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政治》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等领域的经济活动。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全球经济体系的运作和影响因素,并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2. 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包括比较优势理论、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3. 熟悉国际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了解国际收支和汇率的形成机制;4. 分析国际经济政策对国内和国际经济的影响;5. 培养科学的国际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国际经济学的定义与范畴;- 主要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 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解释;- 因素禀赋理论和要素流动理论;- 基于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政策与保护主义;- 自由贸易与多边贸易体制。
3. 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汇率与汇率制度;- 国际金融市场的结构和功能;- 资本流动与跨国投资。
4. 国际收支和汇率- 国际收支的计算与分析;- 汇率决定理论;- 汇率制度与汇率政策;- 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影响。
5. 国际经济政策- 国际经济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贸易政策与关税措施;- 金融政策与汇率管理;- 跨国公司与外国直接投资。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 讲授:通过讲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2.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他们对国际经济问题的思考和分析;3.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4. 文献阅读:推荐相关学术论文和书籍,鼓励学生深入阅读和批判性思考。
五、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40%):包括课堂参与、课堂小测验等;2. 作业(20%):包括课后练习、案例分析等;3. 期中考试(20%):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理解和应用能力;4. 期末论文(20%):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国际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当代国际经济与政治
当代国际经济与政治第一讲当代世界的经济第一节.世界经济及其主要行为主体世界经济有两层含义,广义的含义是指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即各国经济的简单相加;狭义的含义,是指生产力的发展突破了在一个国家区域内的自给自足、画地为牢的状态而越来越具有了社会化、国际化的属性,最终使得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的经济组成相互关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有机整体,这个意义上的―世界经济‖实际上代表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阶段。
这里所用的―世界经济‖是用其狭义的含义。
一、世界经济的行为主体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作用和影响的实体。
它具有以下特征:其一,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其二,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其三,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其四,拥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国际行为主体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以其基本职能和活动领域为依据,国际行为主体可以分为世界经济行为主体和世界政治行为主体。
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行为主体主要有三类:主权国家、国际经济组织和企业即跨国公司。
国际经济组织按照其活动区域和影响力分为全球性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组织。
其中世界经济组织的地位较高、作用较大。
在当今具有较大影响的世界经济组织主要有世界贸易组织(前向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
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政府间国际金融组织。
它成立于1945 年12 月,是布雷顿森林协定的产物。
1947 年11月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但在经营上仍然维持独立运作。
以固定汇率制度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系瓦解后,1976 年国际货币基金理事会在牙买加召开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确立了浮动汇率合法化的―牙买加体系。
‖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拥有会员150 多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起着枢纽和核心的作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本宗旨和首要任务是,保持汇率的稳定的维护国际收支的平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对于加强国际货币的合作、建立多边支付体系、稳定国际汇率、促进国际收支的调整进程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国际政治与经济 第一章
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要进入世界政治与经济这个学科的大门,把握 国际关系的本质,认清其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必由之路就是熟悉国际关系的历史经验,掌握 有关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西方学者从西方立场和角度探索国际关系发展 的本质和规律,提出的理论和主张,推动了西 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学者则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参考了 西方国际关系有益的成分,形成了一系列关于 国际主权、国际利益、国家力量和国际合作等 方面的理论和思想。
17
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
现实主义认为,像社会的一般现象一样,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 的法则的支配。 用权力界定利益之概念,是帮助现实主义找到穿越国际政治领 域的途径之界标。 现实主义认为,被界定为权力的利益这一概念是普遍适用的客 观范畴,但是,它并不赋予这个概念一个永久固定的含义。
18
现实主义明白政治行动的道德意义,它也清楚在道德 要求和政治行动成功的条件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 突,现实主义坚持认为,普遍的道义原则在抽象的普 遍形式下,是无法适用于国家行为的,必须把道义原 则渗透到具体时间和地点的环境中加以贯彻。 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特定国家的道义原则与普天下适 用的道义原则等同起来。
9
三、 国家力量
国家力量,又称国家实力,因其是各种要素的综合,所以今 天又被经常叫做综合国力。它既包括已有实力,也包含潜力 及其转化为实力的机制。 1. 国家力量的构成 国家力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力量,或称为硬 实力;另一类是非物质力量即精神力量,或称为软实 力。
国家的物质力量包括以下6个方面: 人口 领土 自然资源 经济力量 科技力量 军事实力
可以是地区性或全球性的多边合作,既可以是彼此间的默契,也可以是
经常性的对话与协商,既可以是通过条约或协定,也可以借助于常设机 构的国际组织。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课程编码:C050610 开课单位:经济与政治学院开设学期:第五学期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选修总学时数:共54学时,其中讲授54学时,实验0学时周学时数:3适用专业:经济学本科编写时间:2013年12月先修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参考教材:李坤望主编《国际经济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本课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本课程教学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整体体系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前导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后续课程经济管理类课程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4学时)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1.基本要求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主要分析工具,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贸易利益1.基本要求(1)了解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2)掌握生产等可能边界、社会无差异曲线;(3)掌握封闭条件一般均衡的条件和均衡解、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了解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4)熟练掌握开放条件一般均衡的条件和均衡解和国际均衡价格;(5)掌握贸易利益的衡量和贸易利益的分解。
2.重点、难点重点: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开放条件一般均衡的条件和均衡解和国际均衡价格难点:封闭条件一般均衡的条件和均衡解、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开放条件一般均衡的条件和均衡解和国际均衡价格3.说明:重难点教学拟采用讲授、图示和讨论的方法4.重点考核内容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国际贸易的起因1.基本要求掌握国际贸易的起因。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了解,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了解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演变。
2. 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能够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政治经济学概论- 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2.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价值理论- 边际效用理论- 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3.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市场供求关系- 市场竞争与垄断- 政府干预与市场失灵4. 政治经济学的政治体制-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公共政策与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比较5. 政治经济学的国际视野- 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全球化与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学问题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讲授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观点。
2.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实际案例和问题。
3. 小组研究:组织学生参与小组研究项目,提高团队合作和研究能力。
4. 实践教学:组织实地考察或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政治经济学实际运用的理解。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1. 教材:《政治经济学导论》2. 参考书目:- 《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案例分析》- 《政治经济学概论》六、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课堂参与与作业表现(占总成绩15%)。
2. 期中考试:闭卷笔试(占总成绩30%)。
3. 课程论文:撰写一篇政治经济学相关的研究论文(占总成绩25%)。
4. 期末考试:闭卷笔试(占总成绩30%)。
七、教学团队主讲教师:XXX助教:XXX八、其他要求1. 学生参加课程前需提前预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课程作业和论文需按时完成,不得抄袭或剽窃。
3. 学生应保持课堂纪律,不得影响他人学习。
以上为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安排仅供参考,教学团队有权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统编普通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教材内容探析
统编普通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1《当代国际政治
与经济》教材内容探析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教材的内容包括:
一、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基本概念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介绍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基本概念,比如国家和政府、联合国、世界主权和权利等。
二、国家之间关系相互影响
这部分主要介绍国家之间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如友好、敌对、均衡等,以及各国之间相互影响的途径和影响因素,比如政治、经济、军事等。
三、贸易的演变及其影响
这部分主要介绍当代世界贸易的演变,比如联合国贸易和反垄断条约、世贸组织以及对外贸易发展对当代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影响等。
四、当代国际金融
这部分主要介绍国际金融体系发展历史,比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汇率机制等,分析当代国际金融现象及其影响,以及国际金融融资方式的发展等。
五、经济规划的基本原理
这部分主要介绍经济规划的基本原理和各种规划方式,比如国有经济和全国经济规划、市场经济和宏观经济调控等,并分析它们在当代国际政治和经济中的应用。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第四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一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一、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较快增长及其原因(一)、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经历1、恢复阶段(二战结束到50年代初)2、高速发展时期(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3、“滞胀”阶段(1973-1982年)4、调整阶段(1983-冷战结束)5、结构性转变时期(冷战结束至今)(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地位和发展特点1、在世界经济的许多方面占居主导地位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3、发展的波动性越来越小4、产业结构产生了深刻变化(三)、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的原因1、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2、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3、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和经济协调的加强。
4、对第三世界廉价原材料的掠夺5、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6、同社会主义国家竞争的推动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一)、调整了产权关系(二)、调整了劳资关系(三)、调整了分配关系(四)、经济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计划化(五)、在各种国际经济活动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联系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模式(一)、美国的宏观需求管理模式(二)、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三)、法国的指导性计划模式(四)、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困难和深层矛盾(一)、现实困难 1、经济周期停滞和经济危机的痼疾2、失业率居高不下3、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持续扩大(二)、深层矛盾1、个别企业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2、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第二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一)、西方国家政治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1、议会制度2、行政制度3、司法制度4、政党制度5、选举制度(二)、政体的主要类型1、君主立宪制2、民主共和制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化(一)、政治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二)、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多层次化(三)、阶级矛盾和斗争趋向缓和(四)、各种社会运动不断发展(五)、政党的纲领和政策趋向中庸(六)、利益集团和大众媒体在当代西方政治生活中作用加强(七)、分权制衡机制发生变化,行政权力膨胀(八)、主流政治思潮和非主流政治思潮出现了新的特点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实质及存在的社会政治问题(一)、资产阶级民主只是形式上的民主(二)、政治冷淡主义突出(三)、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四)、两极分化(五)、种族问题突出(六)、精神和信仰危机(七)、社会犯罪(八)、极右翼势力抬头第三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战略和政策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和实质(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关系中一致和协调是主要的(二)、其它发达国家对美国的霸道行径也进行了一定的批评和斗争(三)、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和变化(一)、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1、杜鲁门时期(1945—1953年)2、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961年)3、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年)(二)、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1、尼克松、福特时期(1969—1977年)2、卡特时期(1977—1981年)(三)、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1、里根时期(1981—1989年)2、布什时期(1989—1992年)3、克林顿时期(1993—2000年)4、小布什时期(2001年—)三、西欧的对外政策(一)、50年代追随美国反苏反共(二)、60年代联合与自主的倾向增强(三)、70年代到80年代末期,西欧的独立自主倾向进一步增强(四)、冷战结束后,欧洲联盟力争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四、日本的对外政策(一)、战后初期的“追随外交”(二)、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的“经济外交”(三)、70年代的“多边自主外交”(四)、80年代后,谋求政治大国步伐加快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1、联盟关系2、合作关系3、竞争关系(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第五章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一节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及其意义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及其标志(一)、第三世界的含义(二)、“第三世界”概念的提出与发展1、1952年法国学者索维首次提出第三世界的概念2、1974年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3、1974年邓小平在特别联大会议作了关于“三个世界”的发言(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四)、第三世界崛起的标志1、1955年亚非会议的召开2、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3、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二、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是促使世界格局演变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二)、维护世界和平的支柱和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军(三)、第三世界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市场(四)、第三世界的兴起深刻地改变着联合国的面貌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经验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成就(一)、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1、发展的准备阶段(1945—1955年)2、起飞阶段(1956—1965年)3、高速增长阶段(1966—1973年)4、开展石油和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阶段(1973—1980年)5、停滞阶段(1981—1989年)6、持续增长阶段(1990—1997年)7、调整阶段(1998年-现在)(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取得的成就1、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获得高速增长2、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3、进出口结构有所变化,对外贸易额有较大的增长4、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5、民族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自主性不断增强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一)、初级产品出口战略(二)、进口替代战略(三)、出口导向战略(四)、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五)、可持续发展战略三、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调整与改革(一)、战略调整(二)、结构调整(三)、体制改革(四)、对外开放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债务问题(二)、粮食问题(三)、人口问题(四)、环境问题五、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和教训(一)、国家宏观调控必须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二)、必须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三)、必须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四)、必须把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可持续发展相统一(五)、必须把政治经济变革和社会稳定相统一(六)、经济改革必须与政治改革相适应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政治进步与存在的问题一、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政党制度(一)、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制1、共和制政体(1)、议会共和制(2)、总统共和制2、君主制政体(1)、议会君主制(2)、绝对君主制(3)、二元君主制3、军人政权4、政教合一神权政体5、部落酋长制政体6、党政合一制(二)、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制度1、一党制2、一党优势制3、两党制4、多党制5、无党制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思潮(一)、民族主义(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四、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定及其因素(一)、民族问题(二)、宗教问题(三)、政治派别和政治权力的问题(四)、专制独裁统治(五)、外国的干涉及国际的影响问题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政策对外关系一、发展中国家普遍奉行和平、中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南北关系(一)、南北关系的由来与发展(二)、冷战后南北关系的新特点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南南合作(一)、南南合作的主要形式1、建立了各种区域性合作组织2、贸易合作3、货币金融合作4、劳务和技术合作(二)、南南合作的意义1、发展民族经济2、实现经济独立3、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四、发展中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一)、发展中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新型的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二)、发展中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联合反帝、反霸的主要和基本的依靠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工作的基本立足点(三)、发展中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六章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一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及其巨大贡献一、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突出发展1、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1)、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发展速度比较快(2)、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3)、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在政治上,各国废除了旧的剥削制度,建立了具有本国特点的无产阶级政权,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3、社会主义国家在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巨大成就(二)、社会主义国家对人类进步与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1、改变了世界格局,壮大了人类社会进步力量2、对世界经济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3、对世界民主化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4、促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5、社会主义是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力量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一)、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二)、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三)、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探索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动因与实质(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动因1、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苏联模式阻碍了各国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主要动因2、东欧国家想摆脱苏联的控制也是一条重要动因3、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和在苏联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客观上促进了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4、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及其领导人洞察到世界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促使其改革的动因(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经历的阶段1、尝试阶段(50年代初期-60年代初)2、深入发展阶段(60年代初-70年代中)3、全面改革并遭受挫折阶段(70年代中-80年代末)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调整(一)、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1、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3、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二)、1、朝鲜2、越南3、老挝4、古巴第三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其原因和教训(一)、东欧剧变的原因1、照搬苏联模式,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2、各国执政党建设存在严重问题,经济、政治政策失误,是东欧剧变的内在原因3、长期以来苏联东欧关系的不正常和戈尔巴乔夫调整东欧政策对东欧剧变产生了深远与直接的影响4、西方多年来对东欧进行和平渗透,以及在1989年东欧剧变中的推波助澜是东欧剧变的外部原因(二)、苏联剧变和解体的原因1、传统的高度集权的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动摇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是导致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根本原因2、苏联党长期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及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3、苏联长期实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庞大的军费开支与援外开支使得国家经济不堪重负,也是促使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4、新的国际形势下,西方国家加强了“和平演变”攻势,是苏联剧变和解体的外部因素(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1、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集中全力发展生产力,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必须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方向3、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接受群众监督4、必须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相结合5、必须对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和颠覆活动高度警惕二、社会主义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一)、苏东剧变只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次曲折,不能改变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局部失败,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展(三)、苏东剧变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四)、在经历了挫折和磨难之后,只要我们能正确总结经验教训,必将使社会主义更加成熟和充满活力,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三、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课题(一)、新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挑战和机遇(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第二个重大的挑战和机遇(三)、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和平竞赛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第三个重大的挑战和机遇(四)、苏联东欧剧变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第四个重大挑战和机遇(五)、社会主义国家正在进行的自身改革带来的重大挑战和机遇第七章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一节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概况一、东欧国家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前景(一)、经济转轨的方式1、激进的休克疗法2、渐进的经济转轨(二)、经济转型付出巨大代价的原因1、认识上的失误2、各国政策失误造成的管理混乱和失控3、长期积存下来的结构性障碍4、政治制度转型与经济转型同时并进,政局动荡多变1、西方承诺迟迟不兑现(三)、经济转轨仍面临许多问题1、各国制度建设滞后2、市场机制不健全3、基础设施薄弱4、经济增长缺乏后劲2、政府宏观调控不力二、东欧国家政治转轨与社会政治发展趋势(一)、政治转轨的几个阶段1、多党制建立阶段(1989~1992年)2、多党议会民主框架形成阶段(1993~1995年)3、多党议会民主制巩固和完善阶段(1996年至今)(二)、存在的政治社会问题1、社会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加剧2、贪污腐化、社会犯罪问题严重3、人民的政治热情趋于冷淡,政府威信降低三、东欧国家外交政策调整与外交关系走向(一)、战略目标西移,东欧国家普遍把“回归欧洲”作为首要的政治和外交目标(二)、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保持正常国家关系,中东欧国家之间加强区域合作(三)、加强与中国等亚太国家的关系四、独联体与独联体国家政治经济概况(一)、独联体与独联体国家政治经济概况(二)、独联体各国对独联体政策的演变1、成立之初,各成员国存在着强烈的“独”的倾向2、自1993年以来,独联体内部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联”的趋势(三)、独联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虽签订了大量的协定,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却寥寥无几2、如何实行一体化,各国存在很大分歧3、在俄罗斯与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关系中矛盾多,且俄罗斯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独联体其它成员国对俄罗斯存在着戒备心理第二节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和外交一、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一)、俄罗斯经济体制的转轨1、实行紧缩政策,控制通货膨胀2、通过经济自由化,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3、通过大规模私有化实现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造(二)、经济一波三折,逐步走向恢复(三)、普京政府振兴经济的基本构想和政策二、俄罗斯的政治转轨与社会政治状况(一)、确立以西方的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的西方民主政治体制(二)、进入普京时代的俄罗斯政治1、采取措施进一步改革和加强联邦制2、加强了总统权力的政党基础3、重点惩治金融、工业和媒体寡头的非法行为,使国家政权重新“国有化”4、重拳打击车臣等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三、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对外关系(一)、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演变1、“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破产2、“双头鹰”外交政策的出台3、普京外交政策的特点(二)、俄罗斯的对外关系1、俄罗斯不断巩固与独联体的关系2、外交重点在欧洲3、重视改善俄与美国的关系4、俄罗斯不断发展与亚太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第八章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第一节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调整一、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对外关系(一)、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期:联苏反美,结成反帝统一战线1、“另起炉灶”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一边倒”(二)、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末期:“两个拳头打人”(三)、从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一条线”战略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一)、中国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1、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确立了战争与和平的新观念2、中国调整了“一条线”战略,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内容,即真正不结盟的方针3、中国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新构想(二)、中国外交的新局面1、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取得巨大发展,进入了建国以来最好、最稳定的时期2、中美关系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3、中国同西欧的关系在改革开放后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4、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不断加强第二节中国对政策的宗旨、原则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及其新发展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目标(一)、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二、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四、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一)、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三)、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出发点是谋求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五、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战略问题的思想(二)、关于中国永远不称霸,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三)、关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思想(四)、关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思想(五)、关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思想(六)、关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解决领土争端的思想(七)、关于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的思想(八)、关于新旧格局转换时期“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思想六、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的发展(一)、全面把握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坚持时代主题的判断,高举和平和发展两面旗帜(二)、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全方位地发展与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关系(三)、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提高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四)、把握科技革命发展的新趋势,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五)、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六)、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七)、致力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谋求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第三节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作用一、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一)、新中国的成立,是战后雅尔塔体制中唯一一个不是由美苏安排的大事件,粉碎了美苏控制中国的阴谋(二)、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三)、激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革命斗争,促进并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持续高涨,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瓦解(四)、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二、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与作用的扩大(一)、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惟一的发展中国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二)、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稳定国际局势,抑制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世界上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国家(三)、在经济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经验;在政治上,加强了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四)、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多边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积极而主要的作用三、中国在当今世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中国在当今世界面临的机遇1、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和平就是发展的最大机遇2、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我们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提供了重要条件3、国内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发挥更大作用的内部保障4、高新技术革命和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世界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二)、中国在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还在不断发展,世界和平还面临着威胁2、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势必面临激烈的来自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实力方面的竞争压力3、与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和对立将会使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面临一定的困难4、从国内来看,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仍然是基本国情5、至今,祖国的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11。
(完整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大纲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一)课程代码 B11090021(二)课程名称(含英文名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Contemporary World Economy and Politics(三)修读对象:全校本科生(四)总学时与学分:18学时 1学分(五)考核方式:考试(六)相关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七)内容提要(不超过200字)通过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当前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外交政策的目标、原则以及对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主张等,使学生了解战后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变化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及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和认识主要国际力量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它们的对外战略;了解和认识苏联东欧国家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全面认识我国的外交战略、方针,我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教学中有较多的课堂提问。
适当布置课外阅读和作业,使课堂学习与自学结合起来三、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理论教学:18学时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选用教材:冯特君.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三版)[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主要教学参考书:1.李景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程毅等主编.国际经济与政治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俞正梁.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马宽,苏杭等编著.“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案例式专题教学教师用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五、理论教学内容(分章节编写,包括主要讲授内容、学时分配、教学重点与难点、练习等)(一)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主要讲授内容第—节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一、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二、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转变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第二节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6.1认识经济全球化教学设计高二政治《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
2.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3.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全球化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2.案例展示:展示一些与经济全球化相关的图片、数据和实例,如跨国公司的全球分布图、全球贸易增长趋势图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存在和影响。
3.引入时事:结合当前热点新闻,如中美贸易战、一带一路倡议等,说明经济全球化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概念理解程度不同,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引导和讲解,使他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得到提高。
2.学生在分析经济全球化问题时,可能存在思路不清晰、观点片面等现象,教师需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经济学基本观点进行全面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学生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可能受到社会舆论和网络信息的影响,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全球观念,增强国家认同感。
3.案例分析,深化理解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全球化案例,如中美贸易战、一带一路倡议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课堂总结,巩固知识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全球化现象。
5.课后作业,拓展提高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概念解析:详细讲解经济全球化的定义、表现形式、影响因素等基本概念,使学生对其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
国际经济与政治
国际经济与政治国际经济与政治互动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各权力的互动系统。
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国际经济和政治更加紧密联系,甚至可以说紧密相关。
国际经济上,各国互相制衡,调整经济体制,推动自由贸易,开展对外投资等一系列行动。
政治方面,各国也互相影响,制定国际政策,维护外交关系,参与国际组织等。
这些行动彼此交织,相互影响,而且都不是孤立的,都在国际环境中发展。
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际市场对国际政治的影响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推行,市场效率远高于政治效率,制定经济政策的影响力不断增长。
因此,各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越来越需要严格遵从国际经济规则。
而国际市场上的市场行为不受政治干涉,政治扮演的最大角色是保证市场的充分竞争和公平,避免市场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的行为。
此外,国际市场也给予政治更大的施展空间,政治拉拢和排斥也常常在国际市场上进行。
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金融体系的作用国际市场秩序同样需要国际市场规则的制定和执行。
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金融组织是国际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同时这些组织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基础。
在当前世界经济情况下,将贸易自由化和国际扩张组织统一起来,构建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正是国际政治和经济协调的重要手段之一。
国际经济周期与国际政治危机密切相关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使国际经济间联系更加紧密。
周期性经济波动也是跨国经济高度相关性的一个方面。
因此,国际经济周期也会影响国际政治的稳定。
世界经济的一旦出现衰退,就会引发各国之间对贸易、货币和资源的注目,国际政治就会出现大的变动。
例如,最近,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较大冲击,随之而来的就是各国政府在维护公共健康和防疫安全的同时,也要在自身财政上做出相应的投资和保障,这对国际经济和贸易的体系来说将是严峻的考验。
跨国公司和中央集权系统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和转移,越来越成为跨国经济机构。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情况课程中文名称: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World Politics and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总学时:46 讲课学时:46 实验学时:0周学时:4学分:2.5授课对象:全日制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二、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当今国际问题的重要论述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和认识主要国际力量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的对外战略;了解和认识苏联东欧国家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全面认识中国的外交战略、方针、政策与国际地位和作用,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信念。
三、教学基本要求第1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及其演变1.1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1.2 战后初期至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基本要求:掌握政治格局分析的相关理论,了解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基本趋势、原因,把握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一般结构和特征。
第2章战后美国2.1 美国的历史和美利坚式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2.2 战后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特点2.3 美国的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基本要求:了解美利坚式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了解当代美国经济政治的新变化,掌握美国独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内涵和演变轨迹。
第3章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3.1 日本简况3.2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及其原因3.3 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3.4 战后日本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基本要求:了解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原因、特点,认识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
第4章一体化的欧洲4.1 西欧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概况4.2 欧洲一体化4.3 战后西欧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基本要求:认识欧洲由分裂走向整合的过程及原因,了解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经济与政治》教学大纲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国际经济与政治》是为三年制和四年制的高职生开设的选修课,以国际社会这个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国际社会(国际经济、国际政治以及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信念。
二、课时分配本课程总课时32,具体分配如下: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第一节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2课时第二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 2课时第三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课时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第一节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课时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 2课时第三章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一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2课时第二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2课时第三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战略和政策 2课时第四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一节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意义 1课时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经验 1课时第三节发展中国家政治进步与存在的问题 1课时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 1课时第五章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一节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探索 1课时第二节苏联东欧巨变的背景﹑原因和历史教训 1课时第三节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和外交 2课时第六章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第一节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调整 1课时第二节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原则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 1课时第三节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2课时机动 2课时总计 32课时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第四节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世界经济的含义、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行为主体。
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组织、世界银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世界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功能和特点,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影响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一系列欧亚国家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苏联东欧各国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相抗衡的力量。
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加速发展。
战后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贸易、金融和国际投资的迅速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与改革方兴未艾。
第二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经济全球化不等于资本主义化,但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十分明显。
经济全球化可以有两种发展趋势。
要趋利避害,赋予经济全球化以互利合作的内涵,促其健康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
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一些全球性经济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发展中国家的各国经济发展也严重不平衡。
重点:经济全球化难点:能源、生态环境等一些全球性经济问题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第一节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当代世界政治的基本构成。
当代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及相互关系。
联合国、欧洲联盟、非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内涵。
两大阵营的形成、对峙使两极政治格局成为现实。
第三世界的崛起、中苏关系的破裂、美欧日政治关系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两极政治格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导致了两极政治格局终结,世界政治格局进入重新确立新格局的过渡期。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
大国关系深入调整,进入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衡、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的新的发展时期。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重点: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与终结难点:恐怖主义与民族、宗教矛盾第三章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一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得到了长足发展。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和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来干预经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度发达,产业结构先进。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在西方形成了四种主要经济模式。
这四种模式对现代市场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进行的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本质上仍然是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和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
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议会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核心,行政制度是资产阶级统治的主要工具,司法制度为资产阶级统治提供了合法依据和法律保障。
战后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有两党制和多党制。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复杂化、多层次化;阶级矛盾和斗争趋向缓和;各种社会运动不断发展;分权制衡机制发生变化,行政权力膨胀;利益集团和大众媒体在当代西方政治生活中作用增强;主流政治思潮和非主流政治思潮出现了新的特点。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仍然突出。
第三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战略和政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具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实质。
战后美国谋求领导和控制世界的全球战略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单边主义横行。
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对外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重性。
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及其外交政策调整; 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步伐加快。
重点: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的调整美国的单边主义外交难点: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的新特点第四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一节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意义第三世界概念的提出及其涵义。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和旧殖民体系的瓦解。
万隆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是第三世界崛起的三个里程碑。
第三世界的兴起,对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经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畸形的经济结构有所改变,民族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经济自主性和经济实力有所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出现了不同类型。
当前发展中国家经济仍然面临许多严峻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政治进步与存在的问题发展中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各不相同,且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取得明显的成就。
发展中国家政党制度复杂,存在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等政党制度。
战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政治思潮,但绝大多数具有民族主义的性质。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发展中国家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普遍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对外政策的重点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战后南北关系的主要表现。
冷战后南北关系中政治问题日益突出,南北经济“数字化鸿沟”加大,矛盾出现新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后,南南合作明显加强。
冷战结束以来,亚非拉各洲的地区性组织发展迅速,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内容和合作伙伴出现了多样化;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调整了战略,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重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难点:南北关系与南南合作第五章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因。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改革和探索中成功的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发展模式。
第二节苏联东欧巨变的背景﹑原因和历史教训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震荡。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三节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和外交俄罗斯经济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总体上在衰退和危机中徘徊。
2001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出现了发展和增长的势头,经济发展潜力仍然巨大。
普京政府振兴俄罗斯经济的基本构想。
俄罗斯的政治转型过程。
1993年新宪法确立了以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的西方民主政治体制。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地方主义膨胀,极端民族主义泛滥。
普京政府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和控制。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
重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难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第六章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第一节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调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确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着重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关系。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开放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对外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二节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原则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
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加强和巩固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形成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经验。
第三节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世界上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国家。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在政治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