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汇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汇编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汇编)

类型:免费资源加入时间:2006年4月22日20:52

--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潜能开发理论:脑科学研究证实。每个人都是富有潜能的创造者,中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智力、开发学生潜能的最佳时期,只要教育恰当,引导得法,完全有可能把青少年头脑中蕴藏的智慧潜能进一步开发出来。

2、合作学习理论:教育社会学认为,同辈团体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的现实因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要使学生小集体成为认识的主体来发挥作用。

3、主体性学习理论:马克思认为,人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对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地认识客观事实,并在这一过程中改进发展和完善人本身。

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培养其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教师教学的对象-学生,他们有着好动、好奇、好胜、喜异、爱新等心理特征。对此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又是发展变化的,但每个人都有获得优势的需要。并且通过满足人们的优势需要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可见,学习合作小组成员按档次比例优化组合,开放设疑,质疑、释疑等参与活动的空间等。均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并满足自己在不同时候的优势需要。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也提出了"期望理论"。这一理论可用公式表示为: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其中,"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效价"是指被激励对象目标价值看得多大。"期望值"是指导致某种结果或满足某种需要的概率。这个理论说明:一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激起的动机就越强烈,焕发的内部力量也就越大。可见教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同时提高效值和期望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旦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就会有效

地提高学生的效值和期望值。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共同探求知识奥秘的动力。

2、教育学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讨论,师生共同探究赞等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协作,能力和思考表达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盛群力马兰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西方国家研究中一般称Cooperative Learning 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前苏联季亚琴科称"集体教学"),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以来,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主流性教改策略。国内外一些理论工作者都曾十分关注为什么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会发挥知情一体化培育作用,用什么样的理论观点来阐释或者从经验中加以概括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运作机理。鉴于近一二年来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策略进一步受到教育理论工作者尤其是广大一线教师的青睐,本文从五种取向十个方面对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作一简要分析。

一、着眼于情意陶冶取向

1.内在动机激发论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内在动机论将学习动机看成是学生承诺为达成学习目标作出努力,亦即怎样推动每个学生作出最大的努力。这一理论的倡导者们(如约翰逊兄弟等人)认为,学习动机是借助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其本质体现了一种人际互动,建立起积极的彼此依赖关系。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课堂学习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机制。这种"利益共同体"可以通过合作性的目标结构、学习任务分工、学习资源共享、角色分配与轮换、责任到人与集体奖励等方式实现。例如,合作性的目标结构的提出就基于这样一种设想:个人成功与小组成功要捆绑在一起。因此,一方面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在提升自己,另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也有利于他人。另外,运用学习任务分工,也使得小组成员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对小组的贡献是别人所不可替代的。还有,像集体奖励,实际上也保证了小组的成功不是基于一两个人的努力,而是依赖大家同心协力去争取。而在传统的小组学习中,则往往依据小组中个人的最高分进行班内或组间排名,这显然会极大地挫伤了学习能力差的同学的积极性。

总之,内在动机激发论认为,应积极创设一种每个人对达成集体目标付出努力的公开承诺的情境,这种情境会最终导致了学生在小组内牢牢地树立"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同意识。

2.交往需要满足论

需要满足论的倡导者(如格拉塞等人)认为,怎样才会学有成效、学业达标呢?首先得有学习的意愿。问题是学习意愿从哪里来?交往需要满足论者认为,学习的意愿来自于基本需要的满足。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重要场所。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到学校里来,只是背着一只大口袋来填装知识食粮的。学生到学校里来学习和生活,都在寻找种种方式满足自己与人交往与合作、友谊、自尊(影响别人的力量)等需要。可以说,这些需要的满足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喜爱程度、努力程度和达标程度。只有创设良好的条件满足而不是千方百计压制学生的上述需求,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有可能帮助他们取只得学业成功。许多学生正是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认可、接纳,也不能表现出对别人的影响力,才转向课外活动、校外小团体等,以寻求满足自己需要的机会。因此,在合作小组中开展互助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与合作,彼此尊重,共享成功的快乐,这是满足学生基本需要的有效途径。

二、着眼于认知发展取向

3.认知发展促进论

认知发展促进论的倡导者(如维果茨基、皮亚杰等)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同伴相互作用得以促进的。维果茨基曾指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是两次登台的: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即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是借助人们的交往实现由外而内的内化过程。

在"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中,维果茨基强调了它是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或能力较强的同伴的合作中所体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所以,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中,同样也体现在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之中。通过小组内部的争论、磋商、讨论、协调等方式,小组达成某个问题的共同意见与解决办法,这是心理发展的社会关系渊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