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大家》丁肇中有感

合集下载

由丁肇中的大家风范看爱国主义

由丁肇中的大家风范看爱国主义

由丁肇中的大家风范看爱国主义李金辉通信工程学院八班52110823【摘要】物理学大家丁肇中的事迹可看出他的爱国之心,而且爱国主义是高校思想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发扬爱国主义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

【关键字】丁肇中爱国主义大学生【引言】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历史限定。

江泽民总书记说:“爱国主义有鲜明的时代特性。

在今天,我们讲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汇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1]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特性不尽相同,但它作为一种正义的、极具凝聚的力量是古今一脉相承的。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而科学家总属于他自己的祖国。

”2005年6月18日,蜚声中外的物理学大师丁肇中携妻将子回到故乡山东日照寻根祭祖,实现了一个海外游子多年的夙愿。

最近丁肇中还来到山东大学查看实验室,顺路接受了‘大家’栏目的访问。

这使我有机会跟深入地了解这位物理学大家的爱国情怀。

这样一个优秀的科学家虽然入了美国籍,但他深深地知道他的根在中国。

为了祖国高能物理的发展,他不辞辛劳,远涉重洋,多次来大陆从事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介绍国际高能物理的发展,努力促进国际物理学界同中国物理学家合作。

在他亲自指导和无微不至地关怀下,从事研究的中国科学工作者有的已经在欧美获得了博士学位。

他不仅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实验物理的科研人才,而且还热心为祖国培养实验物理的研究生而努力奔波。

现在他受聘出任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丁肇中说:“四千年以来中国在人类自然发展史上有过很多重要贡献,今后一定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希望在自己能工作的时间内,为中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而他在山东大学选学生的事件也可以看出他对祖国的信任与热爱。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面对我国经济、科技水平发展较低,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有限,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健全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状况,如果没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如果没有热爱祖国、建没祖国的责任与热忱,我们便只能临阵退却,只能自暴自弃,只能任人宰割,甚而再次成为附庸。

为什么是丁肇中

为什么是丁肇中

为什么是丁肇中?尽管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的主持人明显的不自信,问出的问题是基本围绕事实展开的封闭性问题,但在丁肇中认真地回答之下,我对为什么是丁肇中在40岁获得诺贝尔奖有了一点自己的认识。

当主持人试探的询问,丁肇中的成就与自身的天分有关系时。

丁肇中断然予以否认:“我不是有天分的人,但我是个专心的人”,除了自己在做的物理学实验,其他的事情他概不过问。

正因为对实验的痴迷,他可以3天3夜、4天5夜的钻在实验室中探寻结果。

因为这种痴迷,才能在类似“一个漆黑的夜晚,天空落下10亿个雨滴,只有一个是彩色的”这样的环境中找到构成物质基本结构的第四种粒子——J粒子,正是凭借这个成就,他获得了诺贝尔奖。

当主持人问到为什么总有人愿意支持丁肇中的实验时,丁肇中肯定的说,自己的实验很少有失败的,循环往复形成别人容易支持他的局面。

如果我们只是就此认为丁肇中就是凭着对物理学的兴趣,凭着自己的专心沉缅于物理实验中,头悬梁、锥刺股,最终皇天不负苦心人,达到自己的成就的话,我们很可能错了。

丁肇中在山东大学回答学生“什么样的人可以进入丁肇中的课题组”的问题时,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要专心,而是要思维活跃。

前者显然是在遴选与自己品性相同的人,后者更多的是避免蛮干所必需。

丁肇中的实验很少失败大约就是与“避免蛮干”有关。

每次丁肇中的实验题目都很大(从他总是能拿到大量的研究经费就可以看出来),自然也非常复杂。

如果没有严密的可行性论证,这样的实验绝少有不失败的。

丁肇中的实验能够成功,这样严密的可行性论证一定非常到位,(丁肇中强调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不分家正暗示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功底)。

因为实验路线的恰当,丁肇中就可以心无旁骛的在每个实验环节上“专心”下去,耐心的寻找、等待自己的想要的结果——这样的阶段成果一个接着一个,最终的宏伟目标的实现似乎也水到渠成——管理学中把这种做法叫作“目标管理”。

有可控目标下的专心,成就了丁肇中的一个个实验的成功。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测试题一、积累和运用。

(15分)1.填空。

(3分)(1)《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为悼念___同志因公殉职而写的。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美籍华裔科学家___,他曾获诺贝尔___奖。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1)小龙模仿赵本山的表演真是___,让大家不时地捧腹大笑。

2)经过长时间的试验,主要问题一解决,其他问题就___了。

(1)这部___的艺术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图画。

A.惟妙惟肖不攻自破得天独厚B.栩栩如生不攻自破匠心独运C. 栩栩如生迎刃而解得天独厚D. 惟妙惟肖迎刃而解匠心独运3下列句子中,不是病句的一句是()(2分)A.因为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所以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B.在环境激变的今天,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C.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并且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D.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

4.选词填空。

(2分)(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__,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__过程。

(探测测量观察)(2)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__是不常有的事情。

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__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突破进展发明)5.任选一事物,仿照例句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2分)例句:教室的前面有块黑板,不,那并不是块黑板,而是播种知识的沃土。

仿句:6.王洋同学原来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可是今年开学以来,受他人影响迷上了电子游戏,请你替他的妈妈和同学分别写几句劝戒的话。

(4分)妈妈说:同学说:二.阅读理解。

(45分)(一)①既然我们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就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没有障碍的去感受这个世界和世界中的人们,于是,“一身化作千万身”,许许多多的人幸福和快乐便都印在我们的心中,许许多多人的不幸和痛苦便都在我们眼里。

丁肇中访谈观后感

丁肇中访谈观后感

丁肇中访谈观后感篇一:观《大家》丁肇中有感观《大家》丁肇中有感尽管一个采访无法让我们深刻地了解科学巨人丁肇中成功的秘诀和成功道路上的点点滴滴,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从丁肇中教授的言语举止上可以感觉到他的成功跟他的个人性格密不可分。

也许很多人认为是诺贝尔奖使他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十分顺利,但是我认为这似乎过于片面。

毋庸置疑,40岁获得诺奖对丁肇中教授在往后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多便利,他获得了很多国家的支持,包括资金和人员的支持。

但是根据他的个人描述,我或多或少的了解到他自身具有的许多品质在他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丁教授是个专注的科学家,他可以几天几夜埋头在实验室里。

他可以清晰地记住一个个复杂繁琐的实验数据而对实验以外的事情一片模糊。

正是专心才让他发现一个又一个科学上的未知。

另外一方面,严谨的求知态度也让他在科学研究中不容许放过哪怕是十分微小的问题,即使是顶尖科学家,他也不会顾及过多而放过任何细小的问题。

正如丁肇中教授所说,他们没有圆满地开完一次讨论。

他们的讨论是人人都可以发言的,无论这个人的地位如何,这也是让人十分敬佩的。

科学是不分地域,不分肤色,不分贫贱的。

丁肇中作为一个庞大团队的领导者,他需要做的很多很多,他的判断以及决定往往能决定一个实验的成功与否,所以他要学会倾听各方意见,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一旦确定就矢志不渝的进行下去。

此外,作为领导者,他的每个决定都不掺杂个人感情成分,譬如他没有去过和他工作数十年的科学家家中吃过饭,这一方面是工作需要,另一方面和他孤僻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从丁肇中教授的言谈方式以及他的思维方式来看,他似乎是个地道的美国人,但是从他在诺贝尔奖获奖致辞中坚持用中文以及他来山东大学访问的时候要求看中国传统杂技表演的行为来看,他有想一个传统的中国人。

我们不能强求人人做到像丁肇中教授那样获得众多成就,但是我们从他身上可以学到许多学习,工作,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准则。

如他所说,一个科学工作者不能为了获得诺贝尔奖而工作,这是十分危险的。

彭恒武《大家》观后感

彭恒武《大家》观后感

彭恒武《大家》观后感昨天晚上我观看了央视《大家》,对彭恒武印象很深刻。

彭桓武一生生活简朴,淡泊名利。

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主持人在访谈中提及这一百万奖金,认为它对普通人来说足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彭桓武立即回答:“对我来说没用,我生活足够了,加这一百万或不加这一百万(都一样),这一百万等于白搭。

因为你一个人只能用那么多钱,你像我现在吃,大夫给我限制的,我只许吃这么多东西,一天只许吃一个鸡蛋,吃两个鸡蛋都不行,那个钱有什么用?”对于名誉和职务,彭桓武也很淡然。

他曾担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但因从未提过案和从未发过言而自己给自己“革了职”。

完成核武器理论研制后,彭桓武认为已经完成中国年轻一代核物理工作者的培养任务和使命,便主动申请回到理论物理研究工作。

1972年,他先回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

1978年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成立后,彭桓武担任所长。

五年任期一结束,他便向院领导写信请辞所长一职,推荐更加年轻和有领导能力的周光召担任所长。

当时,有同事建议他担任理论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一职,他认为,“不要这样为好,我也很不愿意这样,挂名的‘名誉’。

近年来我在担任理论物理所所长期间,主要工作均委托青年同志去办,已经担任过了名誉所长。

但我对这种状况早已厌烦。

长此下去对工作不利。

且我所是一个新所,建立时院领导即指示我所要有一个新的作风。

由于历史较短,在我所尚未形成长期一贯的所长制。

所以我建议理论物理所从一开始即根本不设名誉所长职称。

如在追溯历史有需要时,只表明某某所长(起讫年月)即可”。

除了理论物理,彭桓武还提倡发展交叉学科,建议开展理论生物和理论化学研究。

他亲自推动全国的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理论研究,促成了每两年一次的全国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理论系列会议。

20世纪90年代,他又大力倡导生物物理的发展。

同时,彭桓武还提倡理论化学物理的研究。

而他自己,为了还硕士指导教师周培源先生的“债”,直到90岁仍在研究广义相对论并发表学术论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堂观察作文观丁肇中画像有感1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堂观察作文观丁肇中画像有感1人教新课标版

观丁肇中画像有感翻开崭新的课本,一页一页慢慢地赏析,当我翻开第二页时,发现两幅人物像,当我继续翻下去时,发现本册语文书上只有第二页有两幅单一的人物像,于是我就开始观察他们,我把目标锁定在丁肇中,因为第一眼看过去,觉得他好像正在思考着什么。

他戴着一副眼镜,他那浓眉大眼格外醒目,他用左手扶住下巴,眼睛眺望远方,好像正在思考着什么。

我又仔细地观察了一遍,发现他额头上有几条深深的皱纹,嘴巴紧闭着,这样更能看出他正在沉思了。

于是,我迅速找到了他所写的那篇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对他更有了解了,他是一位科学家。

他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忠告:现在的学生,只学习基础知识,而忽视动手能力。

这句话对我启发很大,在当今社会,如果只有知识,没有实际操作能力,那很难有存活下去的本领。

在《大学》这本书里写道: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格物”和“致知”意思就是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而现在的我们,只学习他们留给我们的基础知识却没有去探索实践,现在有谁会像牛顿一样,当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伤时,会去多问几个为什么,最终发现地球的万有引力,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因为被苹果砸一次,便去思考实践研究吧!他说:“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我们应该要有格物致知精神,不能只学基础知识,而不去自己动手操作。

自己评:本文具体写出了丁肇中的外貌及对文章的“启示做感想”,如果能例举更多格物致的例子,那就更能体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学评:本文详细地写出丁肇中的外貌,衬托出他的思考,再延想到他的文章,得到了感悟。

老师评:本文从肖像入手,然后对其科学精神进行探究,最后阐明道理:学习,不仅仅学基础知识,还应该去实践。

如果可以多联系同龄人的学习实际,谈谈思考与实践的重要性,也许会更有现实意义,同时体现“感”。

1。

《丁肇中》读后感

《丁肇中》读后感

《丁肇中》读后感《丁肇中》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丁肇中》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丁肇中》读后感篇1今天我读了《丁肇中》这本书,全面地了解了丁肇中的成功之路。

这本书主要叙述了丁肇中出生于美国,回到中国后过着流亡的童年生活;进入中学阶段后发奋学习,却在高三联考时名落孙山,考不到重点大学;后来仅带一百美元随布朗教授赴美深造。

在美国,丁肇中不断更换地点,与不同的教授一起学习,后来发现了J粒子,获得了诺贝尔奖。

获得了诺贝尔奖的丁肇中博士,后来又相继做了“模拟宇宙大爆炸”、“寻找胶子和反物质”等实验,为科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丁肇中博士在中学时期的时候,以苏东坡《错论》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以前,凡是有大作为的人,不只有超乎常人的智慧,也一定有坚持不懈、勇于进取的坚定意志。

这句话对丁肇中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那我们呢?我们是否有“坚忍不拔之志”呢?我们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艰苦奋斗,取得成功。

这就应了丁肇中母亲说得一句话:“无论你在哪一行工作,都要成为这一行的佼佼者。

”丁肇中在赴美深造之前,曾经留下过预言书,预测自己五年后将获得硕士学位并攻读博士学位。

但事实上,五年后丁肇中已经成为了美国一位小有名气的博士了。

之前他不断地在不同的学校和一些教授一起学习,并拜著名的李昂黎德曼教授为师,不断研究高能物理。

丁肇中博士从理论物理转为实验物理的研究也是在这一时期。

丁博士能够不断的前进,他说:“要尊重‘权威’,但不要迷信‘权威’。

”这不正为我们前进指明了道路吗?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每个人都应改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也许新的发现就在“已知”的“未知”之中。

这不等同于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吗?在美国密执根大学期间,丁肇中读了《量子动力学》一书,激发了他对探索新粒子的兴趣。

格物致知有感

格物致知有感

教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感
今天,我和学生共同学习了丁肇中教授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前,我已经仔细的研修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写作于1991年10月,我教授这篇文章是在2014年10月,时间已整整过去了23年。

丁教授在这篇文章里讨论了中国学生应该如何学习自然科学,他明确的提出,要有“格物致知”精神,也就是实验精神,而中国的传统教育却忽视了这一点。

究其原因,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探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模式。

我是一位农村中学教师,也已经从教10年有余,正在经历着中国最基层的教育,丁教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过去23个年头了,中国的教育现状依然如此,终极目标是为成绩——一个数值累了中国教育。

我是一个偏远地区的普通教师,有时难免见识浅陋,容易一叶障目。

但昨天晚上,浏览网页,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衡水中学‘洗脑教育’引关注媒体:应试教育通病”,不禁哑然。

丁教授在他这篇短短的文章里面,鞭辟入里的阐述了“格物致知”精神在自然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的发展、进步、繁荣和昌盛,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

从远古的“刀耕火种”到今天的“上天下洋”,每一次社会的进步,都离不了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发展。

今天的中小学生就是我们国家明天的希望,
别让一个数值累到了我们的希望!。

纪录片《大家》施仲衡观后感

纪录片《大家》施仲衡观后感

纪录片《大家》施仲衡观后感今天我们观看了大型纪录片《大家》,讲述了清华大学前校长、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施仲衡先生。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关于新生入学考试的内容。

当时这个问题曾经引起争议,很多专家认为题目过难,但实际上对高三毕业班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不管题目如何,考核的标准都必须严格遵守。

但即便这样还会存在差异性,那么到底什么才算合理?正方代表张文江提出,不能因为现在很多地区不再使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标准,而应该根据成绩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反方则坚持应采取相同的尺度进行考核,甚至可以增加更具有科学依据的指标进去,比如英语水平测试等等。

在两派争论不休之后,专家开始研究讨论,最终制定出一份计划,想通过考试让学生明白真正的努力和智慧是与其自身的能力并无太大联系的。

那些本应该接受良好教育却成绩平庸的人也需要改变自己。

这部电影由著名导演刘效礼执导,虽然历史资料少得可怜,但拍摄得极富有艺术感,特别是一些细节的处理尤其出色,完全呈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里风云人物鲜活的形象。

下面是几位专家的意见摘抄,值得参考。

如果要完整地记录这段历史,单凭这一百二十分钟的时间远远不够。

《共产党宣言》的发布,五四运动的爆发……施仲衡说:“为了配合这场革命,你把手头上那点儿事情放一放吧!”1928年4月1日,施仲衡主编的《数学杂志》创刊号诞生。

1931年秋季学期结束后,马约翰离任北大校长,蒋梦麟继任。

1935年11月8日,马约翰在病榻上将自己手写的辞职信交给施仲衡。

此时施正担任国民政府大学院副院长兼代理教务长,是这次国民政府大员的继任者。

施立即在宣言书上签字。

1936年9月5日凌晨2点15分,由张学良护送回到州家中的马约翰走完了74岁的生命旅程。

直到如今,台湾仍有七八万大学生没有听过施仲衡的名字。

他们或许只知道一个绰号——“猫”。

每天的作息时间,除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伏案苦读。

施仲衡,湖南桃源人,1900年3月23日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大家》的观后感

《大家》的观后感

《大家》的观后感摘要:一、引言二、节目《大家》的亮点1.邀请的行业领袖和专家2.深入探讨行业热点和前沿话题3.节目内容丰富且具有实用性三、节目中的启示与感悟1.嘉宾的见解和经验分享2.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思考3.互动环节的魅力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见解1.节目中的传统文化元素2.结合现代元素的创新发展3.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五、节目制作的不足与改进空间1.时长限制2.议题覆盖面不足3.后期剪辑和制作水平的提升六、结尾正文:作为一名热衷于观看各类文化类节目的观众,近日我有幸收看了央视一套的《大家》节目,深感这是一档具有高度内涵、实用性和观赏价值的节目。

在此,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观后感。

《大家》节目以其独特的访谈形式,吸引了众多行业领袖和专家参与。

节目围绕当前行业的热点和前沿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观看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节目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

每一位嘉宾的精彩发言,都让我对所关注的行业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为自己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节目中,嘉宾们的见解和经验分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不仅分享了自身的成功经历,还对行业现状进行了独到的剖析。

这让我对个人职业发展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同时也激发了我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

节目中的互动环节也颇具魅力,观众可以通过现场提问和嘉宾进行实时互动,使节目更加接地气。

谈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认为《大家》节目做得非常到位。

在节目中,不仅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还结合了现代元素进行创新发展。

这使得节目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

正如嘉宾所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与时俱进,只有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才能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

尽管《大家》节目在业界获得了较高的评价,但我认为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节目时长相对有限,导致议题覆盖面不足。

希望在未来的节目中,能够拓宽话题领域,让更多观众从中受益。

其次,后期剪辑和制作水平有待提升,以便让观众更好地领略嘉宾的风采。

科学家纪录片《大家》钱七虎观后感

科学家纪录片《大家》钱七虎观后感

科学家纪录片《大家》钱七虎观后感道德模范钱七虎纪录片观后感
唯有寂寞出学问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远离世俗的打扰。

耐得住寂寞,甘于寂寞,坐得了“冷板凳”,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伟业。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平凡的人。

他是钱七虎院士。

作为我国边防工程理论的奠基人,钱七虎已经为祖国的安全默默付出了一个甲子的时光“耄耋之年自有狂,固北疆,战南洋,磨剑数载,建万里国防…”这是钱七虎获奖之后有感而写下的一首词。

观看过他的纪录片后,我又想到了另一位与钱院士有着相似经历的科学家--黄大年。

黄大年先生曾经在同学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很多人评价他是“纯粹的知识分子”,因为他“什么职务也不要,就想为祖国做些事”。

他对待科研只有一句话,“我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

”正是如此,他才能带领他的团队攻关技术瓶颈,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放眼当下,当代新青年最缺少的正是这份“寂寞”,当代青年生活条件优越,视野广阔选择多元,却也会因此患上“时代空心病”,缺少活力与激情,更缺少坐冷板凳的淡然平静。

因此,我们不能放纵自己,应把个人梦想融入祖国,“与国同梦,逐梦青春”。

追逐青春,不负韶华新时代,怀揣梦想,甘于“寂寞”,方是时代好青年。

最新-福建省大田县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堂观察作文 观丁肇中画像有感 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

最新-福建省大田县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堂观察作文 观丁肇中画像有感 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

观丁肇中画像有感
他——丁肇中,看似普通,却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并且在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仔细观察他的面貌,给人感觉十分瘦弱,手如包骨,他把手放在嘴边,明显的是在认真思考着问题。

脸上和嘴边都有很明显的皱纹,加上满头的银发,就能够知道他的辛劳;配上一副眼镜,就知道他是一位学识渊博,善于思考的人。

他在思考时,显得十分专注,也该如此,在这时翻到他所写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时,又是受益匪浅啊,他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提醒我们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他认为实验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学习方法之一,不能只注重结果,而不去探索从中的精妙。

从中,我也联想到了我们自己,我们只注重老师给予的结论和理论,不善于思考,缺乏实践创新的能力。

但丁肇中告诉我们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现在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应该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丁肇中一生善于思考,善于实践,最后赢得了真理,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们要做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人。

自己评:本文过于简法,没有突出重点,过于朴素。

同学评:小作者把丁肇中的外貌,
写得如此认真。

在最后一段写了丁
肇中是我们的榜样,全文通顺。

老师评:本文从观察丁肇中的面貌
和他思考时的专注神情,引发了自
己的一些感受及在学习中的认识,
作者能通过画像写出自己的真实感
受,这是难得的,最后一段是文中
的点睛之笔。

丁肇中观后感

丁肇中观后感

丁肇中观后感大学物理观后感一.丁肇中的故事读完丁肇中的故事,首先对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有了初步的认识,他的认真,他的坚持都是他如今成就的根源。

并且丁肇中虽然入了美国籍,但他深深地知道他的根在中国。

为了祖国高能物理的发展,他不辞辛劳,远涉重洋,多次来大陆从事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介绍国际高能物理的发展,努力促进国际物理学界同中国物理学家合作。

在他亲自指导和无微不至地关怀下,从事研究的中国科学工作者有的已经在欧美获得了博士学位。

他不仅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实验物理的科研人才,而且还热心为祖国培养实验物理的研究生而努力奔波。

现在他受聘出任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丁肇中说:“四千年以来中国在人类自然发展史上有过很多重要贡献,今后一定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希望在自己能工作的时间内,为中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这样的一位的学者是令人敬佩的,而且,会被永远记住。

二.居里夫婦的故事居里夫妇用一生为我们诠释了科学的真谛,他们一直都是在简简单单地坚持,坚持着她们心中的理想,居里夫人曾说过: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

同时皮埃尔的陪伴也是居里夫人强大的精神支柱,他们一起提炼出了两种前所未有的元素,并将其命名为钋和镭,他们一起努力,为了证实钋与镭的存在,那段时光相信是他们一起拥有的最美好的时光。

皮埃尔的离去虽是悲痛却击不垮坚强的居里,她会带着科学的梦一直走下去。

最后,就像居里夫人说的:我们的生活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力!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

三.诺贝尔奖获奖名录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后添加了?经济?奖)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丁肇中传》读后感2000字

《丁肇中传》读后感2000字

《丁肇中传》读后感2000字暑假中,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之一《丁肇中传》。

原先我只知道丁肇中爷爷是一位华裔科学家,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他一无所知,在认真阅读了这本传记后,使我对丁肇中爷爷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丁肇中爷爷的一生富有传奇的色彩。

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科学家,因为发现了J粒子而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同时他又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没有过人的智商,只是靠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坚定执着的信念以及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才获得成功的。

这也足以说明了丁肇中爷爷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我从这本传记中领悟到一个人取得成功的秘诀。

一、珍惜时间是成功的基础丁肇中爷爷有一句名言:“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

”丁肇中爷爷在中学阶段很少看电影,他认为看电影不仅浪费金钱,而且浪费时间。

尤其是时间,更是浪费不起!中学时代,他尽量利用时间,狠下苦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国外求学时期,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无论在教室还是在宿舍,他都像一只上满了发条的钟,不停地运转着,只用了五年时间,就完成了别人需要十年才能跨越的历程——三年拿下了两个学位,两年完成博士学位。

就连在生病住院时也在思索寻找新粒子的实验计划。

其实古今中外,每一位有成就的人,无不是珍惜时间的人。

这个道理其实我也懂,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就是做不到。

回到家我忍不住拿起遥控器,打开电视机开始追起那些泡沫剧,时间不知不觉就从眼前飞逝了;有时忍不住拿起手机玩起游戏,时间又不知不觉从手指间滑过;每逢周末或假期,我都要睡到日上三竿才肯起床,时间又从枕边悄悄溜走了。

如果我能把这些时间用来读书,用来学习,我的知识面定能拓宽很多,成绩定然也能提高不少。

在时间面前,自控是多么重要啊!接下来我即将进入初中的冲刺阶段——初三了,我要向丁爷爷一样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才不会在接下来的升学考试中被淘汰。

二、明确的目标和矢志不渝的钻研精神是成功的保障丁爷爷在成功进入大学求学一年后,他就将自己今后努力的目标定在了物理这门学科上,他先是计划转学,后偶有机会去美国留学。

《大家》的观后感

《大家》的观后感

《大家》的观后感
《大家》是一部以王选院士为主角的纪录片,展现了他对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卓越贡献。

王选院士是江苏无锡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这部纪录片通过讲述王选院士的成长经历、科研历程和成就,展现了他的个人魅力和精神风貌。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深感受到了王选院士的伟大成就和卓越贡献。

他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他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正是由于他的不懈努力,我们今天才能够方便地阅读到各种书籍、报刊和杂志。

这一点对于我来说是深有体会的,因为在我小时候,书籍的印刷质量并不好,而且价格昂贵,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而现在,随着激光照排系统的普及,书籍的印刷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价格也更加亲民,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除了对科研的贡献,王选院士还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他始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致力于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他不仅在科研领域有着卓越的表现,在生活中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人。

他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大家》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王选院士的伟大成就和卓越贡献。

他不仅在科研领域有着出色的表现,在生活中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人。

他的精神和成就将会激励更多的人在自己的领域中追求卓越,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有感于丁肇中的大家风范

有感于丁肇中的大家风范

有感于丁肇中的大家风范
章国材
【期刊名称】《民主》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物理学家丁肇中给外人的印象是个奇人。

他仅用5年多时间就获得了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1976年40岁时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去年12月,中国气象局请他作了一场关于寻找反物质的学术报告,使我们能够近距离地观察这位物理学天才。

从他的大家风范反思当今中国科技界的氛围,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总页数】1页(P46)
【作者】章国材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6.11
【相关文献】
1.有感于丁肇中的大家风范
2.讲好书坛故事弘扬大师风范——评《大家风范—刘自椟》《大家风范—陈少默》
3.丁肇中的“我不知道”
4.丁肇中纠错
5.丁肇中纠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谦让是一种修养(8篇)

谦让是一种修养(8篇)

谦让是一种修养(8篇)央视10套《大家》栏目不久前做了一期特别节目,对一年来采访过的杰出老人作了一个回顾,特别摘取了主持人采访丁肇中、彭桓武、陈省身等大科学家时的情景。

主持人问试验物理大师丁肇中:“有人说您是一个少见的天才,您自己怎么看?”丁肇中回答:“不是。

”主持人又说:“您很有天分,对不对?”丁肇中说:“不,我只是刻苦而已。

”主持人采访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彭桓武,问他:“你觉得自己在两弹一星事业中,处于一个什么位置,起过怎样的作用?”这位曾获过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老人说:“我只是其中的一员,中国的两弹一星就像一栋房子,我是大门前那两个石头狮子。

”节目最后,是主持人采访数学大师陈省身。

主持人问:“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超越了您的老师、几何学大师嘉当。

”陈省身回答:“我并没有超越他。

他的数学能力绝对比我高。

”丁肇中、彭桓武、陈省身这些人物都具有世界影响。

丁肇中曾经发现了J粒子,刚40岁就荣获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彭桓武是中国两弹一星的技术负责人之一,为我国的军事工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陈省身是20世纪世界最杰出的几何学家,他以对高斯·邦尼公式的证明、对纤维丛几何理论的贡献获得沃尔夫奖(被称为数学家的诺贝尔奖),在世界数学界享有盛誉……他们是如此的谦虚平和。

谦虚是一种人生的自省。

一个人越是知识渊博、才华出众、成就非凡,他的眼界往往越高,对世界无限、人生有限的.认识越深刻。

他想做的事与能做的事之间冲突越尖锐,也越能感到自己做的那点事微不足道。

谦虚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一种反馈,是我们的生命抵达更高层次的一把钥匙。

学会谦虚也就学会了怎样在漂泊不定的人生之海上撑稳自己前行的船只,学会了如何让生命一步步走进世界的深处。

生活并没有拖欠我们任何东西,所以没有必要总苦着脸。

应对生活充满感激,至少,它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生存的空间。

微笑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跟贫富,地位,处境没有必然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大家》丁肇中有感
尽管一个采访无法让我们深刻地了解科学巨人丁肇中成功的秘诀和成功道路上的点点滴滴,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从丁肇中教授的言语举止上可以感觉到他的成功跟他的个人性格密不可分。

也许很多人认为是诺贝尔奖使他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十分顺利,但是我认为这似乎过于片面。

毋庸置疑,40岁获得诺奖对丁肇中教授在往后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多便利,他获得了很多国家的支持,包括资金和人员的支持。

但是根据他的个人描述,我或多或少的了解到他自身具有的许多品质在他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丁教授是个专注的科学家,他可以几天几夜埋头在实验室里。

他可以清晰地记住一个个复杂繁琐的实验数据而对实验以外的事情一片模糊。

正是专心才让他发现一个又一个科学上的未知。

另外一方面,严谨的求知态度也让他在科学研究中不容许放过哪怕是十分微小的问题,即使是顶尖科学家,他也不会顾及过多而放过任何细小的问题。

正如丁肇中教授所说,他们没有圆满地开完一次讨论。

他们的讨论是人人都可以发言的,无论这个人的地位如何,这也是让人十分敬佩的。

科学是不分地域,不分肤色,不分贫贱的。

丁肇中作为一个庞大团队的领导者,他需要做的很多很多,他的判断以及决定往往能决定一个实验的成功与否,所以他要学会倾听各方意见,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一旦确定就矢志不渝的进行下去。

此外,作为领导者,他的每个决定都不掺杂个人感情成分,譬如他没有去过和他工作数十年的科学家家中吃过饭,这一方面是工作需要,另一方面和他孤僻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从丁肇中教授的言谈方式以及他的思维方式来看,他似乎是个地道的美国人,但是从他在诺贝尔奖获奖致辞中坚持用中文以及他来山东大学访问的时候要求看中国传统杂技表演的行为来看,他有想一个传统的中国人。

我们不能强求人人做到像丁肇中教授那样获得众多成就,但是我们从他身上可以学到许多学习,工作,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准则。

如他所说,一个科学工作者不能为了获得诺贝尔奖而工作,这是十分危险的。

这同时告诫我们不能为了名誉和利益而去奋斗,这对现如今这个追名逐利的社会十分具有警醒意义。

丁教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不知道,对于一个成就颇多的科学巨人而言,能坦诚的和别人交谈是十分珍贵的。

对于我们,即使获得再大的成就也不能目空一切,坦诚地对待你所面对的一切才能让你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进步。

很多人都认为成功者都是处处与众不同的,但是成功者往往是比常人多了那么一点。

但是他们总是能在不断进步中获得实现自己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