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合集下载

土地利用的现状与评价

土地利用的现状与评价

1 8 1・
管 理科 学
土地利用的现状与评价
冯云龙 龙冬冬 徐文越
( 东北农业 大学资源与环境 学院, 黑龙江 哈 尔滨 10 3 ) 50 0 摘 要: 古语有云“ 民以食为天、 食以土为本” 土地资源是承 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 以土地的利用是 实现人 类社会和 经 。 所 济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因此 , 协调好人 口增长、 经济发展 、 环境改善 与土地 资源利 用的 关系, 对人 类社会 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
资源中 , 有林地面积只 占农业 用地 总面积的 4 . 在有林地 中, 建筑 、 57 %, 过 交通 、 水域 、 特殊 、 农业及其他用地 的平 均建筑密度和平均建 熟林 比例较 大 , 林木枯竭率较高( %左右 )造成林 木资源的严重 浪 筑容积率 , 1 , 与城市规划 比较来判断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合理性 。 费; 草地利用面积 占可利用面积的 5 .%, 78 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 05 . 3城市土地利用 结构合理性的统计分析方法 倍, 而生产能力却远 比世界平均水平低 , 每公顷可利用草地平均 生 31 .技术路线与方法 。根据分析和评价要求 , 充分利用城镇地籍 产畜产 品还不及美国同等草地的 1 7 11 土地浪费严重。 / 。 .. 2 2 一是城 调查成果基础数据 , 目的进行空间统计 、 有 汇总和分析 , 发现 土地利 市用地粗放 , 土地利用率低。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 中期 , 年全 用现状的数量 、 结构 、 强度等的空 间分布规律 , 为进一步 开展潜力 分 国城市非农 业人 口增加 5 .%, 97 但城市用地却增长 了 168 城 镇 析和评价提供定性 、 量的基础和依据。 0. %, 定 用地人均已达 1 3 3 平方米 。城 市闲置土地 占 5 其 中还有 4 %属 %, 0 综合土地利用现状和城市规划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会经济 、 社 于低效利用 ;二是开发建设 中盲 目批地 ,造 成土地大量 闲置 。到 人 口、 环境等数据 , 考虑经济容积率 、 城市规划 强制 因子 和规 划调 整 19 9 7年底 , 国征而未用 的土地就有 14万亩 。 全 7 等因素 , 从结构 的合理性考虑 空间和数量结构 的调整 , 从强度 的合 1 . 2土地过度开垦 、 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理性考虑纵向潜力 的拓展 , 从未利用土地 和城 市规划要求考虑横 向 中国的后备耕地不 足 0 . 7亿公顷。 这些资源有 5%以上分布在 潜力拓展 , 0 进而得出土地的综合潜力。 新疆 、 内蒙古和云南三个边缘省 、 区。这些地 区人 口相对稀少 , 部分 32 .工作 内容 。根据调查工作的要求 , 选取城镇范 围内的区域 作 地区干旱少雨 , 给土地的开发利用带来 了很大的难度。后备资源中 为调查 的工作 区 , 区域 内人 口密集 程度 , 经济发展 状况 , 市改造 、 城 山地多 、 地少 , 平 质量好 的少 、 中等和次等地 多 , 大多数后备 土地 只 建设频繁度应具有一定 的代表意义和研究意义。 对市区土地利用 现 能开垦作为林果 、 林木或经济作物用地 , 且开垦难度较大 , 需投 入 状 、 所 各类用地 的分布状况 、 区闲置土地状况 、 市 建筑密度 、 建筑容 积 也较大 , 同时 , 开垦不当还易导致发生严重 的水土流失现象 。 率等进行 调查 , 进行准确 的土地利用现状统计 、 汇总 , 通过 对统计 、 1 . 3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汇 总结果 分析 , 出土地利用 现状 的数量结构 、 提 空间结 构以及集 约 近年来一些地区盲 区进行农业结 构调整 , 不遵循因地制宜的原 利用 的合理性评价 ,并指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潜力拓展的方 向, 则, 在不适 宜水 果种植 的区域的大量发展果 园 , 致许多优质耕 地 提 出土地集约利用 、 导 潜力挖掘 的合理建议 和措施 。 被挤 占。 此外 , 西部的建设用地尤其是交通 和城镇用地数量偏少 。 比 3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 例偏低 。 土地利用 现状与结构合 理性分析 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方 面 的内 2城 市土 地 利 用 结构 合 理 性 的 主 要 指标 及 评 价 容: 总体情况和用地构成情况 的分析 、 分类人均指标 比较分析 、 中心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的主要 指标有 : 城市土地利用 数量 结 区土地利用结 构 比较分析 、 土地利 用空间结构 比较分析 、 出结 构 提 构指标 、 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指标 、 城 城市土地利用强度指标及 城 调 整 方 向 。 市土地利用潜力指标等 。 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合理性评价 主要从 以下几个方 面人手 : 从 21 . 城市土地利用数量结构指标 总体 土地利用情况 、 分行政 区和综合 区土地利用情况 、 用地结构 等 建设部颁布的规定指 出, 在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 划时 , 、 方面分析市区土地利用状况。 居住 工业 、 道路广场 和绿 地四大类主要用地 占建设用地 的比例 为 : 居住 从经济发展 、 自然 地理环境 、 交通建设 、 政策 与规划控制 、 产业 用 地 2 % ~3 % ;工业用 地 1% 一2 % ;道路 广 场用 地 8 ~ 结构调整 、 0 2 5 5 % 居民的生活需求等方面阐述市 区用地扩展过程和土地利 1 %; 5 绿地 8 1 % , 四类用地综合 占建设 用地 比例 宜为 6 % ~ 用集约度演变 , %~ 5 这 0 从土地利用 的数量结构 、 间结构 分析市区土地利 空 7%, 5 大城市工业用地 占建设 用地 比例宜取规定的下限 , 风景旅游 用结构特征 和存在 问题 , 出土地利用 结构优化和调整方 向 , 给 指 并 城 市 及 绿化 条 件好 的城 市 ,其 绿 地 占建 设用 地 的 比例 可 大 于 出具体的措施 ; 根据土地利用的总体状况 、 分类与分区评价 、 聚类分 l 5% 。 析结果 、 口密度等方面 因素 , 人 从平均建筑密度 和平均 建筑容积率 规定 中还指 出了居住 、 工业 、 道路广场和绿地 四大类用地 的人 两方面分 析和评价市区土地利用强度 。 均单项指标 , 其指标为人 均居住用 地 1 2 m2 8 8 ; 人均工业用地 1 ~ 0 3 . 4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土地利用潜 力按 土地 利用程度和挖潜 2m ; 5 人均道路广场 用地 7—1m ; 5 人均绿地大 于 9 , 中人均公 改造方 向, m2 其 可将城市土地分为 : 无容量土地 、 容量完全损失 土地 、 未 共绿地大于 7 m 。大城市人均工业用地指标宜采取下 限。城市土地 利用 的土地 、 度利用 的土地 、 低 合理利 用的土地 、 度利用 的土地 过 利用数量结构指标 可与 国外大城市横 向比较 , 从发达国家的土地利 等 , 根据分析和评价要求 , 充分利用城镇地籍调查成果基础数据 , 有 用结构情况来看 , 最主要的特征是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用地 的比重 目的进行 空间统计 、 汇总 和分 析 , 以发现 以上 土地 的数 量 、 结构 、 强 较 大。 度及空 间分布规律 , 为进一步 开展潜力 分析和评价提供定性 、 定量 22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指标 I 的基础和依据 。 研究城 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结构时 , 将城镇分为 中心 区 、 内城 区、 过渡区 、 外围区( 由内至外) 区域 。通过对城镇地籍调查成果 四个 统计分析 , 得到每个区域及商务 中心 区(B ) C D 主要 用地类型用地 分 布状况 、 布数量和用地强度 , 分 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空 间结构调 整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三、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方法 通常主要有: 动态分析法 指标对比分析法 定性和定量分析法 图上分析法 规划的编制中是多种方法加以综合应用。
四、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链接文本) 1、耕地,着重分析: ◇耕地面积及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耕地内部水田、望田天、水浇地、菜地、旱地的面积及各占耕地比例关系 ◇人均耕地占有量; ◇耕地生产力水平结构,如高、中、低产田百分比; ◇耕地的地域分布、利用差异; ◇水资源情况、灌溉条件; ◇制约耕地利用的主要因素等。 2、园地,主要分析: ◇园地面积及所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园地内部各种果园、茶园、桑园等的比例及分布情况; ◇园地生产情况; ◇人均占有量; ◇销售情况等。
评价指标
例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文章以1996年—2005年这10年期间的变更调查数据为依据,根据研究区各类用地在土地利用中动态变化的特点,分析研究得出:耕地、牧草地的数量有所减少,林地、交通用地的数量有所增加。 1、耕地的动态变化 全旗土地面积为166383.20亩,2005年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9.43%。经分析1996-2005年土地利用各类型面积增幅,耕地面积由1996年的28.81万亩减少为2005年的16.99万亩,耕地以0.52%的速度在减少,但10 年内耕地的变化呈现为波状变化的趋势。 分析其原因,近年来由于生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占用了山旱牧区部分耕地,其中有3.17%的耕地转为林地,有3.33%的耕地转为未利用地,另外,10年间新增加耕地6.67万亩,新增加的耕地来源主要以开垦牧草地为主,开垦牧草地补充耕地5.47万亩,占新增耕地的81.57%;其次通过开发未利用地补充耕地1.19万亩,占新增耕地的17.85%。经过增减平衡计算后,截止到2005年耕地有所减少。耕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与南部的黄河冲积平原(人们俗称黄灌区)和东北部的山旱牧区,主要是采用地下水进行灌溉。

第五章 土地潜力评价

第五章 土地潜力评价
努力仍有可能改善其负载状况。
v 我国土地资源承载力最大的差异在于东西部之间。 东部湿 润半湿润地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而生物生产量 却占全国的90%, 并且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耕地、林地 和产肉量,95 %以上的人口每平方公里已承载255人。以 光、热、水资源作为指标的气候生产潜力估算表明,东部 大面积的平均产量还只有气候生产潜力的20-40%,尚有 较大的发展潜力; 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水资 源总量只占全国的4.6%, 年生物生产量还不到全国生物 量的10%,生产能力低, 土地的承载能力也仅为全国承载 能力的4.3%。因而,我国土地生产潜力东部大于西部, 粮食生产的重点应放在中部地带。
足本省的人均需求,尚可支援其他地区。
v 平衡地区包括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四川、陕西、宁夏、
新疆等八个省(区),其面积约占全国的41%,耕地面积约 占全国的37%, 农作物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的34%,粮食播种 面积约占全国的34 %人口占全国的3l%。本区人均资源占有 量并不比富余地区少, 但比富余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偏小,单
多因子综合评价
(五)瓦格宁根法
v瓦1赫、宁计根算法标是准以作早物期干进物行质的产实量验(Y为o)依据的, v主2要、适按用气于候苜影蓿响、进玉行米订、正高梁、小麦等。该 方法虽然机理性比较强,但对作物生长与环 v境3的、关作系物定种量类化订不正够(K,) 主要表现在没有真实 v反4映、出温温度度订条正件(C对T)作物干物质生长率的影响, v只5是、使经用济作系物数种(C类H校) 正系数来确定标准作物 的干物质总产量和作物干物质总产量之间的 v关6系、。作而物且生该长模期式订所正适用的作物比较少,不 利于推广。
v (三)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方法
v 农业生态区法 v 1、土地资源清查与农业生态单元的生成 v (1)气候清查(2)土壤清查(3)土地资源清单

5、第五章--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5、第五章--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第五章土地利用现状评价5.1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概述1、概念:指根据土地利用的宏观经济、社会、生态效果等,分析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趋势,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并提出改善意见和建议。

2、评价内容:总结区域土地利用特点和变化规律,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利用方式及质量、结构和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3、评价目的——通过评价掌握以下内容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果;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

4、评价方法——土地现状评价的方法有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统计分析法;系统分析法。

5、土地利用背景分析——着重分析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生态条件自然条件——指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地貌、水系、、气候、土壤、植被和水文地质等;经济条件——指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经济发展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交通运输、城镇分布状况、乡镇企业和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情况等;生态条件——指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情况、土壤污染情况、草原退化情况、土壤沙化情况和土地盐碱化情况等。

5.2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布局分析土地资源数量分析首先要分析各种已经利用的土地类型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其次再掌握各种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坡度等自然状况下土地资源的数量(绝对量和人均拥有量)。

其主要内容有:耕地——分析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水田与旱地的比例;人均耕地占有量;耕地生产力水平结构;耕地的地域分布和利用差异;制约耕地利用的主要因素等。

园地——分析园地所占的百分比,果园、茶园、桑园等的比例及分布;园地生产情况等。

林地——分析现有林地面积、宜林地面积、林地的生产情况;计算森林覆盖率。

牧草地——分析现有牧草地的面积、分布、产草量、载畜量、发展潜力等。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分析区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空间分布和占地面积;城市用地、小集镇用地、村庄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等所占比重。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土地资源的利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本文将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

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它不仅提供农田用地,支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还提供居住和工业用地,支持城市化进程。

此外,土地资源还涉及到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 农业用地:农业占据了全球土地利用的大部分,但由于粮食需求的增长和大规模工业化农业的兴起,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耕地质量也受到威胁。

此外,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也对农业产出造成了不确定性的影响。

2. 城市用地:城市化的加速进程导致城市用地需求的急剧增加,大规模的工业、商业和住宅区扩张不可避免地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这导致了城市扩张的不断加剧,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合理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工业用地:工业用地是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然而,由于工业化进程的迅猛增长,以及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工业用地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

这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确保其可持续利用。

4. 生态用地:生态用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大量的生态用地被开发和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

因此,保护生态用地,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土地利用现状评价1. 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是确保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政府要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引导和监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激励政策,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2. 加强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实现土地资源的监测和动态更新,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土地资源评价

土地资源评价

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壤评价的区别
土地评价与土壤评价不是同一个概念。土壤评 价是依据土壤类型及其理化性质等因素的差异进行 的土壤等级的评定,土壤肥力的高低,仅仅是土壤 因素的综合评定。而构成土地特征的各要素,包括 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文和水文地质等自然 因素和社会属性都是土地资源评价的因素之一。由 此可见,在内涵及应用范围方面,土地评价要比土 壤评价广泛得多。同时土壤是土地的重要部分,土 壤评价是土地评价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它们 又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3.土地资源的限制性
土地资源的限制性又称土地资源的局限 性,它是与适宜性相对而存在的,是限制土地资源 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潜力的障碍因素。由于土地资源 中某种元素过多或过少,甚至缺乏,限制土地资源 的潜力或某种用途的正常发挥,或影响了某些用途 的适宜程度。限制因素有不易改变的,即稳定性限 制因素,如气候、地貌等;也有容易改变的,如植 被、水文等,称不稳定限制因素。在进行土地资源 评价时,要抓住主要限制因素,适当考虑其它限制 因素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评价是评价人员依据评价目的
,通过分析,选定评价因素和指标,然后对评 价单元所具有的属性进行逐个分析、归类、分 类定级。定量评价是令评价因子的指标量化, 然后按一定的数学模型计算,计算结果作为定 级的依据,进行等级划分。这种方法需将一系 列模糊概念量化,所以深入研究各因子的特性 和积累资料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对评价方法研 究的不断深入,土地评价工作逐步由定性向定 量转变,但采用较多的是两者结合,等级的划 分以定量为主,类的划分仍多用定性分析,或 者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2.综合性原则
由于土地是自然综合体,土地类型又是综合了 地表环境中所有自然要素的组成部分,其质量高低 都是其内部各要素物质与能量特征及其外部形态的 综合反映,是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土地评价必须要以综合性原则为基础。既要 研究各要素的特征,又要全面而综合地分析各要素 之间的相互作用,矛盾统一,因果关系和组合方式

土地利用的现状与评价

土地利用的现状与评价

土地利用的现状与评价摘要:土地是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的关键资源,国家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动都离不开土地的支持,城市化建设活动的推进也需要足够的城市用地,农业生产需要有足够的农业耕地,一系列生产活动的进行都需要相应的土地资源来实现。

而当前由于我国发展过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调整。

本文对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归纳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评价,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评价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我国各个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土地问题相对明显,对当地经济模式的改进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妨害作用,因此对各种土地类型做好规划,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水平并开展评价是相当有必要的,土地利用评价是借助一系列指标对我国土地资源是否正确使用进行分析,能够对城市用地的状况进行探究,分析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可信度和正确性。

一、土地评价的含义土地评价是在土地类资源归类的前提下,对某种类型的土地利用状况借助一定量的尺度和方法进行测量,通过对特定地带内各种自然以及非自然要素的综合分析,将土地评价结果分为多个层次,评价和分析其利用效果,在此基础上明确土地最有针对性的利用方式,土地评价的前提是级差地租模型。

根据评估对象和评测方法的不同,土地评价有三种模式,分别是对土地的合适度展开分析,对土地的经济价值进行评测,并对土地的综合利用价值进行分析。

土地评价有利于我国各种生产活动和经济发展活动的有效运行,首先土地评价能够促进土地交易的正常开展,使交易双方都能够根据分析和评价结果,对土地质量和土地状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确定其情况,保证土地交易双方的相互利益不受到损失,从而推动土地交易工作的正常维持。

土地评价还能够对我国土地市场机制进行改进,使得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土地市场中的各个主体了解各种土地类型的价值及其利用的方法,为土地市场中各个主体利用土地提供合理的建议和必要的资料,还有利于土地提供方和土地购买参考土地评价的结果来进行交易,减少信息差带来的交易问题。

土地资源评价-具体内容

土地资源评价-具体内容
平行法可在较短时间内提出比较精确的结果
(4)土地评价的方法
直接法是指通过试验了解土地质量对某种用途的影响大小从而确定其适宜性及适宜程度
间接法是对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各种性质(这些性质对土地用途起着明显的作用)作出诊断,由此推论土地的质量。
归类法该法以针对一定利用方式的土地质量优劣为依据,判断其生产力大小(或适宜性与适宜程度,潜力高低等),也即根据各类土地在生产实践上的相似性与差别,对土地类型再次进行组合、分类和排队,并作出相应的解释或结论
2、土地资源评价阶段
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选择和确定、土地用途的要求、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果的计算。
土地利用类型及其要求
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选择和确定、确定土地用途的要求。
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
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果的计算
3、土地资源评价汇总
土地评价报告
数值法选出决定土地生产力的诸要素,根据各要素性质的特点定出评价标准工资,以对作物的适宜性程度求得不同的指数,然后对各项指数进行算术得出总数,按指数出土地等级。
经验判断法
多因素综合评定法
逐步聚类法
(5)分级系统
指在土地评价工作中评定土地质量的等级序列系统。代表性评价系统有:
①美国“土地潜力分类”评价系统: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三级序列;
层次分析法、因素成对比较法:对单项评价综合的早期做法大多据经验判断,如柑桔土地评价、宜农荒地评价及江西泰和县土地评价。
极限条件法
非等权累加指数法
③评价因素、因子的指标确定:
度量指标要能满足划分等级的需要,使之相互吻合。>25°的耕地应退耕还林,则以25°临界值。各项评价因子的指标分级应与土地的质量分级大体一致,如地下水埋深、潜育层深度等。

《地籍测量》课程笔记

《地籍测量》课程笔记

《地籍测量》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地籍概述1. 地籍的定义与意义地籍是一种官方记录,它详细记载了土地的属性信息,包括土地的位置、界限、面积、质量、权属状况和土地利用状况等。

地籍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维护土地产权的合法权益,保障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权益。

- 为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

- 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

- 作为政府征收土地税费和实施土地政策的依据。

2. 地籍的分类地籍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目的进行分类:- 按照管理层次分为:国家地籍和地方地籍。

- 按照内容分为:综合地籍和专题地籍。

综合地籍包括所有土地的属性信息,而专题地籍则针对特定目的,如林业地籍、农业地籍等。

3. 地籍的基本组成地籍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地籍簿册:记录土地属性信息的簿册。

- 地籍图:展示土地边界、位置和权属关系的图形资料。

- 地籍档案:包括地籍簿册、地籍图和其他相关文件。

二、地籍测量1. 地籍测量的定义与目的地籍测量是利用测绘技术对土地的物理和属性特征进行测定和记录的过程。

其目的包括:- 确定土地的边界和位置。

- 测量土地的面积和形状。

- 记录土地的权属和使用情况。

- 为地籍管理和土地信息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2. 地籍测量的任务地籍测量的主要任务包括:- 进行地籍调查,收集土地权属、界址和用途等信息。

- 实施地籍控制测量,建立地籍测量控制网。

- 测量地籍要素,包括界址点、地形点等。

- 绘制地籍图,直观展示土地的权属和利用状况。

- 处理和分析地籍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地籍测量的内容地籍测量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地籍调查: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

- 地籍控制测量:建立地籍测量控制网,为地籍要素测量提供基准。

- 地籍要素测量:测量界址点、地形点等关键地籍要素。

- 地籍图测绘: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地籍图。

- 地籍数据处理与分析:包括数据整理、分析和入库。

三、现代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1. 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GPS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定位信息,广泛应用于地籍控制测量和界址点测量。

湖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湖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湖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湖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其土地利用状况不仅关系到本省的发展,也对整个中部地区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

一、湖南省土地利用现状概述湖南省地处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土地总面积约2118 万平方千米。

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等各类用地都有一定的分布。

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

湖南省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平原以及湘中、湘南的河谷平原和丘陵地带。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推进,部分耕地面临着被占用和质量下降的压力。

林地在湖南省土地利用中占据较大比重,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的山区。

丰富的林地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持水土、提供生态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设用地包括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

近年来,湖南省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建设用地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在长株潭城市群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洞庭湖是湖南省最大的水域,对调节气候、蓄水防洪、水产养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二、湖南省土地利用的特点1、地形地貌影响显著湖南省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多种地形。

这种地形差异导致土地利用方式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

山地和丘陵地区多以林地为主,平原地区则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

2、农业用地比重较大作为农业大省,湖南省的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和林地,在土地利用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3、城镇化带动建设用地扩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建设用地不断扩张,特别是在长沙、株洲、湘潭等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建设用地的增长较为明显。

4、土地利用区域差异明显湖南省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不同,导致土地利用的重点和方式也存在差异。

例如,长株潭地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建设用地需求较大;而湘西地区则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耕地和林地的保护更为重要。

5第五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5第五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第二节 土地资源数量分析
土地资源均以一定量存在于地表空间。土地资源的数量分析,首先分析已利用土地如耕地、园地、林地、牧划、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等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占规划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其次,掌握各种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坡度等自然状况下的土地资源的数量。 例:耕地 着重分析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耕地内部水田与旱地的比例关系,人均耕地占有量,耕地生产力水平结构,耕地的地域分布,利用差异,制约耕地利用的主要因素等
指标
1996年 (1)
2003年 (2)
增减数 (3)=(2)-(1)
年变率 (4)=(3)/(1)
1.总人口(人)
6075600
6877150
+801550
+0.132
2.农业人口(人)
4064500
4457234
+392734
+0.097
3.非农业人口(人)
2011100
2419916
+408816
1949-1996全国土地资源数量变化
第三节、土地资源结构分析
土地资源结构是在一定地域内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类型给合的空间格局,或者说,在一定地域内土地资源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地域组合即土地资源在空间上的组分结构。 对土地资源结构,或土地资源组合进行分析,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土地资源系统内的组分结构(子系统结构)分析,二是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三大系统的组分结构分析。前者可称之为土地资源单项分析,后者可谓土地资源综合分析。
评价指标
计算公式
计算结果
1.城镇用地增长弹性系数
城镇用地增长率/城市人口增长率=1.074/0.203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共4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第一章导论一.土地的功能①生产(养育)功能: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须的农畜产品②承载功能: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载体③仓储功能:矿产资源的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土地本身的形态和类型具有舒适性和美学价值二、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征进行部门间土地资源分配和时空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四土地利用规划体系1.等级层次分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②土地利用详细规划③专项规划2.区域性质分①行政区②自然区③经济区域④跨区域3.规划深度分①土地利用规划②土地利用设计③土地利用施工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一、地租和地价理论(一)理论核心地租的原意有报酬或收入的意思。

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有组织的土地利用和土地所有权的出现而产生的。

1.西方经济学家的地租和地价理论①威廉.配弟: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

土地价格是购买一定年限的地租总额。

《赋税论》②亚当.斯密:地租是“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是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

《国富论》③大卫.李嘉图:地租仅只是为了使用土地而付给地主的金额。

《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④杜能:地租不是劳动和投资的产物,而是田庄所处的位置和土地性质的偶然优势带来的。

地租不是价格的原因,而是价格的结果。

2.马克思地租和地价理论①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地租的实体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地租有不同的类型,即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租和垄断地租。

②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地价理论,土地价格是虚幻形式的价格,是没有价值的价格。

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

(二)对规划的理论指导意义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五章土地适应性评价

第五章土地适应性评价

【种中文名】:沙打旺 【种拉丁名】: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 【种别名】 :直立黄芪、斜茎黄芪、
强度< 20cm
水源严重不足
5
盐碱滩,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 >1.0%,暂时不能改良
三、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
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利用土地的承载力、区 位和交通运输。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是在对城镇的 自然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 用地进行综合的质量评价,以确定用地的 适用程度。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一般分三类(见表5.1):
4.各限制因素所划分的数量级,在土地的限制强 度上应互相保持一致。如:在山地丘陵区,地面坡 度、侵蚀强度等,应与有效土层厚度等紧密关联 的因素大体一致,不能互相矛盾。
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1)
评级 坡度(p)
水侵蚀(e)
风蚀(v) 有效土层(d)
0 <3°
不明显
不明显 >100cm
1
3°-5°
S2m-2
S3e


N1m
N1m-1
N1e
N1m-2


适宜性
适宜程度
限制因素 经营地块
1. 土地适宜性纲:表示土地对某种用途是适合还 是不适合。可分两个纲:适宜纲、不适宜纲。
适宜纲(S)——这类土地长期用于某种用 途时(如发展农业),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并没有破坏土地资源的危险。
不适宜纲(N)——不适宜于某种用途。通 常可分2级 : ①暂时不适宜级 、 ②永久不适宜 级。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因素指标
选取因素和确定指标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在选取因素时应 考虑以下几方面:
1. 必须选取较长时期影响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质

第五章 土地规模利用

第五章  土地规模利用

土地(利用)规模及表现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规模: 土地利用规模: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 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 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占用土地面积的 大小, 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 的一 个指标。 个指标。 表现: 表现: 农业: 农业:农业土地经营规模 城市: 城市:城市规模及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规模
农业土地经营规模
含义:农业生产单位(生产队、家庭、 含义:农业生产单位(生产队、家庭、农 业企业等)的土地或耕地数量(面积), 业企业等)的土地或耕地数量(面积), 农业经营规模的主要标志 的主要标志。 是农业经营规模的主要标志。 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生产力(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 生产力(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社会化服务体系; 生产关系;社会化服务体系;自然因素等
土地规模经济
在企业经营的层次上,表现为较大 在企业经营的层次上, 规模经营能够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或可 增加收入或可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 增加收入或可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 反映在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化上, 反映在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化上,就是单 位产品平均成本, 位产品平均成本,随着土地规模的扩大 而不断降低的过程。 而不断降低的过程。 与土地规模经济相对的是土地规模 不经济。 不经济。
集聚不经济
产生集聚不经济的最重要的原因包括时间成 拥挤成本在内的交通成本的增加。 本、拥挤成本在内的交通成本的增加。 此外大气污染、噪声危害等环境恶化、 此外大气污染、噪声危害等环境恶化、公园 等公共设施的拥挤也是产生集聚不经济的原 因。
外部性问题“内部化” 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产生的规模经济 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问题“内部化” 外部性问题“内部化” 外部经济问题“内部化” 外部经济问题“内部化” 外部不经济问题“内部化” 外部不经济问题“内部化”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土地资源的国家,土地资源的利用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的调查与评价分析,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的现状、调查方式和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土地资源的现状中国地大物博,拥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土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土地总面积的1/15左右。

由于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加,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城市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土地资源减少。

一些地区的土地资源受到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二、土地资源的调查方式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必须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

土地资源的调查主要包括途观调查和实地调查两种方式。

1.途观调查途观调查是指通过遥感技术,对土地资源进行遥感监测和遥感调查。

遥感技术可以利用航空摄影、卫星遥感等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高效、大范围的监测和调查。

通过途观调查,可以获取土地资源的分布、类型、利用状况等信息,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现场勘查和调查。

通过实地调查,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细节数据,包括土壤质量、植被覆盖、水资源分布等情况。

实地调查可以补充途观调查的不足,获取更加精准的数据,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三、土地资源的评价指标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价分析,需要确定一些科学的评价指标。

常用的土地资源评价指标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土地适宜性、土地生产力、土地生态环境等。

1.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是指根据土地的用途和功能,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市建设用地等。

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的评价,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和潜力,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2.土地适宜性土地适宜性是指土地用于农业、林业、畜牧业等生产活动的适宜程度。

土地资源学51第五章 土地资源调查(2012,10备课)

土地资源学51第五章 土地资源调查(2012,10备课)
第五章 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 源调查
提 供
定义
内容
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 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手 段,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 量、质量、权属、利用现状、 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 规律和相互关系。
综合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评价、国民 经济发展长远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 学管理。
基础资 料和科 学依据
用于 目的
现代技术 应用
作用
土地资源调查逐步走向自动化
土地资源调查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土地条件调查(土地质量状况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资源 的自然条 件调查
土地 条件 调查 土地资源 的经济社 会条件调 查
土壤、植被、地貌、气象、 水文和水文地质(土地质量 自然性状)
土地投入产出、收益、交通、 位置和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 济因素)
每个图形应当蒙图和查算两次,每次 蒙图时改变透明方格纸的方向,量算结果 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可取平均值;
求积仪使用方法
按下开关键ON/ OFF,接通电源
利用单位制选 择键,选择所 需的面积单位 安置求积仪比例尺, 通过比例尺键将量 算图件比例尺分母 置入求积仪 按下开始键(START), 沿顺时针方向绕图斑一 周,即得到被测图斑的 面积
土地 利用 现状 调查
各类用地的分布、面积和利 用状况
土地资源调查也可分为以下几种: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2、土地质量调查(条件); 3、土地类型调查; 4、土地权属调查(地籍调查)。


实践中,土地调查往往是综合的,交叉的。
第二节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
一、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 土地资源调查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 作,具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一般可 以分为四个阶段: 准备工作 外业调绘 内业工作 检查验收等。

第五章土地适应性评价

第五章土地适应性评价
(1)对各种替代性土地利用方式作出估价 (2) 必须针对具体的利用目的进行评价
(一)评价系统
纲 (order)
S
(适宜)
类(class)
S1(非常适宜) S2(中等适宜) S3(临界适宜)
N
N1(当前不适宜)
(不适宜) N2(永久不适宜)
亚类
单元
(subclass) (unit)
S2m
S2m-1

而对特定地区的土地(一般以土地利用类型 为单元)进行评价和归类。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因素指标
指标是指衡量土地质量高低的标准,主 要从土地适宜性和限制性两方面来考察。
(一)土地适宜性
农业用地中,按土地适宜性,可分为四种情 况: 单宜性:指土地只适于某一种用途。 双宜性:指土地同时适于两种用途。 多宜性:指土地同时适于三种或三种以上的 用途。 不宜性:土地不适宜于任何用途
4.各限制因素所划分的数量级,在土地的限制强 度上应互相保持一致。如:在山地丘陵区,地面坡 度、侵蚀强度等,应与有效土层厚度等紧密关联 的因素大体一致,不能互相矛盾。
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1)
评级 坡度(p)
水侵蚀(e)
风蚀(v) 有效土层(d)
0 <3°
不明显
不明显 >100cm
1
3°-5°
评级坡度p水侵蚀e风蚀v有效土层d不明显不明显100cm35轻度面蚀35有少量纹沟轻度风蚀515中度面蚀510有少量浅沟中度风蚀植物根出露3050cm1525强度面蚀1020有少强度风蚀出现沙垄1030cm2535强度面蚀2030切沟较密少量冲沟植被覆盖度1030极强度风蚀出现砾垄10cm35极强度面蚀30有大量切沟植被覆盖度10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1评级障碍土层l土壤质地t土壤肥力f土壤pha50cm较高60755040cm中等456075854030cm粘土沙土或含砾量较高较低85或453020cm粘土沙土或含砾量较高2010cm砾质裸露基岩205010cm砾质裸露基岩75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2评级盐碱化及改良条件s地表积水沼泽化程度b水源保证率r轻度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03需农业技术改良面60cm有稳定保证中度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0305必须采取农业技术措施季节积水轻度4060cm有一般保证强度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0510需要水利改良措施全年地面积水中度2040cm水源不足保盐碱滩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10目前可以改良强度20cm水源严重不足盐碱滩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10暂时不能改良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3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利用土地的承载力区位和交通运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中,Sij—第i省j项指标的评价系数; Aij—第i省j项指标的实际值; Amax—所有省区中j项指标的实际值的最大值; Amin—所有省区中j项指标的实际值的最小值。
全国各省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的评价值如表11—8所示。 在所选用的评价指标中,水蚀面积、15°—25°之间耕地率、
25°以上耕地率、人口平均增长率、人均市地、人均交通 用地、单位产值占地率等项指标的评价值计算采用负相关 指标评价值计算公式以外,其余均采用正相关指标评价值 计算公式。
144.00 19.52 1.50 34.14
+15.3
0
+4.84 +1.34
9
39.92 -18.87
0.76 3.64 +2.90
3.3
8
2.9 0.52
7
6.3 0.82
5
+2. +0.52
97
未利 用地
38.14 38.14 -9.09
2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省区土地利用等别指数
等别 Ⅰ Ⅱ Ⅲ

Ⅴ Ⅵ
评价指数 19以上 16—19 13—16
11—13
8—11 8以下
省区
上海
北京、江苏、浙江、福建、广东
天津、辽宁、安徽、江西、河南 湖北、湖南、山东
河北、吉林、黑龙江、广西、 海南、西藏
山西、四川、贵州、云南 陕西、宁夏
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
数量 1 5 8
D
3.361 2.514 1.371 0.485 0.019 1.289 0.853 0.430 5.980 3.300 5.243 1.597 2.991 1.584 2.116
合计
省(市区)
A
17.873
河南
3.69
14.565
湖北
3.19
12.044
湖南
3.85
9.348
广东
4.78
7.966
2.设计征询表格(突出评价因素、内容简明额要、填表方法 简单)
3.发放征询表格 4.信息反馈
m
∑ aj
计算均值: E j =
i=1
m
5.数据处理
∑ 计算方差:δ 2
=
1 m
m i =1
(a j
− Ej )2
6.再次发放表格(2——3轮)
8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第四节 规划后评价
一、规划后评价的概念 二、规划后评价的内容 三、规划实施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规划后评价的概念
规划后评价是指在规划实施一段时间或规划结束 后,对规划的目标、效益、影响和守法等情况所进行 的系统的客观的总结和分析。规划后评价是国际的一 个通行的术语。规划后评价是整个规划工作中的一个 独特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必 须从规划制定者和执行者以外的第三者角度出发,独 立的进行,避免完全的自我评价,以免产生盲点。后 评价同时要反应规划的成功和失败教训,增强后评价 报告的透明性,接受公众的监督。后评价还要提出具 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见意,促进规划内容和方法的 改进,使后评价的成果成为未来规划制定的基础。
广西
3.44
13.459
海南
3.76
11.256
四川
2.20
11.591
贵州
1.65
22.432
云南
1.43
16.538
西藏
2.66
18.113
陕西
1.73
13.940
甘肃
2.14
16.675
青海
3.24
13.601
宁夏
3.30
15.209
新疆
3.27
B
1.762 2.158 2.390 2.508 2.450 2.527 2.348 2.375 2.918 5.989 2.089 1.902 1.735 2.054 1.677
(三)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于所选用的评价指标
对于各省区土地利用最终结果的影响作用程度各异,应当 为各项评价指标赋权(Wij),权数是以某种数量形式对比、 权衡被评价事物总体中诸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量值。一般 常用特尔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特尔斐法的程序:
1.选择专家(20-30名,根据权威性、广泛性、专业性)
n(四)综合指数的计算 评价指数的计算采 用加权平均方法即式中Pi—第i省综合评价指 数,Sij—第i省j项指标评价系数值,Wj—j项 指标的权重,n—指标数(n=33)。
n
∑ p i =
S ij • W j
j=1
中国各省区土地利用现状综合评价指数
省(市区)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淅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第三节、土地资源结构分析
n 土地资源结构是在一定地域内土地资源的数量、 质量和类型给合的空间格局,或者说,在一定地 域内土地资源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地域组合 即土地资源在空间上的组分结构。
n 对土地资源结构,或土地资源组合进行分析,可 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土地资源系统内的组分结构 (子系统结构)分析,二是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 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三大系统的组分 结构分析。前者可称之为土地资源单项分析,后 者可谓土地资源综合分析。
(1)单位土地产值率(万元/公 顷)
(2)单位利用土地产值率(万元 /公顷)
(3)单位土地农业产值(万元/ 公顷)
(4)耕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公斤/公顷)
(5)耕地单位面积产值 (元/公顷)
(6)单位市地产值 (万元/平方公里)
(8)城市化水平(%)
(8)人均水域
(8)铁路密度 (公里/100平方公里)
A
B
5.60
2.117
6.38
1.699
3.83
1.912
3.28
1.991
3.48
1.609
4.42
2.353
3.30
1.710
4.48
1.673
8.00
0.933
5.05
1.835
4.92
2.768
3.73
2.188
4.09
2.728
3.24
2.288
4.34
2.449
C
6.797 6.186 4.931 3.592 2.858 5.397 5.423 5.008 7.519 6.353 7.182 6.425 6.866 6.489 6.304
3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4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第四节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一 、 评 价 程 序 流 程 图
二、 评价步骤
(一)评价指标的选定 (二)评价指标权无量纲化 (三)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四)评价综合指数的计算 (五)评价等别的划分
C
5.959 6.052 6.530 6.878 5.030 5.432 4.910 4.723 4.774 2.712 5.206 2.297 1.734 3.434 2.107
D
1.648 1.691 2.140 2.522 1.083 0.783 1.011 0.405 0.748 0.160 0.597 0.205 0.176 0.396 0.320
第四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规划后评价 第一节 目的和内容 第二节 土地资源数量分析 第三节 土地资源结构分析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与内容
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编制规划 的重要依据。分析现状,为了警示未来
目的:(1)了解区域土地利用条件(自然、社会) (2)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未来趋势 (3)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及其特点 (4)土地利用的效果及其评价 (5)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一)评价指标的选定
(1)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8) (2)人地关系条件(8) (3)土地利用程度(11) (4)土地利用效益(6)
考虑指标的科学性、目标性、简明性、易 得性等项原则,最终选4个方面33项指标
1、耕地
2、园地
3、林地
4、牧草地 5、城乡居 民点及工 矿用地
14.68 0.16 18.75 58.79
0.71
14.68
0.16
1.34
18.75 15.39
39.92
2.14 0.71
6、交通 用地
0.30
0.30
7、水域
3.38
8、未利 用地
1996 年 面积
(+)(-)
47.23 4.84
内容:(1)土地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2)土地资源利用的数量和质量分析 (3)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分析 (4)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1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第二节 土地资源数量分析
n 土地资源均以一定量存在于地表空间。土地资 源的数量分析,首先分析已利用土地如耕地、园 地、林地、牧划、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 通用地、水域等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占 规划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其次,掌握各种地 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坡度等自然状况下的土 地资源的数量。
合计
13.059 13.091 14.911 6.688 12.004 12.502 10.460 9.153 9.870 11.521 9.622 6.544 6.395 9.184 7.3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