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附上题和答案_图文.

合集下载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划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8) “水何澹澹”中的“澹澹”是指
(9) 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襟,抒发了
的豪情壮志。
(4) 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
①东临碣石 (

②以观沧海 (

③水何澹澹 (

④山岛竦峙 (
பைடு நூலகம்

⑤星汉灿烂 (

⑥若出其里 (

⑦幸甚至哉 (

⑧歌以咏志 (

(5) 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
A. 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C. 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 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
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7) 7、判断正误(对的在括号里写“对”,错的写“错”)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
察的对象。(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A、触觉
B、视觉
C、嗅觉
D、听觉
(5) 科学证明,两个小孩儿的观点都是错的,因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与太阳看起来的大小和日出、
中午时感受到的温度无关。“孔子不能决也”正应了《论语》中的名句( )
A.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B.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和主题的感悟。完成本题要联系故事解决和孔子的生平。故事的结局是“孔子不能判断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doc1、XXX买鞋一位郑州的人想要买鞋,于是先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脚放在座位上。

到了市场,他却忘记了自己的脚的尺寸。

等他买到鞋后,才想起自己忘记了尺寸,于是回家取尺寸。

等他回到市场时,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别人说:“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他却说:“我相信尺寸,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2、翻译下列句子。

1)等他回来时,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2)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1)把脚放在座位上,到了市场。

之”代表“脚”。

2)他回去后,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之”代表“时间”。

3)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之”代表“脚”。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过于拘泥于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

二、蜀中有两位僧人,一位贫穷,一位富有。

贫穷的僧人对富有的僧人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有的僧人说:“你凭什么去?”贫穷的僧人回答:“我只需要一瓶和一个碗就可以了。

”富有的僧人说:“我已经好几年想买船去旅行,还没有实现。

你凭什么去?”一年后,贫穷的僧人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有的僧人他的旅行经历。

富有的僧人感到惭愧。

在西蜀去南海的路程不知有多远,富有的僧人无法到达,但贫穷的僧人却到达了。

这告诉我们,人们立志很重要,不能比不上蜀中的两位僧人。

1、解释字义。

①蜀中有两位僧人②我想去南海③不能比不上蜀中的两位僧人④凭什么去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荀子》三、与善人为伍,就像进入芝兰之室,久而久之,你也会被他们的品德所感化。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2) 答案:有一个渔夫用船去救他。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应注意重点词语的理解。如“往”,去。
(3) 答案:渔夫一天收入也不多,他给渔夫这些钱渔夫应该满足了,不应该一下子得那么多钱。 是许金不酬者也。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笫一问要求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可结合对“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 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的理解来回答;第二问要求用原文来回答,结尾渔夫的话便可作为答案。
2. 请画出下面这句话的朗读节奏。 一 心 以 为 有 鸿 鹄 将 至,思 援 弓 缴 而 射 之。
答案: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
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首先要根据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是短语,可按词性划分,否定词要断开,还有主谓语间也来断 开。 句意: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根据意义划分为: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 缴/而射之。
(1) 答案:房子 原因
解析:略 (2) 答案:何晏想回家,不想做魏武的儿子。
解析:略 (3) 答案:何晏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有自己的主意。
解析:略
6. (一) 文言文阅读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
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 也。子何恃而往?”越 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 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
3. 阅读文言文,完成训练题。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①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附上题和答案PPT课件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附上题和答案PPT课件
8
南辕北辙
•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 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 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 “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 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 而离楚愈远耳。
• 1、大行:大路。2、持其驾:拿着绳子,驾着马 车。3、奚为:何为,做什么。4、用:资用,即 路费。5、御者:驾车的仆夫。
课外文言文阅读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总体概述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吴起守信
•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
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
公而食。”故人至暮③不来,起不食
待之。明日早,令⑤人求故人,故人
来,方⑥与之④食。起之不食以俟①
Thank you for watching and listening
13
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
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
经》《论语》。
• 1、恻:怜悯。 2、苟:假如,如果。 3、徒:白白地。 4、《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5、得:能够。 6、资:费用。
6
1,解释字 ①凡得学者()②过书舍而泣( ) ③吾徒相教()④欲书可耳() 2,翻译句子
He is quick and eager to learn. Learning is learni ng and asking.
11
添加
添加
添加 标题
标题
标题
添加
标题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有答案)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有答案)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有答案)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一)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gāo sōng)《牛》一轴(zhóu zhù),尤为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cù chù)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bì pì)。

”不可改也。

1.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2.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字词。

(1)曝:(2)拊掌:(3)股:(4)然之:3.把牧童说的话抄写下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4.从牧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二)赵襄王学御赵襄王学御①于王子期,俄而②与子期逐③,三易④马而三后。

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⑤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注]①御:驾车。

②俄而:不久。

③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④易:更换。

⑤调:协调。

⑥诱:引导。

5.结合[注],请你说出对“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的理解。

6.文中人物是和,他们二人进行了比赛。

7.王子期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驾车?用“ ”在短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8.对王子期所说的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说明赵襄王三次落后的原因与马匹无关。

B.话里包含着“欲速则不达”的意思。

C.话的意思是赵襄王没有学会王子期所教的技术。

D.说明赵襄王三次落后与他心里所想有关。

9.这篇古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人要有好胜之心。

B.做事情要专心致志,目标明确。

C.要学会创新,不能教什么就学什么。

D.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三)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1) 答案:到 听,听到 缘故 如此
解析:考察对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和积累。 (2) 答案:主人给他食物,(他)觉得食物淡而无味。
这个愚蠢的人没有智慧,就空口吃盐。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重要句子的理解,尽量做到逐字翻译。
(1)注意要翻译出“与”为“给”的意思。 (2)注意要翻译出“空”为“空口”的意思。 (3) 答案:愚人无智,便空食盐。盐已口爽,返为其患。 解析:考察对全文的理解和对中心的把握。
2.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7课+望大陆》同步练习:解释加下划线字意思。
①葬我于
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②山之上,国有殇!
答案:在 为国捐躯
解析:①“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把我葬在高高的山上,让我能看见自己的故乡。“于”是在的意思。 ②“山之上,国有殇”:站立在山上,“我”以身殉国。“殇”为国捐躯。
(3) 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1) 答案:给 离开 代词,代水缸 对······说
解析:本题考查常用的文言实词与虚词,要注意区分古今异义。文言文是初中以后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小 学所接触的基本上是简单的文言选段,包含很多富有哲理的故事,多读这样的文章,既能够培养我们学 习文言文的兴趣,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还能给自己的作文积累丰富的材料,让我们在作文是 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是因此就想杀了它。“是以”因此;⑥“善”好的意思。
(2) 答案:你挑着狗到哪去啊?
想要卖给屠夫。
பைடு நூலகம்
解析:考查了翻译句子的能力。①“子担犬安之?”这句话中“子”是古人对男子的尊称,意思是“您”;
“安之”到哪儿去。这句话的意思是:您把狗送到哪去啊?②“鬻诸屠”这句话中“鬻”是卖的意思;

小学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小学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小学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 六年级语文阅读练习 15篇向日葵春天来了,雪化冰消,山青了,水绿了。

农民伯伯开始播种了。

他们把玉米、大豆、谷子等优良种(zhǒnɡ zhònɡ)子种(zhǒnɡ zhònɡ)进了责任田,也把乌黑发亮的葵花籽儿,撒进肥沃的泥土里。

一阵春风,一场春雨,玉米出来了,大豆出来了,谷子也出来了。

葵花呢?葵花用它那两片有力的嫩芽举着“人”字形的种子硬壳也出来了。

阵阵春风,场场春雨,向日葵长高了,已经有五六片叶子了。

它像一个欢乐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生长着。

夏天到了,在这生长的季节里,向日葵已经告别了自己的幼年,长成了一个“小伙子”了。

你看,它那舒展的叶子多像一把把芭蕉扇啊!头顶上隐隐约约长出了一个花骨朵——小小的绿色的花盆。

它的花盆一天天长大,终于开出了轮子似的花朵。

几十个黄色的花瓣。

花盆中间是密密麻麻的金灿灿的花蕊。

一阵狂风,一场暴雨,向日葵在风雨中摇摆,而它的头却时时刻刻朝着太阳。

早晨,葵花张开笑脸,第一个迎接冉(rán rǎn))冉升起的太阳,中午太阳当空,葵花总是扬起那金色的脸庞(pánɡ bánɡ)。

傍晚,太阳徐徐落山了。

向日葵又面向西方,恋恋不舍地和太阳告别。

啊!多美的葵花呀!金色的阳光照进它们的心里了。

秋天来临,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向日葵度过了它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渐渐成熟了。

习习秋风,丝丝秋雨,向日葵的叶子由绿变黄,花盆外的花瓣也慢慢凋谢了。

但是花喷里那些数不清的花蕊下面却结出了饱满的果实——葵花籽儿。

这时,向日葵谦虚地悄悄地低下了头。

好像在向人们暗示,该收获了。

农民伯伯开始秋收了,他们打下葵花籽儿,选好的交给国家榨油,剩下的留给自己吃,还用葵花的叶、茎做饲料。

向日葵对人们的贡献多大呀!到了冬天,向日葵的一生虽然结束了,但它留下的丰收果实,却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由于向日葵时时刻刻接受阳光的哺育,它的果实才格外饱满,格外香。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同乡(二)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③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④?【注】①遽(jù):急忙、立刻。

②契(qì):用刀子雕刻。

③契者:雕刻的地方。

④惑:迷惑、糊涂。

④“不……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方式。

1.试将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2.这是我们熟悉的一个寓言故事,可概括成一个成语:()3.你还积累过许多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请写出两个:()、()(三)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①难之②。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③。

既已纳其自托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①辄:就。

②难之:对这件事感到为难。

③耳:罢了。

④既已纳其自托: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俱乘船避难()②幸尚宽()③后贼追至()④携拯如初()2.用现代汉语写出“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一句的意思。

3.从文段内容看,你认为华歆和王朗谁优谁劣?写写你的理由。

(四)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部编人教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文言文训练(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文言文训练(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文言文训练(精编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读《书戴嵩画牛》,完成练习。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我们还读过他的诗《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一日曝.书画曝:________②拊掌..大笑拊掌:________③今乃.掉尾而斗乃:________④尾搐.入两股间搐:________(3)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文中的“________”这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2.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②间画以为图。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年甫冠③,性不喜华靡,闻喜宴④独不戴花,同列⑤语之曰:“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注】①凛然:稳重的样子。

②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

③甫冠:指刚满20岁。

④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⑤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1)写出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退为家人讲________②众皆弃去________③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___④同列语之曰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自是手不释卷,至不如饥渴寒暑。

(3)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铁杵磨成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②,问之,曰:“欲作针。

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打印版)

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打印版)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杨生畜一犬,甚爱之。

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

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往视,见井中有人焉。

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

”行人曰:“以此犬见与。

”生曰:“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与尔。

”行人曰:“若不与我,便不出尔。

”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

生知其意,遂应之。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后五天,犬夜走归杨生家。

1.为下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若不与我,“与”:_________A.和B.结交C.给D.赞成(2)犬引颈下视井中,“引”:____________A.延续B.伸长C.举D.导引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3.文中“甚爱之”中的“之”指代__________,“生知其意,遂应之”中的“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

4.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

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

杨生畜一犬,甚爱之。

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

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往视,见井中有人焉。

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

”行人曰:“以此犬见与。

”生曰:“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与尔。

”行人曰:“若不与我,便不出尔。

”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

生知其意,遂应之。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后五天,犬夜走归杨生家。

1.为下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若不与我,“与”:_________A.和 B.结交C.给 D.赞成(2)犬引颈下视井中,“引”:____________A.延续B.伸长C.举D.导引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甚爱之”中的“之”指代__________,“生知其意,遂应之”中的“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

4.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 )(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