J].Arch Hydrobiol.Be ih.Ergebn.Limnol,1977,8:98-122.[21] SHIGER U A,AKINORI H.Ni trogen Flow i n a Che mostat Culture of the Rotifer Brachionus plic atilis[J].Fishe rie s Sc ienc e,1996,62(1):8-14.[22] ROTHHAUPT K O.Differences particle si ze dependent feedingefficiencies of closely related rotifer species[J].Limnol.Oc eanogr,1990,35(1):16-23.[23] 刘青,李晓东,刘胥,等 轮虫培养池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及生物量的研究[J]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0,15(3):186-192[24] 席贻龙 环境因子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动态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23(4):334-338[25] 王金秋 影响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生态学因子的研究 温度和饵料密度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通报,1995(4):22-27[26] WARR EN D.Ni trogen flow through a Brachionus/Chlorellamass cul ture system[J].Hydrobiologia,1989,186/187:401-408.[27] AKINORI H,SHIGERU A et al.Nitrogen flow i n the rotiferBrachi onus rotundifromis and i ts significance in mass cultures[J].Hydrobiologia,1997,358:77-82.[28] YNG VAR O et al.Kinetics of n-3fatty aci ds in Brac hionusplic atilis and changes in the food supply[J].Hydrobiologia,1989,180/181:409-413.[29] I MADA O e t al.Devel opment of a new yeast as a culturemedi um for living feeds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fish feed[J].Bull Jpn.Soc.Sci.Fish,1979,45:955-9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