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病因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该病例患者因饮食不节导致湿热内蕴,进而引发腹痛、腹 泻等症状。
患者长期过量食用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导致 湿热内蕴。湿热内蕴会影响脾胃功能,使患者容易出现腹 痛、腹泻等症状。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健脾和胃为原则 ,采用中药汤剂、针灸等方法进行调理。
病例四:气滞血瘀型肠易激综合征
总结词
该病例患者因情志不舒或外伤等原因导致气 滞血瘀,进而引发腹痛、腹泻等症状。
详细描述
患者长期处于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状态, 或因外伤等原因导致气滞血瘀。气滞血瘀会 影响脾胃功能,使患者容易出现腹痛、腹泻 等症状。中医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 原则,采用中药汤剂、针灸等方法进行调理
。
THANKS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IBS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腹泻、 便秘等。腹痛常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呈 持续性或间歇性发作。腹胀多伴有排便 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等。部分患者 可有黏液便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
VS
诊断
IBS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 查和实验室检查。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 及发作频率,是否有诱因及加重因素等。 体格检查可发现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等 。实验室检查可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根 据症状及检查结果,医生可作出IBS的诊 断。
02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历史沿革与病因病机
历史沿革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其症状包括腹 痛、腹泻、便秘等。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历史悠久,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脾胃虚弱等。病机则与肝郁脾虚、湿邪内盛、肠道传导失 司等有关。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摘要:医疗研究深入使得中医治疗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以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类病症治疗,深受人们青睐。
从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上看,许多医疗单位尝试应用中医药开展救治活动,本文将分析其发病机制,论述外治法、基本方加减法、辩证分型论治、心理治疗进展,为相关单位提供资料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肠易激综合征在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属于胃肠道功能紊乱病症,患者发病后会出现腹胀疼痛、大便性状和排便习惯发生异常等症状。
受工作压力与饮食习惯等因素影响,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将该病症划分至“便秘”、“泄泻”、“腹痛”等范畴,病症产生原因可能与情绪、饮食以及感受外邪有关,发病后,患者出现脏腑虚弱功能失调,进而影响脾、大肠等器脏,造成脾虚肝郁、肝脾不和,产生相关临床症状。
一、外治法资料显示【1】,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常采用如下外治方法:(1)针灸治疗:该治疗方法是中医理论中常用的外治手段,通过在相关穴位上施针达到调节气血和疏通经脉的目的。
有医者尝试给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针刺治疗,穿刺穴位取足三里、天枢穴等。
治疗1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气血流通更顺畅,复发率较低,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
(2)艾灸治疗:该方法利用了药物与艾灸火的协同作用,使用后可取得温补脾肾、温经散寒效果。
有医者尝试取患者大肠俞、天枢穴等穴位进行艾灸。
经1个月治疗发现,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下降,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3)耳穴压贴:有医者尝试构建对照实验,取患者神门、大肠以及交感等穴位进行耳穴压贴,有效改善了患者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羟色胺过度表达。
(4)穴位贴敷:该方法通常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使用。
有医者尝试开设对照实验,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白术、黄连、薏苡仁等中药进行贴敷治疗,最终发现这种联合治疗法有效率高达92.50%,说明贴敷治疗有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二、基本方加减法刘芳等【2】采用四君子汤加减法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并与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的患者形成对照研究,四君子汤成分包括20g党参与黄芪,6g五味子、肉豆蔻、吴茱萸以及甘草;15g白茯苓、白术以及白扁豆。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Irritablebowel syndrome,IBS)主要临床特征论文联盟http://以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的改变为主。
此疾病的生化异常、形态学改变的解释尚缺乏。
西方国家的统计发现,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在胃肠专科的门诊中占20-50%左右。
以腹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依照其临床症状的特点可分为便秘为主型(IBS-C)、腹泻为主型及腹泻便秘交替型三种。
虽然此疾病属于良性,但会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学习造成一定影响,需要及时治疗,改善临床症状。
本文通过观察探讨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方法、效果及进展,现综述如下:1.便秘型IBS 的诊断参考罗马III标准对IBS-C进行诊断如下:患者在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出现反复发作性的腹部不适或腹痛症状,且持续时间超过3天,合并有以下的临床症状2项即可进行诊断,每次排便后不适症状有所改善;出现排便频率的改变;出现粪便性状的改变;病程一般在3-6个月,且近3个月的临床症状符合国际通用的Bristol粪便分型的I-II型。
2.病因分析对于IBS-C的病因、病机,临床上具有不同的观点,祖国医学多认为是虚实两端,以虚证为主,刘建新等报道指出[1],此病是由于情志不畅、忧愁思虑所致,病机是患者传导失职、气机郁滞、肝脾不和、肝气郁结、通降失常、糟粕内停。
还有的观点认为此病是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引起肝脾失和导致,主要病机是虚和滞。
但基本上皆以肝脾同病、肝郁阴亏所致,病机阴亏是关键,肝郁是根本作为主要观点。
西医角度认为,IBS属于一种肠功能紊乱性的疾病,而IBS-C 是其中一种常见类型,主要与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情绪心理、家族史等有一定关系。
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临床研究概况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年6月第33卷第3期…★吴向东1…吴琼2(1.南昌市新建区人民医院…[摘要]分析近年来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文献资料,脾肾阳虚,多以疏肝健脾、补脾温肾为法辨证论治;种发病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采用解痉药、采取中西结合,开发多维度、立体式、[关键词]中医治疗;西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综述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WU Xiang-dong1, WU Qiong21. Xinjian District of People's Hospital, Nanchang 330100, China;2. Jiangxi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Nanchang 330006, China.[Abstract] The…main…causes…of…Irritable…Bowel…Syndrome…are…internal…emotional…injury…and…weakness…of…the…spleen…and…stomach,the…main…pathogenesis…is…stagnation…of…liver-qi…and…deficiency…of…spleen-yang…and…kidney-yang,soothing…the…liver…and…invigorating…the…spleen,…invigorating…the…spleen…and…warming…the…kidney…are…often…used…for…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treatment…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yanalyzing…the…recent…literature…related…to…irritable…bowel…syndrome.…Western…medicine…believes…that…the…pathogenesis…of…Irritable…Bowel…Syndrome…is…the…result…of…multiple…factors…such…as…mentality,…gastrointestinal…motility,…visceral…hypersensitivity,…infection,…and…multiple…pathogenesis…mechanisms.…Clinically,antispasmodic…drugs,…antidiarrheal…drugs…or…laxatives…and…probiotics…are…used…for…synergistic…treatment. In…order…to…reduce…the…side…effects…and…achieve…the…best…therapeutic…effect,…it…is…the…direction…of…clinical…workers…to…develop…a…multi-dimensional,…three-dimensional,…comprehensive…diagnosis…and…treatment…system…by…combining…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Key words] Traditional…Chinese…M;Western…Medicine;Irritable…Bowel…Syndrome;Overview肠易激综合征(IBS)是胃肠道系统常见的一种非器质性疾病,目前尚无诊断金标准,临床诊断往往采用罗马IV标准[1]。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实验研究进展述评
和脑 一 肠作 用在其 症状形成 中具有重要作用。肠道感染与之关系近 来也受到关 注【 ,] 1 1 。许多中医学 者在国外研究 IS 01 B 最新 进展 的同 时 , 多角度 探索中医关 于 I S 也从 B 发病机制进 展及有关 中药干预 的
研究 。
证候是对人体疾 病变化过 程 中某 一阶段 的病理 状态 的综 合描 述, 是在中医理论 的指导下 , 通过对 大量病人 临床表现进 行观察、 分 析、 归纳、 总结 的产物 。为使证候 的研究逐 步走 向标准化 和客观化 ,
然 胃肠激素变化和 IS中医证 型有 一定 的联 系, 其在不 同证 型之 B 但
间存在交叉重叠现象 , 很难反应各证型的特异性 , 仅能作为中医辨证
分 型的参考 , 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 22 内脏 高敏 感性与 中药干预研 究 . 李 氏【 J “ 应用结 肠慢性 刺激
表现相似 , 突出 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 。
肠易激综合征(rtbebw l ydo ,B ) 以腹痛或腹部 不 ii l o e sn rmeI S 是 ra 适, 伴有大便性状改变 和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 能性肠道疾病 , 是 临床最常见的功能性 胃肠病之一。最新的功能性 胃肠病罗马 Ⅲ分类 及诊断标准 将 IS诊 断 重 新 进行 了定 义, 提 出 了新 的 亚 型分 B 并 类 l 。据美国流行 病学调 查 的数据表 明[1 IS发 病率 为 1 % ~ 1 ] 2 ,B 5
去研究的问题。
2% , 2 每年有约 50万人因此而就诊 , 消耗 医疗费 8 亿美元 。国 0 年 O
内学者调查显示 , 广州市居 民 IS的患病 率为 5 6 , B . % 普通 内科 门诊
及消化专科门诊中 I S 占比例分别为 1. % 、 . %【 。近年来 B所 01 3 3 3 4 J 欧美及东南亚各国崇 尚自然疗法 , 中医药也 1益受 到青睐 。我 国发 3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研究概况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研究概况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疗法文献综述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胃肠功能性疾病,具有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等特征,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改变标志,其特征是肠道功能的激惹性[1],属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诸多医家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实践,对此病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现将近10年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 概念祖国医学无肠易激综合征之病名,本病属于《中医病证治法术语》中“肠郁”范畴,散见于中医学“腹痛”、“腹泻”、“便秘”等门类的文献中。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规定:肠郁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阻滞,使肠道运化失常,以腹痛、腹泻或便秘为常见表现的郁病类疾病”。
2 病因病机周氏等[2]认为,肠易激综合征发病多因情志失调,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脾胃素虚,复感外邪,影响脾胃升降和肝胆疏泄功能,最终出现肠传导功能紊乱。
认为其病位在肝脾及大肠,主要病机是肝郁脾虚,同时认为与心有关。
谢氏等[3]认为,本病多为肝脾不和、脾胃虚弱、脾胃阴虚、脾肾阳虚,其中以肝脾不和最为多见。
彭氏等[4]认为本病病机与脾、肝、肾有关。
刘氏[5]以分阶段来认识本病病机,认为五脏之虚是本病的病理基础,其规律往往先是一脏病变,久则导致多脏同病。
如在轻症或早期,常见脾、肾、肺单脏气虚,或肝气郁,或脾阴虚,或肾阴虚肠燥,或心气阴虚等证候;及至活跃期,则肝脾不调、脾肺气虚、脾肾阳虚、心肾两虚、大肠津亏等多脏证候便联合出现;而缓解期更常见脾、肺、肾等多脏气虚,并兼肝气郁滞、大肠津亏等证候特征。
林氏[6]认为,本病病机为肾阳虚衰,阳气当至不至,阴极而下行,故发泄泻。
肾阳不能温运脾阳,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见腹痛、肠鸣等肠功能紊乱之症。
刘氏[7]则认为,本病是肝气(阳)虚、阴阳失衡所致。
3 治疗3.1 辨证论治:刘氏等[8]将肠易激综合征分为肝旺脾虚证、湿困脾胃证、湿滞气机证、水湿下注证、脾虚乏运证、脾肾两虚证等六型,分别选用痛泻要方、六和汤、升阳导滞汤、胃苓汤去桂枝合四神丸、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等方剂治疗。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进展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进展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进展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肠易激综合征的患病率也不断增加。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中以腹泻型最为常见。
中医药治疗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出发,详细介绍中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现状和进展。
一、病因病机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病机不明,但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
首先,现代医学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与神经、激素、免疫和肠道菌群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神经因素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肠道的蠕动和分泌。
激素因素包括胃肠激素和肠荷尔蒙,能调节消化液的分泌和肠道蠕动。
免疫因素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调节肠道炎症反应。
肠道菌群因素也是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常肠道菌群数量和种类的改变会影响肠道的蠕动和分泌。
二、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有调节肠胃功能、改善心理状态、平衡体质的功效。
中药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小,因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重要方法。
1.治疗方案针对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因人而异,通常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程和体质调配中药。
饮食疗法也是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挂钩,通常会建议患者改善饮食习惯。
病情轻微的患者可以通过饮食调理达到治疗目的。
病情较重的患者需要药物治疗辅助。
常用的中药组方包括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香砂养胃汤、水煎栀子、四妙丸等。
2.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治疗脾胃虚弱所用的汤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中药组成,具有强壮脾胃、升阳提气的功效。
四君子汤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肠道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能够有效地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腹泻症状。
3.香砂养胃汤香砂养胃汤由草果、白术、陈皮、香砂四味中药组成,具有理气和胃、暖中益气、化痰止咳的功效。
香砂养胃汤能够缓解肠道的痉挛和紧张,改善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腹泻和腹部胀气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治研究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治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最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发病率高,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本文综述了近3年与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的中医诊疗的研究进展,希望能够为临床治疗开阔一些思路。
标签: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综述近年来IBS发病率在不断上升,李晓青[1]对2000年1月~2012年6月在國内期刊发表的有关IBS流行病学调查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指出IBS患者以青年居多,在我国IBS患病率为0.82%~5.67%,青少年患病率高于成年人,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关于IB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目前普遍认为与免疫异常、胃肠道运动异常、脑-肠轴作用等因素相关。
同时国内外很多研究发现IBS 患者常伴有心理障碍或精神异常。
IBS虽不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疾病,但其病程较长,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本病受到了国内外医学研究者广泛的重视。
1 病因病机对于IBS的发病机制,中医基于整体观念,从脏腑、经络,以及情志变化方面阐释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机制,并且为临床治疗IBS提供了全新理论依据。
1.1情志因素罗琦[2]提出心胃相关理论是指心与胃肠在病理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特别是心主神志的功能与胃肠主受纳、腐熟、运化水谷等功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认为其对于IBS发病的影响与神经系统对人体的调控有相似之处。
1.2大肠功能失调郭尧嘉[3]认为IBS病在肠胃,关乎心、肝二脏。
心与肠胃生理上经络连属、互为表里,病理上相互影响、上下传变;肝与大肠相通,肝主疏泄之职,司脾升胃降,助大肠传导,若肝之清阳不生,则不能疏泄水谷,导致濡泄中满之证。
1.3肝郁脾虚,心肾不交王德明[4]教授则认为,IBS无论临床表现为腹泻还是便秘,均为”脾失健运”所致,而”肝木克土,肝郁脾虚”为病机关键,并指出外在表象是肝郁脾虚,然而IBS临证常见失眠、多梦、健忘、焦虑等症状表现,因而认为其内在本质是”心肾不交”。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其特点为腹部不适和排便习惯改变,但无器质性病变。
由于IBS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肠道感觉运动功能异常、肠道微生物群失调、肠道免疫异常、中枢神经调节异常等多种因素,因此其治疗方法多样,其中针灸治疗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近年来在IBS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对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针灸治疗IBS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现有治疗方法,并阐述了针灸治疗IBS的历史背景和临床应用现状。
随后,重点综述了针灸治疗IBS的机制研究,包括针灸对肠道感觉运动功能、肠道微生物群、肠道免疫、中枢神经调节等方面的影响。
对针灸治疗IBS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二、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研究针灸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已经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
然而,其背后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近年来,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针灸被认为可以调节肠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针灸刺激能够影响肠道的自主神经系统,调整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
同时,针灸还能调节肠道内的激素分泌,如5-羟色胺、胃动素等,从而改善肠道的功能状态。
针灸在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整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活性,改善肠道的微生态环境,从而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
针灸还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针灸刺激能够抑制肠道的炎症反应,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从而减轻肠道的炎症损伤。
同时,针灸还能提高肠道的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保护肠道组织免受氧化应激的损伤。
针灸还能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
针灸刺激可以激活机体的免疫细胞,提高免疫功能,从而增强机体对肠道炎症的抵抗能力。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研究探索
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则疏泄失职,气机不畅,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肝气郁结
寒热失调是指机体在寒热侵入、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作用下,导致阴阳失衡、气机失调,进而引发肠易激综合征。
寒热失调
湿邪内停是指湿邪侵入机体,留滞肠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肠易激综合征。
湿邪内停
脾胃虚弱型
以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为治疗原则,采用六君子汤、健脾丸等方剂加减。
结果分析与讨论
中医治疗组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也具有一定的疗效,可能与其改善肠道微环境、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有关。
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调节人体气血、改善肠道微环境、促进肠胃蠕动等方面,这些机制与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相一致。
中医治疗有效
肠道菌群调节
中医治疗机制
06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研究的展望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如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t检验等。
05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实验研究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排除器质性病变和其他系统疾病患者。
实验研究方法
样本选取
将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治疗组根据辨证分型采用中药汤剂、针灸等综合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肠道功能紊乱的病理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意义
02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历史回顾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且组织病理学和生化指标无异常。
肠易激综合征定义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出现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胃肠症状,以及乏力、头晕、头痛、失眠、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IBS)中医药治疗的文献研究
肠易激综合征(IBS)中医药治疗的文献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中医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为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研究文献分析。
目的: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属于功能性胃肠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目前没有理想的治疗措施和药物,治疗手段多以改善症状为主。
近年中医治疗渐渐受到了关注,临床上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就近几年内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中医药治疗进展简要的总结一下,以期对以后中医师在临床中医药治疗该疾病能给予帮助。
方法:检索中国国内2003年-2014年间所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有关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文献,筛选出54篇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中相关诊断标准的临床报道,掌握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资料,研究分析本病的中医治法和有效方剂、药物。
结果: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上常采用疏肝健脾法、温补脾肾法、健脾渗湿法等治疗
,常用方剂为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等方剂,常用中药为
白术,白芍、陈皮、防风、茯苓、柴胡、党参、木香、枳实、山药、薏苡仁、黄连、干姜、白扁豆等。
...。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医 中的 “便秘 ”“泄 泻 ”“久泄 ”“腹痛 ”“肠 郁”范 畴 ,对 于其发 病机 制也 痛 、消胀 ;久泻 脾 虚 下陷则 加 柴 、葛 等 丁}提 阳气之 品 ;湿 热重 则 加 用黄
困扰 着 许 多人 ,但 足刘 于肠 易激综 合 征 的病 理生理 学 机制 尚未 明确 , 加 当归 、川 芎 、木香 、桔 梗 、枳壳 、升 麻 、乌梅 、茯苓 等 )治 疗本 病 ,全方 可
仅 仅 知 道 其 机 制 与 内脏 敏 感 性 、肠 道 运 动 异 常 和 自主 神 经 功 能 障 起 到调 理肝 、脾 、肺 、肠气 机 ,起 到抑 肝扶 脾 、调节 肠 道 功能 的 作用 ,可
其影 IIl ̄JI11,但 它 的发 病 率存 在 一定 的地 域差 异 ,其 中西 方 国家 为 8%~ 病 的根 本 ,肝郁 心 神 不 宁 、气 机 失 司 、传 导 失常 以及 痰浊 血 瘀 等病 理
23%[zl,欧 洲 国家 中丹 麦 的肠 易激 综合 征 患病 率 约为 15.4%,发 病率 约 产物 为本 病之 标 ,本 虚标 实为 本病 的基 本 病机 。因此在 治疗 中应 当标
症状 进 行 刘 治 疗并 且 件律 只 能解 决部 分痒 状 。从我 国的传 统 医学
王玉 芬旧则认 为 ,根 据腹 泻 型肠 易激 综合 征 腹痛 腹泻 的特 点 以 及
中 ,找 寻肠 易 激综 合 征 的治疗 方 案 ,不 失为一 个好 的探 索 方 向 。现就 腹 泻后 腹 痛症状 缓 解 的特点 ,其 应 属 中医 的 “痛泻 ”,病 机 或在 于 肝郁
15O
内蒙 古 中医药
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治疗研 究进展
方 俊 ·刘 惠 武 邝 晶 : (1.武汉市中医医院脾 胃病、肝胆病科 武汉 430014;2.浙江中 医药大学第一临床 医学院 杭 州 310053)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由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现代医学对其治疗仍以支持对症为主,目前以个体化治疗及综合治疗为原则。
中药具有副作用小、多靶点、综合调节整体治疗的优势,对IBS具有较好的疗效,其对IBS等胃肠功能性疾病的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及关注。
现从辨证论治、专方专药及针灸推拿其他疗法三方面对近些年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现状进行简要介绍:一、辨证分型治疗从报道看,目前中医治疗以辨证分型治疗为主,疏肝健脾、理气温肾法最为常用。
其次为清热、化湿、祛瘀、活血、滋阴、润肠。
常用方剂有:痛泻要方、半夏泻心汤、干草泻心汤、六磨汤、柴胡疏肝饮、藿朴夏苓汤、平胃散、枳术丸、三黄汤、连理汤、香连丸、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参苓白术散、升阳益胃汤、当归四逆散、少腹逐瘀汤、乌梅丸、真武汤、理中丸、附子温胆汤、一贯煎、增液汤、润肠丸、麻子仁丸等。
治疗中应抓住主证,注重兼夹,灵活辨证治疗。
目前临床辨证一般分3-4型较多。
我所宋德勇等对近40篇关于IBS中医辨证分型论治的文章进行分析,所有收录文章的作者都来自县级以上的医院,结果这些文章主要的辨证分型有肝不乘脾、脾胃湿热、寒湿困脾、脾胃阴虚、脾肾阳虚6种,还有少量辨证为痰湿、气滞血瘀型的统归为其它类,共为7类。
蔡茜虹等将其分为肝郁脾虚型、寒热夹杂型、肠道津亏型四型,并配合吴茱萸加生粗盐炒热后外敷脐周腹部进行治疗,同时设立对照组,对照组病例口服得舒特,每次50mg,每天三次,疗程为六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
刘永奇则将IBS分为脾胃虚弱、肝木乘脾、脾胃阴虚三型治疗,结果:84例病人痊愈68例,占81.0%;好转12例,占14.3%;无效4例,占4.7%;总有效率为95.3%。
在80例有效病例中,疗程最短14d,最长58d,平均22d。
其中脾胃虚弱证平均疗程30d,肝木乘脾证平均疗程25d,脾胃阴虚证平均疗程为21d。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摘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肠道动力或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但临床无相关生化或胃肠道结构特异性改变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约占消化内科门诊疾病的1/5,且发病呈逐年升高趋势。
因其发病机制不清,症状顽固,花费较大,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精神及经济负担,中医药博大精深,在治疗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方面独具优势,本文以中医药治疗此病的作用机制为重点,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回顾和总结。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胃肠激素;针灸;肠易激综合征以腹痛或腹部不适、排便性状或习惯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1],中医无肠易激综合征之名,根据其临床症状主要归属于腹痛、腹泻、便秘等疾病范畴[2]。
西医研究发现其发生与精神紧张、内脏高敏感、胃肠激素、神经递质分泌异常、肠道感染有关[3],中医认为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脾肾阳虚有关[4]。
近年来中医学者们从胃肠激素、神经递质、机体免疫等方面对中医药的治疗机制和疗效进行了一些研究,比较深入,本文将作一综述。
1 中医药对相关胃肠激素、神经递质的影响目前研究发现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有关的胃肠激素、神经递质主要有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水通道蛋白3(Aquaporin 3, AQP3)、P物质(substance P, S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内皮素(Endothelin, ET)、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等。
5-HT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密切相关,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5],它主要由肠黏膜嗜铬细胞合成并分泌,具有调节胃肠道运动及分泌的功能,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结肠组织中表达升高,其受体激动剂可以使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消化间期MMC周期缩短,MMC III期波幅显著升高。
AQP3是一种糖类蛋白,具有调节肠黏膜组织吸收水分的作用,当AQP3高表达时结肠组织对水的吸收增加、低表达时组织对水的吸收下降,并且Guttman证实腹泻患者AQP3表达下降,腹泻停止后AQP3表达恢复正常。
肠易激综合征病因学研究进展
2 精神心 理因素 精神 及心理 因素在I BS发病 中的作用非 常重 要 , 患 者 较 正 常对 照 表现 得 更 为焦 虑 和抑 郁 , 常 发 生神 经 经 质, 情绪易激动 等心理 异常 。B 患者一 生中需要更 长的 IS 时 间来治疗焦虑 和抑郁的 问题[。 4 近年来 , 来越 多的研 ] 越 究表明 , 当人出现情绪异 常 、 精神 心理障碍 时 , 消化道可 出现 明显 的功能异 常 , 急性 应激 后可 以出现类似 I BS的 症状。 戴菲 等[报道 ,B 患者 自评 量表均有较 高的焦虑 5 ] IS 和抑郁评分 。BS I 症状 缓解时 , 该评分亦下降 。 we 等【 G e 6 ] 个 性 问卷 调查 中发现 , 一部分I BS患者同时 患有癔症 或 惊恐发作 。 as 】 F s等 调查5 5 IS 0例 B 患者发现 ,0 2 5 .%的患者
【 关键 词】 肠易 激综 合征 ; 因学 ; 病 精神 因素 【 中图分类号1 2 6 3 【 R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0 - 8 9 2 0 ) 0 7 — 3 1 4 6 7 (0 8 0 - 0 2 0 0 1 肠易激综合征 (ra l b w l y do e I S是 一组 ii be o e n rm 。 ) rt s B 持续 或 间歇性发 作 的以大 便性 状与次 数 改变为 主要 特 征的肠道功 能性 异常 的疾病 , 中医学 中属“ 泻” “ 在 泄 、 腹 痛” “ 、 便秘 ” 等范畴 。 根据 症状 分为腹 泻型 、 便秘 型 和腹 泻便秘交 替型 ,BS I 是最 常见 的消化 系疾病之 一 。 目前 , I BS的病 因 尚未 完全 明了 , 涉及 的 因素较 多 , 其 也不 明 确。 多年 来的研究 , 最早 的肠道 平滑肌功 能障碍学说 , 从 逐渐发展 到 内脏 感觉过敏 学说 , 然后 发展到脑 一肠轴 学 说。 目前 的观 点认为 , 病是 一组 多种 因素 引起 的异质 本 性疾病。 1 肝睥失调 肠 易激 综合 征 发病 与肝关 系至为 密切 。 为刚藏 , 肝 主疏泄 。 旦忧 思恼怒 、 一 焦虑 紧张 等情志失调 , 则肝气郁 结, 肝失疏 泄 , 易导 致本 病 的发生 。 肝木 疏泄 太过 , 往 往 导致腹泻 的发 生 , 如叶桂I云 :肝病必 犯土 , 1 “ 是侮其 所胜 也, 克脾则 腹胀 , 或溏或 不爽 ” 肝 气郁滞 , 机不通 , 便 ; 气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统的 综 合 治 疗,现 将 IBS 的 中 西 医 研 究 进 展 及 治 疗 进
气机失调为标,脾肾阳虚为本 [6].
目前诊断IBS 的 黄 金 标 准.IBS 患 者 的 治 疗 需 要 多 系
肾阳受损.所以该病 以 湿 为 中 心,肝 气 郁 结 贯 穿 始 终;
行总结.
1
3 辨 证 论 治 IBS 的 中 医 辨 证 分 型 没 有 统 一 的 标
肝郁脾虚型IBS 以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急躁易怒、
理论出发,结合脑G肠轴治疗该病,须通过调理五脏促进
两胁胀满、纳 差、神 倦 乏 力 为 主 要 症 状,以 舒 肝 健 脾 为
致的经筋 损 伤 会 影 响 衔 接 的 相 关 脏 腑,进 而 出 现 IBS
下艰难、胸胁或少腹胀 满 刺 痛、嗳 气 呃 逆、食 少、失 眠 多
中肝郁脾虚是主要病 机,肝 肾 阳 虚、虚 实 夹 杂 是 疾 病 绵
延不愈的重要因素
[
5]
气虚弱;受到 精 神 因 素 刺 激,或 平 素 情 绪 抑 郁,又 可 导
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 逆 乘 脾,脾 气 不 升 则 腹 泻;若
大便积滞、数 日 一 行、粪 如 羊 屎、外 有 黏 液、少 腹 结 块、
用附子理中汤加减.
综 述 中国民间疗法
随症加 减:腹 痛 者,加 延 胡 索、香 附;腹 胀 甚 者,加
槟榔、大腹皮;抑 郁 寡 欢 者,加 合 欢 皮、玫 瑰 花;腹 痛 喜
按、畏寒便溏者,干姜加 量,另 加 肉 桂;肝 郁 化 热 兼 有 咽
【摘要】 该文通过检索、
归纳近年的文 献,对 肠 易 激 综 合 征 的 相 关 研 究 进 行 整 理 和 分 析,对 肠 易 激 综 合 征 在 中 西 医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及中医药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
CHINA MEDICAL HERALD Vol.17No.27September 2020[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18ZR1436400);上海市“医苑新星”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资助计划项目(沪卫计人事[2019]72号);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课题青年项目(20174Y0160)。
[作者简介]王嵩(1984.10-),男,硕士;研究方向:中医临床药学。
[通讯作者]李国文(1977.7-),男,博士,主任药师;研究方向:中医临床药学与中药新药研发。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表现出与排便或排便习惯改变相关的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1],影响着全球约10%的人群,在亚洲国家的发病率为5%~10%[2-3]。
目前,随着人们压力的增加及生活方式的改变,IBS 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4],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和工作状态。
现有的IBS 治疗药物存在较大的不良反应,中医药被认为是目前治疗IBS 的一种有效替代方法,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来治疗并改善IBS 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本文对目前IBS 内脏髙敏感性、肠-脑轴(gut-brain axis,GBA)互动异常、肠道菌群等发病机制,以及中医药在IBS 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行阐述。
1IBS 的发病机制1.1粪便代谢产物与内脏髙敏感性内脏髙敏感性广泛存在于IBS 患者中,是造成腹痛、腹部不适症状的重要生理病理基础。
已有研究表明[6],粪便微生物代谢产物可诱导肠嗜铬细胞释放5-羟色胺,并通过调节感觉神经元参与内脏超敏反应,肠嗜铬细胞5HT3r 信号通路在内脏超敏反应中起关键作用。
EI-Salhy 等[7]发现位于结肠中YY 肽的异常可能通过内源性NK2/NK3级联系统影响结肠内嗜铬细胞的5-羟色胺释放,导致IBS 患者肠道运动障碍和内脏超敏反应。
肠易激综合征机制及诊疗进展
1.2结肠运动
正常下结肠的运动形式有混合运动(袋状往返运动 和推进运动(蠕动和集团运动)
1.IBS-腹泻型乙状结肠内压力降低,各段结肠推进 性蠕动增强,以乙状结肠处明显,同时伴有腹痛。
2.IBS-便秘型乙状结肠内增高,其结肠袋状收缩增 加,只是便秘型患者多表现为痉挛性收缩和腹胀。
• 无肠功能紊乱的295例痢疾+ 肠炎患者(235例为 细菌性痢疾)及(243例未曾患过痢疾+ 肠炎的配 偶或兄弟姐妹(对照组)进行随访。
结果如下:
肠道功能紊乱 发生率
IBS发生率
末端回肠、直肠
与乙状结肠交界
处肠黏膜内白细 胞介素IL-1α、IL1β 表达
痢疾/肠炎 22.4%
患者
7.4%
对照组 10.2%
•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 饮食治疗:健康、平衡的饮食有助于减轻IBS患者的 胃肠功能紊乱症状。患者应避免:1、过度饮食2、大 量饮酒3、咖啡因4、高脂饮食5、某些具有“产气” 作用的蔬菜、豆类等6、精加工食粮和人工食品(便 秘者)7、不耐受的食物(应个体不同而异)。
• 药物治疗: 1.解痉剂:抗胆碱能药:阿托品、东莨菪碱 钙通道拮抗剂:匹维溴铵、奥替溴铵 2.止泻药:蒙脱石散,洛哌丁胺,复方地芬诺酯
3.导泻药:容积性泻药:甲基纤维素 渗透性倾泻剂:聚乙二醇、乳果糖、山梨
醇
4.肠道动力调节药:5-HT3受体拮抗剂:阿洛司琼
5.益生菌:培菲康、蜡样芽胞杆菌
6.抗抑郁药、中医药物治疗
• 心理和行为疗法 心理治疗 认知治疗 催眠疗法 生物反馈等
• IBS治疗流程 •
便秘为主要症状
腹泻为主要症状
中医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肠易激综合征(IBS)属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是胃肠道最常见和最典型的功能性疾病,临床症状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及大便性状异常等,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且症状每因忧虑、恼怒或精神紧张而加重,但缺乏形态学和实验学的依据;根据罗马Ⅲ标准,IBS可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及未定型(IBS-U)[1]。
现将近年来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及中西医诊治研究综述如下。
1中药内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学“便秘”、“气秘”、“腹痛”等范畴,与“郁证”也有一定联系。
目前临床上各医家对其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尽相同,李华燕等[2]认为IBS-C的发病主要与肝、脾、胃、大肠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其中尤以肝与大肠为主,即肝气不调、大肠传导失司为主要病机。
陈彤君等[3]通过临床实践认为:肝属木,为刚脏,主疏泄,体阴而用阳;脾属土,主运化,肝气郁结,克伤脾胃,而致脾胃虚弱,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气机阻滞,大肠之气不得肝之疏泄,又不得脾之运化,则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大便秘结;若久病致肝气虚损,疏泄不及,推动无力,大便亦结而不下。
而张静华[4]则认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病因主要为忧愁思虑、情志不畅;病机为肝气郁结、肝脾不和、气机郁滞,不能宣达,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病位在大肠,与肝脾有关。
云雅卿等[5]研究认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与肾的关系较为密切,认为肝肾阴虚,肠燥热结是便秘型的核心病机,临床所观察病例多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虚秘为主,便秘型虽有肠道腑实之标实,但究其病因大多因虚而致,或因津血枯燥,肠道失润,无水行舟或因气虚无力,大肠传导失司,推动乏力所致。
因各医家对IBS-C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各不相同,所运用的治法与方药也随之不同。
廖静等[6]认为肝郁气滞是IBS-C根本;肝气不调、大肠传导失司为其主要病机,以疏肝解郁、行气导滞、润肠通便为治法,方用四逆散合六磨汤随证加减治疗,如见粪如羊屎,外裹粘液,少腹结块,按之胀痛,舌质红,少津苔黄或黄燥苔,脉细数,加生大黄15g、决明子20g、生地15g;如见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加玄参20g、生地15g、麦冬10g;如腹痛较重,加延胡索10g,倍白芍;烦躁不安、失眠多梦者加远志15g、夜交藤10g,并改柴胡10g 为15g,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根据不同证型给予相应方剂治疗。
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达97%。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肯定。
【关键词】结肠疾病功能性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ne,IB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为人类患病率最高的一种全球性疾病。
目前认为它是一种消化系统的功能性疾患,对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
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大便异常,多伴有非结肠源性症状和胃肠外症状,症状出现或加重多与精神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
西医采用精神、生活、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制剂、抗过敏制剂、通便药、解痉药等都有一定作用,但各种药物只能暂时缓解症状,而非特异性治疗剂,且有部分患者效果不明显。
我院自2008年对收治的58例IBS患者,随机分组,分别给予西医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疗效及症状改善程度和副反应发生率。
1 对象与方法1.1病例选择年龄18~70岁,主诉在过去12个月内至少累计有12周腹痛或腹部不适,并伴有下列3项中2项:①腹痛或腹部不适在排便后缓解;②腹痛或腹部不适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③腹痛或腹部不适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
常规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1.2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心理、饮食、生活作息指导。
对照组主要采用西医治疗,包括得舒特等解痉剂,洛哌丁胺等止泻剂及肠道益生菌等。
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依据各自证型,给予中药治疗。
1.3疗效标准参照解放军总后勤部编《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拟定,显效:全部症状消失,肠道功能正常,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有效:症状明显好转,腹痛或腹部不适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粪便性状接近正常或便秘明显减轻;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或停药后时有复发,或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见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易激综合征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周福生(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所广州510405)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粪便性状异常(稀便、黏液便/便秘)等临床表现的症候群,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无器质性疾病(形态学、细菌学及生化代谢指标等异常)的证据[1]。
其发病率相当高,据流行病学调查,世界范围内普通人群中有典型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患者高达9%-23%[2],但仅约1/4的病人就诊,男女之比约为1/2,患者以20-40岁(平均年龄33岁)的青壮年居多。
国内潘国宗教授报告:北京符合Manning标准IBS检出率为7.01%;符合罗马Ⅰ标准IBS检出率为0.82%,男女比为1:1.15,多见于18—30岁[3]。
广州、武汉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两地IBS患病率分别为5.6%、10.7%[4][5]。
IBS呈良性经过,虽不威胁患者的生命,但却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劳动力降低,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据研究,美国每位IBS患者每年的直接和间接花费达到4527美元[6]。
因此关于IBS的研究是当前医学研究中的热点,越来越多的胃肠病专家、临床学家及药理学家投入到IBS的研究中来。
本文将近年来有关IBS 诊断及治疗方面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诊断由于IBS缺乏形态学、生化异常改变,尚未发现明确的病理生理改变,目前IBS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及排除器质性疾病进行诊断,仍无严格、实用、敏感性及特异性强的诊断标准。
自1946年提出IBS这一病名以来,先后出现过Manning标准、Kruis标准、Drossman标准、罗马标准,以及最近的罗马Ⅱ标准。
国内曾于1986年制订了我国的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去年又在罗马Ⅱ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IBS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的共识意见。
该共识既能指导我国的临床实践,又可与国际接轨,对我国IBS临床诊治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7]。
1.1诊断标准1.1.1 Manning标准(1978)·排便后腹痛缓解·腹痛时伴有大便次数增多·腹痛时伴有稀便·明显腹胀·粘液便·排便不尽感以上症状出现越多,越支持IBS诊断1.1.2、罗马Ⅰ标准(1992)下列症状持续或间歇发作至少3个月·腹痛或腹部不适排便后缓解·腹痛伴或(和)大便次数改变·腹痛伴或(和)大便形状改变至少在病程的25%的时间内有下列两种以上的异常·大便次数改变·大便性状异常(干结、稀便或水样便)·排便过程异常(排便困难、便即或便不尽感)·黏液便·腹部胀气或腹胀感1.1.3、罗马Ⅱ标准(1999)在过去12个月中,腹部不适和疼痛的时间等于或超过3个月,且具备下列3项中的2项:(1)排便能使其缓解(2)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3)伴有与排便一致的改变以下症状并非必须,但病人具备越多的症状,确诊IBS的证据越大:·排便频率的异常(>3次/d或<3次/w)·排便性状异常(粪便结块、硬结或稀软水样便)·排便发生通过异常(紧张、急迫或有排便不尽的感觉)·排便中有黏液·胃胀气或腹部膨隆1.1.4、1986年全国慢性腹泻学术讨论会制定IBS科研病例选择标准(中国)(1)以腹痛、腹胀、腹泻及便秘等为主诉,伴有全身性神经官能症状(2)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系统检查未发现腹部压痛(3)多次粪便常规及培养(至少三次)均阳性,粪潜血实验阴性(4)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若征象(5)纤维结肠镜示部分患者运动亢进,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6)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7)无痢疾,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史,实验性治疗无效1.1.5、IBS亚型分型标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共识意见》)分型依据的症状:(1)每周排便<3次;(2)每天排便>3次;(3)粪便块状或硬便;(4)稀烂便或水样便;(5)排便费力;(6)排便急迫感。
腹泻为主型:符合IBS诊断并且符合以上分型依据症状的(2)、(4)、(6)项中的1项或以上,而无(1)、(3)、(5)项;或有(2)、(4)、(6)项中的2项或以上,可伴有(1)、(5)项中的1项但无(3)项者可诊断为以腹泻型为主型IBS。
便秘为主型:符合IBS诊断并且符合以上分型依据症状的(1)、(3)、(5)项中的1项或以上,而无(2)、(4)、(6)项;或有(1)、(3)、(5项中的2项或以上,可伴有(2)、(4)、(6)项中的1项可诊断为以便秘型为主型IBS。
腹泻便秘交替型:上述症状交替出现。
1.2 各诊断标准的评价M anning标准的出现使建立在以症状为基础的IBS诊断方法成为可能。
Manning标准以4个核心症状和2个参考症状为诊断要点,可很好的鉴别IBS与器质性疾病,但有研究显示其不能有效鉴别炎症性肠病[8]。
同时Manning标准中不包括便秘症状,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罗马Ⅰ标准以Manning标准为基础,但罗马Ⅰ标准比Manning标准更严格,对便秘症状给予了关注,且强调IBS症状的持续性及复发性(至少3个月),是目前所用标准中最严格的一个标准[9]。
相对于罗马Ⅰ标准,罗马Ⅱ标准对时间的持续性要求更为宽松,且将IBS进一步分为腹泻及便秘型,值得推广,也是目前临床及科研中最常用的诊断标准。
该诊断标准体现了如下几个重要原则:诊断应建立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IBS属肠道功能性疾病;强调腹痛或腹部不适与排便的关系,体现IBS作为一个特定的症候群有别于其他肠道功能性疾病(如功能性腹泻、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痛等)。
1.3 客观诊断的探索以症状为基础的诊断,不可避免的存在人为因素的影响,因为对病情持续时间的把握,对症状的理解及叙述均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
随着对IBS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过程研究的深入,人们正试图从一些客观指标上来探索IBS的诊断。
近来有人提出,直肠疼痛阈值下降是IBS的生物学指标,建议用直肠压力测定试验作为IBS确诊和与其他原因腹痛鉴别的手段,但并未得到一致采纳[10]。
国内徐启旺等[11]根据IBS肠道粘膜细胞功能的变化,建立了肠易激综合征细胞功能实验室诊断指标,但其实用性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王军等回顾性分析了100例符合罗马诊断标准的IBS病人所做的实验室检查,认为IBS最优诊断方案中的检查方法应包括钡灌肠或结肠镜检查、结肠运输实验、排粪造影、乳糖呼氢实验、消化道动力检查及重复性直乙状结肠内气囊耐受实验[12]。
2、中医学对IBS认识及治疗中医学没有肠易激综合征病名,根据临床证候,可归属于腹痛、泄泻、便秘、郁证等病证范畴。
2.1病因病机(见下图):病因主要有情志失调、外邪内侵、素体虚弱、饮食不节等几个方面,其病位在大肠,发病主要与肝胆的疏泄、脾胃的运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心主神志及肾的温熙、主司二便功能失调有关。
情志因素及心主神志的功能在IBS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近代医家的重视[13]。
具体见下图:素体阴虚肠燥津枯胃肠失濡化火伤阴情志失调肝郁气滞肝脾不和2.2辨证分型中医辨证分型目前尚不统一。
少则2型,多则8型均有报道。
以4或5型最常见。
肝脾不调或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脾肾阳虚、寒热夹杂、肝胃阴虚报道较多。
我们通过统计近五国内主要医学期刊有关文献70余篇,结果显示IBS证型以肝郁脾虚、脾胃虚弱、湿热内蕴及肝胃阴虚四型为主,其中肝郁脾虚占40%[14]。
2.3 中医治疗中医对IBS有较好的疗效,其疗效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们的重视。
目前治疗以辨证治疗为主,疏肝健脾、理气温肾法最为常用。
其次为清热、化湿、祛瘀、活血、滋阴、润肠。
常用方剂有:痛泻要方、半夏泻心汤、干草泻心汤、六磨汤、柴胡疏肝饮、藿朴夏苓汤、平胃散、枳术丸、三黄汤、连理汤、香连丸、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参苓白术散、升阳益胃汤、当归四逆散、少腹逐瘀汤、乌梅丸、真武汤、理中丸、附子温胆汤、一贯煎、增液汤、润肠丸、麻子仁丸等。
我们根据IBS患者常伴有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心神不宁的表现,采用疏肝健脾、宁心安神的方法治疗IBS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提高其生存质量,总有效率达90%[15]。
此外精神疗法、饮食疗法、中西药合用、综合疗法、针灸疗法、按摩疗法、中西药穴位注射、电刺激、内服、灌肠、外敷等亦可结合使用。
汪氏等用白术、白芍、蛇床子、延胡索各2份,黄连、淫羊藿各1份,研成细末,加矾土敷脐治疗IBS17例,总有效率达94%[16]。
3、现代医学治疗目前尚无一种药物或单一疗法对IBS完全有效,目前认为应采取个体化治疗原则及综合性治疗措施。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3.1、饮食治疗:IBS的发病与饮食有关,其腹痛及大便异常多于餐后发作。
因此注意饮食亦是治疗IBS的重要环节。
尚无一种特有的食谱及摄食规律适合于所有的患者。
饮食疗法的原则是减少对消化道的不良剌激,避免食物过敏反应和少摄入能在消化道内产气的食品。
应避免过分辛辣、甘、酸、凉、粗糙等剌激的食品和水果,多食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品。
对便秘型IBS应多吃含纤维素较高的食物。
而腹胀明显病人则应避免吃含纤维素较高的食物,因为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含纤维素较高的食物易产生较多气体而加重腹胀。
高脂、高糖饮食均易诱发IBS,IBS病人因此应尽量避免食用高脂、高糖饮食。
对有过敏史者,应避免摄入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
3.2、心理和行为治疗:包括建立互信的医患关系及合理、规律的生活方式;介绍IBS病理生理学科普知识;使病人正确认识所患疾病的良性本质;树立治疗信心及认知、催眠术及生物反馈等疗法。
由于IBS是一种心身疾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心理及行为治疗非常有意义,已有报道认知、催眠等疗法能明显改善IBS的临床症状,同时使IBS的内脏高敏感性及结肠动力紊乱等病理状态得到改善[17]。
李氏等用认识领悟疗法治疗IBS43例,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18]。
3.3、药物治疗:已有多类药物用于治疗IBS,但多由于作用靶点单一,疗效均不十分理想。
3.3.1微生态疗法:已有报道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的失调,运用本类药物可以控制患者腹泻、腹胀等症状,目前临床采用双歧杆菌制剂或乳酸杆菌制剂。
给予乳糜生0.5g /次,3次/日,口服,疗程为10-14天[19]。
3.3.2止痛剂:有抗胆碱能药(美贝维林)、钙拮抗剂(硝苯吡啶)两类,抗胆碱能药主要用于腹痛、餐后腹痛的治疗。
少数腹泻患者也可能有一定的效果。
但对便秘为主的患者、精神因素明显者及某些女性患者,疗效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