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略谈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略谈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
”由此可见,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以工具性为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神所在,工具性以人文性为内在动力。
这就如同航船与船工,只有互相配合,才能成功驶向彼岸。
而阅读教学又是整个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托起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支柱。
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在主动积极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去掌握语文这门工具的知识并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等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因此,阅读教学如何基于语言的学习,把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和人文熏陶﹑滋养统一起来,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去关注和研究。
以下,笔者拟就课前——深刻钻研,挖掘文本中的闪光点;课中——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课后——拓宽延伸,沟通课堂内外的联结点三个方面,对本题作一略谈。
一﹑课前——深刻钻研,挖掘文本中的闪光点。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小学语文课文,饱含着浓郁的人文特色,每一篇文本范例,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这些作品或是抒发对祖国﹑对劳动人民﹑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或是反映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或是歌颂我国革命领袖﹑英雄人物伟大品格的;或是展示各族人民精神风貌的等等。
在这些课文中, 往往有一处或几处写得最为精彩,这些精彩之处就是文本语言的闪光点。
这些闪光点往往也是课文的情理意趣之所在,可谓语言中的精品,读来或酣畅淋漓,或精妙雅致,或优美生动,或韵味无穷。
针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闪光点,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通过反复诵读乃至背诵这些语言文字, 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意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陡子峪明德小学贾文福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的深入,现在的语文课堂,出现了过分地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而忽略了优美的语言文字、高谈阔论的现象。
‚人文性‛受到了高度关注,而工具性却遭遇空前冷落。
其实,这样的语文课违反了语文教学的规律,缺少了‚语文味‛。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托起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最重要支柱,所以,努力生成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振的阅读教学课堂,会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本文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概念入手寻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概念(一)语文的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
(二)语文的人文性《辞海》中‚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粗浅地说,人文性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阅读教学中落实识字写字教学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每一个汉字都是智慧的源头,它承载着我们中华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识字学词,就是文化的传承、智慧的浸润。
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加强识字学词的训练,如教给孩子识字学词的规律,林、杨、柏、树多和树木有关系,跳、蹦、跃、路、多和足有关系。
又如教师的板书在识字写字教学中也是最关键的;板书的过程能让学生看清笔顺及笔画的书写位置,教师教给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运笔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把字写得端正、整洁,而且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还可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培养审美,有益于文化素养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语文课程“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仅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谓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着眼于学生的认识和在认识领域,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外在意义和价值,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则着眼于学生的精神领域,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内在意义和价值,它的教育价值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
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力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着力解决“为什么而学,将会怎么去学”的问题。
语文课程“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仅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障。
我们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一、以文本为平台,着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语文课的知识才能得以体现,知识的汲取又必须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去挖掘,那么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指什么呢?即指文中主要讲了什么事,并通过所讲的事情来反映某一问题,或歌颂了什么,或赞扬了什么,体现了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情感。
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体味文章的内含,来有效地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如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时,教师要抓住张家界迷人的奇山秀水,让学生了解张家界景色的优美及资源的丰富,体会作者对张家界景色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增强环保意识。
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要 组 成 部分
一
戴 走玲
当然
,
“
语 文是
思 想观和 价值 的形 成 是
,
一
个长
,
是 人 类 文化的重
”
期渐进积累的过程
它需要 我 们在教
,
。
工
具性 与 人 文 性 的统
。
学 中把 握 人 文 特点
四 严 格训练
.
渗透 两 观 教 育
。
,
。
是语文课 程 的基 本特 点
那么
一
,
促进学生 的全 面 发展
。
如 何才 能 做 到 工 具 性 与人 文 性 统
呢?
一
突 出两 重
, “
。
在阅读教 学 中
.
要 做 到 工 具性 和
两重
”
,
分析 教材
.
把握 两 点
。
人文性 相统
一
,
还要 突 出
。
即
教材 中的课 文 都是 经 过 时 间积 淀
和 精心 挑选 的优秀篇 章
深 化学生思 想认 识 的重 要 过 程
对这
一
,
没有
策略
,
者 契 合 的 途径 方法 和 实现 语 文教学 效益 的最 大化 o
。
’
比 阅 读 描 写 大 瀑 布过 去 和现 在 景 象 的
内容 的充 分把 握 和 阅 读
,
就难
。
句子
,
给学生 强 烈 的视 觉冲击
,
大瀑
以理 解福勒 放弃 射 门的深 层 次原 因
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论文摘要:语言是人类交际的主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特点,但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工具性和人文性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偏差,淡化工具性而过于强调人文性,这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的教学水平。
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意义,以及阐述了高中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在语文学科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
人文性滋养着工具性,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强化和承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融合可以提高语文的教学水平。
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积极的策略,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一、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含义和关系(一)高中语文课堂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含义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一种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是语文的基本特点。
语文的工具性主要是指学生对文学的句式、词类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语文的人文性是指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人文环境,主要是借助语文语言的学习和感悟,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操。
(二)高中语文课堂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对于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在不断发展并逐步趋于完善。
因此,教师要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关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知识”和“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对文学的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1.人文性滋养着工具性。
学生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时候是离不开人文性的,如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很多词汇、句式与内容的理解都离不开文章的相关背景和相对应的人文环境。
所以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借助丰富的文章背景资料,能更加方便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再增强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的理解,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浅谈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情” 小组 ,国 内观察 ” “ 小组 , 国际嘹望 ” “ 小组 ,家 乡新 “ 闻” 小组等 。 凡是 印象深刻 , 能拨动心弦 的都可以 , 每组 选拔优秀者 。有 一次生活课 , 了身边 的一件小 事 : 我谈 班上有一个女生 , 漂亮 的女生 。我们 单独谈话 时 , 很 我 的视线不经意 间落到了她的脚上 , 思绪顿住 了 , 那是 一 双手工布鞋 , 浅紫色的 , 散发着朴 素的光华 。她告诉我 ,
【 阅读与写作】
浅谈 阅读教学 中工具性 与人文性 的统 一
刘 丹
( 河北省大厂 回族 自治县第二幼儿 园 , 河北
大厂
0 50 ) 6 30
摘 要 : 文 学 科 的 重要 特 点 是 工 具 性 与 人 文 性 的 和谐 统 一 。 语 阅读教 学 中既 不 能 只 注 重语 文的 工 具 性 而 忽略 了
女儿 。听 了这 件小事 , 学生 们低下 了头 , 一片静 默 , 显 然, 母女 的真情 、 纯朴 的美打动 了他们 。生活是 习作 的 源头 , 生活就是作文 , 生有 了生活积 累 , 学 情感 的体验 , 才有了习作的渴望 , 倾诉 的激情 。
五、 展示 自我 , 立写作信心 树 建立“ 班级作 文嘹望 角 ”学 生 的优 秀作 品可 以随 ,
在怎样体 现工具 性与人文性 统一 的问题 上 ,一部 分人认为 : 语文教学 应当凸显语文学科 的个性 , 足工 立 具, 弘扬人文 。在这 方面 , 当前倾 向性 的问题是 阅读教 学往往 “ 得意 而忘 言” 一 味注重 内容理解 、 文感 悟 , , 人 忽视语 言的理解 和运用 , 甚至 以“ 意” 得 为唯一 目标 , 忽 略语言 的学习 。 这种失衡 的做法 , 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但它们却是密不可分的。
工具性是指事物具有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而人文性则是指事物所具有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价值。
在现代社会,工具性和人文性常常被简单地划分为对立的两极,工具性被强调为追求效率和利益的手段,而人文性则被视为追求情感和人性的表达。
真正的价值在于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因为二者并不是完全矛盾的,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需要理解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许多事物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
比如一本好书,它具有知识的功能,可供人们学习和获取信息,这就是它的工具性;它也能给人以启发和情感上的满足,这就是它的人文性。
再比如一件艺术品,它可以是工具性的装饰品,也可以是人文性的精神食粮。
工具性和人文性应当被看作是互相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两极。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工具性被更加强调,人们追求更高效率、更大利益,追求的是外在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这种追求容易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淡化,人性的渐渐失落。
如何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成为了当代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具体而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应当表现在对待事物和对待人的态度上。
对于事物来说,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意味着要追求功能性的也要追求审美性、情感性。
对于产品设计来说,要注重外观美观、人性化的设计,从而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对于企业来说,要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的也要注重对员工的关心和培养,使员工不只是工具,更是人文关怀的对象。
对于人来说,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意味着要追求个人的发展和利益的也要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
人不应当只是他人眼中的工具,更应当被看作是有情感、有需求的生命,应当受到关怀和尊重。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需要在社会制度上得到体现。
社会的发展需要工具性的推动和效率的追求,但同时也需要人文性的温暖和关怀。
在现代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当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注重人文关怀。
浅谈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者:刘丹来源:《教育教学论坛·上旬》2012年第09期摘要: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阅读教学中既不能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又要防止把语文阅读课上成人文性极强而忽略了语文工具性的课。
二者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工具性;人文性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59-02在怎样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问题上,一部分人认为: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
在这方面,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
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
代表们认为,重人文轻语言是现象,根子出在对“语文”的理解上,出在对语文教学、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上。
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最基础的事。
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除了具有工具性的性质,还有基础性的特征。
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
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把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都没有准确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这不仅要关注理论上如何澄清,而且更要关心在操作层面上如何落实。
一、语言迁移朗读感悟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提法已经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
现在的问题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是过分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语文的人文性,导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肢解课文,烦琐分析,刻板训练,致使学生对语文教学失去兴趣。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语文教学更是呈现出或人文性张扬有余,工具性体现不够,或理论上接受”统一学说”,但在具体教学中却难以把握的现状。
面对这一现实,有必要明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落实言语教学的具体目标,在充分挖掘文本人文性的同时,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解读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包含着以下两个层次的内涵:语文本身就是一种言语工具,人们用以交流思想,传情达意,同时它又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态,凭借语言这一媒介实现了交流,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生活空间;贯穿于语文其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又是其他学科所毕备的。
语言是与人具体生命活动紧密联系的,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活动紧密联系的。
故语文的人文性是指通过文本的学习,来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深厚与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元,在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方面获得陶冶与熏陶,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
统而言之,语文的工具性指向的是作为一种学科的工具效能,强调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
人文性是一种以彻底的人道主义为至高无上的原则,它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即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心思索,其实质内涵是重视人,尊重人,发展人。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关联有机统一在一起的。
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注重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明确在关于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具体教学活动中,不是单纯的有关语言文字的教学。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态度等人文性的内涵。
试论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工具性人文性与综合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试论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工具性人文性与综合实践性的有机统一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化情感认知能力、文学艺术鉴赏能力等。
工具性、人文性与综合实践性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试论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工具性、人文性与综合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旨在强调这三者的相互关联和相辅相成的特点,以及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综合实践性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和要求。
综合实践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语言文字技能和文学艺术素养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具有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综合实践性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实践能力、文学艺术实践能力、文化实践能力等。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提高语言文字表达、交流和应用能力,使所学的语文知识能够转化为实际的语言文字技能。
通过文学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文学创造能力。
还需要通过文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体验和理解,激发学生对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能力。
综合实践性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基础和实践保证,是语文学科的特色和价值。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工具性、人文性与综合实践性三者之间是有机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是其他素养的载体和保障;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灵魂和内核,是语文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综合实践性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基础和实践保证,是语文学科的特色和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化情感认知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也要注意学科整合和跨学科教育,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机融合和统一,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者:蒲永天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4期摘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其工具性体现在阅读教学通过师生、生生的双向或多向的交流活动,学生能够领悟一定的内容及其表达方法,从而提高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人文性体现在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
关键词:阅读教学;工具性;人文性一、我们既要看到其工具性,又要看到其人文性阅读教学中工具性首先体现在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
尽管现在新课改理念下的识字流派很多,但是不管那一种流派,其最终都要在阅读中去巩固。
汉字具有一字多音、一字多意的特点,语境不同,字音、字义就会不同。
一个多音字只有在词语中才能定其音,如:“塞”在“边塞”、“瓶塞”和“阻塞”中的读音就各不相同。
至于字义,很多时候只有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
例如《卜算子.咏梅》中的诗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结合“待”字所处的语境就能准确的理解它的语音和语意了。
可见阅读教学中的随课文识字,对于提高识字质量,促进语言发展有重要作用。
其次,阅读教学中的工具性体现在它有助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
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
现代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尽管有一些区别,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上基本上是一致的。
因此阅读能力的提高,必然会促进听的能力的发展。
阅读是吸收过程,说话和作文是表达过程。
在阅读中,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各种句式和表达方式就为表达奠定基础。
同时,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就能用的正确观点驾驭素材,提高作文水平。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再次,阅读教学中的工具性还体现在它能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
小学阅读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千世界、浩渺宇宙中事物几乎无所不包,再加上一些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知识面就更为广阔了。
浅析阅读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初等教育—【摘要】多年以来,在小语界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争论不休。
最开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过于强调工具性,着重字、词、句的训练,将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
后来又片面地强调人文性,忽略了语文的工具作用,使语文的知识点不能落到实处。
本文将结合两个案例,浅析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正确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
【关键词】阅读教学;工具性;人文性浅析阅读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朱海斌【顺德区龙江镇叶霖佳小学,广东佛山528000】多年以来,在小语界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争论不休。
最开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过于强调工具性,着重字、词、句的训练,将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
后来又片面地强调人文性,忽略了语文的工具作用,使语文的知识点不能落到实处。
正确的做法是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养人文精神。
怎样让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在学好基础知识之上充满人文性呢?本文试举两个案例,浅析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正确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
【案例一】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四年级语文阅读课《争吵》,听后我感受颇深,老师娴熟的驾驭能力,准确的语言表达,适当的提问点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运用字词句的教学,展示语文的工具性;而阅读又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首先,授课老师在阅读中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觉得很不安,气也消了,我很后悔那样做”。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指名让学生读,一个接一个地读,比较着读,全班齐读,分角色朗读,学生在这种螺旋上升的朗读中体会到了那种“不安”与“后悔”的感情。
如果说读是理解和情感体验的浅层的话,那么让学生走进角色里则是学生情感体验的升华。
老师接着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孩子们纷纷登台表演。
再现了“我”———安利柯的“嫉妒-不安-后悔-矛盾-激动”和“克莱谛”的“宽容-诚恳”的内心活动、情感变化和性格特征,激活了教材,使人文性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
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摘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工具性离不开人文性的滋养,人文性离不开工具性的承载和强化。
落实到语文教学策略上,要通过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加强诵读教学、加强教学互动等方法,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
随着高中语文专业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中,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存在左右摇摆的现象,没有有效统一。
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可偏废,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教学策略,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依存
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比小学、初中阶段更加成熟,以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不断发展并渐趋完善,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与“人文”两大任务要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所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可偏废。
首先,工具性离不开人文性的滋养。
语文的工具性主要强调学生对文学词类、句式等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而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是无法脱离人文性的语言环境的。
比如, 在讲述文言文时,很多文言文词汇、句式与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的。
《浅谈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浅谈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毛泽东同志说:“学生学会了看书作文,那么他们出校后的发展就有了常常用得着的基础工具了。
”叶圣陶先生也说:“语言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语言教学才算对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责任。
”以上这些精辟的论述说明了一个极其浅显的道理,那就是:语文是工具,而且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基础工具。
学好语文,为我们学好其它科提供了一个极为坚实的基础。
可见,学好语文科与学好其它学科的紧密联系,决定了语文教学工具性这个本质属性。
但语文科的教材选用的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和今人佳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且语文教学又不能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语文科的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热爱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养,教会学生做人。
综上所述,人文性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
所以,语文教学就要把语文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而怎样在语文教育中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使两者相得益彰和相互作用呢?一、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语文基础知识是字、词、句、段、修辞手法等等,语文基础知识好比一座房子的地基,没有地基,就无法建起高楼大厦。
同样道理,不学好基础知识,就无法学好语文。
那么如何在基础知识教学中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呢?首先要引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要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实行思想情感的教育,比如教学生写字,老师先板出端正优美的字来,再告诉大家,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块字,美丽大方,我国的书法是世界上仅有的一块瑰宝,几千年来,深得世界人民的喜爱和赞美。
这样之后,写字就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技能训练了,而是充满高尚思想的书法练笔了。
再次,要让学生学会使用。
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训练和掌握上,而应让学生学会使用,以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
以情为准 弘扬人文——浅谈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以情为准弘扬人文——浅谈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语文学科为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倡导人文性,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的一个热点。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有十余年,回顾走过的教学生涯,觉得语文教学常常受大形势所左右,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过去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的掌握,忽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研究,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
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又出现了另一极端倾向:不够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我认为语文是记载、传承母语的优秀作品,所以应该让学生用欣赏文学作品的眼光去看文本,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和情感。
语文教学同时还担负着运用、发展祖国语言的艰巨任务,所以不管忽略那一样,都是不对。
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应该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这两者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随意将它们割裂。
下面,我就阅读教学中,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谈几点从同行身上学到的经验与大家共勉。
一、以境入情《课标》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因此,教师执教每一篇课文,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的教学目标,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意境,入境继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甚至能收到震撼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
我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想到课文中作者的遭遇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很难走进作者痛苦的心灵中去。
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以“如果没有课间十分钟会怎样?”这一极其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导入课文。
阅读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阅读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新课标提出了“关注人文精神,加强语言实践”的新阅读理念,把研究性阅读提到了一定高度。
研究性阅读的价值取向在于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与个性发展、主体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
阅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
传统的阅读教学将阅读作为应试教育的工具,使“阅读教学”变成了脱离人文精神的纯技能训练。
长期以来的阅读教学在目标清晰、过程严密、层次分明的课堂训练中日渐失落了形象思维,失落了人文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现代教育的悲剧,就是认为唯有认知学习是最重要的。
”应试教育背景更是使阅读教学异化到把传授语文系统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殊不知,缺乏情感滋养的语文训练往往使学生身心俱疲。
人文性是语文的核心与本质,工具性则是它的外在表现,而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抛弃了“人文性”的“工具性”往往会枯燥练习,目中无人。
而抛弃了“工具性”的“人文性”,往往会无限生发和拔高,只追求意趣,向往空灵,享受“世外桃源般的境界”,而忘却了“语文”的掌握和运用。
因此,中学语文新理念阅读教学应该本着继承和创新并举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语言和精神的关系,处理好“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平衡美。
一.当前阅读教学中应景式现象普遍(一)注重形式,忽视内涵。
为“适应”新课改,有的老师将心思用于课的形式上,以“标新立异”的形式来“包装”并不生动的课的内容,经过一些“点评者”的推波助澜,此风愈演愈烈。
比如说“小组讨论”,这本来就是很传统的学习方式,却被贴上“合作学习”的新标签大加标榜。
在一些教师眼中,它好像是新课改的新产物,以为这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形式或唯一形式。
于是,几乎每堂课必有小组讨论这一道“风景”,不少“讨论”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
这里并非要否定这一学习形式,关键要看讨论的是否有效度,就某一课文而言,它有没有讨论的必要;就某一问题而言,它有没有讨论的价值。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化改革,这也使得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显露无疑。
比如,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没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统一。
事实上,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顾此失彼,因此,高中教师有必要针对此种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从而提高教学时效性。
笔者从以下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一.挖掘审美资源,培养审美意识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资源,以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这种审美资源的挖掘利用,能有效唤醒学生的审美欲望,从而让他们从文章中体会到其意境美、字音美。
不同的文学作品,能带给学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在提高其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所以,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审美资源,并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以实现学生同作者的情感交流,尤其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其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深入体会蕴藏在文字美之下的意境美、思想美。
就拿《胡同文化》来说,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发展历程,同时还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使他们感知文章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宽容平和的心态,感受文章的审美情趣。
又比如在对《死水》进行讲解时,教师不仅要分析作品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对思想情感的表达,同时还要结合时代背景及诗人风格,感悟诗句的艺术特色及其力度和深度,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将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有机融合。
二.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尤其是课堂导入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使用,最好是将多种教学手段融合,比如问题导入、故事导入等导入方式,同时在教学时采取故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课堂效率的提高都是极有帮助的。
比如教师在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讲解时,导入时可以播放有关赤壁风景以及《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这种方式有机融合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阅读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教师让同学在文中找出罗素为什么活着,衍生出问题“你们为什么而活着”,师生围绕话题展开30 多分钟的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作了简单的评论,在一首励志歌曲中结束了课堂教学。
这曾是本世纪初红火一时的公开课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形成了师生互动,似乎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特点。
可静下心来反思,语文在哪里?语文教学被简化成了一堂思想教育讨论课,和语文相关的内容仅占了课堂时间的1/4,语文的文化内涵不见了,语文的个性非但没有凸显,反而被大大地淹没了。
它暴露了当时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良倾向,对“人文性”的认识不清和肆意夸大,导致了“人文性”的过度膨胀,对“工具性”的训练如杯弓蛇影一般心有余悸。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语文课究竟应该交给学生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先生曾对语文课程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作过贴切形象的比喻: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具性是“肉”,人文性是“血”,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
只有负载着人文性,语文的工具性作用才能有效发挥,语文的人文性又不是一般的人文性,它是负载在语文工具上的。
语文教学要力求实现“三维目标”,工具性是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的体现,人文性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而过程和方法正是落实二者统一的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正是对新课改三维目标的落实。
那么,我们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该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一、用心品读,以情入文。
丁培忠先生曾说过:“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
”语言本身不同于其他,它是情感的载体,这其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也可让读者读出不同的心灵体会,而这种情感的领会不可能如空中楼阁般脱离文本,必须立足于文本,文中同一个字、词,不同的人用在不同的文段中往往都会体现出不同的感情,所以,立足于文本的教学,可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和谐统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作者:肖帅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28期
摘要:中国散文源远流长,佳作云集。
“五四”文学革命爆发以来,以“白话”为语言工具的中国现当代散文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本文基于高中现当代散文的教学现状,分析原因,提出教学策略,力求能够在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中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关键词: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工具性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其中,“工具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则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进行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包括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教育、理想人格教育和审美教育。
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发挥语文的育人作用。
但是,在现实的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中却存在着两者相脱离的现象。
一、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功利性教学,忽视人文性
纵观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诗歌、文言文等篇章,可以一讲再讲;和诗歌、文言文有关的默写、翻译等,更是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而由于高考和课时的限制,在实际的散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许多优秀的散文被教师直接摒除在教学活动之外。
或者在教学实践中把散文教学等同于乏味的试题训练或者繁琐的知识讲解。
在高考的压力之下,教师在散文的教学过程中,倾向于肢解优美的文章,散文教学等同于考点训练,脱离散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让现当代散文教学活动充满强烈的功利色彩。
更甚者,教师仅仅教授给学生答题的术语和答题的技巧,以应付考试,便于学生面临考试中的现当代散文题型时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随意性教学,忽视工具性
部分老师认为高中的现代散文是最具有人文气质、人文精神的文章,它们不光有美的形式,还有美的内容,挖掘了这些潜在的人文因素,就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把《米洛斯的维纳斯》上成美术课,大谈生活中应如何来欣赏“完整美”和“残缺美”。
要么是让“个性化阅读”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完全脱离文本,被随意任意解读。
把学生的不假思索臆断出的解读当做创造性的解读,实质上这是对散文作品的误读。
文学作品具有开放性,允许甚至鼓励多元解读,但是這种开放性和多元性其实都是在一定程度上的。
散文教学不能脱离文本、忽
视文本地信马由疆式的胡乱解读,而是要在合适的时候回到散文文本,结合文本,做出最合理的解读。
二、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语用的特点和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2]由此可见,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就肩负了传递信息和教给学生们掌握传递信息的方法两项功能。
只注重言语内容而不注重言语形式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语文课。
夏丐尊先生早在《学习国文的着眼点》一文中就提到:"我是主张学习国文应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的,我所讲的方法也是关于形式方面的事情。
"因此,只重视“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也是不行的。
上述分析的结果就表明了我们的教师对语文课程要教什么内容,实际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及能力并不明确,同时教师们也缺乏针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指导,这正是造成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的原因。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一)感知文本
现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学散文的过程中主要的思路就是探究文本,抛出问题,合作探究。
学生等于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些问题往往是知识性的,然后与文章的主旨“生拉硬拽”连上关系,这样一节课就可以结束了。
或者这些问题是晦涩难懂的“泛人文性”的,学生完全是“云里雾里”。
因此,教师要确定正确的宏观教学思路,准确把脉散文教学。
不能忽略掉“感知文本”这一重要环节,这里说的“感知文本”是指阅读感知,是让学生对文章咀嚼品味。
而非“个别学生朗读”“开火车读”这些形式化的朗读,这就要求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要求做好课前的阅读预习。
读者从感受承载情志的文字出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走进文本中作者构造出的情境,以个人的学识修养、审美标准、经历体验、兴趣好恶等等再次感悟文本,这是读者感知文质美的必经之路。
(二)探究文本
其次是探究文本,这个过程中,不能够将文章割裂成几段,然后分别总结各段的主要内容。
这样就割裂了散文的整体文章结构,分散了统一的内涵情况。
在现当代散文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找线索,这就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表面上看是作者“离开家——走到荷塘——回到家。
”如果教师仅仅是这样讲,那这篇散文无异为一篇游记,人文性也挖掘不出来,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朱自清情感变化的把握(在文章中有暗示):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为主要线索的,作者的行迹变化可看成是一条暗线,作为理解文意的辅助方法。
散文文体本身具有自由灵活,取材丰富的特点,那么散
文的线索也是多种多样,概括的说有这几个类型:时间推移为线索,空间转换为线索,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感情变化为线索等等。
(三)拓展文本
1、学习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是指创作主体在创作作品时需要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
它大概包括三方面内容: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这样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是学生们第一次在语文课上明确通感这种修辞,教师要教给学生通感这一修辞的要旨,就是用形象的语言将一种感官转换成另一种感官。
并让学生能自主分析出它和比喻的不同,这就是探究写法的过程。
2、练习写作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和写作是吸收和吐纳的关系。
”[4]可见二者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教材中的现当代散文是学生习作的范本,尤其是对经典的现当代散文诗意化语言的模仿,对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等。
在现当代散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课堂习作的方式,锻炼他们灵活快速掌握知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课堂效率,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指导日后的散文阅读甚至散文写作,最终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
综上所述,在在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
必须把文本解读和人文感受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同时得到美的欣赏,充实自己的经验,让他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高更深的方向发展,真正在教学中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个性化特质。
参考文献:
高中散文阅读鉴赏方法摭谈[J].林燕芝.文教资料.2012(15)
如何提高散文阅读的能力[J].梁健.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19)
散文阅读美点撮要[J].张斗和.初中生必读.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