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中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浅谈使用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心得体会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浅谈使用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心得体会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无论是从编写者的角度还是从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效率来讲,都是一本值得推崇和称赞的教材。
首先,课文内容方面,《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题材全面、组织设计严谨、篇幅简洁,让学生系统的了解历史的发展轨迹。
教材中的插图和文史图片使学习内容更有具体的感受,增强学生内容的理解力。
其次,《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在学习技巧的指导上也让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在教材中,每一篇历史课文都有一个“联想讨论题”,引导学生从历史经典中去深究和探索。
此外,《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在“学习检测”一栏中,具体的提出简单的分析问题,精确考查学生在阅读中关注细节。
总之,随附于《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的“联想讨论题”和“学习检测”,回归本质,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掌握了历史的精髓,实现历史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更有深度和价值。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概述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主要涵盖了从古代到近代的世界历史以及中国现代史的内容。
其中包括了古代文明的发展、中世纪欧洲与亚洲的社会变迁、近代西方的崛起、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以及中国近现代的重大历史事件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多样性。
二、编排特点分析该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历史发展的逻辑性和时序性,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历史内容进行有序组织。
同时,教材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此外,教材中还融入了一些探究性的栏目和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三、重点知识点梳理本教材的重点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古代文明的成就与特点、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与教会权力、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近代国家的形成与殖民扩张、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与影响、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以及中国近现代的重大历史事件等。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教材的核心内容,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历史知识。
四、难点问题解读历史学科中存在一些较为难理解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和问题,如古代文明的比较、近代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历史事件的多重解释等。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对这些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和阐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五、教学方法建议针对本教材的特点和难点,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例如,可以通过故事讲述、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历史文化价值探讨本教材所涉及的历史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培养跨文化理解和尊重的能力。
同时,历史学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七、习题与活动设计评价教材中的习题与活动设计对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其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对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几点看法

对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几点看法周淑玲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确实本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改变了原有历史课程中“繁,难,偏,旧“的现象,着眼与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非常适用与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以下就是我的几点看法:首先,这套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前言,交代了本单元的历史线索和主要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单元的学习内容。
象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的前言中就把本单元所讲述的中国在国门洞开和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和社会风尚各个方面进行了变革这个线索交代清楚了。
并且还把每次变革的作用及每次变革之间的联系都交代的清清楚楚,非常适合学生自学。
其次,这套教材每课课后检测题设计的比较适中,例如在《维新变法运动》这课的检测题;请按照经济,军事,政治,教育等类别,简要归纳一下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这个题既检测了学生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了解了变法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的。
再次就是每课一得这个内容非常好,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象在学习新文化运动时,‘每课一得’,就解释了“德先生”和’赛先生’的由来。
在内容的处理上,这套教材也有优点,把一些‘‘繁“难’问题简单化或是删掉确实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例如:鸦片战争的过程就简化的非常好,学生学起来省力,记起来容易,从而提高了学历史的兴趣;还有戊戌变法的内容也做了简化非常好。
我认为这套教材不错,当然也有不足,就是系统性差点,在运用过程中教师的伸缩性大,对教师的要求也就高了一些,一些内容需要教师补充,例如;全面内战的爆发和走向战略进攻这两课内容就需要补充国民党的全面进攻的内容。
这只是我的一点看法,不一定正确,请各位同行赐教,让我得到更多的提高,让我们都有进步。
,。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概述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材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以及世界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阶段特征。
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国际关系的演变。
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形成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认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的重大事件和制度变迁,中国近代史的变革与抗争,以及世界现代史的主要事件和趋势。
教学难点则在于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深层次原因,以及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针对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建议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如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小组讨论等。
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知识点梳理与解析本教材的知识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和整理这些知识点,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同时,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概念,教师需要进行深入浅出的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章节结构分析本教材的章节结构清晰明了,每个章节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内容丰富翔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每个章节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掌握相关知识点。
六、习题解析与指导本教材配备了丰富的习题资源,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应用能力。
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习题进行及时的解析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提高解题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拓展性的习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七、知识拓展与延伸除了教材内容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和延伸,如阅读相关历史书籍、观看历史纪录片等。
这些拓展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拓宽历史视野,提高历史素养。
对北师大版初中历史课标教材内容的几点商榷

对北师大版初中历史课标教材内容的几点商榷【关键词】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课标教材课程形式标准教材编辑原则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教材是关键。
历史新教材已经在使用中,因其别具特色,很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但是,白璧微瑕,教学过程中还是发现一些缺陷或问题。
笔者所见,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初中课标历史教材。
这里大胆提出来绝无恶意,谨盼课程改革更臻完善。
(一)发现问题《历史》七年级上册⑴第14课,“车同轨,书同文”一段,“秦朝时,把罪徒称为隶,所以程邈所创的字体就称为隶书。
”[1]教材对程邈狱中创造隶书的叙述是符合史料记载的,但是对隶书名称由来的说法还须商榷。
西周时已有“隶人”一词,其义有二:一为罪人、罪徒,一为低微小吏。
但秦统一后,特称罪徒为隶,似还未见史籍。
晋代卫恒《四体书势》:“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隶人佐书”并不是特指程邈,所以这里隶人不是指罪徒,而是指小吏,即“小吏佐书”之意。
《辞海》“隶书”条,引用“隶人佐书”句时,特别注明“指胥吏”,教材应当注意到。
[2]⑵第17课,“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一段,“工匠们在漂絮时发现有一些残絮遗留在席子上形成一层薄膜,晾干后就成为一张薄薄的丝绵片,可以用于书写。
”[3]教材把从事漂絮的劳动者说成是“工匠们”,因而会被认为是男子,恐怕不妥。
西汉时漂絮工作主要是由妇女来承担的,《史记》中便记有著名的“漂母”故事。
“(韩)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4]可见,漂絮者的确不是男子,而是妇女。
丝絮纸最初是由漂絮妇女发明的,在中国科技史上亦已定论,说成“工匠们在漂絮时发现”显然有失确切。
⑶第21课,“江南经济的发展”一段,“灌钢法,是把生铁溶液灌注到熟铁液中,再进行锤炼的一种冶炼技术。
”[5]教材把生铁、熟铁都说成是溶液,是否符合“灌钢法”的技术实质呢?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引用陶隐居之语,称“灌钢法”为“杂炼生柔法”,并根据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进一步解释说:“……这种炼法是熔铁炉中生铁和熟铁混和在一起,火力到时,生铁熔化,包裹和渗入熟铁,生铁多余的炭素被缺少炭素的熟铁所吸收,也排挤出一些熟铁所含的熔渣,生熟铁都成为钢铁。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概述与特点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以丰富的历史内容、严谨的知识体系和生动的叙述方式为特点。
教材涵盖了古代至近现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不仅注重历史知识的传递,还强调历史思维的培养。
同时,该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增强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以及世界古代史的部分内容。
通过系统学习,学生应能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概况、重要事件和人物,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研究方法,培养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规律的能力。
三、章节结构与重点教材按照历史时期的顺序进行编排,每个章节都有明确的主题和重点。
例如,中国古代史部分重点介绍了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等;中国近代史部分则突出了近代社会的变革与探索、民族解放运动等内容。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策略,如情境导入、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五、难点解析与应对教材中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历史事件的分析、人物评价以及历史概念的理解等方面。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难点,教师可以结合实例进行具体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同时提供必要的辅助资料和练习题。
六、教学资源与拓展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历史文献、纪录片、博物馆等。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活动,如参观历史遗址、举办历史主题讲座等,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和文化素养。
七、学生评价与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问题所在,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持续发展。
八、教材使用建议在使用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时,建议教师充分理解教材的设计理念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与结构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
本册教材围绕古代文明、中世纪的欧洲、中国的明清时期等重要历史阶段展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和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通过精选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教材展现了历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二、思想性与政治性本教材在内容选择和处理上充分体现了思想性和政治性。
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和历史事件的分析,向学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事件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同时,教材也强调了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视,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科学性与知识性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科学性和知识性。
在介绍历史事件和人物时,教材采用了科学的分析方法,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同时,教材也注重知识性的体现,通过图表、资料等方式展示了大量历史知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四、可读性与趣味性本教材在文字表达和图文配合上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文字流畅、通俗易懂,同时配有大量生动的图片和图表,增强了教材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此外,教材中还设置了一些趣味性的栏目,如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新增课堂活动特点本教材在课堂活动设计方面也有显著特点。
新增的课堂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情境,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与学生实际的结合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在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上,教材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历史知识。
同时,教材还设置了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高他们的历史应用能力。
七、知识结构与学习状况本教材的知识结构清晰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介绍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概述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是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程为主线,涵盖了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1世纪初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
本册教材强调历史事件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二、历史背景
本册教材的历史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转变,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的现状和发展。
三、重要事件
本册教材涉及的重要事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战争、三大改造、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
这些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历史人物
本册教材介绍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
这些人物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思想和贡献对当今中国的发展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文化与社会影响
本册教材还涉及到了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影响,包括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这些变革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六、当代意义
本册教材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当今中国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
七、学习方法指导
1.注重历史事件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中
插图的选用及其价值
东莞市可园中学韦红
[摘要] 本文主要对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中插图的使用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插图的
运用价值作一个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宋刻本《周礼》书影三教共栖图尽善尽美《史记》书影
一、教材中插图的使用须尽善尽美
要想上好一堂课,课本中的文字、插图是关键。
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本内容。
通过一年的新教材教学(初一)和对新教材课本的初步研究发现:虽然大部分插图运用恰到好处,但是也有一些须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一)一部分插图缺少文字说明
历代古书课本中出现多处,使用的插图大多呈现给学生的是:该书的书面或者是该书的前言,而无实际内容,这就给学生理解增加了难度,另外也会给学生造成误解。
例如《昌盛的文化》一课中的插图——《史记》书影,光出几本黑色封面的古书(没有书名)和四本书的序,由于序的字过小,学生完全看不清楚。
又如《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一课中的宋刻本《周礼》书影,该插图中的文字学生基本上能看清楚,但是大多是繁体字,没有标点符号,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看懂这一书影是非常不易的事情。
(二)少数插图过于模糊
过于模糊的插图难以表达插图的原意,让学生容易产生误解。
例如:《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中齐桓公与管仲(山东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一图,齐桓公、管仲五个字字迹模糊,学生无法辨别,图中三个人物的表情、动作、服饰等基本无法知道,此图采用的价值不大。
又如:《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课中的蓝田丞印(西安章台出土秦封泥)一图,蓝田丞印四个字已经无法辨别,用在此可能只是多占空间,学生根本无法入手。
(三)小部分插图的科学性存在争议
初中历史立求于向学生表述真实的过去,教材中所使用的插图也应体现这一点。
虽然教材绝大部分的插图围绕这一重点,但是还是存在少数问题。
例如:《昌盛的文化》一课中三教共栖图,让学生第一感觉到在春秋时期三大教派的创始人曾经在某处相遇,共同讨论宗教
问题。
然而这一插图用意是让学生在意识形态里知道在东汉之后,中国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以儒家为主,儒、佛、道三家并立到补的局面。
对于这一幅图内容的真实性,目前已经有许多学者证明它的不存在性。
(四)少数插图表意不准
对初中学生而言,插图比起文字来说更为形象,更易接受。
但是如果插图内容与文字不相符,那么使用插图反而弄巧成拙。
例如:《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一课中的秧马(摹自元代王祯《农书》)一图,此图表述的是一农民坐在秧马上两手紧握秧马上的扶绳,双脚踏地正处于四周秧苗围绕的秧田中。
秧马是北宋时期发明的,是宋朝农业生产工具的先进代表。
秧马是农民插秧时节使用的工具,农民坐在上面比弯腰劳作节省体力,还能加快速度。
秧马(摹自元代王祯《农书》)一图用在此难以表达其科学性、先进性,其一:秧马处于秧苗之中不符合常理,其二:农民双手紧握秧马上的扶绳而不是插秧的动作难以证明其先进性。
虽然在教材中插图的使用仍存在一些不足,但使用插图的重大意义是不能抹杀的。
二、事半功倍——历史插图的运用
(一)引题
一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读,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必须讲究引导艺术,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到课文中心上来。
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
如教学《秦帝国的兴亡》一课,首先,引导学生看《秦始皇图》:秦始皇头戴冕流,身著龙袍,踌躇满志,左手执剑,右手评点江山。
从装束到表情,可以看出他这位始皇帝的雄心、威严和胆识。
对于秦始皇,同学们可能有一些了解,那么,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在中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呢?学习本课,大家对他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通过这一看一讲一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并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顺利地入门了。
(二)突出重点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
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
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课中,“贯通南北的动脉”一目指出: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但掌握这些知识,并不容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课本运用了隋朝大运河示意图,让学生既增加地理知识,又轻而一举掌握这一系列的问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