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修辞
修辞手法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 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 有一点不同,①刀法如果用得不对,②可能 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 ③万龙点睛。 文中画线句中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 么 答① “刀法”喻“教育方 ② 法”; “万像”喻“众多教育对象”; ③ “万龙点睛”喻“使众多教育对象 成才”;
1、概念: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屋 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他 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追认而得 到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 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2、反问的作用: 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 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借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来代替 本事物。
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借特征来代 替所要说的人和事物。 ②我买了一台“康佳”——借事物的名称代替该事物。 ③樯橹灰飞烟灭——借部分代替全体。 ④新时代的雷锋不知千千万——借专名代一般人或事 物。 ⑤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 的——借材料、工具代该事物。 ⑥读点鲁讯——借作者代著作。 ⑦于是大家替他们兄弟捏把汗——借结果代事物本身。 (代担心)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 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 见愁思的深重。
作 用
1、形象漫画化,使特点更显著。 2、揭示事物本质,起强调作用。 3、态度鲜明,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原 则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 所以不征,如科技说明文、说 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语用——修辞手法(二)(0713)
高考修辞考查形式
①辨析文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修辞方法辨识考查 (选择题)
②选出和画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选项 ③选出对画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选项
2.修辞运用专项考查 (主观题)
分析文段划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格的构成及表达效果。
真题引路
【2022年全国高考甲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又是一年槐花儿飘香的季节,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起儿时那些带有妈妈专属味道的 槐花美食?不过,槐花 ① 。常见的槐花有三种:淡黄色的国槐花,夏末开花,可以 入药 ② ;白色的刺槐花(也叫洋槐花),夏初开花,花香味甜,可食用但不可入药 ;红色的槐花(变种)仅供观赏,既不能食用, ③ 。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槐花美食 来自白色刺槐。白色刺槐是我国重要的蜜源、食花和景观植物,原产北美。而我国土生 土长的树种,是国槐。国槐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 传统文化之中。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 种在庭前屋后。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 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 )、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A.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B.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C.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D.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赋予
大地山河、风云花鸟以人的神态动作等。
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例句
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例句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
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
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一、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例句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
1.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1)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2)分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①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②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
”③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④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⑤回喻:又名互喻,是一种先用喻体作本体,再用本体作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
它曲折有致,能够加强艺术感染力。
(3)常用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4)例句:①深秋,枯黄的树叶像飞舞的黄蝶从树上飘落下来,地上尽是落叶。
②西湖像一块碧玉,也像一面铜镜。
③夏天,石榴树像蝴蝶张开翅膀一样张开了那一朵朵小花苞。
2.比拟(1)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等几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比拟与比喻的主要区别是:比拟意在“拟此为彼”,彼此交融,常常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常常体现在名词和名词短语上,喻体必不可少。
七.2常见修辞手法(二)——反问、设问、对偶、反复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常见修辞手法(二)——反问、设问、对偶、反复常见答题形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反问:指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只问不答,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
答题规范: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举例:《我的老师》中“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用否定的“不喜欢”“不愿意”反问,表达“我”对蔡老师的挚爱之情。
6.设问:指为了引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再作回答的一种修辞手法。
答题规范: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举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用文题提出疑问,引人思考。
7.对偶:指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作用: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一般用于古诗文中。
8.反复:指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抒发了……的心情。
举例:《春》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
【例题讲练】山岗上的秃树①车过山岗的时候,忽然就发现了那株树,它突兀地站在冬天的地平线上,远离成片结队的森林,独自站立在寒风中,苍老、孤独、虬枝盘结,努力想把枝枝丫丫伸出生空,却怎样都伸不直的样子。
②那时节,夕阳西下,有飞鸟还巢,金色的夕阳把那棵秃树镀了一层金,暗淡的背景里,那棵秃树,彰显,凹凸,浮雕一样,像一张逆光的照片,唯美,清凉,没有一丝烟火气息,周遭的山岗,田野,石头,兀自静默,唯有风,像一个行吟诗人,抚过秃树,抚过旷野,抚过泥土,抚过沙石,留下一行行蹩脚的诗句。
修辞2
“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 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 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
2.专名代本体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3.借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
当时我在重庆《新华日报》工作。重庆迷雾低垂,浓 云密布。人民浴血奋战赢得的胜利,又将为血泊所淹没。 中国往何处去?(刘白羽《红太阳颂》)
1.翻身的农民愤怒地批斗那个寄生虫。 2.翻身的农民愤怒地批斗那个歪嘴巴。
(2)借喻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借代本体和借体 之间是同一事物。
1.翻身的农民愤怒地批斗那个寄生虫。 2.翻身的农民愤怒地批斗那个歪嘴巴。
(3)借喻可以用“像”之类的比喻词转换为明喻,而借代 不行。
1.翻身的农民愤怒地批斗那个寄生虫。 2.翻身的农民愤怒地批斗那个歪嘴巴。
云南省第十一轮职工技术技能大赛——“高教社杯” 高等师范院校中国语言文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决赛
辞格 ——借代
一、借代
前边走来一群红领巾。
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名,而借用同它密切相关的事物的 名称来代替,这种修辞方式叫借代,也叫换名。被代替的 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一)借代的类型
1.特征代本体
4.借部分代替整体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一条。
5.以作者替代作品
方鸿渐从此死心不敢妄想,开始读叔本华,……(钱 钟书《围城》)
辨认下列句子的辞格
1.翻身的农民愤怒地批斗那个寄生虫。 2.翻身的农民愤怒地批斗那个歪嘴巴。
(三)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对外汉语教师5——2 修辞
5——2 修辞二、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辞格叫排比。
例如:①生产多么需要科学!革命多么需要科学!人民多么需要科学!(秦牧《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战鼓》)②当祖国度过了沸腾的白天,当人们从梦里露出甜蜜的微笑,当熟睡的婴儿脸上现出幸福的酒窝,当晶莹的露珠挂上嫩绿的幼苗……同志呵,你可知道,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办公室呵,灯光又亮了通宵。
(石样《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例①是由三个感叹句构成的排比,它从不同角度强调了“科学”的重要。
例②是句子成分状语的排比,突出了周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也抒发了作者爱戴、尊敬周总理的感排比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辞格。
古人说:“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气势,广文义也。
”这说的就是排比的作用。
在行文中有的内容,不能总括叙述,只能列举叙述:有的虽然能够总括叙述,却故意列举叙述,构成排比,其目的就在于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
排比多用于说理或抒情。
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一)排比的基本类型排比可分为句子排比和句子成分排比两类。
1.句子排比从句子结构上看,单句和复句(其中包括分句)都可以构成排比。
例如:④处理问题必须瞻前顾后,不仅要看到眼前的,还要看到长远的;不仅要看到局部的,还要看到全局的;不仅要了解中国国情,还要了解世界局势;不仅要看到世界发展对中国的影响,还要看到中国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例④是四个复句的排比,上面的例①是三个单句的排比。
2、句法成分排比各种句法成分都可以排比。
例如:⑤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漱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
(茅盾《风景谈》⑥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碧野《天山景物记》⑦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
八大修辞手法
八大修辞手法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加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高级英语2修辞手法汇总
Rhetorical Devicessimile 明喻metaphor 暗喻hyperbole 夸张metonymy 转喻synecdoche 借喻mixed metaphor 混合暗喻personification 拟人antithesis 对仗parallelism 排比transferred epithet 转移修饰alliteration 押头韵onomatopoeia 拟声词1.The charm of conversation is that it does not really start from anywhere,and no one has any idea where it will go as it meanders or leaps and sparkles or just glows. (mixed metaphor)2.Perhaps it is because of my upbringing in English pubs that I think barconversation has a charm of its own. (hyperbole)3.The fact that their marriages may be on the rocks, or that their love affairshave broken or even that they got out of bed on the wrong side is simply not a concern. (metaphor)4.They are like the musketeers of Dumas who, although they lived side byside with each other, did not delve into each other's lives.(simile & metaphor)5.The glow of the conversation burst into flames. (metaphor)6.The conversation was on wings. (metaphor)7.Is the phrase in Shakespeare? (synecdoche)8.…that suddenly the alchemy of conversation took place, and all at oncethere was a focus.(metaphor)9.The Elizabethans blew on it as on a dandelion clock.(simile)10.The King's English slips and slides in conversation.(alliteration)11.the sinister corridor of our age(metaphor)我们的时代罪恶的走廊12.Other people may celebrate the lofty conversations in which the greatminds are supposed to have indulged in the great salons of 18th century.(synecdoche)13. I have an unending love affair with dictionaries.(metaphor)14. Otherwise one will bind the conversation. (metaphor)15. We would never have gone to Australia, or leaped back in time to theNorman Conquest. (metaphor)16.The burying-ground is merely a huge waste of hummocky earth, like aderelict building-lot.(simile)17.…and fling over it a little of the dried-up, lumpy earth, which is like brokenbrick.(simile)18. Are they really the same flesh as your self ?(synecdoche)19.They sweat and starve for a few years.(alliteration)20.…and sore-eyed children cluster everywhere in unbelievable numbers, likeclouds of flies. (simile)21. …turning chair-legs at lightning speed. (hyperbole)22.There was a frenzied rush of Jews.(transferred epithet)23.…are working in dark fly-infested booths that look like caves. (simile)24.A white skin is always fairly conspicuous.(synecdoche)25.The soil is exactly like broken-up brick .(simile)26.…winding up the road with a clumping of boots and a clatter of ironwheels.(onomatopoeia)27.Their feet squashed into boots that looked like blocks of wood.(simile)28.And really it was like watching a flock of cattle to see the long column.(simile)29.…while the great white birds drifted ov er them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glittering like scraps of paper.(simile)30.friend and foe(alliteration)31.(metonymy)32.We shall pay any price, bear any burden…(alliteration)33.United,there is little we cannot do in a host of co-operative ventures.Divided,there is little we can do,for we dare not meet a powerful challenge at odds and split asunder.(antithesis)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我们将无所不能,完成众多的合作事业;一旦我们分歧对立,我们将一事无成,因为我们不敢遇见一个与我们意见相左的强大挑战,最后导致四分五裂。
修辞2辞格一
一、比喻(打比方)——譬喻 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 或说明道理的辞格。
我们的祖国 像
本体 喻词
花园。
喻体
比喻一般包括三 个部分:本体, 喻体,喻词。
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
第一,本体和喻体 “小王像他哥哥” 必须是本质上不同 “这件衣服跟那 的两类事物,同类 件一样”都不是 事物一般不能构成 比喻。 比喻。
“我们的祖国”和 第二,本体和喻体之 “花园”之间的相 间必须具有相似点, 似点都是“美丽”. 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 相似点是比喻的灵 上与本体相似,才能 用来说明描绘本体。 魂。
比喻的基本类型
1.明喻
本体+喻词+喻体
像、如、似、仿佛、犹如、 有如、一般、好比、宛如 等。有时后面还用“一样, 一般,似的等词语呼应.
第四节
辞格及其特征
辞格(一)
辞格是指在使用语言过程中逐步固 定下来的在一定语境中能够产生积极 表达效果的语言运用形式。 表达效果的语言运用形式。 1.从形式上看,具有某种模式性。 2.从使用上看,对语境的依赖性很大。 3.从效果上看,对语言的运用具有优化性。 4.从范畴上看,修辞现象。
本章内容
一、比喻 二、比拟 三、借代 四、拈连 五、夸张
用否定句式构成的比喻
博喻
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 个本体。博喻可以用来强调特征, 个本体。博喻可以用来强调特征,增强 气势。 气势。
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檐的灰色 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王蒙《春之声》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传 队,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借体要明确 (2)借体要有代表性。 (3)要注意感情色彩和使用场合。
修辞2--消极修辞及典型题例分析
消极修辞【简明】1.简明的要求(1)在内容方面,要尽量突出必要信息,减少多余信息,也就是不说废话。
(2)避免歧义,防止误解。
①由于一词多义而造成歧义②由于语言层次不同而造成歧义例如:教育经费部分自给。
教育经费/部分自给教育经费部分/自给。
史沫特莱同斯诺的朋友贝特兰。
我看见她笑了。
发现敌人的巡逻兵。
局里通知,让赵厂长11月28日前去报到。
③由于语法关系不同而造成歧义例如:烤白薯我要炒白菜我们要学习文件。
④对主客体的理解不同而产生歧义例如:鸡不吃了。
开刀的是我父亲。
不同意的是老王。
⑤由于词语省略而造成歧义例如:借他一本书。
⑥由于语序颠倒造成歧义例如:三个工厂的领导在开会。
两个朋友送的花瓶。
一个外商投资的纺织厂。
⑦由于重点词语读音不同而造成歧义例如:他这个人好.说话。
这句话说重.了。
⑧对词语的限制范围的理解不同而产生歧义例如: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组来函,信上说: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2.如何做到简明(1)要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时代条件,对方知道的可以不讲或少讲,对方不知道的非讲不可,要讲透。
例如:某作家“触电..”了。
引火烧身,洗温水澡。
坐小公共,到中关村踩一脚..了。
...。
打电话,班主任下班(2)删除重复词语。
例如:①各班学习委员,听到广播以后......,立即到教务处开会。
②他年纪不算大,可头上...却已经有点秃顶了。
③据预测。
帕尔马队有望在三年内加入问鼎冠军....的行列。
④绵延七、八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
⑤他顺利的通过了层层检测,当上了文艺兵,总算实现了长期以来的.....夙愿。
⑥由于营养不良,造成大批儿童过早..夭折。
而下面的例子就不能算罗嗦。
①列车运行前方到站,是山海关车站,站台在列车前进方向的左侧。
因为在火车运行期间,无法分左右、南北,只有前进方向可作参考。
②马路的北头有一家食品商店,商店的后面就是我家。
(3)长句化短,减少因结构复杂带来的理解困难。
常用修辞手法2
一、对比
(一)、什么是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 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例如: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 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 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 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二)、反复的类型
1、连续反复 连续反复是连续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 间没有其他词语。例如: (3)人们常常谈论的 黄色的风哪里去了? 从青丝摇曳的垂柳那边, 轻轻吹来了淡绿色的风。 我故乡的风是绿色的。 我故乡的风是绿色的。 (巴· 布林贝赫《故乡的风》)
2、间隔反复 间隔反复是有其他词语或句子把反复 出现的词语或句子隔开。例如: (4)雪降落下来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 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 在风中飞,雪降落下来了。 (袁鹰《井冈翠竹》)
2、反衬 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 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例如: 窑里静悄悄的,只听见锅台后面那只 老黄猫的呼噜声。(路遥《人生》) 这是以“老黄猫的呼噜声”从反面衬 托窑里的安静。
(三)、映衬与对比的区别
两者不同。 映衬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 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 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
4、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 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 的。这句话运用的辞格是——。 A对偶 B排比 C对比 D映衬
答案:
D警策C通感D夸张 C对比
五、警策
使某些语句语简言奇,含意深刻并富有 哲理性的辞格叫警策,也叫精警或警句。 (1)中国人有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 子。
高英修辞2
1.Simile 明喻明喻是将具有共性的不同事物作对比.这种共性存在于人们的心里,而不是事物的自然属性。
标志词常用like, as, seem, as if, as though, similar to, such as等。
2.Metaphor 隐喻,暗喻隐喻是简缩了的明喻,是将某一事物的名称用于另一事物,通过比较形成.3.Metonymy 借喻,转喻借喻不直接说出所要说的事物,而使用另一个与之相关的事物名称.I.以容器代替内容,例如:1>.The kettle boils. 水开了.2>.The room sat silent. 全屋人安静地坐着.II.以资料.工具代替事物的名称,例如:Lend me your ears, please. 请听我说.III.以作者代替作品,例如:a complete Shakespeare莎士比亚全集VI.以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念,例如:I had the muscle, and they made money out of it. 我有力气,他们就用我的力气赚钱.4.Synecdoche 提喻提喻用部分代替全体,或用全体代替部分,或特殊代替一般。
例如:1>.There are about 100hands working in his factory.(部分代整体)他的厂里约有100名工人.5.Synaesthesia 通感,联觉,移觉这种修辞法是以视.听.触.嗅.味等感觉直接描写事物.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1>.The birds sat upon a tree and poured forth their lily like voice.(用视觉形容听觉,鸟落在树上,由它发出的声音联想到百合花)鸟儿落在树上,倾泻出百合花似的声音.2>.Taste the music of Mozart.(用嗅觉形容听觉)品尝Mozart的音乐.6.Personification 拟人拟人是把生命赋予无生命的事物.7.Hyperbole 夸张夸张是以言过其实的说法表达强调的目的.它可以加强语势,增加表达效果..8.Parallelism 排比, 平行这种修辞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构大体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排列成串,形成一个整体.9.Euphemism 委婉,婉辞法婉辞法指用委婉,文雅的方法表达粗恶,避讳的话.10.Allegory 讽喻,比方(原意“寓言”)建立在假借过去或别处的事例与对象之上,传达暗示,影射或者讥讽现世各种现象的含义。
诗歌的艺术手法-2修辞手法
11、用典
• 用典,是指诗词等作品中引用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 语。引用古代故事的,叫事典;引用有来历出处的语句, 叫语典。 • 一般而言,引用典故,能够收到言少意多、含蓄委婉的艺 术效果。理解典故,既要注意典故的起初含义,又要联系 诗词的内容,懂得典故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 • 语典引用和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 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 《 扬州慢 》姜夔 •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 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 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景,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 图景寄寓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两个比喻的运用,使得本诗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之情。(步骤三).
2、比拟
•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 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常见有拟人与拟物两种类型。 • 拟人,就是通过想象把物当人来写,或者说用写人的 人称或词语来写物,给物注以情感。是指把无思想感 情的某些事物,给予物以人格化的表现,因而具有了 人的某种特点。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 表意更加丰富。 • 比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中表现“好雨”便运 用了拟人手法,“好雨”如一位品格优秀的人,做好 事也是悄无声息的。 • 再如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 依旧笑春风。”桃花的“笑”,表现了桃花的艳丽与 神采,情味悠悠。
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出自陶渊明的《桃花
源记》,并由此推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表达了作者 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 古诗中还有用古曲调做典故的,下面对古典诗词中 常见的曲调进行简要说明。 • (1)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之二) • (2)梅花络——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 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 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 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 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 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 的感受。 • (3)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 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高级英语2修辞总结
高级英语2修辞总结(总5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Lesson 1 Pub Talk and the King’s English1. Alliterationthe King’s English slips and slides (Para. 18)2. Allusions 暗指,引喻--musketeers of Dumas (Para. 3)--descendants of convicts (Para. 7)--Saxon churls (Para. 8)--Norman conquerors (Para. 8)3. ExaggerationPerhaps it is because of my upbringing in English pubs that I think bar conversation has a charm of its own. (Para. 3)4. Metaphor1. No one has any idea where it will go as it meanders or leaps and sparkles or just glows. (Para. 2)2. They got out of bed on the wrong side is simply not a concern. (Para. 3)3. Suddenly the alchemy of conversation took place (Para. 4)4. The glow of the conversation burst into flames. (Para. 6)5. The conversation was on wings. (Para. 8)6. We ought to think ourselves back into the shoes of the Saxon peasant. (Para. 11)7. The Elizabethans blew on it as on a dandelion clock, and its seeds multiplied, and floated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Para. 14)8. I have an unending love affair with dictionaries. (Para. 17)9. Even with the most educated and the most literate, the King’s English slips and slides in conversation. (Para. 18)10. “the sinister corridor of our age…” (Para. 18)11. Otherwise one will bind the conversation, one will not let it flow freely here and there. (Para. 20)12. We would never have gone to Australia, or leaped back in time to the Norman Conquest. (Para. 20)5. Simile1. They are like the musketeers of Dumas who, although they lived side by side with each other, did not delve in to each other’s… (Para. 3)2. The Elizabethans blew on it as on a dandelion clock,…(Para. 14)Lesson 2 MarrakechSimile1. The burying-ground is merely a huge waste of hummocky earth, like a derelict building-lot. (Para. 2)2. ,…sore-eyed children cluster everywhere in unbelievable numbers, like clouds of flies. (Para. 8)3. …where the soil is exactly like broken-up brick. (Para. 18)4. Long lines of women, bent double like inverted capital Ls (Para. 18)5. …their feet squashed into boots that looked like blocks of wood… (Para. 23)6. ,…glittering like scraps of paper. (Para. 26)Metaphor1. They rise out of the earth, …(Para. 3)2. Down the center of the street there is generally running a little river of urine. (Para. 8)Alliterationsweat and starve (Para. 3)Transferred Epithet--there was a frenzied rush of Jews (Para. 10)Onomatopoeia, winding up the road with a clumping of boots and a clatter of iron wheels (Para. 22) Synecdoche1. a white skin is always fairly conspicuous (Para. 16)2. , actually has feelings of reverence before a white skin. (Para. 24)Rhetorical Question1. Are they really the same flesh as your self Do they even have names Or are they merely a kind of differentiated brown stuff, about as individual as bees or coral insects (Para. 3)2. How much longer can we go one kidding these people How long before they turn their guns in the other direction (Para. 25)UnderstatementI am not commenting, merely pointing to a fact. (Para. 21)Lesson 3 Inaugural Address (January 20, 1961)Parallelism…, symbolizing an end as well as a beginning, signifying renewal as well as change. (Para. 1)Paras. 6, 7, 8, 10, 11Alliteration1. …friend and foe alike… (Para. 3)2. to assure the survival and the success of liberty. (Para. 4)3. steady spread (Para. 13)4. …bear the burden… (Para. 22)5. …strength and sacrifice…Metaphor1.…those who foolishly sought power by riding the back of the tiger ended up inside. (Para. 7)2. But this peaceful revolution of hope cannot become the prey of hostile powers. (Para. 9)3. this hemisphere intends to remain the master of its own house. (Para. 9)4. to strengthen its shield of the new and the weak… (Para. 10)5. And if a beachhead of cooperation may push back the jungle of suspicion… (Para.19)6. The energy, the faith, the devotion which we bring to this endeavor will light our country and all who serve it, and the glow from that fire can truly light the world. (Para. 24)Consonance…, whether it wishes us well or ill,… (Para. 4)Synecdoche…both rightly alarme d by the steady spread of the deadly atom….(Para. 13) Antithesis1. United, there is little we cannot do in a host of cooperative ventures. Divided, there is little we can do, for we dare not meet a powerful challenge at odds and split asunder. (Para. 6)2. If a free society cannot help the many who are poor, it cannot save the few who are rich. (Para. 8)3. And so, my fellow Americans,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Para. 25)Repetitionall forms of (Para. 2)the belief (Para. 2)Regression1. Let us never negotiate out of fear, but let us never fear to negotiate. (Para. 14)2. And so, my fellow Americans,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Para. 25)Allusionone hundred days (Para. 20)ClimaxAll this will not be finished in the first one hundred days. Nor will it be finished in the first one thousand days, nor in the life of this Administration, nor even perhaps in our lifetime on this planet. (Para. 20)Hyperbolehour of maximum danger (Para. 24)Lesson 4 Love is a FallacyMetaphor1. Charles Lamb, unfettered the informal essay with.... “Dream’s Children”. (Author’s Note)2. There follows an informal essay....frontier. (Author’s Note)3. Logic, far from being a dry, pedantic discipline, is a living, breathing thing, full of beauty, passion, and trauma. (Author’s Note)4. My brain, that precision instrument, slipped into high gear. (Para. 17)5. In other words, if you were out of the picture, the field would be open. (Para. 31)6. I fought off a wave of despair. (Para. 76)7. Maybe somewhere in the extinct crater of her mind, a few embers still smoldered. Maybe somehow I could fan them into flame. (Para. 95)8. The next fallacy is called Poisoning the Well. (Para. 112)9.”The first man has poisoned the well before anybody could drink from it. He has hamstrung his opponent before he could even start.” (Para. 116)10. The rat! (Para. 148)Simile1. My brain was as powerful as a dynamo, as precise as a chemist’s sc ale, as penetrating as a scalpel. (Para. 1)2. Same age, same background, but dumb as an ox. (Para. 2)3. First he looked at the coat with the expression of a waif at a bakery window. (Para.47)4. He looked like a mound of dead raccoons. (Para. 54)5. ...the raccoon coat huddled like a great hairy beast at his feet. (Para. 94)6. It was like digging a tunnel. (Para. 120)7. I leaped to my feet, bellowing like a bull. (Para. 144)Antithesis1. “It is, after all, easier to make a beautiful dumb girl smart than to make an ugly smart girl beautiful.” (Para. 24)2. “Back and forth his head swiveled,desire waxing, resolution waning.” (Para. 47)3. If there is an irresistible force, there can be no immovable object. If there is an immovable object, there can be no irresistible force. (Para. 91)4. “Look at me--a brilliant student..ing from.” (Para. 150)Hyperbole1. Logic, far from being a dry, pedantic discipline, is a living, breathing thing, full of beauty, passion, and trauma. (Author’s Note)2. My brain was as powerful as a dynamo, as precise as a chemist’s scale, as penetrating as a scalpel. (Para. 1)3. It’s not often that one so young has such a giant intellect. (Para. 2)4. Finally he didn’t turn away at all; he just stood and stared with mad lust at the coat. (Para. 47)5. You are the whole world…of outer space (Para. 132)6. “I will wander the face of the earth, a shambling, hollow-eyed hulk.” (Para. 132) Metonymy1. But I was not one to let my heart rule my head. (Para. 20)2. Otherwise you have committed a Dicto Simpliciter. (Para. 70)3. You are guilty of Post Hoc if you blame Eula Becker. (Para. 79)LitotesThis loomed as a project of no small dimensions. (Para. 58)SynecdocheThere is a limit to what flesh and blood can bear. (Para. 112)AnalogyJust as Pygmalion loved the perfect woman he had fashioned, so I loved mine. (Para. 122)Transferred EpithetI said with a mysterious wink and closed my bag and left. (Para. 37)Rhetorical QuestionCould Carlyle do more Could Ruskin (Authors’ Note)“Really” said Polly, amazed. “Nobody” (Para. 73)Who knew (Para. 95)Lesson 5 The Sad Young MenMetaphor:1. …we had reached an international stature that would forever prevent us from retreating behind the artificial walls of a provincial morality… (Para. 2)2. battle for success (Para. 3)3. And like most escapist sprees, this one lasted until the money ran out, until the crash of the world economic structure at the end of the decade called the party to a halt and forced the revelers to sober up and face the problems of the new age. (Para. 4)4. …once the young men had received a good taste of twentieth-century warfare. (Para. 6)5. …they had outgrown town and families (Para. 6)6. …in sleepy Gopher Prairies all over the country (Para. 6)7. …to add their own little matchsticks to the conflagration of “flaming youth” (Para. 8)8. …now began to imitate the manners of their elders and play with the toys of vulgar rebellion. (Para. 8)9. …was the rallying point of sensitive persons disgusted with America. (Para. 9)10. …b ut since the country was blind and deaf to everything save the glint and ring of the dollar,…(Para. 9)Personification:…the country was blind and deaf to everything…dollar…. (Para. 9)Metonymy:1. …our young men began to enlist under foreign flags. (Para. 5)2. Greenwich Village set the pattern. (Para. 7)3. …their minds and pens inflamed against war,…(Para. 7)4. …to add their own little matchsticks to the conflagration of “flaming youth” (Para. 8)5. Before long the movement had become officially recognized by the pulpit…(Para. 8)6. …but since the country was blind and deaf to everything save the glint and ring of the dollar,…(Para. 9)Transferred epithet:The slightest mention of the decade brings nostalgic recollections to the middle-aged and curious questionings by the young…(Para. 11)Simile:The war acted merely as a catalytic agent in this breakdown of the Victorian social structure… (Para. 3)。
(完整版)修辞手法二:(夸张、排比)
一、夸张对某一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增强语言的力量。
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启发读者或听着的想象力。
分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如:(1)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如:(1)他呀,心眼儿小得只有针眼儿大。
(2)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3、超前夸张。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如:农民都说:“看到这样鲜绿苗,就嗅出白面包的想未来了。
”二、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在一起,来表达相关的内容。
如:(1)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2)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作用:增强语言的节奏感、旋律美,有力地渲染艺术形象,充分地抒发思想感情,可以使句子节奏感鲜明、气势磅礴,使情感的表达有痛快淋漓之感。
排比句运用技巧:(1)要注意各句间的关系,如时间先后、范围大小、成都轻重,加以合理安排。
(2)要有真情实感,不要拼凑词句,牵强附会。
轻松演练: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他的两只耳朵出奇的大,像两把小蒲扇。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3、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4、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修辞练习题
修辞造句
• • • • • 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 用反问手法: 难道你不觉得可爱吗? 5、树叶很绿。 用夸张手法: 绿得把周围的花儿都染绿了。 6、他在我的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用比喻手 法: • 就像空气一样,缺了就不能活了。 • 7、他是谁?用设问的手法: • 他是我弟弟。
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 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生活。 • (拟人) • 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 方。 • (拟人) • 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 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 • (比喻)
修辞复习
• • • • • 工人叔叔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夸张) 是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志气。 (设问)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 忘记? • (反问) • 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 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 • (拟人)
修辞复习
• 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 (比喻) •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 (对偶) •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 (拟人)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夸张)
修辞复习
• 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 (比喻) • 没有崇高的理想,没有科学的指示,没有奉献 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排比) • 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简直十里以外都能 听见。 • (夸张) • 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 • (比喻)
修辞复习
• • • • •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设问) 俗话说:“瓜菜半年粮” (引用) “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你在这里啊,就在 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 • (反复) • 飞流直下三千尺。 • (夸张)
修辞 (2)
着,所有人都哭着。
运用修辞表情达意
• 一家和和睦睦,一年开开心心,一生快 快乐乐,一世平平安安,天天精神百倍, 月月喜气洋洋,年年财源广进。元旦快 乐!
• 祝愿你在新的一年里,所有的希望都能 如愿,所有的梦想都能实现,所有的期 待都能出现,所有的付出都能兑现!
•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
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
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
软绵绵的。
•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
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
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
为你的亲朋好友写一则短信或贺卡。
①:明月光,地上霜,霜在降,天气凉。蒹葭苍苍,白露 为霜,所谓伊人,也要健康。清秋时节,加件衣裳,暖 暖和和,安度秋霜,祝快乐又健康!
②:你是我最深的思念,你是我无尽的挂牵,让风儿捎上 我的祝福;让云儿带上我的问候:愿你度过一个幸福快 乐的新年!
③ :一斤花生二斤枣,好运经常跟你跑;三斤苹果四斤 梨,吉祥和你不分离;五斤桔子六斤蕉,财源滚进你腰 包;七斤葡萄八斤橙,愿你心想事就成;九斤芒果十斤 瓜,愿你天天乐开花。
3、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1、提着昨日种种千辛万苦,向明天换一些美满
和幸福。
——周华健《风雨无阻》
2、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 曾经有过“他信力”。(鲁迅)
3、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 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 箫》)
修辞手法2比拟(附知识讲解)-高考语文分点讲练与全面突破之语言文字运用(全国卷新高考卷)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拟突破训练一、辨别手法,分析作用(一)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进行简要分析。
(4分)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就在我面前浓妆淡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进行简要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1分)住在我家的那窝活泼伶俐的燕子外出觅食归来,在进屋之前先栖落在我家那棵梧桐树上,兴奋地讨论着什么,那话一句接一句,又急切,又欢快,像一群春游归来的小学生,喋喋不休地争抢着倾述所见所闻。
老燕子看着小燕子日渐老练,心情激动,飞上飞下,手舞足蹈。
我听不懂它们的话,但我分明感受到它们的快乐。
我目不转睛地欣赏着,突然那只小燕子竟然悄悄落在我读书的饭桌上。
我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仔细端详着,忍不住轻轻地、微微地笑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修辞:(1)比喻、拟人、夸张:形象生动地写出……
(2)排比、反问、设问:加强语势、语气,突出……
(3)对比:通过对比,写出……
1)辨析论证方法。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
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⑤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
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⑥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
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⑦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⑧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⑨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语言表述为:①举例论证:举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②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
④比喻论证: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一种论证方法,答题时要找全。
课文阅读分析作为考试的重点内容,在考纲中规定有以下要求:
(2)对于议论文,要求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知文章所用论据的类别;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或驳论方法;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拟人或拟物)、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2)对于说明文,要求归纳文章所说明的中心和要点;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知文章的总体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3)对于记叙文,要求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知文章的记叙方式;识别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简要说明这些描写方
法的作用;认知文中环境描写的类别,简要说明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对比、铺垫、侧面烘托、整体比拟、夹叙夹议、语意双关、象征、暗示、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送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作用z
(4)对于诗词单元,要求熟读《归园田居(其一)》、《春江花月夜》,背诵其它18首诗词;概括并记忆20“首诗词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20首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希望考生结合考纲要求,正确使用本书,在“串讲及指导”部分重点掌握以下内容:课文所属文体,作者姓名,字号,所属朝代、国别,作家的主要思想倾向、成果、地位、作品特色;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大意;写作技巧和方法,诸如对比、烘托等等,议论文的各种论证或驳论方法,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记叙文的各种记叙方式;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文章的中心和写作特色;诗词的熟读或者背诵。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议论文的复习问题。
一、单元内容概括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学习议论文一章,应当熟识议论文的三要素、议论文的论据类别、论证及驳论方法。
一篇议论文,通常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1.论点是一篇议论性文章中所阐明的思想观点。
就数量而言,可以是一个(如(科学的春天》),也可以是几个(如(散文创作谈》);就位置而言,可在文章的开头(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D,可在中间(如《咬文嚼字》),可在结尾(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者即为文章标题(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需要概括(如《论气节》)。
一篇议论文,要做到论点正确、鲜明、新颖。
在我们在阅读时应重点把握,以收到提纲挈领之效。
2.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论证论点的根据。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
前者如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和感受等,后者如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民间谚语和俗语、科学公理和定律等。
论据的使用要以论点的证明为中心,并为之服务,力争做到论据确凿、典型并与论点相统一。
3.论证是对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揭示,分立论和驳论两种方式。
立论从正面人手,以充足的论据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驳论则反驳别人论点的错误。
立论和驳论均为论证方式,采用任何一种论证方式都需要运用一定的论证方法。
基本的论证方法有三种: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包括类比法和对比法)。
(1)归纳法:这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
分完全归纳与不完全归纳。
一般为不完全归纳,使用完全归纳法的较少,如《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一文。
归纳法按照举例的先后可分为两种:先列事例后归纳,或得出结论再举例说明。
后者被称为“例证法”。
(2)演绎法:这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
就形式而言有以下几种: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主要为三段论。
三段论是由一个共同概念联系着的两个前提推出结论的演化演绎推理,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大、小前提有时可为一项。
(3)比较法:这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
通常分两类,一类是类比法,一类是对比法。
前者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进而引出结论,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后者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如《朋党论》。
驳论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反驳论点:直接反驳对方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此种方法最常见。
如《答司马谏议书》。
(2)反驳论据: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
因为错误的论据必然引出错误的论点。
如《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3)反驳论证: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