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樊迟仲弓问仁古诗文
樊迟仲弓问仁古诗文
樊迟仲弓问仁是一句出自《论语·雍也》的话,有关仁德的讨论。
这句话出现在孔子的辞职之后,他的学生樊迟和仲弓问他关于仁德的问题。
下面是古代一些有关仁德的诗文:
1. 《论语·雍也》: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
2. 《论语·卫灵公》: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3. 《诗经·大雅·绵》:奄有商邑,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仲山甫师,捄公嘉会。
4.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嘉鱼》:维鱼有鱼,鲂肓其脯。
齐子归止,维鮚可留?
5. 《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非鹤不鸣,是已遭遇。
这些诗文中都涉及到仁德和道德的讨论,通过对仁德的探讨,人们可
以从中汲取智慧和道德准则。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作者介绍
据考证,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的六代祖孔 父嘉为宋国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祸 逃到鲁国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成为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颜征在。叔梁纥是 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立过战功,曾为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 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 ,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 到20岁,于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生孔子。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 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施氏为人心术不 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 施氏所容,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 17岁时,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 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 鲤,字伯鱼。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原则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四书五经 《春秋并称“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丌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经典原意】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 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 门不同仁行礼如见贵客一般,对民 如大祭一样凝重,自己丌喜欢的事 丌要强加给别人。如此在朝上就丌 会招谁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丌 招谁恨。”
作者介绍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不季 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丌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 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 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 14年中,孔子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被鲁国迎回 ,此时孔子年六十八岁。
大学语文
精读一——樊迟、仲弓问仁1.仲弓问仁: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樊迟问仁:爱人。
-仁+知人。
-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泛读一——《老子》二章1.《老子》是以道为依据,指出了世界万物是相反相成,多样统一,在同一自然世界中共同生活,构成了“和而不同”的世界。
“有无相生”、“高下相倾”、“音声相和”,这一对对的矛盾,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相互依赖、转化,谁也离不开谁。
矛盾的多样性决定了和谐的必然,这是天道使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
因此,“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这是作者的理想追求与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精读二——魏公子列传1.信陵君,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的高贵品格,急人之难、救人之危的仁爱之心。
侯赢,是正面描写,通过其语言,行为,神态来表现此人的贤明大义与深谋远虑,胸有经纶、肝胆相照。
——献计。
朱亥,大多是通过侯赢的语言来侧面表现,然后仅在正面上运用少量的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勇猛,贤明,果断,急公好义、视死如归。
——挥大锤。
如姬,完全是通过侯赢的语言来侧面表现,未见其人,已知其真,衬托了她的知恩图报与无畏,有胆有识、见义勇为。
——盗虎符。
2.背景:盗符救赵。
泛读二——冯谖客孟尝君1.狡兔三窟:第一窟---使孟尝君得到薛地人民的拥载。
第二窟---使孟尝君挟外援以自重,再登相位。
第三窟---立宗庙于薛,使孟尝君根基稳固,确保久远。
精读三——又呈吴郎1.颈联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以迂曲的方式劝说吴郎。
作者本意是劝说吴郎,希望他体恤老妇的难处,任其前来打枣,却先从承认老妇“多事”入手,措辞极其委婉,可谓煞费苦心。
尾联由近及远,借老妇人的哭诉,指出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战乱。
诗人想到战乱中更多流离失所的人们,忧伤至极,不禁热泪沾襟。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关怀与热爱。
他从西邻老妇一人的苦况,想到普通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从表达对老妇的同情扩展而为对时局艰难的忧虑。
大学语文课文及译文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
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建工程时要象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
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
同事中相处融洽,亲属中和睦友爱。
”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
”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
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冯谖客孟尝君原文: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鱼客。
”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孟尝君闻:“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闻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署曰:“能。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篇原文及翻译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回家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父者,在家父者。
”仲弓曰:“雍虽然其,恳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反问君子,子曰:“君子时望不畏。
”曰:“时望不畏,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弊或见?”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张问明,子曰:“浸染之谮,肤受之愬,没用矣,堪称清也已矣;浸染之谮、肤受之愬没用矣,堪称离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变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往者,夫子之说道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子张问崇德宇宙论,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并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及之以忠。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作者介绍
据考证,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的六代祖孔 父嘉为宋国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祸 逃到鲁国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成为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颜征在。叔梁纥是 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立过战功,曾为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 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 ,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 到20岁,于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生孔子。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 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施氏为人心术不 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 施氏所容,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 17岁时,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 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 鲤,字伯鱼。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不季康子常以政事 相询,但终丌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 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认
为“仁”就是“爱人”,而“仁” 的施行应以“礼”为规范,宣称 “克己复礼为仁”。在教育方面,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其学说是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 思想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
2
另外,那些越位逾分的大夫和陪臣,为了巩固其已经获得 的地位权力,不仅也需要用礼乐来文饰自己,而且还重用一些 懂得礼乐知识的人。一时间,掌握一定的礼乐文化知识便成为 当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捷径。于是学习和研究礼乐文化竟成 为一时的社会风气。孔子生于春秋末期,自然也受到这种风气 的影响,他凭着“好学不厌”的精神,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 潜心钻研,终于成为一位名闻当时的礼乐文化大师,并从而建 立了关于“仁”的思想体系。
大学语文课文翻译
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役使百姓时要象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
自己不愿要的,不要强加于人。
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对人慈爱。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以正压邪,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不仁的邪恶之徒就被疏远了。
汤管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2、《老子》二章——老子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
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3、《晏子对齐侯问》——《左传》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着车赶来了。
《樊迟、仲弓问仁》
《樊迟、仲弓问仁》《樊迟、仲弓问仁》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献,它主要讲述了樊迟和仲弓向孔子询问关于仁的问题。
这篇文章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将从背景介绍、原文赏析、写作特点、意义价值四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入剖析。
一、背景介绍《樊迟、仲弓问仁》是《论语》中的一篇,而《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文章发生在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期间,此时他已退隐江湖,从事教育工作。
二、原文赏析原文如下: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
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在这段对话中,樊迟和仲弓向孔子询问了关于仁的问题。
孔子回答说:“爱人。
”即爱别人。
然后他们又问什么是知,孔子回答说:“知人。
”即了解别人。
然而樊迟并没有完全理解这个回答的含义。
于是孔子进一步解释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即把正直的人放在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
这个解释让樊迟更加困惑了。
于是他退下来去问子夏,子夏告诉他这个回答非常深刻和有哲理,并引用舜和汤的例子来解释这个回答的含义。
三、写作特点《樊迟、仲弓问仁》的写作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言简意赅: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是每个字每个句子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读者需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含义才能真正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2.生动形象: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栩栩如生,仿佛读者亲身经历了这场对话。
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孔子与弟子之间平等、亲切的教学氛围。
3.逻辑清晰:文章中的问题与回答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了思考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语言优美: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优美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大学语文练习题
樊迟、仲弓问仁一、填空题1、23、二、单项选择题1、《樊迟、仲弓问仁》一文中,孔子认为真正有智慧的人是()A、善于识别人的人B、能够广交朋友的人C、默默无闻的人D、敢于行动的人2、下列不属于儒家所提倡的美德的集中表现的是()A、恭B、敬C、怨D、忠三、多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论语》的描述正确的是()A、今本《论语》由东汉郑玄厘定B、《论语》中所表述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C、《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D、《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E、善于论辩是《论语》的一大特色2、下列行为中属于实践“仁”的具体表现的有()A、出门如见大宾B、使民如承大祭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在邦无怨,在家无怨E、居处恭,执事敬重,与人忠3、下列代表儒家思想的著作是()A、《论语》B、《左传》C、《庄子》D、《孟子》E、《韩非子》四、解释带点的字词1、使民如承大祭祀役使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诸侯之邦卿大夫之家3、雍虽不敏,请事斯语聪明实践4、举直错诸枉正直的人同“措”,弃置不用5、不仁者远矣离开6、居处恭,执事敬平日的言行举止端正庄严,从事工作严肃认真五、简答题1、本文在文体上有什么样的特点文章中主要通过对话和语录的形式,来阐述有关“仁”的问题。
这两种文体形式也是《论语》中最常用的形式2、请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而遵循礼的规定。
具体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
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
3、如何才能够实现“仁”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实现'仁'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原君一、填空题1、2、《原君》一文从“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论证的基础。
3、4。
二、单项选择题1、《原君》中,对自己夺取的产业沾沾自喜的人是()A、明太祖B、汉高帝C、崇祯帝D、商纣王2、《原君》中发出“若何为生我家!”的痛苦悲叹的人是()A、明太祖B、汉高帝C、崇祯帝D、商纣王3、《原君》模仿韩愈《原道》、《原毁》等立题,是从探究人均的(入手的。
专升本考试备考大学语文语文选择题重点知识
1、《樊迟、仲弓问仁》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祖上是宋国贵族。
曾任鲁国司寇。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宣称“克己复礼”。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
《论语》今本由东汉郑玄厘定,共二十篇,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易经》、《尚书》、《春秋》、《礼记》艺术赏析:言虽简意颇丰,语只片而形甚显。
语言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2、《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行齐、宋、滕、魏等国。
曾任齐宣王客卿,将“仁”发展成为“仁政”。
提倡“王道”,主张“性善论”。
其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思想资源。
《孟子》,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今传七篇。
宋代,《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孟子有重民、亲民的理想,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缘木而求鱼”艺术特色:善于辩论,逻辑推理、善用比喻、寓言等方式,排比、叠句等修辞在语言上,孟子散文明白晓畅,简洁凝练,不事辞藻,对后事文章语言影响很大。
3、《原君》——《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称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
明诸生,其父黄尊素为东林党重要成员,受魏忠贤迫害而死。
黄宗羲师从刘宗周,曾被南明鲁王任命为左副都御史。
著作:《明夷待访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南雷诗历》《明文海》(编)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原君》仿韩愈《原道》、《原毁》等立题,抨击“家天下”思想。
文章敢于反对专制、挑战君权的胆识。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标志着古代民本思想向现代民主意识的转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樊迟仲弓问仁原文阅读
樊迟仲弓问仁原文阅读樊迟仲弓问仁,所指的原文是《论语·公冶长》第十三章。
在这篇原文中,孔子谈及了仁的含义以及人们如何实践仁的道德准则。
以下是根据原文内容划分的详细解读:1. 仁的基本含义孔子首先解释了仁的基本含义。
他说:“公冶长可以为仁矣。
”这里,“公冶长”是一个古代的人名,孔子以他为例来说明仁的真正意义。
孔子认为,仁是一种内心的善良和关怀之情感,是对他人的真诚和尊重。
2. 仁的具体表现孔子进一步探讨了仁的具体表现方式。
他说:“仁者,爱人也。
不可以已言之,而行之者也。
”这意味着仁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空谈,而是需要通过行动来体现出来。
孔子认为真正的仁者会对他人显示出关爱之情,努力帮助别人,关注他人的利益和需求。
3. 仁的实践方法孔子接着提供了一些实践仁的方法。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这里提到了“孝”、“弟”、“谨”和“信”四个方面。
孔子认为,仁的实践可以通过尊敬父母、尊重长辈(孝)、友爱兄弟姐妹(弟)、将事情做得周到和准确(谨)以及坚持诚实正直的原则(信)来体现。
4. 仁的影响力孔子进一步讨论了仁的影响力。
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说明仁的实践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
真正的仁者会有敏锐的眼光,能够欣赏他人的优点,并通过这种观察来不断提升自己。
同时,当遇到不仁的人或事情时,仁者会先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问题,然后以此为警示,并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
5. 仁的重要性孔子最后总结了仁的重要性。
他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这表明如果一个人不具备仁的品质,他将无法获得真正的长久的快乐和幸福。
仁不仅对个人的精神和情感有益,而且对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和谐也非常重要。
通过对《论语·公冶长》的原文阅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仁的含义以及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方法和重要性。
仁是一种内心的善良和关怀之情感,并通过行动来体现出来。
真正的仁者会对他人显示出关爱之情,以及尊重和关心他人的利益和需求。
国学宝典《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翻译子路第十三【原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能够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能够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能够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能够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国学宝典《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翻译
【导语】如果端正了⾃⾝的⾏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的⾏为,怎能使别⼈端正呢?下⾯是分享的国学宝典《论语》:⼦路第⼗三原⽂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路第⼗三【原⽂】 ⼦路问政,⼦⽈:“先之,劳之。
”请益,⽈:“⽆倦。
” 仲⼸为季⽒宰,问政,⼦⽈:“先有司,赦⼩过,举贤才。
”⽈:“焉知贤才⽽举之?”⽈:“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其舍诸?” ⼦路⽈:“卫君待⼦⽽为政,⼦将奚先?”⼦⽈:“必也正名乎!”⼦路⽈:“有是哉,⼦之迂也!奚其正?”⼦⽈:“野哉由也!君⼦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不顺;⾔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所错⼿⾜。
故君⼦名之必可⾔也,⾔之必可⾏也。
君⼦于其⾔,⽆所苟⽽已矣。
” 樊迟请学稼,⼦⽈:“吾不如⽼农。
”请学为圃,⽈:“吾不如⽼圃。
”樊迟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情。
夫如是,则四⽅之民襁负其⼦⽽⾄矣,焉⽤稼?”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其⾝正,不令⽽⾏;其⾝不正,虽令不从。
” ⼦⽈:“鲁卫之政,兄弟也。
” ⼦谓卫公⼦荆,“善居室。
始有,⽈:‘苟合矣。
’少有,⽈:‘苟完矣。
’富有,⽈:‘苟美矣。
’” ⼦适卫,冉有仆,⼦⽈:“庶矣哉!”冉有⽈:“既庶矣,⼜何加焉?”⽈:“富之。
”⽈:“既富矣,⼜何加焉?”⽈:“教之。
” ⼦⽈:“苟有⽤我者,期⽉⽽已可也,三年有成。
” ⼦⽈:“‘善⼈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也!” ⼦⽈:“如有王者,必世⽽后仁。
” ⼦⽈:“苟正其⾝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如正⼈何?” 冉⼦退朝,⼦⽈:“何晏也?”对⽈:“有政。
”⼦⽈:“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 定公问:“⼀⾔⽽可以兴邦,有诸?”孔⼦对⽈:“⾔不可以若是其⼏也。
⼈之⾔⽈:‘为君难,为⾂不易。
樊迟仲弓问仁、老子二章
• 问知。(什么是智)子曰:“知人”(了解人)。樊 迟未达。
• 子曰:“举(选拔)直(正直的人)错(罢黜)诸 枉(邪恶的人),能使枉者直(这样能使邪者归 正)。”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 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 子夏曰:”富(深刻)哉言乎!舜有天下,选(挑 选人才)于众,举皋陶(把皋陶选拔出来),不 仁者远(就被疏远)矣。
• 《老子》
中国风
《老子》
天下皆(都)知(知道)美之(之所以)为美,,斯(那是由于) 恶(丑陋)已(存在);皆(都)知(知道)善之(之所以)为善, 斯(那是因为)不善(有恶的)已(存在)。
故(所以)有无(有和无)相生(互相转化),难易(难和易) 相成(互相形成),长短(长和短)相形(互相显现),高下(高和下) 相倾(互相充实),音声(音与声)相和(互相和谐),前后(前和后) 相随(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把伊尹选拔出来), 不仁者远(就被疏远)矣。”
樊迟问仁 《论语∙子路》
•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平时的言行举止端 正庄严),执(办)事敬(严肃认真),与(待) 人忠(忠心诚意)。
•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精读樊迟仲弓问仁
文学常识:孔子《论语》 原文内容:论述仁的思想 思想内容:人如何实现仁德 艺术特点:语渊》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办事)如见(去接待)大宾(贵宾),使(使 唤)民(百姓)如承(去进行)大(重大的)祭(祭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诸侯的朝廷
卿大夫的封地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大学语文25篇 便携版
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颜渊》、《论语·子路》)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出门做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一样,役使百姓如同承奉重大的祭祀。
)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于别人。
)⑶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我虽然不聪慧,也要按照您的话去做。
)⑷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选用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⑸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平日里言行端庄,做事严肃认真,待人衷心诚意。
)2.《老子》二章(《老子》)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⑵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因此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倾倚,音和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接随。
)⑶是以圣人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⑷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弗居。
(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培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施为但不强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居高自傲。
)⑸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大自然的法规,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做法却不是这样,是损减不足来供奉有余。
)⑹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处,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德。
)3.晏子对齐侯问(《左传·昭公二十年》)⑴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
(齐景公从打猎场所归来,晏子在遄台随侍)⑵“据亦同也,焉得为和?”(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成其可。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国君认为可行的,其中包含有不可行的地方,臣下进言指出这些地方,使之趋于完善可行;国君认为不可行的,其中也包含了可行的地方,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行的,去掉不可行的。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颜渊第十二【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国学宝典《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翻译子路第十三【原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 “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贝S刑罚不中;刑罚不中,贝岷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 '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能够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能够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能够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能够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论语《子路篇》翻译
论语《子路篇》翻译《论语》无疑是很重要很特殊的一部著作,它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整部书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论语《子路篇》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子路篇》作者:佚名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国学宝典《论语》:雍也第六原文翻译
【导语】聪明⼈喜爱⽔,有仁德者喜爱⼭;聪明⼈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宝典《论语》:雍也第六原⽂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雍也第六【原⽂】 ⼦⽈:“雍也可使南⾯。
” 仲⼸问⼦桑伯⼦,⼦⽈:“可也简。
”仲⼸⽈:“居敬⽽⾏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简,⽆乃⼤简乎?”⼦⽈:“雍之⾔然。
” 哀公问:“弟⼦孰为好学?”孔⼦对⽈:“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 ⼦华使于齐,冉⼦为其母请粟,⼦⽈:“与之釜。
”请益,⽈:“与之庾。
”冉⼦与之粟五秉。
⼦⽈:“⾚之适齐也,乘肥马,⾐轻裘。
吾闻之也,君⼦周急不继富。
”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以与尔邻⾥乡党乎!” ⼦谓仲⼸⽈:“犁⽜之⼦骍且⾓,虽欲勿⽤,⼭川其舍诸?” ⼦⽈:“回也,其⼼三⽉不违仁,其余则⽇⽉⾄焉⽽已矣。
” 季康⼦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赐也可使从政也与?”⽈:“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使闵⼦骞为费宰,闵⼦骞⽈:“善为我辞焉。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 伯⽜有疾,⼦问之,⾃牖执其⼿,⽈:“亡之,命矣夫!斯⼈也⽽有斯疾也!斯⼈也⽽有斯疾也!” ⼦⽈:“贤哉回也!⼀箪⾷,⼀瓢饮,在陋巷,⼈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冉求⽈:“⾮不说⼦之道,⼒不⾜也。
”⼦⽈:“⼒不⾜者,中道⽽废,今⼥画。
” ⼦谓⼦夏⽈:“⼥为君⼦儒,⽆为⼩⼈儒。
” ⼦游为武城宰,⼦⽈:“⼥得⼈焉尔乎?”⽈:“有澹台灭明者,⾏不由径,⾮公事,未尝⾄于偃之室也。
” ⼦⽈:“孟之反不伐,奔⽽殿,将⼊门,策其马⽈:‘⾮敢后也,马不进也。
’” ⼦⽈:“不有祝鮀之佞,⽽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质胜⽂则野,⽂胜质则史。
⽂质彬彬,然后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
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里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