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樊迟仲弓问仁共32页文档
樊迟、仲弓问仁
孔子与南子
《论语·雍也》中一段话的开头。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来到卫国。 当时卫国实际的掌权者是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南子妖媚,名声 不好,不过她仰慕孔子的能力和品德,知道孔子来了便很恭敬 地请孔子去与她会见。于是就有了“子见南子”这一段。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
孔子的思想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 ,勇而无 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 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 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 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 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 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帝乙(殷天子)→宋微子启→宋微仲 →宋公稽→丁公申→缗公共→弗父何 (以兄让位,世为宋大夫)→宋父周 →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 (避祸奔鲁)→睪夷→防叔→伯夏→ 叔梁纥→ 孟皮(伯尼)
→孔丘(仲尼)
叔梁纥为鲁国陬邑大夫,颇以勇武闻名于时。《左传·襄公十 年》载:公元前563年,叔梁纥随诸侯军讨伐伯阳。伯阳虽是 个附庸小国,却长于诡计。当诸侯军兵临城下四面楚歌之时, 伯阳人大开城门,妄称受降。诸侯军不知其诈而争入,军人方 半, 伯阳人猛然放下高悬的城门,诸侯军有被拦腰截断、各个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 。”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 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樊迟:樊迟,即樊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一说齐国人) 。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
举直:起用正直的人。错:措。弃置不用 乡:刚才
樊迟、仲弓问仁课件
四、孔子与“仁”的学说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 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
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 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 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
从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 二、“仁”的价值内涵。 三、“仁”的表现方式。 四、“仁”的实践价值。
四、“仁”的实践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 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 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 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 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 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 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 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 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认识到仁不难,难的是时时处处能够坚持做到。
白话试译
樊迟问仁道。先生说:“平常独居当能恭,执行 有事当能敬,待人要能忠。这几项就使去夷狄之 邦,也不可弃去不行呀。”
《论语》最重言仁。然仁者人心,得自天赋,自 然有之。故人非求仁之难,择仁安仁而不去之为 难。慕富贵,厌贫贱。处常境而疏忽,遭变故而 摇移。人之不仁,非由于难得之,乃由于轻去之。 惟君子能处一切境而不去仁,在一切时而无不安 于仁,故谓之君子。”
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
的根据。”
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
PPT樊迟仲弓问仁(共32张PPT)
都可以从孔子孔子从未那给里找“仁到根”一源个。《固定论语不变》的集中定义地体,而现是了孔在不子同的场思合想,,针内 容十对分不广同泛对,象涉,及结人合类具社体会事生例活谈问论题“的仁各”个的方具面体,表对现中形华式民。族所的以心,理只 素质有及对道相德关行内为容起进到行过综重合大理影解响,。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
14年中,孔子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被鲁国迎回 ,此时孔子年六十八岁。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 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 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返回
作者逸事
孔子和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被两个小国家围困, 七天都没有吃到东西。后来较为富裕的子贡拿自己的钱财换来 了很少的一点米,就让颜回给大家拿来煮粥喝。子贡无意间经 过煮粥的房间,竟然看见颜回拿着一勺粥在喝。子贡很不高兴 ,就去问他的老师孔子:“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回答:“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 败节。”子贡又问若是颜回会如何,孔子说颜回绝对不会改变 的。子贡这才告诉孔子他看到的事。
第二段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孔子说 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他所说的 “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 中心。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
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里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樊迟、仲弓问仁 讲义
2、“警者仁心”
亲 民 爱 民
尊 警 爱 警
思考题
《论语》对今后我们要从事的工作,是否还
有学习的价值?
三、“仁”的现实意义
(一)“仁”是儒家所提倡的一切美德的集中体现,比如 “恭” 、“爱”、“敬”、“忠”。 (二)仁就是做正确的事,宽以待人,工作要严肃认真。在 家恭敬有礼,办事严肃谨慎,待人忠厚诚实。 (三)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 责任。
(四)两个例子
1、《医者仁心》
有两件事情,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 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 。
仁者爱人
仁
忠
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 与人忠
忠恕 之道ຫໍສະໝຸດ 恕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四)忠恕之道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 人问 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待人忠心。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推己及人,如人之心,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 强加给别人。 忠恕之道: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仁” 的具体运用。 (五)“仁”的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孔子思想更注重生活,而非形而上 学的思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们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 ——《马太福音》第7章第12节 (六)《论语》的语言艺术 语句简洁,文辞闲雅,语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意蕴丰厚,是一部优 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三)《论语》
1、 《论语》的内容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 儒家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 弟子集录整理而成,是研究孔子 及儒家思想的主要文献。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内容有 孔子的谈话、与弟子的问答以及 弟子之间关于孔子思想的谈论。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作者介绍
据考证,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的六代祖孔 父嘉为宋国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祸 逃到鲁国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成为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颜征在。叔梁纥是 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立过战功,曾为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 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 ,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 到20岁,于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生孔子。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 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施氏为人心术不 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 施氏所容,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 17岁时,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 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 鲤,字伯鱼。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原则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四书五经 《春秋并称“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丌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经典原意】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 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 门不同仁行礼如见贵客一般,对民 如大祭一样凝重,自己丌喜欢的事 丌要强加给别人。如此在朝上就丌 会招谁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丌 招谁恨。”
作者介绍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不季 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丌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 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 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 14年中,孔子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被鲁国迎回 ,此时孔子年六十八岁。
大学语文
第一篇语文来源:尹瑞✟Knight的日志王震同学的题目我们老师给的部分答案加上自己的主观理解1.樊迟、仲弓问仁:儒家主要思想为仁,孔子如何解释仁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的尊重别人。
但是他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2.《老子》二章:道家主要思想为道文中“天道”“人道”是什么?天道指自然规律人道指人类社会的规则你自己对其怎么看?3、秋水:本文揭示什么道理,有何意义主要揭示了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哲理。
同时也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不要受制于个人见闻而固步自封,要保持谦虚;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耻近乎勇,自大是由于无知。
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这些道理能够启示我们正确认识自己。
怎样将抽象哲理具体化、通过寓言形式揭示道理,虚构了一个河神与海神的对话的故事,以此展开说理,阐明文章主旨。
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解释所欲阐述的深微玄奥的哲理,而且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是抽象的结论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举了哪些例子?打哪些比方?用了井蛙、夏虫、曲式三个比喻来说明人的认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本文援譬设喻往往连类而及,如用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似磊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乎、毫末之在于马体这样的连类的比喻将其要阐述的这理论述的十分清楚。
4、容忍与自由:为何引用李、王以及四诛?四诛是诛杀的什么?文章的论点是什么?1 让人们看清封建专制的不容忍必然导致灭亡的历史事实;2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异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3 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巧妙的阐明了自己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
大学语文
翻译一、樊迟仲弓问仁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2、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3、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二、齐桓晋文之事1、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2、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3、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
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三、冯谖客孟尝君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于是冯谖坐着车子,举起宝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并且说道:“孟尝君把我当客人一样哩!”2、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他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当面赔礼道:“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整天埋在国家大事之中,以致怠慢了您。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樊迟、仲弓问仁》一、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一一“爱人”。
孔子将“仁” 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地尊重别人。
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二、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兼爱》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
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
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
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樊迟、仲弓问仁
樊迟、仲弓问仁第一篇:樊迟、仲弓问仁樊迟、仲弓问仁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其作品、思想2、思考理解“仁”的思想内涵3、文中的仁的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的价值教学重点:了解孔子及其作品、思想教学难点:思考理解“仁”的思想内涵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大学语文教学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门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而尤其注重审美性与人文性的课程。
因其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目标的复合性,故其内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通过学习该课程,有助于增强人文精神的培育;看到人和人格的力量。
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势,获得启发,利于创新。
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彩描写提供了美感、愉悦和享受,既能陶冶陶性情,也能提高鉴赏力与写作水平。
让学生自己试着翻译:When Zhong-gong asked about humanity,the Master s aid,“'Go abroad as if you were to receive a grand guest;employ the people as if you were charged with a grand sacrifice,''What you do no wish for yourslf, do not impose on others.'Thus,in a state,you will incur no resentment;in a noble house,you will incur no resentment,” Zhong-gong said,“Slow-witted as I am,I beg to practice this saying.”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仁者无敌'。
那么在这儿所指的'仁'是什么呢,仁者为什么能够无敌呢?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就是有关孔子对'仁'的阐述。
[原创]樊迟、仲弓问仁
樊迟、仲弓问仁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内涵,从而加深对民族传统人文思想的积极探讨。
2、学习本文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及其作品、思想教学难点:思考理解“仁”的思想内涵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大学语文教学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门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而尤其注重审美性与人文性的课程。
因其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目标的复合性,故其内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通过学习该课程,有助于增强人文精神的培育;看到人和人格的力量。
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势,获得启发,利于创新。
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彩描写提供了美感、愉悦和享受,既能陶冶陶性情,也能提高鉴赏力与写作水平。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仁者无敌'。
那么在这儿所指的'仁'是什么呢,仁者为什么能够无敌呢?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就是有关孔子对'仁'的阐述。
耶稣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他们。
'又说:'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就得怎样待别人。
'穆罕默德曾宣布:'最高贵的宗教是这样的--你自己喜欢什么,就该喜欢别人得什么;你自己觉得什么是痛苦,就该想到对别的所有人来说它也是痛苦。
'中华民族的先哲圣人孔子在几千年前,就阐述过类似的思想。
今天通过这篇课文了解“仁”的思想吧。
二、孔子介绍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语文
《樊迟、仲弓问仁》仲弓问仁。
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
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
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
”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
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齐桓晋文之事》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孔子的门人,没有一个讲述齐桓公和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传下来,我没有听说过。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用安抚人民的方法去实行王道,那是没有谁能阻挡得了的。
3.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那些家禽家畜,看到他们活得那么好,就不忍心看着他们死去;听到它们鸣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
所以,一些心地仁厚的人们总是要使厨房离自己的住处远一点。
4.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诗经》里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猜测到‛。
这句话像是说的您。
5.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现在您的恩惠够能惠及禽兽,而百姓却得不到恩惠,这是什么原因呢?6.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这样那么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手力,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眼睛去看,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广施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