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仲弓问仁
樊迟、仲弓问仁
孔子与南子
《论语·雍也》中一段话的开头。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来到卫国。 当时卫国实际的掌权者是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南子妖媚,名声 不好,不过她仰慕孔子的能力和品德,知道孔子来了便很恭敬 地请孔子去与她会见。于是就有了“子见南子”这一段。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
孔子的思想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 ,勇而无 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 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 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 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 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 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帝乙(殷天子)→宋微子启→宋微仲 →宋公稽→丁公申→缗公共→弗父何 (以兄让位,世为宋大夫)→宋父周 →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 (避祸奔鲁)→睪夷→防叔→伯夏→ 叔梁纥→ 孟皮(伯尼)
→孔丘(仲尼)
叔梁纥为鲁国陬邑大夫,颇以勇武闻名于时。《左传·襄公十 年》载:公元前563年,叔梁纥随诸侯军讨伐伯阳。伯阳虽是 个附庸小国,却长于诡计。当诸侯军兵临城下四面楚歌之时, 伯阳人大开城门,妄称受降。诸侯军不知其诈而争入,军人方 半, 伯阳人猛然放下高悬的城门,诸侯军有被拦腰截断、各个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 。”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 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樊迟:樊迟,即樊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一说齐国人) 。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
举直:起用正直的人。错:措。弃置不用 乡:刚才
樊迟仲弓问仁的心得体会
樊迟仲弓问仁的心得体会说仁之道,存乎人心,其表于人则必观其言行,而知其所言、所行是否相符,其标准又在何处?孔子曾经有一个很著名的弟子叫仲弓,仲弓有一天问孔子:“有人来问你:仁。
你觉得他说的对吗?”孔子回答说:“对啊!那你说,什么叫做仁?”仲弓说:“仁者,人也。
”孔子又问:“何以见得?”仲弓说:“我听别人讲过这样一件事情。
人把生米煮成熟饭了,便有了积蓄,可以用来救急。
人家急需用钱,就去借;利息高点儿没关系,只要能够按时还上就行。
天旱,地震,人家有多余的粮食,你也可以拿出来给他们。
你有了钱,也会分给穷苦人。
他们活得很快乐,很满足,对你感激不尽,给你送礼物。
而且,他们的孩子也受到了教育,懂得如何报恩。
所以仁者,人也。
”因此,仲弓的回答体现了对方的修养和心胸。
由于仁的内涵广阔无边,所以人与人之间总有差异。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即使是圣贤如孔子,在面对不同学派和思想时也不免产生矛盾,但这种差异在根本上却是人心的不同,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和别人都是凡夫俗子,不妨放下身段,宽容地对待每一个人。
对于樊迟,孔子说,你如果有了这样的思想,那你就已经是个仁者了。
《论语·雍也》载: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樊迟未达。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樊迟退,见子夏。
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樊迟御,子曰:“彼哉彼哉!樊迟御。
”樊迟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贡。
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樊迟从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里仁》有云:“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我们必须始终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会真正地接触到真理,收获智慧。
孔子让樊迟仲弓先后三次问他“仁”的含义,无非是希望他不要盲目地追求功名利禄,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惑时,要学会“反躬自省”。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
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里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论语中关于问仁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问仁的句子
以下 6 个句子:
1.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就像有次我看到一个小朋友在路边哭,旁边的大人就赶紧过去安慰,那就是一种爱呀。
2.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比如说你很想吃很多蛋糕,但为了身材能克制住,这也有点仁的感觉哦。
3.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这就好比你每次出门都穿戴整齐,像是要去见重要的人一样,可认真啦。
4.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就像你和别人说话的时候,不着急慢慢说,考虑好了再说,这也是一种表现呢。
5.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这五者就像你面对困难时勇敢向前,绝不退缩。
6. 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就好像你要画画,得先把画笔削尖了,准备好才能更好地去做呀。
樊迟、仲弓问仁 讲义
忠恕 之道
恕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四)忠恕之道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 人问 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待人忠心。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推己及人,如人之心,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 强加给别人。 忠恕之道: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仁” 的具体运用。 (五)“仁”的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孔子思想更注重生活,而非形而上 学的思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们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 ——《马太福音》第7章第12节 (六)《论语》的语言艺术 语句简洁,文辞闲雅,语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意蕴丰厚,是一部优 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仁?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三)“仁”的含义
《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出现109次,其含义宽泛而 且多变。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 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完全摒弃了形 而上的论述。 朱熹:仁,爱之理,心之德也。 爱
4、孔子在世界的影响
(1)梁启超说:“苟无孔子,则中国非 复二千年来之中国。”又说:“苏 格拉底之后,容有苏格拉底;而孔 子之后,无孔子也。”
(2)德国人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为教 育学的奠基人。西方“100个历史 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排名第五。
(3)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 荣”。 (4)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 (5)韩国至今保留祭孔大典 。
(二)孔子的思想
1、孔子思想内容
孔子 思想
大学语文
精读一——樊迟、仲弓问仁1.仲弓问仁: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樊迟问仁:爱人。
-仁+知人。
-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泛读一——《老子》二章1.《老子》是以道为依据,指出了世界万物是相反相成,多样统一,在同一自然世界中共同生活,构成了“和而不同”的世界。
“有无相生”、“高下相倾”、“音声相和”,这一对对的矛盾,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相互依赖、转化,谁也离不开谁。
矛盾的多样性决定了和谐的必然,这是天道使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
因此,“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这是作者的理想追求与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精读二——魏公子列传1.信陵君,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的高贵品格,急人之难、救人之危的仁爱之心。
侯赢,是正面描写,通过其语言,行为,神态来表现此人的贤明大义与深谋远虑,胸有经纶、肝胆相照。
——献计。
朱亥,大多是通过侯赢的语言来侧面表现,然后仅在正面上运用少量的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勇猛,贤明,果断,急公好义、视死如归。
——挥大锤。
如姬,完全是通过侯赢的语言来侧面表现,未见其人,已知其真,衬托了她的知恩图报与无畏,有胆有识、见义勇为。
——盗虎符。
2.背景:盗符救赵。
泛读二——冯谖客孟尝君1.狡兔三窟:第一窟---使孟尝君得到薛地人民的拥载。
第二窟---使孟尝君挟外援以自重,再登相位。
第三窟---立宗庙于薛,使孟尝君根基稳固,确保久远。
精读三——又呈吴郎1.颈联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以迂曲的方式劝说吴郎。
作者本意是劝说吴郎,希望他体恤老妇的难处,任其前来打枣,却先从承认老妇“多事”入手,措辞极其委婉,可谓煞费苦心。
尾联由近及远,借老妇人的哭诉,指出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战乱。
诗人想到战乱中更多流离失所的人们,忧伤至极,不禁热泪沾襟。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关怀与热爱。
他从西邻老妇一人的苦况,想到普通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从表达对老妇的同情扩展而为对时局艰难的忧虑。
《樊迟、仲弓问仁》教案
第一单元仁者爱人《樊迟、仲弓问仁》教学目标:学习这篇文章了解孔子仁学的主要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孔子的思想,《论语》带给我们那些启示?教学方式:讲授教学时数:2课时一、课前演讲。
我看语文(对学语文的看法以及同学心中理想的语文课堂等等)。
大家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读大学还是摆脱不了语文课,因为我们一开始上学就接触语文,一直到高中,而且语文课都是属于重点课程。
以前学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考高分,那么现在我们学语文又是为了什么呢?有必要再学语文吗?那么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来发表一下大家各自的看法。
二、简介孔子和《论语》孔子是山东曲阜人。
孔府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居住的府第,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
孔庙位于曲阜城中心,是古代人们为了几年孔子生前的伟大思想宽阔的精神品质所建的一座韵味十足的建筑。
孔林,是孔子家庭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家庭墓地。
占地三千多亩。
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孔子的后代获封衍圣公是在宋朝,公元1055年(北宋至和二年),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被封为衍圣公,是为衍圣公之始。
中国最后一个衍圣公是孔子的七十七代孙孔德成。
文革中被挖墓焚尸的衍圣公孔令贻就是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亲生父亲。
1989年曲阜设立国际孔子文化节、恢复祭孔以来,怎么样才能够把末代衍圣公孔德成请回家乡来,始终是当地政府一件艰巨的、至今还没有完成的任务。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曲阜当地生产的一种以“孔府”命名的白酒“孔府家酒”突然畅销全国。
九十年代,当地政府的一位代表团到台湾去拜访孔德成先生,盛情邀请他回归故里,看看家乡的新气象。
作为家乡建设新气象的象征,代表团向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先生献上了一份厚礼——包装精美的“孔府家酒”。
孔德成先生瞥了一眼包装盒上印刷的“孔府家酒”几个字,淡淡地说了一句:我们孔家没有这种酒。
《樊迟、仲弓问仁》教案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 陬邑(zōu yì)人 。今山东曲阜。
孔子的贡献
我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 ,由孔子整理成书
我国第一部史书《春秋》的作者 首创私人讲学(教育上的贡献 )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首创私人讲学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仁就是做正确的事,宽以待人,工作要严肃 认真。在家恭敬有礼,办事严肃谨慎,待人 忠厚诚实。
3、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 他的社会责任。
八、《论语》语言特色
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某些特征; 语句简洁、含蓄 ; 口语化,通俗平实。
有两件事情,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 也愈充满敬畏, 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 内心的道德准则 。
己的行为)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
《论 语》
《论语》
论(轮声),论纂;语,语言。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
及其弟子言行。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
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仁 礼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仁者,爱人
刚、毅、木、讷( nè),近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的思想
刚、毅、木、讷( nè),近仁。(刚强、 果断、质朴,不花言巧语,有这四种品德 的人就是具有仁德之人。)
夫仁者,己所立而立人,己所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的欲望,规范自
拓展思考:己所欲,勿施于人?
(二)樊迟问仁
《樊迟、仲弓问仁》
《樊迟、仲弓问仁》《樊迟、仲弓问仁》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献,它主要讲述了樊迟和仲弓向孔子询问关于仁的问题。
这篇文章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将从背景介绍、原文赏析、写作特点、意义价值四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入剖析。
一、背景介绍《樊迟、仲弓问仁》是《论语》中的一篇,而《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文章发生在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期间,此时他已退隐江湖,从事教育工作。
二、原文赏析原文如下: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
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在这段对话中,樊迟和仲弓向孔子询问了关于仁的问题。
孔子回答说:“爱人。
”即爱别人。
然后他们又问什么是知,孔子回答说:“知人。
”即了解别人。
然而樊迟并没有完全理解这个回答的含义。
于是孔子进一步解释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即把正直的人放在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
这个解释让樊迟更加困惑了。
于是他退下来去问子夏,子夏告诉他这个回答非常深刻和有哲理,并引用舜和汤的例子来解释这个回答的含义。
三、写作特点《樊迟、仲弓问仁》的写作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言简意赅: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是每个字每个句子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读者需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含义才能真正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2.生动形象: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栩栩如生,仿佛读者亲身经历了这场对话。
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孔子与弟子之间平等、亲切的教学氛围。
3.逻辑清晰:文章中的问题与回答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了思考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语言优美: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优美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第二讲、樊迟、仲弓问仁
第二讲、樊迟、仲弓问仁教学目的了解《论语》的当代意义。
知悉学好《论语》关于做人、学习、教育等思想。
教学重点关于“仁”的讨论。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步骤一、“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论语》是这样一部书,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著名学生的言语行事。
《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
论,伦也,有伦理也。
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
那么,论语的意义便是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话。
论语这一书名是当日的编纂者给它命名的,意义是语言的论纂。
二、《论语》的主题讨论(一)、关于如何做人同学们来到大学里,除了最重要的学习之外,就是学会如何做人了。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二)、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问:什么是君子?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
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
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
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
其五,君子不党。
孔子认为,君子之见的交往应该做到“周而不比”。
(三)、关于学习的态度《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
仲弓问仁原文及其注释
仲弓问仁原文及其注释樊迟仲弓问仁【作者】孔子及其弟子【朝代】先秦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
孔子回一刚:出门与同仁行礼如见贵客一般,对百姓如大祭一样凝重,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如此在朝上就不会招致怨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不会招致怨恨。
仲弓刚:我虽然不聪明,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刚:爱人。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刚:了解人。
樊迟还是不明白。
孔子刚:选拔正直的人,罢黜各种奸邪之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刚: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老师刚:选拔正直的人,罢黜各种奸邪之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这是什么意思?子夏刚:这话刚得多么深刻呀!舜管理直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汤管理直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刚:平日心怀恭谨,做事严肃认真,待人真心实意。
这几种品德,纵使是到蛮夷之邦,也是不能废弃的。
注释:邦:诸侯统治的国家。
家:卿大夫的封地。
举直错诸枉:把正直的人摆在邪恶的人的上面,即选用贤人,罢黜坏人。
错,通措,安置。
乡:同向过去。
见于被接见。
皋陶:舜时的贤。
伊尹:商汤时辅相。
樊迟仲弓问仁读后感
樊迟仲弓问仁读后感《樊迟仲弓问仁》是一篇关于仁义道德的经典文学作品,作者不仅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孔子对仁义的理解,更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和人生哲学。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对仁义的追求和对人性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在这篇文章中,孔子被樊迟和仲弓问及仁义的本质和实践方式,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仁义的核心,即以自己的感受为标准去对待他人,不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这种以己为度的仁义观念,不仅体现了孔子对人性的理解,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
通过这段对话,我对仁义的内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意识到仁义并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和践行的。
除了对仁义的理解,这篇文章还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人性的理解和对教育的重视。
在文章中,孔子强调了“君子不器”,意思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而不是追求物质的享受和权力的满足。
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和对教育的重视,让我深受启发。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追求物质的满足和权力的获取,而忽视了品德和修养的培养。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意识到了人性的本质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要注重内在修养和品德的培养。
此外,这篇文章还让我思考了孔子对教育的理念。
在文章中,孔子强调了“教无类”,意思是说不分贵贱贫富,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这种教育理念,不仅体现了孔子对平等和公正的追求,更是对人才的重视和对社会的发展的重要启示。
通过这段对话,我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平等的价值观念,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在教育事业中的责任和使命。
总的来说,读完《樊迟仲弓问仁》,我对仁义、人性和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经典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著作。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仁义、人性和教育的追求和实践。
樊迟仲弓问仁读后感
樊迟仲弓问仁读后感《樊迟仲弓问仁》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一篇重要文章,其中探讨了仁的概念和实践。
在这篇文章中,孟子通过对话的形式,阐述了仁的内涵和重要性,引导人们明白仁的真正含义,并指出了仁的实践方式和意义。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对仁这一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如何实践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通过樊迟和仲弓的对话,孟子向我们阐述了仁的内涵。
樊迟问孟子,仁者爱人,仁者恶人,仁者爱人,恶人何如?孟子回答道,“爱之谓仁,恶之谓不仁。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仁的本质,即爱。
仁是一种对人的关怀和爱护,是一种对他人的善意和善待。
而对于恶人,仁也包含着对其改过自新的期望和呵护。
通过这段对话,我明白了仁不仅仅是对善良人的爱,更是对所有人的尊重和关怀,这是仁的真正内涵。
其次,孟子通过仲弓的问题,向我们阐述了仁的实践方式和意义。
仲弓问孟子,仁者何如?孟子回答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仁的实践方式和意义。
仁者不忧,意味着仁者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和坚韧,不被外界所动摇;智者不惑,意味着仁者能够在面对矛盾和困惑时保持清醒和明智,不被迷惑所困扰;勇者不惧,意味着仁者能够在面对危险和恐惧时保持勇敢和果敢,不被恐惧所束缚。
通过这段对话,我明白了仁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品质和态度,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最后,通过对话的形式,孟子向我们阐述了仁的实践方式和意义。
孟子用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仁的内涵和实践方式,引导人们明白仁的真正含义,也指出了仁的实践方式和意义。
通过这篇文章,我深刻地认识到仁是一种对人的关怀和爱护,是一种对他人的善意和善待,也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努力践行仁的理念,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乐观面对生活,坚韧不拔,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做一个真正的仁者。
总之,《樊迟仲弓问仁》是一篇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仁的内涵和实践方式,引导人们明白仁的真正含义,也指出了仁的实践方式和意义。
[原创]樊迟、仲弓问仁
樊迟、仲弓问仁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内涵,从而加深对民族传统人文思想的积极探讨。
2、学习本文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及其作品、思想教学难点:思考理解“仁”的思想内涵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大学语文教学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门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而尤其注重审美性与人文性的课程。
因其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目标的复合性,故其内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通过学习该课程,有助于增强人文精神的培育;看到人和人格的力量。
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势,获得启发,利于创新。
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彩描写提供了美感、愉悦和享受,既能陶冶陶性情,也能提高鉴赏力与写作水平。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仁者无敌'。
那么在这儿所指的'仁'是什么呢,仁者为什么能够无敌呢?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就是有关孔子对'仁'的阐述。
耶稣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他们。
'又说:'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就得怎样待别人。
'穆罕默德曾宣布:'最高贵的宗教是这样的--你自己喜欢什么,就该喜欢别人得什么;你自己觉得什么是痛苦,就该想到对别的所有人来说它也是痛苦。
'中华民族的先哲圣人孔子在几千年前,就阐述过类似的思想。
今天通过这篇课文了解“仁”的思想吧。
二、孔子介绍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大学语文---樊迟、仲弓问仁
背景简介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 降而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 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但是,在这崩溃 和混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首先,一 些有识之士竭力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认为礼是“国之基”, “人之干”,“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 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 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一股颇 具规模的礼治思潮蔚然兴起。另外,那些越位逾分的大夫和陪臣, 为了巩固其已经获得的地位权力,不仅也需要用礼乐来文饰自己, 而且还重用一些懂得礼乐知识的人。一时间,掌握一定的礼乐文 化知识便成为当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捷径。于是学习和研究礼 乐文化竟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 孔子生于春秋末期,自然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他凭着 “好学不厌”的精神,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潜心钻研,终于成 为一位名闻当时的礼乐文化大师,并从而建立了关于“仁”的思 想体系。“仁”的发现为“礼”的合理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根据, 为“礼”的永恒性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礼”的价值也由“仁” 的发现而重新确立。
《论语》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 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 “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 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 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 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 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练习
一、 本文体现哪些孔子仁学思 想的内涵。 二、“仁”的思想在日常生活 中有哪些体现? 三、 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 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 色?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
樊迟仲弓问仁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
”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
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樊迟问怎样行仁。
孔子说:“在家能恭敬规矩,办事能认真谨慎,对人能忠实诚恳。
虽然到了夷狄,这三种德行也是不可放弃的。
”齐桓晋文之事①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②(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
”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大学语文课文翻译整理
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役使百姓时要象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
自己不愿要的,不要强加于人。
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对人慈爱。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以正压邪,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不仁的邪恶之徒就被疏远了。
汤管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2、《老子》二章——老子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
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3、《晏子对齐侯问》——《左传》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着车赶来了。
樊迟、仲弓问仁标准PPT课件
言虽简而意颇丰,语只片而形甚显。
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 曰:“知人” “爱人” “知人”便道出了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
樊迟的鲁钝 、子夏的聪颖、仲弓的不 谦恭的性格,都在只言片语中显现出来。
2020年9月28日
返回9
思考与练习
一、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二仁、”的从思本想文是节孔选子的思想内的容核可心以。看从出本文《所论辑语录》的内容 的来语看言,“具仁有”哪体些现特了色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
返回
背景简介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
降而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 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但是,在这崩溃 和混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首先,一 些有识之士竭力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认为礼是“国之基”, “人之干”,“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 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 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一股颇 具规模的礼治思潮蔚然兴起。另外,那些越位逾分的大夫和陪臣, 为了巩固其已经获得的地位权力,不仅也需要用礼乐来文饰自己, 而且还重用一些懂得礼乐知识的人。一时间,掌握一定的礼乐文 化知识便成为当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捷径。于是学习和研究礼 乐文化竟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 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 背弃。”
返回
内容述评
第一段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 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 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 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樊迟
• 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比孔子小三十 六岁,齐国人,一说是鲁国人。他是一个农民,在 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孔 子回鲁后拜师。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 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等, 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鲁哀公十一年(前484 年)齐师伐鲁,冉求率“左师”御敌,冉求认为他能 服从命令,以其为车右。鲁军不敢过沟迎战,他建 议冉求带头,冉求纳之,鲁军大获全胜。在受教于 孔子期间,有一次,向孔子请教种植五谷和蔬菜的 事,被孔子斥为“小人”。他学业上成就不大,但 有勇武精神,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唐开元二十 七年(739年)被追封为“樊伯”。宋大中祥符二年 (1009年),又加封为“益都侯”。
三、课文分析
• 仲弓(冉雍)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 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仕于士卿大夫家)无 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 矣。” • 仲弓问仁。先生说:“平常出门像见大宾 般,居上使民像临大祭般。自己所不欲的, 莫要施于人。无论是仕于邦国中,还是在 卿大夫家中,该能无所怨。”仲弓说: “雍姿质虽钝,请照先生这番话切实努力 吧!"
二、至圣先师——孔子
•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 曲阜东南)人。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 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 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 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论语》语言特色
• 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某些特征; • 深刻平实、含蓄隽永 ; • 口语化,通俗浅显,不同于《春 秋》、《尚书》的书面语言 。
(一)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某些特征末代衍 Nhomakorabea公孔德成
衍圣公一品赐服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 居住地 孔府一角 二堂内景
三堂内景
后堂楼内景
第3页
圣府大门
2、关于孔子的争论
1、丧家狗?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 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 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 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 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 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似丧家之 狗,然哉!然哉!”
• 2、出身——―私生子”?朱维铮 •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 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扵尼 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 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 山。” • 索隠家语云: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 病足,乃求婚于颜氏,征在,从父命为婚,其文甚明。今 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在少,非当壮室初婚之礼, 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故论语云野合之由也,又先进于 礼乐,野人也,皆言野者,不合礼尔。正义:男八月生齿, 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絶;女七月 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絶。 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故家语云:梁纥娶鲁施氏女生九 女,乃求婚为颜氏,颜氏有三女,小女征在,据此婚过六 十四矣。
2.推己及人
•
推己及人包括两个方面,即“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雍也》)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为仁由己
• 孔子虽然说“里仁为美”,但他更强调“为仁由 己”的道德自律。 • 孔子认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 语· 颜渊》)就是说,实践仁德要从自己做起,要 由己及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 语· 卫灵公》),即“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的 “正己而不求于人”(《礼记· 中庸》)
• 我说第一,孔子是私生 子。耶稣也是私生子, 他的母亲未婚先孕,他 出生在马槽里。孔子的 出生不是我说的,是司 马迁和郑玄说的,关于 孔子的第一部传记是 《史记》里的《孔子世 家》。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
3、孔门弟子
• 三千余人——七十二人 • 孔门十贤 德行: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 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 政事: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 言语: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 文学: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
子夏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 “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 温县)。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 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 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 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 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 《诗》已矣。” (《论语· 八佾》)但孔子认为子夏 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诫子夏曰: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去世后,子夏 至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如田子方、段 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 (《史记· 儒林列传》)。 汉代以来,学者大多认为, 儒家的经学最初主要是从子夏一系传授下来的。 子夏 晚年,因丧子而哭之失明,离群索居。唐玄宗时,被 追封为“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为“河东公”。
樊 迟 、 仲 弓 问 仁
樊迟、仲弓问仁
• 一、《论语》介绍 • 二、孔子生平及其影响
– 至圣先师——孔子 – 关于孔子身世和认识的讨论 – 孔门弟子
• 三、课文分析
一、《论语》
四书之一。论,论纂;语,语言。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总共20篇.有 《学而》、《为政》、《八佾》、《里仁》、 《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 《子罕》、《乡党》、《先进》、《颜渊》、 《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 《阳货》、《微子》、《子张》、《尧曰》。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 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 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 依据的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 《论语》治天下” 。
•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 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 河南安阳殷虚出土的周 朝骨尺合今天21.92厘 米,按照这个尺寸,孔 子的身高是2.1米强; 河南洛阳金村古墓出土 的战国铜尺合现在23.1 厘米,按照这个尺寸, 孔子的身高接近2.2米;
李零
•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 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 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 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 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 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 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 姓的人。他很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 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这才是真相。
3、《论语》的仁学思想
• ―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 • “仁”的基本内涵:爱人 • “仁”的实现途径
– – – – 克己复礼 推己及人 为仁由己 智者利仁
1.克己复礼
孔子所说的“礼”,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或公共秩 序而对社会成员进行规范的典章、制度、仪节、 习俗的总称。例如,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 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平日的 言行举止要端正庄严、从事工作要严肃认真、对 别人要忠心诚意。(“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 大祭”,“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为仁”(《论语· 颜渊》), 并不是以“礼”为“仁”的准绳,而是以“礼” 为“仁”的表现形式或实现途径。也就是说, “仁”是心理的内涵,“礼”是“仁”的外化。
1、孔子的封号
• • • •
• • • • •
公元前479鲁哀公亲诔(lěi)孔子,称孔子为“尼父”; 汉平帝刘衎(kàn)元始元年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 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581),尊孔子为“先师尼父”,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年(628),尊孔子为“先圣”,十一年 又改称“宣父”。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七年(739)升孔子 为王爵,谥号“文宣”,称“文宣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赵恒加号孔子为“玄圣 文宣王”,五年又改为“至文宣王”。 元成宗铁木耳大德十一年(1307),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 文宣王”。 明世宗朱厚熄嘉靖九年(1530)改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世祖爱新觉罗· 福临顺治二年(1645),加号孔子为“大成 至圣文宣先师”,十四年又复称“至圣先师”。 衍圣公: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开始于西汉元始元年,孔子 后裔为褒侯。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为衍圣公,后代一 直沿袭这个封号。而到了公元1935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 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 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 樊迟问仁道。先生说:“平常独居不 放肆 ,行事不怠慢 ,待人要忠。这几 项就使去夷狄之邦,也不可弃去不行 呀。”
2、“仁”的延伸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 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第十二 ) •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迟 缓)。”曰:“其言也訒(言语迟缓),斯谓 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切 乎?” (颜渊篇第十二 )
4.智者利仁
• 孔子论仁,强调理智德性,“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 里仁》)。即仁者无论到哪里、无论在何种情 况下都是如此,且因经过理性选择,故不会改变自己的操 守。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只是“爱人”还不能算是“仁”,还要有智,要“知人”, 这样才能使“枉者直”,使“不仁者远”。 • 愚笨的人虽然也可以具有“仁”的善良品格,却容易被迷 惑,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论语· 子罕》)。只有 能明辨时非,才能起用正直的人(“知人”),也就是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 里仁》),也才能 坚守自己的德行,“虽之夷狄,不可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