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合集下载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原文翻译颜渊第十二【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子贡曰:“必不“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 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子曰:“片言能够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樊迟仲弓问仁古诗文

樊迟仲弓问仁古诗文

樊迟仲弓问仁古诗文
樊迟仲弓问仁是一句出自《论语·雍也》的话,有关仁德的讨论。

这句话出现在孔子的辞职之后,他的学生樊迟和仲弓问他关于仁德的问题。

下面是古代一些有关仁德的诗文:
1. 《论语·雍也》: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2. 《论语·卫灵公》: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 《诗经·大雅·绵》:奄有商邑,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仲山甫师,捄公嘉会。

4.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嘉鱼》:维鱼有鱼,鲂肓其脯。

齐子归止,维鮚可留?
5. 《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非鹤不鸣,是已遭遇。

这些诗文中都涉及到仁德和道德的讨论,通过对仁德的探讨,人们可
以从中汲取智慧和道德准则。

《论语》子路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子路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子路篇原文及译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为政之道。

孔子说:“自己先要身体力行带好头,然后让老百姓辛勤劳作。

”子路请求多讲一些,孔子说:“不要倦怠。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询问怎么管理政事。

孔子说:“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的小过错,提拔贤能的人。

”仲弓又问:“怎样才能知道哪些人是贤才并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会埋没他吗?”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说:“卫君等待老师去治理国政,老师打算先从哪儿入手呢?”孔子说:“必须辨正名称!”子路说:“有这个必要吗?老师绕得太远了!辨正它们干什么呢?”孔子说:“仲由,真是鲁莽啊。

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

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来不马虎对待的。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樊迟向孔子请教学习种庄稼。

孔子说:“我不如有经验的老农。

”樊迟又请教学习种菜。

樊迟问仁的原文及翻译 樊迟仲弓问仁翻译全文

樊迟问仁的原文及翻译 樊迟仲弓问仁翻译全文

樊迟问仁的原文及翻译樊迟仲弓问仁翻译全文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认为“仁”就是“爱人”,“仁”的施行应以“礼”为规范,宣称“克已复礼为仁”。

为了推行其主张,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却四处碰壁。

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事业和典籍整理。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汇集而成,为早期语录体散文,没有系统的组织,先后次第亦无严格准则,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节选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参考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
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里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

精读一——樊迟、仲弓问仁1.仲弓问仁: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樊迟问仁:爱人。

-仁+知人。

-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泛读一——《老子》二章1.《老子》是以道为依据,指出了世界万物是相反相成,多样统一,在同一自然世界中共同生活,构成了“和而不同”的世界。

“有无相生”、“高下相倾”、“音声相和”,这一对对的矛盾,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相互依赖、转化,谁也离不开谁。

矛盾的多样性决定了和谐的必然,这是天道使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

因此,“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这是作者的理想追求与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精读二——魏公子列传1.信陵君,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的高贵品格,急人之难、救人之危的仁爱之心。

侯赢,是正面描写,通过其语言,行为,神态来表现此人的贤明大义与深谋远虑,胸有经纶、肝胆相照。

——献计。

朱亥,大多是通过侯赢的语言来侧面表现,然后仅在正面上运用少量的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勇猛,贤明,果断,急公好义、视死如归。

——挥大锤。

如姬,完全是通过侯赢的语言来侧面表现,未见其人,已知其真,衬托了她的知恩图报与无畏,有胆有识、见义勇为。

——盗虎符。

2.背景:盗符救赵。

泛读二——冯谖客孟尝君1.狡兔三窟:第一窟---使孟尝君得到薛地人民的拥载。

第二窟---使孟尝君挟外援以自重,再登相位。

第三窟---立宗庙于薛,使孟尝君根基稳固,确保久远。

精读三——又呈吴郎1.颈联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以迂曲的方式劝说吴郎。

作者本意是劝说吴郎,希望他体恤老妇的难处,任其前来打枣,却先从承认老妇“多事”入手,措辞极其委婉,可谓煞费苦心。

尾联由近及远,借老妇人的哭诉,指出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战乱。

诗人想到战乱中更多流离失所的人们,忧伤至极,不禁热泪沾襟。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关怀与热爱。

他从西邻老妇一人的苦况,想到普通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从表达对老妇的同情扩展而为对时局艰难的忧虑。

大学语文课文及译文

大学语文课文及译文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

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建工程时要象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

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

同事中相处融洽,亲属中和睦友爱。

”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

”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

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冯谖客孟尝君原文: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鱼客。

”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孟尝君闻:“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闻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署曰:“能。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颜渊第十二【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子曰:“片言能够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篇原文及翻译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回家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父者,在家父者。

”仲弓曰:“雍虽然其,恳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反问君子,子曰:“君子时望不畏。

”曰:“时望不畏,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弊或见?”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张问明,子曰:“浸染之谮,肤受之愬,没用矣,堪称清也已矣;浸染之谮、肤受之愬没用矣,堪称离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变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往者,夫子之说道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子张问崇德宇宙论,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并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及之以忠。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作者介绍
据考证,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的六代祖孔 父嘉为宋国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祸 逃到鲁国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成为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颜征在。叔梁纥是 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立过战功,曾为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 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 ,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 到20岁,于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生孔子。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 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施氏为人心术不 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 施氏所容,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 17岁时,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 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 鲤,字伯鱼。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不季康子常以政事 相询,但终丌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 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认
为“仁”就是“爱人”,而“仁” 的施行应以“礼”为规范,宣称 “克己复礼为仁”。在教育方面,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其学说是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 思想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
2
另外,那些越位逾分的大夫和陪臣,为了巩固其已经获得 的地位权力,不仅也需要用礼乐来文饰自己,而且还重用一些 懂得礼乐知识的人。一时间,掌握一定的礼乐文化知识便成为 当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捷径。于是学习和研究礼乐文化竟成 为一时的社会风气。孔子生于春秋末期,自然也受到这种风气 的影响,他凭着“好学不厌”的精神,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 潜心钻研,终于成为一位名闻当时的礼乐文化大师,并从而建 立了关于“仁”的思想体系。

樊迟、仲弓问仁课件

樊迟、仲弓问仁课件


孔子从未给“仁”一 个固定不变的定义, 而是在不同场合,针 对不同对象,结合具 体事例谈论“仁”的 具体表现形式。所以, 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 综合理解,才能全面 了解与把握“仁”所 具有的本质特性。
随 堂 作 业
◆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名言的含义,
并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社会
现实谈谈你的感悟。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
子曰:“知人。”
3.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请注意:随堂作业在打下课铃前交上,代替本节课考勤。
樊迟、仲弓问仁
《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 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 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 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 的最重要著作。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 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 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 《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子夏(前507 ~前420),姓卜名 商,字子夏,为孔子高徒,小孔 子四十四岁。春秋时期晋国著名 的教育家。创立学堂,终身讲学, 设教长达55年,培养了一大批著 名人物,如魏文侯、李悝、田子 方、段干木、吴起等。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 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雍虽不敏, 请事斯语 矣!
仁?
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
“爱人” “知人”
仁? 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 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 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仲弓问仁》

《樊迟、仲弓问仁》

《樊迟、仲弓问仁》《樊迟、仲弓问仁》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献,它主要讲述了樊迟和仲弓向孔子询问关于仁的问题。

这篇文章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将从背景介绍、原文赏析、写作特点、意义价值四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入剖析。

一、背景介绍《樊迟、仲弓问仁》是《论语》中的一篇,而《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文章发生在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期间,此时他已退隐江湖,从事教育工作。

二、原文赏析原文如下: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

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在这段对话中,樊迟和仲弓向孔子询问了关于仁的问题。

孔子回答说:“爱人。

”即爱别人。

然后他们又问什么是知,孔子回答说:“知人。

”即了解别人。

然而樊迟并没有完全理解这个回答的含义。

于是孔子进一步解释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即把正直的人放在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

这个解释让樊迟更加困惑了。

于是他退下来去问子夏,子夏告诉他这个回答非常深刻和有哲理,并引用舜和汤的例子来解释这个回答的含义。

三、写作特点《樊迟、仲弓问仁》的写作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言简意赅: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是每个字每个句子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读者需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含义才能真正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2.生动形象: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栩栩如生,仿佛读者亲身经历了这场对话。

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孔子与弟子之间平等、亲切的教学氛围。

3.逻辑清晰:文章中的问题与回答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了思考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语言优美: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优美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樊迟仲弓问仁原文阅读

樊迟仲弓问仁原文阅读

樊迟仲弓问仁原文阅读樊迟仲弓问仁,所指的原文是《论语·公冶长》第十三章。

在这篇原文中,孔子谈及了仁的含义以及人们如何实践仁的道德准则。

以下是根据原文内容划分的详细解读:1. 仁的基本含义孔子首先解释了仁的基本含义。

他说:“公冶长可以为仁矣。

”这里,“公冶长”是一个古代的人名,孔子以他为例来说明仁的真正意义。

孔子认为,仁是一种内心的善良和关怀之情感,是对他人的真诚和尊重。

2. 仁的具体表现孔子进一步探讨了仁的具体表现方式。

他说:“仁者,爱人也。

不可以已言之,而行之者也。

”这意味着仁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空谈,而是需要通过行动来体现出来。

孔子认为真正的仁者会对他人显示出关爱之情,努力帮助别人,关注他人的利益和需求。

3. 仁的实践方法孔子接着提供了一些实践仁的方法。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这里提到了“孝”、“弟”、“谨”和“信”四个方面。

孔子认为,仁的实践可以通过尊敬父母、尊重长辈(孝)、友爱兄弟姐妹(弟)、将事情做得周到和准确(谨)以及坚持诚实正直的原则(信)来体现。

4. 仁的影响力孔子进一步讨论了仁的影响力。

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说明仁的实践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

真正的仁者会有敏锐的眼光,能够欣赏他人的优点,并通过这种观察来不断提升自己。

同时,当遇到不仁的人或事情时,仁者会先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问题,然后以此为警示,并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

5. 仁的重要性孔子最后总结了仁的重要性。

他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这表明如果一个人不具备仁的品质,他将无法获得真正的长久的快乐和幸福。

仁不仅对个人的精神和情感有益,而且对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和谐也非常重要。

通过对《论语·公冶长》的原文阅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仁的含义以及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方法和重要性。

仁是一种内心的善良和关怀之情感,并通过行动来体现出来。

真正的仁者会对他人显示出关爱之情,以及尊重和关心他人的利益和需求。

樊迟仲弓问仁、老子二章

樊迟仲弓问仁、老子二章
• 樊迟问仁(什么是仁)。子曰:“爱人。”
• 问知。(什么是智)子曰:“知人”(了解人)。樊 迟未达。
• 子曰:“举(选拔)直(正直的人)错(罢黜)诸 枉(邪恶的人),能使枉者直(这样能使邪者归 正)。”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 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 子夏曰:”富(深刻)哉言乎!舜有天下,选(挑 选人才)于众,举皋陶(把皋陶选拔出来),不 仁者远(就被疏远)矣。
• 《老子》
中国风
《老子》
天下皆(都)知(知道)美之(之所以)为美,,斯(那是由于) 恶(丑陋)已(存在);皆(都)知(知道)善之(之所以)为善, 斯(那是因为)不善(有恶的)已(存在)。
故(所以)有无(有和无)相生(互相转化),难易(难和易) 相成(互相形成),长短(长和短)相形(互相显现),高下(高和下) 相倾(互相充实),音声(音与声)相和(互相和谐),前后(前和后) 相随(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把伊尹选拔出来), 不仁者远(就被疏远)矣。”
樊迟问仁 《论语∙子路》
•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平时的言行举止端 正庄严),执(办)事敬(严肃认真),与(待) 人忠(忠心诚意)。
•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精读樊迟仲弓问仁
文学常识:孔子《论语》 原文内容:论述仁的思想 思想内容:人如何实现仁德 艺术特点:语渊》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办事)如见(去接待)大宾(贵宾),使(使 唤)民(百姓)如承(去进行)大(重大的)祭(祭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诸侯的朝廷
卿大夫的封地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大学语文25篇 便携版

大学语文25篇  便携版

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颜渊》、《论语·子路》)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出门做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一样,役使百姓如同承奉重大的祭祀。

)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于别人。

)⑶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我虽然不聪慧,也要按照您的话去做。

)⑷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选用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⑸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平日里言行端庄,做事严肃认真,待人衷心诚意。

)2.《老子》二章(《老子》)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⑵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因此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倾倚,音和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接随。

)⑶是以圣人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⑷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弗居。

(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培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施为但不强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居高自傲。

)⑸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大自然的法规,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做法却不是这样,是损减不足来供奉有余。

)⑹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处,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德。

)3.晏子对齐侯问(《左传·昭公二十年》)⑴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

(齐景公从打猎场所归来,晏子在遄台随侍)⑵“据亦同也,焉得为和?”(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成其可。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国君认为可行的,其中包含有不可行的地方,臣下进言指出这些地方,使之趋于完善可行;国君认为不可行的,其中也包含了可行的地方,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行的,去掉不可行的。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颜渊第十二【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国学宝典《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翻译子路第十三【原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 “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贝S刑罚不中;刑罚不中,贝岷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 '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能够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能够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能够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能够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

樊迟仲弓问仁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

”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

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樊迟问怎样行仁。

孔子说:“在家能恭敬规矩,办事能认真谨慎,对人能忠实诚恳。

虽然到了夷狄,这三种德行也是不可放弃的。

”齐桓晋文之事①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②(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

”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大学语文课文翻译整理

大学语文课文翻译整理

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役使百姓时要象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

自己不愿要的,不要强加于人。

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对人慈爱。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以正压邪,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不仁的邪恶之徒就被疏远了。

汤管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2、《老子》二章——老子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

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3、《晏子对齐侯问》——《左传》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着车赶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介绍
据考证,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的六代祖孔 父嘉为宋国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祸 逃到鲁国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成为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颜征在。叔梁纥是 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立过战功,曾为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 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 ,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 到20岁,于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生孔子。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 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施氏为人心术不 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 施氏所容,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 17岁时,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 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 鲤,字伯鱼。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原则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四书五经 《春秋并称“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丌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经典原意】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 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 门不同仁行礼如见贵客一般,对民 如大祭一样凝重,自己丌喜欢的事 丌要强加给别人。如此在朝上就丌 会招谁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丌 招谁恨。”
作者介绍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不季 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丌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 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 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 14年中,孔子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被鲁国迎回 ,此时孔子年六十八岁。
【经典原意】
仲弓感谢道:“我虽 迟钝,但一定要牢记 先生的话。”
仲弓曰:“雍虽丌敏,请事斯语矣。”
实践这话
文本解析
这一段是孔子对仲弓说“仁”。 孔子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 (1)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 (2)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
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 德要求;
办事严肃谨滇,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 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
作品评析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 核心的概念。从本文所辑录
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 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 关系——“爱人”。孔子将 “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 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 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 体系.
(8)远:离开,避开。 (9)居处恭:平曰的言 行举止端正庄严。
(10)执事敬:从事工作 严肃认真。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C )。
A. 孟子 B. 荀子 C. 孔子 D. 墨子
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D )。
A. 兼爱 B. 非攻 C. 法理 D. 仁爱
3.( B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A.《诗经》B. 《论语》C. 《大学》D. 《劝学》
大学语文
徐中玉 齐森华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单元·仁者爱人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儒家 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 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后世尊称他为“至圣”,儒家学派创始 人。
【经典原意】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
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 ‘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 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
举举子 伊皋夏 尹陶曰 ,,: 丌丌“ 仁仁富 者者哉 远远言 矣矣乎 。。! ”汤舜
有有 天天 下下 ,, 选选 于于 众众 ,,
读yuan,离开, 避开
人物简介
仲弓,即冉雍,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学生^唐封 “薛侯”,宋封“下邳公”,南宋封“薛公”,明 称“先贤冉子”.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 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
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是 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 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 唐赠“樊伯”,朱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 ”,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 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通“措”,弃置不用
【经典原意】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 还丌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 黜各种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通“向”,先前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 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丼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作者介绍
孔子虽因早年丧父而生活贫苦,但他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 于取法他人,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 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 ,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 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 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 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 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 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 鲁国,开始授徒讲学, 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 ,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 在君而在大夫,不愿出仕。直至鲁定公九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 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 “行之一年,四方则之” ,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国大治。
孔子的“仁”还包 括“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的忠恕之道,这就 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 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 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 人。所以“恕”其实也 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
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 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 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语言特色
言虽简而意颇丰,语只片而形甚显。 (1)以描绘说话者的仪态举止,说话时的感情口吻, 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2)吸收和灵活运用大量口语虚词,使说话人的语气 、性格逼真表现出来。 (3)语言简洁,深入浅出,语约意丰,深刻平实,含 蓄隽永,常以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 (4)口语化,通俗浅显。不同于《春秋》、《尚书》 的书面语言„
关于“知”,孔子认为要了解人,选拔 贤才,罢黜邪才。
樊迟问仁。子曰: “居处恭,执事敬,不 人忠。虽之夷狄,丌可 弃也。”
【经典原意】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
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文本解析
这一段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 “敬”、“忠”为基本内涵。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不季康子常以政事 相询,但终丌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 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认
为“仁”就是“爱人”,而“仁” 的施行应以“礼”为规范,宣称 “克己复礼为仁”。在教育方面,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其学说是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 思想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
知识点回顾
1.通假字 (1)知:通,智,智惹、聪明; (2)错:通,措,弃置不用; (3)乡:通,向,刚才,先前。
知识点回顾
字词解释 (1)使民:役使百姓。
(2)承大祭:承当重大的祭 祀典礼。
(3)不敏:不聪慧,迟钝。 (4)请:敬辞,表示愿做某 事而请求允许。
(5)事斯语:实践这话。
字词解释
(6)达:明白. (7)举直:起用正直的 人。
2
另外,那些越位逾分的大夫和陪臣,为了巩固其已经获得 的地位权力,不仅也需要用礼乐来文饰自己,而且还重用一些 懂得礼乐知识的人。一时间,掌握一定的礼乐文化知识便成为 当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捷径。于是学习和研究礼乐文化竟成 为一时的社会风气。孔子生于春秋末期,自然也受到这种风气 的影响,他凭着“好学不厌”的精神,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 潜心钻研,终于成为一位名闻当时的礼乐文化大师,并从而建 立了关于“仁”的思想体系。
【经典原意】 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
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丌仁的人就被疏 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 出来,丌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文本解析
这一段孔子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 ,二是“知”。
关于“仁”,孔子说是“爱人”,实际上 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 。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 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 中心。
1.出门如见大Βιβλιοθήκη ,使民如承大祭 如见贵宾一般2.雍虽丌敏,请事斯语矣
丌聪慧、迟钝
3.樊迟未达
明白
4.丼直错诸枉 通“措”,弃置丌用 5.能使枉者直 邪曲,丌正直 6.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通“向”,先前 7.丌仁者远矣 离开,避开 8.虽之夷狄,丌可弃也 到
谢谢各位同学!
祖上是宋国贵族。 早年贫而贱,做过委吏和乘田等小 吏。后收徒讲学,参不政治运动。 五十岁时任鲁国的司寇。又周游宋、 卫、陈、蔡、齐、楚诸国,宣传其学说, 终丌为世用。 晚年返回鲁国,倾力于教育事业不 典籍整理。
背景简介
1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但是,在这崩溃和混 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首先,一 些有识之士竭力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认为礼是“国之 基”,“人之干”,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一股颇具规模的 礼治思潮蔚然兴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