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仲弓问仁

合集下载

樊迟问仁的原文及翻译 樊迟仲弓问仁翻译全文

樊迟问仁的原文及翻译 樊迟仲弓问仁翻译全文

樊迟问仁的原文及翻译樊迟仲弓问仁翻译全文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认为“仁”就是“爱人”,“仁”的施行应以“礼”为规范,宣称“克已复礼为仁”。

为了推行其主张,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却四处碰壁。

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事业和典籍整理。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汇集而成,为早期语录体散文,没有系统的组织,先后次第亦无严格准则,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节选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参考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
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里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论语中关于问仁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问仁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问仁的句子
以下 6 个句子:
1.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就像有次我看到一个小朋友在路边哭,旁边的大人就赶紧过去安慰,那就是一种爱呀。

2.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比如说你很想吃很多蛋糕,但为了身材能克制住,这也有点仁的感觉哦。

3.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这就好比你每次出门都穿戴整齐,像是要去见重要的人一样,可认真啦。

4.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就像你和别人说话的时候,不着急慢慢说,考虑好了再说,这也是一种表现呢。

5.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这五者就像你面对困难时勇敢向前,绝不退缩。

6. 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就好像你要画画,得先把画笔削尖了,准备好才能更好地去做呀。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

精读一——樊迟、仲弓问仁1.仲弓问仁: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樊迟问仁:爱人。

-仁+知人。

-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泛读一——《老子》二章1.《老子》是以道为依据,指出了世界万物是相反相成,多样统一,在同一自然世界中共同生活,构成了“和而不同”的世界。

“有无相生”、“高下相倾”、“音声相和”,这一对对的矛盾,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相互依赖、转化,谁也离不开谁。

矛盾的多样性决定了和谐的必然,这是天道使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

因此,“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这是作者的理想追求与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精读二——魏公子列传1.信陵君,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的高贵品格,急人之难、救人之危的仁爱之心。

侯赢,是正面描写,通过其语言,行为,神态来表现此人的贤明大义与深谋远虑,胸有经纶、肝胆相照。

——献计。

朱亥,大多是通过侯赢的语言来侧面表现,然后仅在正面上运用少量的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勇猛,贤明,果断,急公好义、视死如归。

——挥大锤。

如姬,完全是通过侯赢的语言来侧面表现,未见其人,已知其真,衬托了她的知恩图报与无畏,有胆有识、见义勇为。

——盗虎符。

2.背景:盗符救赵。

泛读二——冯谖客孟尝君1.狡兔三窟:第一窟---使孟尝君得到薛地人民的拥载。

第二窟---使孟尝君挟外援以自重,再登相位。

第三窟---立宗庙于薛,使孟尝君根基稳固,确保久远。

精读三——又呈吴郎1.颈联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以迂曲的方式劝说吴郎。

作者本意是劝说吴郎,希望他体恤老妇的难处,任其前来打枣,却先从承认老妇“多事”入手,措辞极其委婉,可谓煞费苦心。

尾联由近及远,借老妇人的哭诉,指出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战乱。

诗人想到战乱中更多流离失所的人们,忧伤至极,不禁热泪沾襟。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关怀与热爱。

他从西邻老妇一人的苦况,想到普通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从表达对老妇的同情扩展而为对时局艰难的忧虑。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篇原文及翻译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回家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父者,在家父者。

”仲弓曰:“雍虽然其,恳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反问君子,子曰:“君子时望不畏。

”曰:“时望不畏,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弊或见?”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张问明,子曰:“浸染之谮,肤受之愬,没用矣,堪称清也已矣;浸染之谮、肤受之愬没用矣,堪称离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变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往者,夫子之说道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子张问崇德宇宙论,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并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及之以忠。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作者介绍
据考证,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的六代祖孔 父嘉为宋国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祸 逃到鲁国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成为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颜征在。叔梁纥是 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立过战功,曾为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 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 ,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 到20岁,于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生孔子。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 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施氏为人心术不 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 施氏所容,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 17岁时,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 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 鲤,字伯鱼。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不季康子常以政事 相询,但终丌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 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认
为“仁”就是“爱人”,而“仁” 的施行应以“礼”为规范,宣称 “克己复礼为仁”。在教育方面,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其学说是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 思想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
2
另外,那些越位逾分的大夫和陪臣,为了巩固其已经获得 的地位权力,不仅也需要用礼乐来文饰自己,而且还重用一些 懂得礼乐知识的人。一时间,掌握一定的礼乐文化知识便成为 当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捷径。于是学习和研究礼乐文化竟成 为一时的社会风气。孔子生于春秋末期,自然也受到这种风气 的影响,他凭着“好学不厌”的精神,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 潜心钻研,终于成为一位名闻当时的礼乐文化大师,并从而建 立了关于“仁”的思想体系。

《樊迟、仲弓问仁》教案

《樊迟、仲弓问仁》教案
孔子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 陬邑(zōu yì)人 。今山东曲阜。
孔子的贡献
我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 ,由孔子整理成书
我国第一部史书《春秋》的作者 首创私人讲学(教育上的贡献 )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首创私人讲学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仁就是做正确的事,宽以待人,工作要严肃 认真。在家恭敬有礼,办事严肃谨慎,待人 忠厚诚实。
3、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 他的社会责任。
八、《论语》语言特色
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某些特征; 语句简洁、含蓄 ; 口语化,通俗平实。
有两件事情,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 也愈充满敬畏, 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 内心的道德准则 。
己的行为)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
《论 语》
《论语》
论(轮声),论纂;语,语言。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
及其弟子言行。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
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仁 礼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仁者,爱人
刚、毅、木、讷( nè),近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的思想
刚、毅、木、讷( nè),近仁。(刚强、 果断、质朴,不花言巧语,有这四种品德 的人就是具有仁德之人。)
夫仁者,己所立而立人,己所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的欲望,规范自
拓展思考:己所欲,勿施于人?
(二)樊迟问仁

论语颜渊原文翻译

论语颜渊原文翻译

论语颜渊原文翻译论语颜渊原文翻译想要学好一篇古文,让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是最佳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识和文法,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颜渊原文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樊迟、仲弓问仁》

《樊迟、仲弓问仁》

《樊迟、仲弓问仁》《樊迟、仲弓问仁》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献,它主要讲述了樊迟和仲弓向孔子询问关于仁的问题。

这篇文章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将从背景介绍、原文赏析、写作特点、意义价值四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入剖析。

一、背景介绍《樊迟、仲弓问仁》是《论语》中的一篇,而《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文章发生在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期间,此时他已退隐江湖,从事教育工作。

二、原文赏析原文如下: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

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在这段对话中,樊迟和仲弓向孔子询问了关于仁的问题。

孔子回答说:“爱人。

”即爱别人。

然后他们又问什么是知,孔子回答说:“知人。

”即了解别人。

然而樊迟并没有完全理解这个回答的含义。

于是孔子进一步解释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即把正直的人放在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

这个解释让樊迟更加困惑了。

于是他退下来去问子夏,子夏告诉他这个回答非常深刻和有哲理,并引用舜和汤的例子来解释这个回答的含义。

三、写作特点《樊迟、仲弓问仁》的写作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言简意赅: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是每个字每个句子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读者需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含义才能真正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2.生动形象: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栩栩如生,仿佛读者亲身经历了这场对话。

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孔子与弟子之间平等、亲切的教学氛围。

3.逻辑清晰:文章中的问题与回答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了思考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语言优美: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优美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樊迟仲弓问仁读后感

樊迟仲弓问仁读后感

樊迟仲弓问仁读后感《樊迟仲弓问仁》读后感。

《樊迟仲弓问仁》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的文学作品,作者通过对樊迟和仲弓的对话,探讨了仁义道德等重要问题。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道德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这部作品中,樊迟和仲弓的对话引人深思。

他们讨论了仁义道德等问题,通过对话展现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

樊迟认为仁义道德是虚无缥缈的,而仲弓则认为仁义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对话方式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也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

作品中通过樊迟和仲弓的对话,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樊迟的观点代表了一种对于人性的悲观看法,他认为人性本恶,而仲弓则代表了一种对于人性的乐观看法,他认为人性本善。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另外,作品中也对道德和仁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樊迟和仲弓的对话展现了对于道德和仁义的不同看法,也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对话,我认识到了道德和仁义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让我对道德和仁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读完《樊迟仲弓问仁》让我受益匪浅。

作品通过对话的方式,探讨了人性、道德和仁义等重要问题,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作品,我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我对道德和仁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希望通过阅读这部作品,能够让更多的人对人性和道德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樊迟仲弓问仁读后感

樊迟仲弓问仁读后感

樊迟仲弓问仁读后感《樊迟仲弓问仁》是一篇关于仁义道德的经典文学作品,作者不仅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孔子对仁义的理解,更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和人生哲学。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对仁义的追求和对人性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在这篇文章中,孔子被樊迟和仲弓问及仁义的本质和实践方式,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仁义的核心,即以自己的感受为标准去对待他人,不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这种以己为度的仁义观念,不仅体现了孔子对人性的理解,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

通过这段对话,我对仁义的内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意识到仁义并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和践行的。

除了对仁义的理解,这篇文章还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人性的理解和对教育的重视。

在文章中,孔子强调了“君子不器”,意思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而不是追求物质的享受和权力的满足。

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和对教育的重视,让我深受启发。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追求物质的满足和权力的获取,而忽视了品德和修养的培养。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意识到了人性的本质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要注重内在修养和品德的培养。

此外,这篇文章还让我思考了孔子对教育的理念。

在文章中,孔子强调了“教无类”,意思是说不分贵贱贫富,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这种教育理念,不仅体现了孔子对平等和公正的追求,更是对人才的重视和对社会的发展的重要启示。

通过这段对话,我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平等的价值观念,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在教育事业中的责任和使命。

总的来说,读完《樊迟仲弓问仁》,我对仁义、人性和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经典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著作。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仁义、人性和教育的追求和实践。

樊迟仲弓问仁读后感

樊迟仲弓问仁读后感

樊迟仲弓问仁读后感《樊迟仲弓问仁》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一篇重要文章,其中探讨了仁的概念和实践。

在这篇文章中,孟子通过对话的形式,阐述了仁的内涵和重要性,引导人们明白仁的真正含义,并指出了仁的实践方式和意义。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对仁这一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如何实践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通过樊迟和仲弓的对话,孟子向我们阐述了仁的内涵。

樊迟问孟子,仁者爱人,仁者恶人,仁者爱人,恶人何如?孟子回答道,“爱之谓仁,恶之谓不仁。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仁的本质,即爱。

仁是一种对人的关怀和爱护,是一种对他人的善意和善待。

而对于恶人,仁也包含着对其改过自新的期望和呵护。

通过这段对话,我明白了仁不仅仅是对善良人的爱,更是对所有人的尊重和关怀,这是仁的真正内涵。

其次,孟子通过仲弓的问题,向我们阐述了仁的实践方式和意义。

仲弓问孟子,仁者何如?孟子回答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仁的实践方式和意义。

仁者不忧,意味着仁者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和坚韧,不被外界所动摇;智者不惑,意味着仁者能够在面对矛盾和困惑时保持清醒和明智,不被迷惑所困扰;勇者不惧,意味着仁者能够在面对危险和恐惧时保持勇敢和果敢,不被恐惧所束缚。

通过这段对话,我明白了仁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品质和态度,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最后,通过对话的形式,孟子向我们阐述了仁的实践方式和意义。

孟子用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仁的内涵和实践方式,引导人们明白仁的真正含义,也指出了仁的实践方式和意义。

通过这篇文章,我深刻地认识到仁是一种对人的关怀和爱护,是一种对他人的善意和善待,也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努力践行仁的理念,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乐观面对生活,坚韧不拔,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做一个真正的仁者。

总之,《樊迟仲弓问仁》是一篇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仁的内涵和实践方式,引导人们明白仁的真正含义,也指出了仁的实践方式和意义。

樊迟仲弓问仁中的仁的内容

樊迟仲弓问仁中的仁的内容

樊迟仲弓问仁中的仁的内容
《樊迟仲弓问仁》中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仁”之内涵许慎《说文解字》中的bai“仁”,谓:“亲也,从人二”,进而说“亲者,密至也”。

孔子学说具有强烈经验性质,历来取近譬远,据实说虚,其立足点虽是个人的修身功夫,目标是养成“君子”的社会。

“仁”的伦理信条,出发点在个人,每个人必须实行于他周围的家人,进而才是家人的亲戚、亲戚的亲戚。

这便是由近及远的道德推衍,或称教化。

而“仁”的内涵便是基于家庭和家族的行为规范和这套规范的价值基础,也就是“孝悌”,至于向家族外的,也就是向社会的道德延伸,便是忠信、忠恕和礼乐。

孔子认为,“礼”就是为人的本分和守则。

“仁”之为善,其实往上可以无穷进展,以至于圣人都有难得充分践履的;往下它又有切实可行的,只要所言所行不逾出“礼”的界限就可以了。

扩展资料:
1、孔子为他推崇的“仁”下的定义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就是“仁”。

“克”就是克制、约束。

“克己”就是克制、约束自己的心念、言行,用大家常讲的话就是净化心灵、发扬正能量。

2、仁,其实就是佛家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后的境界。

孔子接着阐述这个“仁”的境界:“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一旦大彻大悟后,就会明白,这个世界根本就无我无他,万物本是一体的,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是自己。

3、孔子关于仁的论述是克己复礼为仁。

意思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实际上,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

樊迟仲弓问仁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

”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

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樊迟问怎样行仁。

孔子说:“在家能恭敬规矩,办事能认真谨慎,对人能忠实诚恳。

虽然到了夷狄,这三种德行也是不可放弃的。

”齐桓晋文之事①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②(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

”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大学语文课文翻译整理

大学语文课文翻译整理

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役使百姓时要象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

自己不愿要的,不要强加于人。

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对人慈爱。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以正压邪,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不仁的邪恶之徒就被疏远了。

汤管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2、《老子》二章——老子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

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3、《晏子对齐侯问》——《左传》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着车赶来了。

樊迟、仲弓问仁标准PPT课件

樊迟、仲弓问仁标准PPT课件
返回
言虽简而意颇丰,语只片而形甚显。
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 曰:“知人” “爱人” “知人”便道出了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
樊迟的鲁钝 、子夏的聪颖、仲弓的不 谦恭的性格,都在只言片语中显现出来。
2020年9月28日
返回9
思考与练习
一、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二仁、”的从思本想文是节孔选子的思想内的容核可心以。看从出本文《所论辑语录》的内容 的来语看言,“具仁有”哪体些现特了色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
返回
背景简介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
降而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 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但是,在这崩溃 和混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首先,一 些有识之士竭力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认为礼是“国之基”, “人之干”,“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 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 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一股颇 具规模的礼治思潮蔚然兴起。另外,那些越位逾分的大夫和陪臣, 为了巩固其已经获得的地位权力,不仅也需要用礼乐来文饰自己, 而且还重用一些懂得礼乐知识的人。一时间,掌握一定的礼乐文 化知识便成为当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捷径。于是学习和研究礼 乐文化竟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 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 背弃。”
返回
内容述评
第一段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 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 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 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 。

樊迟仲弓问仁中孔子对仁的看法

樊迟仲弓问仁中孔子对仁的看法

樊迟仲弓问仁中孔子对仁的看法仁,这个字,在中国文化中那可是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樊迟和仲弓向孔子请教仁,孔子给出的回答,那可真是蕴含着无尽的智慧。

孔子对樊迟说:“爱人。

”就这简简单单两个字,却仿佛蕴含着千言万语。

爱人?怎么爱?爱谁?这可不是一句轻飘飘的话呀!这就好比在黑暗中给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们知道前行的方向,可真要走到那个光明的地方,路还长着呢!想想我们生活的世界,每天都忙忙碌碌,有时候甚至会忽略身边人的感受。

孔子说爱人,难道不就是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去关心一下身边的亲朋好友,去给他们一个温暖的笑容,一句贴心的问候?难道不就是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我们的援手,而不是冷漠地走过?仲弓问仁,孔子回答:“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这一番话,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仁的大门。

出门如见大宾,这是要我们时刻保持着敬畏之心,尊重每一个与我们相遇的人。

难道这不像是我们去参加一场重要的面试,会精心打扮,会谨言慎行?对待每一个日常遇到的人,都能如此尊重,这不就是仁吗?使民如承大祭,这不就是告诉我们做事要有敬畏感,要有责任感吗?就像我们承担一项重要的任务,丝毫不敢马虎,尽心尽力去完成。

对待他人,也应该有这样的态度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话说得多直白!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怎么能强加给别人呢?这就好比我们不喜欢被人嘲笑,那我们能去嘲笑别人吗?我们不喜欢被人欺骗,那我们能去欺骗别人吗?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在国家里,在家庭中,都能做到没有怨恨。

这难道不是我们都渴望的和谐美满吗?可是要做到这点,得多难啊!得有多大的包容心,得多会换位思考!孔子对仁的看法,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能融入我们生活的指引。

他告诉我们,仁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在每一个日常的举动中,在每一次与他人的交往中。

咱们要是都能按照孔子说的去做,那这个世界得多美好啊!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关爱和尊重,没有争吵,没有怨恨,那该是怎样的一幅美好画卷!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去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考证,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 裔。孔子的六代祖孔父嘉为宋国大夫,做过大司马, 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曾祖父孔防叔为避祸逃到鲁 国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成为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 亲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立过战 功,曾为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 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 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 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于前551 年(鲁襄公二十二年)生孔子。因父母曾为生子而 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樊 迟 、 仲 弓 问 仁论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孔子关 于“仁”的思想内涵。
二、学习本文语句简洁、文辞闲 雅、意蕴丰厚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 点
对孔子“仁” 的思想内涵的理 解。
返回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 字仲尼,鲁国诹邑(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祖上是宋国贵族。早 年贫而贱,做过委吏和乘田等小吏。后 收徒讲学,参与政治活动。五十岁时任 鲁国的司寇。又周游宋、卫、陈、蔡、 齐、楚诸国,宣传其学说,终不为世用, 晚年返回鲁国,倾力于教育事业与典籍 整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认为 “仁”就是“爱人”,而“仁”的施行 应以“礼”为规范,宣称“克己复礼为 仁”。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 思想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
背景简介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臣弑其 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但是,在这崩溃和 混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首先,一些有识之士竭力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 认为礼是“国之基”。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一股 颇具规模的礼治思潮蔚然兴起。另外,那些越位逾 分的大夫和陪臣,为了巩固其已经获得的地位权力, 不仅也需要用礼乐来文饰自己,而且还重用一些懂 得礼乐知识的人。一时间,掌握一定的礼乐文化知 识便成为当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捷径。于是学习 和研究礼乐文化竟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
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 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 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 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 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政治抱负难以施 展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带领颜回、子路、子贡、 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 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这一年, 孔子55岁。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施氏为人心术不正, 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 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 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 母颜征在去世了。
孔子19岁娶宋人亓(qi)官氏之女为妻,一 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 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 子 画 像
孔 子 像
北京天安门前的孔子像
《论语》简介
《论语》是记录孔子 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由孔子的 弟子及再传弟子汇集而成。今本 《论语》由东汉郑玄厘定,共二 十篇。内容有孔子的谈话、与弟 子的问答以及弟子间关于孔子思 想的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 要文献。《论语》语句简洁,文 辞闲雅,意蕴丰厚,也是一部优 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14年中,孔子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 丧命。后被鲁国迎回,此时孔子年68岁。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 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 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 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 鲁哀公16年(前479年)孔子去世,葬于鲁城北 泗水之上。
孔 子 讲 学 图
孔子周游列国
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 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的现状,虽有过 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至鲁定公9年(前501年) 阳货被逐,孔子被任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 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 升为大司寇。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 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 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 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 了隳(hui)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 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 露。

仲弓
子夏
孔子虽因早年丧父而生活贫苦,但他十 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 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 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 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 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 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孔子生于春秋末期,自然也受到这种风气 的影响,他凭着“好学不厌”的精神,对礼的 意蕴深入开掘,潜心钻研,终于成为一位名闻 当时的礼乐文化大师,并从而建立了关于“仁” 的思想体系。“仁”的发现为“礼”的合理性 提供了强有力的根据,为“礼”的永恒性奠定 了坚实基础。而“礼”的价值也由“仁”的发 现而重新确立。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 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 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 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 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 弗能用也。”孔子只好逃回鲁国。
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 没有施展的空间。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 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打破了 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 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 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 延续了辉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