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构建教育共同体,积极落实学科育人目标

合集下载

学校德育体系构建方案构建及措施

学校德育体系构建方案构建及措施

学校德育体系构建方案及措施《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指出: “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 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 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 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近年来,我校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 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育人思想, 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 从构建教育共同体和学科育人体系两方面不断探索, 逐渐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教育体系和实施措施。

一、教育共同体的建立我们确立了“以管理促养成, 以养成促发展”的工作思路, 开始探索建立学生“品行养成”的教育共同体。

以每位学生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为共同目标, 由全体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和班级学生集体组成, 相互协作支持、彼此关系融洽, 并在学生发展、教育价值和教育方式上达成高度一致。

确立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习质量。

同时, 在教育共同体之中, 学生有了更多管理自己的可能, 在品行养成方面也有了更多的主动认识和完善自己机会。

(一)班级教师管理共同体建立班级教育共同体, 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加强学生方方面面的品行养成, 以期达到深化深层修养, 优化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 从而提高学习的品质, 提高教学的质量, 达到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 明确思想、完善制度, 树立人人参与管理的意识。

任何一项集体参与的工作要想做好并取得成功, 仅靠个人的自觉是不易办到的, 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加以约束和限制。

因此, 我校在制度上明确了任课教师的责任, 即任课教师不仅有授课的责任还有管理育人的责任。

同时, 转变任课教师思想, 让任课教师知道一个班级要想健康发展, 仅靠班主任是不行的, 必须做到人人参与, 人人管理, 才能使班级欣欣向荣。

2. 建立班级管理共同体, 明确管理分工, 做到人人有事管, 事事有人管, 形成管理合力。

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引言教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专业发展对于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是一种新的教师发展模式,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概念、目标、原则以及实施方法。

二、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概念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是指教师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的合作网络,通过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分享资源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三、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目标1.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共同学习、研讨等方式,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2. 促进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能够打破教师之间的孤立状态,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题。

3. 共享教育资源:教师发展共同体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资源。

4. 提升教育质量:通过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从而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四、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原则1. 平等互助原则:教师之间应该平等相待,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2. 开放共享原则:教师应该开放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资源,与他人共享,实现共同发展。

3. 学习共同体原则:教师发展共同体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不断学习、反思、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

4. 长期稳定原则: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五、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实施方法1. 建立学习共同体:组织教师参与学习小组,定期进行研讨、交流,共同学习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2. 提供专业培训机会:学校可以组织专业培训课程,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3. 搭建在线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在线平台,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分享教学资源、交流教学经验,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4. 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观摩课堂,互相借鉴和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构建学习共同体,再造教师学习文化

构建学习共同体,再造教师学习文化

构建学习共同体,再造教师学习文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者们开始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习文化的建设。

构建学习共同体,并且再造教师学习文化,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通过诸多举措,包括建立学习型组织、激发教师学习热情、建立协同合作机制、优化学习资源配置等,来激发教师的潜能,提升教育水平和素质。

一、构建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指一组成员在共同关心的问题上进行合作,并结合各自的实践经验,持续学习和改进的社会关系。

构建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要构建学习共同体,首先需要搭建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教师们能够开放心态,融入协作学习的氛围中。

需要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明确任务和责任,让成员在共同的目标下团结协作。

在共同体中要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包括学习资源的共享,学习成果的反馈和总结,以及制定学习路线,确保学习效果。

构建学习共同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学校领导要提供有力的支持,制定相关政策,给予教师相应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制度保障。

可以通过团队建设和团队活动来提升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增进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交流会、研讨会等形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能够自由学习,自主成长。

二、再造教师学习文化教师学习文化是指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以及教师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等。

再造教师学习文化,可以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提高其专业水平。

要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和专业发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习,倡导终身学习。

要构建多元化的学习形式,不仅仅是传统的培训和进修,还可以采用在线学习、微课堂、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教师的学习需求。

要优化学习资源配置,给予教师充足的学习资源支持,包括时间、空间、经费等,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实现学习目标。

再造教师学习文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学校领导要提倡并营造学习型组织的文化氛围,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学习,鼓励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

“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我校提出了“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旨在通过青蓝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下是我校青蓝工程实施方案的详细阐述。

二、背景意义1、时代需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青蓝工程正是迎合这一时代需求,通过搭建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之间的互动平台,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2、校内资源利用我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但同时也存在着青年教师比例逐年上升的现象。

青蓝工程将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3、团队建议意义青蓝工程不仅有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还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形成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此外,通过青蓝工程,可以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整体竞争力,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工作目标1、加速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通过青蓝工程,我们旨在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快速成长的平台,帮助他们系统性地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教育理论素养、扎实教学基本功、敢于创新教育实践的青年教师队伍。

2、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充分利用学校内部优质教师资源,特别是经验丰富、教学成绩显著的骨干教师,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让骨干教师的专业智慧和教学经验得以传承和发扬,同时激发骨干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构建和谐共进的教师团队通过青蓝工程的实施,促进不同年龄层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破壁垒,形成教师间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构建一个和谐共进的教师团队。

四、实施时间与地点青蓝工程将在我校全年持续开展,具体活动时间和地点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确保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有序有效地进行各项活动。

实施地点主要包括学校会议室、教师办公室、教室以及必要时借用校外教育资源场所等。

教育共同体工作总结 学校共同体工作总结

教育共同体工作总结 学校共同体工作总结

教育共同体工作总结学校共同体工作总结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发挥教育优势,在学校管理、教学研究、学生发展、办学条件、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有特色和有成效的共同体学校之间的联动活动,本着互惠互利、协调发展、务实高效、开拓创新的原则,积极行动,精心组织,收到了良好效果。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教育共同体工作总结学校共同体工作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教育共同体工作总结学校共同体工作总结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xxxx区教育局关于印发滨海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育发展共同体的实施意见(xx教发[20xx]5号),落xxxxx 区教育体育委员会20xx小学教学工作要点,以关爱每一名学生,发展每一名学生为目标,以区域联盟为平台, 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强化减负增效,打造高效课堂。

强化质量监控,精细常规管理。

实现我校及共同体成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主要工作(一)召开共同体工作会议,认真学习滨海新区教体委20xx年小学教学工作要点。

20xx年1月,x区教体委下发了20xx年小学教学工作要点和20xx年小学教学月工作重点。

共同体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一把手联席会议学习文件精神。

共同体确定了以区域联盟为平台, 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

强化减负增效,打造高效课堂。

强化质量监控,精细常规管理。

实现共同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的工作目标。

共同体围绕工作要点和月工作重点制定了第十教育发展共同体20xx年工作计划。

(二)以课题为依托,以科研带教研,全面提升共同体办学水平。

20xx年,xxxx小承担了天津市教育科学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研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区级规划课题《小学语文中高段读写结合提升表达能力的研究》。

学校教育共同体实施方案

学校教育共同体实施方案

学校教育共同体实施方案一、前言教育共同体是指学校与其他教育机构、社区、家庭等教育资源相互协作、共享的一种教育组织形态。

它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整合和共享各方资源,实现教育目标的持续发展和共同提高。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建立教育共同体已经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为此,本实施方案旨在明确学校教育共同体的目标、原则、组织形式以及落实路径,为学校的教育共同体建设提供操作指南。

二、目标1. 提升学生学业水平:通过与不同学校间的师生交流,进行跨校合作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2.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通过教育共同体的合作与学习,促使各校之间的教师相互借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3. 促进学校发展:通过学校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教育影响力,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三、原则1. 互利共赢原则:教育共同体成员通过分享和交流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共同提高。

2. 灵活开放原则:教育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合作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学生的交流活动、教师的培训研讨、教材的编写等。

3. 公平公正原则:教育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合作要公平、公正,不允许利用合作机会牟取私利。

四、组织形式1. 教育共同体联盟:由若干学校自愿组成的教育共同体联盟,集结各校的资源,共同开展教育活动。

2. 基地学校模式:选择一些优秀的学校作为基地学校,提供教育共同体成员学校的资源和支持。

其他学校则向基地学校请教、参观学习。

3. 联校合作教学:通过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组织跨校合作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五、落实路径(一)建立教育共同体联盟1. 确定联盟成员:通过邀请或申请等方式,确定联盟成员,要求联盟成员学校具备一定的教育实力和发展潜力。

2. 建立联盟机构:成立教育共同体联盟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推动联盟内各校的合作与交流活动。

3. 制定合作规划:联盟机构与各校合作,制定教育共同体的合作规划,明确合作目标和内容,规范合作活动的开展。

【“双减”经典案例】学校落实在“双减”政策下提质减负总结报告范本五篇

【“双减”经典案例】学校落实在“双减”政策下提质减负总结报告范本五篇

XX小学开展“双减”工作提质增效经验总结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双减”的工作部署,全面落实教育厅、XX市教育局文件要求,XX小学多措并举,协同联动,在提质增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机制。

一、建设学习共同体,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双减”要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做出调整,进行一场教育方法的自我革命,注重专业水平和学科理解的提升,在日常教学中实现课堂高效。

我校深深意识到这一点,从2019年10月起,便开始在行动研究中稳步推进学习共同体建设,坚定不移地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学校管理的逻辑起点和工作重心,让校本教研成为学校运行的主旋律,努力构建“让教学变成协同研究”的教学新生态。

同时树立大课程观,逐步构建形成”1+N”课程体系。

建立了能够指向课堂、课程建设和教师成长的学校管理逻辑,让教育生态重构成为一种可能。

为了整校稳步推进,先做顶层设计。

我校把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每一次行动,称之为“灯塔行动”。

“灯塔行动”本土化研究体系:(一)迭代升级课堂教学新样态我校原有的课堂教学样态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拓展提升”,本着传承和发展的原则,构建“让教学变成协同研究”的教学新样态。

迭代升级的课堂教学路径为“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互助探究,达成共识—公共分享,串联提升”。

课堂教学转型是一种改变、一种探索,实质是一种“教”与“学”的翻转,,把课堂“还给”孩子,课堂中强调“倾听、对话、串联、反刍”的经历,最重要的是建立师生、生生间“基于倾听的对话关系”。

课堂结构发生变化,更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学力也随之大大加强。

(二)建立校本教研新范式建立“观察—描述—反思—改进”的校本教研新范式。

即:以不间断的课例研究为主,用焦点课堂形式来呈现的教研。

让教研重心下沉,成立“语文学科工作坊”“数学学科工作坊”“英语学科工作坊”“艺术+综合学科工作坊”4个学科工作坊,首批参与教师50多人,占专任教师的一半,形成浓郁的研究氛围。

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简介:教师发展共同体是指教师在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下,通过合作、交流和共享资源,共同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的组织形式。

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目标、原则、组织形式和实施策略。

一、目标: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目标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 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 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享教育资源和经验;3. 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推动教育改革;4. 建立健全的教师培训和评价体系,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5. 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形成良好的教师文化氛围。

二、原则: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应遵循以下原则:1. 共同目标原则:教师应共同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方向,共同努力实现教育教学的优质发展。

2. 平等互助原则:教师之间应平等相待,互相帮助与支持,共同成长。

3. 共享资源原则:教师应共享教育资源,包括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等,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4. 自主发展原则:教师应根据自身需求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实现个性化发展。

5. 评价激励原则:教师的发展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组织形式: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可以采取以下组织形式:1. 学科教研组:教师按照学科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提升学科教学水平。

2. 教学团队:教师按照年级或班级组织起来,共同研究教学问题,提升教学效果。

3. 教研活动: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包括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教学案例分享等,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培训机构:建立专业的教师培训机构,提供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和资源支持,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5. 在线平台:建立在线教育平台,提供教学资源、在线培训课程和交流平台,方便教师的学习和交流。

构建学习共同体,再造教师学习文化

构建学习共同体,再造教师学习文化

构建学习共同体,再造教师学习文化教育的本质是学习,学习的核心是教师。

教师的学习文化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背景下,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更加重大,教师的学习文化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构建学习共同体,再造教师学习文化,已迫在眉睫,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指组织成员通过参与、合作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改进教育实践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组织形式。

在教育领域,构建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整合资源、分享经验、提高学习效果和增强学习动力,更有利于教育实践的创新和改进。

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教师们可以互相启发、共同探讨和合作解决问题,形成团队合作和学习互助的文化氛围,实现教师个体学习与成员群体学习的有机结合。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科资源的生产者,而教育实践是知识与经验的分享和融合。

构建学习共同体不仅有助于教师个体素质的提高,更能促使教育资源的共享、创新和整合,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只有通过共建学习共同体,才能实现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教育质量的改进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再造教师学习文化的紧迫性再造教师学习文化是指通过改变教育环境和氛围,塑造教师学习的习惯、态度和价值观,使教师个体学习成为一种共同做法,形成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教育的新文化。

在当今信息时代,再造教师学习文化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个体的学习效果,更有助于促进学校和教育组织整体的发展和进步。

教师是学习的引领者和示范者,而学习文化是一种学习的风气和氛围。

再造教师学习文化不仅需要教师个体的努力和觉悟,更需要学校和组织的支持和帮助。

只有形成尊重学习、鼓励学习和推动学习的组织文化,才能激励教师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实现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的转变,促进教师队伍学习文化的积极转变。

构建学习共同体首先需要营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和氛围,搭建学习平台和资源共享的机制。

学校作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需要充分发挥组织和管理的作用,搭建教师学习交流的渠道和机制,促进教师学习资源的整合和分享。

构建家校合作育人共同体

构建家校合作育人共同体

构建家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家校合作对于孩子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在当今社会,孩子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惑,家校合作将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成长环境和学习氛围,使其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一代人。

构建家校合作育人共同体显得尤为重要。

一、家庭教育责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的第一课。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重大,他们应当为孩子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和良好的家风家训。

父母的言传身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积极向上的品格和人格,提升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能力。

父母应当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能只注重教育的成果和结果,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心理需求。

家长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愿,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营造亲和的家庭氛围,关心孩子的成长,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学校教育使命学校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更是孩子成长的第二个家。

学校的使命在于教育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学校作为教育和教学的场所,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学校教育是对孩子进行系统的学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地方,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品质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家校合作共育育人家校合作是强化教育育人责任的重要途径。

家校合作要强调家庭和学校的互动和协作,凝聚双方的智慧和力量,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家校合作共同育人是加强教育育人责任,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家校合作要做到三个“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实践、贴近教育。

构建家校社共同体,营造协同育人新

构建家校社共同体,营造协同育人新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并在全国范围内贯彻落实。

文件指出:“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

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指家庭教育联合学校、社区或社会教育力量,使用各种公共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落实“双减”目标的重要路径。

一方面,学校学生90%是新市民子女,其家长教育观念比较陈旧,缺乏利用社会公共教育资源意识,忽略场馆、公共在线平台优质开放教育资源的价值;另一方面,由于家校协同意识淡薄,家校沟通不能及时有效进行。

家长参与学校教学、决策、治理途径受限,家长一般仅作为观众通过学校开放日进入校园观摩,以此来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和学校的发展规划等相关信息。

评价过程阅读小达人、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积累“荷香能量豆”农艺小能手、荷香家庭阳光少年、阳光家庭小小食享家、美食美家亲荷老班、亲荷家长1 家校共育场域文化建设活动的场所。

家长们在其中聆听专家讲座,分享亲子阅读故事,畅谈读书感悟,交流家教故事,在温馨的环境中传递家教智慧。

而家庭中,也需要有开展亲子对话、活动的空间场所。

建议各年级家长建设家庭亲子活动场:打造一间家庭书房,共享亲子“悦读”时光;开辟一块生态菜园,和孩子一起体验农垦劳作的乐趣;留出一个厨房角落,和孩子一起感受亲手制作美食的快乐;空出一块健身角,开启全家运动打卡新时尚……让“家”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摇篮、启蒙的起点,同时通过课程、活动中积累“荷香能量豆”,获得个人、班级、家庭的相应评价,激发学生和家长的参与热情。

(表1)有仪式感的家庭生活——构建家庭生活课程当下,众多家庭存在的问题不是缺少陪伴,而是缺少高质、有效的陪伴。

学校地处城郊接合部,学生有90%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家长们一方面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另一方面,也不知从何入手教育、关心孩子。

城乡接合部学校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的策略

城乡接合部学校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的策略

城乡接合部学校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的策略一、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为了构建良好的家校教育共同体,城乡接合部学校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确保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无阻。

这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1.定期家长会议:学校可以定期举行家长会议,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并接受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这不仅能增加家长对学校的参与度,还能帮助学校了解家长的需求和期望。

2.家校沟通平台: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家校沟通平台,例如学校网站或在线教育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向家长发布学校的相关信息,例如课程安排、学生表现等,并接受家长的留言和意见。

家长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向学校反馈问题和建议。

3.班级微信群或QQ群:学校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或QQ群,方便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家长可以通过群里了解学校的最新动态,同时也可以方便地向老师咨询问题或提出建议。

二、加强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是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的核心之一。

城乡接合部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加强家校合作:1.家长志愿者参与:学校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和工作,例如组织文化节、办理图书馆借阅、组织亲子活动等。

通过家长的参与,可以增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并提高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和满意度。

2.家访活动: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访活动,老师去家长家中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

这种方式可以拉近学校和家庭的距离,建立起互信和合作的关系。

3.家庭作业辅导:学校可以组织义务家长为学生提供作业辅导,特别是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家长对学校的参与度。

三、提供家长培训为了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城乡接合部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培训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教育知识:通过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并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2.学科知识辅导:学校可以邀请专业教师为家长进行学科知识辅导,例如数学、语文等,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学科内容,从而更好地指导孩子的学习。

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发展共同体是指一群教师在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下,通过合作与共享,共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如何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明确目标和价值观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

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目标应该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服务。

同时,教师发展共同体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师发展共同体的价值观应该是教师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二、建立合作机制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合作机制。

可以通过建立教研组、教学团队等形式,让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教案研讨等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

同时,可以建立在线平台,方便教师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

通过合作机制,教师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三、提供专业培训和支持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需要提供专业培训和支持。

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教学研讨和培训,匡助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同时,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

此外,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支持教师的教学实践。

四、建立评价体系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应该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核心,注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可以通过教学观摩、教学评课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评价,发现教师的优势和不足,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发展方向和支持。

评价体系应该公正、客观,激励教师不断提高。

五、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需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赋予教师足够的支持和关注,为教师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平台。

同时,应该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发展指导,匡助教师规划个人发展路径。

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作者:李成顺来源:《辽宁教育·教研版》2024年第05期摘要:学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下功夫,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青少年心中。

调研发现,中小学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教育体系不健全;二是教育资源不均衡;三是教育成效难以评价;四是师资队伍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中小学应积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和多样化;整合教育资源;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扎实有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在中小学走深走实。

关键词: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实践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在印发的《关于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指导意见》中,全面部署了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任务。

青少年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主体力量,中小学要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度融合,扎实有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引导青少年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一、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问题当前,中小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工作中虽然已取得了积极发展和成效,但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不健全部分中小学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中,主阵地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要侧重于历史和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传授,而对于现代社会中多元文化交融、国家认同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教育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

由于历史文化知识基础薄弱,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知识了解较少,很难从根本上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意义和道德价值。

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发展共同体是指一群教师为了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而组成的学习和合作的社群。

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意义、目标和具体举措。

一、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意义1. 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教师发展共同体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合作的平台,可以通过交流、研讨和合作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

2. 促进教师职业成长:教师发展共同体可以匡助教师发展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动力,提升教师的职业发展前景。

3. 增强教师合作意识: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可以培养教师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良好的教师合作文化。

二、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目标1. 建立学习型教师社群: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目标之一是建立一个学习型的教师社群,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目标之二是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分享教学经验、研讨教学问题等方式,互相借鉴和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3. 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目标之三是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支持,包括提供培训机会、分享教学资源、提供教学指导等,匡助教师不断成长和进步。

三、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具体举措1. 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组织机构:可以成立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组织机构,如教研组、教学团队等,明确组织的目标、任务和职责,为教师提供组织和支持。

2. 举办教师交流和研讨活动:定期举办教师交流和研讨活动,如教学观摩、教学研讨会等,通过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提供专业发展培训:组织专业发展培训,为教师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包括教育技术培训、教学方法培训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4. 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分享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视频等资源,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和借鉴。

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标题: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推动教育均衡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我们所关注的焦点。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学校发展共同体,通过共享资源、交流教师、评估教育、促进信息化、加强家校合作、鼓励社会参与、建设学校文化以及推动教育国际化,来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

1. 教育资源共享:学校发展共同体的构建,可以使学校间形成资源共享的网络。

通过共享硬件设施、图书资源、教育软件等,可以弥补部分学校的资源不足,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2. 教师交流与培训:教师是教育的核心。

通过教师交流,可以使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共同体中传播。

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

3. 教育评估与改进:定期对学校的教育进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通过共同体的力量,我们可以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对每个学校进行公正、公平的评价,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改进措施,推动每个学校不断发展。

4. 教育信息化:在信息化的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发展。

通过建设数字化校园、利用在线教育资源、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使共同体中的每一所学校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5. 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教学,可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学校教育,从而更好地支持学校工作。

6. 社会参与:社会是一个大课堂,也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通过邀请社区、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等参与学校教育,可以使学校教育更贴近社会,更加生动、丰富。

7. 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在共同体中,我们可以共享文化资源,建设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

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8. 教育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教育也要走向国际化。

通过与国际接轨,我们可以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开阔师生的视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学科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学科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任。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到学科教育中,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工作。

一、了解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以了解学生为基础,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通过与学生交流、家访、考试等方式,我深入了解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情况、家庭背景等,并根据这些信息制定了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科教育中,我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案例、组织课堂讨论、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学科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例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我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科教育中,我注重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实验操作等,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学科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也增强了团队协作、创新思维能力等。

例如,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深入了解电阻大小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等因素的关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探究酸碱盐的性质”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深入了解酸碱盐的性质和应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注重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科教育中,我注重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考试等方式,我深入了解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根据这些信息制定了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评价方案。

教研共同体的意义与任务

教研共同体的意义与任务

教研共同体的意义与任务标题:构建教研共同体:意义与任务引言:在当今社会,教育领域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变革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发展需求,教育者们开始重视构建教研共同体,以实现知识的共享、合作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教研共同体的意义和任务,以期为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一、教研共同体的意义:知识共享与创新: 教研共同体是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教育者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分享教学经验、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推动教学创新。

专业发展与提升: 教研共同体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的环境,教育者可以通过交流互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问题解决与经验积累: 在教研共同体中,教育者可以共同探讨面临的问题,分享解决方案,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提高教育实践的效果。

二、教研共同体的任务: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构建教研共同体首要任务是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畅通,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

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定期会议等方式实现信息共享。

共同制定研究方向: 教研共同体的成员应共同制定研究方向,明确共同的目标和任务。

这有助于集中力量解决特定问题,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

促进专业培训与学习: 教研共同体需要提供专业培训和学习机会,帮助成员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这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来实现。

推动教学方法创新: 教研共同体的任务之一是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

通过共同研究、实践探索,找到更适合学生需求和教学环境的教学方式。

建立资源共享体系: 教研共同体应建立起资源共享的体系,包括教材、教学设计、案例等,以便成员间互相借鉴和应用,提高教育质量。

结论:教研共同体是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建立对于促进教育者的专业发展、推动教学创新和解决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共同努力,构建一个积极向上、资源丰富、互帮互助的教研共同体,必将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XX县深化义务教育学校教育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

XX县深化义务教育学校教育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

XX县深化义务教育学校教育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深化教育共同体建设,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按照XX市教育局《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X教基字(2019) XX号)和《以教育信息化推进城乡义务教育质量共同提高的指导意见》(X教网信字(2019) XX号)的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目标,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为主线,实现“理念共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品牌共建”-通过深化共同体建设,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全面激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活力,满足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好的调整优化教育存量,做精做优教育增量,创新办学理念,提升学校管理,推进学科建设,开发特色课程,助力师资培养,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全县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共建共享。

通过成立各种形式的共同体,推进学校间师资共享、学生共育、资源共建、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协同发展,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发展。

(二)坚持创新发展,因地制宜。

着力解决优秀教师流动、教师待遇和信息共享的政策瓶颈问题,推动县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创新共同体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落实育人为本理念,稳步实施,注重实效, 突出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积极稳妥推进共同体办学模式, 全面激发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活力。

(三)坚持特色发展。

鼓励实施特色发展,探索研究各具特色的共同体办学规范、工作标准和运行机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努力打造名校引领下的共同体办学品牌。

三、优化组建方式(一)组建学区集团式共同体。

根据《关于义务教育学区制建设指导意见》(X教基发〔2015)XX号)要求,组建以“学区中心小学”为核心,学区内其他学校为分校的9个学区一体化共同体。

工作目标: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尊重各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办学特色,落实学区制建设“六个统筹”,即统筹招生培养、统筹教师资源、统筹课程建设、统筹教学研究、统筹教育资源、统筹家长资源,逐步探索构建小学与初中纵向衔接、横向协作的办学模式,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以教基二〔2014〕4号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该《意见》分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切实加强课程改革的组织保障4部分。

《意见》正文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努力构建教育共同体,积极落实学科育人目标《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近年来,我校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育人思想,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从构建教育共同体和学科育人体系两方面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教育体系和实施措施。

一、教育共同体(一)教师共同体为适应学校德育发展的需要,探索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途径,促使广大教师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方式,我校通过建立“教师共同体”的形式来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

1、共建共享教育资源我校老师们在德育教育备课过程中,大家共同搜索需要的课件、图片、音频、视频、试卷等材料,实现互通有无、共建教育资源。

并在课后把自己搜集的一些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叙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等上传到学校网上,实现资源共享。

2、定期交流会每周五下午,在学校的西化学实验室都会有教师共同体成员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各个教师交流自己在教育行为偏差学生方面的心得体会和先进经验,将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断推广,不合理的方法得到改进。

对于各个教师遇到的难以解决的德育问题,也可以在共同体交流会上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出谋划策、讨论解决。

(二)师生共同体我校各个班级以每位学生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由班级全体任课教师和班级学生组成了师生共同体。

在这个班级师生共同体之中,教师、学生有效分工与合作。

1、科学分组我校师生共同体基本单位由6至8名学生和1至2名导师构成。

共同体按自愿原则,师生双向选择,同时根据按照“兼容差别,优化组合”的原则,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编排方式进行适当调配。

每个班可根据自己学生人数,决定小组数量。

2、师生管理每一个小组设一名管理组长。

在教师不在的空白时间里,管理小组组长对于违反德育要求的行为等及时做好记录,并在每一天的上午下午分两次进行汇报。

教师在掌握了各个组长汇报的学生情况后,及时进行审查、处理和教育。

从而在第一时间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实现师生共同管理,不断提高学校德育水平。

(三)家校共同体1、建立家长学校制定家长学校章程,加强家校沟通,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家长会、部分家长座谈会。

对学生在家和在学校的情况及时进行交流,同时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

让家长们在家长学校中,互动起来,共同探讨子女的成长,使更多的家长从“学习型家长”向“反思型家长”、“智慧型家长”过渡。

2、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家长们以富有意义和建设性的态度参与家校合作的方式。

所有家长都是家长委员会的成员,为方便委员会与学校进行沟通合作,家长可以推选产生家长代表,由他们代表家长委员会参与家校各项德育工作。

3、传递喜报班主任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如好人好事、德育等级等点滴进步,都可以一喜报的形式向家长汇报。

这种形式的交流可以密切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自觉性。

二、建立学科育人体系(一)通用课程《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各学科教学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的最经常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各科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落实本学科的德育任务,结合各学科特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

”我校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找到德育教育渗透点,根据教材内容、学科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将德育教育和学科知识教学有机结合,善于拨动学生的心弦,不被学生所察觉地有分寸地触及学生心灵的敏感角落。

我校以学科教师为小组,结合各门学科的不同特点,具体制定了不同的德育育人目标和体系:1.文科类以语文为例。

(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使学生同时认识到语言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进行思想教育。

“文以载道”是语文的特点,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内涵,都可以进行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思想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观点、人生观教育和遵纪守法的教育等。

(3)进行美育教育。

以文情并茂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通过娱目、动情、激思、励志等方法给学生美的陶冶,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4)进行自我教育。

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命题、定体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等环节,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和认识社会、正确分析剖析自己的能力,从而培养其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能力。

2.理科类各理科教学中的德育至少包括下列方面:(1)结合我国古今科学家的科学技术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

例如:明代郑和下西洋乘坐的大龙船表明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发达;指南针的发明、磁偏角的发现;现代超导体的研究、火箭技术的领先研究表明中国人民具有巨大的聪明才智等。

(2)科学精神教育。

这里所说的科学精神是指从事科学技术活动(包括科学技术的研究教学和从事各种专业技术工作)的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

(3)进行探究精神的教育。

理性精神指的是在科学技术活动中,不断探索各种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追求合理性、使感性的、经验性的认识不断上升为理性认识。

坚持理性精神意味着不满足于一时的功利、一孔之见、一技之长,而能不断地进行“穷究底蕴”理性思考和钻研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4)利用化学课进行爱护环境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既能为人类创造优良的产品,又能给世界的环境带来灾难,比如在讲到温室效应时,就可以向学生说明这一点。

毒品的泛滥成灾也是化学制造业不断发展的结果。

3.美育类(艺术类)学校的美育是指通过音乐、美术等课程和其他的文艺活动,通过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美的因素,来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

以美辅德、以美成德。

(1)音乐课音乐利用音符、节奏、旋律来塑造艺术形象,用来表达和传递人类的理想、感情、感受、情绪;歌曲和歌词则直接表达某种思想。

音乐教学要使学生理解歌词的思想内容,通过乐理、唱歌、器乐、欣赏四个部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内容和旋律的理解、感受、表现、鉴赏水平和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心灵。

如通过《国歌》、《歌唱祖国》、《满江红》、《马赛曲》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高年级学生中还可作一点流行音乐分析,优秀音乐和不健康音乐的对比,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2)美术课美术通过形象、画面、色彩、线条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优美情操。

美术教学中通过风景画习作,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祖国河山的崇高美;通过对美术作品的介绍,理解其中的思想内容,提高学生对美丑的判断能力,通过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怡养性情和审美判断能力。

4.体育课通过课堂教学、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等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组织性纪律性和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精神;通过队列训练、体质生存训练和体育项目训练(可与军训、课外活动结合),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培养勇敢、顽强、坚毅、拼搏等意志品质、发展个性;通过健身防病知识,“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而锻炼身体”的教育等,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人生观教育等。

(二)校本课程的德育落实为进一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系列化、主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我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编制了校本教材《品行养成教育》,并在全校内广泛开展了“五个一”成长工程。

学校组织了一支专职师资力量,经常抓,抓经常,丰富活动内容,变换活动方式,激发了学生们求知、立志、修身的热情,得到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1.“五个一”成长工程课程开发(1)成立领导小组我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团支部书记为组员, 各班主任为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这一领导小组,并对该项工作做了具体分工,责任到人。

(2)制定实施方案学期初,针对”五个一”成长工程,学校先在教师会上作了具体的布置, 在教师们的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集思广益,召集开展活动的好点子,从”五个一”成长工程的内容、活动的原则到活动的具体实施,一一进行了切磋,最后拟定出适合于本校实际的实施方案.(3)编写校本课程针对“五个一”活动的课程标准和评价细则,组织专人编写校本课程。

使活动内容更加切合工作实际,使每个人的活动目标明确,活动开展有章可循,也增加了“五个一”活动的可操作性,做到脚踏实地,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

2.五个一成长工程课程实施(1)各班主任明确责任,做好活动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认真研究制定工作计划、活动方案。

(2)各班召开主题班会,传达“五个一”活动的要求,统一思想认识、统一计划、统一组织,激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加五个一成长工程,并就开展好这项活动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3)各班按照“就近方便、自主结合、确保安全”的原则,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同时选出8位责任心强的小组长,按照班级统一制定的活动计划,有序开展活动,同时做到了活动有记录、有目标、有措施。

总之,近几年以来,我校一直坚持将构建教育共同体和完善学科育人体系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来抓,并且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探索的路子永无止境,我们还有许多有待于完善的地方。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结合德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与教育水平,为落实我校的育人目标而不懈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