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文真正成为"例子"
(课程资源)活用教材,让语文教学魅力四射
(课程资源)活用教材,让语文教学魅力四射[摘要]如何有效使用教材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话题。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应意识到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绝非唯一的课程资源。
对于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也应根据教学实际创造性使用。
本文立足教学一线实践,结合平时理论学习与思考,提出了创造性使用语文教材的可操作性策略:转化、拈连、拓展、替代、重组、整合和生发,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使语文教学成为真正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创造性使用策略[正文]南宋思想家朱熹有诗句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往往有照本宣科之嫌,有条分缕析之弊,课堂沉闷,学生厌学,细究原因,根本在于一个“死”字。
一直以来,语文教师很容易将教材与教参当作“圣经”顶礼膜拜,才导致了上述现象在语文课堂上屡见不鲜。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应与时俱进,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使语文教学成为真正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
一、化:融会贯通悟灵魂语文教学法如果总着眼于课文本身,效果往往不佳。
在处理教材时,教师首先应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的内涵,同时本着让学生语言和精神共同成长的主旨,大胆将课文的阅读转化为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辩论、模拟审判、写广告词、拍摄影片、写解说词、写导游词、演课本剧等,以激活学生鲜活的思维、喷涌的情感、灵动的语言。
[案例]教《小音乐家扬科》时,受电视连续剧《穿越时空的爱恋》和电影《秋菊打官司》的启发,教师设计了一个“道德法庭”,组织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审判。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情节,理清结构,整体感知,围绕“人们为什么称扬科为小音乐家”这个问题进行专题探究,并通过填写“人才推荐表”深入理解。
第二课时:创设情境,出示“小扬科惨死”的片断,品读课文最后一小节,激发学生愤慨之情。
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课文,学写诉讼状,准备“道德法庭”的审判工作。
第三课时:“道德法庭”审判活动。
按照学生自愿的原则分成小组。
小学语文教学故事完美版
小学语文教学故事完美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故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通过故事,学生可以学习到语文知识,培养语感,激发学习兴趣。
然而,不同的教学故事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故事教育意义不够明确,有的故事内容过于繁琐。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寻找一种完美版的小学语文教学故事。
首先,完美版的小学语文教学故事应该具备优秀的教育意义。
故事应该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知识点。
例如,一个关于上学路上的故事,可以通过描述主人公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教导学生如何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故事既能帮助学生学习到语文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完美版的小学语文教学故事应该具备足够的故事性和吸引力。
故事中的情节要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只有故事吸引学生,学生才会全神贯注地听讲,更好地理解故事,并从中获得知识。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要鲜明,让学生能够产生共鸣。
同时,故事要有适当的悬念和发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预测故事的走向。
此外,完美版的小学语文教学故事应该融入多样的教学元素。
除了语文知识,故事还可以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比如数学、科学等。
通过融入不同学科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故事还可以融入一些美术、音乐等艺术元素,丰富故事的表现形式,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最后,完美版的小学语文教学故事需要具备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故事的难度应该与学生的年级和认知水平相适应,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
过于简单的故事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和无聊的感觉,而过于复杂的故事则容易让学生感到困惑和压力。
故事中可以适当融入一些对学生有一定挑战性的题目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综上所述,完美版的小学语文教学故事应该具备优秀的教育意义,有吸引力和故事性,融入多样的教学元素,具备适当的难度和挑战性。
只有这样的故事才能真正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开展学生语文课外阅读 开辟语文学习广阔天地
开展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开辟语文学习广阔天地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确立大语文的教学观,既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天地,又要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向45分钟以外努力延伸,真正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首先,用课内来指导课外要牢牢树立教材的“例子”观念,使学生掌握阅读有关的知识和方法,由课内到课外,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
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要学生凭借这个例子的知识来领会解决同一类文章的问题。
因此,在上完课文后,我们总是精选一至两篇比较阅读文章,选材的原则一般分三类:文体相同,构思有异;题材相同,体裁有异;文体题材相同,角度有异。
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去独立自学,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异同,这样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类推的能力。
二、把课外活动引向课内,实现知识的纵向迁移把阅读课与实际观察联系起来,根据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新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循序渐进的迁移。
例如七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针鼹》一课时,请学生事先仔细观察动物的外形、习性,在课堂上讨论。
把学生生活体验引进课堂,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说明对象。
1、扩展性阅读。
内引外联应立足于课内,辐射课外,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
所谓“立足于课内”,就是把教本作为“例子”,学好“例子”,进而举一反三,进行有效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语文技巧。
要学习“例子”,有时光靠教本中提供的资料,需要向课外扩展,求得帮助,可见这种扩展阅读是以课文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的语文学习。
学习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
这样,既可以增大信息量,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又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了阅读实践活动,可谓一箭双雕。
2、延伸性阅读。
学生在学习了课文、理解了内容之后,应该说,语文学习并没有结束。
他们除了要对课文语言进行积累、运用以外,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仍是语文学习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基本结构及其教育功能负载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基本结构及其教育功能负载摘要:我国的小学语文教科书通常是“文选型”课本,承担着示范、训练、教育的作用。
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语文教科书要能够成为教师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实现课程目标的指南和媒介,要具备“易学便教”的有利条件。
教科书的基本结构包括助学系统、课文系统、习题系统。
教科书的编制,一要发挥助学系统的激励、引领和提示作用,二要力求课文系统的选文质量、有机整合和延伸拓展,三要重视习题系统的灵活多样性和指导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科书结构;教育功能一、小学语文教科书在课程与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科书也称课本,是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程论领域,对教材的理解还存在着不同观点,有的从教材的构成要素来界定教材的概念,如,“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是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而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1]“教材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材料,又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2]有的从教材的使用对象来予以规定,如,“教材是指教师教学用的主要书籍和材料,它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
教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
”[3]“教材作为达到课程目的的手段,可以看作是为学习者提供的有计划的经验,获得预期学习结果所必需的知识,或必要的信念、理解力和习惯。
”[4]等等。
尽管人们对教材的理解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都将教材看作是实现课程目标,呈现课程内容的基本材料。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科书通常是“文选型”课本,即从人类文化宝库中精心挑选出好的文章作为“范文”,供学生学习,“范文”作为例子,可以成为学生读更多同类文章的示范,在学习范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语文知识,还得到技能的训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陶冶,也就是说语文教科书承担着示范、训练、教育的作用,而语文教科书的编制也是以负载多种教育功能为目的的。
春风教学反思
《春风》教学反思经历了《春风》的教学之后,我叹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但“自主探究”需要在“文本”“读书”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我也进行了几点反思: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师要不断的探索,勇于实践,语文课堂才能引来永不干涸的活水。
教师要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出严肃的反思和内省。
我为什么这样设计?怎样设计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和耳朵?怎样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和链接?对于一堂课的设计,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使教师产生一种无形的动力,促使自己不断更新,创新,艺术地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更要付出匠心,使课真正成为蕴含审美价值,趣味横生的主题动态艺术。
二、一石激起千层浪,千浪竞相百花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学生的兴趣无疑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一堂课就应该多扔几粒石子,使课堂动起来。
恰当的问题设置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开拓思维空间,为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像《春风》这样的文章,怎样让学生深层的去理解北国春风的独特之处呢?单凭老师空洞的说教恐怕会事倍功半,就让学生小组互相质疑,使学生动起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自主创新能力。
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语文的特点与其他科目不同,如果只局限于语文教学参考书上的字词句篇,无疑会使语文学习陷入“山穷水尽”的地步,反复琐碎的词句分析会使学生丧失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要将课文作例子来看待,不是教课文,而是用课文去教,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为学生拓展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所以教《春风》就要拓展创新。
《春风》除了让学生理解北国春风的独特之处外,更应该让学生体悟到不管是南国的春风还是北国的春风,他们都有符合自己地域的不同特点,就像同学们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同样可爱。
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完美的课堂设计,热烈的课堂气氛,默契合拍的师生互动,这往往就被认为是一堂好课,语文课作为人文色彩浓厚的学科,不仅仅注重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更关注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人格养成,通过语文教学完成学生的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
小练笔,大文章——让教材真正成为习作的“学材”
言 作 为课 堂教 学 的重 要 内容 落 到实 猝 不 及 防 、 人仰马翻 、 哭爹喊娘 、 狼 发 式 教 育 的基 本 要 求 之 一 。我 们 的
小练笔 , 大 文 章
让教材 真正成为 习作的 “ 学材 ”
@周旭玲
听 、 说 、 读 、 写 共 同 构 成 了 学 生 的 语 文 能 力 ,写 作 能 力 是 语 文 素 养 的综合 体 现 。 “ 教 材 无 非是 例 子 ” 。 小 学 生 学 写 作 ,教 材 就 是 很 好 的 例
教 育家 陶行 知早 就提 出了这样
例如 , 学 习《 卢 沟桥 烽 火 》 后, 让 的 教 育 理 念 :一 堂 课 学 生 学 习 上 有
课 堂 的 重 要 内 容 ,我 们 教 者 在 课 堂 学 生 按 时 间 先 后 顺 序 , 用上 ( 星光 暗 收 获 , 能 理解 一个 问题 、 明 白一 个 道
封 “ 齐天 大圣 ” , 大 闹 天 宫 后 被 如 来
文。 写 作教 学应 基 于 阅读教 学 。 而 事
实上 , 在 阅读 教 学 的 课 堂 上 , 写 常 常
被 忽略 、 被 弱化 。 如果 我们 能提 高认
识 ,找 准 阅 读 教 学 和 作 文 教 学 的 结
佛 祖 压 在 五 指 山 下 。 由 观 音 菩 萨 点
处 , 让 学 生 真 正 在 学 教 材 时 能 一 课 狈 而 逃 、抱 头 鼠窜 )等 词 语 来 讲 述 课 文 都 是 编 委 们 精 心 选 编 的 ,我 们
《船长》案例及评析
《船长》案例及评析[案例]一、导入:同学们,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在生与死的严肃考查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
19世纪法国闻名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灵魂。
这确实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引读《船长》。
通过课前预习,大伙儿一定初步认识了这位船长、了解了课文中他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看。
二、初读感悟。
1、课文中有一句高度概括船长人格魅力的句子,打开课本,快速扫瞄,然后画出这一句。
【生自读】2、交流:哪一句高度概括了船长高尚人格?(“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他又一次选择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力”)【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来读【齐读】1)【师点出“忠于职守”“做人之道”】问:“忠于职守”“做人之道”如何明白得?生:“忠于职守”确实是忠诚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岗位。
生:“做人之道”确实是做人应遵守的道义道德。
师:那么你认为哪些是我们的“做人之道”呢?生:诚实、守信、讲礼貌……师:文中船长的“做人之道”又表达在哪呢?生:表达在他面对死亡不慌乱,把生的期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
2)师:我们再读这句话,看还有什么疑问。
【齐读】生:我想问“英雄的权益”指什么?师:那个问题必须联系上文,请大伙儿先独立摸索,然后小组交流。
【独立学习——合作讨论】师:我先问问大伙儿,“英雄的权益”在你们看来有哪些?(享受荣耀、受优待、有领导的权力……)文中的船长面对死亡是如何做的?(指挥船长所有的人脱险,自己选择了死亡)因此,这儿的“英雄的权益”明白了吗?谁再来说说看。
生:这儿的“英雄的权益”指他面对死亡舍己救人,自己则随轮船沉入了深潭。
师:这种品质我们可送他成语。
哪些?生:舍己为人、先人后己。
3、过渡:船长是如何样运用自己的权益的,课文中有具体的描写,放开声音,用心去读课文,找出这些具体描写,并把你的真情实感写在旁边。
【生自学】4、交流。
A、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自然段。
【读,师相机出示】师:说说你的感受。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反思(15篇)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反思(15篇)《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反思1本节课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有充足的交流时间,围绕课文的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每个学生个体,由于身心发展、生活阅历等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上完后,我布置了“分层作业,各显神通”,这些分层作业,正是从不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出发,让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展示。
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了他们的个性。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反思2《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看图学文的童话故事。
课文通过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讲了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生的特点和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用处。
课文较为简单、易懂,在教学中我打破以往的按段讲解的方法,而是采取了我为辅,学生为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们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还在较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
一、读文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只有多读,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阅读方法。
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要求学生真正投入。
在开始教学时,我让学生自由读文,起到读通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的作用;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最后,齐读,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有所感知的同时也培养了语感。
二、说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即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而这三段结构相同,内容相似,分别写了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作用。
在教学设计时,我将重点放在词、句的'训练上,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
由于结构相同,内容相似,我将第三段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读—说—想中,理解小鱼的尾巴是用来拨水的,并掌握了一定的说话句式。
第四、五自然段的学习由于有了第三段的铺垫,我就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而过渡到个人学习。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5篇)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5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
第八单元的主题是科技知识,《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成就,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这种类型的课文很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和科学常识课。
在上课前,我刚好听了“现代与经典”教学观摩课,聆听了几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的课并不依附于华美的课件,有的甚至不用课件,依然可以把课上得很好。
我很长时间将课件作为上课的载体,“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这是人教社小语专家崔峦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报告中提出的观点。
在第八单元时我想试着摆脱对多媒体的依赖。
在上这节课时,教室的多媒体坏了,我连简单的PPT都没用。
我布置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课文,对文中出现的新事物名称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
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中我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
始终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一句展开,从课题中的“呼风唤雨”这个关键词入手,先理解词语意思,再由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什么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呼风唤雨的世纪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样既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又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
课文第三、四段结合具体的实例用简短、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技术从“农耕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人类20世纪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
这两段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按课文顺序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而是根据学生的分组汇报将其调整到第四段之后。
让语文课真正成为“一门艺术”
一
“ 三分文章七分读” “ 涵 咏工夫兴味长” , 只有反复朗读 文章, 涵咏其 中, 才 能得其妙处。 在语文课堂上尤其要突 出 读。 教师要在课堂上读起来 , 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 , 尤 其是对那些富于情 韵、 语言优美 、 琅琅上 口的作品。 朗读方式丰富多彩 , 如齐读、 个别读、 接读 、 对读 、 分角 色读、 录音 朗读、 表演 朗读等等 。 朗读的 目标应 明确、 具体。 在学生初读前 , 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读准句读 , 读通 读顺课文 。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 让学生有 目的地 去朗读 , 在读 中感知课文 内容。 问题如: 这篇课文写了哪几
二、 课 堂目标明确, 重难点突 出
感, 体验了艺术魅力, 陶冶 了思想情操, 提高 了审美 能力 。
四、 不仅 与学生 平等对话, 更要高屋建瓴 ‘ 课堂既是充满灵气 的思辩场所 , 又是充满生机与活力 的创造空间。我们要经常做桥梁 , 让学生感悟先贤们心灵 的芬芳; 我们要经常做导游 , 引领学生去欣赏更高更远的风 光, 让教学变成“ 平等对话” , 让年轻的思绪 自由翱翔 。 在教 学 中老师既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 认真倾听学生的话语 , 发现学生思想 的闪光点, 同时又要高屋建瓴, 对对话中的重 要 问题要给予学生以指导 , 使学生不浮光掠影 , 流于表层。 如在学习小说时, 对于景物描写, 学生能够各抒己见 , 感受 出景物的特点 , 但对于其作用则难 以概括。这 时就需要老 师加以总结, 使学生在感受体悟的基础上更上一个 台阶, 让
、
新颖 有 趣 的 导入
良好 的开端是成 功的一半 。一堂新课有 一个 好 的开 端, 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 使他们有一种“ 向而往之” 的学习 意识, “ 点燃” 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教师上好一课 的关键
2023年《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2023年《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2023年《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教学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对文中出现的新事物名称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同时,他们也通过上网,知道了作者路甬祥。
这些对上好这篇科普性__是很有帮助的。
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
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在这节课上是相当踊跃的。
我在这一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几点:首先,让学生质疑感悟,让教学简单化。
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并提炼问题,听与说、理解与感悟、朗读与表达的语文实践活动,始终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一句展开,让课堂教学简单化。
同时,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读出疑问”与“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引导,这既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引导,也体现了教学中以生为本,与文本对话的特点。
其次,适时抓住言语训练点,让教学充满语文味。
教学中,我抓住“发现与发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学,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品读、想象与表达,尽力让语文课堂教学真实与扎实,这样摆脱了以往科普性__的教学中,单一地围绕“20世纪科学技术是如何呼风唤雨的?”等类似的常识性问题转圈的困境,而忽视了语文学习实践本身。
有人认为:科普性的__一般对朗读指导不必过分要求……我并不同意。
教学中,首先,通过“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的提出,为学生的朗读找到了情感基点。
抓住文中“千树万树梨花开”;第四五自然段等重点句段进行了有效的朗读指导。
诸如“你从他的读中听到了什么?”都是对自主阅读、个性化朗读的诠释。
教学中教师一再强调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感情,既是对阅读的引导,也是对朗读训练的指导。
语言训练的扎实。
在教学中,我从文本中选取具有语言学习与品悟价值的重点词句进行言语训练;有拓展性的、有运用表达型的、有想象发挥的。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材解读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材解读《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展开思考,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中我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
学完这篇课文,我仔细地反思了一下,本节课我主要注重了以下三点:1.注重朗诵指导。
教学中我使用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韵头、民主自由念、齐读、分段念、王莎莎念等,鼓励学生念中体悟,念中探究,念中交流,念中体会课文内容,介绍作者的表达方式,赢得自我体验与蜕变的欢乐。
2.注重语言训练。
学习说明文,不仅仅关注介绍的科学知识,更要关注这些知识是用怎样的语言表达的。
所以在教学中,我从文本中选取“发明”“发现”等具有语言学习与品悟价值的重点词句进行语言训练:让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学生成了语言学习的主人,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3.注重方法指导。
教学中,对于学法与习惯的鼓励该谈则谈。
我鼓励学生写作必须存有疑点,写作必须念出自己的看法,这些都就是对语文自学习惯与方法的鼓励,较好地彰显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上完本课后,我认识到自己在上课时的语速过快,没有给足孩子思考的时间,对于说明文里说明方法的运用没有落实到教学当中,课堂上有点前松后紧。
今后我将谦虚努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就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诉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现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增添的巨大变化和美好前景。
围绕本篇课文的教学,做了以下几点反思:一、紧紧围绕中心句展开回答,调动学生思维。
本篇课文中心突出,浅显易懂,全文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来展开说明。
围绕这一中心设置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做到浅显课文的深化学习。
设置的问题,例如:20世纪以前人类的生活是什么样的?20世纪有哪些科学成果?是什么促使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思维导图,让语文要素一目了然——以六年级下册为例
理由相信,这一次他们的理解是建立于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的,是发自内心的。
整堂课获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教学思考】《白鹅》一课历经三次不同层次的修改。
这个宝贵的经历让笔者对学习方案设计有了很深的感悟。
一、学习设计要尊重学生的实际很多教师在自己上课之前都有机会听其他教师上同一篇课文。
如今,网上的课堂实录、教学设计也很多。
但是教学是有针对性的,教师应该充分考虑所教学生的情况,着力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实际困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
在这堂课上,学习支架从无到有,出现时机改变了,相应环节也进行了修改,其目的只有一个——为学生更好地学而服务。
二、学习支架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回顾整堂课的学习支架,学习支架一体现了学习设计的层次性。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练习题,他们做题目时再也不用抓耳挠腮,真正体现了“愉快学习”的理念。
学习支架二是教师由扶到放的体现。
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学习,教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落实了教学重点。
对作者写作方法的探究,也使学习得到延续和深化。
学习支架三用音频等媒介帮助学生体会情感,并通过填空的方式,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
正所谓“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适时地利用文本中的语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引导他们进行思维和情感的碰撞,使其想法得到充分的表达。
(浙江省海宁市谈桥中心小学314400)【摘要】语文要素是每个单元教学的重中之重。
教师备课时,可借助思维导图,着眼单元整体,让相对零散的要素得以整合,从而系统、全面、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便于学生掌握学习要点,提升逻辑思维。
【关键词】思维导图;语文要素;备课思维导图,让语文要素一目了然——以六年级下册为例□陈兰统编教材将“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分布在各个单元中。
“点”“点”相连,层级上升,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确保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能力得以形成。
毋庸置疑,语文要素是每个单元教学的重中之重。
《梅花魂》教学反思(通用19篇)
《梅花魂》教学反思(通用19篇)《梅花魂》教学反思 1《梅花魂》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的一篇精读课文。
梅花凌寒傲放,被人们赋予坚强的品格,是历代诗人和画家所赞颂的对象,梅花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
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
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
这篇文章,重在使学生在阅读中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体会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自学的能力,在本节课上,我运用“预习单导学”的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教学。
这节课的落脚点是:让“预习单”为我们的课堂服务、帮助学生充分地预习课文,学生只有预习好了,课上才会精彩无限。
课上我们真正要做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知识的魅力,体验语文阅读的快乐。
让课堂成为多元对话的过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感悟、思考的.阵地。
在执教的过程中我围绕课文展开了层层教学,学生们基本上能随着课程的进展逐步深入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灵魂”、“骨气”,开课伊始,我让学生欣赏完梅花的图片后,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写梅花的诗词。
在吟咏中加深对梅花特点的认识,以及对梅花品性的了解。
在感受老人思乡之情时我主要抓住了老人三次流泪和斥我污梅。
在这里我设计了两次想想情景说话。
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在体会梅花精神时,我主要采用朗读的形式。
在指导朗读“做有气节的中国人”之前先让学生谈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图片更加渲染了激昂的气氛为朗读做了铺垫。
最后《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缕缕梅花魂,悠悠爱国心,让我们永远铭记梅花魂。
这节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1、小组讨论的实效性不是很好,发言的同学仍然比较集中,学生的参与面不是很广,课下我统计了一下举手发言的同学只有26人,怎样让那些沉默的同学开口?怎样让所有的同学都积极起来?这是我一直想解决的问题。
优秀教学案例优秀9篇
优秀教学案例优秀9篇教学案例分析总结篇一小学语文学科,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确实有些枯燥,因此,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将困难转化为易事。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采取合理措施,比如运用多媒体技术,一改过去课堂枯燥无味的氛围,化难为易。
毕竟,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我们的一言一行皆与语文有关。
所以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兴趣是最重要的,只有小学生热爱语文,拥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而不是被迫性地去学他们不喜爱的内容,如此,才可真正学好小学语文。
那么,老师具体该怎么做,才能达到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完美结合呢?一、设计动画,让课文起“死”回“生”语文尽管有丰富的文字语言,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远远不及画面有吸引力,他们还是没有太大兴趣去学习。
小学生的天性是好动,他们不喜欢安静。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飞舞的蝴蝶远比静静绽放的。
花朵更能吸引他们的眼光。
所以,老师需要把握小学生的这一心理,懂得投其所好,让看起来平淡的课文起“死”回“生”,吸引他们的兴趣。
老师可以在课前针对课文内容设计或下载动画,然后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
例如,小学语文中会学到一首很著名的古诗――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那么怎么才能让小学生很好地理解这首诗,让其印象深刻呢?在上课伊始,老师可以先设计这样一幅动画:“骄阳似火,炙热地烤着大地,一个头戴草帽的农民手里挥着一把锄头,一下一下地锄地。
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滴下,一滴滴地滴到地上,发出‘吧嗒’的声音。
”这样的动态画面,相信一定会让小学生记忆深刻。
面对此情此景,他们对于将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会有一个比较深的理解,接下来的学习,就会轻松简单得多。
二、图片展览,让学生身临其境小学生是一群追求新鲜的孩子,他们喜欢明媚的颜色,喜欢色彩斑斓的图片。
语文课本大部分是黑白的,只有极少数的彩色图片,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小学生的需要。
而我们也知道,很多时候,图片比文字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让人理解,一篇好几百字的文字介绍,有时还不如一幅图直观明了。
小学语文说课学法总结
小学语文说课学法总结学法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将主要通过让学生读读、做做、演演,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与文本的主要对话方式是多样化的有:读、品、悟、议、辩、入等。
应该说上任何一篇都会涉及到这些方法的应用,但是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想重点体现的是:读和入。
读:有自由读、找朋友读、演读等多种方法,真正做到以读激情。
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感觉,比如在指导最后一段时会在前三段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焦急、牵挂、担心的心情去读。
入: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我会让学生分两次研读课文,设计情境“你”就是那只小鸟了,体验小鸟的心情。
努力构建生命的、诗意的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习主体,更重要的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伙伴、是组织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崔峦老师指出: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向学生传授学法,教学生学会学习。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
耳听、眼看、口读、脑想、用肢体语言表演,“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
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
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教法学法)“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是我班学生语文学习中较常用的方法。
我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有较好的阅读习惯,大家常常会以“圈圈、划划、质疑”等方法独立地感悟课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对于他们较难理解的、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点拨,帮助他们深入地品味语言文字的涵义。
课堂小练笔,练出大手笔杨萍
课堂小练笔,练出大手笔杨萍发布时间:2021-08-17T23:31:14.354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4期作者:杨萍[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滨河小学 714000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很多课文都提供想象的语言空间,如人物语言或心理的留白、人物情感、故事情节的悬念……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语言空间中的有效练笔点让学生进行课堂练笔,就能触动学生的真实思想,既丰富了文本内容,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思维自由驰骋,展现个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小练笔正文:记得有专家说:“要把写挤进课堂”。
课堂练笔和传统的读写结合有一定的区别。
传统的读写结合注重读写的技巧、方法的训练,而课堂练笔的内容则更广泛,内容更加丰富。
教师也容易创新点子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得学生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中悄然完成写作的任务。
我们学校的高段语文教师一直对语文课堂中一课一练,如何正确实施给予了关注,很多老师也看到了加强课堂小练笔给教学带来了较好效果,尤其是在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上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以课后题为切入点进行练笔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根据叶老的意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对说、写两项能力一开始通过学习课文这个例子,掌握方法,进行模仿,渐渐地熟能生巧,形成技能。
当然要提高说写的能力,还要多阅读,多积累语言,否则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例如: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腊八粥》一课,课后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
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在教 的过程 中 , 充分 发 挥课 文 的 “ 子 ” 要 例 功
网 络 、 题 活 动 一 览 表 、 子 活 主 亲
吴 江 的 认 识 . 自 由绘 画 吴 江 , 与
有 面 上 的 铺 开 是 不 够 的 , 需 做 还
动单等 公布 在 “ 长 园地 ” 内。 家 栏
家 长 了 解 这 一 主 题 的 主 要 教 育 目标 和 发 展 目标 。 通 过 谈 话 , 了
如 下 教 学 目标 : ’ 1会 读 、 文 中 的 生 字 新 词 。 能 用 自 己 的 话 . 默 并
那 么 , 为 例 子 的 课 文 , 何 发 挥 它 的 例 子 作 如 功 能 . 课 文 真 正 成 为 提 高 学 生 阅 读 和 写 作 技 能 让 的 “ 子 ” 工 具 性 和 人 文 性 怎 样 有 效 体 现 在 这 一 例 ?
以 上 十 个 方 面 , 不 是 学 生 语 文 能 力 的 重 要 无
组成 部分 。它们 是蕴含 在课 文这 个 “ 子 ” 的概 例 中
念 、 理 、 则 和 图式 。正是 这样 的“ 子 ”使得 原 规 例 ,
入 选 教 材 的 课 文 有 别 于 一 般 的 文 章 。 得 我 们 的 使
表 达 了作 者对 光辉 灿 烂 的 中华 民族 艺术 的热 爱 。
例
作 为 例 子 的 它 , 以 例 什 么 呢 ?仔 细 研 读 教 材 , 可 除
了常规 的 字词 句教 学 外 。 少 有 以下规 律 性 知识 至 可 做 “ 子 ”: 例
1总 分 总 的 篇 章 结 构 。 . 分 的 段 落 结 构 。 . . 2总 3过
要 的 是 其 在 某 方 面 具 有 独 特 的 代 表 性 , 往 往 代 它 表 了 例 子 背 后 规 律 性 知 识 的 最 根 本 特 征 。语 文 老
师 拿 到 一 篇 课 文 ,往 往 看 到 的 是 优 美 的 语 言 、 生 动 的 内容 、 刻 的 内 涵 , 为 这 就 是 教 学 目标 ; 深 以 在 课 堂 上 .教 师 做 的 是 引 导 学 生 进 行 “ 本 细 读 ” 文 。
将课文细细地 、 入地 读 , 放 过一字一词一 句 , 深 不 甚 至 是 标 点 . “ ” 层 面 深 层 挖 掘 , 为 这 就 达 成 在 道 的 以
阅读 教 学 有 别 于 一 般 的 阅 读 。
二 、 定 哪 些 规 律 性 知 识 作 为 教 学 目标 设
一
篇 课 文呈 现 在读 者 面 前 , 的信 息 量 是无 它
解释这 些词 语 的意思 。 2能 正 确 、 利 、 感 情 地 朗 读 课 文 , 熟 练 . 流 有 能 背 诵 第 4 0 自然 段 。 一l
个 个 “ 子 ” 教 学 中 呢 ?本 人 结 合 《 兵 马 俑 》 例 的 秦 进
行 阐释 。
一 一
3理 解 课 文 内 容 . 用 自 己 的 话 说 出 秦 兵 马 . 能
渡 句 ( ) . 比 、 喻 的 修 辞 手 法 。 5描 写 与 想 段 。4 排 比 . 象 相 结 合 的 叙 述 方 式 。 . 详 有 略 。 . 绕 一 个 特 6有 7围 点 写 。 . 用 列 数 字 、 比方 的方 法 说 明 规 模 宏 大 8运 打
的 特 点 。 9语 言 简 洁 、 词 准 确 、 象 丰 富 。 l . . 用 想 0层 叶 圣 陶 说 :语 文 教 材 无 非 是 个 例 子 . 这 个 “ 凭
的 教 学 . 恰 体 现 了语 文 教 学 的 工 具 性 。 恰
也 不 可 能 。 我 们 必 须 有 所 选 择 。 如 何 选 , 人 觉 个 得 , 要 依 据 四 个 方 面 : 1 学 科 要 求 ;2 年 段 目 主 () ()
标 ; 3 学 生 特 点 ;4) 材 特 点 。 因 此 , 制 定 了 () ( 教 我
俑 的特 点 以 及 作 者 表 达 的 感 情 。
以 上 三 个 目标 是 常 规 教 学 目标 . 了 是 否 要 除
、
篇 课 文 蕴 含 哪 些 规 律 性 知 识
背 诵 之 外 . 其 他 的 内 容 是 每 篇 课 文 都 必 须 要 教 选 人 教 材 《 兵 往 秦
例 子 要 使 学 生 能 够 举 一 反 三 , 成 阅 读 和 作 文 的 练 熟 练 技 能 … … ” 子 , 指 性 质 类 同 的 事 物 中 具 例 是 有 代 表 性 的 单 个 , 用 来 帮 助 说 明 或 证 明 某 种 情 是 况 或 说 法 的 事 物 。例 子 之 所 以 成 为 “ 子 ” 最 主 例 。 次清 楚 , 构 明了 。 结
r
~
‘
、
_
。
,
:I
| 2 1l l l
、
江教 袁
案
马 俑 》, 苏 教 版 语 文 第 十 册 的 一 篇 状 物 类 文 章 , 是
课 文 生 动 描 绘 了秦 兵 马 俑 规 模 宏 大 、类 型 众 多 、
形 象 鲜 明 的 特 点 ,反 映 了 中 华 民 族 的 聪 明 才 智 ,
穷 的 。例 如上 文列 举 的 《 兵 马俑 》 至少 有 十个 秦 , 方 面的 内容 可供 选 择 。 面对 如此 多 的教 学 内容 , 要 想 在 短 短 的 2 3节 课 中 全 部 实 现 , 没 有 必 要 , -
了 教 学 目标 . 际 上 这 仅 仅 实 现 了 语 文 教 学 的 人 文 实 性 目标 。 教 师 往 往 看 不 到 的 是 隐 含 在 优 美 语 言 、 生 动 内容 背 后 的规 律 性 知 识 , 句 子 图 式 、 落 图 式 、 如 段 篇 章 图 式 、 辞 手 法 、 达 技 巧 等 。 些 规 律 性 知 识 修 表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