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群的空间分布

合集下载

城市群

城市群

城市群法国地理学者戈德认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概念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群是相对独立的城市群落集合体,是这些城市城际关系的总和。

城市群的规模有一定的大小,都有其核心城市,一般为一个核心城市,有的为两个,极少数的为三四个,核心城市一般为特大城市,有的为超大城市或大城市。

城市群(又称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等)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

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

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

城市群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在特定的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域空间里,以区域网络化组织为纽带,由若干个密集分布的不同等—1—级的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区域系统。

城市群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每个城市群一般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

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臵,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发展。

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并不一致,但认识在渐趋一致,即城市群是有很多城市组成的,彼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

世界六大都市圈

世界六大都市圈

世界六大都市圈上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提出了“都市圈”的概念,认为都市圈是城市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以2500万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

按照这一标准,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达到都市圈的规模。

纽约大都市圈:该都市圈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大城市共40个。

该都市圈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面积的1.5%,人口6500万。

北美五大湖大都市圈:该都市圈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

它与纽约都市圈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

东京大都市圈:一般指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

这个区域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全国的6%。

人口将近7000万。

巴黎大都市圈: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

这个城市带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

伦敦大都市圈:该都市圈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

该城市带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这个都市圈由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等城市与上海一起组成。

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240万。

世界六大城市群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该城市带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

这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

该城市带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

泰晤士———因为有河才有金融中心。

横贯英国的泰晤士河是英国的母亲河。

泰晤士河的入海口隔北海与欧洲大陆的莱茵河口遥遥相对。

泰晤士河对伦敦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泰晤士河,伦敦市及其商业区将不会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劳合社也不会成为世界海运保险业的中心。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思考:
1、北京与巴黎的建筑风格、道路格局各有什 么特色? 2、北京老城区的空间形态具有什么特点? 3、北京与巴黎老城区景观特色差异形成的原 因是什么?
二、城镇分布的主要特点
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枢 纽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 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如两条或多条铁路干线交会处、 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两条或多条公路干线交会 处,也会形成比较大的城镇。 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 或比较大的边境口岸,都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镇 5、在大型或特大型矿产资源分布区,常随着采矿业的饿 发展而形成矿业城镇
秦皇岛
•·
•· 主要铁 影响范 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类型 路 围
上 长江入 河港、京沪铁 长江流 经济腹地最为广阔、交通四通 海 海口处、海港 路、沪 域和沿 八达,对内、对外联系便利; 临东海 杭铁路 海地区 使其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 业城市、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 枢纽,极大促进城市发展 秦 临渤海 皇 岛 武 长江及 汉 其最大 支流汉 水交汇 处 海港 京哈铁 华北北 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港口 路、大 部地区 贸易促进城市发展 秦铁路
材料二
北京曾经是明清两代的都城。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 造的,城市由三套城墙组成。中心为代表封建统治者---皇帝居住 的紫禁城,它外面是皇城,居住着内府官员及贵族,外城为一般 市民居住,形成一系列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古老的南北中轴线 长达8000米,由城门、干道、体型大小不同的广场、建筑群、制 高点等组成,突出了封建皇权的中心----宫殿建筑群。沿线坐落的 古代京城主体建筑。皇宫(紫禁城)又称故宫,位于城市的中心, 与主城区形成城套城的空间格局。明清北京城的所有用地功能区 都围绕着紫禁城和中轴线对称分布,这充分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 上。这种布局形式反映出封建社会的规划思想和建筑礼制,这种 格局对城市的道路系统影响明显,所以,北京老城区的道路形成 典型的方正棋盘格局。 与北京相比,法国的巴黎却是另一种建筑风格,处处可见的教 堂梁柱和圆顶形建筑,散发出和谐巍峨的古典气息,表现出浓厚 的宗教色彩。放射状的交通道路格局,凯旋门周围转盘状的交通 枢纽,形成自由、和谐的建筑文化风格。

世界城市群

世界城市群

世界城市群概述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群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世界各地的城市开始形成密集的城市群,这些城市群成为了经济、社会、文化和交通等多方面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本文将着重探讨世界城市群的概念、特点、分类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什么是城市群?城市群是由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地理接近性的城市和其周边地区组成的集合体。

这些城市群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通常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信息通信网络等相互联系。

城市群具有人口集中、经济发展活跃、基础设施完善、资源优势互补等特点。

世界城市群的特点1. 经济中心:世界城市群常常是全球经济中心。

这些城市群集聚了大量的产业和企业,以及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对全球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人口密集:世界城市群的人口常常众多,居住在这些城市群的人口往往超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

人口的聚集使城市群中的各个城市面临着更多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

3. 多样性与包容性:世界城市群由于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此在民族、文化和宗教等方面都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种多元化的特点为城市群带来了创新、文化交流和共生的机会。

4. 交通便捷:城市群内部的城市之间以及城市群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通常非常便捷,包括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信息通信网络等。

这为人口流动、货物流通和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

世界城市群的分类1. 世界一线城市群:这一类城市群一般包括多个全球经济中心,如纽约、东京和伦敦等。

这些城市群集聚了世界顶级企业、金融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对全球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2. 全球性城市群:这些城市群集聚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中心,如香港和旧金山等。

它们在区域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经济影响力,是重要的国际金融和商业中心。

3. 国家级城市群:这些城市群由一个国家内的多个城市组成,如巴西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和巴西利亚构成的东南三角洲城市群。

国家级城市群常常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中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讲 城市的空间结构精选教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讲 城市的空间结构精选教案

第一讲 城市的空间结构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概念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城市功能分区(1)中心商务区(CBD):①布局: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

②特点: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

(2)商业区:①组成及分布: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组成,多分布于城区或交通干道旁。

②特点: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

(3)住宅区:①特点: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方式。

有成片住宅楼及配套服务性设施,呈现高级与低级的分化。

②类型⎩⎪⎨⎪⎧ 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市政统一规划的住宅区(4)工业区: ①布局: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带。

②特点:存在不同程度的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如行政中心区、文化区、混合功能区、郊区等。

[温馨提示]城市功能区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历史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行政原因。

二、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其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1)城市规模⎩⎪⎨⎪⎧ 表达:一般用人口规模表达等级划分: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2)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就越强。

[温馨提示](1)不同城市行政区具有明显的界线,而非行政区的服务范围之间并非有明确的界线。

(2)在非均质地区,同一级别的城镇的服务范围并不相等,一般人口稀疏的城镇服务范围大。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有哪些?2.如何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并对其进行评价?3.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哪些?4.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有何差异?以考纲为纲| 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以真题为范| 深挖考题内涵·把握命题精髓[考题精妙][典例] (2017·全国卷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

地理世界大洲地理位置

地理世界大洲地理位置

地理世界大洲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指一个地方在地球上的具体坐标或位置,它对于我们了解世界各大洲的地理区位关系至关重要。

大洲是地球上陆地分布的主要区域,共有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每个大洲都有各自的地理位置特点和范围。

1. 亚洲: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西临大西洋,北邻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界印度洋。

亚洲横跨位于东半球的三大板块:欧亚大陆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它位于北纬10°19'到北纬83°40'之间,东经25°09'到东经169°51'之间。

亚洲以其广阔的面积和多样的地理特点而闻名于世。

2. 非洲:非洲是地球上第二大洲,北界地中海,东临印度洋,西濒大西洋,南界南大洋。

非洲位于北纬37°27'到北纬35°51'之间,东经17°15'到东经51°39'之间。

非洲的地理特点包括撒哈拉沙漠、尼罗河、金字塔等。

非洲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人类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3. 欧洲:欧洲是地球上的一个大陆,北临北冰洋,南界地中海,东濒亚洲,西濒大西洋。

欧洲位于北纬57°30'到北纬36°53'之间,西经31°05'到西经9°55'之间。

欧洲的地理特点包括阿尔卑斯山脉、罗曼谷山脉、英吉利海峡等。

4. 南美洲:南美洲是地球上的一个大洲,位于南纬12°03'到南纬55°59'之间,西经34°47'到西经81°06'之间。

南美洲北濒加勒比海,北界中美洲地峡,东濒大西洋,南濒南极洲,西濒太平洋。

南美洲的地理位置使其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并且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河流和雨林所在地。

5. 北美洲:北美洲是地球上的一个重要洲,位于北纬7°30'到北纬83°07'之间,西经20°00'到西经170°00'之间。

世界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与人口分布

世界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与人口分布

开罗:埃及首都,位于尼罗河三角洲,是非洲最大的城市 之一
约翰内斯堡:南非最大城市,位于南非东北部,是南非的 经济中心
拉各斯:尼日利亚最大城市,位于尼日利亚西南部,是尼 日利亚的经济中心
内罗毕:肯尼亚首都,位于肯尼亚中部,是东非地区的交 通枢纽
达喀尔:塞内加尔首都,位于塞内加尔西部,是西非地区 的重要港口城市
德里:印度首都,人口 约2900万
孟买:印度最大城市, 人口约2000万
纽约:美国最大城市, 人口约1900万
达卡:孟加拉国首都, 人口约1700万
卡拉奇:巴基斯坦最大 城市,人口约1500万
东京:日本首都,人口 约3700万
墨西哥城:墨西哥首都, 人口约2000万
拉各斯:尼日利亚最大 城市,人口约1600万
汇报人:
城市名称:开罗 所在国家:埃及 人口数量:约2200万 城市特点: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经济发达
悉尼:澳大利亚最大城市,人口约500万 墨尔本: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人口约400万 布里斯班:澳大利亚第三大城市,人口约200万 珀斯:澳大利亚第四大城市,人口约180万 奥克兰:新西兰最大城市,人口约150万 惠灵顿:新西兰首都,人口约40万
巴黎:法国首都,人口约 1090万
柏林:德国首都,人口约 370万
马德里:西班牙首都,人 口约320万
罗马:意大利首都,人口 约280万
圣彼得堡:俄罗斯第二大 城市,人口约540万
墨西哥城:墨西哥的首都,人口超过2000万 圣保罗:巴西的最大城市,人口超过1200万 纽约:美国的最大城市,人口超过800万 洛杉矶:美国的第二大城市,人口超过400万 芝加哥:美国的第三大城市,人口超过270万 多伦多:加拿大的最大城市,人口超过260万

世界六大城市带

世界六大城市带

世界六大城市带城市带,又称城市群,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上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简• 戈特曼(Jean Gottmann)在对美国东北沿海城市密集地区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城市带”的概念,认为城市带应以2500万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

城市带是城市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其规模是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

按照简• 戈特曼的标准,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达到城市带的规模,我国只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跻身这六大城市带。

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下: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该城市群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共40个城市(指10万人以上的城市)。

该城市带长965公里,宽48到160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面积的1.5%。

该区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商贸中心,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2、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该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

集中了20多个人口达100多万以上的大都市。

是美国、加拿大工业化程度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该城市群与美国东北沿海城市群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

3、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也称为东海道城市群。

一般指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

该城市群一般分为东京、大阪、名古屋三个城市圈。

这个区域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全国的6%。

人口将近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

4、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这一超级城市带实际上由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茵-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城市群构成。

城市规模和城市区域分布

城市规模和城市区域分布
25
二、城市分布体系与中心地带理论
城市的各级中心在空间上的分布遵循三个原则:即市场 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三原则在一个区域常会交 叉发生作用,但各有侧重。
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市场原则最占优势;在自 给自足和偏僻地区,行政原则居首位;在新开发地区, 移民拓荒沿交通线推进,交通原则会占上风。
在世界城市网络联接度方面,中国香港、北京、上海和台 北四个城市已跻身世界城市前列,成为世界城市网络的重 要节点。其中,香港和北京跻身全球624个城市中的前十, 是世界城市网络中的次级节点,属于三级世界城市中的 Beta级,成为亚太地区的中心城市;上海、台北分别居 19和22位,是世界城市网络中的重 要中转节点,属于 Gamma级。广州、成都、天津、南京等在世界城市网络 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中国多数城市的整体联结度 与欧美城市差距巨大。《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如沪宁地区城镇体系,在沿长江400多公里长的流 域内,分布着南京、镇江、扬州、常州、无锡、苏 州、上海等特大和大中城市。
31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
扬州
镇江 南京
常州
南通
无锡 苏州
上海
湖州 杭州
宁波
城市人口50万-20万 城市人口100万-50万 城市人口400万-100万 (市辖区非农业人口) 城市人口400万以上
15
一、城市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 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
原因: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 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 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
城市规模经济:把城市作为一个生产单位。 资本效率、规模收益(规模报酬递增)是城
市规模经济的基本机制。

城市圈人口分布规律

城市圈人口分布规律

城市圈人口分布规律
城市圈人口分布体现了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经济发展、政策和规划、自然地理条件等。

了解城市圈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更好地制定城市规划和政策,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圈人口分布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自然等条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人口分布规律:
1.集聚性分布:大多数人口集中在城市和城市周边地区,形成城市群和都市圈。

这是城市化的结果,与城市提供的就业、教育、医疗和其他资源有关。

2.沿海和河流分布: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通常有更高的人口密度,这些地区通
常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这是因为它们更适合农业、渔业和工业,以及交通和贸易。

3.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人口稀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通常人口稀少,这些地
区的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

另外,对于特定城市或城市圈,人口分布还可能受到城市规划、交通状况、产业布局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些大城市可能会经历由中心向周边扩散的过程,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结构;而一些小城市则可能呈现单核心的发展模式。

城市圈人口分布规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对于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来说,了解人口分布规律有助于更好地规划城市发展和布局,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国外城市群地经验以及对中国地一些启示

国外城市群地经验以及对中国地一些启示

国外城市群的经验以及对中国的一些启示高国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我从事的专业领域主要是围绕区域经济、城市经济、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一些理论、政策和方法。

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国外城市群的经验以及对中国的一些启示。

应该说这个题目目前中国国内社会各界非常关注,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国家新型城镇化颁布以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会得到快速的推进,而其中城市群已经被明确作为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和形态。

所以说,全面的了解和对比世界上特别是发达国家它们的城市群发展演变的一些规律、特点、模式,从中得到对我们国家下一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些启示和建议。

所以今天我就围绕这个题目,展开我的这个授课。

一、世界典型城市群的基本情况(一)北美洲的典型城市群首先我想讲的第一部分内容想介绍一下世界典型的城市群的一些基本情况。

从目前学界说得比较多的,有以下几个大的比较成熟的世界级的城市群,我依次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第一个就是北美洲的这个典型的城市群,这个通常指的是两个,第一个就是美国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主要是分布在美国的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平原地带,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地摩、华盛顿等一系列大城市为中心,同时其间也分布了若干的一些中小城市,整个这个城市群在长约965公里,宽100多公里的地带上形成由一个5个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应该说是世界级的城市群,整个面积是13.8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6500万人,城市化水平90%以上。

所以说这个美国的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国土面积占整个全美1.5%,但是集中了美国总人口的20%左右,应该说是美国的经济的核心地带,它的制造业占了全美的30%,它的这个制造业能力、它的商贸的规模和它的金融服务业的规模和实力,都应该说在全世界具有非常大的影响,非常大的影响。

世界六大城市带

世界六大城市带

世界六大城市带城市带,又称城市群,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上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简• 戈特曼(Jean Gottmann)在对美国东北沿海城市密集地区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城市带”的概念,认为城市带应以2500万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

城市带是城市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其规模是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

按照简• 戈特曼的标准,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达到城市带的规模,我国只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跻身这六大城市带。

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下: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该城市群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共40个城市(指10万人以上的城市)。

该城市带长965公里,宽48到160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面积的1.5%。

该区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商贸中心,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2、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该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

集中了20多个人口达100多万以上的大都市。

是美国、加拿大工业化程度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该城市群与美国东北沿海城市群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

3、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也称为东海道城市群。

一般指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

该城市群一般分为东京、大阪、名古屋三个城市圈。

这个区域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全国的6%。

人口将近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

4、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这一超级城市带实际上由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茵-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城市群构成。

城市群

城市群

川渝城市群是以重庆、成都两市为中心,包括自贡 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 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雅安 市、资阳市四川的14个地级市和渝西经济走廊等 县市。从城市等级体系来看,除了成都和重庆为特 大城市以外,自贡、绵阳、南充为大城市,雅安、 资阳为小城市,其他城市为中等城市。重庆市是全 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直辖后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经 济实力不断增强,其对周边的辐射力也在增强。成 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城市发展也很快。未来, 要继续完善城市之间的交通体系建设,加大核心城 市的辐射效应,使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 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 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 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 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2.2.都市圈的概念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大都市 圈概念,用以概括一些国家出现的大城市群现象。 这些大城市群往往具有以下特征:区域内城市高度 密集,人口规模巨大,城市间具有建立在分工明确、 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密切的经济联系,是 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最活跃、最重要区域。
都市圈一词出现和使用的频率极高。此概念起源于 日本,日本在太平洋沿岸分布了东京、大坂、名古 屋三大都市圈,共同构成太平洋沿岸东海道城市群 因此,可以认为,每个城市群都有一个或多个都市 圈。都市圈属于同一城市场的作用范围,一般是根 据一个或两个大都市辐射的半径为边界并以该城市 命名。 陈耀认为都市圈可以用两个指标来衡量:第一,核 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人员的通勤率一般不低于15%, 也就是周边城市的人员流动至少有15%流向中心 城市;第二,周边城市的货物交易量中,至少有 75%要向中心城市流动。

城市群地理相关知识点总结

城市群地理相关知识点总结

城市群地理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城市群的概念城市群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由若干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相互关联、联系密切,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功能的城市集群。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空间组织和关系的集中体现,是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城市群的概念由发展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学者提出,主要用来描述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互动和影响关系。

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与区域发展关系密切的产物,对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城市群的形成原因1. 地理条件:城市群的形成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地理条件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人文地理条件主要指交通、通讯、能源等人文要素。

这些地理条件对城市群的分布、结构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 经济条件:城市群形成的经济基础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水平。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日益加强,形成城市群。

3. 政治条件:政治条件是城市群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

政治条件主要包括国家政策、行政管理、区域规划等制度和措施对于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影响。

4. 文化条件:文化条件是城市群形成的重要内在因素。

文化条件主要包括语言、宗教、习俗、传统等文化要素对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城市群的特征1. 空间集聚:城市群的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较短,城市之间的网络联系比较密切,形成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

2. 产业集聚:城市群内部的产业结构较为集中,城市之间的产业互相依存,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

3. 人口聚集:城市群内部的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和交流频繁,形成一定的人口聚集效应。

4. 资源共享:城市群内部的资源互相共享,城市之间的资源配置较为均衡,形成一定的资源共享效应。

5. 功能互补: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功能互相补充,城市之间的功能互相融合,形成一定的功能互补效应。

6. 生态互动:城市群内部的生态环境互相影响,城市之间的生态互动较为密切,形成一定的生态互动效应。

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描述

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描述

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是高考经常考察的内容之一。

地理事物的分布形态主要有点状、线状和面状三种,不同形态的地理事物需要使用不同的描述方法和语言。

因此,在作答时,必须清楚题目所涉及的形态以及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1.总体分布特征:描述地理事物的疏密状况,使用词语如分散、集中、均匀等。

2.极值区位置:描述地理事物的数量和位置关系,指出哪里多,哪里少,或者哪里密集,哪里稀疏。

如果是线状分布,则可以使用如沿河、沿海岸线、沿交通线、沿山脉走向、沿边境线等描述。

如果是面状分布,则可以使用如在地形区、行政区等上分布描述。

3.点的大小:反映地理事物的含义,如规模大小、等级高低等。

4.分布形态:如环状、线状、网状等。

5.点的动态变化:反映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

材料一:天山北坡城市群是全国19个国家级城市群之一,是指在特定范围内,以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

材料二: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的省会城市,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43.82亿元,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为1.1:30.2:68.7.该市年末总人口222.6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8.20万人,乡村人口24.41万人。

该市农业上主张“少种粮、多栽树、冬季不搞大棚蔬菜”策略,稳步推进传统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改变过分依赖种植业的格局。

1.描述天山北坡城市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城市群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绿洲地区、山麓地区以及交通干线两侧集聚(极值区位置)。

城市分布相对均匀,但空间组织形态呈现出带状发展(分布形态)。

2.指出甲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

与甲国东部城市相比,该国西部城市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湖、海沿岸及其附近(极值区位置)。

城市分布较密集(极值区位置),且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点的大小)。

世界著名城市群:各城市间分工协作发挥核心城市带动辐射作用

世界著名城市群:各城市间分工协作发挥核心城市带动辐射作用

世界著名城市群:各城市间分工协作发挥核心城市带动辐射作用一、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以纽约为中心的城市群该城市群成形最早,地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

从波士顿向南,经过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10座城市(指10万人以上的城市)以及它们附近的一些卫星城镇,连绵不断,构成带状大都市带。

该城市群面积6万km2,占美国面积的1.5%。

该区人口4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是美国经济的核心地带。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经济特征: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美国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和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同时,带内的每个主要城市都有自己特殊的功能,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

若孤立地看待每个城市,其功能大多为单一的,但整体性功能远远大于单个城市功能的叠加。

纽约:是这个城市群的核心。

联合国6个主要机构的5个设在这里。

早在20世纪初,纽约就享有全美国“银行之都”的称号。

近一个世纪以来,其一举一动都左右着世界的金融、证券和外汇市场。

纽约历来又是美国和国际大公司总部的集中地,全美国500家最大的公司,约有30%的总部设在纽约,同时吸引了与之相关的各种专业管理机构和服务部门,形成了一个控制国内、影响世界的服务和管理中心。

费城:该城市群的第二大城市,它是一个多样化的城市,重化工业发达,为美国东海岸主要的炼油中心和钢铁、造船基地,全市就业人口中的2/5从事制造业。

费城港也是美国主要港口之一,主要承担近海航运。

波士顿:是有名的文化城市。

全球闻名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就在该城。

以波士顿为中心的128公路环形科技园区已形成一个高科技产业园,是仅次于硅谷的全美微电子技术中心。

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也是世界各国中少有的仅以政府行政职能为主的政治中心,市区人口中的一半是受联邦政府雇佣的官员和服务人员。

从上可见,该城市群每个主要城市都有自己特殊的职能,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彼此间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世界五大都市圈

世界五大都市圈

世界五大都市圈世界上最着名的都市圈为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及北美五大湖等五大都市圈;这些都市圈各种要素集聚度高、国际交往能力强,汇聚了大量财富和先进生产力都市圈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城市集合;从经济发展层面上讲,都市圈是一个集社会、经济、技术为一体的网络化经济空间;它建立在区域市场整合的基础上,也是产业集聚与扩散共同作用的产物;都市圈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纽约都市圈形成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是基于其地缘优势的外向型经济基础纽约都市圈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世界五大城市群之首,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跨越了10个州,其中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5个大城市,以及40个10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该区域总面积约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陆地面积的%;圈内人口达到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集中了美国70%的工业;纽约都市圈的演化经历了大致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70年之前的孤立分散的城市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伴随着交通与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城外人口聚集到城市,城市规模迅速膨胀,但各城市间的联系较少,显现出彼此独立发展的状况,地域空间板块结构极其松散;第二阶段是1870年后到1920年初的单中心城市体系形成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横贯大陆铁路网的形成,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区域内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各城市的建设区基本成型,整个区域逐渐形成了以纽约、费城两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发展轴线;第三阶段是1920年到1950年的多中心城市群雏形阶段,城市发展不断向周边郊区扩展,超越了建成区的地域界限,逐渐形成了大都市圈;第四阶段是1950年以后的大都市圈发展成熟阶段,随着城市郊区化的出现,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在扩大,且沿着以纽约、费城两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发展轴线扩散,圈内各城市的形态演化以及枢纽功能走向成熟;纽约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是基于其地缘优势的外向型经济基础;纽约依靠其港口的优势,通过海运带动国际经济与贸易,并充分利用世界资源、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有序的区域分工格局等,迅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力量,并且通过这一核心力量不断地向周围区域扩散与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聚与城市的蔓延;在此基础上,市场机制有效地调节了区域内资源的配置,加强了城市功能的互补性,加快了生产要素的自由移动,增加区域发展的收益,加快了城市群经济的发展;伦敦都市圈具备良好的工业基础,政府的法律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伦敦依托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形成了伦敦都市圈;伦敦城市群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伦敦、伯明翰、谢菲尔德、曼彻斯特、利物浦等数个大城市和众多中小城镇,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这一地区总面积约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人口3650万,约占英国60%的城市人口;作为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和经济核心区,其经济总量约占英国的80%左右;伦敦都市圈由封闭到放射,最后形成圈层结构,前后历经了50年,其形成与发展主要表现出如下三大特征:第一,18世纪后半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城市化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经济条件,也为伦敦都市圈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之后,伦敦都市圈又成功经历了从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伦敦以金融业和制造业支援服务业取代了传统工业,此后30年,以法律服务、会计服务和商业咨询为主的商务服务业在伦敦异军突起;而在过去的10年,随着金融服务业发展趋缓,创意产业开始为伦敦注入新的发展动力;第二,伦敦都市圈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始终如一的基本指导思想;伦敦的都市圈雏形最早形成于1800年,在“巴罗委员会”规划的4个同心圈基础上,1971年进一步确定了由内伦敦、大伦敦、标准大城市劳务区和伦敦大都市圈4个圈层构成的圈域形伦敦都市圈;第三,在伦敦城市规划过程中,政府给予的法律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议会1944年通过的绿带法、1946年通过的新城法,不仅推动了大伦敦的发展,也促进了伦敦都市圈的形成;东京都市圈以轨道交通为中心的交通发展模式,遵循“公共交通优先”的原则东京都市圈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际城市群;东京都市圈以东京市区为核心,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千叶、琦玉、群马、茨城、山梨和杨木等七县;总面积约万平方公里,占日本陆地面积%左右;人口有3400多万,大概占全国人口27%;国内生产总值更是占到日本全国的1/3;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东京都市圈的形成动力主要源于三方面:第一,日本地窄人稠的自然人文条件,重化工业化、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造就的临港工业地带,形成大规模、高密度的城市社会,促使人口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既增加了大型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密度,还提高了经济效率,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人口大城市化和城市群化模式;第二,与西方主要大都市相比,东京城市群是以政府为主导积极推动城市群规划建设并取得成功的典型;以东京为核心的首都城市群规划大约每十年修定一次,现已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规划;首都圈规划每次均根据国际背景变化、国内战略要求和东京承担的历史使命的变迁,作出适应性调整和完善;第三,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现代交通网建设对加强城市群内部联系作用显着;东京都市圈是一种以轨道交通为中心的交通发展模式,每一次都市规划也都遵循“公共交通优先”的原则;城市电气列车、新干线、轻轨、高架电车等各种轨道交通路线,构成了东京与各个据点城市、业务城市的重要纽带,全世界最密集的轨道交通网有效支撑了整个东京城市群;目前,在东京都市圈内,超过30家公司经营着总长约200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路;北美五大湖都市圈整体尚处于较初级水平,在城市功能和主导产业上未形成各具特色的格局北美五大湖都市圈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经过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共包括35个城市,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美的%,人口超过5000万,占全美的%;它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都市圈共同构成北美发达的制造业带;其中,该都市圈有超过200万人口的城市5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20多个,国内生产总值在万亿美元以上,人均约3万美元,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40%以上,形成了一个特大工业区域;与纽约都市圈相比,五大湖都市圈整体发育尚处于较初级水平;圈内不仅核心城市的国际影响力有限,而且由于地跨两国及五大湖区,导致主要城市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缺乏统一的区域规划,在城市功能和主导产业上也远未形成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格局,仅仅在空间上结成了所谓的都市密集区,属都市圈发育较初级阶段的空间结构;2003年,大湖地区的51个城市成立了一个区域协调委员会,各市负责人定期碰头,商讨通过采取统一行动解决一些跨区域的公共问题;在核心城市内部,芝加哥率先建立起了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多边协作机制,其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在一系列重大决策事务上邀请民间组织的有效参与;民间组织的高度专业化,使得他们提出的建议、制定的标准既切合实际,又能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作为一个完整的城市群,在长期的功能演变、市场选择和产业升级中,圈内主要中心城市必然面临着工业经济的衰落以及适时向服务经济的转型难题,特别是对一些过去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专业性城市而言,由于经济结构相对单一,这种转型往往更显艰难和漫长;近几十年来,芝加哥和底特律一直在探索经济转型和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式和路径;完成产业升级,促进昔日制造业中心向研发基地和服务中心转型,少不了人才和资金的支持;如何吸引高级人才和大公司在这里落户扎根,是芝加哥、底特律等这些老工业基地面临的最大挑战;为此,治理污染,构筑有效的环保体系,重塑优美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就成了当地政府的首要任务;同时,这些城市政府不但注重在政策上引导全社会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积极提供资金和项目支持,在绿色环保技术和模式上也同样作出了示范;巴黎都市圈发达的高速铁路网既可以使法国城市与欧洲其他大城市之间联系更加便捷,又可以促进巴黎都市圈内的联系巴黎都市圈主要由大巴黎都市圈、莱茵—鲁尔都市圈、荷兰—比利时都市圈所构成,覆盖了法国巴黎、荷兰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布鲁塞尔和德国的科隆等大城市,包括了4个国家的40个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总面积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人;在巴黎都市圈的形成过程中,规划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32年,法国第一次通过法律提出打破行政区域壁垒,根据区域开发需要设立巴黎地区,并对城市发展实行统一的区域规划;1956年,巴黎地区国土开发计划提出规划建设的5座新城,形成与市区互为补充的城市体系;国家对新城优惠政策的连续性,使得新城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1960年,巴黎地区整治规划管理纲要获得通过,该纲要规划沿城市主要发展轴和城市交通轴建设卫星城市,利用城市近郊发展多中心城市结构;1989年7月,政府对巴黎地区整治规划管理纲要进行修订,并于1994年获得议会批准,称为巴黎大区总体规划,该规划是巴黎大区发展必须遵守的法律文件,其体现的思路是:保持城市之间的合理竞争,在大区内各中心城市之间保持协调发展,在各大区之间保持协调发展;为了加强巴黎城市群与其他欧洲大城市的联系,巴黎重点发展航空与高速铁路,在具体项目中注意航空港的建设如何积极适应对外开放的需求,并且留有足够的发展用地;发达的高速铁路网既可以使法国城市与欧洲其他大城市之间联系更加便捷,又可以促进巴黎都市圈内的联系,使区域的社会功能高效地运转,为人们各种活动提供最为方便的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城市群是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因此它主要分布在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工业化国家。

西欧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开始最早的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密度大,均以多个城市集聚的形式形成城市群,如英国的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集中了英国4个主要大城市和10多个中小城市,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法国的巴黎-鲁昂-勒阿弗尔城市群是法国为了限制巴黎大都市区的扩展,改变原来向心聚集发展的城市结构,沿塞纳河下游在更大范围内规划布局工业和人口而形成的带状城市群;德国的莱因-鲁尔城市群是因工矿业发展而形成的多中心城市集聚区,在长116公里、宽67公里范围内聚集了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埃森等20多个城市,其中50-100万人的大城市有5个;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群是一个多中心马蹄形环状城市群,包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3个大城市,乌德支列、哈勒姆、莱登3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小城市,各城市之间的距离仅有10-20公里。

该城市群的特点是把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空间组织形式,以保持整体的统一性和有序性。

美国城市群的形成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三大城市群都分布在制造业发达地区。

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分布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一系列大城市为中心地带,其间分布的萨默尔维尔、伍斯特、普罗维登斯、新贝德福德、哈特福特、纽黑文、帕特森、特伦顿、威明尔顿等城市将上述特大中心城市连成一体,在沿海岸600多公里长、100多公里宽的地带上形成一个由5个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超大型城市群,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5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90%。

虽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不到1.5%,但却集中了美国人口的20%左右,它是美国经济核心地带,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

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殊功能,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城市之间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

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分布于美国中部五大湖沿岸地区,东起大西洋沿岸的纽约,西沿五大湖南岸至芝加哥,其间分布有匹兹堡、克利夫兰、托利多、底特律等大中城市以及众多小城市,城市总数达35个之多。

这两个城市群集中了20多个人口达100万以上的大都市区和美国70%以上的制造业,构成一个特大工业化区域(又称之为“制造业带”),这一地带是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最高、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另一个城市群,即圣地亚哥-旧金山城市群分布于美国西南部太平洋沿岸,以洛杉矶为中心,南起加利福尼亚的圣地亚哥,向北经洛杉矶、圣塔巴巴拉到旧金山海湾地区和萨克拉门托。

日本是亚洲地区城市群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已形成典型的城市群。

日本城市群又称为“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由东京、名古屋、大阪三大都市圈组成,大、中、小城市总数达310个,包括东京、横滨、川崎、名古屋、大阪、神户、京都等大城市,全日本11座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中有10座分布在该城市群区域内。

三大城市群国土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1.7%;人口近70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3%。

它集中了日本工业企业和工业就业人数的2/3,工业产值的3/4和国民收入的2/3。

三大城市群以及各主要城市各具特色,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

其中,作为东京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东京的城市功能是综合性的,是日本最大的金融、工业、商业、政治、文化中心,被认为是“纽约+华盛顿+硅谷+底特律”型的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世界大城市。

世界城市群发展的空间结构特点首先,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国外城市群都位于适宜人类居住的中纬度地带,并且都处于平原地带。

平原地带便于农业耕作、居住和交通联络,因此人口总是向平原集中,导致城市也向平原集中。

如日本是一个岛国,平原面积狭窄,仅占国土面积的24%,最大的平原是东京附近的关东平原,其次是名古屋附近的浓尾平原和京都、大阪附近的畿内平原。

日本的人口和经济高度集中于这三大平原地带,在工业化过程中,这三大平原逐渐发展成三大城市群,它集中了日本全境63.3%的人口和68.5%的国民生产总值。

其次,具有中枢的支配地位。

国外的超大型城市群往往都是国家或洲际的中枢,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它常常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具有发展国际间联系的最佳区位优势,是产生新技术、新思想的“孵化器”,对国家、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具有中枢的支配作用。

如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是美国最重要的工商业区,其中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纽约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表明这一核心区域不仅是美国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世界政治活动的中心地。

第三,具有完整的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群是一个巨大的城市群体,不仅拥有数个大的中心城市,而且还有大量的中小城市,是一个包括大、中、小城市和市镇的城市群体。

其中,中心城市在城市群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

中心城市是人口与产业集聚的引力中心,世界上已形成的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都是由2个以上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组成。

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沿岸以及西部太平洋沿岸3大城市群都集中了美国的主要大城市,日本、英国的城市群也都以首都等大城市为核心。

第四,空间体系结构形态大多沿长轴呈带状拓展。

世界城市群大多都是长轴呈带状拓展,也有呈其他结构拓展的。

如美国大西洋沿岸、太平洋沿岸两个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均沿海岸延伸,呈现出带状的空间结构特点,而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略呈环状拓展。

第五,具有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

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国外城市群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国外城市群大多拥有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道、通讯干线、运输管道、电力输送网和给、排水管网体系所构成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其中发达的铁路、公路设施构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骨架。

不论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形态如何,城市群总是有一条产业和城镇密集分布的走廊,通过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相连。

同时,城市群区域内除城市用地外,还有大片的农田、林地相间,作为获取新鲜农产品、提供游憩场所和改善环境的空间有机组成部分。

世界城市群的发展规律世界城市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表现为: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其结果不仅使人口和财富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而且出现了超级城市(Supercity)、巨城市(Megacity)、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District)和大都市带(Megalopolis)等新型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伴随一批以集聚城市化为主的超级城市(人口在400万人以上)、巨城市(人口在800万人以上)的出现,人口与产业在空间上一方面继续向大城市集聚,另一方面向大城市效区扩散,从而又形成众多地域相连的大都市区,若干大都市区因地理空间相互毗连,最后连绵组合成大都市带。

所以,城市群是由于科技进步、规模经济效益促使产业与人口在空间上集聚与扩散运动的结果,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阶段。

它是城市化发展到成熟阶段(即地带性城市化阶段)的城市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世界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尽管“大都市带”或“城市群”的概念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但“大都市带”或“城市群”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已出现。

工业革命始于英国,因而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一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成长,在伦敦和英格兰中部地区形成了由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城市聚集而成的英格兰城市带或城市群。

此外,随着资本、工厂、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中,在德国的鲁尔地区、法国北部地区、美国的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沿岸等煤田和沿海沿湖地区,都在工业革命中形成城市密集地区,出现了城市带或城市群现象。

城市群的发展还与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密切相关。

18世纪后,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伦敦和英格兰中部地区形成以伦敦至利物浦为轴线的大片城市带或城市群。

到19世纪,欧洲大陆的兴起,使西欧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

在法国大巴黎地区、德国莱因-鲁尔地区、荷兰和比利时的中部地区,以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波恩等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了规模大小不等的城市群,并共同组成了“人字形”的发展轴。

进入20世纪后,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从西欧转移至北美。

在美国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形成了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以及五大湖沿岸城市群。

50年代后,美国的经济重心向中西部转移,从而推动了该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形成了旧金山-洛杉矶、达拉斯-休斯顿以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的新兴城市群。

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在日本东部地区形成了以东京-大阪为轴线的庞大城市群。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正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可以预见,21世纪新崛起的城市群,将是以上海为中心城市,以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为西翼发展轴,以上海-杭州-绍兴-宁波为南翼发展轴而形成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世界城市群的发展趋势西方城市群的发展初期是各国政府为了改善原有单一的中心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交通拥挤、生态环境恶化、失业人口增加而将产业和人口向大城市周围的地区扩散,采用城市群布局方式在地域上组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城市群体。

这种城市群体随经济发展而逐步演化成巨大的城市化地带,并以其独有的聚集优势,对一定区域乃至一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但这种巨大的城市化地带也导致国家经济、人口和产业过分集中于某一地带,相应地带来了一系列弊端。

突出地表现为:导致区域生态平衡破坏;加剧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与区际差异扩大;城市基础设施的连绵扩张吞食大量良田;企业外迁造成城市政府财税锐减,中心城市渐趋衰退。

针对上述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在国土规划上开始重视城市群区域的良性持续发展,并相继采取了一些应对之策,主要有:一是控制大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

如法国为控制巴移地区人口的膨胀,在全国范围内确定8个平衡性大城市来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和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是重视落后地区的发展。

如英国积极培植新的区域增长极以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

三是重视克服环境污染。

如日本为了根除太平洋沿岸严重的环境污染,重新调整工业布局,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转迁至东北、西北地区,以新干线和高速公路和现代通讯网络将其与大城市连接起来。

世界城市群概览目前,一般认为世界上有五大城市群,分别是:①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城市群;②美国五大湖大城市群;③日本东海岸大城市群;④英国大城市群;⑤欧洲西北部大城市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