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标准研究

合集下载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一、耳与脏腑的关系
耳司听觉,主平衡。耳位于头面部,是清阳之气上通
之处,属“清窍”之一。由于全身各大脉络聚会于耳,使 耳与全身各部及脏腑发生密切联系。与耳有较为密切关系 的脏腑有肾、心、肝胆、肺、脾。
《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

司听觉 宗脉 心
耳清窍
肝、胆
主平衡 所聚 肺

1.耳与肾:
鼻居面中,为阳中之阳,出入清气,属清窍。
行呼吸
主嗅觉

协发音
司清化
肺 脾 鼻 →经络 胆 肾 心
1.鼻与肺 所属关系:肺主鼻,鼻为肺之窍、官。 生理关系:鼻窍通畅,肺气通利;
肺气清利,嗅觉灵敏。 病理关系:肺失宣肃(邪实、虚损)↔ 鼻
塞、鼻齆 诊断关系:鼻为肺窍,肺病反映于鼻。 治疗关系:从肺治鼻—疏风宣肺、益气固表、
晋代 唐代
晋代 葛洪所著《肘后方》记载用韭 菜取食道鱼骨等,首次提出了用药液 (或药末)滴耳治疗耳部疾病。
唐代 太医署是世界上最早的高等医 科学校,其中开设有“耳目口齿科” (颇类今之五官专业)。
孙思邈在所著之《千金要方》、《千 金翼方》提出耳鼻喉局部用药,首次提 出用烧灼法治疗咽喉疾病。
宋代
《圣济总录》首次将咽与喉分属不同之 脏腑:“咽门者,胃气之道路;喉咙者, 肺气之往来,一身之中,气之升降出入, 莫急乎是”。 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颡叫子颇类 今之人工喉。 严用和《济生方》所载苍耳子散至今仍 广泛用于治疗鼻科疾病。
少阳胆经,支脉从目外眦,下行至大迎, 折行于出页。(出页:眼眶下沿至鼻旁 及上牙床的骨,相当于上颌窦的部位。) 少阴心经支脉挟咽,经面部,沿鼻旁上 联目系。 督脉,由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 到上唇。 任脉,环绕口唇,上至龈交,分左右循 鼻旁到二目下。 阳跷脉,从颈外侧、上挟口角,循鼻外 侧到达目内眦。

耳鼻喉科建设指南

耳鼻喉科建设指南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当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耳鼻咽喉科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耳鼻咽喉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科室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当开设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急诊。

第八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应当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第九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当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达到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见附件1)要求。

应当具备处理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的基本设备。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专科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放血、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烙治、割治、啄治等耳鼻咽喉科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第十二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占70%以上,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2022年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2022年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治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条为指导和强化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标准化建设和科学治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治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耳鼻咽喉科治理者强化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治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治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治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耳鼻咽喉科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治理部门应强化对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强化对耳鼻咽喉科的标准化建设和治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诊治质量和诊治平安。

二、根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园地、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证耳鼻咽喉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开设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门诊手术室、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急诊。

第八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医治室,各地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利,爱护患者隐私。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治理要求。

第九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依据诊治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根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针刺手法医治仪、艾灸医治仪、经络导平医治仪、咽喉针刀医治设备、电磁波医治仪、激光医治仪、低温等离子射频医治仪、鼓膜X仪、耳鼻咽喉内窥镜光学检查系统、医用多功能吸注套扎器、听力及平衡检查系统等。

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配备耳鼻喉科综合医治台、多导睡眠呼吸检测仪、嗓音声学诊疗设备、五官科多功能显微镜等。

中医治疗耳鼻咽喉科慢性疾病的优势

中医治疗耳鼻咽喉科慢性疾病的优势

中医治疗耳鼻咽喉科慢性疾病的优势【摘要】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具有其独到之处. 如慢性咽炎、鼻炎、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等临床上不易根治的常见病,但分别应用清热利咽、芳香开窍、解毒排脓、散邪通窍中药尚能显效。

意在说明一些慢性疾病应先采用保守疗法,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再行选择手术治疗。

中医现代化决不能丢弃中医传统的理论基础,坚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是保障人类健康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中医;耳鼻咽喉;慢性疾病中医药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

笔者从事耳鼻咽喉科工作二十三年,从临床实践认识到与现代医学相比较,中医药在治疗某些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方面具有其独到之处。

如慢性咽炎、鼻炎、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等临床上不易根治的常见病,但应用中医药疗法尚能显效。

笔者曾遇到数例顽固性的咽痒咳嗽患者,病程最长者达两年之久,中医称之谓“喉源性咳嗽”。

多数患者原长期服用大量抗生素、止咳化痰剂、抗过敏药物等,但难以奏效。

通过辩证施治,他们服用十余剂清热解毒,养阴利咽,润肺止咳的中药或口服我院自制“金菊利咽颗粒”、“润肺止嗽合剂”等,即能控制症状,达到显效或治愈。

如慢性鼻窦炎,西医大多采用呋麻滴鼻液滴鼻及手术治疗,术后配合抗菌素消炎,病人不仅痛苦大,而术后一经感冒,本病极易复发且加重。

呋麻滴鼻液有一定的副作用,有依赖性,不宜常用。

但中医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认为鼻窦炎根源大多以肺、胆、脾三经热盛为主,临床辨证分肺经风热、胆腑郁热及脾胃湿热三型。

故采用疏风清热、芳香开窍、解毒排脓类中药治疗。

如属化脓性症状则配以窦腔穿刺冲洗或鼻负压置换保守治疗,或口服我院自制“鼻渊通窍合剂”等及配合外用“黄连油”、“辛芷滴鼻液”滴鼻以清利鼻窍,消肿止涕,效果非常显著,且无副作用。

又如临床常见分泌性中耳炎,西医大多采用鼓膜穿刺抽水或鼓膜置管手术治疗,并配合抗生素,但只能解决短暂痛苦,又因多次抽水加重了病人的痛苦;鼓膜置管后少数患者管易脱落,起不到治疗效果,甚至还可引起鼓膜穿孔致化脓性中耳炎。

中医耳鼻喉科【耳鼻咽喉科知识】

中医耳鼻喉科【耳鼻咽喉科知识】
二支 4、淋巴
汇入下颌淋巴结和腮腺淋巴结
二、鼻腔 (一)鼻前庭 (二)固有鼻腔
内外顶底四个壁 (见图)
中鼻甲 中鼻道
下鼻甲 下鼻道
嗅裂 鼻中隔 总鼻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内壁—鼻中隔 2、外侧壁
上、中、下鼻甲 上、中、下鼻道 下鼻甲的前上方—鼻泪管开口 下鼻甲附着处壁薄—穿刺部位 中上鼻道有鼻窦开口
总鼻道 嗅区—上1/3,上鼻甲内侧对应中隔 呼吸区—下2/3,中鼻甲内侧及中隔 以下
3、顶壁— 窄,成穹窿状 4、底壁—硬腭,与口腔相隔
三.鼻窦
鼻窦是鼻腔周围.颅骨与面骨内含 气的空腔,共四对两组。(见图)
前组:上颌窦 前组筛窦
道 额窦
后组:后组筛窦 蝶窦
前组均开口与中鼻
开口与上鼻道 开口与蝶筛隐窝
(一)上颌窦(图) 居于上颌骨内, 为鼻窦中最大的一对。
1.前壁:面壁,中央最薄,凹陷—尖牙窝. 2.后壁:较厚,与颞下窝比邻。 3.上壁:眶壁,骨壁薄,壁中有眶下神经血 管。
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向内至鼓膜, 长约2.5cm至3.5cm,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 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部。
软骨部皮肤含类似汗腺构造的耵聍 腺,能分泌耵聍,并富有毛囊和皮脂腺。
3、外耳的神经血管和淋巴 外耳神经(1)下颌神经耳颞支 (2)迷走神经耳支 外耳的血管: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 耳后动脉,上颌动脉。 外耳的淋巴流至耳廓周围淋巴结。
到毛细胞。
2、感音功能:将螺旋器受到的声能转 换
到蜗神经的电位。
(四)平衡生理
人体维持平衡主要依靠前庭、视觉 及本体感觉三个系统协调完成,其中前庭 系统最为重要。
当头部、身体运动产生刺激传至前 庭感受器时,就可引起眼球、颈肌、四肢 的肌反射运动,以保持自身的平衡。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耳鼻咽喉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负责耳部、鼻部、咽部、喉部及上呼吸道相关病症的诊断和治疗。

下面是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

1.鼻窦炎鼻窦炎是指鼻腔黏膜及其窦腔的炎症,常见的症状有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

中医治疗鼻窦炎应以清热解毒、祛风散寒为主要治疗原则,常用的方剂有桑菊感冒片、鼻炎丸等。

2.鼻出血鼻出血是指鼻腔黏膜发生破裂或损伤导致的出血症状。

中医治疗鼻出血主要以止血为治疗目标,可使用清热散瘀、收敛止血的中药进行治疗,如地榆黄连汤等。

3.鼻息肉鼻息肉是鼻腔黏膜增生形成的肉状物,常出现鼻塞、鼻流等症状。

中医治疗鼻息肉以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消肿止血为治疗原则,可使用小柴胡汤、鼻息肉丸等进行治疗。

4.鼻炎鼻炎是指鼻腔黏膜发生炎症导致的症状,如鼻塞、流涕等。

中医治疗鼻炎应根据症状分型,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消肿止血等,常用的方剂有鼻炎丸、鼻炎宁片等。

5.耳聋耳聋是指听力下降或完全丧失的症状,中医治疗耳聋应根据病因分型,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温肾壮阳、益气活血等,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锁阳固精丸等。

6.喉咙炎喉咙炎是指喉部黏膜发生炎症导致的症状,如嗓音嘶哑、咽部不适等。

中医治疗喉咙炎应以清热解毒、润燥止咳为治疗原则,常用的方剂有清喉颗粒、百部止咳颗粒等。

7.扁桃体炎扁桃体炎是指扁桃体发生炎症导致的症状,如咽痛、咽部不适等。

中医治疗扁桃体炎应以清热解毒、祛风散寒为主要治疗原则,常用的方剂有全活口服液、双黄清口服液等。

8.中耳炎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发生炎症导致的症状,如耳痛、耳流脓等。

中医治疗中耳炎应以清热解毒、祛风散寒为治疗原则,常用的方剂有清热解毒口服液、清热散结片等。

耳鼻喉科建设指南

耳鼻喉科建设指南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当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耳鼻咽喉科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耳鼻咽喉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科室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当开设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急诊。

第八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应当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第九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当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达到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见附件1)要求。

应当具备处理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的基本设备。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专科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放血、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烙治、割治、啄治等耳鼻咽喉科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第十二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占70%以上,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耳鼻喉科 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 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诊疗方案

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多为单耳发病。

或伴耳鸣、眩晕。

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 2015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1)在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至少在相连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以上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多为单侧,少数可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2)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3)可伴耳鸣、耳闷胀感、耳周皮肤感觉异常等。

(4)可伴眩晕、恶心、呕吐。

(二)证候诊断1.风邪外犯证:多因感冒或受寒之后,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

2.肝火上炎证: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突发耳聋,耳鸣如潮或风雷声,伴口苦口干,面红目赤,便秘尿黄。

舌红,苔黄,脉弦数。

3.痰火郁结证:耳聋耳鸣,耳中胀闷,或见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血瘀耳窍证:耳聋突然发生,并迅速发展,常伴耳胀闷感或耳痛,耳鸣不休,或有眩晕。

舌质暗红,脉涩。

5.气血亏虚证:听力下降,每遇疲劳之后加重,或见倦怠乏力,声低气怯,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心悸失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风邪外犯证治法:宣肺解表,散邪通窍(1)推荐方药:宣肺通窍汤加减。

麻黄、杏仁、防风、川芎、僵蚕、柴胡、路路通、石菖蒲、苍耳子、白芷、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针刺治疗①体针选穴:取穴以局部为主配伍全身辨证取穴。

主要局部穴位有听宫、听会、翳风、耳门四穴,可轮流选用1~2穴。

局部选穴: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远端选穴: 外关、合谷,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

耳鼻喉科建设指南

耳鼻喉科建设指南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当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耳鼻咽喉科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耳鼻咽喉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科室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当开设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急诊。

第八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应当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第九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当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达到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见附件1)要求。

应当具备处理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的基本设备。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专科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放血、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烙治、割治、啄治等耳鼻咽喉科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第十二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占70%以上,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耳鼻喉诊疗常规诊疗规范-10种常见病

耳鼻喉诊疗常规诊疗规范-10种常见病

耳鼻咽喉科诊疗常规一、先天性耳前屡管先天性耳前瘦管是一种胚胎鲤弓结节融合缺损或第一鲤裂发育障碍所致的常见的先天性耳科疾病。

发病率约12%,男多于女,单侧多于双侧。

【诊断】一、髅管口位于耳轮角前约90%,少数开口于耳轮,甚至耳垂处。

管口很小,或为凹陷,挤压时可有稀薄粘液或乳酪物从管口溢出,微臭,时有痒感,继发感染时可出现局部红肿。

二、瘦管是一种盲管,可有分枝而弯曲。

管内壁为复层鳞状上皮,上皮及上皮下组织也可因慢性炎症而致纤维化。

三、局部可因感染而产生红肿、痛、溢脓。

可反复急性发作。

四、反复感染者,瘦管口附近皮肤可发生溃烂、疤痕、肉芽,甚至脓瘦。

五、瘦管长的可向远处伸展,发生深部感染者可在外耳道或乳突部形成脓肿,这需谨防。

【治疗】一、无继发感染者,不需要治疗。

二、时有感染者经消炎后行瘦管切除术。

(一)成人局麻,儿童应全麻。

(二)在瘦管口周围作一梭形切口,分离疹管,注意勿将痿管分破,或撕断,以免内容物溢出污染手术野或不能彻底切除干净。

分离时,用泪囊探针插入髅管,以助追寻,直达盲端连同分枝一并切除。

(三)因感染而致皮肤溃烂较大者,痿管切除后创面难以缝合者,可考虑植皮或转移皮瓣缝合,术后有复发者亦可在手术显微镜下切除。

二、突发性耳聋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一种感音性聋。

近20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多为单侧性,双侧者少见。

其病因不明,目前公认与病毒感染和(或)内耳血循环隙碍有关,疲劳、精神紧张等可作为诱因,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循环系统疾患易导致内耳供血障碍,也可诱发本病。

【诊断】一、病情发展迅速,耳聋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最长于1〜2天内发生,病人常可诉及确切日期、时间、耳聋一般多较重,且多为单侧性。

二、80%患者伴有耳鸣,且多于耳聋前数分钟或数小时出现,耳鸣多强烈,常为噪声或潮水声,使患者难以忍受。

三、耳内可有胀满感或压迫感,约1/3患者伴有眩晕,发生于疾病初期或呈持续性。

四、耳镜检查无异常所见,伴眩晕患者可有自发眼震。

《耳鼻咽喉科》课件

《耳鼻咽喉科》课件

鼻腔内良性增生性病变,可能导致鼻 塞、嗅觉减退等症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鼻窦炎
鼻窦内的炎症,可引起头痛、鼻塞、 流脓涕等症状。
咽喉部常见疾病
急性扁桃体炎
扁桃体急性炎症,常见症状包括 喉咙疼痛、发热、吞咽困难等。
慢性咽炎
咽部黏膜的慢性炎症,可导致喉 咙干燥、异物感、咳嗽等症状。
喉炎
喉部黏膜的炎症,常见症状包括 声音嘶哑、喉部疼痛、咳嗽等。
咽炎
咽炎是咽部黏膜的炎症,表现为咽部干燥、疼痛 、异物感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局部 用药等。
喉癌
喉癌是喉部恶性肿瘤,表现为声音嘶哑、呼吸困 难、咳嗽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疗 和化疗等。
耳鼻咽喉科病例分析的启示与思考
提高诊断准确性
通过对病例的分析,可 以深入了解疾病的临床 表现和诊断标准,提高 医生的诊断准确性。
鼻窦炎
鼻窦炎是由于鼻窦内感染引起的炎症,表现为鼻塞、流脓涕、头痛 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鼻窦冲洗和手术治疗等。
鼻息肉
鼻息肉是一种良性增生性疾病,表现为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咽喉部病例分析
1 2 3
扁桃体炎
扁桃体炎是由于扁桃体感染引起的炎症,表现为 咽痛、发热、咳嗽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 疗和手术治疗等。
咽喉部预防保健
保持口腔卫生
每天刷牙两次,使用牙线清洁牙 缝,以保持口腔卫生,预防咽喉
疾病。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对咽喉健康有害, 应尽量避免或限制。
合理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 物,以保持身体健康。
耳鼻咽喉科健康教育的意义与实施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第四届第五次编委扩大会议暨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2007’学术年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第四届第五次编委扩大会议暨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2007’学术年会

S l Zg a g, Iy , L NG B e a il iu n L 0 J 4 o,t l
Clnia tdy on t fe e ts r i a h r pis f r t r at nto t od o e ss nd o i c lsu hedi r n u g c lt e a e o he te me fsyli pr c s y r n ̄ et e i r m -e vc l ih r va ta c r ia
医、 中西 医结合是 医疗卫生 工作 的三大力 量 , 国家对 中西 医结合 的方针 、 政策不 会改 变 。会 议
就 中西 医结合 的概念 、 耳鼻咽喉领域 中西 医结合 的意 义 、 发展思 路 、 针策 略等进 行 了有益 的 方 研讨 ; 并进行 了学术论 文交流 , 内容涉及基础理论 的研 究 、 中西医结合耳 鼻 咽喉科 疾病 的治疗 、 鼻 内镜及相关疾病 的手 术应用 、 颈部 肿瘤 的手术 体会 、 鼻咽 喉科 教学 、 设 发展等 等 。大 头 耳 建 会 就听力 学 、 变态反应性疾病方 面进 行 了专题 圆桌会议 , 京友谊 医院张道行 教授专题 介绍 了 北 人工耳蜗的发展动态 、 岛市 中西医结合 医院鹿道温教授 系统介绍 了变应性 鼻炎 的诊 疗进 展 , 青 内容 丰富 , 形式活跃 ; 湖南 中医药 大学 附属 医院 田道 法教 授报 告 了“ 基 因技 术在 鼻 咽癌 中医 转 病机研 究 中的应用 ” 。在 中医“ 禀赋 ” 邪 毒病机 ” 与“ 思想 指 导下 , 利用 转基 因技术 , 构建 鼻 咽癌 前病变 的转基 因模 型 , 以验证 鼻 咽上 皮 细胞癌 变 的“ 虚染 毒 ” 医病 机假 说 , 气 中 取得 了初步 进

耳鼻喉科建设指南

耳鼻喉科建设指南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第四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当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耳鼻咽喉科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耳鼻咽喉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科室诊疗工作有效开展;第七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当开设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急诊;第八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应当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第九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当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第十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达到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见附件1要求;应当具备处理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的基本设备;第十一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专科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放血、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烙治、割治、啄治等耳鼻咽喉科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三、人员队伍第十二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占70%以上,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第十三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医师队伍,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当合理;年龄构成应形成老、中、青基本均衡,力求在不同年龄段无人才断档现象;对于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相应的梯队建设;第十四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医生均应接受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培训,掌握中医学和耳鼻咽喉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常用方剂150首,掌握专科中药方剂60首见附件2,掌握耳鼻咽喉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当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某些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应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中医类别副主任及以上医师应当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疑难、复杂的耳鼻咽喉科疾病进行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第十五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耳鼻咽喉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本科常见病的诊断标准、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和基本诊疗方法、耳鼻咽喉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耳鼻咽喉科难治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对本专业多发病、难治病有独到的诊疗思路,并能指导下级医师;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耳鼻咽喉科疑难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具备解决本专科危重疑难疾病和继承、创新专科技术的能力,掌握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新进展;第十六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应具有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应当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应由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执业医师担任;第十七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执业医师人数在8人以上的,可以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当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第十八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第十九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的学术继承人,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10年以上,二级中医医院应具有中级以上、三级中医医院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第二十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护理人员应全部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第二十一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病的基本知识,掌握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耳鼻咽喉科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专科康复和健康指导;第二十二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护士长是耳鼻咽喉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耳鼻咽喉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应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耳鼻咽喉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第二十三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准确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专科中医特色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围手术期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完善激励机制和职称晋升制度;四、服务技术第二十四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当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专科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第二十五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当具备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院应具备处理暴聋、鼻衄、鼻损伤、乳蛾、急喉痹、急喉喑、脓耳等疾病的能力;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基础上具备处理黄耳伤寒、耳眩晕、断耳疮、严重鼻衄、鼻疔走黄、喉痈、急喉风、鼾眠等疾病的能力;第二十六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开展清创、吹药、中药滴剂、中药灌洗、中药含漱、中药离子导入、中药外敷、中药雾化吸入、针刺、灸法、放血、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穴治疗、烙治、割治、啄治、按摩导引、等中医特色技术;第二十七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当制定常见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安全、有效、方便、经济为核心,不断优化诊疗方案;第二十八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当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制剂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耳鼻咽喉科局部的传统疗法和外用制剂是体现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诊疗特色的重要方面;应当在保持现有传统特色制剂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特点,积极探索开发新的制剂;五、环境形象第二十九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第三十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第三十一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耳鼻咽喉科疾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本科疾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常见疾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耳鼻咽喉科疾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季节、疾病的变化而及时调整;第三十二条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耳鼻咽喉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手册等方法;六、附则第三十三条耳鼻咽喉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第三十四条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耳鼻咽喉科疾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第三十五条民族医医院耳鼻喉科建设与管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第三十五条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第三十六条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附件1中医医院耳鼻喉科设备配备目录一、二级中医医院妇科设备配备目录耳鼻喉综合治疗台、耳科旋转椅、鼓气电窥耳镜、动态喉镜、纤维喉镜、间接喉镜、直接喉镜、电子喉镜、鼻咽喉镜、前鼻镜、电测听器、前庭检查仪、眼震电图仪、声阻抗仪、空气压缩雾化泵、电动吸引器、超声雾化器、脑干诱发电位仪、微波治疗仪、C02激光治疗仪二、三级中医医院妇科设备配备目录耳鼻喉综合治疗台、耳科旋转椅、鼓气电窥耳镜、耳钻、动态喉镜、纤维喉镜、间接喉镜、直接喉镜支撑喉镜、电子喉镜、鼻咽喉镜、间接鼻咽喉镜、前鼻镜、鼻内镜及手术系统、电测听器、前庭检查仪、眼震电图仪、声阻抗仪、多导睡眠呼吸监测仪、五官科多用显微镜、空气压缩雾化泵、电动吸引器、超声雾化器、听觉诱发电位仪、脑干诱发电位仪、微波治疗仪、低温等离子治疗仪、耳鸣治疗仪嗓音声学分析、矫正仪、C02激光治疗仪附件2中医医院耳鼻喉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麻黄汤伤寒论2.桂枝汤伤寒论3.苍耳子散济生方4.六味汤喉科秘旨5.银翘散温病条辨6.桑菊饮温病条辨7.疏风清热汤中医喉科学讲义8.败毒散摄生众妙方9.大承气汤伤寒论10.小柴胡汤伤寒论11.四逆散伤寒论12.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3.半夏泻心汤伤寒论14.大柴胡汤金匮要略15.白虎汤伤寒论16.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17.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18.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19.清咽利膈汤外科正宗20.银花解毒汤疡科心得集21.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22.黄芩汤医宗金鉴23.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24.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25.理中丸疡医大全26.温肺止流丹疡医大全27.四逆汤伤寒论28.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29.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0.补中益气汤脾胃论31.玉屏风散丹溪心法32.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33.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34.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5.归脾汤正体类要36.八珍汤正体类要37.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38.耳聋左慈丸重订广温热论39.肾气丸金匮要略40.四神丸证治准绳41.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42.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43.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44.通气散医林改错45.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47.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48.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49.会厌逐瘀汤医林改错50.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1.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52.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53.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54.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5.三仁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6.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57.五苓散伤寒论58.真武汤伤寒论59.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标准研究
目的:由国家中管局立项并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负责、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承担的《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制定工作是国家中管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

旨在应用Delphi法制订出科学规范、临床实用的,在行业内发布并推广应用的《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评价德尔菲(Delphi)法在医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探讨诊疗标准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方法:首先进行文献研究。

回顾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耳胀耳闭、暴聋、耳鸣、耳眩晕、鼻窒、鼻槁、鼻鼽、鼻渊、鼻衄、急喉痹、慢喉痹、急乳蛾、慢乳蛾、急喉瘖、慢喉瘖的主要古籍文献。

利用检索工具,查找相关文献。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评价文献质量的原则和方法,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

选择有价值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的资料。

写出这些常见病的研究报告。

其次,采用Delphi法进行专家调查。

在研究报告基础上,形成第一轮专家调查表,向被邀请专家发出调查表。

对专家返回的调查表汇总分析,统计处理,形成初步草案,即第二轮调查表。

将第二轮调查表发给邀请专家,对专家返回的调查表汇总分析,统计处理,形成《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初稿。

邀请本行业专家,组成专家组,集中审议《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初稿,对于初稿中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

专家组审议后,整理调查表和本行业专家组意见,并经项目组审定,形成《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定稿。

结果:经过两轮问卷和一次会议讨论,形成初步的诊疗方案,提交给专家论证会,经由专家论证定稿,最终确立了符合临床实际的、科学规范的《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结论:在继承传统、吸收现代研究成果、应用现代科研方法的基础上,通过Delphi法进行耳鼻咽喉科中医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研究,并根据专家所提供的意见和建议,制订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科学性强、严谨规范、·能够为行业内实际应用、能被行业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此标准的确立将指导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诊断及辨证治疗,在促进耳鼻咽喉科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的规范和事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证明Delphi法作为一种充分发挥专家智慧、知识和经验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中医诊疗规范化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学。

提出应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文献评价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