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案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工业革命的主要阶段和影响。
2. 掌握工厂制度的基本观点和特点。
3. 理解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对摩登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工业革命的主要阶段和工厂制度的基本观点。
2. 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对摩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的图片、图表和相关资料。
2. 收集有关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的视频和案例,以便在教室上展示。
3. 制作有关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的互动游戏,以便让学生在教室上参与互动。
4. 准备教室讨论所需的引导性问题,以便在教室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并引出本课主题。
2. 讲授新课:(1)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通过讲解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必然性。
(2)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介绍蒸汽机、火车、轮船、机器制造等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并让学生了解这些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3)工厂制度的出现:讲解工厂制度的特点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带来的问题,如环境污染、工人待遇低下等,并让学生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以及如何评判工业革命。
4. 分享与交流:让各小组分享讨论效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评判工业革命。
5.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小论文,总结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以及如何看待摩登工业的发展。
6. 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工业革命的书籍和文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7.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工业遗址或博物馆,让学生亲身感受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工业革命对工厂制度的影响。
2. 掌握工厂制度下生产方式的特点。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教案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一、概述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工厂制度的兴起和发展,这一制度促进了机器生产和大规模生产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本课将围绕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展开探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二、课程内容1. 工业革命的背景a. 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b. 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c. 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发展情况2. 工业革命的特点a. 机器生产的兴起b. 劳动力的社会化c. 市场经济的兴起3. 工厂制度的兴起a. 工厂制度的定义和特点b. 工厂制度对生产方式的影响c. 工厂制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4. 工业革命的影响a. 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b. 对城乡经济结构的变革c. 对社会阶层和阶级关系的重塑三、教学目标1. 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和特点,掌握工业革命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 了解工厂制度的兴起和发展,认识工厂制度对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 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深远影响,形成对工业革命的全面认识。
四、教学重点1. 工业革命的背景和特点2. 工厂制度的兴起和发展3. 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影响五、教学难点1. 理解工业革命时代背景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2. 分析工厂制度对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六、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2. 讨论交流3. 视听资料欣赏4. 问题解析七、教学过程1. 探究工业革命的背景和特点,介绍工业革命的定义和时代背景,结合具体案例讲解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发展情况。
2. 讲解工厂制度的兴起和发展,介绍工厂制度的定义、特点以及对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 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影响,引导学生反思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4.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要求学生就工业革命的影响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5. 展示相关视听资料,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了解工业革命的具体情况和影响。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教学设计
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之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一、教学理念本课是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中第2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程标准: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革命性意义。
工业革命推动了技术进步,改变了人们的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
大机器生产推动了纺织、冶金、煤炭、机械制造、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还催生了工厂制度。
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激发了生产组织和管理制度的变革,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的基本确立,促使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还深刻的改变了国际格局。
近代先进中国人创建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对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课标,本课设计从学生熟悉的工业革命史实入手,围绕学生了解但理解不深刻的“工厂制度”,多方位、多角度解读什么是工厂制度?为什么要建立工厂制度?它产生了哪些良性和负面影响,因势利导,层层关联,将教材中所述的工业革命对社会影响的知识有机窜连起来。
大量使用生动的、引人深思的史料(包括文字、图片、漫画、表格、文学著作等等),构建知识内在逻辑,使得教材零散知识能够有机形成一个整体。
运用唯物史观,深入探讨工业革命的影响,落实历史解释,培养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时间线索阐释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人类生产工具的发展和进步,从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本课第一子目详细介绍了工业革命中机器额使用推动了工厂制度的建立,及工业革命在中国的发展演变。
第二子目详细介绍了工业革命对生活方式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工业革命和洋务运动高一已经学过,相关基本内容比较熟悉。
初中这两块知识也是教学重点,史实有一定基础,很多常用史料也非常熟悉。
但是认识可能都停留在浅层次的知识记忆,内在逻辑和知识的理解仍需要老师进一步帮助。
因此,本节课老师重点是帮助学生落实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以及梳理相关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2022-2023学年统编版 选必2 第二单元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教案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机器大生产兴起的原因,探究现代工厂制度的特点。
2.把握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之间的内在关联,认识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
3.分析工厂制度在中国的发展,认识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出现了哪些进步?2.工业革命带来的工厂制度及机器大生产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课前准备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一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教师活动】资产阶级如何在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出这种巨大的生产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新课讲授】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教师活动】讲述工业革命的概念,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一)工厂【教师活动】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以工厂代替工场,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工厂是如何产生的?【学生活动】(1)工业革命前,英国的手工工场由分散向集中发展,逐步实现了生产过程专业化。
(2)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大批产业工人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
(3)工业革命期间,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工厂制度随即形成。
【教师活动】工厂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它的出现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活动】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以工厂代替工场,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新知识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给出几个讨论题目,如:“工业革命带来了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工厂制度对工人生活的影响”“如何看待工业革命中的科技创新?”等。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组讨论,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在案例背景中,我们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切入点,介绍工业革命的发生背景。18世纪中叶,英国完成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技术上的变革,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奠定了基础。首先,政治上,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其次,经济上,英国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资本积累。最后,技术上,英国科学家和工匠们进行了一系列发明创新,如哈格里夫斯的珍妮机、瓦特的蒸汽机等,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工业革命为什么会首先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带来了哪些重要发明和创新?”“工厂制度的建立对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有何影响?”等。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问题的解答,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四)反思与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首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自己对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理解和认识。其次,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我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反思与评价,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培养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一)情景创设
1.以阿克莱特的创业故事为切入点,通过讲述他在工业革命中的艰辛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展示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和影像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
3.设计一系列与工业革命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创设小组讨论情境,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d.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3.小组汇报:鼓励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关键知识点。
2.学生归纳:让学生主动归纳工业革命的影响,认识工业化进程中的得与失。
3.课堂笔记:提醒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1.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工业革命吗?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2.教师讲述:工业革命是指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技术革新和生产方式变革。它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工业化时代。
3.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相关知识点。
2.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3.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鼓励他们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工业革命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工业革命背后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及其相互作用是本章节的重点,特别是蒸汽机、纺织机械等关键发明的应用对工厂制度的推动作用。
2.分析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的深远意义,是本章节的难点。
3.掌握工厂制度的本质特征,理解其在现代生产方式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影响劳动者的生活状况,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1.工业革命是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相互作用的产物,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核心,其特征和影响贯穿于现代生产方式的各个方面。
3.学生要关注工业革命对环境、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理解,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认知方面: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熟,能够理解工业革命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但部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掌握不够扎实,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引导。
2.思维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进行分析和评价。然而,部分学生在论证表达和历史观点阐述方面存在不足,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4.对于优秀作业,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工业革命的定义、背景、时间范围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2.学习并识记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创新,如蒸汽机、纺织机械等,以及这些发明和创新对工厂制度产生的影响。
3.掌握工厂制度的基本特征,包括规模化生产、分工合作、劳动纪律等,并了解其对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影响。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4.开展实地考察或模拟工厂体验活动,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工厂制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历史、探究历史的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革命的起源、发展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掌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家,以及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2.掌握工厂制度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了解工厂制度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启示。
3.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历史意义,认识生产关系变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总结归纳
1.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2.学生总结:鼓励学生自主总结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总结评价:对学生的总结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总结深度和广度。
(五)作业小结
1.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讨论话题:分组讨论工业革命给世界各国带来的影响,以及工厂制度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启示。
2.讨论形式: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3.讨论指导:引导学生关注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背后的社会问题,如技术进步、生产关系变革等。
4.讨论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作业要求:明确作业的完成标准和时间,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3.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观点独到性。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1.工业革命的背景:人口增长、市场需求、科技进步、资本积累等。
2.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纺织业、矿业、交通运输业、农业等领域的变革。
3.重要发明:珍妮机、蒸汽机、火车、轮船、电报等。
(二)工厂制度的产生与影响
1.工厂制度的产生背景:生产规模的扩大、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
2.设计一份关于工业革命时期重要发明的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涵盖发明名称、发明人、发明过程、影响等方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
3.分组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一个与工业革命相关的主题,如“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阶层的影响”、“工业革命与我国近代工业的发展”等,进行深入探讨,最后形成小组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二)能力培养:观察学生在讨论、实践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在历史思维、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表现、课后反馈、学期总结等途径,了解学生对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认识,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世界历史的基本脉络,对工业革命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深入内涵、影响及工厂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尚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5.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工厂,了解现代工业生产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工业革命的成果,增强实践能力。
6.情感教育:结合教学内容,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7.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1.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基本认知:大部分学生对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国家有所了解,但对于工业革命背后的经济社会原因、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等方面掌握不足。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1.让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2.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关爱,认识到工人阶级在工业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平等、尊重的价值观。
3.通过学习工业革命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实践的时代品质。
3.分组进行课题研究,每组选择一个国家,探讨该国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变革过程及其特点。要求学生制作PPT,并进行课堂分享。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表达能力和历史研究素养。
4.阅读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结合课本内容,分析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影响。请学生撰写一篇读后感,字数在500字左右。此作业旨在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他们的历史感悟。
4.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资源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具备分析、思考、表达等综合能力,为培养具有历史素养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在先前的学习中,已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基本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由于工业革命涉及众多发明创新、历史事件及社会变革,学生在把握整体知识结构、理解历史事件内在联系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例如:展示蒸汽机、纺织机械等发明创新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些技术对工业生产的革命性影响。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研究工业革命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历史观念。
-例如: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一个国家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变革过程,最后进行汇报和讨论。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2)
1.请学生结合本课所学内容,选取一个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创新,分析其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并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对现代社会制度、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影响,整理成一份小组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背景、影响、具体表现等方面,字数不限。
2.合作探究,深入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针对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课堂提问,引导思考: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发展线索,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培养责任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如工业革命时期的劳动者权益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教师设计一份关于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知识检测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邀请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工业发展,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工业领域,了解其发展状况、技术创新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5.学生课后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文献,了解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在各国的发展状况,比较各国工业革命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比较分析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工业革命的定义、背景和发展过程,重点讲解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创新成果,如蒸汽机、纺织机械、铁路交通等。
2.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工业革命如何推动社会生产力、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等方面的变革。
3.介绍工厂制度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对现代社会制度、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工厂制度对劳动者权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方式、劳动条件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工厂制度的形成。
4.加强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课堂氛围。
-设计小组讨论话题,如:“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如何影响工厂制度的形成?”等,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分享信息,共同探讨问题。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在18世纪末期的英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等,让学生在探讨问题中深入理解工业革命的本质。
2.运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英国工业革命案例,对比分析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
-通过对比英国工业革命与其他国家的工业发展,让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的全球性影响,以及各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差异。
-蒸汽机的发明,使得工厂生产摆脱了水力和风力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为工厂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纺织机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促使手工业者向工厂工人转变,促进了工厂制度的形成。
3.再次,讲解工厂制度的基本特点,如生产组织形式、劳动分工、工资制度等,分析其在生产、劳动、管理等环节的优势与不足。
-工厂制度的优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城市化进程等。
3.深入剖析工厂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在生产、劳动、管理等环节的优势与不足。
4.理解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变革,分析这些变革对现代社会结构的影响。
5.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进行客观评价。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的起因、发展及其影响,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
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总结:“这张照片展示的是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生产场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了解这个时期如何改变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3.教师引导: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要总结工业革命的基本情况,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了解这个时期如何改变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教师讲解工业革命的发生背景、主要过程、重要发明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重点阐述工厂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对劳动力、生产组织、社会生活的影响。
2.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线性思维,容易忽略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
3.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可能对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影响存在片面认识,如过分强调其负面影响,忽视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教师需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组织学生参观实地或观看相关影视资料,增强学生对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尊重和敬畏之情,认识到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学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
二、学情分析
在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局限于表面知识,对于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影响及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基本概念、重要发明等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需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得到提高。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讨论、小组报告、论文撰写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思考深度和价值观形成。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将涵盖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工业革命的标志、重要发明、影响等。通过问题导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2.创设情景,增强学生体验:通过播放工业革命时期的视频资料和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3.问题导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本节课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会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时间,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我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反馈,以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结合现实,提高学生兴趣:本节课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工业革命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将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通过讲述工业革命中的典型人物和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我还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科技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总之,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不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此外,问题导向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讨论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教学设计4: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目标】1.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2.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难点:全面认识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教学过程】导入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工厂制度:是一种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将工人集中到厂房里、从事机器大生产的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
1771年工厂制度产生,1785年之后后来瓦特的蒸汽机又被引入工厂,到19世纪中期,工厂制度成为西方主要的生产方式。
新课讲授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一)机器大生产——生产力的进步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二)工厂制度——生产关系的变化1、工厂制度的特点(1)工人实行倒班制,以保证机器昼夜运行。
(2)制定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对工人进行管理。
(3)生产流水线广泛应用,各部门协同劳作,进行标准化生产。
(4)原料由工厂统一分发,合理调配。
2、工厂制度的影响(1)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2)科学管理,提高效率。
(3)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
(4)更大的经济效益。
3、工厂制度引入中国(1)洋务派:19世纪中后期,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2)民族资本家:张謇、范旭东等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1、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改变生活空间——问题及应对城市人口猛增,不少小城镇发展为工业城市,但是城市人口猛增,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2、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人们的出行。
1869年苏伊士运河1863年世界第一条地铁影响:①出行方便快捷。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案【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材料,认识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现代工厂制度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结合工业革命促进社会进步、中国近代实业救国等史实,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难点:全面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方法】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完成导学案。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新课讲授: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根据下列材料,总结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出现的背景1751年,(英国伦敦)皇家学会悬赏征求“发明一架出色的能同时纺六根棉纱或麻线而只需一人照管的机器”。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英国)国家权力的推波助澜,使圈地运动在18世纪达到高潮。
经国会批准的圈地法案,1717—1727年共15件,1728—1760年共226件,1761—1769年达1482件……圈地运动使英国农村土地高度集中,同时造成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设计思路以“文明的转换”为题目设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将两个子目重构为三个部分:生产方式的转换,救国思想的转换,生活方式的转换,厘清教学思路,认识到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与纵向进步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或网络调查参与到课堂中,理解到生产力引发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重大意义。
教学背景分析(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单元主题为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共三课,分别从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间维度纵向呈现人类历史上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及其对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乃至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每一课内部又从中外两个维度横向对比呈现,体现多元一体性。
,上接第四课,下承第五课,是生产方式变革知识体系重要的一环。
本课讲述了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而要求学生理解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本课具有以下特点:时间跨度大,承上启下,立意深刻,概念比较多,对学生认识层面要求比较高。
(二)学生情况分析经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对工业革命均有一定了解。
学生对从生产方式角度认识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的概念与影响有一定的兴趣。
通过教师创设情境、问题引导等,学生可以理解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学生对工厂制度的特点和影响还缺乏了解,需要教师引导。
思维水平需要有所提高,思维深度有所扩展,具备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能。
教学目标1.总体目标: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2.通过整理时间轴,理解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并认识世界历史横向与纵向发展的关系;辩证认识工业革命的双重影响。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3.通过学生展示调查报告,认识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工厂制度的特点与影响,生产方式的变革。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通过学生实际调查家乡企业与生活变化,以及范旭东等爱国人士的学习,明白科技的重要性,增强对家乡和国家的认同感。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五)总结归纳
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我国在工业革命时期的状况,了解我国工业化的起步及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资料搜集、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运用历史地图、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史料解读和分析能力。
3.设计课堂活动,如辩论、角色扮演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工业革命的发生背景、过程、重要发明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工厂制度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2.难点:分析工业革命背后的经济、政治、科技等多元因素相互作用;理解工厂制度对劳动者权益、社会阶层变化的影响;评价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设想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革命的发生背景、主要过程及其影响,掌握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和创新,如纺织机、蒸汽机、铁路交通等。
2.理解工厂制度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掌握工厂制度对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的影响。
3.掌握工业革命时期的主要企业家的创业历程和贡献,学会分析企业家精神对工业革命的作用。
1.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针对学生对历史事件关联性认识不足的问题,注重梳理历史线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4.针对学生分析问题时容易陷入表面现象的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目标与素养1.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1)通过分析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的特点,认识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2)通过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道路,认识中国的民族工业不同于西方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家国情怀的素养。
2.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1)通过工业革命后城市化的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和人口结构,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2)通过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认识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相对落后,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
(3)通过了解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城市化的特点,认识我国城市化建设中重点解决的问题,培养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素养。
(4)通过分析近代中外交通状况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现代交通对人们日常生活、国际贸易和交流的影响,培养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5)通过分析近代发达国家城乡差距不明显和我国的城乡发展差别,认识我国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6)通过分析工业革命对人们时间观念和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认识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培养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7)通过分析工业革命给产业工人带来的消极影响,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生活状况和近代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情境与问题1.学习“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通过资料图片、图表数据、历史文献资料、学者研究成果等内容的呈现,了解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对社会生产的推动作用。
2.学习“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通过图片影像资料、政府官方统计、新闻媒体报道、学者研究成果等内容的呈现,了解城市化、现代交通、现代教育等方面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史料文献交流、资料展示、专题研讨等方式,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案
一、背景介绍
18世纪末期,英国开始了一场极为重要的变革:工业革命。
这
一变革的核心是机器制造、煤矿和纺织业等领域的进步和技术的
创新,使得英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业化加速了
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有力促进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形成。
工业革命也促成了工厂制度,符合时代要求的工厂制度成为推
动生产制造的一大动力。
在工厂制度下,工人集中在同一地点,
由一层管理层管理,生产的效率明显提高,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
文明的发展。
以此为背景,教育者可以针对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对教案进行
安排和设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历史和制度。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工业革命的定义、概念和背景。
2. 掌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新技术和新工具,以及这些新技术
和新工具对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3. 了解工厂制度的发展和特点,掌握工厂制度的定义、概念和
历史演进。
4. 阐明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对现代社会生产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并能够阐述其不同的影响表述。
三、教学内容
1. 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
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18世纪末英国社会的背景和经济环境,
包括它的制度和政治环境。
教师应让学生了解18世纪末英国的基
础设施和产业结构,以及该国的人口、财政和资源状况,以便更
好地理解工业革命形成的历史背景。
2. 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它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
教师应引导学生加深对工业革命如何推动商业革命和公司管理的理解,以及机器制造、煤矿和纺织业等领域的技术进步,以便更好地理解18世纪末工业革命时期对英国社会施加的影响。
3. 工厂制度的特点和发展
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工厂制度的特点和发展,以及它如何促进了生产和技术创新。
教师应引导学生探讨工厂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改变和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对劳动力市场和工人阶级的形成产生的消极和积极影响。
4. 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师应让学生分享并讨论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例如它们如何推动技术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以及生活、人口和文化的变迁。
四、教学方式
1. 课堂讲授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就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的相关知识进行授课,并提供课程策略,例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游戏激励等,来强
化学生的深入理解和学习。
2. 小组讨论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共同探究,分享对工业
革命和工厂制度的了解和感受,并对特定的问题或话题进行深入
讨论。
3. 批判性思维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力,针对工业革
命和工厂制度的不同方面、发展历程和影响来展开思辨,从而增
强学生的思维深度和理解。
五、总结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安排,应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的相关历史和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流程和影响,以及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进一步发展本教案,相应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以便更全面地推进学生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