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17课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word教案 (8)

合集下载

公开课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

公开课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
七年级下册学习与探究之二 第十七课
探究《清明上河图》 展现的社会风貌
导入
201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故宫 博物院在一整年内将陆续推出一系列精品大 展,为观众提供丰富、深刻的文化“大阅 兵”。据统计,开展第一天共有8500人参观 武英殿,赏阅了中国第一画《清明上河图》。
特别关注
1.《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生活时期? 2.《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什么景象? 3.《清明上河图》的画幅有多高?有多长?

4、《清明上河图》真迹现存哪里?
5、《清明上河图》上各行各业的任务都 有,从衣着、神态上判断他们的职业身份 ,试举例五种人物。
6、图中观察到的宋代娱乐场所是什么?主要的 娱乐场所活动是什么? 7、图中反映的建筑有哪几种?
8、图中人物“千男一女”,只有一名妇女在从 事生产行业,她正在干什么?
欣赏与倾听
表现与展示
1.《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尺 寸多大?现藏于何处?
北宋的张择端 高24.8cm 长528.7cm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清明上河图》全画大致可分为 哪几段?市井三段
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汴京城以及汴河 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3.《清明上河图》反映的人物、建 筑、交通工具有哪些?
• 肉食——北方羊肉为多,南方吃鱼多;
《清明上河图》中“清明”的含义
轿顶的柳条
关于《清明上河图》中“清明”的一些观点: 春天说——古代清明节有插柳的习俗,画中的轿顶就插有很多柳条。 夏天说——《清明上河图》中有十多次出现了扇子,而且在郊外赶路人群中 还有一个赤膊奔跑追赶马匹的大汉,似乎也说明当时正值夏日。 秋天说——虹桥边的“十千脚店”门前的酒旗上写的“新酒”与当时人们在 中秋节饮新酒的习俗相吻合。另外,画卷前段的原野和院落中的石碾也与秋 天刚打完庄稼的景象一致。 还有人认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东京的清明坊,抑或是表示当时政治清 明的含义。

七年级下17课教案

七年级下17课教案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教学设计课题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课型探究活动目标通过《清明上河图》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与风俗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观察与分析探究能力体会历史信息的传递有多种载体和方式,培养信息转换能力,通过图象获取有效信息,感知历史,并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出来。

活动准备通览前几课课文的有关内容查找与《清明上河图》及宋代社会发展相关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仔细观察各部分图卷重点培养观察与分析探究能力难点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1、放电视剧《水浒传》第1集开始的场面。

2、请大家介绍宋代都城人们的生活3、我们要利用本图对宋代的社会生活进行更深层的探究(1)、本图表现的是什么时节的情况?从图中找出证据来说明你的见解(2)、展示评书《杨家将》当中的一段:---说集市上有:买使用多媒体,介绍导演的取材来源于《清明上河图》鼓励交流、引入前几课学习的知识利用书中问题,指导探究方向评书演讲观看、与图卷进行对比大胆想象发言、利用所学观察、分析、交流找出相关的行当激发兴趣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获取历史知识可通过多种途径分析“清明”的命名根据,培养分析、探究能力培养观察能力,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51015碗的、买线的------(3)图中的建筑是商肆、酒店、还是民居?说出原因4、学生自由探究时间问题A、略B、C、D、4、请介绍本课你的收获5、读课后活动说明,播放电视剧《水浒传》开篇鼓励、设疑、误导、争辩鼓励交流归纳创境观察、交流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交流感受激发探究欲望鼓励创造性思维体会探究的乐趣体会宋代生活15510板书设计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过程:查资料—分析---质疑---解决。

《17[1].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教案

《17[1].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教案

《清明上河图》及其中的广告形式《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宋代张择端(约公元1111-1125年)所绘,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宋朝时的广告形式,幌子、旗帜、招牌和灯箱、彩楼的表现,在长534.6cm,宽25.8cm的长卷中,除景物的遮挡外,画面上有各家商店设置的广告招牌23处,广告旗帜10面,灯箱广告4块,大型广告装饰彩楼、欢门5座。

宋代是中国汉文化成熟时期,商业繁荣,当时的广告文化相当发达。

我要研究中国的广告历史就必须从商人阶层的出现谈起,夏、商、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三个朝代,周朝时期“周民中一部分会做买卖的人是商朝的遗民”,他们被迫集中在洛阳,被另眼相看,既失去了土地,又无政治权利,为了维持生计,只好东跑西跑做买卖,所以后来把这些做买卖的人叫商人。

这种为周朝贵族所不齿而又为平民所不能为的行为成为商朝遗民主要从事的行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农轻商,也许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吧!周朝末年历史上称作春秋战国时代,那时我国已有商贾之分,既行为商坐为贾。

东汉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中有这样的话:“商之为言商也,商其远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也,贾之为言固也,固其有用之物,以待民来,以求其利者也。

行曰商,止曰贾。

”故通物为商,居卖为贾。

按地区的远近和供求的实际情况,带货物前往进行交易的称为商,把人们需要的货物,在固定场所销售并谋取利润的称为贾。

由于二者经营方式的不同,传播商品信息的方式也不一样,于是产生了几种不同的广告形式。

在清明上河图约275cm处,是图中的焦点,桥上有两个地摊,商贩正在叫卖,吆喝着争拉买主。

这是吆喝广告。

吆喝是最早的广告形式,屈原在《楚辞·离骚》中记载:“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并在《楚辞·天问》中提到:“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

”师望、吕望指的是姜太公,他在朝歌店铺里卖牛肉,周文王如何能够认识他呢?是因为他高声叫卖吆喝招徕生意的结果。

吆喝既推销了牛肉也推销了姜太公自己。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
《清明上河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我国 古典艺术宝库中稀世之珍。作品以高度现 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北宋盛时东京汴梁的 人情物态,期望以“汴京盛时伟观”唤起 人们的爱国心,并且告诫为人君者、为人 臣者“宣以此图与无逸图并观之”,以表 达人民要求一个兴盛的国家、安宁的社会
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你认 为《清明上河图》,“清 明”二字有何含义?
D.图中所画的这条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 )
A.会子
B.交子
C.关子
D.人民币
1、火眼金睛仔细观察上图,看看你能从中获取多少 有价值的信息。请将你观察到的历史信息,逐一列举 出来。 触类旁通下面一幅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 图》(局部),它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繁荣的景 象。当时汴河穿城而过,西由黄河受水,东入淮河, 水量丰富,船运繁忙,大江南北物资汇集。回答下列 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东京商业繁盛 的 原因? 2、当时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产自( )
第一、清明时节 第二、因清明坊而得名 第三、暗指北宋政治清
明,宋徽宗一语双关
1、你能判断出《清明 上河图》描绘的是一建筑有哪几种? 商肆、酒店、民居
3、宋代流行哪些娱乐活动?
蹴鞠、戏曲、说书… 4、宋代的集市有哪些商品?
丝绸、粮食、药材、字 画、 珠宝、香料… 5、宋代有哪些运输工具? 轿子、骆驼、牛车、马车、 人力车、船…
1、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化展览时,指着一幅名画
说:“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名画 应是:( C )
A.《天王送子图》 B. 《洛神赋图》 C.《清明上河图》 D.《步辇图》
2、下列哪项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是错的(D ) A.这是宋代张择瑞画的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社会风貌》word教案设计(8)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社会风貌》word教案设计(8)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 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word教案设计-(8)第17课时空连线——探究?清明上河图?一、教材简析:采用的教材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二版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单元第17课?时空连线——探究?清明上河图? ?1.我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在两宋,而两宋绘画的重要特点就是出现了表现人民生活的风俗画。

新教材首次采用一幅画来作为学生整节课进行探究活动的对象,可谓是独具匠心。

艺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宋代城市社会的根本情况,它与前面所学的12、13课的根底知识密不可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本单元做了一份画龙点睛的收尾工作。

2.?清明上河图?带有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从画中感受到生活中极易接触到的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

这不仅渲染了历史气氛,较好展示了该图所处时代的阶段特征,同时增加了历史的直观性、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价值。

进一步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也充分表达了历史教学中以图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

二、学情分析:1.学生经过半学期的历史新课程的学习,对历史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

2.局部学生有绘画、摄影、手工制作等方面的特长,这为他们进行探究活动提供了多角度的帮助。

3.目前学生收集资料的范围比较窄,原因是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太少,较大局部学生家里尚未配备电脑,也就无法上网查阅资料了。

三、设计理念: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到达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依据这一理论,在本课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开放的情境中,探究问题解决的各种途径与方法,从而获得新的发现。

探究《清明上河图》说课稿

探究《清明上河图》说课稿

说课稿科目:历史授课班级:七(1)班授课教师:殷成喜工作单位:肃南一中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学习与探究之二说课稿《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7课学习与探究课。

一、说教材(一)地位及作用:《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7课学习与探究课。

作为本单元内容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活动课帮助引导学生梳理和组织有关单元知识,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勇于实践的动手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特征。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走进历史,学生体验宋代的社会生活,加深对宋代社会生活基本风貌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钻研、大胆设想、总结归纳、合作与表演以及收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研究,使学生认识到传递历史信息有多种方式,绘画作品也是获取历史信息、感知历史的重要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认识到宋代经济发达,许多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小组的活动交流,培养合作共进的学习品质。

二、说学情(一)从学生的认知起点看,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七年级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初步具备收集与整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特别是学习了两宋的历史后,学生对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情况已有初步认识。

(二)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浓厚,喜欢探究问题,表现自我,学习兴奋点集中在直观、趣味性强的历史知识上,学习情感外显。

(三)从学习难度看,以小组为单位编排历史故事需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形象生动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精神。

三、说教法利用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较好的理解《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通过绘画与活动转换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北宋的社会生活。

历史七下《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

历史七下《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3.请你们找一找宋代流行哪些运输工具?他 们运送到集市上的商品有哪些?他们的集 市与今天的市场有何异同 ?
4.请你们从图中找一找宋代流行哪些娱乐活
动?他们的生活跟现在有什么异同?简要谈 谈你的课余时间是怎么度过的?
分组讨论,发表观点: 1.为什么叫《清明上河图》? 2.画中描绘什么时间的景象? 3.为什么宋代绘画较为繁荣?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七年级下册
第17课 探究《清明上河图》 展现的社会风貌
—学习与探究之二
序言
下载提示:该PPT课件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 决实际问题。PPT课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课件、地理课件、 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教学设计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教学设计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教学设计作者:黄清强来源:《教师·下》2016年第07期一、活动目标(1)通过欣赏、观察和分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其艺术价值和宋代的社会生活与风俗,进而探究宋代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状况。

(2)指导学生读图的方法,通过图像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表述,体会历史信息的传递有多种载体和方式。

(3)引导学生欣赏并探究《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内涵,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活动准备(1)将学生分成若干探究小组。

(2)指导学生阅读与《清明上河图》相关课文的内容。

(3)查找《清明上河图》和宋代社会有关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4)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以学生为本,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读图的方法,懂得图文的转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所反映出的宋代社会风貌,掌握历史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能力。

(2)教学难点。

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实现图文转换,能够从文字资料和文物资料中互相印证历史知识,达到史料和文物有机统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四、教学方法(1)采取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协作完成自主探究学习。

(2)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初步掌握读图方法,从图名、图注、图上信息和图文结合等方面提取《清明上河图》的有关历史信息;引导学生学会结合图片内容和所学历史知识,提高图文转换能力。

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作品内涵和特点,探究《清明上河图》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而了解北宋的社会生活。

(3)通过学生展示、讲解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历史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增强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设计思路(1)导入:呈现《清明上河图》画卷(临摹版)。

在美术老师引导下,以移动视点的方法整体感知《清明上河图》这一历史名画。

北师大版本-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17张)

北师大版本-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17张)
第17课 探究《清明上河图》
• (2012中考·广东湛江)古代中国科技和文 学艺术成就辉煌。下列搭配中都正确的一 项是 ( )
• A.《天工开物》——李时珍 宋词—— 苏轼
• B.《兰亭序》——王羲之 唐诗——辛 弃疾
• C.《红楼梦》——曹雪芹 《清明上河 图》——张择端
• (2012中考·江苏连云港)通过北宋“交子” 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了解历史的方法 ()
• (2)作品生动地展现了人类社会哪一历史 阶段城市发展的风貌?突出反映了古代城 市的发展与哪些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 封建杜会:

手工业、商业等。
• (3)历史信息的载体与流传方式是多 样的。美术作品外,你在学习历史中还有 哪些了解历史的途径?
• • 文字记载 • 解读美术作品、 • 解读文物、 • 考察遗址、考察遗迹、
• A.解读文物 • B.查阅文献 • C.考古发掘 • D.实地调查பைடு நூலகம்
• (2012中考·湖北随州)右图是我国十大传 世名画之一。它也是一幅极具历史价值的 现实主义的风俗长卷。它反映了当时哪一 城市的社会风貌? ( )
• A.北京 • B.南京 • C.西安 • D.东京
• (2012中考·河南)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l)仔细观察美术作品,从图中 分别可提 取哪些信息?
• 交通方式多样化: • • 商业繁荣: • • 城市建筑: •
• (2012中考·河南)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l)仔细观察美术作品,从图中 分别可提 取哪些信息?
• 交通方式多样化:

骑马、轿子、牛车、马车、骆驼等
• 商业繁荣:

店铺、商贩
• 城市建筑:

城门、桥梁、护城河、城市绿化等。

17.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教案

17.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教案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学习与探究课教案大连第七十九中学李春哲一、教案背景互联网条件下的初中历史课堂的学习和探究课。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历史课堂,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以完成初中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教学课题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为例,探讨历史的学习与探究课在互联网条件下的教学实践。

三、教材分析《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最后一课学习与探究课。

作为本单元内容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活动课帮助引导学生梳理和组织有关单元知识,围绕主题,适当取舍;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网络收集历史学习资源,把获取的相关信息与活动课主题相结合加以整理,为活动课的开展提供大量丰富的素材。

本节自主活动课在互联网条件下采用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活动展开,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能力为重点,其难点在于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达到活动目标的最终实现。

四、教学方法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够围绕活动主题、通过小组协作(充分利用网络组成群组如QQ群、查阅资料等方式),完成小组探究性学习。

2、学生(通过网络群组、互联网等)搜集、选择、整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能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提高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进一步了解北宋社会风貌,增强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思想情感。

3、学生通过讨论、展示、讲解、评比(利用课堂时间,也可利用群组在课后拓展学习),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历史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拓展学习空间,增强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教师: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以《清明上河图》为背景的实物(家具、火花、扑克);屏幕展示《清明上河图》长卷,及播放数字版视频,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带领大家一同走入画中……(也可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与《清明上河图》相关并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事物)二、学生小组一:介绍《清明上河图》基本情况活动一:Ppt展示作者、背景、内容等。

《17.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教学设计

《17.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教学设计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学习与探究之二安徽省淮北市第十中学毛九成教材分析《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传世之作,也是中国古代画坛杰出的恢弘巨作之一。

作品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及汴河两岸风光,展示当时各阶层人物的生活风貌,为后人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手工业、商业、建筑、交通工具和民俗等方面丰富而形象的资料,教材通过“学习与探究”方式带领大家走进这幅全景式的风俗画卷,品味宋代的衣食住行以及宋代的城市文明。

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清明上河图》还比较陌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同学们对宋元时期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了解宋元时期的风土人情。

了解当时的衣食住行。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不同的小组,每个学生课前查阅资料。

教学方法资料收集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直观演示法学习方法资料收集法、小组合作法、分析总结法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结合史实,在绘画作品的基础上加深对宋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了解。

2、学生引导学生分析画作,鉴赏画作,培养学生借助历史图片了解历史、认识历史遗迹,用语言文字等方式将历史表述出来的能力。

3、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培养对古代文化探究的兴趣。

4、师生通过讨论、展示、讲解、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历史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拓展学习空间,增强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与宋代市民生活相关的资料,以史料为基础,从艺术成就和史实成就两个方面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资料收集和认识。

难点形成对图片性史料应用于历史研究的初步认识,在收集资料和概括资料的过程中体会历史研究的一个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基本过程:导入:去年故宫博物院为纪念建院90周年,隆重推出了《石渠宝笈》特展,此次展出的全是国宝级文物,其中就有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教学设计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教学设计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教学设计《清明上河图》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绘画史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反映了十三世纪中叶中国北方社会的风貌和习俗。

它的画面描绘了当时华夏大地的喧嚣和繁荣景象,也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社会等多种方面。

本文尝试以《清明上河图》为基础,探讨社会风貌概念,为制定有效的教学设计提供思路。

首先,借助《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对当时南宋社会风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些风貌包括社会经济现实、宗教信仰、文化特征、民族特色、社会结构、政治斗争等诸多方面,使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社会风貌概念。

其次,本文将以通过“图像分析”法来展示《清明上河图》对当时社会风貌的全面描绘。

首先,我们从画面的形象、色彩和节奏来反映南宋社会的繁荣景象,以及城市街道、桥梁、江河、小屋等建筑物,以及社会上的浮华之气等表现出来的生活环境;其次,借助图像分析将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社会结构、行业、金融、市场、游戏、文化、宗教等进行分析,得出最终的社会风貌的结论。

最后,结合实际教学,本文提出利用《清明上河图》展示社会风貌的教学方案,以实现有效的实践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考,增强知识的认知。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清明上河图中涉及的不同主题来设计不同的课程,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古代社会。

例如,学生可以探究南宋社会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金融法制等内容,来分析社会风貌。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仿制《清明上河图》的活动,让学生更加活跃,以图像的形式将清明上河图的图像和内容丰富起来。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互动教学,让学生依据清明上河图画面和内容进行讨论,学习古代社会风貌的学习,并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深入探究社会风貌的规律和特征。

总之,本文以《清明上河图》为依据,探讨了社会风貌概念,并以图像分析和多媒体互动等方式,提出利用《清明上河图》展示社会风貌的教学设计。

期待以上的设计能够为课堂教学的方式提供灵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体会古代社会的复杂性,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和认识古代社会风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时空连线——探究《清明上河图》
一、教材简析:
采用的教材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二版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单元第17课《时空连线——探究《清明上河图》》
1.我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在两宋,而两宋绘画的重要特点就是出现了表现人民生活的风俗画。

新教材首次采用一幅画来作为学生整节课进行探究活动的对象,可谓是独具匠心。

艺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宋代城市社会的基本情况,它与前面所学的12、13课的基础知识密不可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本单元做了一份画龙点睛的收尾工作。

2.《清明上河图》带有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从画中感受到生活中极易接触到的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

这不仅渲染了历史氛围,较好展示了该图所处时代的阶段特征,同时增加了历史的直观性、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价值。

进一步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也充分体现了历史教学中以图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经过半学期的历史新课程的学习,对历史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

2.部分学生有绘画、摄影、手工制作等方面的特长,这为他们进行探究活动提供了多角度的帮助。

3.目前学生收集资料的范围比较窄,原因是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太少,较大部分学生家里尚未配备电脑,也就无法上网查阅资料了。

三、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依据这一理论,在本课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开放的情境中,探究问题解决的各种途径与方法,从而获得新的发现。

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讨论式、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的谈话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教
学法,同时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清明上河图》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并将它与今天的社会生活进行对照比较,让学生在对生活的体验中去感受历史,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亲身体验清明时节(春分3月22日——清明4月5日)的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探究《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何时景象?以此来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

体会传递历史信息的多种方式,知道艺术作品也是获取历史信息,感知历史的重要途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分析,感受到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的自豪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六、教学流程:
活动准备过程:
1.学生准备:
(1)观察3月22日——4月5日这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化情况,并小结气候特征。

建议采用表格形式记录,可设计日期、天气情况、自身感觉等栏目。

(2)布置一项作业(两题任选其一)“我眼中的汴京城”或“福州商业街的一角”。

有绘画特长的同学可以画一幅画,不擅长绘画的同学可用文字描述。

建议结合课本第67页小字部分和13课的内容或观察台江步行街、花鸟市场的景象。

(3)在第13课学完之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书籍、图片资料,并要求注明出处。

(4)按照自愿原则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6—8人,民主推荐出组长,负责小组的整体协调工作。

2.教师准备
(1)指导每个小组确定探究学习的主要任务。

全班分为6个小组,分别是:
第一组:探究《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因何而得名?
第二组:比较宋代房屋建筑或交通工具与今天相比有何异同?说明了什么?
第三组:比较宋代服饰与今天相比有何异同?说明了什么?
第四组:从衣着、神态等方面判断画中人物的职业和身份,你能找出多少?
第五组:比较宋代集市与今天的市场有何异同?说明了什么?
第六组:宋代的女子都在家做什么?与现代女性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

说明了什么?
(2)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

如:《清明上河图》全卷及局部图;宋代的衣食住行;《宋代汴京在中国城市史上的地位》;《市井文化》中的部分内容。

(3)在学生分组准备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要将六个小组的活动有机的融和在一个课堂整体之中,使班级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尽量避免局限在只有少数一部分学生活动的情况。

课堂活动过程
一、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
师:同学们在过生日或外出游玩时如果想为以后留个纪念,一般会怎么做啊?
生:拍照片或拍录像。

师:在800多年前的宋代没有照相机或摄像机这样高科技的产品,那么人们可以采用什么方式来展现当时的景象呢?
生:可以画一幅画。

师:很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看看从这幅画中我们能了解到宋代生活有哪些特点?
二、探究过程:
布置作业:(拓展训练)
给每个小组提提供一份清朝画家仿《清明上河图》的挂历画,要求比较两幅《清明上河图》的异同。

想一想:这幅画里还展现了宋代哪些社会风貌?
课后反思:
1.本课在课堂设计思想方面注意到将历史科与地理、美术等学科知识的有机渗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科本位的倾向。

2.在课前指导学生收集与《清明上河图》的相关资料,初步培养了初一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本课是一节活动课,其内容是从一幅画中去探究宋代的社会风貌,所以在学法方面注意指导了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同时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和贴近社会的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4.在本课小结中让学生感受到前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5.本课活动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共同讨论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6.不足之处在于:应指导学生将收集的资料注明出处,让学生有一定的著作权意识;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适时地询问学生是否遇到什么困难,并要及时予以帮助,以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