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仲弓问仁
《己所不欲_勿施于人》原文和译文
1、【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
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
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
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2、【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
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
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
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3、【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文和译文
4、【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5、【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译文】 颜渊问仁。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
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里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樊迟、仲弓问仁
孔子见路边有一农夫,便上前询问道:“你一天挥多少 下锄头?”农夫顿时张口结舌。孔子见问不出什么,也就兴 致索然,带子路离去。
等师生二人看完了海回来,又路过这里,子路趁歇息的 时候去问那个农夫,刚才我老师问你什么了。农夫回答说, 他问我一天挥多少下锄头;子路也问,农夫就说你的马一天 踏多少次蹄我就挥多少次锄头。子路听后很以为然,认为农 夫很机智,回去就跟孔子说。
孔子周游列国时,一日路过齐国边境,想去看看海, 子路便赶着马车陪同前往。在途中碰到几个小孩在路中 间堆了一堆土,子路很生气,于是呵斥几个小孩,让他 们
让路。几个小孩根本不理,继续玩耍。孔子便去问 小孩说:“你们为什么不给我们让路啊?”这时候一个 叫项橐的小孩对孔子说:“我们筑的是座城,只听说车 马绕城,没听说城让车马的。”孔子听后哭笑不得,只 好绕土堆而过。
孔子纳闷,刚才他没说啊,就下车问农夫,农夫也不隐 瞒,告诉孔子是他儿子说的。孔子顿时想起那个齐国神童来, 当天便在当地住了下来,要找项橐说话。
• 一上场就让项橐的几个问题给问住了, 几个问题一个也答不出来,项橐就嘲笑孔子 说:“孰为汝多知乎”。孔子给项橐一鞠躬, 口中称后生可畏,说是要拜项橐当老师。可 是子路在旁边都看在眼里,心里很不痛快, 孔子马上出言教导子路,说“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
樊迟、仲弓问仁
《论语》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 “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 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 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 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 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 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作者介绍
据考证,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的六代祖孔 父嘉为宋国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祸 逃到鲁国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成为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颜征在。叔梁纥是 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立过战功,曾为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 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 ,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 到20岁,于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生孔子。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 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施氏为人心术不 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 施氏所容,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 17岁时,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 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 鲤,字伯鱼。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原则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四书五经 《春秋并称“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丌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经典原意】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 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 门不同仁行礼如见贵客一般,对民 如大祭一样凝重,自己丌喜欢的事 丌要强加给别人。如此在朝上就丌 会招谁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丌 招谁恨。”
作者介绍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不季 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丌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 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 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 14年中,孔子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被鲁国迎回 ,此时孔子年六十八岁。
大学语文
精读一——樊迟、仲弓问仁1.仲弓问仁: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樊迟问仁:爱人。
-仁+知人。
-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泛读一——《老子》二章1.《老子》是以道为依据,指出了世界万物是相反相成,多样统一,在同一自然世界中共同生活,构成了“和而不同”的世界。
“有无相生”、“高下相倾”、“音声相和”,这一对对的矛盾,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相互依赖、转化,谁也离不开谁。
矛盾的多样性决定了和谐的必然,这是天道使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
因此,“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这是作者的理想追求与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精读二——魏公子列传1.信陵君,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的高贵品格,急人之难、救人之危的仁爱之心。
侯赢,是正面描写,通过其语言,行为,神态来表现此人的贤明大义与深谋远虑,胸有经纶、肝胆相照。
——献计。
朱亥,大多是通过侯赢的语言来侧面表现,然后仅在正面上运用少量的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勇猛,贤明,果断,急公好义、视死如归。
——挥大锤。
如姬,完全是通过侯赢的语言来侧面表现,未见其人,已知其真,衬托了她的知恩图报与无畏,有胆有识、见义勇为。
——盗虎符。
2.背景:盗符救赵。
泛读二——冯谖客孟尝君1.狡兔三窟:第一窟---使孟尝君得到薛地人民的拥载。
第二窟---使孟尝君挟外援以自重,再登相位。
第三窟---立宗庙于薛,使孟尝君根基稳固,确保久远。
精读三——又呈吴郎1.颈联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以迂曲的方式劝说吴郎。
作者本意是劝说吴郎,希望他体恤老妇的难处,任其前来打枣,却先从承认老妇“多事”入手,措辞极其委婉,可谓煞费苦心。
尾联由近及远,借老妇人的哭诉,指出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战乱。
诗人想到战乱中更多流离失所的人们,忧伤至极,不禁热泪沾襟。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关怀与热爱。
他从西邻老妇一人的苦况,想到普通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从表达对老妇的同情扩展而为对时局艰难的忧虑。
大学语文
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
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 练习题 1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
樊迟、仲弓问仁
【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仲弓问仁》
《樊迟、仲弓问仁》《樊迟、仲弓问仁》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献,它主要讲述了樊迟和仲弓向孔子询问关于仁的问题。
这篇文章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将从背景介绍、原文赏析、写作特点、意义价值四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入剖析。
一、背景介绍《樊迟、仲弓问仁》是《论语》中的一篇,而《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文章发生在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期间,此时他已退隐江湖,从事教育工作。
二、原文赏析原文如下: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
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在这段对话中,樊迟和仲弓向孔子询问了关于仁的问题。
孔子回答说:“爱人。
”即爱别人。
然后他们又问什么是知,孔子回答说:“知人。
”即了解别人。
然而樊迟并没有完全理解这个回答的含义。
于是孔子进一步解释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即把正直的人放在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
这个解释让樊迟更加困惑了。
于是他退下来去问子夏,子夏告诉他这个回答非常深刻和有哲理,并引用舜和汤的例子来解释这个回答的含义。
三、写作特点《樊迟、仲弓问仁》的写作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言简意赅: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是每个字每个句子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读者需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含义才能真正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2.生动形象: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栩栩如生,仿佛读者亲身经历了这场对话。
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孔子与弟子之间平等、亲切的教学氛围。
3.逻辑清晰:文章中的问题与回答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了思考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语言优美: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优美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专升本考试备考大学语文语文选择题重点知识
1、《樊迟、仲弓问仁》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祖上是宋国贵族。
曾任鲁国司寇。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宣称“克己复礼”。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
《论语》今本由东汉郑玄厘定,共二十篇,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易经》、《尚书》、《春秋》、《礼记》艺术赏析:言虽简意颇丰,语只片而形甚显。
语言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2、《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行齐、宋、滕、魏等国。
曾任齐宣王客卿,将“仁”发展成为“仁政”。
提倡“王道”,主张“性善论”。
其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思想资源。
《孟子》,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今传七篇。
宋代,《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孟子有重民、亲民的理想,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缘木而求鱼”艺术特色:善于辩论,逻辑推理、善用比喻、寓言等方式,排比、叠句等修辞在语言上,孟子散文明白晓畅,简洁凝练,不事辞藻,对后事文章语言影响很大。
3、《原君》——《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称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
明诸生,其父黄尊素为东林党重要成员,受魏忠贤迫害而死。
黄宗羲师从刘宗周,曾被南明鲁王任命为左副都御史。
著作:《明夷待访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南雷诗历》《明文海》(编)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原君》仿韩愈《原道》、《原毁》等立题,抨击“家天下”思想。
文章敢于反对专制、挑战君权的胆识。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标志着古代民本思想向现代民主意识的转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樊迟仲弓问仁、老子二章
• 问知。(什么是智)子曰:“知人”(了解人)。樊 迟未达。
• 子曰:“举(选拔)直(正直的人)错(罢黜)诸 枉(邪恶的人),能使枉者直(这样能使邪者归 正)。”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 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 子夏曰:”富(深刻)哉言乎!舜有天下,选(挑 选人才)于众,举皋陶(把皋陶选拔出来),不 仁者远(就被疏远)矣。
• 《老子》
中国风
《老子》
天下皆(都)知(知道)美之(之所以)为美,,斯(那是由于) 恶(丑陋)已(存在);皆(都)知(知道)善之(之所以)为善, 斯(那是因为)不善(有恶的)已(存在)。
故(所以)有无(有和无)相生(互相转化),难易(难和易) 相成(互相形成),长短(长和短)相形(互相显现),高下(高和下) 相倾(互相充实),音声(音与声)相和(互相和谐),前后(前和后) 相随(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把伊尹选拔出来), 不仁者远(就被疏远)矣。”
樊迟问仁 《论语∙子路》
•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平时的言行举止端 正庄严),执(办)事敬(严肃认真),与(待) 人忠(忠心诚意)。
•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精读樊迟仲弓问仁
文学常识:孔子《论语》 原文内容:论述仁的思想 思想内容:人如何实现仁德 艺术特点:语渊》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办事)如见(去接待)大宾(贵宾),使(使 唤)民(百姓)如承(去进行)大(重大的)祭(祭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诸侯的朝廷
卿大夫的封地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大学语文25篇 便携版
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颜渊》、《论语·子路》)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出门做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一样,役使百姓如同承奉重大的祭祀。
)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于别人。
)⑶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我虽然不聪慧,也要按照您的话去做。
)⑷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选用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⑸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平日里言行端庄,做事严肃认真,待人衷心诚意。
)2.《老子》二章(《老子》)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⑵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因此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倾倚,音和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接随。
)⑶是以圣人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⑷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弗居。
(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培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施为但不强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居高自傲。
)⑸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大自然的法规,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做法却不是这样,是损减不足来供奉有余。
)⑹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处,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德。
)3.晏子对齐侯问(《左传·昭公二十年》)⑴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
(齐景公从打猎场所归来,晏子在遄台随侍)⑵“据亦同也,焉得为和?”(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成其可。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国君认为可行的,其中包含有不可行的地方,臣下进言指出这些地方,使之趋于完善可行;国君认为不可行的,其中也包含了可行的地方,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行的,去掉不可行的。
大学语文课文翻译整理
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役使百姓时要象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
自己不愿要的,不要强加于人。
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对人慈爱。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以正压邪,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不仁的邪恶之徒就被疏远了。
汤管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2、《老子》二章——老子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
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3、《晏子对齐侯问》——《左传》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着车赶来了。
樊迟、仲弓问仁标准PPT课件
言虽简而意颇丰,语只片而形甚显。
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 曰:“知人” “爱人” “知人”便道出了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
樊迟的鲁钝 、子夏的聪颖、仲弓的不 谦恭的性格,都在只言片语中显现出来。
2020年9月28日
返回9
思考与练习
一、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二仁、”的从思本想文是节孔选子的思想内的容核可心以。看从出本文《所论辑语录》的内容 的来语看言,“具仁有”哪体些现特了色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
返回
背景简介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
降而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 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但是,在这崩溃 和混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首先,一 些有识之士竭力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认为礼是“国之基”, “人之干”,“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 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 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一股颇 具规模的礼治思潮蔚然兴起。另外,那些越位逾分的大夫和陪臣, 为了巩固其已经获得的地位权力,不仅也需要用礼乐来文饰自己, 而且还重用一些懂得礼乐知识的人。一时间,掌握一定的礼乐文 化知识便成为当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捷径。于是学习和研究礼 乐文化竟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 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 背弃。”
返回
内容述评
第一段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 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 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 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 。
樊迟仲弓问仁古诗文
樊迟仲弓问仁古诗文
樊迟仲弓问仁是一句出自《论语·雍也》的话,有关仁德的讨论。
这句话出现在孔子的辞职之后,他的学生樊迟和仲弓问他关于仁德的问题。
下面是古代一些有关仁德的诗文:
1. 《论语·雍也》: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
2. 《论语·卫灵公》: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3. 《诗经·大雅·绵》:奄有商邑,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仲山甫师,捄公嘉会。
4.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嘉鱼》:维鱼有鱼,鲂肓其脯。
齐子归止,维鮚可留?
5. 《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非鹤不鸣,是已遭遇。
这些诗文中都涉及到仁德和道德的讨论,通过对仁德的探讨,人们可
以从中汲取智慧和道德准则。
大学语文樊迟仲弓问仁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樊迟仲弓问仁》中的主要内容,掌握孔子关于仁、智的论述。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孔子仁爱、智慧的儒家思想,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1. 理解《樊迟仲弓问仁》中的仁、智的内涵。
2. 掌握孔子关于仁、智的论述。
教学难点:1. 理解孔子关于仁、智的论述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2.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介绍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仁、智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二、自主阅读,初步感知1. 学生自主阅读《樊迟仲弓问仁》,梳理文章脉络,了解仁、智的内涵。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樊迟问仁、智,孔子是如何回答的?三、深入探究,合作交流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孔子关于仁、智的论述,探讨其现实意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樊迟仲弓问仁》的主要内容和孔子关于仁、智的论述。
2. 强调仁、智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内容,回顾孔子关于仁、智的论述。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仁、智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二、巩固练习,提升能力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批改作业,讲解疑难问题。
三、拓展延伸,提升素养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仁、智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仁、智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2. 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分享,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在教学中,注重将仁、智的智慧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3. 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樊迟仲弓问仁读后感
樊迟仲弓问仁读后感《樊迟仲弓问仁》读后感。
《樊迟仲弓问仁》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的文学作品,作者通过对樊迟和仲弓的对话,探讨了仁义道德等重要问题。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道德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这部作品中,樊迟和仲弓的对话引人深思。
他们讨论了仁义道德等问题,通过对话展现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
樊迟认为仁义道德是虚无缥缈的,而仲弓则认为仁义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对话方式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也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
作品中通过樊迟和仲弓的对话,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樊迟的观点代表了一种对于人性的悲观看法,他认为人性本恶,而仲弓则代表了一种对于人性的乐观看法,他认为人性本善。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另外,作品中也对道德和仁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樊迟和仲弓的对话展现了对于道德和仁义的不同看法,也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对话,我认识到了道德和仁义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让我对道德和仁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读完《樊迟仲弓问仁》让我受益匪浅。
作品通过对话的方式,探讨了人性、道德和仁义等重要问题,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作品,我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我对道德和仁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希望通过阅读这部作品,能够让更多的人对人性和道德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篇原文及翻译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回家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父者,在家父者。
”仲弓曰:“雍虽然其,恳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反问君子,子曰:“君子时望不畏。
”曰:“时望不畏,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弊或见?”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张问明,子曰:“浸染之谮,肤受之愬,没用矣,堪称清也已矣;浸染之谮、肤受之愬没用矣,堪称离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变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往者,夫子之说道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子张问崇德宇宙论,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并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及之以忠。
樊迟仲弓问仁读后感
樊迟仲弓问仁读后感《樊迟仲弓问仁》是一篇关于仁义道德的经典文学作品,作者不仅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孔子对仁义的理解,更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和人生哲学。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对仁义的追求和对人性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在这篇文章中,孔子被樊迟和仲弓问及仁义的本质和实践方式,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仁义的核心,即以自己的感受为标准去对待他人,不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这种以己为度的仁义观念,不仅体现了孔子对人性的理解,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
通过这段对话,我对仁义的内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意识到仁义并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和践行的。
除了对仁义的理解,这篇文章还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人性的理解和对教育的重视。
在文章中,孔子强调了“君子不器”,意思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而不是追求物质的享受和权力的满足。
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和对教育的重视,让我深受启发。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追求物质的满足和权力的获取,而忽视了品德和修养的培养。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意识到了人性的本质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要注重内在修养和品德的培养。
此外,这篇文章还让我思考了孔子对教育的理念。
在文章中,孔子强调了“教无类”,意思是说不分贵贱贫富,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这种教育理念,不仅体现了孔子对平等和公正的追求,更是对人才的重视和对社会的发展的重要启示。
通过这段对话,我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平等的价值观念,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在教育事业中的责任和使命。
总的来说,读完《樊迟仲弓问仁》,我对仁义、人性和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经典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著作。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仁义、人性和教育的追求和实践。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
【导语】克制⾃⼰,⼀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下⾯是分享的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原⽂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颜渊第⼗⼆【原⽂】 颜渊问仁,⼦⽈:“克⼰复礼为仁。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颜渊⽈:“请问其⽬?”⼦⽈:“⾮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仲⼸问仁,⼦⽈:“出门如见⼤宾,使民如承⼤祭。
⼰所不欲,勿施于⼈。
在邦⽆怨,在家⽆怨。
”仲⼸⽈:“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司马⽜问仁,⼦⽈:“仁者,其⾔也讱。
”⽈:“其⾔也讱,斯谓之仁已乎?”⼦⽈:“为之难,⾔之得⽆讱乎?” 司马⽜问君⼦,⼦⽈:“君⼦不忧不惧。
”⽈:“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已乎?”⼦⽈:“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忧⽈:“⼈皆有兄弟,我独亡。
”⼦夏⽈:“商闻之矣:死⽣有命,富贵在天。
君⼦敬⽽⽆失,与⼈恭⽽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何患乎⽆兄弟也?” ⼦张问明,⼦⽈:“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焉,可谓远也已矣。
” ⼦贡问政,⼦⽈:“⾜⾷,⾜兵,民信之矣。
”⼦贡⽈:“必不得已⽽去,于斯三者何先?”⽈:“去兵。
”⼦贡⽈:“必不得已⽽去,于斯⼆者何先?”⽈:“去⾷。
⾃古皆有死,民⽆信不⽴。
” 棘⼦成⽈:“君⼦质⽽已矣,何以⽂为?”⼦贡⽈:“惜乎,夫⼦之说君⼦也!驷不及⾆。
⽂犹质也,质犹⽂也。
虎豹之鞟犹⽝⽺之鞟。
” 哀公问于有若⽈:“年饥,⽤不⾜,如之何?”有若对⽈:“盍彻乎?”⽈:“⼆,吾犹不⾜,如之何其彻也?”对⽈:“百姓⾜,君孰与不⾜?百姓不⾜,君孰与⾜?” ⼦张问崇德辨惑,⼦⽈:“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恶之欲其死;既欲其⽣⼜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 齐景公问政于孔⼦,孔⼦对⽈:“君君,⾂⾂,⽗⽗,⼦⼦。
”公⽈:“善哉!信如君不君、⾂不⾂、⽗不⽗、⼦不⼦,虽有粟,吾得⽽⾷诸?” ⼦⽈:“⽚⾔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路⽆宿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倡导“仁爱”,把个人道德修养的意义
提升到仁爱天下的高度; 墨子主张“兼爱”,倡导“爱人若爱其身” ; 孟子倡导“仁政”,爱民,将国家执政的关 键建立在以民为本的基础上。
仁者爱人
孔子的“仁”,墨子的“兼爱”,孟子的“
仁政”,精神实质都是“爱人”。 由爱自身、爱自己的亲人,扩展到爱他人, 爱众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推己及人,善莫大焉”。
春秋时期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 天子出”一降而为“自诸侯出”,再降则“政在大夫”, 三降则“陪臣执国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 者有之”。但是,在这崩溃和混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 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首先,一些有识之士竭力强 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认为礼是“国之基”,“人之 干”,“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 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而从,妇听而婉, 礼之善物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在有识之士 的倡导下,一股颇具规模的礼治思潮蔚然兴起。另外, 那些越位逾分的大夫和陪臣,为了巩固其已经获得的地 位权力,不仅也需要用礼乐来文饰自己,而且还重用一 些懂得礼乐知识的人。一时间,掌握一定的礼乐文化知 识便成为当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捷径。于是学习和研 究礼乐文化竟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
孔子
14年中,孔子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 险些丧命。后被鲁国迎回,此时孔子年六十 八岁。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 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 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 北泗水之上。
孔子思想
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 人”,而“仁”的施行应以“礼”为规范, 宣称“克己复礼为仁”。其学说自汉代以来 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 远。
返回
春秋时期历史背景
孔子生于春秋末期,自然也受到这种风气 的影响,他凭着“好学不厌”的精神,对礼的意 蕴深入开掘,潜心钻研,终于成为一位名闻当时 的礼乐文化大师,并从而建立了关于“仁”的思 想体系。“仁”的发现为“礼”的合理性提供了 强有力的根据,为“礼”的永恒性奠定了坚实基 础。而“礼”的价值也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 立。
爱——是永恒的法宝
“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005
年 感 动 中 国 人 物 丛 飞
——
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
超六成网友支持教师节 改至9月28日
孔子诞辰日(9月28日)
可能要成为教师节了 。国务院法制办5日公布《教育法律一揽子修 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对教育法、高等教 育法、教师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四部法律相 关条款进行修订。意见稿中拟规定,每年9月 28日为教师节。目前,9月10日“教师节”已 延续了29年。
孔子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 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 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 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 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 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开始 授徒讲学, “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 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侯国。颜路、曾点、子 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 子。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 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子
夏
返回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 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要 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 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 “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 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 “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 ‘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 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 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 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 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 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 背弃。”
返回
《说文解字》中“仁”的解释
《说仁”是表 示二个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概念。
何谓爱人?
“爱”应该是广义的,有血缘之间的爱,也有
非血缘之间的爱,即可以是家族亲情,可以 是师生之情,可以是男女之情,也可以是同 事、朋友之爱。只是,随着各种人伦关系的 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表现,至于本质则是相 同的──“关怀别人”。
孔子
孔子虽因早年丧父而生活贫苦,但他十 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他学 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 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 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 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 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 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樊
迟
子夏
子夏(约公元前507——公元前420),姓卜名 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教 育家。公元前476年,受晋国卿大夫魏驹(桓子) 及其子魏斯(后来的魏文侯)之邀,来到龙门西河 (今山西河津一带)创立学堂,终身讲学,设教长 达55年,培养了一大批著名人物,如魏文侯、李悝 (kuī)、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等,对战国时期政治、 思想、军事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子夏为孔子高徒,小孔子四十四岁。《荀子· 大 略》云:“子夏家贫,衣若县鹑。”孔子六十八岁 结束周游列国返鲁定居,子夏始投孔子门下,时年 二十四、五岁之间。
仲弓
冉雍(公元前522--?),冉氏,名雍, 字仲弓。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卒年不详,小孔子二十 九岁。出身寒微。早年拜师孔子,随孔子周 游列国。回鲁后的第三年(鲁哀公十三年, 公元前482年),四十一岁的仲弓当上了季氏 家族的总管,并曾向孔子问过政。
返回
仲 弓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智)。 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 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 “乡(xiàng)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 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 陶(gāoyáo),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 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 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
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比孔子小 三十六岁,齐国人,一说是鲁国人。他是一个农民, 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 孔子回鲁后拜师。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 “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 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鲁哀公十一年(前 484年)齐师伐鲁,冉求率“左师”御敌,冉求认为 他能服从命令,以其为车右。鲁军不敢过沟迎战, 他建议冉求带头,冉求纳之,鲁军大获全胜。在受 教于孔子期间,有一次,向孔子请教种植五谷和蔬 菜的事,被孔子斥为“小人”。他学业上成就不大, 但有勇武精神,但他不愧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
孔子
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于前551 年(鲁襄公二十二年)生孔子。因父母曾为生子而 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 纥卒。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 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 容,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 活艰难。孔子17岁时,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 人亓(qí )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 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 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返回
《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 一部儒家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及 再传弟子汇集而成。今本《论语》 由东汉郑玄厘定,共二十篇。内 容有孔子的谈话、与弟子的问答 以及弟子间关于孔子思想的谈论, 是研究孔 子思想的重要文献《论 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 丰厚,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 文集。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 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 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子贡曾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 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后人阐发“仁爱”
“仁”在《论语》中被提到前后有109处,可以说仁 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 的重点,那究竟什么是仁爱呢? 爱人。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民间 有个说法,叫做二人成仁。 就是仁爱,它从来不是一个单立人状态下自我的状 态,孤独的、自我的、封闭的这个环境下,是谈不 到仁爱的,仁爱一定是你旁边还有一个别人,俩人 在一起的关系中,能看出来是否仁爱。
返回
孔 子 画 像
孔子周 游 国图
孔 子 杏 坛 讲 学 图
孔 府 正 门
孔子墓(山东曲阜孔林)
孔子
据考证,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 室的后裔。孔子的六代祖孔父嘉为宋国大夫, 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 父为避祸逃到鲁国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 居,成为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 读gē),母亲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 名的武士,立过战功,曾为陬邑大夫。叔梁 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 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 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
后人阐发“仁爱”
“仁”在《论语》中确有“仁爱”“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