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仲弓问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考证,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 裔。孔子的六代祖孔父嘉为宋国大夫,做过大司马, 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曾祖父孔防叔为避祸逃到鲁 国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成为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 亲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立过战 功,曾为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 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 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 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于前551 年(鲁襄公二十二年)生孔子。因父母曾为生子而 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樊 迟 、 仲 弓 问 仁论
语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孔子关 于“仁”的思想内涵。
二、学习本文语句简洁、文辞闲 雅、意蕴丰厚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 点
对孔子“仁” 的思想内涵的理 解。
返回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 字仲尼,鲁国诹邑(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祖上是宋国贵族。早 年贫而贱,做过委吏和乘田等小吏。后 收徒讲学,参与政治活动。五十岁时任 鲁国的司寇。又周游宋、卫、陈、蔡、 齐、楚诸国,宣传其学说,终不为世用, 晚年返回鲁国,倾力于教育事业与典籍 整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认为 “仁”就是“爱人”,而“仁”的施行 应以“礼”为规范,宣称“克己复礼为 仁”。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 思想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
背景简介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臣弑其 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但是,在这崩溃和 混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首先,一些有识之士竭力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 认为礼是“国之基”。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一股 颇具规模的礼治思潮蔚然兴起。另外,那些越位逾 分的大夫和陪臣,为了巩固其已经获得的地位权力, 不仅也需要用礼乐来文饰自己,而且还重用一些懂 得礼乐知识的人。一时间,掌握一定的礼乐文化知 识便成为当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捷径。于是学习 和研究礼乐文化竟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
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 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 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 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 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政治抱负难以施 展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带领颜回、子路、子贡、 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 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这一年, 孔子55岁。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施氏为人心术不正, 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 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 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 母颜征在去世了。
孔子19岁娶宋人亓(qi)官氏之女为妻,一 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 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 子 画 像
孔 子 像
北京天安门前的孔子像
《论语》简介
《论语》是记录孔子 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由孔子的 弟子及再传弟子汇集而成。今本 《论语》由东汉郑玄厘定,共二 十篇。内容有孔子的谈话、与弟 子的问答以及弟子间关于孔子思 想的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 要文献。《论语》语句简洁,文 辞闲雅,意蕴丰厚,也是一部优 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14年中,孔子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 丧命。后被鲁国迎回,此时孔子年68岁。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 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 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 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 鲁哀公16年(前479年)孔子去世,葬于鲁城北 泗水之上。
孔 子 讲 学 图
孔子周游列国
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 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的现状,虽有过 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至鲁定公9年(前501年) 阳货被逐,孔子被任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 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 升为大司寇。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 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 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 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 了隳(hui)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 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 露。
樊
仲弓
子夏
孔子虽因早年丧父而生活贫苦,但他十 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 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 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 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 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 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孔子生于春秋末期,自然也受到这种风气 的影响,他凭着“好学不厌”的精神,对礼的 意蕴深入开掘,潜心钻研,终于成为一位名闻 当时的礼乐文化大师,并从而建立了关于“仁” 的思想体系。“仁”的发现为“礼”的合理性 提供了强有力的根据,为“礼”的永恒性奠定 了坚实基础。而“礼”的价值也由“仁”的发 现而重新确立。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 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 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 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 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 弗能用也。”孔子只好逃回鲁国。
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 没有施展的空间。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 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打破了 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 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 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 延续了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