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执行阻滞的多维考察和机制创新
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者:李宇鑫来源:《管理观察》2017年第26期摘要:公共政策是政府解决公共问题、实施公共管理、增进公共福利,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工具。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公共政策的出台优化了人们的生活,也带动了社会的进步。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政令不畅、官僚主义等政策执行问题时有发生。
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公共形象,也严重损害人民利益。
本文就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存在的问题做简要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力政策环境公共政策创新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1 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与特点1.1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共政策执行的定义有着不同的定义。
最早将公共政策执行问题引入学术研究领域的美国政策学家普雷斯曼和韦尔达夫斯基就把政策执行定义为:“在目标的确立与适应于取得这些目标的行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过程。
”综合各种观点,本文认为公共政策执行就是将公共部门制定的公共政策付诸实践并努力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的过程。
1.2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政策执行作为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目标明确、过程呈动态化、影响广泛等特点:1.2.1政策执行目标的明确性首先政策执行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样也给政策执行人员一个明确的方向,目标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指导方针。
政策执行的目标是否明确关系到工作人员的执行效率,含糊不清、不符合实际逻辑的目标会降低政策执行效率,使政策执行人员不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可以让工作人员明白政策的意图,有效地执行计划。
1.2.2 政策执行对象和范围的限定性政策执行对象和范围的限定性是指为特定对象制定的政策,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起作用。
超过了一定范围和限定对象可能会使政策失去原有的效力和权威。
同时公共政策执行也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超过了本该执行的最佳时间也会使执行失效。
1.2.3 政策执行过程的动态性政策的执行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呈动态变化的,伴随客观条件发生的变化、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等等,这些因素都是政策执行过程呈动态变化的原因。
治理创新政府部门的治理体系与机制创新
治理创新政府部门的治理体系与机制创新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政府部门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例如信息不对称、决策滞后、效率低下等。
因此,治理创新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治理创新政府部门的治理体系与机制创新。
一、治理体系的创新治理体系是指政府运行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要实现治理创新,首先需要进行治理体系的创新。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
1.平台式治理体系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通常是单一的、垂直的,各部门之间信息孤岛,缺乏协同合作。
而平台式治理体系通过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和协同工作平台,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互通有无,提升信息流通效率,促进跨部门协同工作。
2.权力下放与市场化在传统的治理体系中,政府部门通常承担着决策权和执行权,而治理创新需要将权力下放给市场和社会。
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政府也应该注重职能转变,从“主政者”转变为“公共服务者”,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3.网络化治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化治理成为了一种新的治理模式。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建设电子政务平台,开展在线公共服务,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同时,网络化治理还可以促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和参与,形成共治共建的局面。
二、机制创新的重要性治理体系的创新需要配套的机制创新来支撑。
机制创新是指在新的治理模式下,建立适合的运行机制,以提升治理效能和治理能力。
1.激励机制创新激励机制是指通过激励手段来推动政府部门的创新和改革。
传统的激励机制往往以考核为导向,而治理创新需要建立一套能够激励政府部门积极改革的机制。
例如,可以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治理创新与绩效挂钩,以激发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风险防控机制创新在治理创新的过程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政府部门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包括建立健全的监督制度、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以及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研究
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研究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指的是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和困难。
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的存在对于政府的施政能力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对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目标不清晰。
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政策执行主体对政策的目标理解不一致,导致实际行动与政策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偏离,影响政策的顺利实施。
资源不足。
公共政策执行需要一定的资源支持,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的资源。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资源的供给问题,导致政策实施过程中资源不足,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
信息不对称。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与政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政策执行主体未能及时获得政策对象的真实信息,导致政策的执行结果与预期目标产生偏差。
监督不到位。
公共政策执行涉及多个执行主体和监督机构,但监督不到位是导致政策执行梗塞的主要原因之一。
监督机构的监督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措施,使得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和腐败现象。
加强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目标明确化。
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应明确政策的目标和预期效果,并与各执行主体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确保各方对政策目标的理解保持一致。
加大对政策实施所需资源的投入。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资源供给的问题,加大对政策实施所需资源的投入,确保政策执行的顺利进行。
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
政府应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及时与各方进行沟通和交流,确保政策执行主体能够及时获取政策对象的真实信息,以便更好地制定和调整政策措施。
加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机制。
政府应加大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力度,强化监督机构的职责和权力,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确保政策执行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努力。
公共政策中的创新与变革驱动力研究
公共政策中的创新与变革驱动力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成为实现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而在公共政策中,创新与变革驱动力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创新与变革驱动力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推动方式。
一、创新与变革驱动力的定义创新与变革驱动力是指通过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改革和推进公共政策,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力量。
它包括创造性的思维模式、科技的应用和制度的革新等各个方面。
二、创新与变革驱动力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1.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创新与变革驱动力可以促使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
比如采用信息化技术改进政务服务,推出在线办事平台,实现便捷高效的服务。
2.促进经济增长创新与变革驱动力可以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通过改进政策和机制,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
通过培育创新型企业和科技产业园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3.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创新与变革驱动力可以改变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推动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协同合作。
例如,引入社会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加强社会调查和风险评估,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解决社会问题创新与变革驱动力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如教育、医疗、环境等。
通过创新政策和机制,提供更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社会服务,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三、影响创新与变革驱动力的因素1.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创新与变革驱动力的基础。
政府应制定积极向上,鼓励创新的政策,为创新提供支持和条件。
2.科技水平科技水平是创新与变革驱动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科技水平,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
3.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推动创新与变革驱动力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政府和企业应紧密关注市场需求,推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创新产品和服务。
4.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是推动创新与变革驱动力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作者:王伽硕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7期摘要:从系统论的视角分析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可以认为,解决地方政府执行力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进行综合治理,为此,应从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的高度通盘考虑,以提升执行主体素质,保障执行资源配置,健全执行体制,改进执行方式方面全面推进以切实提高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能力。
关键词:公共政策;系统论;地方政府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执行力问题,主要表现为:自行其是,替代式执行;寻找借口,敷衍式执行;夹塞搭车,附加式执行;本位主义,选择式执行;形式主义,象征性执行;教条主义,机械式执行;作风拖拉,被动式执行;不计成本,低效益执行。
本文拟从系统论的视角分析政府执行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必须多管齐下、全面推进,方能收到实效之治理对策。
一、引言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合理选用政策工具,综合考量政策环境等各项因素的基础上作出的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具有可行性,科学性的政策建构。
公共政策要想发挥出其预期的效力,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不仅其自身建构要具备科学合理性,可行性以及针对性,更需要良好的政策执行主体高效准确的贯彻执行,如果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不仅不能使政策发挥出其预期的效力,有效解决公共问题,增进人民福祉,相反很有可能会严重损害人民的利益,从而背离政策制定的初衷。
地方政府是我国政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政府管理體系在地方的延伸,也是中央各项政策贯策执行的主力军。
虽然地方政府在整体目标上与中央政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是地方政府也有其自身利益的存在,这些利益既是执行政策的动力,也可能成为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的困难和阻力的根源。
在政策的执行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只顾及自身狭隘的利益而忽视公共利益。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执行力问题。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阻滞因素及对策研究
一、政策执行阻滞的概念及特征什么是政策执行阻滞,学者丁煌给出了具体定义。
丁煌老师指出,政策执行阻滞是指政策执行过程因某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的不顺畅乃至停止不前,进而导致政策目标不能圆满实现甚至完全落空的情形。
[1]它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一)目标的偏离性,也就是说政策偏离了原有的目标,目标的偏离是政策执行遭到阻滞的直接原因,也是政策执行阻滞最基本的特点。
(二)内容的失真性,是指原定的政策内容得到曲解,并且在执行过程中与原有内容发生偏差,失去了原有内容的真实性或其原有的内容没有在执行中表现出来。
(三)行为的隐蔽性,即政策执行者基于自身或者局部利益,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使政策发生变化乃至完全走样或停滞,其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将偏差行为的动机进行隐蔽,这一点是由政策本身的强制性和上级政府制定的运行规则所决定的。
(四)活动的相关性,是指政策执行者即使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偏差,但其所从事的活动与既定政策还是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政策执行者一方面会使自己的政策执行与既定政策发生紧密关联,另一方面又出于利益考量对既定政策进行隐蔽性的随意取舍。
二、政策执行阻滞因素分析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多种多样,从政策执行的过程来看,影响政策执行的原因主要有四大类:一是政策先天不足,质量不高;二是执行政策时投入资源不足,配套措施跟不上;三是执行者无意或故意曲解政策;四是政策对象对政策的接受度不高。
[2](一)政策先天不足,质量不高在公共政策领域,许多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执行中困难重重,在很大程度上与政策本身的缺陷有关。
分析政策本身是如何影响政策执行的,有助于提高政策质量,使决策更加科学、有效地执行。
1.政策目标的多元性和冲突不利于政策执行的展开。
公共政策往往会具有多重目标,而目标之间存在着重合或者冲突的倾向。
如果几个目标之间存在冲突,某个目标的实现阻碍其他目标的实现,就会阻碍政策的有效执行。
如果所有的目标方向一致,相互推进,某个目标的实现可以推进整体目标的实现,则不易发生冲突。
试论构建有效的公共政策执行机制
试论构建有效的公共政策执行机制作者:唐婷来源:《商讯·公司金融》 2018年第7期相关的政府企业单位为了实现公共政策所定下的目标从而将理念性的公共政策通过实际组织行动而达到实际的结果,这一过程就是公共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只有有效的执行才能够将公共政策理念转换为公共政策现实,并且实现公共政策所要求的目标。
但是目前我国正在面临着很难有效的进行公共政策执行的现状,对于中央政府所下达的公共政策命令,许多地方政府保持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态度去应对。
为了使公共政策的执行更加透明、规范,有效的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效率,构建有效的公共政策执行新机制和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执行规范势在必行。
一、扩大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机制在传统的公共政策的执行时,一般是由政府单位和相关部门进行负责,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因为缺乏竞争度而使得工作人员对于政策的执行缺乏积极性,并且容易造成政府的单位机构对于某一项公共政策执行的权利形成总揽局面。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可以有效地扩大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机制,让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实现政府部门和社会市场的同步发展。
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政府不但是政策的制定者同时也是一部分政策的实行者,一部分的公共政策的执行有相关的政府企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负责。
而另一部分就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出租、承包、委托等等由政府向非政府单位或者是社会上其他的组织进行引入。
公共政策执行方面的权利慢慢的由政府全权包揽向政府和公民社会共同负责监督运行的状态发展,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公共政策执行方面的效率,并且能够让公共政策的执行在公民的监督下达到更加科学、规范、透明化水平。
公民社会由政策的接受者转变为政策的执行者之后,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政策制定系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多,在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也会变小,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减轻了政府执行公共政策的压力。
在一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政策执行过程中可以由非政府组织全权负责,这时候政府的相关部门人员就要做好监督的职责,这样既减轻了政府压力也可以让非政府组织和政府的相关部门相互监督,保证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透明化水平。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解决与改进研究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解决与改进研究近年来,公共政策执行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无论是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改革还是环境保护,公共政策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利益关系,公共政策的执行总是面临各种问题。
本文将就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与改进策略进行探讨。
一、问题的来源及表现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主要有两大来源。
首先,政策的制定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瑕疵,导致政策执行时出现问题。
政策制定时,必须保证充分的信息收集和利益平衡,否则很容易出现偏颇的政策。
其次,政策制定和执行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也是问题的关键因素。
如果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
在公共政策执行中,问题表现形态多种多样。
有时候,政策执行的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偏差,例如某项环境保护政策可能没有达到预期的减排效果。
此外,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执行者不合理的行为,如滥用职权、腐败等。
一些政策可能面临执行成本过高的问题,例如某项教育改革政策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但这些资源并不一定能及时得到保障。
二、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方法针对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寻找解决的思路与方法。
首先,政策制定时必须注重信息收集和利益平衡。
政策制定者需要广泛征求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以充分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同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各方利益的平衡,确保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其次,政策执行与沟通与协调的关系密切相关。
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应该建立紧密的沟通机制,确保政策制定者的初衷能够准确传达给执行者,并及时传达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此外,政策的沟通力度也应当加大,将政策的细节和优势能够充分告知受众,以获得更好的支持和理解。
另外,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政策执行者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执行者按照政策要求进行工作,杜绝滥用职权和腐败行为的产生。
监督机制的建立可以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和有效的惩罚机制来实现。
公共政策与创新的研究与探索
公共政策与创新的研究与探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政策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考虑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创新能够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一、公共政策的研究公共政策的研究是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政策的研究旨在了解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以及政策的影响和效果。
公共政策研究的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建构、政策评估和政策分析等。
公共政策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政府更好地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二、创新与公共政策创新是指为解决现实问题而产生的新的思维、方法和理念。
创新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为政策制定和执行带来新的思路和模式,从而提高政策的效果和影响力。
创新能够跨越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模式,重新审视问题的本质、需求和解决方案,从而为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具前瞻性的思路。
三、公共政策的创新公共政策的创新可以从制定、实施和评估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具体来说,公共政策的创新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方面的创新:政策制定需要考虑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需要和各个相关方进行广泛的协商和沟通。
政策制定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套用已有的范例和模板,而应该从本质出发,针对实际需求进行创新和改进,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和影响。
2. 实施方面的创新:政策实施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的广泛性、可操作性、资源配备等。
实施过程中应该借鉴成功的案例,尝试新的实施方式和制度,以提高政策的实效性和适用性。
3. 评估方面的创新:政策的评估需要考虑到政策的长期影响,评估方法应该具体、科学、客观,并且涉及到政策影响的多个方面。
政策的评估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财务分析和硬性的指标衡量,而应该注重政策效果和社会意义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四、公共政策与创新的案例1.新加坡政府的创新政策:新加坡政府一直在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处于先进的位置,其创新政策被广泛认可和赞誉。
公共政策与机制创新研究
公共政策与机制创新研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公共政策与机制创新的研究越来越显得重要。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而制定的指导性决策,是政府治理的一种手段。
而机制创新则是指在制度环境下通过各种创新手段改进和优化制度的过程。
公共政策和机制创新紧密联系,研究它们的关系对于促进政府治理效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推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共政策研究公共政策研究是指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和调整的研究。
公共政策研究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政策实施的监督评估以及政策效果的测量等。
公共政策制定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政府的决策和资源优势,汇聚各方资源构建政策互动平台。
政策实施应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反馈,经常性对政策进行监控评估和修正,保持政策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政策效果的测量要依据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以期改进工作,提高政策导向和效能。
二、机制创新研究机制创新是指在现有制度框架内,通过制度创新手段,改善制度运行效率和适应性的过程。
机制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
机制创新不仅体现在制度的设计和建立上,还包括了制度运行的监管手段和制度优化调整的方式等。
机制创新有助于提高运行效率和维护公正公平,推动长远发展和打通改革发展的“堵点”。
三、政策与机制创新的研究联系政策与机制创新的研究联系紧密,政策既是机制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机制创新可以为政府公共政策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机制创新的重点在于发掘潜力、激发创新动力,促进政府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和灵活性,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和效能。
同时,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制度先行和制度保障,才能保证政策效果、落实政策目标,推进政府治理的现代化。
四、结论公共政策与机制创新的研究是现代治理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一个工具问题,更是一个理论问题。
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机制创新也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需要,注重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完美结合,促进政治体制现代化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研究
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研究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规划计划以及各种决策的具体实施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是指在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障碍和困难,导致政策无法顺利执行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现象。
这些问题可能涉及到政策制定、组织管理、资源分配、信息沟通等多个方面。
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的研究目的在于找出造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改善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
下面将结合几个常见的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
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专家意见不一致、利益分配不平衡等原因,导致政策制定的不完善或不合理。
这时,即使公共政策执行得再好,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加强政策制定的程序性公正,提高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民众的参与度,增加公众对政策制定过程的监督和反馈机制。
其次是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机构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不畅、权责不清、资源不足等问题,导致政策实施效果不佳。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政府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提高组织管理的效率和能力,完善权责清晰的政府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
再次是资源分配方面的问题。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资源分配不合理、不公平,会导致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的出现。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机制,加强社会资本和市场力量的参与,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公平性。
最后是信息沟通方面的问题。
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与公众、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交流不及时,也是导致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的原因之一。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和机制,加强政府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和互动,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共参与度。
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的研究对于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从政策制定、组织管理、资源分配、信息沟通等多个方面入手,找出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需要政府、社会各方以及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研究
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研究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是指在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政策无法得到有效执行或执行效果不佳的现象。
这是一种制度性问题,涉及政府、组织和个人等多个层面。
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的研究对于改进政策执行效果、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的原因、影响和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的原因:1. 内外环境因素:政策执行受到经济、社会、政治等多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如经济不稳定、社会动荡、政治体制的限制等,都可能导致政策执行梗塞。
2. 机构问题:机构设置不合理、职权划分不清晰、资源配置不当等机构问题,会导致政策执行受阻。
3. 组织能力问题:政府组织能力不足、人员素质低下、管理能力缺乏等问题,会导致政策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4. 利益冲突问题:政策执行受到各利益相关方的影响,个人或组织间的利益冲突、权力关系错综复杂,也是政策执行梗塞的原因之一。
二、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的影响:1. 资源浪费:政策执行梗塞会导致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2. 社会效益低下:政策执行梗塞会导致政策效果不佳,无法实现政策目标,从而影响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3. 公信力受损:政策执行梗塞会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影响政府的形象和信誉。
4. 治理能力不全: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的存在说明政府的治理能力不足,无法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
三、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的对策:1. 政策设计合理: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的根源在于政策设计的不合理,因此在政策制定阶段要充分考虑实施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
2. 强化组织能力:加强政府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政策执行效能,包括人员培训、组织改革等方面的努力。
3. 加强监督与评估:建立健全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对政策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
4. 优化制度环境:改革机构设置,建立合理的职权划分和资源配置机制,减少政策执行的制度障碍。
5. 促进利益平衡:加强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解决利益冲突问题,以推动政策的有效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者:李宇鑫来源:《管理观察》2017年第26期摘要:公共政策是政府解决公共问题、实施公共管理、增进公共福利,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工具。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公共政策的出台优化了人们的生活,也带动了社会的进步。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政令不畅、官僚主义等政策执行问题时有发生。
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公共形象,也严重损害人民利益。
本文就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存在的问题做简要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力政策环境公共政策创新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1 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与特点1.1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共政策执行的定义有着不同的定义。
最早将公共政策执行问题引入学术研究领域的美国政策学家普雷斯曼和韦尔达夫斯基就把政策执行定义为:“在目标的确立与适应于取得这些目标的行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过程。
”综合各种观点,本文认为公共政策执行就是将公共部门制定的公共政策付诸实践并努力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的过程。
1.2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政策执行作为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目标明确、过程呈动态化、影响广泛等特点:1.2.1政策执行目标的明确性首先政策执行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样也给政策执行人员一个明确的方向,目标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指导方针。
政策执行的目标是否明确关系到工作人员的执行效率,含糊不清、不符合实际逻辑的目标会降低政策执行效率,使政策执行人员不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可以让工作人员明白政策的意图,有效地执行计划。
1.2.2 政策执行对象和范围的限定性政策执行对象和范围的限定性是指为特定对象制定的政策,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起作用。
超过了一定范围和限定对象可能会使政策失去原有的效力和权威。
同时公共政策执行也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超过了本该执行的最佳时间也会使执行失效。
1.2.3 政策执行过程的动态性政策的执行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呈动态变化的,伴随客观条件发生的变化、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等等,这些因素都是政策执行过程呈动态变化的原因。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阻滞的制度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阻滞的制度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我国公共政策执行阻滞的制度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作者:刘淑影[摘要]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政策系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阻滞现象,严重影响了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
以制度分析学派的观点为视域,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向度分析执行阻滞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着重从权力配置、监控制度、沟通机制、意识形态投入等角度探讨解决对策,不啻为克服公共政策执行阻滞的有效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阻滞;制度;对策作为一种权威性的社会价值分配方案,任何一项政策都必须通过实际的执行过程才能使其效能得以发挥。
作为政策制定的“后续”过程,政策执行在整个政策系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诚如美国政策学者艾利森所言:“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则取决于有效的执行。
”[1]所谓政策执行,就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导致政策赤字增加。
这种跑马观花式的政策执行,不但严重损害了政策的权威性,而且也极大地浪费了公共资源。
2.政策扩大化。
政策执行者在执行过程中为了个人的利益或局部的利益给所执行的政策附加了一些原政策目标所没有规定的不恰当内容,致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政策规定的要求,影响了既定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
3.政策局部化。
政策执行者在执行政策时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对政策原有的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任意进行取舍,有利则执行,不利则曲解、抛弃,致使政策内容残缺不全,政策的整体功能得不到发挥。
4.政策全异化。
政策执行者发现政策内容威胁到所在地区利益、部门利益或个人利益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换入表面上与原政策一致而事实上背离原政策精神的内容,这种偷梁换柱的执行方法使原政策名存实亡,国家利益面临严峻的挑战。
5.政策机械化。
化解公共政策执行阻滞的对策研究
化解公共政策执行阻滞的对策研究一、制定高质量的公共政策是前提(一) 促进政府决策系统的科学化、民主化首先, 提高政策的合法性, 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决断系统、咨询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的优势和特点, 使它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以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合法性。
其次, 建立专家参与的决策制度, 如专家建议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 充分利用专家的专业知识提高政策的科学性。
第三, 建立公众参与的决策制度, 如民主选举制度、政策公示与听证制度、政策协商制度等, 提高公众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民主参与度, 促进其对公共政策的理解与支持。
只有将公共政策与民意统一起来, 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才有坚实的基础。
(二) 提高公共政策的针对性、协调性、可行性首先, 要明确公共政策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
只有拥有明确且可行的目标, 公共政策的贯彻落实才有现实基础。
其次, 同一部门前后出台的公共政策、不同部门出台的公共政策应该保持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协调运转, 不能出现矛盾、冲突。
第三, 政策必须切实可行。
政策的可行性包括政治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等, 公共政策的顺利执行要以充分的客观条件为前提。
二、提高公共政策执行人员的综合素质(一) 科学选拔执行人员科学选拔是指一个组织根据组织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 有计划、有组织、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或提拔组织内外有能力的人进入组织各级职位的政策和行动。
科学选拔执行人员是政策有效执行的关键, 只有经过科学选拔, 才能将低素质执行者拒于执行队伍之外。
邓小平所说的关键在党, 关键在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选人用人。
人才是智力资源的载体, 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 才能使公共政策得到真正贯彻与落实。
(二) 加强对执行者的培训与开发力度培训与开发是指开发者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管理文化、制度建设等有效形式, 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与战略, 对既定的人员进行利用、塑造和发展的活动。
通过培训与开发, 可以有效提升执行者的专业素养、技术能力。
公共政策执行的阻滞与效能
公共政策执行的阻滞与效能公共政策执行的阻滞与效能【摘要】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滞因素。
因此,必须及时发现这些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阻滞因素,并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路径,在提升公共政策科学化水平、提高公共政策的信息沟通水平、提升公共政策的群众参与热情、平衡政府及其部门之间的利益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提升公共政策的执行效能。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阻滞效能提升近年来,我国所制定的许多公共政策均以地方政府的工作经验作为基础,甚至许多公共政策直接由地方政府直接制定和组织实施,地方政府既是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同时也是公共政策执行的主体。
然而,地方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只有在符合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目标之时,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得到贯彻和落实,才能让民众通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而实现民生的改善。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阻滞因素当前,我国的各项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各种矛盾和问题越发在改革的过程中呈现出来,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滞因素。
所以,如何及时发现并针对不用的问题而采取不同的解决路径,切实提升公共政策的执行效能,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阻滞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一些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存在敷衍现象。
应该说,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政府对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严格认真的,无论是执行上级政府的公共政策,还是执行本级政府自行制定的公共政策,均达到了应有的效能。
但是,出于地方政府利益或者其他复杂因素的考量,一些地方政府在执行公共政策之时存在敷衍现象,如一些地方政府在执行上级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之时采取变相不执行、敷衍执行等。
一些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公共政策的制定,却忽视了政策的执行,这不仅不能实现政策的预计效能,反而引起民众的反感,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伤害,对民生问题的解决也毫无帮助。
第二,一些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不够灵活。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阻滞的制度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阻滞的制度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
刘淑影;于芳
【期刊名称】《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08)002
【摘要】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政策系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阻滞现象,严重影响了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以制度分析学派的观点为视阈,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向度分析执行阻滞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着重从权力配置、监控制度、沟通机制、意识形态投入等角度探讨解决对策,不失为克服公共政策执行阻滞的有效的路径选择.【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刘淑影;于芳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97;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97【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0.1
【相关文献】
1.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 [J], 周柏春
2.我国公共政策执行阻滞的制度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 [J], 刘淑影;于芳
3.我国公共政策执行阻滞的文化因素分析及对策 [J], 张海伟;马勇
4.我国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制度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 [J], 董志军
5.我国公共政策执行阻滞的制度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 [J], 刘淑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共政策的创新与实践
公共政策的创新与实践公共政策的创新与实践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革,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本文将探讨公共政策的创新意义、创新方法以及创新实践的重要性。
一、公共政策创新的意义公共政策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解决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创新能够更好地解决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通过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法,政策能够更加针对性地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效益。
2. 推动社会发展:公共政策的创新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
创新政策能够激发社会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提升社会发展水平。
3. 优化资源配置:公共政策的创新能够优化资源的配置。
通过创新政策手段,可以更加科学地分配社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公共政策创新的方法公共政策的创新需要运用合理的方法和策略。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公共政策创新方法:1. 借鉴国际经验:可以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其政策创新的优点,加以改造和适应。
这样能够缩短政策制定的时间,提高政策的成功率。
2. 引入新技术:可以借助新技术的力量,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手段,解决现有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难题,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可以通过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研究和制定政策。
这样能够汇聚智慧和资源,增加政策的可行性和实施力度。
三、公共政策创新的实践重要性公共政策的创新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只有在实践中,政策的创新才能展现其真正的价值。
以下是公共政策创新实践的重要性:1. 检验政策有效性:通过实践,可以验证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政策的优劣才能得到真实反馈,有助于政策的调整和改进。
2. 提高政策可操作性: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能够促使政策制定者更加关注政策的可操作性。
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政策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实施细节才能更加明确,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
公共政策创新与管治研究
公共政策创新与管治研究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利益和需求而制定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和紧急计划。
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生福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个国家优秀的公共政策,不仅可以调节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更可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因此,公共政策的创新和改进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公共政策的创新以及与之相关的管治研究。
一、公共政策创新公共政策的创新是指政府在面对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挑战时,通过采用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和新的手段制定和实施政策。
公共政策的创新是政府取得民心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进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的必要手段。
公共政策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着眼于社会发展趋势政府需要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并对此进行分析。
只有深刻领悟社会发展趋势,才能够根据民生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更好地制定公共政策。
例如,我国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普及医疗标准、改善医疗服务水平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政府应该制定更好的医疗政策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2. 强化政府效能政府应该通过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政府效能和行政管理水平。
例如,政府可以加强网络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更新政务管理方式,使政府能够更好地迎合民众和市场的需求,提高行政效能。
3.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创新是公共政策创新的重要方面。
政府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活动,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中实现公共政策的创新。
例如,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推进公共安全、应对环境污染、保障社会福利等都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方向,这些方向都需要政府积极参与,提供支持和保障。
4. 注重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公共政策创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众参与可以更好地反映民生和社会需求,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和执行力。
政府应该采纳公众意见,通过听取社会各方面的声音,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更加周全、科学,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
二、与公共政策的创新相关的管治研究公共政策的创新需要政府在行政运作、管理机制、法制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进而实现管治创新,提高公共政策的创新能力和执行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总第49期)公共政策执行阻滞的多维考察和机制创新吴娜(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本文从价值、制度、行为和工具四个维度对执行阻滞这样的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若干新的建议和举措。
[关键词]政策执行;执行阻滞;制度[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566(2008)01-0051-04AMultidimensionalAnalysisonBlockingofPublicPolicyImplementationandMechanismInnovationWUNa(XiamenUniversity,Xiamen361005,China)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phenomeneofpolicy-blockingfromtheperpectivesofvalue,insititution,behaviorandpolicyinstruments.Also,advicesandcountermeasuresareprovidedforabetterimplementationprocess.Keywords:policyimplementation;policyblocking;insititution一、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活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1]。
只有通过有效的政策执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策问题、实现政策目标。
但目前,公共场所政策的执行存在诸多问题,因其执行不力,导致很多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
探究这种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公共政策作为分配或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而政策的相关主体作为理性逐利人,天生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所以,在政策执行中,必定会产生基于各自利益的政策阻滞行为,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产生。
具体来说,这些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政策执行的表面化,即所谓“象征性”地执行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具体的操作性措施;第二,政策执行的局部化,也就是“选择性”地执行政策,即政策执行主体根据自身利益对原有的政策精神实质进行取舍;第三,政策执行扩大化,即“附加性”地执行政策,搞一些土政策,给执行的上级政策附加一些原有的政策目标所没有规定的不恰当内容;第四,政策执行全异化,即“替换性”地执行政策,当一项政策对执行主体不利时,就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换入表面上与政策一致,而事实上完全不同的内容。
[收稿日期]2007-11-10[作者简介]吴娜(1983—),女,重庆人,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分析与政府绩效。
二、公共政策执行阻滞的原因考察:一个多维视角的综合(一)价值维度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就是政策主体对政策系统行为的选择,即“对社会资源的提取和分配以及对行为管制的选择”[2]。
这样的选择将会引发政策系统中各种利益相关者作出不同的反应,进而影响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对于政策执行者来说,如果对政策具有较高的价值认同,则会积极推动政策的执行。
反之,则会采取消极态度或竭力阻止其实施。
而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对公共政策的价值判断也同样影响着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
如果公众对政策的认同度高则会积极配合执行;如果对政策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对,政策执行将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必须是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即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干涉市场的主要手段,其价值取向应该以效率为基础,致力维护和追求公平[3]。
只有把公共利益作为公共政策的主要价值取向,也照顾到各方的利益需求,两者统一,兼顾公平,政策执行才能确保政策结果的有效性。
(二)制度维度任何一项政策的执行都是在特定的制度约束条件下进行的,而现行制度的一些弊端往往导致政策执行中诸多缺陷的存在。
这里提出用制度分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法律、规章以及政策等正式制度,还包括文化传统、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和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
在正式制度中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都影响着政策的有效执行。
首先,纵向的政府间权力划分不规范,特别是地方政府利用日益膨胀的权力追逐地方权利最大化,带来地方政府行为失范,在政策执行中出现你有上策、我有对策,给中央政策的执行造成了不良影响。
其次,横向的机构间职能配置交叉重叠。
在二元行政管理体制下,不同部门同时履行重叠的职能会产生一些相互冲突的政策,并且在执行中因政策执行主体的利益纠葛而导致政策执行出现阻滞。
再次,对政策执行行为的监督制度不健全。
无论是执行系统本身的监督机制和权力机关的监督,还是新闻媒体和社会的监督都不到位,因此,即使在政策执行中出现了一些变样的执行,却没有及时制止。
最后,由于我们现行的下管一级的干部管理制度,使得地方官员对顶头上司的指令负责有余,而对中央政策和下级民众的利益负责不足,造成政策执行时只顾眼前利益的不良风气。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现阶段的政策执行。
非正式制度对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当作为正式制度的政策与非正式制度之间存在矛盾、发生冲突或不相容时,作为正式制度的政策执行起来便会阻力重重。
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中,非正式制度的变化要比正式制度的变化更为缓慢、艰难,很多时候政策执行受非正式制度的制约更为明显和严重。
比如,中国早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就因为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而很难执行;在中国“人情—面子—关系网”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对政策执行的影响是十分普遍的。
(三)工具难度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政策执行的过程就是政策工具选择的过程,而政策执行阻滞的很多情况都是由于政策工具选择不当造成的。
政策工具主要分为强制性工具和志愿性工具。
强制性工具是用规制、命令等直接行动的方式对市场组织和社会个体施加影响。
志愿性工具是指政府较少的介入,而通过民间力量或市场自主运作来回应公共政策,在现今越来越受到广泛运用。
任何工具都有其适用的过程,在不同领域要采取相应的政策工具才能推动政策的有效执行。
若像传统的“一刀切”方式,不加区别地贯彻实施,那么政策执行阻滞的出现就是无可避免的。
比如我们在处理经济事务的时候,过多地运用政府管制这样的强制性工具,忽视志愿性工具的运用,必然会在市场中受到抵制,让政策难以执行下去;而在处理一些诸如吸毒、种族歧视、刑事犯罪等问题的时候,若运用志愿性的工具,缺乏强有力的惩处,就无法根本遏制这些社会问题,维持稳定有序的生活环境的政策目标也无法得到实现。
(四)行为维度政策主体的行为直接影响政策执行的力度。
政策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执行主体对公共政策的理解、执行主体之间的沟通协作和他们执行时的工作方法都将直接作用于政策执行的效果。
如果政策执行主体自身素质不够高,或者政策本身不明确,政策执行主体总是根据自身特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理解政策,就可能引发执行主体的不当行为。
特别是政策通过各级政府的传达执行,经过的层级越多,政策信息失真的可能就越大,各级执行主体根据自身利益来取舍政策信息、左右政策执行中的行为,成为导致政策执行阻滞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政策执行者之间缺乏沟通,不能很好地协作,那么再好的政策执行也会困难重重。
最后,政策执行主体的行为方式欠妥也是重要因素。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政策执行方式因为执法人员的素质不能完全跟上,还遗留了一些简单粗暴、武断专行的行为方式,比如在一些地方房屋拆迁中,执法人员强硬粗暴的“扒屋拆房、株连亲属”等工作行为,根本就不能达到有效的政策执行,而将政策实质完全异化。
通过以上四个维度的考察与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公共政策执行阻滞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着深层次的根源。
执行阻滞的发生既有执行人员主观的原因,也有很多客观的社会原因。
三、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机制创新针对政策执行中面临的这些问题,通过以上价值、制度、工具和行为四个维度的分析,结合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现实状况,提出几点推动政策有效执行的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公权制约结构,推进执行主体意志的统一在一个庞大的国度里,中央政策通过分权来刺激地方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制度创新是可行的选择。
然而,分权化改革的同时,地方政府职权不断膨胀,如果中央政策与地方利益发生冲突,地方政府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和短期行为,忽略公共利益。
因此,中央政府应以制度化的形式规范分权的合理边界,建立有效的分权制约结构,以此引导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特别是中央的政令统一。
具体来讲:在经济规划上,中央政府应根据优势互补、整体协调的原则,考虑不同区域的资源状况、发展潜力、地区优势,实行有区别的区域发展政策,进行指导和管理,保证区域发展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区域经济管理体制上,调整中央与地方的管理职能,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
在重视经济手段的前提下,充分运用行政手段,发挥中央政府的各项职能,严格界定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逐步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分级管理体制;在财力分配上,中央政府应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尽可能地把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关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以此来调控和约束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从而在制度化的环境中使地方政府形成正确的政绩观及政策执行的良性动机,即合理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
(二)加强非正式制度建设,实现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创新统一作为政策执行,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它也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
制度创新不仅仅是针对正式制度而言,还应包括非正式制度,这是一系列被该社会成员认同的基本价值。
制度创新如果得到非正式制度的支持,就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其自身的权威与新制度的合法性,这既可以减小制度的创新成本,又可减小制度的实施成本。
同时,正式制度的完善受到非正式制度的制约,当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出现矛盾冲突或不相容时,正式制度就难以建立起来,勉强建立也不能真正贯彻、实施。
很多正式制度的“移植失败”就是这个原因。
因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不能把制度创新仅仅看为正式、有法律条文的制度变迁与创新,还应当重视包括伦理道德、理想信念、基本价值在内的非正式制度建设,尤其是要发挥主导意识形态在制度创新中不可或缺的作用,积极培育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意识形态,减小制度执行或变迁成本。
事实上,要实现这种正式制度创新与非正式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就必须要发挥制度变迁方式强制性与诱致性的整体功能。
(三)优化政策执行工具,加强政策工具选择政治和社会情境的约束都会影响政策执行可选工具的范围。
因此,在进行政策工具选择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环境的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