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兴趣为出发点,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
浅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优秀经典论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摘要】兴趣是强有力的催化剂、稳定剂,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
赫尔巴赫的“兴趣说与教学论”理论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查显示,学生感觉思想品德课课堂上枯燥乏味。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在分析了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后,着重探讨了利用导课、利用学生心理特征、利用多媒体、以社会实际为切入点、巧用提问、利用插图、利用实践活动等七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激发兴趣效果众所周知,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更是明确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整个学习过程概括为“注意、等待、探究、行动”并指出:“都是和兴趣有直接关系”。
可以说,古今中外无数学者、科学家都将兴趣作为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
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
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也是如此。
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在有兴趣时,往往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进,使大脑皮质得到营养物,能把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都调动起来,使之积极化,所以说,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
而一项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抽样调查表明,有50%的人对历史课不太感兴趣。
结果显示对思想品德课不太感兴趣的人中有52%的人认为老师教得不好,课堂上枯燥乏味。
老师教得不好,课堂上枯燥乏味,实质上就是教师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培养出学习兴趣,结果如古人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显然,教学目的也就难以达到。
那么,什么是兴趣?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在过去知识经验尤其在愉快体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效果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身心地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佳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喜爱思品课,达到学习自动化,从而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
如何将枯燥乏味的政治课设计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对政治的学习由被动化主动,由消极变积极呢?一、搞好课前预习,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增强信心,激发学生兴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课前预习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在每节上新课前,我把新课的学习目标写成卡片,交给课代表,让课代表写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这样不仅可以提前扫清听课中的障碍,培养自学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有效的预习可帮助我们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与整理,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合作讨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巧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既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又是组织教学的科学而巧妙的手段。
艺术地处理“导入”环节,将学生引入政治课特定的学习氛围,就能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前后知识连接常用总结过渡法;与已学知识联系比较多的用知识迁移法;教师先讲一个与所学新内容有关的故事,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从而自然地引入新课即故事诱导法;用教材的第一个情境材料,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引入新课即情景引入法;课前安排几位学生编排与新授教材有关的小品、模拟法庭等活动引入新课即活动导入法等等,但不管采取哪种导入方式都要紧扣教材,深挖教材,巧用教材,要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及认知规律,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接受,且能放能收。
三、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上学生兴趣的高低,教学质量的好坏,在某种程度取决于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
曾 小 平
( 吉水 县 枫 江 中学 , 江西 吉 水 爱 因斯 坦 说 : 兴 趣 是 最好 的老 师 。 著 名 物 理学 家杨 振 宁 “ ” 说 :成功 的真 正 秘 诀 是 兴 趣 。 兴 趣 是 人 们 力 求 认识 某 种 事 物 “ ” 或从 事 某 项 活 动 的 意 识 倾 向 ,它 表 现 为 人 们 对 某 种 事 物 或 从 事某 项 活 动 的 选 择 态 度 和 积 极 情 绪 的 反 应 。兴 趣 是 一 种 精 神
一3 10 ) 3 6源自 、重 担 … …瑶 晶 晶 在 挫 折 逆 境 面 前 乐 观 向 上 、百 折 不 挠 的 精 神 是 值 得 我 们 学 习 的 。 样 既 激 起 了学 生 感 情 上 的 共 鸣 , 让 学 这 又 生 明 白 了如 何 面 对 挫 折 的道 理 。 教学 中 . 当地 运 用 一 些 内 在 恰 涵 深 刻 的典 故 、 言 、 词 及 朗 朗 上 1 耐 人 寻 味 的歇 后 语 . 名 诗 : 3又 不 仅 能 使 学 生 产 生 极 大 的 感 染 力 和 号 召 力 ,而 且 能 使 学 生津 津 有 味 地 跟 着 教 师 积 极 思 考 , 用 “ 园 春 色 关 不 住 . 枝 红 如 满 一 杏 出墙 来 ” 引 出“ 外 开 放 是 我 国 的 基本 国策 ” 来 对 。 三、 以情 动 人 地 激 发 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 想 品 德 》 要 收 到 良好 的 效 益 , 进 学 生 思 想 行 为 心 思 课 促 理 的 转 变 , 不 开 “ 感 ” 参 与 。 巴甫 洛 夫 以 实 验 证 明 , 感 离 情 的 情 对 大 脑 皮 层有 效 工作 具 有 巨 大作 用 :积极 的情 感 能 有 效 地 增 进 它 的 工 作 。 为此 , 师应 努 力 激 发 和 培 养 学 生 的积 极 情 感 。 教 首先 , 师 在课 堂上 要 有 丰 富 的 感情 投入 。 堂上 要 使 学 教 课 生 动 “ ” 教 师 必 须 先 有 “ ” 为 师 者 要 有 爱 岗 敬业 之情 . 情 , 情 。 在 课 堂 上 抛 开 一 切 杂念 , 为外 事 所 扰 , 心 全 意 投 入 教 学 . 不 全 以 饱 满 激 情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热 情 。 另 外 ,教 师 的 眼 睛 还 要 有 “ ” 多 给 学 生 关 爱 、 望 和 鼓 励 。这 样 有 利 于 激 发 学 生 的学 情 , 希 习情 绪 其 次 , 师 在 课 堂 上 要 讲 究 民 主 平 等 , 设 轻 松 、 快 的 教 创 愉 教学 气 氛 。 生 在平 等 、 学 宽松 的学 习 氛 围 下 , 绪 高 涨 , 维 活 情 思 跃 , 习 效 果 自然好 。 为此 , 师 应 做 到 视 座 如 友 . 学 相 长 . 学 教 教 允 许 学 生 自 由思 考 , 励 学 生 争 辩 、 疑 , 励 学 生 标新 立 异 。 鼓 质 鼓 最后 , 教师 应 注 重 与 学 生 的 感情 交 流 与 培 养 。教 师 应 放 下 “ 子 ” 主 动关 心 、 助 学 生 , 听学 生 的心 声 , 为 之 排 忧解 架 , 帮 倾 并 难 。 时 与他 们 一 起 参 加 一些 有 益 活 动 , 打球 、 平 如 文娱 晚会 、 野 炊等 。 这样 , 生感 情 容 易 融 洽 、 厚 起 来 。 亲 其 师 , 其 道 ” 师 深 “ 信 , 师生 之 情 在 无 形 中 就变 成 学 生 学 习 的 热情 和动 力 。 四、 以激 励 措 施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兴 趣 激 励 措施 是 指 在课 堂 上 开展 知识 竞赛 活动 , 学 生 竞 争 。 让 这 也 是 时 代 的 特 征 、 求 , 师 在 教 学 中 必 须 强 化 这 一 意识 。 要 教 同时 初 中 生也 有 争 强 好 胜 的 心 理 。因此 在 教学 中 , 们可 以引 我 导 学 生 竞 争 。比如 八 年级 《 想 品 德》 大 量 介绍 法 律 知 识 , 思 就 这 教 材 内容 , 维 开 阔 而 且 灵 活 , 样 才 能设 计 好 信 息 化 条 件 下 思 这 的教 学 程 序 , 上 好 高 中 思 想 政 治 课 打 下 基 础 ; 须 具 备 扎 实 为 必 的教 学基 本功 , 较 好 的 控 制 课 堂 教 学 的 能 力 和 应 变 能 力 . 有 才 能 组 织好 信 息 化 条 件 下 的课 堂 教 学 .也 才 能 把 学 生 的各 种 多 元 化 思想 认 识 迅 速 引 导 到 正 确 的方 向上 来 。 在 现代 信 息 技 术 与 高 中思 想 政 治 课 教 学 整 合 时 ,我 们 要 注重 因材 施 教 , 调 因 地 制 宜 、 求 效 率 和 减 轻 学 生 负 担 的 原 强 讲 则 , 意 处 理 好 质 与量 、 注 主体 与 主导 的关 系 等 问题 。 最后 ,我 们 必 须 大 力 加 强 高 中思 想 政 治 课 教 学 资 源 库建 设 , 案例 库 、 题 库和资源网址等 , 如 试 以便 让 高 中思 想 政 治课 教 师 可 以用 较 少 的备 课 时 间 就 方 便 地 根 据 教 学 目标 调 用 所需 要 的教 学 资 源 组 成 自 己 的教 学 活 动 计 划 ,有 效 地 实 施 现 代 信 息 技 术 与 高 中 思 想 政 治课 教 学 的整 合 。 总之 ,高 中思 想 政 治 课 教 师 必 须 努 力 学 习 现 代 信 息 技术 和现 代 教 育 技 术 。积 极 把 现 代 信 息 技 术 手 段应 用 到 实 际 教 学 当中, 充分 发 挥 其 “ 助 ” 用 , 正 实 现 现 代 信 息技 术 与 高 中 辅 作 真 思 想 政 治 课 教 学 的 有 机 整 合 。 随 着 “ 合 ” 深 入进 行 和 高 中 整 的 思 想 政 治 课 教 师 现 代 信 息 技 术水 平 的 不 断 提 高 ,必 将彻 底 改 变 传 统 的 教学 模 式 , 面 提 高 课 堂 教 学 效 率 , 而进 一 步 推 动 全 从 高 中思 想 政 治新 课 程 改 革 的进 程 。
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效果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而课堂是课程的时空依托和集中表现形式。
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把握课堂,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紧张有序的节奏、充实丰富的内容来引导学生、教导学生、塑造学生。
一、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的思想教育功能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
小学生社会活动的范围有限,主要集中在家庭、学校等有限的公共场所,虽然这些经验所涉及的空间场所和生活主题较为狭窄,但是经验形式和内容却非常丰富。
生活体验是小学生学习方式中非常重要的环。
他们经历过的正确的和错误的生活经验会成为他们在特定情境中的应激性反应,并通过奖励性回应和惩罚性回应进行强化,使他们在遇到类似情境时推理做出类似的反应。
简而言之,就是当学生在一件事情上得到了肯定性评价的时候,他会在类似的情况下自动自觉地采取相似的举动;而当他在一件事情上得到否定性评价的时候他会倾向于避免采取和上一次相似的举动。
通过这种心理强制的过程,就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而得体的行为习惯,笔者以为,这就是养成教育的真谛。
而以学生经验为起点的教育符合学生当前道德发展的需要,生活的亲切温馨使课堂充满了亲和力,也有利于形成“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界。
基于以上的理论积淀,我们可以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采取一种“情境式讨论教学”的教学方法。
可以在课堂开始时通过讲故事、放短片等等有趣生动的形式构筑一种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我应该怎么办?”等等问题。
引导学生自己回答出可以采取的正确得体的言行举止,并促使学生对各种可能的反应进行讨论,分清哪些行为是得当的,为什么得当;哪些行为是不得体的,为什么不得体。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社会生活的”虚拟”经验,拓展他们生活的空间范围。
二、变《品德与社会》课堂为自立生活的课堂《品德与社会》课除了教学生做人外还有其他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孩子怎样去生活,在生活中怎样去处理各种繁琐的事务,尤其是独立生活中处理个人事务的能力。
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很多《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教师的难点,在这里,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浅谈如何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1、趣味性的导课形式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前提。
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的话:“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品德与社会》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台戏、一部电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主动地进入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能很快地调动起来。
可见,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前提,也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前提。
常见的趣味性导课形式有:小品导入、讲述故事、音乐渲染等等。
2、多种多样的游戏教学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捷径游戏是儿童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缓冲地区。
游戏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
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游戏教学。
它是教师融合特定教学内容于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教学,要是在课堂上采用了游戏教学,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游戏活动能够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很快认定目标,进行反馈,并产生感受,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创造性,产生最高程度的快乐体验,使自我教育得以实现。
因此,它能较好地满足儿童游戏的天性,又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兴趣: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起点
兴趣: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起点品德与社会教学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起点,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教育中,品德与社会教学是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一项基础工作,它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文将从品德教育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性、实施途径和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性品德与社会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社会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生活的规律,更可以学习到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等,这些都是对学生成长非常重要的影响。
品德与社会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通过品德与社会教学,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校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整合和实施。
学校可以开设品德与社会教学课程。
通过课程设置,学校可以将品德与社会教学纳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从而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
学校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规律,增加社会阅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家庭作业和兴趣小组等方式来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
学校可以通过家庭作业和兴趣小组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可以通过校外教学来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更好地展示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施效果,下面将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某校通过开设品德与社会教学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在课程设置上,该校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将品德教育与社会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探究性学习、康乐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积极、阳光的个性。
兴趣: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起点
兴趣: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起点兴趣是人们内在驱动的力量,是推动人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因素。
对于品德与社会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品德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探讨兴趣如何成为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起点,以及如何通过培养兴趣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他们投入学习的动力源泉。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对于品德、社会问题的兴趣可以促使他们去深入思考,积极探索解决方法,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对于关爱他人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去主动参与志愿活动,关心他人的困难,表现出同情心和爱心;对于公益活动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去了解社会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做出贡献。
培养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发展。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探究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通过兴趣的引导,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领会其中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问题。
一个对于人权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什么是公正和平等,以及如何去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一个对于环保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去了解环境问题,思考怎样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兴趣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起点,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促进他们的品德和社会发展。
二、培养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培养兴趣这一重要环节,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多种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入具体形象的案例,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影视剧等形式来引入品德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情节中感受到品德的力量和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来引入社会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社会问题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品德和社会发展。
让《品德与社会》课在活动中得到提升
让《品德与社会》课在活动中得到提升
品德与社会课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到社会道德、礼仪、公民责任等情感和品德方面的知识。
在日常教学中,有些学生可能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觉得它枯燥无味。
为了让《品德与社会》课在活动中得到提升,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让他们在参与课堂活动中更加积极。
老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展示生动丰富的案例,让学生在感受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
老师还可以适时地组织一些小组活动或角色扮演,让学生们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
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设一些社会实践项目来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
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志愿活动,或者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公益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做一件好事比说一百句好话”、“行胜于言”的道理,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涵。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课外竞赛和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兴趣。
可以组织品德与社会知识竞赛、道德文化艺术展示比赛等,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这些比赛和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如何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效果word精品文档4页
如何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效果一、回归生活,增强学生参与感怎样才能提高品德课堂学生的参与感呢?让品德课堂回归生活。
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少年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
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
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我平时在教学中先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然后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
例如教学山美版三年级上册《我当小管家》一课时,让学生先回家体验生活,课前设计了三个活动。
1.给爸妈准备一周的早饭,2.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一周,3.观察记录爸爸妈妈一天做了哪些事(观察记录卡)。
学生体验后大家课上交流感受,让孩子知道到父母工作的辛苦和为孩子操碎了的心。
懂得作为家庭的一员,要关心家庭生活,主动和爸妈一起分担家务,养成对父母、家庭和自己生活的初步责任感。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回归生活,在孩子的体验中已经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了品德课的教学,而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活动多样,增强学生体验感品德学科与主学科不同的就是更侧重于情感的体验教学,过程的体验更重于结果。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执行者,这种教学形式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有疲倦感。
而这门课程的自身特色在更大程度上引导教师改变自己的做法,改变自己的角色。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通过一次次地教学,也不再是一位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老师了,而是一位能与孩子一块儿活动、一块儿学习、一块儿游戏的好朋友。
例如在教学中我比较常用的课堂活动有:1.小演员进课堂在品社课中,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行为习惯都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表演,演出整个故事情节。
兴趣: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起点
兴趣: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起点【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培养品德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起点。
通过兴趣激发,可以促进学生品德的培养,在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参与意识。
将品德与社会教学结合起来,可以启发学生对于社会的关注和参与,促使他们成为积极、有责任感的公民。
品德与社会教学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兴趣的培养,以兴趣作为学生品德与社会责任感的起点,为他们未来的成功奠定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将兴趣、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机结合,为学生成长成才助力。
【关键词】关键词:兴趣、品德、社会教学、培养、责任感、教育、动力、积极参与、启示、结合。
1. 引言1.1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当学生对某个领域或主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会更加专注和投入到学习中,更愿意主动探索和学习相关知识,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
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点,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
兴趣可以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兴趣,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培养他们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1.2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性品德与社会教学在学生的成长中具有重要性。
品德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社会教学则是培养学生责任感和积极参与社会的关键途径。
通过品德与社会教学,学生可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当今社会,品德与社会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
品德与社会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他们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以兴趣为出发点,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以兴趣为出发点,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作者:韩亚男来源:《内蒙古教育·理论版》2015年第04期摘要:从目前来看,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不注重结合学生兴趣进行教学,效果低下。
基于此,本文拟结合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例,分析如何以兴趣为出发点,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兴趣优化教学【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D-0010-01以往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多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因而课堂教学效果一直不佳。
为此,以兴趣为出发点,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刻不容缓。
一、以兴趣为出发点,优化导入设计导入效果如何与课堂教学效果紧密相关。
以往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导入中,教师忽略学生的兴趣需要,简单地以口头互动、直接开篇等方式展开新课学习,效果不佳。
为了提高导入效果,教师必须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优化导入设计,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起来。
例如:在学习《我的家乡在哪里》一课时,教师结合学生兴趣,优化导入设计,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上课铃响后,教师播放歌曲《我的家乡在日喀则》,利用熟悉的音乐带动学生的情绪。
教师跟随音乐的曲调、旋律哼唱起来: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那里有条美丽的河。
阿玛拉说,牛羊满山坡……教师调低音量,与学生互动起来:同学们,你的家乡在哪里呢?有没有像歌曲中描述的那么美呢?有的学生“我的家乡在扬州,那里可美了,我还记得有句诗‘烟花三月下扬州’呢”;有的学生说“我的家乡在杭州,杭州的西湖可出名了”……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利用歌曲引出主题学习,再与学生互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二、以兴趣为出发点,优化教学内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给学生留下的初步印象是“说教课程”。
再加上教师长期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难免会感觉到厌烦。
为了扭转此局面,教师可以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引进学生熟悉的内容,拉近课程学习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以兴趣为出发点,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
以兴趣为出发点,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最需要把握住的重点,因此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
然而《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特点与教学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来提高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效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标签:小学;课堂教学;兴趣《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在小学阶段开设的,用来引导学生社会生活健康发展,以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为教育目的,以达到帮助学生的综合发展为最终教学目标的课程。
它是增强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
这门课程能够促进学生拥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成长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础。
教学任务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变化,要求小学老师必须给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注入新的教学元素,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总结了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这一新的教学理念。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才能够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一、现如今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情况现在的《品德与社会》的学生教材充分体现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教材中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当今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这就为老师的课程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和引导。
但是笔者观察,现在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仍然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的。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部分老师仍旧秉承着传统的教育观念,这种落后的教学观念已经与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理念相互矛盾了。
过去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虽然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但在其课程教学中容易脱离实际,老师教学局限在理论与书本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并不能起到实质上的帮助。
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生硬的填鸭式教学,就缺乏了对于教材的灵活运用,学生也只能在老师的督促下被动地去学习,从而缺乏了学习时应该具有的主动探索精神,也就使得《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兴趣—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的催化剂
兴趣—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的催化剂内容提要: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变化很大,更注重对学生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
但部分学生对这一学科缺乏兴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勉强去学。
本文详细阐述了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使兴趣贯穿整堂课,学生更乐于去学习。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它像磁石一样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运用音乐导入如果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在一节课开始之前播放一些学生既熟悉,又能够说明本节课内容主旨的音乐,就会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共鸣,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时,先用录音播放《春天的故事》,优美的旋律深深打动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他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
学生兴趣高涨,纷纷举手发言。
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及时引入新课,收到很好的效果。
2、运用热点导入世界变化很快,每天都在发生着这样那样的事情。
有时我们就可以运用新近发生的事情来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运用热点导入,感染力强,会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例如,在给学生介绍政治常识时,就可以适时利用一些热点。
每一节课上课之前都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新近发生的、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时事,既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习的兴趣,又能了解国家大事,关心国家建设。
总之,运用热点导入,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思想感情,但是应注意,不要就事论事,不要只是告诉学生材料而不加以分析。
3、运用漫画导入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运用比赛导入针对比较简单的知识,但是又需要加强记忆的内容,不妨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
兴趣: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起点
兴趣: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起点【摘要】本文探讨了兴趣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关键作用。
兴趣对品德教育至关重要,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道德观念的形成。
兴趣也对社会教学有深远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关系。
然后,培养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成为重要任务,可以通过设计各种丰富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引导学生兴趣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需要创造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兴趣驱动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是有效的教育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起点,培养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本文呼吁教育者重视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兴趣、品德教育、社会教学、教育工作、学生、教师、兴趣驱动、培养、重要性、起点1. 引言1.1 关于兴趣: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起点兴趣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起点,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关键。
兴趣是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特殊喜好或倾向,是一种强烈的内在动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的热情。
在品德教育中,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关爱他人、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社会教学中,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运行规律,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培养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可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教师在引导学生兴趣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引导课程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兴趣驱动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也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起点。
2. 正文2.1 兴趣对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兴趣对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重视。
兴趣: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起点
兴趣: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起点【摘要】兴趣在品德教育和社会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兴趣对品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孩子对某种行为或价值感兴趣,才会去尝试去理解和接受这种品德。
兴趣也会对社会教学产生影响,因为孩子对社会的各种现象和规则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和参与其中。
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教育者可以通过创设有趣的学习环境和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料来引导。
兴趣对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孩子对某个主题有浓厚的兴趣,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和探索。
兴趣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起点。
【关键词】兴趣,品德教育,社会教学,培养方法,学习动力,学习成绩,起点,作用,重要性。
1. 引言1.1 兴趣: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起点兴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驱使着我们去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激发着我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兴趣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兴趣则可以成为品德教育的起点。
通过培养学生对品德教育内容的兴趣,可以更好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兴趣也对社会教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社会的结构和运作方式,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来展开社会教学内容,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接受度。
要想有效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他们对教育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标。
兴趣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起点,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的最终效果。
2. 正文2.1 兴趣对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兴趣对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方面,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自我驱动力。
当学生对某一领域或主题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们会愿意主动去探索和学习,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教育。
兴趣: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起点
兴趣: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起点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意识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而兴趣作为品德和社会教学的起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兴趣作为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起点展开讨论,探讨兴趣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
学生对于某个领域或主题的兴趣往往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可以使他们愿意主动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对于社会公益活动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愿意了解社会问题,参与志愿者活动等。
而学生自愿参与才有可能真正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提高他们的公民素质。
通过兴趣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体验是品德培养的基础。
有兴趣就有情感体验,通过对一些社会问题或价值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爱、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以及对公共利益的责任感。
对于环保的兴趣可以让学生深刻体验到自然资源的珍贵,从而愿意主动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这种情感体验才有可能转化为他们的行为,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和品德。
通过兴趣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习是因兴趣自发而愿意去做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当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领域产生兴趣后,他们会愿意主动去探索、去了解、去思考和去实践。
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将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品德规范。
而这些都是无法通过灌输来实现的,只有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才能真正从内心接受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与社会意识。
兴趣也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的兴趣都是不同的,而兴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品德与社会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而不同的兴趣可以使学生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展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
对于公益事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而对于社会创新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而这些个性特点正是品德与社会教学所培养的核心素质。
兴趣作为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起点,对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意识具有重要的影响。
兴趣: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起点
兴趣: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起点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也是孩子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起点。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孩子的兴趣,引导他们通过感兴趣的事物来培养品德和社会常识。
本文将从兴趣的重要性、兴趣与品德教育的关系、以及兴趣与社会教育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
我们要认识到兴趣的重要性。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是他们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孩子的兴趣可以让他们对学习和探索充满热情,可以让他们持续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教育实践中,如果我们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那么学习就不再是一种枯燥乏味的任务,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兴趣是激发孩子学习欲望的关键,也是孩子发展品德和社会常识的起点。
兴趣与品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培养孩子的品德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孩子的兴趣。
通过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最具有针对性的育人方式。
如果一个孩子对自然与生物充满好奇,那么可以通过让他参与植物和动物的观察、养护和参与环境保护等活动来培养他的责任心、爱心和合作精神。
如果一个孩子对文学艺术充满热爱,那么可以通过让他参与文学创作、艺术表演、文学作品鉴赏等活动来培养他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满足孩子的兴趣,我们可以让他们在参与活动中逐步培养起品德素养,从而将品德教育贯穿到学习中的方方面面。
兴趣与社会教育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社会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团队合作等社会素养都离不开兴趣的引导和激发。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使命,从而培养起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团队合作的活动,可以让孩子体会到共同合作的重要性,懂得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协调他人的观点,从而培养起团队合作的精神和技能。
通过校园社团、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等形式,可以引导孩子将自己的兴趣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和社会的价值,并通过这种参与的方式逐步培养起社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将品德与社会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南部县第一小学南部 637300)在小学所有学科教学中,最不受学生喜欢的,当属品德与社会学科了。
因为品德与社会课中有些内容远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甚至是些深奥的很难理解的知识,使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以致其教学效果很差。
所以,如何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就是值得我们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永远探索的课题。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可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呢?一、营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记》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常说“爱屋及乌”,对于教育来说,本身也隐藏着这样的问题。
不论什么课程,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教学的学科知识,自然就对老师教学的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教学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
可见,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营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
所以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
只有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二、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与课前预习是紧密相联的。
而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怎样与教师的严格要求、具体指导分不开。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在学生做课前准备时可以提供必要的预习提纲,学生则通过预习、并查找与本课相关联的内容,对教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能找出本课的重点、难点、疑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务就 是很 难完 成 的 。学 习并 不 是 强逼 着 学 生 去 接 受那 些 书本知 识 , 而是要 让学 生 自己发 现学 习 的可 爱之 处 。教师 的 任 务 就是 要 帮 助学 生 发 现 学 习 的
在 小 学 的《 品德 与 社会 》 课 程教 学 仍 然 是存 在着 很 多 的问题 的 。其 中最 大 的 问题 就 是 部 分 老 师仍 旧 秉承 着传 统 的教育 观念 。 这种 落 后 的教 学 观念 已经 与新 课程 所 要 求 的教 学 理 念 相 互 矛 盾 了 。过 去 传
堂教 学效 果 , 收 到 了 良好 的 效果 。
[ 关键 词 、 学; 课 堂教 学 ; 兴趣
[ 中图分类号] G 4 2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7 1 2 ( 2 0 1 4 ) 1 4 - 0 0 3 0 - 0 2
很长 时 间 。 但在 其 课 程 教 学 中容 易 脱 离 实 际 , 老 师
和个 人 品质有 很大 的 帮助 。
二、 提高 小 学 《 品德与社会》 教 学 效 果 的 主 要
方 法
是 最好 的老 师 , 只有 对 学 习 产 生 了兴 趣 , 学 生 才 能
够保 持 高涨 的学 习情 绪 , 并 且 能够 积极 主 动地 去完 成 学 习任 务 。
一
( 一) 老 师应该 做好 充 分 的备 课
[ 摘
要] 教 学的 有效性 是 老师在 课 堂教 学 中最需要 把握 住 的重 点 , 因此 提 高小 学《 品 德 与社 会》 课 程
的课 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然而《 品德与社会》 这 门课程的特点与教 学 目标的特殊性决定 了这 门课程的
教 学模 式 与方 法也 有一 定的特 殊性 。在教 学 实践 中 , 通过 激 发 学 生兴趣 来提 高 了小学《 品德 与社 会 》 的课
堂 的教学 效果 这一 新 的教学 理 念 。众所 周 知 . 兴趣
品质并不 能 起 到 实质 上 的 帮 助 。如 果 使 用 传 统 的
教 学模式 . 采 用 生硬 的填 鸭式 教 学 。 就 缺 乏 了对 于 教 材 的灵 活运 用 , 学生 也 只能在 老 师 的督 促下 被 动 地 去学 习 . 从 而缺 乏 了学 习时应 该 具有 的主 动探 索
精神 , 也就 使 得 《 品德 与 社 会 》的课 堂 教 学 效 果 大
大降低 。因此 , 老师在进行教学时, 要丰富《 品德与
社会》 的课 程 教 学 内容 , 将 教 学 内容 融 人 于 实 际 生 活之 中 , 调 动起 学生 的学 习兴 趣 , 这 对 于提 高《 品德
与社会》 课堂的教学效果 以及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第3 卷第l 4期
2 0 1 4年 5月
教育 观察
S u r v e y o f Ed uc a t i o n
V0 1 . 3 No . 1 4
Ma v . 2 01 4
以兴趣 为 出发点 , 提 高《 品德 与社会》 课堂教学效 果
曹 灿
( 济宁市东阁小学 , 山东济 宁, 2 7 2 0 0 0 )
如果 把 一堂课 看 做是 一场 战役 , 那 么 教 师充 分 的课 前 备课 就是 战役 打 响之前 的备 战阶段 。 一场 没 有 制订 充分 战 略计划 的 战役必 将 是 以失 败 结束 的。 因此 , 老师 在课 前 积 累 的教 学 素 材 , 把 握 学 生 的兴 趣 是 教 学 的 关 键 。在 小 学 《 品 德 与 社 会 》的 教 学 中, 老师应 该 转变 曾经 的传 统 教 学 方 式 , 以及 那 种
枯 燥 乏味 的教 学方式 。 通 过新 的 教学 模 式来 激 发 学
、
现 如今 的小 学《 品德与 社会 》 教 学情 况
现 在 的《 品德 与社 会 》的学 生 教材 充分 体 现 出
了全新 的教 育理 念 . 教材 中教 学 内容 和形 式 更加 贴 近 当今 社会 生 活 的真实情 况 , 这就 为 老 师 的课程 教 学提 供 了非常好 的参考 和引 导 。但是 笔 者 观察 , 现
[ 作者简介] 曹灿 ( 1 9 6 2 一) , 男, 山东济宁人 , 本科 , 山东省济 宁市东 N/ J , 学教师 。
3 0
子, 然 后在课 堂 教学设 计 时 自然 地 融 入到 书本 知 识 中 以吸引学 生 的注意 力 , 激 发学 生 对 于学 习课 程 的
础, 无 论做 什 么事情 , 如 果执 行者 没 有兴 趣 。 那 么任
教学 局 限在理 论与 书本 之 中 , 对 于培 养 学 生 的道 德
《 品德与社会》 是一 门在小学 阶段开设 的 , 用
来 引导学 生社会 生 活健 康发 展 , 以增 强 学 生 的道 德 品质 为教 育 目的 . 以达 到帮 助学 生 的综 合 发展 为 最 终教 学 目标 的课 程 。它 是 增 强 小 学 德 育 工作 的 主 要方 式 。这 门课 程 能 够 促 进 学 生 拥 有 良好 的 社 会 公德 和 文 明的行 为 习惯 , 为成长 为 富有 社 会 责任 感 的公 民奠定 基 础 。教 学 任 务 的不 断 更 新 和 教 学 模 式 的不 断 变化 , 要 求 小 学 老 师必 须 给 小 学 的 《 品德 与社 会》 课 程 注入 新 的教 学 元 素 , 以提 高课 堂 的教 学有效 性 , 也 只 有 这 样 才 能 够 适 应 时 代 发 展 的需 要 。笔者 根据 多年 的一 线教 学经 验 , 总 结 了通 过激 发学 生兴 趣来 培养 学生 的学 习积 极 性 , 同 时提 高课
生 的学 习兴趣 。作 为一 名教 师 , 课 前 不 进行 充 足 的 准备 工作 , 在课 堂 中临 时编 造几 个 故事 来 应付 学 生
去 完成课 堂 教 学 是 万 万与社会》 课程教学虽然 已经实施 了
之前 . 搜 集各 种 与教材 目标 相关 的生 活小 故 事 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