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黑一雄作品中的孤儿形象与离散主题

合集下载

试析石黑一雄小说《长日留痕》的“失去”主题

试析石黑一雄小说《长日留痕》的“失去”主题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试析石黑一雄小说《长日留痕》的“失去”主题刘畅 北京语言大学摘 要:在小说《长日留痕》中,从史蒂文斯的个人追忆出发,对其个体身份失却过程、原因、真相还原、自我回归等历程进行了全面叙述,作者石黑一雄在描述个体时,也将当时英帝国的衰败历史映射出来,通过这种形式的叙述,展现出作者对“失去”这一主体的关注,而史蒂文斯对过去的遵守,也体现出一种规训。

关键词:石黑一雄;《长日留痕》;失去;规训作者简介:刘畅(1991-),女,汉族,北京语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在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96-02前言:作为布克奖的得主,英国当代作家石黑一雄的作品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人们对石黑一雄作品的评论大多聚集在二战话题和他本身的日裔身份上,或者说是在殖民理论框架下的社会文化内涵。

在作品《长日留痕》创作中,作者一直贯穿着对“失去”的思考,具有很深刻的意义,下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1、《长日留痕》中的身份探寻1.1 追忆往昔,反思悔悟在小说《长日留痕》中,石黑一雄从英国管家的角度对战争期间英国中上层社会的生活情况进行了分析。

作品中,作者采用以往的零散回忆手法进行描述,在对石黑一雄的作品进行理解时,回忆是十分重要的关键词,在作品《长日留痕》中,管家史蒂文斯不仅是从个人的层面进行回忆,同时也从集体、民族记忆的层面进行回忆。

在回忆中,主人公将自己的身份、文化、历史等进行了记忆,史蒂文斯是一个典型的英国管家形象代表,他认为只有忠于主人,才能体现出管家的尊严、价值,因此,正是出于这种价值观念,史蒂文斯对他的主人达林顿存满了崇敬,在他的回忆里,达林顿勋爵谦逊有礼,而且为了世界和平不断奋斗,充满了人文关怀,而自己作为他的管家,能够为这样的人物服务就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他希望可以以自己的敬业精神来完成自己这样一个小人物的伟业,在他的工作生涯中,30多年来,他从没有意识到达林顿是一个纯粹的同情者,在自己府中组织了一些战后助长法西斯势力的组织,甚至逐渐成为纳粹上台的工具。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主义写作石黑一雄的上海孤儿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主义写作石黑一雄的上海孤儿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主义写作石黑一雄的上海孤儿上海孤儿,是日本作家石黑一雄创作的一部小说,也是他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所展现的国际主义写作的一部代表作品。

本文将从石黑一雄的创作背景、作品内容及国际主义的体现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石黑一雄,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创作涉及抒情诗、小说、散文等多个领域,作品深刻描绘了人类孤独、失落和迷茫的心理状态。

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国际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密切,人类逐渐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石黑一雄展示了国际主义的写作风格,通过《上海孤儿》这部小说向读者展现了跨越国界的情感与价值。

《上海孤儿》是石黑一雄在全球化时代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192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周全道和他与中国孤儿曹梅的故事,描述了在动荡的年代中,人类情感的交织和彷徨。

小说中,周全道作为一名来自日本的外科医生,身世复杂,经历了多次离散和追寻,最终与曹梅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在上海城市背景下的爱情牵引,更是一种跨越国界的人性关怀和国际主义的表现。

小说中,石黑一雄巧妙地运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和真实的历史背景,展现了上海这个特殊城市的多元文化和国际化的特点。

通过对周全道和曹梅个人命运的叙述,作者传达了对孤儿和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关怀。

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往和连接不再受限于国界,国际主义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石黑一雄通过《上海孤儿》这部小说,通篇贯穿了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唤起了读者对人类共同关切的共鸣。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主义的写作风格凸显了人类面临的共同命运和共同价值。

石黑一雄的《上海孤儿》正是这一时代精神的鲜明写照,同时也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展示了国际主义在文学中的表现形式。

石黑一雄以他独特的创作思路和写作方式,以及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将国际主义的精髓融入到《上海孤儿》这部作品中,使之成为了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综上所述,石黑一雄的《上海孤儿》是他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展现的国际主义写作的一部代表作品。

诺奖得主石黑一雄《我辈孤雏》研究综述与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形象解读

诺奖得主石黑一雄《我辈孤雏》研究综述与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形象解读

在欧美当代小说家中,石黑一雄的身份背景显得比较独特。

他成长于日本家庭和英国移民者群体两个不同的文化环境之间,既不是完全的日本人也非完全的英国人。

学者邓颖玲和王飞(2015:141)认为这种独特的双重身份使石黑一雄在《我辈孤雏》中能够以宽阔的眼界和胸怀,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反思过去;并以一种人文关怀的方式书写中国被侵略的历史,审视复杂时期下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塑造一个相对公正、客观的中国形象,并给予其人道主义关怀。

石黑一雄在《我辈孤雏》中构建了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背景,他将英国、日本两国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点放置于一个以各种类型的中国形象为主体的社会环境中,引导读者以较为理性的视角来审视其中的近代中国形象。

对石黑一雄《我辈孤雏》中的中国形象进行研究,有助于阐明石黑一雄作品对中国形象的构建逻辑和对中国形象描写的手法与思路,理解西方文学的发展心理,摆脱王卫新(2017:36)在《石黑一雄〈上海孤儿〉中的家园政治》一文中提到的以“迷失、创伤、失败、错位和记忆”为核心词的石黑一雄小说研究模式,并以此弥补先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国内研究现状1.1石黑一雄与国际化创作石黑一雄是一位移民作家,有时也被认为是后殖民主义作家,但在其小说中却鲜有移民作家们通常所描绘的移民群体与主流社会的冲突,也几乎没有出现后殖民主义作家笔下的前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

相反,石黑一雄将自己定义为追求文学作品世界性、关注历史背景下人物真实感情的国际化小说家。

何善秀和李宗(2009:104)认为,这正说明了世界处于全球化的进程中,而全球化也对文学产生了不可忽略的深远影响。

石黑一雄作为国际化小说家的观点被许多国内学者所提及。

近年来,也有学者就石黑一雄小说中的失落、孤独、迷茫、漂泊及无根等主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于石黑一雄这位“国际化小说家”的认识。

有学者认为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石黑一雄十分了解西方社会对于东亚地区普遍存在的误解和歧视。

《莫失莫忘》:石黑一雄笔下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莫失莫忘》:石黑一雄笔下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莫失莫忘》:石黑一雄笔下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作者:来源:《大学·阅读独唱团》2019年第01期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日裔英国小说家,1954年出生于日本长崎,201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有《远山淡影》《长日留痕》《上海孤儿》等。

在获诺奖之前,石黑一雄在英国文坛已经享有很高地位,他与v.s.奈保尔、萨曼·拉什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尽管石黑一雄拥有日本和英国双重文化背景,被称作“移民作家”,但他却自诩为一个“国际主义作家”。

他在小说中不刻意描写亚裔的族群认同问题,而是以繁杂多样的题材、不停变换的场景和横跨东西文化的人物形象不停地拓宽自己的创作和表现领域。

1997年2月,《自然》杂志刊登了英国科学家伊恩·威尔穆特成功克隆出绵羊“多莉”的消息。

这一成果引发了世界对克隆技术可能应用于人类克隆的广泛关注,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应运而生。

由于克隆人涉及社会伦理、科技伦理和生命伦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不仅引发了研究者的激烈讨论,也成了文学创作的灵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石黑一雄推出了他的科幻小说《莫失莫忘》(NeverLetMeGo,又译《别让我走》)。

它被《时代》杂志誉为“2005年最佳小说之一”,村上春树亦盛赞这部小说是他近半世纪的书中最喜欢的书。

石黑一雄在这部反乌托邦长篇小说中塑造的逆来顺受、丝毫没有反抗意识的克隆人形象引发了众多评论家的批判性思考。

书中对发达科技和扭曲人性相互作用之下构建的反乌托邦社会的描绘,促使人们对生命尊严和自我认知进行反思,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具有一定的教育和警示意义。

牧歌式生活:“乌托邦”的幻象相比石黑一雄的其他小说,这部具有反乌托邦色彩的科幻小说《莫失莫忘》的故事设定和基调更加阴郁、黑暗。

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英格兰。

黑尔舍姆寄宿学校坐落在如画的英格兰乡村深处,它看起来与其他典型的英式寄宿学校别无二致。

老师不苟言笑,但还算友善。

为了忘却的记忆 ——分析《被埋葬的巨人》中离散主题

为了忘却的记忆 ——分析《被埋葬的巨人》中离散主题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为了忘却的记忆——分析《被埋葬的巨人》中离散主题董慧 包头师范学院摘 要:石黑一雄新作《被埋葬的巨人》再次以记忆为突破口,以一对老夫妇埃克赛尔和比阿特丽斯寻子为主线,武士维斯丹杀死母龙为复线。

故事逐渐呈现出迷雾重重的伤痛记忆,以及充满混沌并伴随着血腥杀戮的战争史。

作者将寻子之旅与屠龙之旅交织在一起,将个人、家庭的离散之苦与民族间的隔阂与仇恨揉和在一起,告诉人们只有懂得珍惜现在,才会放下许久的隔阂,才会拥抱美好的明天。

个人如此,民族也如此。

过去的杀戮、战争、离散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我们不能永远活在仇恨与复仇的死循环里,我们需要走出阴影,敞开胸怀,相互理解,相互欣赏,放下心中的芥蒂,勇敢的迎接明日的太阳。

关键词:记忆;伤痛;离散;隔阂;仇恨作者简介:董慧(1985.10-),汉族,内蒙古包头人,硕士研究生,包头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112-02一、引言2015年3月,石黑一雄推出其新作《被埋葬的巨人》。

小说故事背景设置在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代,以一对老夫妇埃克赛尔和比阿特丽斯寻子为主线,武士维斯丹杀死母龙为复线。

故事逐渐呈现出迷雾重重的伤痛记忆,以及充满混沌并伴随着血腥杀戮的战争史。

新作继续延续石黑一雄一贯的风格,记忆、创伤、离散依然是其主题。

正如《卫报》评论的那样:“这是一部对人类记忆、罪恶以及集体创伤深刻剖析的作品……一部关于记忆的责任,同时又急切忘却的让人心碎的书。

”[1]随着老夫妇两寻子旅程的展开,碎片式的回忆逐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而这些记忆的背后是离散的伤痛。

因此,小说不仅仅围绕记忆,更多是关于小说人物离散生活状态、离散心境的描写,这样的小说才会给读者留有余音,让人难以忘却。

正如《纽约时报》评论的那样:“这是石黑一雄三十三年文学生涯中出版的最具奇幻、冒险色彩并极富雄心的书”[2]二、寻子之旅-记忆与离散小说中主人公埃克赛尔和比阿特丽斯是一对年迈的老夫妇,他们在暮年时毅然决然踏上寻子之路。

浅析无根作家——石黑一雄的边缘化文化身份困境

浅析无根作家——石黑一雄的边缘化文化身份困境

浅析无根作家——石黑一雄的边缘化文化身份困境作者:周琴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3期摘 ;要:本文揭示了石黑一雄边缘化文化身份困境的主要背景,即他的自卑情结和无根情结。

由于自小生活在英国,受到英国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熏陶,石黑一雄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位英国人。

二战后,随着英帝国的衰落和世界主流文学写作焦点的转移,作为英国青年作家的一员,石黑一雄和其他英国青年作家一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立感和自卑感。

而当他以想象中的日本为题材进行的创作小有名气时,他才发现自己是一位无根作家。

石黑一雄对现代日本的不了解和英国人对日本传统的偏见将他彻底的推入了文化身份危机的边缘。

关键词:石黑一雄;文化身份;边缘化[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3-0-02二战后,随着英帝国的衰落以及英国国际地位的下降,身处英国的“年轻一代作家”突然意识到他们已经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优越感。

他们无法像他们的前辈作家那样只是写作发生在英国的事与物。

因为此时文学写作的焦点已经转移到后殖民文学上。

像加纳英语作家阿尔马赫、特立尼达英语作家V.S.奈保尔开始进入主流文学作家的行列。

因而这些“年轻一代作家”不得不转移他们的写作焦点以克服自身的自卑情结。

石黑一雄就是他们中的一位。

他的双重身份让他有机会体验中西方文化。

作为一名作家,这意味着有足够的材料可供他掌握。

但是,另一方面,石黑一雄的这种双重身份也让他身处两难的境地。

游走于英国文化和日本文化之间,石黑一雄经常困惑于“我是谁”和“我在哪里”的问题。

事实上,石黑一雄对现代日本几乎一无所知。

所以,即便是他可以说日语,但是他从未认为自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日本人。

可是,英国人却也没把石黑一雄当成英国人看。

这就是为什么石黑一雄会说“我认为我就是一个无根作家。

我既不是真正的英国人,也不是真正的日本人。

在我身上没有明显的文化身份”(Oe 58)。

石黑一雄的自卑情结和无根情结铸就了他自己的文化身份。

石黑一雄的叙事伦理研究——以《我辈孤雏》为例

石黑一雄的叙事伦理研究——以《我辈孤雏》为例

石黑一雄的叙事伦理研究以«我辈孤雏»为例陈春雨(信阳师范学院大学外语部ꎬ河南信阳464000)摘要:日裔英籍小说家石黑一雄以其平实且具有历史感的叙述风格ꎬ在«我辈孤雏»中展现了小说主人公班克斯在经历儿时创伤ꎬ追寻自我伦理身份和使命的过程中ꎬ不断陷入伦理困境ꎬ最终孤独遗世的故事ꎮ沿袭了其以往所热衷的第一人称叙事㊁时空交错叙事以及反讽的叙事手法ꎮ石黑一雄在«我辈孤雏»中呈现了主人公班克斯在不同境遇下的伦理选择及所面临的伦理困境ꎬ成就了其隐含作者的代言人形象ꎬ表达了隐含作者的伦理价值判断标准ꎬ同时从侧面反映了石黑一雄在写作过程中的伦理取向ꎬ对自我身份以及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ꎮ关键词:石黑一雄ꎻ«我辈孤雏»ꎻ叙事ꎻ伦理中图分类号:I106.4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7961(2020)04-0041-05TheNarrativeEthicsofKazuoIshiguro:TakeWhenWeWereOrphansforExampleCHENChun-yu(DepartmentofCollegeEnglishꎬXinyangNormalUniversityꎬXinyangHenan464000ꎬChina)Abstract:InWhenWeWereOrphansꎬtheBritishJapaneseWriterKazuoIshigurotellsaboutBanks'lifeexperi ̄enceinaplainstylemingledwithasenseofhistory.Banksꎬwhohadsufferedachildhoodtraumaꎬwasrepeat ̄edlytrappedinethicaldilemmaswhensearchingforhisethicalidentityandresponsibilityꎬandendedupinloneliness.Withhisusualnarrativefeaturesincludingfirst-personnarrationꎬintertwinedtimeandspaceandi ̄ronyꎬKazuoIshiguroꎬinpresentingBanks'sethicalchoiceandpredicamentsindifferentcircumstancesꎬmakesthelatteraspokespersonfortheimpliedauthorꎬwhoseethicalvalueswasrevealedinawayandinasensepointingtoKazuoIshiguro'sownethicalorientationandhisreflectionsonhisindividualidentityaswellasonthefutureofhumanityasawhole.Keywords:KazuoIshiguroꎻWhenWeWereOrphansꎻnarrativeꎻethics收稿日期:2020-05-06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1-ZZJH-330)作者简介:陈春雨(1991-)ꎬ女ꎬ河南信阳人ꎬ助教ꎬ硕士ꎬ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以及跨文化语言的研究ꎮ㊀㊀石黑一雄是当今世界文坛炙手可热的小说家ꎬ其作品以平实巧妙的叙事风格㊁优雅细腻的语言著称ꎮ石黑一雄努力跳出叙事窠臼ꎬ找寻不同的写作体验ꎮ在过去与现在㊁真实与想象㊁历史与未来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ꎬ试图探索个人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身份价值和伦理意义ꎮ近年来ꎬ石黑一雄及其作品成为研究热点ꎬ各界学者从不同领域ꎬ运用不同理论工具对其作品进行不同程度的解读ꎮ主要集中在叙事学研究㊁移民身份的研究㊁历史和记忆主题研究等ꎮ对其作品的叙事学研究ꎬ尤其是叙事风格和叙事机制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作者的美学思想和叙事主题ꎮ随着国内文学伦理学理论的发展ꎬ不少学者也开始关注石黑一雄小说创作所表现的伦理意识ꎬ出现了对石黑一雄小说的伦理意识㊁战争小说的叙事伦理等相关研究的硕士论文和期刊论文ꎮ通过文本细读ꎬ分析小说的写作背景和社会语境ꎬ从而探索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ꎬ进而挖掘作家本人在个人伦理责任上的思考ꎮ叙事伦理研究主要从叙事学入手ꎬ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所表达的伦第29卷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淮阴工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29No.42020年8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ofHuaiyinInstituteofTechnolog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ug.2020理内涵ꎬ努力发掘文学作品的伦理意义ꎮ石黑一雄作为少数族裔作家ꎬ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明显的伦理取向ꎬ试图通过写作找寻自我身份ꎬ思考生命意义ꎮ作为石黑一雄的第五本小说ꎬ«我辈孤雏»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了前几部小说的写作风格ꎬ采用第一人称的不可靠叙述ꎬ讲述了英国闻名遐迩的大侦探克里斯托弗 班克斯ꎬ为了查清生身父母当年在旧上海的离奇失踪案ꎬ毅然决然地放弃在伦敦社交圈的优渥生活ꎬ回到侵华日军炮口下的上海ꎬ最终却发现等待他的是黑暗的秘密㊁残酷的真相和满目疮痍的废墟ꎮ小说通过班克斯的叙述ꎬ在时间和空间的不断转换中ꎬ展现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伦敦和上海ꎬ呈现了个人在不同时空环境下的伦理选择以及所遭遇的伦理困境ꎬ最终以反讽的形式观照了主人公的伦理命运ꎮ«我辈孤雏»不管从叙事主题还是叙事策略上都明显地反映出作家的伦理意识ꎬ刻画了个体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伦理困境㊁伦理选择以及最终的伦理命运ꎬ引发读者思考ꎮ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作为少数族裔作家对自我伦理身份的焦虑ꎮ石黑一雄试图通过小说创作进行生存性思考ꎬ何以安身?似乎只有明确个人的伦理身份ꎬ从人民伦理的幻象中觉醒ꎬ才能克服伦理困境ꎬ走向幸福的人生ꎮ本文结合文学伦理学和叙事学的有关理论ꎬ以«我辈孤雏»为范例ꎬ探讨石黑一雄小说创作的叙事伦理ꎬ挖掘作家本人的伦理意识㊁对自我身份的认定ꎬ以及对人类未来伦理命运的思考ꎮ1㊀含混叙事 模糊的伦理身份㊀㊀布斯在其著作«小说修辞学»中提出 隐含作者 的概念ꎬ认为作者在写作时ꎬ创造一个 他自己 的隐含的替身[1]ꎮ 隐含作者 有意无意地选择我们会读到的东西ꎬ是具有 思辨的审美观点 的个人ꎬ是真实作者进行的 理想化的㊁文学的 角色扮演ꎮ如此ꎬ小说家才能在艺术创作中ꎬ站在审美的高度远距离的观照现实人生ꎬ摆脱现实关系的制约和现实个性的局限[2]ꎬ通过隐含作者来刻画善恶ꎬ树立评判的标准ꎮ在«我辈孤雏»中ꎬ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叙事ꎬ将叙事主权交付故事的主人公班克斯ꎬ带领读者体验班克斯的人生遭遇ꎬ进而不断思考自我的人生ꎮ同时ꎬ布斯认为ꎬ第一人称叙事有时候会出现叙述者 蓄意混淆读者对基本真实的认识 [1]ꎬ不可避免的呈现出某种程度的不可靠性ꎮ这一情况不仅使无关紧要的事件神秘化ꎬ同时也打破了读者对真实本身的确信ꎬ有助于读者专注于探索真理ꎮ从班克斯的叙述中ꎬ我们很容易发现其因为伦理身份不明所造成的焦虑ꎮ尽管他不断的用回忆来解释内心的想法和选择ꎬ但细心的读者依旧会发现ꎬ过度的解释则演化成了对自身焦虑的掩饰ꎮ而伦理身份不明是班克斯焦虑的主要来源ꎬ之后也对其伦理选择造成很大的影响ꎬ最终导致其悲剧的命运ꎮ在«我辈孤雏»中ꎬ班克斯既是故事的讲述者ꎬ又是故事的主人公ꎮ小说开始ꎬ班克斯就通过由昔日同窗奥斯本的造访所引发的一系列回忆大致交代了自己的情况:无父无母ꎻ学校时期被同学们认为是异想天开的怪胎ꎻ姑妈也觉得 我 总是爱钻牛角尖ꎬ迟迟不能从失去父母的悲伤中恢复ꎻ立志成为侦探ꎬ等ꎮ在小说开头的这一系列事件中ꎬ可以看到班克斯在英国处于伦理身份不明的状态ꎮ首先ꎬ无父无母的班克斯寄宿在姑妈家里ꎬ却被姑妈认为 有问题 ꎮ由于姑妈对自己的误解ꎬ所以他不得不小心行事ꎬ以免被人发现其成为侦探的志向而被嘲笑ꎮ年幼的班克斯遭受失去父母双亲的关爱以及亲人姑妈的不理解ꎬ处于家庭伦理关系之外ꎬ因此不得不在长大后的社会关系中寻找自我身份ꎮ他 不顾姑妈要我返回什普罗郡的期望ꎬ离开剑桥南下ꎬ决定未来在首都发展 [3]3ꎮ在同窗奥斯本的邀请下ꎬ班克斯得以接触伦敦上流社会圈ꎬ希望在此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ꎮ但实际上却发现自己完全属于局外人ꎮ在参加查林沃斯俱乐部举办的晚宴时ꎬ他觉得自己像个木头人ꎬ虽然想加入交谈ꎬ却发现自己对他们谈论的人或事都一无所知ꎮ 我觉得我有十足的资格鄙视身边的这些人ꎬ他们大部分都贪婪而自私自利ꎬ心中没有半点理想抱负或是对大众的责任感[3]15 ꎮ尽管如此ꎬ他依然在离开剑桥的头一年ꎬ利用奥斯本提供的契机ꎬ参加各种时髦的社交宴会ꎮ 有那么一阵子ꎬ我甚至可以说ꎬ我在时髦的伦敦社交圈里也占有一席之地 [3]20ꎮ由此ꎬ可以看出ꎬ班克斯急切地想要在社会关系中得到对自身的认可ꎬ成为某个群体中的一员ꎬ消解儿时的孤独感ꎮ同时ꎬ班克斯多次试图通过亨明斯小姐来确定自己在伦敦的社会地位ꎬ在清楚地了解亨明斯小姐的为人之后ꎬ依然 到处追踪亨明斯小姐的各种活动[3]21 ꎮ班克斯犯了普通人都会犯的错误ꎬ试图努力挤入不属于自己的社交圈ꎬ期望从中获的存在感ꎬ找寻自己的伦理身份ꎬ却发现自己终究只是圈外人ꎮ4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淮阴工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与亨明斯小姐的第二次相遇ꎬ使他意识到 对于圈外的世界来说ꎬ我并不如我自以为的那么重要 [3]23ꎮ在第一人称的叙事过程中ꎬ 我 进行了一系列反思和辩解ꎬ不管是奥斯本邀请 我 参加晚宴ꎬ还是 我 隐瞒自己做侦探的志向的原因ꎬ都体现了班克斯对自我身份不明的焦虑ꎮ当回忆张伯伦上校带他回英国时提到 回家 的时候ꎬ班克斯却想到的是 我前往的国度ꎬ并无一人相识ꎬ而渐行渐远的那座城市却蕴含了我所知道的一切 [3]32ꎮ因此ꎬ成人后的班克斯依旧处于儿时的孤独感之中ꎬ无 家 可归是他最大的困境ꎮ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含混叙事将读者不断带入班克斯所面临的困境中ꎬ作为一个没有家的人ꎬ该如何继续接下来的人生?在此意义上ꎬ 回家 也许是班克斯伦理选择的第一步ꎮ2㊀时空交错 困境中的伦理选择㊀㊀«我辈孤雏»中ꎬ叙述者在讲述的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回忆ꎬ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了大跨度的转移ꎮ同时ꎬ第一人称叙事使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融为一体ꎬ造成了石黑一雄独特的时空叙事策略ꎮ这种时间和空间上大跨度的转移不仅造成了叙事的不可靠性ꎬ也造成了叙事空白ꎬ使读者处于一种介于虚构和真实混淆不清的状态中ꎬ跟叙述者一样产生错觉和混乱ꎮ小说中两条时间线并置ꎬ使读者在回忆与现实中穿梭ꎬ同时在两个空间里游走ꎬ直到最后ꎬ回忆与现实交汇ꎬ跟随叙述者的脚步ꎬ我们最终得到启示ꎬ发现了关于 生活和艺术的真实 [1]323ꎮ同时ꎬ对过去的回忆与想象建构了小说时空交错叙事的整体框架ꎬ塑造了班克斯作为典型的怀旧者的形象ꎮ怀旧被认为是在环境变故令自我连续性受损的情况下衍生出的一种适应性机制ꎬ其核心是在象征时空中建构理想化的社会纽带和归属感ꎬ以补偿现实中的缺失ꎬ维护自我连续性[4]90ꎮ在此意义上ꎬ班克斯的伦理选择体现了某种程度的必然性ꎮ作为一名从小生活在上海的英国人ꎬ在上海的童年时光是班克斯的精神家园ꎬ尽管在伦敦生活多年ꎬ班克斯始终抱着回上海的决心ꎮ实际上ꎬ班克斯一直都在寻找所谓的家园ꎬ寻找某种归属感ꎮ 我住英国这些年来ꎬ从来没有家的感觉ꎮ而公共租界ꎬ那里永远是我的家 [3]294ꎮ可以认为ꎬ由于环境的变故和亲人的离世ꎬ班克斯的自我连续性受到损害ꎮ因此ꎬ他需要在不断地回忆中找寻缺失的自我ꎮ在回忆中ꎬ其伦理身份意识不断强化ꎬ面对与想象中的美好相去甚远的现实ꎬ班克斯不断地陷入伦理选择的困境之中ꎮ班克斯在很小时候就听信玩伴秋良的说法ꎬ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够英国才导致父母之间关系恶化ꎬ因此向菲利普请教如何才能让自己更英国化ꎮ可以看到ꎬ班克斯很早就有了自我的伦理身份意识ꎮ他相信人总是要有归属的感觉ꎬ要属于某个国家㊁某个种族 [3]87ꎮ因此ꎬ在之后的人生中ꎬ他为了追寻自我的身份放弃现有的生活ꎬ放弃可能发生的爱情ꎬ在父母消逝的暗影中不停游走ꎮ儿时的班克斯在面对复杂的成人关系时产生对自我身份的焦虑ꎮ父母失踪后被遣送回英国后ꎬ面对生活空间的转换ꎬ班克斯更加无法找到自我的存在方式ꎮ他基本无法适应英国的传统和生活习惯ꎬ成为同学们眼中的 怪胎 ꎮ成人之后的班克斯也难以理解伦敦社交圈的种种规则ꎬ无法获得文化和精神上的身份认同ꎮ因此ꎬ立志成为侦探ꎬ消除社会邪恶ꎬ承担使命ꎮ回到上海ꎬ找寻失踪的父母和儿时的家园似乎成了班克斯的精神寄托和唯一选择ꎮ伦理学认为 家庭是最重要的教育媒体 [5]178ꎬ而亲子伦理关系则是社会伦理秩序和道德关系确立的核心[5]184ꎮ班克斯的伦理意识让他明确了自己的伦理身份因父母的失踪而发生的变化ꎮ因此ꎬ找到父母似乎是找寻自我身份的关键ꎮ可以认为班克斯的伦理选择是一条 回家 之路ꎮ从英国到上海ꎬ从成人现实到幼时记忆ꎬ班克斯试图循着记忆的踪迹来找寻自我的伦理身份ꎮ实际上ꎬ对于处在特殊战争时期ꎬ有着特殊经历的班克斯来说ꎬ家似乎有了更宽泛的意义ꎬ已经超越了原始意义上的种族㊁国家ꎬ甚至社区和亲人ꎬ成为个体记忆与感觉的象征ꎮ尽管战时的上海租界混乱不堪ꎬ但是在儿时班克斯眼里是一个真正的乐园ꎬ在某种程度上ꎬ可以认为儿时的上海是班克斯 想象性建构 的乐园ꎮ之后他很长时间无法走出那个精神乐园ꎬ一心想要回归ꎮ但实际上ꎬ班克斯的 回家 之路并不顺利ꎮ在回到上海故居之后ꎬ他发现很多东西都变了ꎬ战时的上海在各种势力摆布之下满目疮痍ꎬ作为侦探的他根本无能为力ꎮ同时ꎬ关于父母的线索依然没有任何确切的消息ꎮ在不断的探查中ꎬ班克斯推测出父母可能被绑架的地点ꎬ奋不顾身的选择相信父母仍旧被囚禁在十几年前的那所房子里ꎬ相信在战火连天中只要自己穿越火线进入房子就能拯救父母ꎮ父母是他精神乐园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陈春雨:石黑一雄的叙事伦理研究 以«我辈孤雏»为例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43的核心ꎬ以此ꎬ他甚至不惜牺牲掉自己的爱情 本能的在拯救父母和与莎拉私奔上选择了前者ꎮ小说在叙事中采用了时间上的模糊叙事ꎬ展现了班克斯不断模糊的记忆ꎬ预示着其慢慢走出记忆的牢笼ꎬ逐渐摆脱儿时虚幻的幸福ꎬ慢慢找到真相ꎬ体会生活中的真实ꎮ如此ꎬ才能走出伦理选择的困境ꎬ达成与自我的和解ꎮ同时ꎬ小说在空间叙事上不断在上海和伦敦之间切换ꎬ细致描写了记忆中的房子和回到上海时被林家大肆改造的故居ꎬ展现了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上海的巨大变化ꎬ展现了小说主人公的内心情感ꎬ也见证了战争对个人㊁国家甚至人类文明造成的创伤ꎬ从侧面暗示了小说中主要人物伦理命运的不幸ꎮ小说采用两种时空交织的非线性叙事呈现了班克斯复杂动荡且悲剧的一生ꎬ给予读者更多思考的空间ꎬ同时也呈现出更多的主题意义ꎬ展现了作者关于历史㊁责任以及个人伦理命运的思考ꎮ3㊀反讽 悲剧的伦理命运㊀㊀反讽作为小说创作的常用修辞手段ꎬ是一种高超的小说表现形式ꎮ从苏格拉底式的反讽ꎬ到如今的叙事反讽ꎬ反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人的日常行为ꎬ而渐渐的被认为是语言的一种欺骗功能ꎮ在«我辈孤雏»中ꎬ班克斯的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小说叙事反讽的主要内容ꎮ小说在故事情节上出现了多处戏剧反讽ꎬ而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也呈现了作者有意为之的反讽效果ꎬ同时ꎬ小说中关于责任与使命的主题也试图以一种反讽的形式呈现ꎮ班克斯的伦理命运主要是围绕责任和使命展开的ꎮ作为在伦敦上流社会如鱼得水的名侦探班克斯为了完成自身的 使命 ꎬ放弃了本来优渥的生活ꎬ转而奔赴战时的上海ꎮ自认为承担着众人的希冀ꎬ在寻找父母的同时探查造成国共两党对立的主要叛徒 黄蛇 ꎬ从而缓解战争的紧张局势ꎮ班克斯不只一次的提到责任和使命ꎮ 我的志向是要打击邪恶 特别是暗中滋长ꎬ隐而不显的那种邪恶 [3]24ꎮ他切身体会到 能把这类潜伏的坏事消除ꎬ对别人有什么样的意义 这不只是指那些直接与案情牵连的人ꎬ也指一般大众 [3]34ꎮ他认为ꎬ作为警探 我们就像系住百叶窗叶片的细绳ꎮ一旦我们系的不牢靠ꎬ一切都会分崩离析 [3]153ꎮ而作为有身份和地位的警探ꎬ回到战争的暴风眼去阻止犯罪与邪恶的扩张不言而喻地成为班克斯的责任和使命ꎮ等他斗志昂扬地回到儿时的上海ꎬ却发现一切都变了ꎬ自己根本无力阻止战争的杀戮ꎬ炮火的袭击ꎬ甚至保护亲人的安全ꎮ班克斯过度地夸大了自身的能力ꎬ在叙事中呈现出明显的反讽效果ꎬ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ꎬ最终发现ꎬ此时的班克斯只是沉浸在幼年的幻想中不可自拔ꎬ某种程度上暗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ꎮ班克斯所谓的使命不仅指作为侦探打击邪恶ꎬ同时也明确的指向作为儿子的伦理责任 找寻儿时失踪的父母ꎮ小说中反讽的高潮出现在菲利普先生交代班克斯父母失踪的真相时ꎬ父亲并非因为反对鸦片贸易遭敌对势力绑架ꎬ而是因与母亲不和携情妇私逃ꎬ之后颠沛流离ꎬ死于伤寒ꎻ母亲则为了护儿周全委身军阀ꎬ受尽凌辱ꎬ最终精神崩溃ꎮ造成国共两党厮杀对抗ꎬ死伤无数的叛徒 黄蛇 则是年幼时自己无比尊敬爱戴的菲利普叔叔ꎮ而班克斯在伦敦上流社会的地位也是母亲用自己的牺牲换来的ꎮ尽管我们在最开始的时候不相信班克斯对于父母失踪的解释ꎬ不愿意把班克斯父母的失踪归为简单的绑架案ꎬ但在最后得知真相时也依然难以接受ꎮ同时ꎬ班克斯在追寻所谓的使命中不止一次地否认自己对亨明斯小姐的感情ꎬ最终依旧在使命和爱情之间选择了找寻父母的使命ꎮ班克斯的伦理命运是悲剧的ꎮ他被所谓的 责任和使命 缚住手脚ꎬ错失了爱情和自我ꎬ无法正常生活ꎮ作者以反讽的形式呈现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ꎬ使读者深感悲哀ꎮ但同时不禁思考ꎬ在所谓的责任和使命面前个人究竟该做何选择?石黑一雄在解释班克斯的悲剧命运时曾说 因为我碰到过许多缠绕在极端事物中的人ꎬ如果要他们在使命和家庭之间选择ꎬ他们总是选择使命ꎮ即使从那些表面上过着平衡的生活的人身上ꎬ我也能感受到这一点ꎮ于是我想ꎬ其实他们是幸福的ꎬ他们不必选择[6]42 ꎮ因此ꎬ似乎是盲目追求伦理责任和使命使个人陷入了自身的悲剧ꎬ实际上从班克斯的个人经历来看ꎬ表面上生活的平衡并不代表精神上的和谐ꎮ儿时的经历在班克斯的内心刻下了一道伤口ꎬ似乎只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得以缓解疼痛ꎮ对于每个个体来讲又何尝不是呢?每个人在遭遇伦理困境时都会想方设法找到出口ꎬ而对于伦理身份不明的班克斯来说ꎬ只有在责任和使命中ꎬ他才清楚的意识到自我价值ꎬ才能成就自我的完整ꎮ因此ꎬ只有在得知父母失踪的真相之后ꎬ他才真正地走出儿时的精神乐园ꎬ更坦然地面对自4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淮阴工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我ꎬ重新定位个人的伦理身份ꎬ继续接下来的人生ꎮ在试图跟日本上校求情解救秋良时ꎬ班克斯反驳上校关于 儿时是另一个国度 的说法ꎬ 那可一点都不是另一个国度ꎮ从许多方面来看ꎬ我的一生都是在那里度过的ꎮ直到现在ꎬ我才开始踏出那里ꎬ展开我的旅程 [3]320ꎮ在一路炮火中ꎬ班克斯看见死亡ꎬ看见妻离子散ꎬ看到人类最悲惨的境况ꎬ之后ꎬ他似乎才从幼时的幻象中走出ꎬ勇敢的迎接未来ꎮ从另一方面来说ꎬ看似悲惨的伦理命运之中也蕴含着坦然接受命运继续人生的勇气ꎮ由此ꎬ可以看到ꎬ在反讽叙事中隐含了石黑一雄的反讽性主题创作ꎬ表达了强烈的伦理责任意识ꎮ克尔凯郭尔认为 反讽具有强大的革故鼎新㊁净化人心的力量 [7]74ꎮ反讽主义者是时代的先知ꎬ他们洞察到既存现实的局限ꎬ所以 反讽者逃离了同时代的队伍ꎬ并与之作对ꎮ他以锋利的目光逼视着这个现实 [8]225ꎮ石黑一雄似乎就是苏格拉底式的先知ꎬ通过反讽ꎬ他 就能与自己所处的文化㊁与既定的事物秩序保持一个反思性和批判性的距离 [7]74在我们无力承担道德秩序和生活被彻底破坏所带来的后果时ꎬ以特殊的形式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有效的判准ꎬ不断地提醒人们不要放弃对真理的坚持和追求ꎮ同时ꎬ反讽也是作家本人对自我人生的省察ꎬ以此找寻自我身份的一种尝试ꎮ«我辈孤雏»中石黑一雄对反讽的运用不仅仅增加了小说的叙事张力ꎬ同时也反映了作为少数族裔小说家对自身未来的思考ꎮ4㊀结语㊀㊀«我辈孤雏»中独特的叙事策略ꎬ产生了独特的小说艺术效果ꎬ同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表达ꎬ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隐含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伦理取向ꎮ通过班克斯的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ꎬ小说展示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叙事中ꎬ个体所经历的种种遭遇㊁在伦理身份不明的情况下个体所进行的伦理选择以及由此而走向的伦理命运ꎮ可以认为«我辈孤雏»中的隐含作者是石黑一雄的其中一个 替身 与石黑一雄其他作品中的 替身 一起构成了石黑一雄作为作家的伦理叙事体系ꎮ表达了作家本人对自我身份的探索以及对人类精神命运共同体的思考ꎮ石黑一雄似乎在提醒人们从自我和众人的幻象中走出来ꎬ明确认识并承认自身的局限性ꎬ不让虚幻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影响了自我的判断ꎬ跳出处处受限的小天地ꎬ从而才能真正的承担作为历史洪流中的个体责任ꎮ参考文献:[1]W.C.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ꎬ胡苏晓ꎬ周宪ꎬ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ꎬ1989.[2]刘月新.试论 隐含作者 及其艺术生成[J].江海学刊ꎬ1995(4):156-161.[3]石黑一雄.我辈孤雏[M].林为正ꎬ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ꎬ2018.[4]戚涛.怀旧[J].外国文学ꎬ2020(2):87-101. [5]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ꎬ2014.[6]安娅译.幸福是个肥皂泡 石黑一雄访谈录[J].外国文学动态ꎬ2001(1):41-42.[7]陈四海.克尔凯郭尔反讽思想的伦理意蕴[J].江西社会科学ꎬ2020(1):69-75.[8]索伦 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M].汤晨溪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ꎬ2005.(责任编辑:张㊀月)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陈春雨:石黑一雄的叙事伦理研究 以«我辈孤雏»为例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45。

论石黑一雄《上海孤儿》中的侦探形象与主题意义

论石黑一雄《上海孤儿》中的侦探形象与主题意义

论石黑一雄《上海孤儿》中的侦探形象与主题意义《上海孤儿》是石黑一雄的一部著名小说,它以上海为背景,以侦探为主人公,描绘了一个充满阴谋和犯罪的世界。

本文将从侦探形象和主题意义两个方面对《上海孤儿》进行分析,探讨石黑一雄在小说中对侦探形象的塑造以及主题意义的表达。

侦探形象是《上海孤儿》中最为突出的角色之一。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佐佐木的私家侦探,他刚刚到达上海,就卷入了一系列离奇的事件。

佐佐木是一个聪明、机智、冷静的侦探,对于复杂的案件能够迅速做出推断,并顺利破解。

与其他侦探形象不同的是,佐佐木在小说中展现出了更多的人性和情感。

他有着自己的烦恼和困扰,对于所发生的一切,他也会有着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这种人性化的侦探形象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也更易于对故事产生兴趣。

石黑一雄通过对侦探形象的刻画,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魅力的角色。

佐佐木不仅是一个能力超群的侦探,更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物。

这种复杂的人物性格使得读者更能够投入到故事情节中,体会到侦探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感受到他对于真相的执着追求。

除了侦探形象,小说中所表达的主题意义也是引人深思的。

《上海孤儿》通过侦探的视角,揭示了上海当时的社会现实。

在小说中,上海被描绘成一个充满了黑暗和阴谋的城市,犯罪活动频繁,黑帮势力横行。

在这种环境下,侦探成为了捍卫正义、追求真相的最后一道防线。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揭露罪恶,守护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石黑一雄在小说中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通过侦探的调查过程,他揭露了一系列隐藏在社会底层的黑暗现实,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上海。

侦探的形象成为了作者的笔下英雄,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场案件的破解,更是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和警示。

小说中的侦探形象不再只是单纯的谜团解开者,更是对社会的一种审视和反思。

小说中对侦探形象的刻画还反映了石黑一雄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故事中,侦探们面临着种种困境和考验,但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这种人性中的坚韧和执着,让读者看到了生活中的一种希望和勇气。

论石黑一雄《上海孤儿》中的侦探形象与主题意义

论石黑一雄《上海孤儿》中的侦探形象与主题意义

论石黑一雄《上海孤儿》中的侦探形象与主题意义《上海孤儿》是石黑一雄的一部扣人心弦的探案小说,讲述了一名从日本来到上海的侦探在一系列谋杀案中寻找真相的故事。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侦探形象的塑造以及它所呈现的主题意义。

在小说中,侦探明良是一个经验丰富且深思熟虑的人物。

他深谙人性和社会规律,并能从细微的细节中发现关键信息。

他富有同情心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与各种人打交道,包括在上海某次更衣室被发现的一个杀手。

另外,明良身为一个日本侦探,他还必须不断地面对来自中国当局和民间的双重压力,这增添了小说的紧迫感和紧张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通过明良的形象,极大地突出了作为人的“理性”和“感性”这两个方面的对立。

在小说中,明良扮演着一个冷酷、理性的侦探形象。

他经常通过收集证据、推理和推断来达成目的,但这背后的原因是为了追求真相并为客户服务。

同时,他还表现出了同情心和同情他人的一面。

面对那些因各种原因惨遭谋杀的人,他展现出了深刻的同情心。

明良的形象也暗示着《上海孤儿》中揭示的主题:一个被分裂、分化和不确定性困扰的世界的人性状态。

首先,小说的叙述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正值社会风云动荡。

上海割据地位令日本侵华的状态日益严峻,而中国是一个破碎的国家,国内军阀混战,战争和不稳定因素在日益滋长。

这样的分裂感和焦虑感体现到人性状态中,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处在某种形式的割裂状态之中。

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历经纷乱和背叛后变得防御和不信任,但也有少数人能够勇敢地表达他们的感情和理解,并同时保持忠诚。

其次,小说中的侦探明良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推理,发掘了背后的各种阴谋和险恶目的。

小说中,明良的主要任务是调查几起谋杀案,每一个谋杀案都暴露出暴力、报复、欺诈和贪婪等负向情绪。

这些谋杀案也体现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缺乏凝聚力、道德度和稳定性。

这个时期许多人在不断地分化和冲突之中,社会道德和法律秩序也相应地变得脆弱和不确定。

总之,《上海孤儿》通过侦探形象和人性探讨,栩栩如生地呈现了一个动荡、裂变的社会环境。

石黑一雄《我辈孤雏》“迷宫”意象解读

石黑一雄《我辈孤雏》“迷宫”意象解读

作者简介:张舒阳、史佳怡、严辰沁,2018级英语专业学生。

“迷宫”意象解读□ 张舒阳 史佳怡 严辰沁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摘 要] 石黑一雄在其小说《我辈孤雏》中讲述了一位在租界中长大的英国侦探在战时返回上海寻找自己父母的故事。

作者借主人公班克斯的视角来审视殖民时代背景下的东方世界,并对传统的西方中心主义进行了批判。

本文通过对主人公班克斯在自我意识与外界因素影响下构建的“迷宫”这一意象进行解构,来分析国际化和多元文化背景下西方文学作品中对近代东方的建构与理解。

[关键词] 西方文学;东方;石黑一雄;《我辈孤雏》;迷宫[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21)14-0020-04是人类制造的一个生命短暂的“泡沫”(第85行),很快就消失殆尽,不复存在了。

在《洗衣日》这首诗中,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到,不论是隐秘的暗示,还是夸张而充满痛苦的情感宣泄,都体现了洗衣日带给劳动女性的伤害之大,她们从来没有在劳作日中享受过快乐和感到满足,而是充满着痛苦与无奈,虽然童年的快乐带给她们短暂的快乐,但大多数时候,她们拥有的只不过是不断重复的洗衣工作和内心无法排解的煎熬。

从全诗来看,女性想要获得解放的“泡沫”破灭了,家庭责任和繁重的家庭劳动压倒了开头那种洋洋得意的英雄主义。

可想而知,这首诗可能仍然是一个“泡沫”,但它像早期描写劳动女性的诗一样,生动地描述了被大部分诗歌忽略的大多数女性的家庭劳作。

参考文献[1] CURRAN S. The I altered[C]//MELLOR A ,ed. Romanticism and feminism.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8.[2] EGER E ,Grant C ,GALLCHOIR C ,et al. Women ,writing and the public sphere 1700—1830[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3] GERRARD C. A companion to eighteenth-century poetry[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6.[4] KNOX V. Essay no. LXXXVI :On the Ostentatious affection of the character of a learned lady ,without sufficient learning ,and without judgment[C]//Essays moral and literary ,vol. 2. London :Charles Dilly ,1784:17–21.[5] LONSDALE R. Eighteenth century women poets :an Oxford antholog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责任编辑:周宇婷)石黑一雄《我辈孤雏》后殖民批评理论代表人物萨义德(1999:10)曾在阐释东方学时指出:“欧洲的东方观念本身也存在着霸权,这种观念不断重申欧洲比东方优越、比东方先进。

石黑一雄故事日本文学的奇幻世界

石黑一雄故事日本文学的奇幻世界

石黑一雄故事日本文学的奇幻世界石黑一雄故事:日本文学的奇幻世界石黑一雄(Haruki Murakami)是当代日本文学领域中备受瞩目的作家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闻名于世。

石黑一雄的作品融合了现实与奇幻的元素,创造出了一个充满谜团和悬疑的世界。

在他的小说里,读者可以穿越时空,解读隐藏在现实世界背后的深层意义。

本文将介绍石黑一雄的故事以及他给日本文学带来的奇幻世界。

第一部分:神秘的现实石黑一雄的小说往往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展开,他们生活在日本乡村或城市的边缘。

故事以一种平淡而真实的方式开始,但很快陷入了世界的神秘和奇幻之中。

在石黑一雄的小说中,现实和幻想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人物们开始遭遇奇怪的事件和超自然现象。

例如,在他的作品《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主人公某一天突然发现城市的动物逐渐消失。

然后,他的女友也神秘地消失了。

主人公为了寻找她,踏上了一段奇幻之旅,穿越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冷酷仙境。

在这个奇特的世界中,他遇到了各种离奇的人物和事件,同时也揭示了他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第二部分:时间与记忆的迷宫石黑一雄经常将时间和记忆作为他故事的核心主题。

他以非线性的方式叙述故事,通过交叉剪辑和回忆的方式,建立出一个错综复杂的时间和记忆迷宫。

在他的小说《1Q84》中,他引入了两个平行的现实世界,一个是1984年的日本,另一个是一个类似于1984年的世界,但存在着不同的规则和神秘生物。

两个主角,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各自穿越到这个平行世界,并逐渐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以及自己的真实身份。

通过复杂的时间跨越和错综复杂的情节,石黑一雄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世界。

第三部分:孤独与人际关系的探索除了奇幻元素,石黑一雄的小说还深入探讨了人际关系和个人内心的孤独感。

他的角色通常是孤独、内向的个体,他们与周围世界的联系脆弱而复杂。

他们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痛苦,同时也追求着与他人的真实的连接和理解。

在《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渡边以年轻人为中心的故事展开,他与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之间展开了爱情与友谊的纠葛。

论石黑一雄《长日留痕》与《别让我走》主人公形象

论石黑一雄《长日留痕》与《别让我走》主人公形象

论石黑一雄《长日留痕》与《别让我走》主人公形象石黑一雄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长日留痕》与《别让我走》都以其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闻名。

下面将分别对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形象做一些探讨。

《长日留痕》的主人公是山田让一。

他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平凡而又无奈地生活在东京的一个城市中。

山田让一的生活很乏味,他每天按时上班,下班后回家照料妻子,然后无所事事地度过每一天。

他对生活充满了无力和怨恨,感觉自己像是被困在了与世隔绝的囚笼中。

在《长日留痕》中,山田让一的形象是典型的中年危机的代表。

他的内心深处充斥着对生活的失望和对自我的质疑,他感觉自己的生活毫无意义,渐渐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石黑一雄通过对山田让一的日常生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无力和无望的情绪。

与《长日留痕》中的主人公形象不同,《别让我走》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耕平的中年男子。

耕平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右腿,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变得消沉而又暴躁,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不满和愤怒。

耕平的形象在《别让我走》中显得更加荒诞和颠覆。

他的内心充斥着对生活的痛苦和对世界的不满,他感觉自己虽然还活着,但却已经丧失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他对周围的人和事都充满了怀疑和愤怒,他渐渐变得孤僻和悲观,一切似乎都失去了色彩和意义。

通过对《长日留痕》和《别让我走》中的主人公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石黑一雄对人物内心状态的描写是非常细腻和深刻的。

他通过对这两个中年男子的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展现了生活对于灵魂的撕扯和伤害。

他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无奈和痛苦,以及人性的扭曲和脆弱。

这些形象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让我们对生活和人性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论《千万别丢下我》中的命运与责任

论《千万别丢下我》中的命运与责任

个关于爱情、 迷失 和隐 匿真相 的故事。本 文主要从 小说 的主 关键字 : 千万别丢下我》; 《 主题; 命运 ; 责任
中 图分 类 号 : 16 1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63— 11 2 1 )9— 16— 2 17 2 1 (02 0 04 0
可怕的故事?鲁斯说。天真而善良的孩子们并不知道 有一 个天 ”
是特 殊的。在黑尔舍姆这 个小小 的乌托 邦里 , 生活对学 生来说 格外美好 : 受到 良好 的教育 , 时完成作 业 , 交 自己创 作的作 按 上
大的谎 言在这里面 , 他们有神秘的“ 使命 ” 更不知道 等待他 们的 ,
题角度分析 了小说 中主人公 的命运与责任 。
将是何 等残酷的命运 。
石黑一雄缓缓地为我们拉 开了藏有秘 密的帷幕 , 有一 天和 蔼可亲的露西老师告诉孩子们 , 你们被告 知 , “ 可是你们 没有人
真正 明成 年 之 后 就 要 开
取对 自己命运和责任 的推迟 。当得 知关于 推迟捐献 的消息 时 。 汤米 异常兴奋 , 就像抓住了生命的最 后一根稻草 , 尽管被认 为没 有创造力 , 但他仍然重新选择绘 画 , 因为他相信 “ 画和诗反 映 了 人的灵魂 ” 。凯西和汤米决定去 申请缓捐 , 费尽 周折 才找到夫人 的地址 , 但是 当他们满怀希望找到夫人时 , 却被告 知根 本就 没有
是由于鲁斯的原 因没能在 一起。鲁斯在 “ 完结” 之前 , 请求 两位 好友原谅 自己阻止了他们真 心相 爱 , 同时鼓励他们 以爱情 去争
2不 可抗拒 的命 运与责任
故事是在凯西 的娓 娓叙述 中展开 的 , 她今 年 3 , 1岁 已经做
“ 看护” 十一年了。随着情节 的展开 , 柔而理性 的的凯 西变成 温 了这场旅程中的主角 , 不是讲述她现在 的生 活, 2 即 0世纪 9 0年

论石黑一雄《上海孤儿》中的侦探形象与主题意义

论石黑一雄《上海孤儿》中的侦探形象与主题意义

论石黑一雄《上海孤儿》中的侦探形象与主题意义石黑一雄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闻名。

他的小说《上海孤儿》以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一位残忍的连环杀手在上海的故事。

而在这个故事中,侦探形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展现了石黑一雄对于主题意义的深刻思考。

在《上海孤儿》中,侦探形象扮演着重要角色。

侦探菊地是故事中的主要侦探人物,他勇敢、聪明、专业,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和深厚内心的侦探。

他的形象不仅是对于案件的调查和破解起到了关键作用,更是石黑一雄对于人性和社会的一种思考的载体。

通过侦探菊地这一角色,石黑一雄试图探讨的伦理、社会、人性等问题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侦探菊地的形象展现了石黑一雄对于侦探职业的理解和尊重。

在小说中,侦探菊地在解决案件过程中,展现出了非常专业和严谨的态度。

他对待每一个案件都是严肃认真的,不断地寻找线索、采访证人,努力寻找凶手。

他始终保持着对真相的追求和对正义的信念,这种职业精神和责任感令人敬佩。

在石黑一雄的笔下,侦探形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侦探俊俏的形象,而是一位有着坚定信念和认真态度的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找到了案件的真相,为社会带来了安宁和正义。

侦探菊地的形象也展现了石黑一雄对于人性的思考。

在小说中,侦探菊地在破解案件的过程中,深入社会各个层面,接触各种不同的人物。

他在接触不同人物的过程中,不仅了解到了案件的种种背后原因,更了解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在这个过程中,他体会到了社会的不公和残酷,也看到了人们的善良和希望。

石黑一雄通过侦探菊地这一角色,对于人性的黑暗和光明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试图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他通过侦探菊地的眼睛,展现了对于人性的洞察和理解,使得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侦探小说,更是一部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的作品。

石黑一雄的小说《上海孤儿》中的侦探形象不仅仅是一位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更是对于石黑一雄对于主题意义的理解和思考的载体。

论石黑一雄《上海孤儿》中的侦探形象与主题意义

论石黑一雄《上海孤儿》中的侦探形象与主题意义

论石黑一雄《上海孤儿》中的侦探形象与主题意义石黑一雄的小说《上海孤儿》描写了一个被日本侵略者摧毁的上海街头,同时也探讨了主人公侦探濑川信的形象和他通过解决案件所反映出来的主题意义。

本文将从侦探形象和主题意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濑川信这个侦探形象在小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是一个有经验、有技能,但却孤独、冷静的侦探。

他的形象不仅体现在他的外表,还体现在他的思想中。

他的思想有时候过于理性,不能完全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但与此同时,他的内心深处却有着强烈的情感和道义感,这使他成为了一个更为人性化的形象。

其次,小说中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也是这个形象的重要体现。

正是通过揭示这些深层次思考让濑川信的形象被更好地体现出来。

小说通过濑川信的视角,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和战争对社会和人性造成的摧毁与深远影响。

小说通过侦探手法来推动情节、展现人性。

濑川信通过从案件中分析多方情报,细致地刻画嫌疑人形象,从而揭示了一个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性。

他为正义而战,不仅解决了案件,更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弘扬了人性的尊严。

最后,小说中的主题意义也与濑川信的形象息息相关。

小说的主题意义呼应了濑川信的思想与信仰,体现出他为正义而战的精神。

这个思想就是战争、侵略所带来的后果是无法预计且无法承受的。

因此,任何的政治、军事行动都应该审慎和理性,决不应该简单地以武力换取利益。

同时,小说中强调了人类的东西虽然脆弱,但对于世界秩序的构建非常重要,只有像濑川信一样保持良好的道义感,才能在混沌、失范的社会得到救赎。

总之,濑川信的侦探形象和小说的主题意义密不可分,在小说中得到了完满的体现。

他的形象,他为正义而战的精神,具有一种哲学上的精髓和深刻性。

小说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战争的破坏力,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侦探故事带来的个人情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力量。

论石黑一雄《上海孤儿》中的侦探形象与主题意义

论石黑一雄《上海孤儿》中的侦探形象与主题意义

论石黑一雄《上海孤儿》中的侦探形象与主题意义石黑一雄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说作家,以其悬疑和侦探题材的作品闻名。

他的代表作之一便是《上海孤儿》,该作品以上海为背景,以侦探形象为主线,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在小说中,侦探形象的刻画以及其所揭示的主题意义备受研究者和读者的关注。

我们需要了解石黑一雄的侦探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在《上海孤儿》中,侦探角色由一名名叫税田的日本刑警扮演。

税田是一个职业敏感、机智、冷静的侦探,对待案件一丝不苟,有着一种执着不懈的追求真相的意志。

他的形象既是典型的硬汉形象,又有着细腻的内心世界。

税田对自己的工作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脚踏实地,从不畏惧任何困难,始终保持着警觉和冷静的判断力。

在处理案件时,他善于观察和分析,善于将种种线索和犯罪嫌疑人的动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案件梳理逻辑。

税田在处理案件中也显现出对人性的微妙洞察和对人情世故的了解,他与各种人物展开的交流和对话,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石黑一雄通过塑造税田这一形象,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典型的现代侦探形象。

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侦探,而是一个具备现代社会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这一形象的塑造在当时的日本文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侦探小说的发展方向。

税田这一形象以其鲜明的特点和深刻的内涵,成为石黑一雄作品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我们可以探讨一下《上海孤儿》中侦探形象与主题意义之间的关系。

在石黑一雄的作品中,侦探形象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案件和破获罪犯,更重要的是通过侦探的视角,揭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税田这一形象所揭示的侦探的主题意义,既是对传统侦探观念的扬弃,也是对现代社会矛盾的深刻思考。

从侦探的角度看,《上海孤儿》中的税田所揭示的案件解决的过程,折射了社会生活中种种矛盾和犯罪现象。

在揭露案件背后的动机和真相的过程中,石黑一雄通过税田这一形象向读者展示了现代社会矛盾和人性的复杂。

与此税田在处理案件时所展现出的职业敏感、机智、冷静和责任感等特点,也彰显了现代社会对于侦探形象的新认识。

论石黑一雄《上海孤儿》中的侦探形象与主题意义

论石黑一雄《上海孤儿》中的侦探形象与主题意义

论石黑一雄《上海孤儿》中的侦探形象与主题意义
石黑一雄的小说《上海孤儿》中,主人公川上俊介是一名侦探。

他在上海的陌生环境中调查了一系列疑案,最终揭示了一段惊人的历史真相。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侦探形象的特点及其在主题上的意义。

其次,川上俊介也具备毅力和勇气。

在调查过程中,他面对着许多困难和危险,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

相反,他坚持追求真相,不断努力与强大的势力作斗争。

例如,在查明了谋杀案的主犯是扣留他人的日本军人后,他积极协助当地警方展开行动,最终成功擒获了犯罪嫌疑人。

总之,石黑一雄的小说《上海孤儿》中的侦探形象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勇气和毅力,并且具有深刻的主题意义。

这个形象在小说中的塑造,不仅带给读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视角。

石黑一雄经典好看的书籍推荐

石黑一雄经典好看的书籍推荐

石黑一雄经典好看的书籍推荐作家石黑一雄些的书籍有很多,2017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很多书籍也在短时间内被一抢而光。

你看过他的哪些书籍呢?下面店铺就来为大家推荐的石黑一雄经典好看的书籍,欢迎参阅!石黑一雄经典好看的书籍1.《远山淡影》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原作名: A Pale View of Hills译者: 张晓意这是石黑一雄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技惊文坛的处女作。

小说以二战结束初期的日本为故事背景,描写居住在英国的寡妇悦子,因长女的自杀而回想战后在长崎生活的往事。

这是一段迷雾重重、亦真亦幻的回忆,回忆中并未直面战争的眼泪、鲜血与剧痛,却能感受到伤疤下那隐隐的哀痛。

“那种恐怖从未消失,但已经不再是傲骨的伤痛。

人是可能与任何恐怖的事生出一种亲密关系的,就如同是自己身上的一个伤口那样。

”石黑一雄这样写道。

作品表面平静,内里波澜,暗写虚刻,却能力透纸背,意在言外,令人低回不已。

2.《浮世画家》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原作名: An Artist of the Floating World译者:马爱农《浮世画家》是作家石黑一雄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获Whitbread 奖并进入布克奖短名单。

本书同样以主人公的回忆为基调,以非凡的小说技巧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的回忆与思考。

主人公小野曾是位显赫一时的浮世绘画家,随着日本战败,曾经的军国主义帝国被自己点燃的火焰反噬,身为艺术家的小野也被自己的艺术理想所吞噬。

他恍若大梦初醒:原来整个日本民族的过去竟是在为一种荒诞虚幻的理想献身,他的艺术理想也真如其名称一样毫无根基,虚浮于世。

小说最后,画家小野走出了狭隘的画室,走出了那个狂热的帝国建构框架,逐个拜访故人,进行反思。

3.《长日留痕》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原作名: The Remains of the Day译者: 冒国安延续《浮世画家》的主题,他再度尝试写“荒芜人生”的主题。

三年后,石黑一雄的第三部作品《长日留痕》(1989)问世,并获当年“布克奖”。

石黑一雄是谁

石黑一雄是谁

石黑一雄是谁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家之一,石黑一雄(Haruki Murakami)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当代作家。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独特的文风和想象力让他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文学大师。

那么,到底石黑一雄是谁?他的作品又有何特点呢?石黑一雄出生于1949年1月12日,是一名日本作家和翻译家。

他的作品多以日本社会为背景,融合了幻想、现实主义、哲学及文学特质。

石黑一雄在日本文学领域名声大噪,被誉为是当代日本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石黑一雄的成名作是《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以20世纪60年代为背景,描绘了主人公渡边一生中的几段感情经历,在探讨爱情、友情、孤独等话题的折射出了日本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内心的焦虑。

这部小说被誉为是石黑一雄的杰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石黑一雄的文风独特,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幻想和现实的交织,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他的作品常常具有超现实主义的特点,充满了神秘感和悬念,让读者久久不能忘怀。

著名学者茨木春秋曾评价石黑一雄的作品:“石黑一雄的作品中所呈现的精神感召、精神追求、人文关怀、审视现实的力量和质感构成了他的独特艺术特质。

”石黑一雄作品中常常涉及到成长、孤独、爱情、死亡等主题,这些主题贯穿于他的每一部作品之中。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审视。

许多读者认为,石黑一雄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表达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用独特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触及了读者心灵最深处,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

除了文学作品,石黑一雄还是一名翻译家,曾翻译了不少西方文学名著,如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卡夫卡的《变形记》等。

石黑一雄深厚的文学功底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石黑一雄的作品在国际上也备受关注,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享誉全球。

他的作品所获得的奖项也不在少数,如法国最高文学奖“梅迪奖”,以及意大利“斯特里吉国际小说奖”等。

石黑一雄是一位备受推崇的日本当代作家,他的作品在文学界和读者中都广受好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a i n t he c o n t e x t o f e o n t e m


பைடு நூலகம்
p o r a r y m u l t i c u u r a l i s ma n d g l 0 b a i z
s h i g u r i a J 1 。 r p h a n s h u s a c q u i r e t h e c u u r a l i m p 。 r t 0 f
拉 克 奖及 2 0 0 5全 国书评 界大 奖 ) 。六 部作 品尽 管
说, 石 黑 一雄笔 下 的孤儿 可 归为 两大类 : 事 实上 的 孤儿 如《 上海孤儿》 中 的班 克 斯 及 《 不要让我走》 中的克 隆人 ; “自我流 放型 ” 孤儿 如 《 盛世 遗 踪 》 中
的 文 化 内涵 。
关 键 词 :石 黑 一雄 ; 孤儿; 离散 ; 全球 化 ; 多元 文化 主 义 中 图分 类 号 : G 1 0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7 3 3 X( 2 0 1 5 ) 0 5一O l l 3— 0 5
Or p ha n I ma g e a nd Di a s p o r i c The me i n Ka z uo I s hi g ur o’ S Fi c t i o n
Ab s t r a c t : I n h i s f i c t i o n,K a z u o I s h i g u r o p o r t r a y s a s e ie r s o f o r p h a n s .S o me o f t h e m f a l l i n t o o ph r a n a g e d u e t o t h e wa r o r p a r e n t a l d e a t h. a n d o t h e s r wi l l t h e ms e l v e s t o b e“ e x i l i c ”o ph r a n s .T h e s e o ph r a n s a r e a me t a p h o r o f t h e i n e v i t a b l e e x p e i r e n c e i n i n d i v i d u a l g r o wt h,t h a t i s ,e v e r y o n e n e e d s t o f a c e t h e wo l r d a s a n o r p h a n .At t h e s a me t i me t h e o ph r a n i ma g e e mb o d i e s t h e t h e me o f d i a s p o -
山景 》 ( 温 尼 弗 雷 德 ・霍 尔 比奖 ) , 《 浮 世 绘 艺 术

孤儿形象的类别
石黑 一雄 的第 五 部 小 说 《 上海孤儿 》 的 书 名
凸显 出孤 儿形 象在 其作 品 中的分 量 。纵观六 部 小
家》 ( 惠特 布 雷德 奖 ) , 《 盛 世遗 踪 》 ( 布 克奖 ) , 《 不 可 安慰 的人 》 ( 契 尔特 纳姆 文学 艺术 奖 ) , 《 上 海孤 儿》 ( 惠 特布 雷德 奖 ) , 《 不 要 让我 走 》 ( 亚瑟. C . 克
在 当代 英 国 族裔 作 家 群 中 , 日裔 作 家 石 黑一 雄 的作 品以其 独特 的叙 事手 法 、 细 致入 微 的描写 、 舒 缓 流 畅的语 言 , 以及 略 带 伤感 的语 调 而 受 到 众
陷 或行 为上 的失 误 , 回忆 于 是 成 为 了一 种 认 识 自 我 的途 径和疗 伤 方式 。不 断为记 忆 的伤痛 所 困扰
。 ‘ _圜 I f



l o nl a l l s m a n u p o s t mo a e r ms m・
Ke y wo r d s : Ka z u o I s h i g u r o ;o r p h a n;d i a s p o r a;Gl o b li a z a t i o n;Mu h i c u h u r a l i s m
的主人 公也 在 承受 着 来 自于 内心 的漂 泊 与 放 逐 , 他 们在 不 同程度 上 都 处 于 孤 儿 的状 态 中 , 试 图寻
找心灵 的驻 足之 地 。

多读 者 的追捧 。从 1 9 8 2年 发 表 第 一 部 长 篇 小 说
《 荒凉山景》 以来 , 石黑一雄已有六部长篇小说 问 世。且每部小说均 获得 过各种文学 奖项 : 《 荒凉
石 黑一 雄 作 品 中的 孤 儿 形象 与离 散 主 题
郭 德 艳
( 天津外 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 , 天津 3 0 0 2 0 4 )

要: 石 黑一雄作 品中塑造 了一 系列的孤 儿形 象, 其 中有 因为战争或 因父母 双亡而 沦落为孤 儿 , 也有“自我流放 型” 的
孤 儿。通过孤 儿形 象, 作 家表 达 了个体在成长过程 中的必然 经历 , 即每个人都要 以孤 儿的状 态面对 生活。 同时, 石 黑一 雄 以孤 儿 身份 寓意 了当下多元 文化 与全球化 背景 下的“ 离散 ” 主题。孤 儿形 象也 因此 具备 了后 殖 民主义与后 现代主 义
GU0 De — y a n
( S c h o o l o f E n g l i s h S t u d i e s , T i a n j i n F o r e i g n S t u d i e s U n i v e r s i t y , T i i n g 3 o o 2 0 4 ,C h i n a )
另一部以原子弹爆炸后的长崎市为背景的小说浮世绘艺术家并没有特别刻划孤儿形象但主人公大野增次与上海孤儿中的班克斯盛世遗踪中的史蒂文斯及不可安慰的人中的瑞德一样都视工作为其人生的核心内容从而疏忽了对子女的照顾若非已出嫁的大女儿不断地旁敲侧击大野增次永远不会意识到小女儿的婚事受阻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在太平洋战争中服务于日本的军国主义以政治宣传画激发日本年轻人的帝国热情投身到日本的侵略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