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及课程设置框架概述.

合集下载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1)形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能识别计算机的外观和常用输入(如鼠标、键盘)、
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及其他常用外接设备 (如:音箱、耳机、话筒等);能通过动手组装或观 看组装示范,探究计算机的基本构成,认识不同部件 的基本功能。
•通过打字任务或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7)提供支持制作的资源 提供支持制作的丰富的资源,素材; 适时地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对一些教
学难点或者技术实现的难点以范例或提供学 习网站来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 (8)客观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发挥好评价 的诊断、激励、促进作用
评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坚持客观、激 励、发展性的原则。评价的内容、主体、形 式多元化。
(5)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培养交 流能力、形成良好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学习不仅需要个体的自主探究和建构, 更需要表达交流、讨论合作。
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学会运用信息 技术,分享资料、合作交流,通过讨论深化理解, 通过合作促进知识建构;引导学生学会在合作过程 中合理表述个人观点,恰当地应用他人观点,在利 用社会公共信息的基础上共享个人的信息资料,培 养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交流能力和信息共享意识。
5、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 及目标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 内容和拓展性内容。
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 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 础,是必修内容;拓展性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 件较好的地区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 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 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
•学会运用合适的信息处理工具或软件(如文字 处理软件、画图或图形处理软件、计算机录音 软件等),导入/插入图画、文字、表格和声音, 并进行必要的编辑或修改,设置图像和文字效 果;制作或插入表格;录制或截取一段声音等。

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二)课程范畴:必修课程(三)课程定位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臵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四)课程的基本理念1、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基本功,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2、注重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使学生在学习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3、重在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并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五)课程内容本学期课程共有15课,主要是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以及文章的编辑、排版。

分别是:电子报刊的设计、报头字的设计、添加报头画、有错必改、报刊说明也美化、小诗一首、艺术字标题、为小诗配上图片、为“世界地球日”宣传、美化“世界地球日”宣传表、个性版面设置、有创意的特色排版、用超级连接组织版面、美化页面、作品展览。

二、课程目标1、掌握打开Word文档的方法,并且会统计文档字数。

会在Word软件中改变显示比例。

2、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了解Word窗口的组成;学会显示和隐藏工具栏;学会在Word中输入文字。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全面发展
通过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 素质和全面发展能力。
跨学科学习
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培养 其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个体差异
个性化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能力 水平,信息技术课程应关注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培养其自 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因材施教
0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 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01
02
03
全体学生
信息技术课程应面向全体 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 获得必要的信息素养和技 能。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 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 息道德等方面,是现代社 会必备的素质。
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应与其他学 科相融合,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
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如计算机原理、网络技术 基础等。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 具进行信息获取、加工、 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
培养学生对信息社会的正 确认识,形成积极的态度 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和责任感,提高其 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指导纲要
目录
• 引言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体系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目录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与反馈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建议
01
引言
课程背景与意义
时代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养。中小学阶 段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完整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一、课程理念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该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基本功,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的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

概括来讲,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该让学生奠定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素养,将所学应用与实践中。

二、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知识背景:活动主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科特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 高综合运用能力。例如,“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结合语文教材的内容,选择与 文学、历史、文化等相关的主题。
3、兴趣爱好:活动主题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主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对于喜 欢音乐的学生,可以组织“音乐欣赏与创作”活动;对于喜欢运动的学生,可以 开展“体育技能大比拼”活动。
5、自主性:活动主题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例如,“我的科学研究项目”主题可 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开展独立研究,体验科研的乐趣。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 纲要》活动主题解读
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了多个活动主题,包括科 技、艺术、体育等方面。这些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课程目标
《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 新能力。具体而言,该课程应该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应用、多 媒体制作、编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如利用办公软件进行日常办公、利用 网络进行信息检索和交流等;
四、评价建议
《纲要》还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建议,具体包括:
1、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和进步,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多样化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考核,如书面考试、上机 操作、作品评定等,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强调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评价应该公正、客观,避免主观臆断和偏 见,以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完整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完整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一、课程理念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该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基本功,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的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

概括来讲,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该让学生奠定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素养,将所学应用与实践中。

二、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部编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课程纲要(精品)

部编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课程纲要(精品)

部编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课程纲要(精品)部编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课程纲要(精品)一、课程简介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计算机应用、网络安全、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他们未来的研究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应用技能;- 理解信息技术对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学会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 培养信息安全意识和网络素养。

三、主要内容1.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的启动和关闭;- 常用输入输出设备的操作;- 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

2. 文字处理与演示- 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文档;- 设计幻灯片演示并运用动画效果;- 实现简单的信息排版和图文混排。

3. 数据库和电子表格- 创建和管理简单的数据库;- 数据库查询和排序;- 利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4. 网络与信息安全- 网络基本知识和网络应用;- 网络资源的搜索和利用;- 个人信息保护和网络安全意识。

5. 程序设计与编程- 算法和编程基础知识;- 使用编程语言进行简单算法实现;- 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思维。

四、教学方法- 示范教学:通过示例和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计算机软件和工具,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项目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型项目实践,培养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问题,提升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评价方式-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表现等;- 考试测验:通过测验考察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项目评估:评估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表现和贡献。

六、教材参考-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上册;- 《信息技术研究指南》;- 互联网资源和相关研究工具。

以上就是《部编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课程纲要(精品)》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安排。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全面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研究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一、一般项目:1、学校名称:郑州八中东校区2、科目名称:信息技术3、开发教师:李婧4、课程类型:必修课程5、课程时间:八年级上学期6、学期:2011-2012学年上学期7、课时:16节二、课程元素(一)、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能简单布局表格及进行单元格或行列的插入、删除、复制、粘贴等操作。

2、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数据计算,并且掌握创建图表的方法。

3、通过鉴赏学习活动,理解站点的作用,能独立规划、布局、建立站点。

4、学会网页布局、编辑、美化、特效处理及网页超链接等基本操作。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具备独立设计制作电子表格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归纳出数据排列的一般规律,掌握对数据排序,对数据进行筛选的方法。

3、能独立建立个人站点,掌握快速建立站点结构及网页结构的几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其中的奥妙,乐于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领略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分享,具有组内协作精神。

3、通过参与作品的评价,提高审美能力及鉴赏能力;(二)、课程内容第一章表格处理第一节初识表格(1课时)第二节表格基本制作(1课时)第三节美化表格(1课时)第四节数据计算(3课时)第1课时制作计算器第2课时认识函数第3课时函数的嵌套使用第五节数据排序与筛选(1课时)第六节创建图表(1课时)第二章网页制作第一节优秀网站鉴赏(1课时)第二节规划网站(1课时)第三节建立站点(0.5课时)第四节主页结构的编辑(1.5课时)第五节制作网页(1课时)第六节实现网页间交互(1课时)第七节设置动画和特效(1课时)第八节网站发布(1课时)(三)、课程实施教学方式:1、以任务驱动和启发式教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重视学生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主体参与”,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应注意软件知识和操作技能得融合。
(6)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
各省在确定地方课时、界定课Hale Waihona Puke 内容、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权。
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各地在内容选择及其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要体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地域特色,鼓励多样化的选题——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入地方文化
(7)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
学习内容应丰富多样,要求要分水平,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殊发展需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讨论确定合适的活动方式,活动空间要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鼓励更自主的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
内容及目标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
8.2通过使用和剖析一段机器人(仿真)程序,感知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了解“确定算法-编程实现”这一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8.3通过剖析机器人教学平台中的程序实例,理解程序的基本结构。
8.4学会使用一种机器人编程控制软件编制小编程,在仿真环境中运行或导出到实物机器人中运行程序,观察计算机运行程序的结果。根据运行结果对程序进行必要的修改和优化。
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是必修内容;拓展性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
初中选修:机器人教学;基于汉语编程语言的程序教学或则根据具体省市的情况而定。
如:计算机的工作过程、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日常保养及维护和操作计算机等一系列。
2.3讨论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

(完整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完整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一、课程理念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该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基本功,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的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

概括来讲,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该让学生奠定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素养,将所学应用与实践中。

二、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信息技术必修一的教学框架

信息技术必修一的教学框架

信息技术必修一的教学框架1. 课程简介信息技术作为21世纪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信息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在信息社会中的竞争力。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 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 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2.2 过程与方法- 培养信息搜集、处理、分析和应用的能力;- 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性学习和研究;- 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协作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信息观;- 培养遵守信息道德和信息法律法规的意识;- 认识信息技术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3. 教学内容3.1 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技术概述-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 网络基础和互联网应用3.2 信息处理技术- 文字处理- 电子表格- 演示文稿- 数据库基础3.3 程序设计基础- 程序设计概念- 常见编程语言和工具- 算法和逻辑思维3.4 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搜索与筛选- 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 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4.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5. 教学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实践操作、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终结性评价以考试和作品展示等形式进行,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水平。

6. 教学资源- 教科书和辅导资料- 多媒体教学课件- 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 实践操作工具和软件7. 教学安排本课程共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安排如下:- 第1-4课时:信息技术概述及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 第5-8课时:网络基础和互联网应用- 第9-12课时: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 第13-16课时:演示文稿和数据库基础- 第17-20课时:程序设计概念和常见编程语言- 第21-24课时:算法和逻辑思维- 第25-28课时:信息搜索与筛选- 第29-32课时: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8. 教学建议-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一、课程背景与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制定了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本课程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应用、编程语言等。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学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

2、第二学期:网络应用,包括浏览器、电子邮件、网络社交等。

3、第三学期:编程语言,包括Python、Java等。

4、第四学期:综合实践,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项目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程实施与管理本课程的实施将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室,保证硬件设备的配备。

2、安排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确保教学质量。

3、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4、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四、课程评价与反馈本课程的评价将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末考试等。

同时,我们将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调整。

通过评价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程特色与创新本课程具有以下特色和创新点:1、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引入项目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巩固所学知识。

3、跨学科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和自主探究。

六、总结与展望本课程纲要的制定是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我们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我们也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校本课程纲要一、引言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学校的教育理念、特色和优势。

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及课程设置框架优选演示

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及课程设置框架优选演示
信息技术通晓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暂时性技能, 基础性概念,智力性能力。
暂时性技能与基础性概念
Contemporary Skills,是指使用指定的(和临 时的)软件和硬件资源来完成信息处理任务。
Foundational Concepts,是指用来支持技术的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的原则和概念。例如,信息 的数字表达、规则系统思维和编程、信息和信息 技术的社会影响等。
修课程() 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网络课程
报告主要内容
信息技术概念梳理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框架----以上海课程为例 信息技术教师的作用
信息本质的探讨
从熵的描述到信息熵:dS ≥ dQ/T
■熵:描述任何一种物质运动方式的混乱度或无序度 ■宇宙热寂
信息技术的本质
信息技术
■关于信息的产生、发送、传输、接收、变换、识别、控 制等应用技术的总称
■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处理 功能的技术
■信息技术的本质是消除不确定性
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
■技术性:方法科学;工具先进;过程快捷;功能高效 ■信息性: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信息处理的效率
图书情报信息科学
■代表技术--文献处理自动化
概率论信息科学
■代表技术--通讯信息计量
技术本质的探讨
词根
■出自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与logos(词、讲话) 的组合,指对造型艺术和应用技术的论述
辞书定义(《辞海》)
■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 艺操作方法和技能
■广义: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它物质设备,以及 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方法一:网络 ■方法二:电话、传真

《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信息技术》课程纲要郑州市八十六中学卢雅奇一、一般项目学校名称:郑州市第八十六中学课程名称:信息技术课程类型:必修课教学材料: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信息技术》授课时数:15课时设计教师:卢雅奇适用对象:七年级(上)设计时间:2011、9、1二、课程元素(一)、课程目标: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根据以上内容,七年级信息技术(上)课程目标定为以下几项:知识与技能:初中阶段继续巩固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并逐渐强调对技术原理、方法的掌握。

1. 了解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掌握信息处理的含义和过程,并能通过网络获取信息。

2. 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关系。

3. 熟练应用计算机硬件和相关软件,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并能对信息进行有效管理。

4. 掌握正确的指法5. 能利用计算机自带的图像处理软件和多媒体程序进行相关操作。

6. 根据自己的需要从网络下载和安装软件。

过程与方法:在小学阶段积累技术经验的前提下,初中阶段的学生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更准确地确定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合作,综合多种知识,提高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能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能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并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途径获取信息,最后能够分析和整合获得的信息求得问题的可能性答案。

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热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43 更新时间:2008-4-2 下午 02:30:561.从学科的角度看教学目标,要考虑四个方面:(1)知识目标。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4)学段目标。

课程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

2. 信息素养《纲要》里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是目前世界各国教育界达成共识的教育目标。

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要从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一定的信息能力。

3.零起点问题提出零起点方案是由于考虑到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情况: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师资队伍、设备投资等方面的因素,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另外是从高中开始统一要求,教学起点很难确定。

该方案的特点是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内容都有若干重复和交叉。

但是一些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比较好的地区目前实际上已经不存在零起点问题了,再过几年这一问题在全国大多数地区也将不复存在。

因此我们需要开始研究小学、初中、高中教学内容的合理衔接问题。

目前的《纲要》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两三年之后就需要进行修订。

在修订《纲要》时,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Ø 避免重复,合理衔接:小学已经讲过的内容,初中就没有必要再从头讲起,高中同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上海信息科技课程的教材建设与使用
信息素养AECT定义
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能探索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能欣赏作品和对其他信息进行创造性地表达内容 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上海信息科技课程的教材建设与使用
近期主要工作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 上海市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全套教材(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 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项目信息技术教师高级研 修课程() 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网络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及 课程设置框架
王荣良 rlwang@ 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上海信息科技课程的教材建设与使用
幽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第21章 "640k ought to be enough for anybody. " ----Bill Gates,Microsoft,1981
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上海信息科技课程的教材建设与使用
信息科学的三种体系
计算机信息科学
■代表技术--计算机
图书情报信息科学
■代表技术--文献处理自动化
概率论信息科学
■代表技术--通讯信息计量
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上海信息科技课程的教材建设与使用
技术本质的探讨
大众信息 技术
专业信息 技术
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上海信息科技课程的教材建设与使用
大众信息技术的典型案例:Apple
发烧友:沃兹尼亚克和乔布斯 创业产品:个人计算机
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上海信息科技课程的教材建设与使用
中国巨型机研发
银河系列
■1983年,银河一号,1亿次/秒 ■曙光系列;深腾系列
词根
■出自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与logos(词、讲话) 的组合,指对造型艺术和应用技术的论述
辞书定义(《辞海》)
■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 艺操作方法和技能 ■广义: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它物质设备,以及 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信息与技术的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上海信息科技课程的教材建设与使用
报告主要内容
信息技术概念梳理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框架----以上海课程为例 信息技术教师的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上海信息科技课程的教材建设与使用
信息本质的探讨
从熵的描述到信息熵:dS ≥ dQ/T
■熵:描述任何一种物质运动方式的混乱度或无序度 ■宇宙热寂
哲学视角
■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由人类观察所知有关事物(质量、 能量活动系统)的差异而不是事物的本身 ■它反映着物质和能量在时间和空间中分布不均匀性,调控着并表 达了事物相互作用的形式和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数学描述
■H=∑- pi log pi
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上海信息科技课程的教材建设与使用
信息技术课上什么?
一堂课例:获取美国国家图书 馆的资料
■方法一:网络 ■方法二:电话、传真
问题:
■什么是信息技术?
• 烽火台、印刷术、计算机技术?
■信息技术课程学什么?
• 编程、操作、原理、新闻传播?
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信息系统技术
信息基础技术
新材料、新能源、新器件的开发或制造技术
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上海信息科技课程的教材建设与使用
信息技术的本质
信息技术
■关于信息的产生、发送、传输、接收、变换、识别、控 制等应用技术的总称 ■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处理 功能的技术 ■信息技术的本质是消除不确定性
天河系列:国防科技大学
■2009年,天河一号,1206.19万亿次/秒
• • • • • 6144个通用处理器 5120个加速处理器 内存总容量98TB 点点通信带宽40Gbps 共享磁盘总容量为1PB
■2010年,天河一号二期
• 4700万亿次峰值;2507万亿次实测 • CPU:银河飞腾1000芯片
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
■技术性:方法科学;工具先进;过程快捷;功能高效 ■信息性: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信息处理的效率
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上海信息科技课程的教材建设与使用
专业信息技术与大众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双本体化:专 业信息技术与大众信息技 术共存 大众信息技术特征:功能 多样化、操作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低 门槛操作准入 两者关系:相互信赖与促 进
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 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道德的行为 能积极参加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上海信息科技课程的教材建设与使用
对信息素养的理解
各种观点
■技术素养 ■信息文化 ■STS视角 ■……
通俗理解信息技术课程要培养的信息素养
■技术是人类提取信息、加工信息、传输信息、交换信 息和反馈信息并达到创造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过程
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上海信息科技课程的教材建设与使用
信息技术的三个层次
信息应用技术
针对各种实用目的而发展起来的具体技术群类
我们要学习的?
有关信息的获取、 传输、处理、控 制的设备和系统 的技术
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上海信息科技课程的教材建设与使用
我国的指导纲要和课程标准历程
1984年,《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 1987年,《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 行)》 1994年,《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1997年,《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000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003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