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庄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
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作者:居莉丹文章来源: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点击数:58 更新时间:2008-12-3摘要: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认真进行实践探索,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可以从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中开发。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它是一种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性。
①如何让这样一门不是学科课程的必修课程真正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让学生的经验得到丰富、生活方式得到完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我们指导老师也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认真进行实践探索,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
一、掌握课程资源及课程资源开发的概念目前,有关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很多,但并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
总的来说,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
综合两种观点,可以将课程资源视为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课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综合,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学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但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
所谓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质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
②二、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特点及类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规定性,与此相对应,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也具有了其他课程资源所欠缺的特征:广域性、动态性、开放性和生成性。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2010-11-08 10:04 大中小《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社会发展与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综合化”的共同趋势。
为了适应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体现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由此看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对原来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性突破,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教育实现自身变革的必然选择。
2、学校地方教育特色发展的需要。
我校位于桥林镇福音社区内,其社区可以为我校提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丰富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社区资源,加强学校与社区互动,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与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实践,体现地方特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立志建设家乡、回报社会的信念。
开展课题研究,较好地结合了师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兴趣浓,可操作性强。
许多老师和学生家长都生活在本社区,对社区资源的开发研究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师资队伍”。
近几年,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许多具有社区特色的“实体”如“雨后春笋”,为我们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充足的“研究基地”,使社区实践活动成为可能。
3、丰富学校教育资源的需要。
新课程给基础教育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作为新课程一大亮点的综合实践活动,集中反映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校级课题”申报表表一
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校级课题”申报表
(表—)
说明:
1.本表需由“校级课题”主持人认真仔细填写,报送给校教科室存档。
2.“编号”由学校教师开展中心统一编定。
主持人限1人,课题组成员限3人以内。
3.本表中类别可分为“德育(班主任工作)、教学管理、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其它”等12类。
4.校级课题的研究周期一般为年。
过程管理分申报、开题、中期评估、结题四个节点;开题在申报立项后一个月内,研究过半时进行中期评估,结题在学年结束时。
申报表(表二)
1、 通过研究,建立了小学科学STEM 课程。
2、 通过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开展。
3、 通过研究,形成了开发和实践STEM 课程的体系、策略。
研究目标
(概括地说
明研究要解
决的问题、
及问题解决
的预期状
态。
)
学校教科室
意见(是否
单位盖章负责人(签字):
同意立项)
年月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作者:潘霞云来源:《天津教育·下》2018年第10期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产生了一项新课程形态,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小学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调要紧密地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周围社会进行联系,引导学生积累知识以及对知识进行综合性实践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综合实践素质的发展。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保证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强化对学生的引导,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考虑到课程教学的特点与要求,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开发和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立足学校,利用学校实践活动挖掘课程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纲要中已经明确提出并且特别强调,活动的实施要注重展现各所学校的特色,促进学校特色的深化。
学生是学校教学和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要想从学校当中挖掘课程资源,需要考虑到学校的特色和建设方向,为学生展示自我搭建平台。
学校当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要想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就必须因地制宜,与学校特色相结合。
比方说,学校坚持以德育为核心,积极打造德育阵地,那么学校的特色就是德育教学。
所以在挖掘课程资源时,需要考虑到学校在德育方面的优势,组织丰富多样的德育實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另外,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建设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而教师可以充分抓住这一重要的时机,结合校园文化活动这一重要的资源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让教育事半功倍。
又如,学校如果要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之类的活动,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宝贵的活动资源,设置“艺术节我能行”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艺术节上尽情展现自己在书画、歌舞、演讲等多方面的才华。
(论文撰写参考)资源整合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非指定领域案例开发的理性思考
整合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非指定领域案例开发的理性思考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张小亮目前,我国将以往学校的班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兴趣小组活动等确定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
非指定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体现的是以集体活动为特点的综合性活动。
然而,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非指定领域和四大领域的具体活动开展中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因而我们首先必须关注其独有的特点,即集体性、自主性、个性、创造性、文化性,并参照三个纬度,在此前提下对资源整合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非指定领域案例进行开发。
一、多主体的合力开发非指定领域案例开发首先要确定开发的主体对象、解决“谁开发、开发谁”的问题。
从主体上看,教师、学生、社会公众都既是开发的主体,也是被开发的对象。
激活这些主体的开发意识,是综合实践活动学科非指定领域案例开发的要途径。
(一)教师是开发的核心主体。
教师群体本就是“藏龙卧虎”之地,很多教师都学有专长,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表现突出。
教师资源是整合型综合实践活动中最有活力、最具潜力的因素,也是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要从单纯的四大领域的狭隘资源观中跳出来;其次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开发能力,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依据自身的专长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和个性;再次是学会合作,优势互补显专长,和他人形成案例开发的合力。
(二)学生是开发的关键主体。
让学生成为案例开发的主体,可以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活动安排转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我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开展一系列自主性的活动,努力发掘整合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独特魅力。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资源。
每一个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爱好和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各不相同,学生的这种多方面的差异性是一种课程资源。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锻炼各种能力的巨大源动力,如果学生对活动内容没有兴趣,则很难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预设效果。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作者:龙庭海杨怀学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22期我们许多老师一谈起综合实践活动,他们就无奈:没有课本怎么教?安全隐患怎么办?相关费用如何解决?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区生活都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
教师如果不断树立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就可以独具慧眼地捕捉一些突发事件,从学生经历感受中,在动态的生成话题中发现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还可以从一个点生发、拓展开去,开发出一个序列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从而使得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轻松、常态、有效地予以实施。
一、突发事件的序列化课程资源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身边问题有浓厚的探究兴趣。
关注学生的兴趣,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并以此作为探究的出发点,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研究性活动中。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时总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甚至直接以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生成活动课题。
有一次我正上课时,我突然发现一个同学在玩一只小鸟,旁边的几位同学也是探头探脑,早已是一副副“心猿意马”的样子。
原来是他们在进行花园卫生保洁时拾到的。
鸟儿大概是从巢里不小心掉下来的吧,又因为太小,飞不动。
孩子们一好奇,就把它捉回来藏在抽屉里。
看着孩子们这样感兴趣,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次非常好的综合实践活动契机。
在跟孩子们稍作引导后,一个有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校园里的小鸟》就诞生了。
随后,孩子们先是精心喂養这只小鸟一周,观察这只小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调查这只小鸟的种类和生活习性;然后进一步观察调查校园里鸟儿的种类及各种鸟儿的特点;随后又拓展到调查我们学校有这么多鸟儿的原因,观察学校还有那些动物甚至植物和昆虫。
此次活动从学生对一只小鸟感兴趣的突发事件提出课题,让学生留意身边的事物,调查欣赏我们的校园环境。
在这一序列的活动中呵护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让他们开始关注我们的校园、热爱我们的校园,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以说是自然有效,水到渠成。
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虎虎有生气的虎年伊始,迎来了我们新一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工作。
这个学期,我们将在原有课程实施的基础上,增添有关足球(文化)的探究活动,以期进一步彰显学校体育文化,也通过新的尝试,努力获得新的发展。
一、总体思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继续发挥年级组的协进作用,争取一个学期同一年级协同开展好一个同一主题的长线活动,在此基础上,各班再有机安排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短线活动,秉承同一年级协同进步与各个班自主活动相结合的和谐发展理念,让学生稳步地,又有个性地成长。
坚持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不放松,继续落实“理论学习摘记”、“每周活动记录”、研究课等常规工作,并切实加强《研究性学习过程实录手册》的使用,以常规工作促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在常态中挖掘老师指导、课程实施的亮点;引导老师继续开展课题的研究,在研究中提升能力,积累经验。
二、主要工作(一)理论、实践学习长抓不懈1、定期向教研组成员推荐优秀的学习材料(包括方案、案例等)。
2、坚持每位老师每月完成一定数量的理论摘记。
3、继续促进老师上网浏览一些好的网站,关注论坛讨论等。
4、积极安排老师参加市、区组织的课程实施相关活动。
(二)努力促进教师间的协作1、以老带新,安排有经验的指导老师帮助新加入队伍的成员。
2、以年级组的形式安排工作,要求同一组的成员要经常沟通。
3、召开交流会,让老师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开展研究课,促进老师对课程实施进行切实、深入地思考。
(三)继续做好资料的记录、整理和积累1、定期检查或组织交流“每周活动情况记录”。
2、除了文字,多辅以照片记录活动,利用展板等形式展示学生的作业。
3、要求每个年级组必须协同完成长线活动的一系列资料。
4、坚持把老师处理资料的情况纳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考核条例。
5、开展校信息技术课题的研究,整理、上传相应的资料。
(四)探讨与落实课题的进一步开展1、回顾前期的工作,明确后续的研究。
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05—06第二学期
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05—06第二学期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计划2006年,是“十一五”教育信息化规划落实的起始一年,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要在已有的基础上,瞄准目标,夯实基础,创出特色,服务课改,力争更大、更快的发展。
这学期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要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全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1.继续办好信息技术运用校本培训,认真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学习方法和内容,提高效果,力争老师有所收获。
2.校园电视制作、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中小学电脑作品制作等各类培训班。
二、信息技术推广运用活动1.第二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之星”评比。
2.2006年现代教育技术论文暨教学反思评比。
3.常州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作品选拔评比。
5.2006年常州市多媒体教学软件大赛。
三、课题研究1.做好“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课题选题论证工作,完成国家级、省级“十一五”课题的申报立项。
2.制定课题研究细化的实施方案。
3.全面进入课题研究。
五、校园电视1.举办校园电视制作培训班。
2.提高校园闭路电视使用效率。
4.争取参与教育电视节目《阳光365》。
六、具体工作安排:二月份:1、学校申报“十一五”课题2、组织少儿NIT证书考试培训报名三月份:1、常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2、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活动3、课题研究组与综合实践组开始联合工作四月份:1、组织教师撰写论文参加“教海探航”征文评比活动中小学信息技术优秀教学设计征集评比2、校整合之星初评五月份:1、第二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之星评比区初评活动(5月份)2、对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研活动六月份:1、组织参加常州市06年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2、区信息技术学科期末质量抽测3、少儿NIT考试和暑期组织报名4、信息技术学科期末考试7—8月份1、常州市教育技术专业研究会论文和教学反思评比活动2、中小学互动课程培训班(暑期)3、校园电视制作专题培训(新闻制作和视频资源制作)(暑期)。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设计的创新探索
综合三、尾声——展示课,让形式个性化学生将学习成果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呈现、汇报、交流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即展示课。
课题研究的价值需要通过成果展示、汇报、交流来呈现,从而产生辐射效应。
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法为多样化的成果展示形式奠定了基础。
一般展示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实物展示:作品、小报、宣传栏等。
此方式适合全体学生,简单易操作,真实易展示,有较强说服力。
(2)PPT:对于电脑操作熟练的学生而言,PPT是其首选。
PPT形象直观。
比如学生在《身边的广告》主题活动中,对“广告影响我了解”的问卷小调查,可以制作成幻灯片,将调查结果通过统计图的方式进行展示,直观明了。
(3)文字:文字展示方式适合爱好写作的学生。
可以是活动日记、心得体会、诗歌等。
(4)表演:多才多艺、善于表现的学生尤其适合这种形式。
表现形式主要有:歌唱、舞蹈、相声、小品、快板、三句半等。
(5)美篇:美篇展示美观、直观。
可以是活动过程记录,可以是活动收获展示。
通过照片与文字相结合,把美好留下。
丰富多彩的成果展示形式满足了特长不同、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和展示的舞台,让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加德纳曾这样说:“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
”我们的课堂是学生活动的主阵地,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创造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成长,让学生的个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飞扬。
[参考文献][1]张新苗.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J].江苏教育,2004(6).[2]鲁晓千.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认识与探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7).[3]黄赛芬.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的“五突出”[J].教学与管理,2006(29).(责编韦淑红)[摘要]综合实践学科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力综合发展的重要教学渠道。
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一、学校与校本课程开发背景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地处常州市东南经济开发区,学校占地30余亩,建筑面积18549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宜人,是一所保留着农村气息的省级实验小学。
现有教学班23个,在校学生1088人,教职员工63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7人。
学校教师爱岗敬业,学生淳朴好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较高。
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以饱满的热情加强校风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九五市级课题《激发学习情趣,让学生爱学、会学语文》取得良好的效果,并获市教科研三等奖,十五市级重点课题《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的研究》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提升了学校教科研水平。
目前,学校作为常州市教科研基地,正承担省级教科研课题《教学反思》的研究和省级电教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
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每年举行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个性发展和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
学校男子足球队连续数年均荣获区小学生足球比赛第一名,足球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
学校植物园四季花开,景色怡人,还有一块专门供学生劳动实践的土地,深受学生的喜爱,也能得到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广泛支持与指导。
新课程改革给教育教学发展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
在积极的应对和理性的实践中,学校管理和教学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师的教育智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发。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一大亮点,在江苏省首届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案例评选中分获课程方案与活动案例两个一等奖,多次在当地区域内介绍交流,富有校本特色的课程开发和实施情况在《中国教育报》、《课程与教学》等报刊上介绍。
这些都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的借鉴。
二、课程开发工作流程作为新生事物的校本课程,在开发、实施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我们从时代发展、师生共同发展、学校特色形成的需要出发,通过学校、社区教育资源的调查分析对校本课程需要进行了分析、评估、开发、实施。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精彩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2010-11-08 10:04 大中小《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社会发展与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综合化”的共同趋势。
为了适应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体现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由此看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对原来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性突破,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教育实现自身变革的必然选择。
2、学校地方教育特色发展的需要。
我校位于桥林镇福音社区内,其社区可以为我校提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丰富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社区资源,加强学校与社区互动,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与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实践,体现地方特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立志建设家乡、回报社会的信念。
开展课题研究,较好地结合了师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兴趣浓,可操作性强。
许多老师和学生家长都生活在本社区,对社区资源的开发研究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师资队伍”。
近几年,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许多具有社区特色的“实体”如“雨后春笋”,为我们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充足的“研究基地”,使社区实践活动成为可能。
3、丰富学校教育资源的需要。
新课程给基础教育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作为新课程一大亮点的综合实践活动,集中反映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浅谈社会实践研究与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融合
浅谈社会实践研究与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融合发布时间:2021-01-19T02:59:52.831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0年35期作者:赵茹[导读] 本篇文章通过对社会实践与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融合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一定教学意见,以期能够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 213018摘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浓厚的地方性色彩,是引导同学们探索世界提高同学们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通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能够体现出校园文化和校园的课程文化。
社会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主要方式,在整个课程体系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篇文章通过对社会实践与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融合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一定教学意见,以期能够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社会实践;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有效融合引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应当以同学们的自主选择和自主探究为基础,通过合理的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且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开展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该项活动同学们能够走出课堂,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探索世界。
因此作为教师应当积极主动的将社会实践内容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为同学们创造更多的展示机会。
本篇文章通过对该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发展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以及性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利用大量的社会实践素材来支撑活动的开展,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根据同学们生活当中的素材内容来进行问题的创设,这样能够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贴近同学们的生活,也能够让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内容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的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方面要培养同学们的综合素质,通过对课程进行进一步整合,力求培养同学们的全局性思想,使小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能够合理的利用各科所学过的知识。
不是缺乏资,而是缺少发现
不是缺乏资源,而是缺少发现——例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陶建平新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作为新课程改革一大难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反映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它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学习时间的柔软性、学习环境的扩大化都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尤其给广大农村小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综合实践活动是“无本”课程,这使得师生摆脱了“文本”束缚的同时,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而这恰恰是农村小学教师所缺乏的;传统教育的惯性和农村家长朴素的观念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取得好成绩、跳出农门,家长素质与意识远不如城市家长;农村学生不如城市孩子那样见多识广;学校教学设施设备比不上城市学校先进、完善,教师培训也与城市学校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教育评价的滞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一非考试学科。
但是,农村学生所体验的内容、师生所处的环境和教师群体的协作氛围、学校与社区的融洽关系等恰恰也是城市所欠缺的一种“资源”。
当城市孩子生活在狭小的居室中,面对繁华街市闪烁的霓虹灯,通过图像或公园认识鸟儿和花草,通过网络或书籍与人交流的时候,农村广阔的田野正向孩子们敞开博大的胸怀,鸣禽、野花、小草、飞虫与孩子们嬉戏,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展示着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音乐,和睦的邻里、众多的同伴让孩子们不知道孤独……因此,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资源,成为农村小学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乃至新课程改革的不竭动力。
一、激活教师的课程意识,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烈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及其价值决定了它更加强调教师课程意识的重要性。
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开发和利用,才能有效地保障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也才能在辛勤的探索实践中感受到专业发展的快乐。
学校组织教师理论学习与分析校情和地方教育优势资源相结合,发动教师自愿申报,填写教师信息卡,鼓励教师主动应对挑战;分别聘任班主任、学科教师、少先队辅导员等不同人员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任教师;同时吸收所有有志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一起来出谋划策、协作指导,倡导教师进行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组成由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艺术、信息技术、英语、心理教研组长等为核心的智囊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雕庄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中期报告“雕庄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课题从2004年8月开始准备,计划到2006年12月完成。
至今课题研究的实施已经过半,为更好地开展后半阶段的研究,确保这个课题在2006年12月顺利完成结题工作,我们对前阶段的工作作一个回顾、梳理。
一、课题背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中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它集中反映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因此,对于一所学校来说,能否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衡量该校新课程实施水平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非常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
综合实践活动是“无本”课程,这使得师生摆脱了“文本”的束缚,给师生开发课程资源以更大的空间;但同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又对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理论和实践表明,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很难有效地开展。
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来源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目前许多学校对此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不少案例。
然而,真正适合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素材还是极其有限的,因而课程资源的开发这一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它是这门课程顺利、成功开展的前提和保证。
自2002年春我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在具体实施上已取得一定的成绩。
有多篇案例在省、市获奖并在一定范围内交流。
为介绍和推广我校经验,天宁区教育局在我校举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现场会。
这些都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也促成教师们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概念界定(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它的基本特征是: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二)课程资源教育资源:指“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才力的总和。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1997]“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
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
”[徐继存等] 课程资源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法,按照课程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课程资源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
(三)课程资源开发指教师为了反映教育理想和目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并与教师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的前提下,整合、利用、开发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行为。
三、研究目标(一)教师增强课程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开发,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出发,开发适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课程资源。
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和利用广泛存在的课程资源。
形成一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和实践的教师队伍。
(二)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切身经验,由衷地喜欢这门课程;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得到逐步的形成和提升,会采取调查、访问、实验、与他人合作、自我反思等方法实践、活动、探究;面对各种自然情境、社会情境和自我生活中的问题,能主动地提出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学生素质得到切实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探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创新课程实施管理制度,积累成功案例,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
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一种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突出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
其中,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是课题提出时就确定的内容。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有一些课程资源并不属于上述三个范畴,所以,我们又补充了“其他资源”,以期实现对课题研究内容的完善。
五、开发途径以研究内容为中心,围绕研究内容进行研究。
(一)善于开发和利用学校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从学科学习活动中开发: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系统知识,有利于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各种才能得以发挥和发展。
2、从校园环境中开发和利用:学校环境无处没有教育的资源,图书馆、植物园、实验室、网络教室、花草树木、建筑雕塑、橱窗画廊、校纪校风等等,只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就会生发出许多具有鲜活个性的课程内容。
3、从校园生活中开发: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生生交往、师生交往以及学生自我认识也将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范畴。
(二)充分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组织和调动不同职业、不同专长的家长,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可以弥补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的局限,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指导与帮助,扩大活动的范围,最大程度的增长学生的见识,锻炼学生的能力。
2、学生家庭的图书、报刊、电脑、家庭设施等,也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被激活,成为不可或缺的资源。
3、家庭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主题的重要来源。
(三)有效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社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社区的人力资源是丰富的,因为整个社区内的人员不论从个性来看,还是从知识经验、技能素质、社会角色等来说都是多样化共存的。
2、社区物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校现已有污水处理厂、消防中队、敬老院、横墩自然村等劳动实践基地,在以后的课程资源开发中,还将进一步丰富。
(四)及时开发和利用其他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社会生活的开发和利用:社会生活里的资源也是极其丰富的,如传统节日、民间习俗、生活能力、国家大事等。
及时地关注社会生活,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增长生活的经验。
2、自然现象的开发和利用:不论是四季的更替,还是自然灾害的侵袭,学生都能直接的感受到自然界的种种变化。
引导他们关注自然,不仅能丰富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更能培养他们环保的意识。
六、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研究方法。
七、研究过程(一)宣传发动,调整好观念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其课程资源的开发必然会与传统课程形态在时间和质量观上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表现为教师的思维惯性、思想惰性和家长的功利性,对课题研究产生阻碍。
对此,学校除了通过对全体指导老师进行课程意识的通识培训和综合实践活动专题讲座外,还努力听取其他老师对该课题的意见,在讨论中寻求共识;通过召开家长会,进一步向家长宣传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课改和家庭孩子的切身利益的关系等,寻求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二)以点带面,上好研究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怎么开发?通过培训和阅读学校提供的一系列材料,指导老师心里可以比较清楚,但是最后要落实在行动上,就不是很容易的事了。
指导老师的原有水平决定了我们的研究必须要有可以实际参考的样本。
就此,我们采用了研究课的方式,组织指导老师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化抽象为具体,在讨论、学习中体会应该如何挖掘、抓住课程资源。
(三)组织交流,实施动态监控虽然有不少可供学习的书面材料,有可供学习的研究课,但在具体课程的实施、课题的研究中,指导老师们还是会碰到很多的实际问题。
为了给指导老师提供支持,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指导老师之间相互启发、共同进步,也为了了解指导老师们课题研究的情况,我校不定期的举行课题研究交流会。
组织指导老师做好研究活动的反思,在反思中寻求新的进步、新的发展,提升研究能力。
(四)及时总结,积累研究资料校课题组重视研究资料的积累,除了指导老师的指导手册,我们还收集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收集到的实物、图片、制作的项目作业等各种资料,以活动时间为单位及时归档。
八、阶段收获(二)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提升1、教师能够发现和开发课程资源。
通过两个学期的研究,指导老师们在自己的实践中逐步地了解了课程资源开发,能围绕研究内容自主地发现和开发课程资源,用自己的行动进行着一个又一个有益的尝试。
(具体开发资源见前表)2、教师间互相启发、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为此,我们在师资安排上采取的是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旨在最大可能的发挥指导老师的指导作用。
另外,我们鼓励班级与班级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可以开展同一主题的活动。
通过相互间的询问、讨论、尝试,指导老师们的交流更多了,相互间的合作更有效率了,而在合作、比较中,指导老师个体的能力也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大家互相借鉴有益的经验,创设出互帮互助的指导氛围。
3、学生也是课程资源。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
课程的实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真正适合学生的活动才能真正促进他们的发展。
由此,指导老师们意识到开发的资源必须首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满足他们的兴趣要求,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学生有积极的活动热情。
指导老师是这么做的:首先,自己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其次,告诉、帮助学生自己也可以发现活动内容,从自己的生活中,从同学的生活中,比如:“同学们最近对什么比较感兴趣?”“我觉得开展这个活动对同学们都会有好处。
”(三)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收获的成长空间。
在不同内容、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探究、主动交往、表现自我、仔细观察、语言表达、信息处理、追求真理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生活体验丰富了,自主意识、环保意识、自信心、社会责任感等也都到了增强。
例:《锻炼与健康》活动为学生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打交道提供了机会;“情系奥运”充分地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跟主题有关的信息的能力;“凉菜大聚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化装舞会”锻炼了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宇宙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
“绿色家园”活动让学生亲历亲为,通过节水、节电、节纸等方面的内容体验环保的必要、重要,进而从自己出发,以身作则,带动更多的同学一起加入为学校环保出力的队伍,同时将环保意识延伸到校外,带动家人、村上的人共同都来为保护大环境尽力。
(四)有效促进了其它课程的发展1、促进了学科学习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促使指导老师开发出了多个适合我校学生活动的课程资源,不同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有语文教师反映,学生记录综合实践活动的作文都写得有模有样的,内容真实具体,而且感情真挚。
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了提高。
对于科学、美术等学科的学习,学生也都表现出较先前更积极的学习兴趣以及更努力的学习状态。
2、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发展校本课程也是一门需要自主开发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也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实践基础,信息技术、小种植等也成为学生钟情的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推进的同时也推动了校本课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