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犯罪的个体原因

合集下载

犯罪学原理

犯罪学原理

犯罪学原理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犯罪的成因、犯罪的类型、犯罪的预防和控制等内容。

犯罪学原理是犯罪学的基础理论,它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犯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犯罪学原理强调社会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犯罪学原理认为,社会因素是犯罪产生的重要原因,社会环境的恶化、社会制度的不完善、社会文化的扭曲都会导致犯罪问题的加剧。

因此,我们需要从社会层面来思考犯罪问题,寻找解决犯罪问题的根本途径。

其次,犯罪学原理强调个体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个体因素包括个人的心理、行为特征、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因素。

犯罪学原理认为,个体因素是犯罪产生的内在原因,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行为特征的异常、社会关系的紊乱都会导致个体产生犯罪倾向。

因此,我们需要从个体层面来关注犯罪问题,加强个体心理健康教育,改善个体社会关系,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再次,犯罪学原理强调制度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制度因素包括法律制度、社会管理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因素。

犯罪学原理认为,制度因素是犯罪产生的外部原因,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社会管理制度的漏洞、教育制度的失灵都会为犯罪行为的滋生提供条件。

因此,我们需要从制度层面来完善犯罪预防和控制的体系,加强法治建设,强化社会管理,加强教育引导,提高社会对犯罪的容忍度。

总之,犯罪学原理是我们认识和解决犯罪问题的理论基础,它强调了社会因素、个体因素和制度因素对犯罪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综合运用犯罪学原理,从多个层面入手,全面推进犯罪预防和控制工作,为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解读犯罪行为的动机与机制

解读犯罪行为的动机与机制

解读犯罪行为的动机与机制犯罪行为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中的一大难题。

了解犯罪的动机与机制对于犯罪预防和治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解析犯罪的动机和机制,深入探讨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和运行方式。

一、犯罪行为的动机犯罪行为的动机是指驱使个体进行犯罪的原因和动力。

犯罪的动机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需求:贪婪和金钱是常见的犯罪动机之一。

为了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一些人选择犯罪行为来获取非法利益,如抢劫、诈骗等。

2.个人动机:某些个人动机,如报复、嫉妒、仇恨等,也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这些动机常常与个体的情感和认知因素密切相关。

3.社会因素:犯罪行为的动机还可以与社会因素有关。

社会不平等、失业率高、社会绝对贫困等因素可能导致某些人选择犯罪,以求改变现状或者寻求权力或地位的提升。

4.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在犯罪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

某些人出于病态的心理需求,如性变态、暴力倾向等,选择从事犯罪活动。

二、犯罪行为的机制犯罪行为的机制是指犯罪行为发生、运作的方式和规律。

犯罪行为的机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学机制:社会学机制主要考察犯罪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社会的价值观、道德风尚、文化传统等都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并可能引发犯罪。

2.心理学机制:心理学机制主要研究个体的心理特征及其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个体的人格特征、情感状态、认知能力等都会对犯罪行为产生影响。

3.生物学机制:生物学机制探讨犯罪行为与个体的遗传、神经生理、化学物质等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

一些研究表明,某些犯罪行为可能与个体的基因和脑部结构有关。

4.经济学机制:经济学机制主要研究犯罪行为与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

经济因素如贫富差距、就业机会等都会对犯罪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犯罪行为的机制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多学科的协同研究来全面解析。

三、预防与治理了解犯罪行为的动机和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犯罪预防和治理。

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治理的建议:1.注重社会公平。

犯罪学课件——第09章犯罪的个体原因剖析

犯罪学课件——第09章犯罪的个体原因剖析

第一节 概述
一、犯罪个体原因的概念 二、犯罪个体原因的特性
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作者


第二节 生物——生理因素与犯罪
一、概述 二、性别与犯罪 三、年龄与犯罪
四、智力与犯罪
五、孪生子与犯罪
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作者


第三节 犯罪心理原因:非观念层面
一、概述 二、情绪情感与犯罪 三、需要动机与犯罪

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作者 辛 科
本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犯罪个体原因 二、简答与论述 1、研究犯罪个体原因的意义? 2、试述情绪情感与犯罪的关系 3、试述个性与犯罪的关系 4、试述变态心理与犯罪的关系 5、试述价值观与犯罪的关系 6、试述的道德观与犯罪的关系 7、试述法律意识与犯罪的关系

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作者 辛 科
第九章
犯罪的个体原因
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作者 辛 科
教学安排
• [教学时间]:2课时 •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 握个体犯罪的原因,并能对具体的个体 犯罪原因做出分析。 • [教学重点]:犯罪心理原因 • [教学方法]:学生讲授、课堂讨论、讲授
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作者 辛 科
四、成瘾性与犯罪
五、个性与犯罪
六、变态心理与犯罪
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作者


第四节 犯罪心理原因:观念层面
一、概述 二、价值观与犯罪 三、道德观与犯罪
四、法律意识与犯罪
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作者


本章小结

犯罪的个体原因

犯罪的个体原因

一、精神病与犯罪
(Psychopathy& Crime)
轻型精神病主要是精神因素和某些人格特点引 起的不存在器质性病变的轻性精神障碍的总称, 此类精神病大多不与犯罪发生联系,他们的症 状作为犯罪的直接原因的情况很少。
重性精神病患者由于处于精神异常的状态下, 因而常常出现各种危险行为,特别是杀人、伤 害、纵火、强奸等暴力危害行为。因此,对精 神病患者应采取相应的保护、医疗和监护措施, 减少其对社会的危害,对维护社会治安有着重 要的意义。
第一节 犯罪的个体原因概述
(Section One Introduction of Individual Crime Causation)
犯罪的个体原因是指可能引起犯罪行为 产生的一切个人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 影响犯罪的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两部分。
第二节 影响犯罪的心理因素
(Section Two Psychological Factors)
三、犯罪动机与犯罪
(Crime Motivation& Crime)
对犯罪人来说,只有当他们的畸形需要转化为 犯罪动机时,才能引起犯罪行为的产生。犯罪 动机一经产生,就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即 犯罪行为的目标、目的、所要采取的手段等都 会被确定。因此,犯罪行为是犯罪动机发生作 用的结果,犯罪人在犯罪动机的作用下,确定 犯罪目的,选择行为方式,做出犯罪决定,实 施犯罪行为。因此,犯罪动机是推动个体实施 犯罪行为的最直接原因。
影响犯罪的心理因素,是指存在于个人 头脑中的、与实施犯罪行为有关的心理 现象的总称。它是个体犯罪行为的心理 基础,而犯罪行为也正是这些心理因素 的外部表现,即是在这些心理因素的影 响和支配下实施的。没有影响犯罪的心 理因素,就不会发生犯罪行为。因此, 研究影响犯罪的心理因素,对于揭示个 体犯罪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自考犯罪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自考犯罪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犯罪学:指将犯罪现象和犯罪人作为整体进行分析、研究、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其核心在于揭示犯罪原因。

犯罪现象: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称。

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事物或现象犯罪对策: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

方法论:是指指导科学研究的思想体系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

社会调查法:是指有计划地通过实际调查获取一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的原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统计研究法:是指在科学的犯罪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犯罪现象的数量关系及数量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

制定研究计划:是指对整个研究活动进行通盘的筹划和安排,包括确定研究对象、选择研究方法、安排研究的进度和经费、制定研究提纲、设计调查问卷等。

罪行相适应:是指犯罪与刑罚之间要相称,犯罪与刑罚之间必须有天一个适当的比例。

及时性:是指在犯罪后迅速地处以刑罚。

必然性:是指犯罪之后必然地要受到刑罚的处罚。

天生犯罪人:(常习性)是指在生理上及精神上具有多种人类异常的退化特征的犯罪人,这些退化现象是隔代遗传的结果。

精神病犯罪人:是指由于精神疾病的影响而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人。

激情犯罪人:是指因陷于极度不安或因情绪紧张、冲动而导致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机会犯罪人:是指因无法抗拒环境的不良影响,在偶然的机会下实施了犯罪行为。

犯罪研究方法:是指可以用以研究犯罪现象、原因及其预防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犯罪研究方法论:是指对犯罪研究的思想指导原则和根本看法。

全面调查:是指对研究对象所包括全部单位无一遗漏地加以调查。

抽样调查:是指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定样本,通过对这些样本的分析来认识总体。

典型调查:是指在确定研究目的之后,选择符合研究目标的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研究。

个案调查:是指对一个调查单位相对完整的信息所进行的全面、深入、具体的调查。

第九章犯罪的个体原因

第九章犯罪的个体原因

第九章犯罪的个体原因⏹犯罪人的个体原因⏹即犯罪人的生物、生理与心理因素第一节概述一、犯罪个体原因的概念二、犯罪个体原因的特性1、综合性2、个体性3、终极原因性第二节生物—生理因素与犯罪⏹1、遗传因素⏹2、体型因素⏹3、生物化学因素⏹4、神经生理因素第二节生物—生理因素与犯罪一、概述生物—生理因素是指导致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生物-生理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二、性别与犯罪(一)男性(二)女性1、体力与犯罪2、雌激素与犯罪3、经期与犯罪4、早熟与犯罪⏹三、年龄与犯罪⏹(一)青少年期与犯罪⏹1、从犯罪动机看⏹2、从犯罪类型看⏹3、从犯罪形态看⏹4、从犯罪手段看⏹(二)成年期与犯罪⏹特点:⏹1、犯罪心理上的诡秘性,预谋性和多样性等比较突出。

⏹2、犯罪类型以精心策划实施的恶性杀人、伤人、强奸以及贪污、受贿渎职案件。

⏹(三)老年期与犯罪⏹犯罪特点:1、⏹2、⏹3、⏹四、智力与犯罪⏹五、孪生子与犯罪心理因素与犯罪一、需要与犯罪⏹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生理的需要与犯罪⏹2、安全的需要与犯罪⏹3、爱的需要与犯罪⏹4、尊重的需要与犯罪⏹5、自我实现的需要与犯罪二、人格障碍与犯罪⏹1、偏执型人格障碍与犯罪⏹类型:被害妄想钟情妄想嫉妒妄想⏹2、情感型人格障碍与犯罪⏹情绪抑郁情绪狂躁抑郁与狂躁交替⏹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与犯罪⏹4、性变态型人格障碍与犯罪⏹性变态者的变态行为特征:⏹寻求性满足的对象与常人不同⏹性满足的方式与常人不同⏹性变态心理有两大类:⏹一类是性满足的对象倒错或变态⏹恋物癖恋童癖恋尸癖⏹另一类是性满足的方式倒错或变态⏹异装癖窥阴癖裸露癖施虐受虐癖性变态犯罪特点⏹动机荒谬⏹目的异常⏹冲动性强⏹行为模式固定⏹侵害对象一般指向陌生人⏹性格特异⏹缺乏罪恶感⏹5、意志薄弱型人格障碍与犯罪⏹6、轻佻型人格障碍与犯罪⏹7、怪癖型人格障碍与犯罪犯罪的心理预防一、犯罪心理预防的概念二、犯罪心理预防的原理和特点三、犯罪心理预防的基本途径(一)社会化—社会对个体人格的塑造(二)自我修养—人格的自我养成和完善犯罪治安预防一、犯罪治安预防的概念和特点特点:1、针对性2、专门性3、有效性二、犯罪的治安预防的分类1、犯罪的宏观控制2、犯罪的微观控制3、犯罪的技术预防犯罪的刑罚预防一、概念运用刑罚预防犯罪,有三个方面的活动1、制定刑事法律,设置刑事司法系统2、适用刑罚惩罚犯罪,改造犯罪人3、通过刑罚适用的实例,教育公民不去犯罪二、刑罚预防功能的表现1、传达刑法的禁令,规范公民行为2、引导社会心理,制止犯罪冲动3、减少再犯机遇,改善罪犯心理犯罪预测一、概念二、犯罪预测的内容1、按预测的范围分为宏观预测(整体预测)犯罪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犯罪原因以及促成犯罪形成诸因素的预测微观预测(是对个体犯罪的预测)初犯预测、再犯预测2、犯罪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长期犯罪趋势预测----十年以后中期犯罪趋势预测----五年前后短期犯罪趋势预测----一到三年3、综合预测、类型预测、单项预测。

第九章 犯罪原因的心理因素 ppt课件

第九章 犯罪原因的心理因素 ppt课件
活稳定、免遭痛苦、威胁或病痛等方面的 需要。与生理需要一样,在安全需要没有 满足以前,人们一心向往的是满足这种需 要。
第九章 犯罪原因的心理因素
• 三、爱的需要 • 爱的真谛 •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
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 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 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 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 不止息。(引《圣经》哥林多前书13:4—8)
第九章 犯罪原因的心理因素
• 一、生理需要与犯罪 • 这些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命的基本需要,如
食物、水、衣着、住所和睡眠。在这些需 要还没有满足到足以维持生命以前,其它 的需要不能起到激励人的作用。 • 吃喝拉撒睡与性 • 临时夫妻
第九章 犯罪原因的心理因素
• 二、安全的需要与犯罪 • 它的含义是广泛的,包括对人身安全、生
第九章 犯罪原因的心理因素
第四节 人格障碍与犯罪
• 人格障碍与精神病 •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与犯罪 • 被迫害妄想 • 钟情妄想(单恋) • 嫉妒妄想(多怀疑) • 二、情感型人格障碍与犯罪 • 情形抑郁
第九章 犯罪原因的心理因素
• 性情狂躁 • 双相情感障碍 • 三、意志薄弱型人格障碍与犯罪 • 四、轻佻性人格障碍 • 五、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犯罪 • 政治性 • 暴力型 • 财产型
第九章 犯罪原因的心理因素
• 四、自尊的需要与犯罪 • 1、自尊心受损能产生报复、基督心理。 • 2、自尊的需要能产生虚荣心理。 • 3、自尊心受损能产生逆反心理。
第九章 犯罪原因的心理因素
•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与犯罪 • 它的目标是自我完善,也就是实现一个人
的潜能。要满足这种需要,要求此人已在 某个时刻满足了其他需要。 • 不过,追求自我实现的人能全神贯注在满 足这种最高层次的需要上,以致自觉或不 自觉地牺牲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 • 人最大的敌人:自我

第九章 犯罪的个体原因

第九章 犯罪的个体原因
第九章
犯罪的个体原因
本章内容:
一、犯罪个体原因的概念 二、生物-生理因素与犯罪
三、犯罪心理原因
一、犯罪的个体原因的概念
是指触引、促发行为人实施犯罪行 为的生物、生理、心理特质与观念结 构等主体的内在素质及其相互关系。

正是某个具有一定生物、生理特质 的个体在自身观念与心理支配下实施 了为社会规范所不容的行为,该行为 才会被社会标定为犯罪行为,其人也 才会被社会定义为犯罪人。
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减少,与外界发生冲 突的可能性随之降低;或者因为老年人 生理活动能力减弱,实施攻击性行为的 能力随之弱化等。
案例:2003年10月21日,湖北省利川市元堡乡花坪 村一组发生了集体中毒事件。村民朱发斌正为亡父 朱大田办丧宴,事件造成33人中毒,10人死亡。24 日案件告破,犯罪嫌疑人是朱发斌之母,70多岁的 陈晓梅。陈晓梅与亡夫分居13年,母子婆媳关系不 睦。朱大田去世后,朱发斌得到了父亲留下的几十 元钱和办丧事的7000元礼金,陈晓梅因此对儿子、 儿媳不满,心生怨恨。丧宴那天,陈晓梅独自想着 很多事情,产生轻生念头,同时想毒死几个人,让 儿子花钱给人家治。于是将毒鼠强投入饭锅。
自称心灵感应无法控制 1979年10月5日,黑龙江省双城市青岭乡 群利村一户姓范的人家里出生了一对男性双 胞胎,父亲范垂富为其取名范业和、范业东。 2002年,弟弟范业东来到了吉林省德惠市, 在酒厂跟车送酒。哥哥范业和来到哈尔滨, 在火车站货场装卸货物。
2005年4月中旬,范业东在送酒途中, 送酒车发生侧翻,一车酒全洒光了。老板 扣了范业东的工资并开除了他。范业东一 气之下跑回双城。傍晚时分,不知不觉中 他来到郊区的一个地方。屋里女主人在看 电视。范业东在屋外站了一会,推开了房 门。通过交流,范业东得知女人的丈夫晚 上值夜班,孩子还未放学。趁其不备,范 业东对女主人实施了强奸并抢走了50元钱。

犯罪个体原因

犯罪个体原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概述
(1)概念:触引、促发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生
物、生理、心理特质与观念结构等主体的内在 质素及其相互关系。 (2)特性: A.特殊性:犯罪人自身所特有 B.直接性:不需要任何因素的中介 C.时序性:因果关系单一,表现为先因后果
2.生物--生理因素与犯罪
(1)年龄: (2)性别: (3)遗传: 遗传本身并不是犯罪行为的遗传,而是遗传中 的某些因素更容易与犯罪行为连接在一起,是 促成犯罪的重要原因。
值观、道德观
B.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 1 )情绪情感与犯罪:快乐、愤怒、恐惧、性 格 A.激情与犯罪 B.不良情绪与犯罪
(2)需要、动机与犯罪 (3)成瘾性与犯罪 (4)性格与犯罪 (5)气质与犯罪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体现 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以 及指向性等方面。反映了神经过程的特性。
(6)心理变态因素与犯罪 狭义的心理变态专指“人格异常”或“人格变 态”,广义的心理变态还包括精神疾病。 A. 人格异常 : 思维活动正常,情感和意志方面 存在障碍 B.精神疾病
4.意识因素与犯罪 ( 1 )概念:犯罪原因的意识因素也就是犯罪意 识,支配犯罪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思想、观点、 价值观、道德感和法律意识等主观因素。核心 和实质是犯罪主体所具有的反社会性的思想意 识。 (2)表现 A.价值观错误 B.道德感缺乏 C.法制观念淡漠
五、犯罪的个体原因


犯罪的个体原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 是生理因素,主观因素是心理因素和意识因素。其中, 生理因素(条件性、相关性)是心理因素的基础,在 主观因素中,心理是基础性的(必然性),意识是决 定性的,心理因素是个体犯罪行为产生的动因,则意 识因素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驱力。 犯罪学中对个体原因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 的,与生理学、犯罪心理学、司法精神病学等学科具 有交叉之处,区别主要在于角度不同。

10..犯罪的个体原因

10..犯罪的个体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个体原因涉及该特定年龄段 的特定生物——生理和心理特征。 诸如青春期的生理躁动和好奇,青少年个 性发展中的缺陷和不成熟,通常所说的“年 幼无知”和“法律、道德意识薄弱”以及反 社会的叛逆意识等,均可能于特定的情境下 构成犯罪的推导因素。
案例
未满 18 岁的广州少女小芳, 2001 年与一男生 恋爱,多次发生关系,并导致小芳怀孕。在家人 毫无察觉的情况下,2002年7月18日,小芳在自家 的卫生间里产下一个男婴。因为害怕家人发现责 骂,即用折剪戳刺男婴的喉颈部及心脏部位。然 后,她将男婴装进一个白色塑料袋带回自己房间, 放在床下。下午2时许,小芳将男婴放置床上,并 用毛巾掩盖。三个小时后,男婴仍未死亡,遂将 用塑料袋装的男婴从家中窗口抛下楼。
色情抢劫
去年 6 月 7 日 11 时许, 38 岁的蒲某(女)利用色情将 59 岁 的顾某勾引至昆明市官渡区马军场村 240号出租房后,突然2 名男子(在逃)冲进该房内以查毒品为名对顾某进行殴打, 然后抢走顾身上携带的现金 7200 元及价值 930 元的诺基亚 3210 型手机一部。作案后,蒲某分得赃款 1500 元。同年 7 月 17日,被害人顾某在菊华立交桥下发现蒲某报警后将其抓获。 今年 1 月 25 日,昆明市官渡区人民检察院以蒲某犯抢劫罪向 官渡区法院提起公诉。
第九章
犯罪的个体原因
本章内容: 一、犯罪个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因的概念
二、生物-生理因素与犯罪 三、犯罪心理原因
一、犯罪的个体原因的概念 所谓犯罪的个体原因,是指触引、 促发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生物、生 理、心理特质与观念结构等主体的内 在素质及其相互关系。

个体原因研究已涉及的领域:体格、人格、 内分泌、基因、遗传、头盖骨、面相、年 龄、性别、智力、精神状态、需要、激情、 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道德观

第九章 犯罪的个体原因

第九章  犯罪的个体原因

四、变态人格与犯罪
(一)变态人格的概念与特征 变态人格又称人格障碍,是一种在发展和结 构上的明显偏离正常,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 非常态人格。






变态人格的特征: 1、年幼时往往表现出某种异常,但一般在青春期才 有明显表现。 2、个性有严重缺陷。 性格怪癖,很难与人相处,情绪容易激动,常常感 情用事。 3、行为严重失去控制。 表现为行为与动机的不一致;行为怪诞,不计后果, 对这种行为采取各种方法均不能有效控制。



(一)激情与犯罪 激情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而短暂的情绪状态。象 狂喜、暴怒和绝望等心理状态。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处在激情状态下认识范围狭 窄,理智分析能力受限,控制能力骤减,无法正确 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和后果,因而往往出现不顾一 切孤注一掷的行为,严重者甚至出现应激性心理变 态。 应激性心理变态是指反应性精神障碍,它是由于个 体面对突如其来的恶劣或者紧张环境,无法调整自 己的精神状态而引发的非常态反应。




2、智力障碍与犯罪的关系: 智力障碍根据其程度大致可以分为愚鲁、痴愚、白 痴三种情况。 愚鲁的特征是思维、判断能力差,容易被人教唆、 诱骗和玩弄; 痴愚的人思维迟钝,情感幼稚,意志行动受直观和 本能的影响,对理性知识的认识比较困难; 白痴生活不能自理,情感反映原始。 智力障碍者由于大脑发育和发展情况差,缺乏一般 的认知能力,容易出现兴奋而不能控制,有强烈的 自卑感,极易产生轻率、盲动行为或被他人引诱上 当。 智力障碍者的犯罪特点表现为:侵害对象多是体弱 的老年妇女或幼女,单独犯罪者多;纵火者多;犯 罪未遂者多等等。

3、粘液质--安静型
粘液质是与安静型高级神经活动相对应

试论青少年个体犯罪的原因

试论青少年个体犯罪的原因

投 毒、 放 火等 侵犯 行 为比 起一般 盗 窃来 说 , 前者 都高 于后 者 , 说明 这些 罪犯 比 后者 都具 有更
强烈 的犯罪 意识 和更 高的手 段 技能 , 因而敌 对性 就更强 些 。 第 二 , 从 青少年 犯 对社 会司 法 、 改造 机 关的反 抗程 度 以 及对 其改 造 的难 度 的强弱 来 考 察
有 28
.
9
%是
2 年 , 这两
项 加起 来则 占5 0 . 3 9 纬 , 这 从一 个侧 面说 明青少 年犯 罪 有 一 定 的狡 猾性 。 当然 , 也 有 35 % 多 一
点 的是半 年 之 内的 , 这 一方 面说 明罪 犯年轻 幼稚 , 另一方 面也 说 明. 有些案 件的 侦破 还是 比
“六
五 ·

规划 项 目之 一。
本文 作 者为该 书副主 编。 ’
难 改性越 强 , 从被 捕至 入狱 时 何 越 长 , 说 明他 自觉坦 白认 错的 态 度越 坏 , 从 而 审判 时 间就越 长。
据我 们 调查统 计 , “ 进 宫” 4 次 以 上的 只 占犯人 总 数 的 9 . 51 % , 属 于 少数 , 说 明反 抗性
( 二 ) * 少年 犯个 体 的犯毋 愈识 结构 特征
人们 的犯罪 行 为是 由人们 的思 想 意识 所支配 , 罪犯本 人 的主观 因素是他 们犯 罪行 为形成 的直 接原 因。 在 全 国 6 省 市 的 调 查 中, 我 们 把 青少 年 犯 个 体 的 犯 罪 意 识 , 确 定 为九 个 指 标 :
较 弱 ; 而 从被 捕至 入狱 时 间在两 个月 以上者 占犯 人 总数 的 6 5 . 36 % , 说 明他 们 有一 定的 顽 固 性 ( 当然影 响从被 捕 到入狱 时 间还有其 它 因素 ) 。

犯罪的个体原因中心理因素探析

犯罪的个体原因中心理因素探析

2003年10月社科纵横Oct,2003总第18卷第5期SOCIAL SCIENCES REV IEW VOL.18NO.5犯罪的个体原因中心理因素探析袁宪音(甘肃警察职业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内容摘要】本文从犯罪的社会原因及个体原因入手,剖析了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心理因素,揭示了不良的人生观、偏离的需要结构、犯罪动机以及性格等其他心理因素对犯罪的影响,对于制定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对策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犯罪原因 心理因素中图分类号:DF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3)05-0043-02 犯罪作为一种个人的特殊行为,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尽管犯罪是产生于复杂社会环境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但它毕竟是由每个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所构成。

一个人为什么会犯罪?从犯罪人主观方面的原因,即犯罪心理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各种消极因素的作用来看,其间也是有着一定规律可循的。

本文仅就在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犯罪的个体原因中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加以阐述。

一、犯罪原因构成从宏观角度看,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从微观角度看,它又是一种个体行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体意识是社会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犯罪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是个体意识的行为,因而犯罪的原因应该是也必然是同时根植于社会存在和个体活动这两个基本方面。

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从总体来看,犯罪原因大体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决定犯罪现象必然产生的那些最基本的社会条件,即犯罪产生的根源,如历史根源、社会根源、阶级根源等;第二个层次是决定具体犯罪产生的那些现象,如刺激、诱惑、贪欲、需求等。

犯罪的社会原因和犯罪的个体原因,是犯罪原因论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它们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的结果,构成犯罪原因论的完整体系。

犯罪的个体原因是直接造成犯罪的重要因素,它是直接引起和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人个人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犯罪人的生理条件和心理因素,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犯罪原因分析

犯罪原因分析

犯罪原因分析四川大学法学院盛玉国【内容提要】犯罪原因在犯罪学的研究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

有人认为,犯罪学主要是对犯罪原因的探讨和研究,这当然是一种狭隘的犯罪学观点,但由此可体现出犯罪原因在整个犯罪研究和犯罪学体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犯罪原因是由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统而言之大概由自然原因、社会原因、个体原因和文化原因。

各种犯罪原因类型呈现出系统性、层次性、复杂性、动态性、综合性。

各种原因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发展变化,最终导致犯罪的产生。

【关键字】犯罪原因层次性动态性自然原因社会原因个体原因文化原因引言:有学者曾说:"战争可以停止,犯罪却不止。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产生国家和法律以来,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病态一直伴随人类左右,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灾难。

犯罪的存在和危害迫使人们去探索犯罪的原因。

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就在《国家论》中提出:“人们为了金钱常常是许多犯罪的原因。

”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贫穷导致造反和犯罪。

”我国古代对犯罪原因也有很多朴素的理论,管仲指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⑴,董仲舒当时对社会的犯罪原因进行过论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民愁之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

白居易有“贫困思邪而多罪”的犯罪理论。

犯罪原因一直是众人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议题。

一、犯罪和犯罪原因含义:关于犯罪的概念有刑法学和犯罪学两种意义上的理解。

在刑法学上对犯罪的定义是以刑事实体法规范为出发点,即犯罪是违反刑事法律规范的行为。

按照我国的刑法理论,刑法学上的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是一种触犯刑事法律规范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犯罪是一种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具有刑罚当罚性。

而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是以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为标准,将犯罪定义为与现行行为规范相冲突的行为。

第九章 犯罪原因概述

第九章 犯罪原因概述

犯罪根源 犯罪原因
• 二、犯罪原因的一般 理论
(一)犯罪原因的二元论 : 内因和外因 (二)犯罪原因的层次结构 理论
犯罪条件
相关因素
第一层次:犯罪根源。 犯罪根源即犯罪 发生的根本原因,指对产生犯罪起根本作 用和最主要作用的原因。是原因的原因, 属于犯罪产生的最终原因。 第二层次:犯罪原因。是指由对犯罪的形 成与变化具有决定作用的致罪因素所构成 的动态系统。 第三层次:犯罪条件。是便利、保证、促 使犯罪原因发挥作用的现象和过程。
• 第一、犯罪外因与内因的关系,在宏观上 (犯罪作为社会现象)即为客体与主体的 关系,在哲学上为本体论问题。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要减少犯罪就必须减少社 会存在的消极现象。 • 第二、犯罪外因与内因的关系,在微观上 (犯罪作为个人的行为)即为客体与主体 的关系,属于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要解 决的问题是人怎样取得认识(决意犯罪)。 •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主体 反应客体是有选择的反映,即反应时包含 了主体的选择性。
• (二)、犯罪场 • 存在于潜在犯罪人体验中,促成犯罪原因 实现为犯罪行为的特定背景。 • 包括:时间因素、空间因素、侵犯对象 (被害人)因素、社会控制疏漏 • 潜在犯罪人是指受外界犯罪因素影响,并 形成犯罪心理的人。
案例
• 古格银眼被害案
犯罪场的意义 • 1、从工作角度看:控制犯罪场比控制犯 罪原因在控制犯罪的巨大工程中更容易 见成效——(成本论) •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很难在 短时间内消亡 • 3、控制犯罪的个体原因是控制人的精神 世界,犯罪场属于精神世界以外的客观 存在,现今科技的发展只能达到控制物 质世界
通常认为犯罪条件与犯罪原因的主要区别有: (1)犯罪条件与犯罪原因在犯罪因果链条中的作 用和作用的等级重要程度不同。原因会产生结果, 而条件只能保证原因能够发生。 (2)原因是一种积极的现象,产生着物质、能量 或者信息的传递,或者破坏这种传递。而条件一 般处于消极、稳定的状态。 (3)原因与犯罪现象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有直接 联系,并处于主导地位。而条件多与犯罪的发生 有着关系,处于次要地位。

论犯罪的人性根源与社会根源

论犯罪的人性根源与社会根源

论犯罪的人性根源与社会根源
犯罪是一种反社会行为,对社会秩序、安全和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犯罪的原因很复杂,既有个体的心理、行为和人性因素,也有社会的制度、结构和文化因素。

一方面,犯罪与个体的人性密切相关。

人性的阴暗面可能会导致恶意行为的出现。

比如,人类天生具有攻击性和暴力倾向,如果无法正确控制和表达这些情绪,就容易产生暴
力行为。

此外,一些心理障碍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导致人们犯罪。

比如,酗酒、
吸毒等会改变人的行为特点和社会关系,从而刺激他们采取非法行动。

另一方面,犯罪也与社会根源密切相关。

社会的制度、结构和文化环境对人的生存方
式和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在权利和机会的分配上存在不平等、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
会导致一些人因为失去机会而对社会产生敌意和不满。

此外,社会上的教育、家庭和工作
环境也可能影响着人的犯罪倾向。

比如,如果一个人从小受到暴力和负面影响,就更容易
产生暴力倾向。

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受到不公正对待,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和对社会的不信任。

犯罪的个体、社会根源的存在,证明了犯罪难以单纯以个体的行为看待,必须结合社
会根源来分析。

治理犯罪,就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强对个体的教育和引导,提
高个体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另一方面改善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促进社会公正和民主,减少社会矛盾和不平等。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预防和遏制犯罪行为的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