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理论介绍
如何开展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如何开展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一、引言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合作学习的理论支持1. 合作学习的定义及原理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协商、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任务的过程。
其核心原理是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构建知识、解决问题,并通过共同努力达到个体和集体的学习目标。
2.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合作学习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是社会构建主义理论。
社会构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过程,个体能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来共同构建知识。
合作学习还借鉴了认知心理学中的协作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互动。
三、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1.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5名学生组成,每个小组内的学生互相帮助、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设立小组比赛、小组展示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合作动力。
2. 角色分工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引入角色分工,比如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
每个角色有明确的任务和责任,促使学生在合作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3. 项目合作学习以项目为单位,由学生自主组织、安排和完成数学学习任务。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4. 跨年级合作学习将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年级之间相互配合、互相帮助。
高年级学生可以担任低年级学生的辅导员,提供帮助和指导,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开展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策略1. 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开展合作学习前,教师需要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明确向学生传达这个学习目标。
学生明确了目标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教育学中的合作学习理论
教育学中的合作学习理论教育学中的合作学习理论是指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来促进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和理论。
它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共同努力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合作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从合作学习的概念、原则、实施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概念合作学习是一种基于合作和互动的学习方式。
它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支持、共同探索和共享知识的过程。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参与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扮演角色等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合作学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团队合作和协作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原则1. 相互依赖原则: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依赖的关系,通过合作来共同完成任务。
学生们需要相互帮助、支持和鼓励,共同努力达到学习目标。
2. 个体责任原则: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积极参与并为团队的目标和成果负责。
3. 合作交流原则: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之间进行积极有效的交流。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互相问答、彼此解释等方式来促进思维的碰撞和知识的共享。
4. 相互教授原则: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不仅仅是接受知识,还可以通过相互教授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教授他人,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5. 组织管理原则: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起到组织和管理的作用。
教师需要制定合适的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合理分工和有效协作,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三、实施方法1. 小组合作:将学生组织成小组,每个小组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在共同合作中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目标。
2. 角色扮演:给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通过模拟情境演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们可以扮演不同角色进行讨论、辩论或表演,从而提高学习的参与度和深度。
3. 互助学习: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和指导。
学生可以成对或小组间进行互帮互助,通过共同努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和提高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社会学习理论: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家 Bandura 指出,社会学习具有可复制性和可传播性,人们在组织中模仿习得行为习惯,其过程通常称为学习。
2、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是一种社会学习理论,它指出,人们面对不同角色时,其习得行为也会变化。
3、认知理论:认知理论认为,人们感知周围环境,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建立逻辑的概念。
认知理论的创立源于人们的社会经验,以及自身的记忆运用。
4、情感理论:情感理论指出,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情绪,情感不仅影响行为表现,而且也影响习得效果。
人们可以通过学习经验,获得情感知觉,并控制认知因素,调节情绪反应。
5、共同决策理论:共同决策理论是一种研究学习的理论,它指出,学习过程中的决策需要学习者以及其他参与者的参与,而且也受到所在社会结构的影响。
学习者要根据自身的目的和背景,权衡利弊收益,再与其他参与者协商达成共识决策。
_关于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的概念最初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十年发展迅速,被广泛应用于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教学,其改善课堂教学氛围,加强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效果显著。
1 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以及认知心理学为基础,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
合作学习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活动,以小组成绩作为评价对象的一种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通过教师设定教学目标,教师集体讲授,然后进行合理分组,分组活动完毕后以各小组的集体成绩为测验对象进行评价和奖励。
合作学习的教学意义不仅仅在于它能提升学生的学生技能,还能促进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发展(如团体合作、户型尊重、互帮互助、荣辱与共),它是一种包容传统教学模式同时又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
合作学习按照实施的重点不同,可以分为指导型、过程型、结构型和探究型等四中类型。
下面,仅就指导型及过程型予以分析。
1)指导型 指导型合作学习强调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中心作用,教师发挥提供教学资料、组织、维持纪律、引导学生的作用,使合作学习的活动围绕教学资料,让学生充分理会学习的目标,掌握课堂内容。
2)过程型 过程型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为主要目的,强调小组中每一个成员之间的互动合作,通过合理的任务和组织管理能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过程型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异质的学生分到各组,然后共同学习,这样无法产生理想的效果,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没有多大作用,要使合作有效,学习小组要满足五个基本要素:积极的依赖关系、个人责任和义务、面对面的促进式交流、人际交往技能以及小组交工。
首先,积极的相互依赖要求小组成员意识到他们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同成败,共荣辱”。
在小组中一个的能力优秀并不能保证整个小组的成功,必须是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了制定的任务才算成功。
关于合作学习理论的学习
关于合作学习理论的学习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等为理论基础, 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的认的关系为基点, 以目标设计为先导, 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 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 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势,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 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从目前的研究文献看, 大家比较公认的理论当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兄弟俩提出的五因素论:1. 积极互赖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 学生们有两个责任:一是学会所布置的材料;二是确保所有的小组成员都学会所布置的材料。
这两项责任的技术术语就称积极互赖。
(1)积极的目标互赖教师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的小组目标, 如“学会布置的材料并确保所有的小组成员也学会这些材料。
”(2)积极的奖励互赖当小组达成了它的目标时, 所有的成员都能得到同样的奖励。
……研究认为, 对小组努力和成功的常规鼓励和庆祝活动能够提高合作的质量。
(3)积极的角色互赖为了完成某一个任务, 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着互补且有内在关联的角色, 以使小组责任具体化。
如:总结人: ……记录员: ……检查者: ……精确性裁判: 负责纠正别人在解释或总结中的任何错误;联络员: 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观察员: ……上述这些角色对于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来讲十分重要。
(4)积极的资料互赖在小组分工的基础上, 最后小组成员进行合作。
2. 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意义(效果):(1)一些重要的认知活动和人际动力只有在学生们彼此解释他们是如何得出问题的结论时才会产生。
(2)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能产生多种社会影响与规范。
(3)其他小组成员语言与非语言的反应可以对学生彼此的学习表现提供重要的反馈。
(4)为同伴敦促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进行学习提供了机会。
合作学习教学理论
合作学习理论:基本要素
三因素论:斯莱文 1.小组目标--合作学习的内在动机,有助形成一种精神并鼓励学生彼 此帮助。
三种目标结构的课堂教学: 竞争性课堂、人主义的课堂、合作性课堂2.个体责任―小组目标达成的前提 即每个人都达成小组目标,掌握教学内容,无一人掉队。
3.成功的均等机会―学习动机的重要来源 小组目标构建了小组的凝聚力;个体责任保证了每个成员都
学会学习内容;成功的均等机会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它意味着所有学生,不管其能力或背景怎样,努力都可以得到认
可。
合作学习理论:基本要素
四因素论:库埃豪 1.小组形成与管理
四人、异质小组的运用最有效。 2.任务设计――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们是否能有效进行合作性活动。
使学习任务体现出相互依赖的特性并落实个体责任。 3.社会因素
(3)发展理论。来源于维果茨基本的发展区理论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4)精制理论。认知学的研究证明,如果要是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 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识重组或精制。精 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向他人解释材料。
合作学习理论:理论基础
(5)接触理论。认为人际间的合作能提高小组的向心力及友谊。
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 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 学策略体系。”等等。
合作学习理论:基本内涵
综观世界各国合作学习专家的认识,合作学习的内涵至少涉入到以下几个层 面的内容:(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 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4)合作学 习是以各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5)合作学习是教师 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它通过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来促进知识的构建和学习的有效性。
本文将对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进行简析,以期深入理解这一教学方法的背后原理。
合作学习的概念源于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知识和行为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观察而获得的。
因此,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在团队环境中相互协作、互相交流和共享信息的重要性。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验证和修正自己的理解,增强自己的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社会交互理论。
社会交互理论认为,学习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讨论观点和分享想法,从而促进知识的获取和应用。
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指导,还能够从中获得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拓宽自己的视野。
另一个支撑合作学习的理论是认知冲突理论。
认知冲突理论认为,当学生面临认知冲突时,他们会被激发思考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因为与他人合作而产生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这可能会引发认知冲突。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生能够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自己的学习和发展。
此外,社会认知理论也对合作学习提供了支持。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活动,个体的学习过程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与他人合作、共同建构知识的机会,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模仿和参与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从他人的经验和知识中学习,还能够通过向他人传递自己的知识来巩固和加深自己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互理论、认知冲突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
这些理论强调了与他人的合作和互动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通过同伴的帮助和观点的交流来提高个体的学习效果,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综上所述,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互理论、认知冲突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
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学生依不同性别或能力,混合编成若干小组(每组约2至6人),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导,共同努力学会教师每节课安排的内容,并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它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它是基于在莫顿﹒道奇的目标结构理论、约翰逊兄弟的社会互赖理论、认识发展理论、动机理论和阿尔波特的接触理论等教育理论上的一种分工合作的学习方法。
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世界各国的合作学习实践虽然在其具体形式上和称谓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称“合作学习”、“合作授课”,在前苏联等国家称“合作的教育学”,在我国称“合作教学”等,但它们却有着许多共同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有着许多质的不同,并由此形成彼此鲜明的对照。
综合观之,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互动观在合作学习的诸多理念中,最令人注目的当是其互动观。
由于合作学习视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因而这种互动观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传统的教学观有所不同,它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推延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什么是合作学习理论
什么是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的历史溯源1.思想溯源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
《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私塾都采取“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办法教学;书院更是盛行“切磋”之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小先生制”。
这些提法、行为都体现了合作最基本的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勒留、托马斯·阿奎那等人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
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宽松的学校气氛,能激发人求知的本性,有利于人潜能的发挥。
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获益,他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
文艺复兴时期捷克的大教育家的夸美纽斯也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获取知识。
启蒙时期,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洛克、美国的杰弗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指出过合作的思想。
2.实践溯源除了在个别教学中小范围实践合作学习的理念之外,十八世纪,约瑟夫·兰开斯特和安德鲁·贝尔开始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19世纪初,合作学习的方式传入美国,并不断发展。
教育家帕克和杜威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帕克认为学校是最适宜于实现民主并让儿童共同学习和共同生活的地方,他的“昆西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杜威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从做中学”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
合作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国外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在不同的国家,合作学习的研究角度、实践方式、学习模式、甚至表述称谓都相差甚远。
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孙伟《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这样定界:“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1、教学互动理论所谓互动,基本上有三种互动的方式,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合作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活动,有单向型、双向型、多向型和成员型是一种视教学为师生平等的互动关系的教学活动,这是合作学习对“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种教学观的拓展.有关专家认为:仅仅持“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一观点来认识教学过程是不够的,过于简单化.“互动”是合作学习教学思想的最主要思想.通过对合作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积极互赖,即指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个人与集体息息相关,只有集体成功自己才成功,因此,这种互动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活动.2、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掀起的教育学理论.它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首先,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次,事物的意义不能独立于主体而存在,新知识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然后纳入他的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要构建有效的、平等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课堂氛围,实行协作学习开发学生差异资源,改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个性的发展和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4、合作学习理论合作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深刻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题.“只有在有交往、有知识和经验存在差异的人的场合,才会有教学的出现”季亚琴科语.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体现在:首先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中,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宽松和充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发言机会肯定多于全班交流.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这样,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可成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其次,合作学习还能激励学生个体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在合作学习时,学生要展示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别人,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对知识的钻研就更加深刻.在表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会使新旧知识更加融合,从而扩大了知识的应用层面.同时,学生还会通过别人的观点来修正自己的观点,这种认知的重建,促进了深层次的思维;另外,合作学习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和谐发展.同学们在朝夕相处的共同学习与交往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有助于消除学生间的隔阂、歧视和泠漠,因此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提高.“按几何图形排列着一行行简陋的课桌,紧紧地挤在一起,很少有移动的余地;这些课桌的大小几乎都是一样的,仅能够放置书、笔和纸;另外,有一个讲台,一些椅子,光秃秃的墙壁,还可能有几幅画.”“这一切都是有利于‘静听’的,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课文,标志着一个人的头脑对别人的依赖性.”这是杜威对十九世纪美国学校教室的形象描述.然而,这样的情景却惊人相似地还出现在21世纪中国的教室里.当我们的教育迈入新时代的时候,或许我们会突然发现,今天面临的许多教育问题,在杜威那儿都能给予我们新的启迪.――――张洪亮主编现代教育理论导读我们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要让学生可以移动,不让学生们只是“静听”,让他们可以探讨课本以外的东西.新课程改革主张六大“改变”.第四点就是“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我们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要通过小组竞争的方式,让“学生要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改变旧有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倡导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针对这一要求,我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用较多的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并在的课堂中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实践和探究,一改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端,将学习当作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1、小组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2、小组合作学习应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可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在学生独立思索时,如果有困难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教师提供提示材料帮助他们解决困难.3、营造课堂上良好的合作气氛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敢想敢问,创设自由空间.使学生在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保持好奇之心,激发探究兴趣,激起创造欲望,激活创新意识,从而敢想、敢问,敢争辩,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民主的教学气氛真正使每个学生“动”了起来,无拘无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教师应努力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看法,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功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也会影响课堂合作的气氛和效果.如在设计学习问题时坡度太陡,知识过于复杂、难度过高,学生接受不了,这些都不利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难度适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散难点.使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有一定知识坡度和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新授课的练习中,提出1999年中考题“已知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那么函数y=-kx+b的图象不经过象限.”这时刚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学生,要解答这道题,确实难度较大,学生无从下手,我把这个题目改为“已知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那么:1k 0填“>”“=”“<”;2函数的图象经过象限;3函数的图象经过象限.这时,学生“动”了起来,没有“旁观者”、“怠情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合作分析、讨论,图形结合,解答出来.难题被突破了,合作的成功体验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小组合作学习既是操作问题,又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去研究,那么怎样才能够取得理想的合作效果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项策略.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教师要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均衡、组员自愿与调整相结合”的分组原则,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格特点,进行搭配分组,人数以4—6人为宜,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有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小组角色应互相转换,增进生生互动.二、准确把握合作契机,正确实施问题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1.问题要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索教学知识,有利于小组研究促进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合作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把握好.在探求新知突破知识重难点时,在教学易混淆的概念、性质、规律时,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时,在巩固所学知识时,这都是组织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此时开展合作学习能产生较好的效果,合作学习问题的提出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并且问题一定要具有开放性、探索性、趣味性、典型性.2.问题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要紧扣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入手,有明确而具体的活动要求.3.问题要设计其步骤一般是:教师情境导入,分层次展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并记录、小组汇报补充、教师点评,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两点:一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探索的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讨论、发言、补充、更正、辩论;二是教师在活动中真正当好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运用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地对合作学习加以监控,教师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提高合作的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三、注重平时合作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合作品质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标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教学内容的完成,忽略学生合作交往技能训练与培养,从而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严重削弱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合作品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尊重、乐于倾听,有序地参与合作交流,避免出现你争我抢的局面,要让学生会听、听懂别人发言的重点和问题,并重视采纳别人的意见,达成优势互补,共同提高.2.学会表达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一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要深入小组中,调动全体同学特别是发言机会少的同学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一些基础差、思维慢、不善言谈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达到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3.培养学生乐于赞赏的习惯在合作交流中往往是各抒已见,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要乐于赞赏、欣赏他人的见解,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4.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形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的情感,每个成员都要以小组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协作的氛围.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排斥独立思考.相反,合作学习更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合作小组内部,一般应按独立思考——共同讨论——检查核对——初步评价的程序开展学习,使每个学生有参与的机会,落实任务与责任,增强获得成功的信心.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合作之前,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如:先自己思考,再交流.经过思考后,每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在交流时都会迸射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否则就会出现部分学生在小组里当“东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现象,影响合作学习效果.6.注重人际交往的训练小组里的人际交往包括请求发言、倾听发言、评价别人的发言、互相检查等.教师在平时要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对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提出具体要求,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大胆对人的发言做出评价,指出别人错误的地方,对别人的想法有意见可以等别人说完后再礼貌地提出;对别人比自已说得好的地方给予赞扬.别人对你提意见时认真倾听,通过比较找到自已的不足之处,并虚心接受并改正等.7.注重学困生的参与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意在让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的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得主动,形成深刻的体验.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亦常常看见这样的现象:一些优生频频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学生只有旁听的份.在热热闹闹的氛围中,仍然掩盖不了“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做陪客”的事实.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活动,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目标.而教师的评价不仅面向个体,更注重对小组集体成就的肯定,让小组成员在激励中感受集体智慧,增强集体荣誉感.其次,小组“发言人”要轮换.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都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通常由成绩好的学生担任,作为本组的发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对于这类学生来说,能获得同伴的信任,心中自然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必然会做得好些.然而对于小组内其他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呢他们也有一种获得尊重、获得表现的需要.因此小组“发言人”不应固定,要进行角色轮换,尤其要关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的,有些自卑感的学困生.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使这种学习方式更加合理,更富实效.四、及时反馈激励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催化剂及时反馈、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及时的反馈,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并倾听其他组的观点,吸纳他人之长,及时做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通过及时反馈进一步内化知识、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要加强激励评价.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要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竟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教学中可经常性评比最佳小组或推出“小组发言人”的形式激励小组成员承担责任,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互助、互动、互勉、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象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学习形式,它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发挥积极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最佳时机,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
合作学习理论概述及意义分析
合作学习理论概述及意义分析合作学习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两个或多个人共同努力实现某一共同的目的的学习过程,也被定义为“互助性学习”(O’Donnell,2007)。
合作学习理论源于社会互动理论,指的是学生小组内部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学习的过程,以及研究者对其过程的评价(Liu,2011)。
合作学习理论在课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技能。
合作学习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合作学习理论就被广泛研究。
马库斯艾尔默(Marcus Eilmer)首先提出了合作学习理论,他认为学生的社会行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Ebel et al.,1959)。
此后,许多其他学者研究了合作学习理论,并发现它在知识学习和社会互动技能发展方面有效能。
例如,罗伯特罗特(Robert Slote)研究发现,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可以互相帮助,从而促进知识学习,并增强学习者对课堂讨论的积极性(Slote,1966)。
此外,斯蒂芬托马斯(Stephen Thomas)和罗伯特道格拉斯(Robert Douglas)也发现,学生小组的互助作用有助于促进知识学习(Thomas et al.,1966)。
现在,合作学习理论在学习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探索合作学习模式如何有效促进学习成果,进一步发展此理论(Dillenbourg et al.,1995)。
它还被引入到多个学校教育环境中,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理解和记忆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社会技能(Webster et al.,1992)。
合作学习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研究表明,合作学习环境能够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更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Damon,1984)。
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合作学习已成为现代教育中备受关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合作能力及社交技能,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合作学习的定义、意义、实践、基本理论方面进行剖析。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与意义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协同学习任务,整合各自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相互交流,共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更加侧重于学生主动参与、尊重他人、多产生合作和团队精神,且在学术上获取更多性质上的答案。
合作学习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学术层面,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领导力和人际关系。
而且,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习惯于与人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进步,而这种相互援助的精神和相互依赖的意识也不断地巩固和加强人际关系。
因此,合作学习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术水平,而且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交与沟通能力的提升也有深远的意义。
二、实践与调查在实践中,合作学习的应用已经成为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例如,倡导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等模式,借助网络和新型技术,更加方便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和信息分享,演示和互动等,使得合作学习的方法更加多样和丰富。
针对合作学习的实践需要进行的调查显示,在一些开放式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兴趣选择搭配成立一个小组,相互协作完成任务。
尤其是在文化程度、口音、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合作学习更能帮助他们彼此协作相互学习。
三、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1. 社会交往理论:合作学习主张合作和互动,多样化和活跃的人际交互,以及通过交流达成共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社会交往理论就是通过合作学习中的小组协作活动,来培养团队意识和人际关系技能,提高学生学术和综合素质的方法。
2. 明示学习假设:明示学习假设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证据/范例方法,引导学生明示吸取知识的过程,并为学生营造一种更自然的、真实的、和谐的学习环境。
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介绍(一)合作学习得历史溯源1。
思想溯源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得思想。
《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私塾都采取“高业弟子转相传授"得办法教学;书院更就是盛行“切磋”之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小先生制”。
这些提法、行为都体现了合作最基本得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勒留、托马斯·阿奎那等人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得思想。
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得宽松得学校气氛,能激发人求知得本性,有利于人潜能得发挥。
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获益,她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
文艺复兴时期捷克得大教育家得夸美纽斯也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得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别得学生获取知识。
启蒙时期,法国得卢梭、英国得洛克、美国得杰弗逊与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指出过合作得思想。
2。
实践溯源除了在个别教学中小范围实践合作学习得理念之外,十八世纪,约瑟夫·兰开斯特与安德鲁·贝尔开始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19世纪初,合作学习得方式传入美国,并不断发展、教育家帕克与杜威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帕克认为学校就是最适宜于实现民主并让儿童共同学习与共同生活得地方,她得“昆西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得成功;杜威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从做中学”教学方法得组成部分。
而通常我们所现在普遍谈论得,其实就是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重新兴起且至今都盛行不衰得合作学习。
它得“重新兴起绝非偶然,它既反映了自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后,美国朝野要求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得呼声,也就是对传统教学形式得反思与对传统评分制得批判。
关于合作学习理论
关于合作学习理论1.合作学习的内涵及其基本要素。
合作学习的内涵(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4)合作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5)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
对此,我们试将合作学习表述为:它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目前,实践中所运用的合作学习方法或策略种类繁多。
约翰逊兄弟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法,有5个要素是不可缺少的。
它们是:(1)积极互赖。
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
小组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休戚相关的关系。
(2)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
要求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组内学生相互促进被此学习,以达成功。
(3)个人责任。
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4)社交技能。
要求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些社会交往技能,以进行高质量的合作。
(5)小组自评。
要求小组定期地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检讨小组活动情况和功能发挥程度,以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2.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1)社会互赖理论。
该理论认为,积极互赖(合作)产生促进性互动,群体成员会彼此鼓励和促进学习上的努力;消极互赖(竞争)产生对抗性互动,群体成员会彼此不鼓励学业上的努力,而且会相互阻碍;在缺乏互赖的情况下,个人之间彼此便不会有互动.个人都是独立工作而不受干扰。
从社会互赖理论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用很简单的话来表述:当所有的人实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
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
(2)选择理沦。
此理论创立者哥拉斯认为,青少年学生有4种情况需要值得认真关注,这就是归属(友谊)、影内别人的力量(自尊)、自由和娱乐。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 点
1、情境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中的,学习者应该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 该创设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问题解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问题解决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应该围 绕着问题解决进行。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解决 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荷兰的数学教育在全欧洲享有盛誉。在荷兰的数学课堂上,教师通常不会直 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情境创设、问题设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和讨论,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同时,荷兰的数学教育还非常注重交流合作, 教师常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 的数学成绩,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展望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望在在线 教育、虚拟现实和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实践。这些技术可以更好地支持情 境创设、问题解决和交流合作等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学习 资源和机会。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值得我 operative Teaching)是一种广为应用的教学 策略。它强调学生、教师及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实现更有效的教学和 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于社会建构主义、合作学习理论和交互 式教学等理论。本次演示将对这些理论进行探讨,并分析它们如何为合作教学提 供支持。
三、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理论是合作教学的核心理论基础。合作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小组活动, 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以实现共同的目标。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技 巧,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合作学习理论鼓 励学生在互动中分享资源,交流观点,共同解决问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 力和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精品文档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或collaborative learning ),又称协作学习,对于它的定义,国内外不同学者各不相同。
综合国内外对于合作学习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合作学习是一个复合性、多层面的概念,它打破了以往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小组根据共同目标,进行合作互助,以完成共同的任务。
从现有的关于合作学习研究的理论文献来看,总的来说,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来自于社会学、心理学和建构主义。
它的主要理论基础主要有群体动力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精制理论及课堂教学工学理论等。
一、群体动力理论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他创设了磁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决定于内部需要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从群体动力学的理论来看,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小组人员为一个共同目标聚在一起共同努力,小组合作的力量源泉来自于互相依靠和相互团结。
相互依靠为每个小组成员提供了动力,使成员之间互相勉励,尽力做好分配的任务,以促使整个小组最终能成功达成小组的目标。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可以主动地建构知识,他们要么是自己,要么是求助他人或其他信息源的帮助来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同伴、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
Gunawardena 等人(1997)的模型就反映了建构环境下的认知互动过程。
Van Offenbeek (2001)则进一步提出,这种合作型的知识建构将导致群体的潜在行为的变化(Van Offenbeek ,2001 )。
合作学习_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理论
合作学习: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理论合作学习: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理论导言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本文将着重探讨合作学习的定义、基本原则以及其在教室中应用的方法和效果。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学习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
其核心思想在于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1. 合作平等原则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平等原则,即小组成员在学习和交流中应该是平等的。
每个小组成员都应该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被其他成员忽视或压制。
2. 互相依赖原则合作学习的另一个原则是互相依赖原则。
每个小组成员都应该意识到他们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只有通过互相合作和互相支持,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 共同责任原则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对小组的学习和成果负有共同责任。
每个成员应该尽自己的努力,承担自己的责任,不能依赖其他成员完成任务。
4. 个体与群体协同原则合作学习强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协同作用。
个体的学习和发展是通过与其他成员的互动和合作来实现的,小组成员之间应该相互帮助和促进,以达到共同目标。
三、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提供一个讨论话题,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共同探讨问题,互相借鉴和启发,提高学习效果。
2. 互助学习互助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帮助和支持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小组活动,要求学生相互合作完成任务。
通过互助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学会合作和分享。
3. 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对话和交流解决问题。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体验不同角色的思维和观点,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协作。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一、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任务,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和协作,达到共同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合作学习源于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和作用。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分工合作、相互学习、相互批评和互助互学,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共同建构和共同分享,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法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法有很多种,具体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进行灵活应用。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常见的合作学习方法包括小组讨论、小组展示、小组竞赛等。
1.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指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比如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设计一个数学模型等。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并在讨论结束后向全班汇报自己小组的成果和解决方法,从而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 小组展示小组展示是指每个小组在完成任务后,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成果和解决方法。
通过小组展示,不仅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合作学习已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有效的增强,能够更好地主动参与学习。
3.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相互协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结语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已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造力。
合作学习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
合作学习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在教学领域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各中小学课程标准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简述了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现今的发展状况及其应用实践,并对当前合作学习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总结性建议。
构建主义合作学习的核心是构建主义理论,合作学习强度学习过程的相互合作与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学习,而学生则为教学创设相应的环境,配合教师的教学。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通过同伴的相互作用与交往逐渐形成的知识,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开展的学习。
马洛斯的“需求论”学习合作就是不同的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开展的合作。
群体动力理论群体动力就是指来自集团内部的一种能源。
合作学习群体中具有不同层次特点的学生,他们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与发展。
国内外研究近些年,对于合作学习研究的学者比较多,如美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对合作学习的研究比较广泛。
学生主体地位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产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多理论奠定基础社会互赖理论、选择理论、教学工学理论、动机理论、凝聚力理论、发展理论、认知精致理论以及接触理论等八大理论,奠定了合作学习的发展。
总结性建议本文对当前合作学习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总结性建议。
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那么,怎样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意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愿望合作学习,首先应注意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愿望。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充分重视外部奖励的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学习理论介绍珠海拱北中学黄谨(一)合作学习的历史溯源1.思想溯源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
《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私塾都采取“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办法教学;书院更是盛行“切磋”之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小先生制”。
这些提法、行为都体现了合作最基本的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勒留、托马斯·阿奎那等人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
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宽松的学校气氛,能激发人求知的本性,有利于人潜能的发挥。
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获益,他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
文艺复兴时期捷克的大教育家的夸美纽斯也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获取知识。
启蒙时期,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洛克、美国的杰弗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指出过合作的思想。
2.实践溯源除了在个别教学中小范围实践合作学习的理念之外,十八世纪,约瑟夫·兰开斯特和安德鲁·贝尔开始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19世纪初,合作学习的方式传入美国,并不断发展。
教育家帕克和杜威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帕克认为学校是最适宜于实现民主并让儿童共同学习和共同生活的地方,他的“昆西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杜威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从做中学”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
而通常我们所现在普遍谈论的,其实是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重新兴起且至今都盛行不衰的合作学习。
它的“重新兴起绝非偶然,它既反映了自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后,美国朝野要求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呼声,也是对传统教学形式的反思和对传统评分制的批判。
”(王凯《论合作学习的局限性》)而它一旦兴起,就迅速发展,现在“合作学习已广泛地应用于美国、以色列、新西兰、瑞典、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大中小学教学”。
(高艳、陈丽、尤天贞《关于合作学习的元分析》)(二)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国外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在不同的国家,合作学习的研究角度、实践方式、学习模式、甚至表述称谓都相差甚远。
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孙伟《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美国明尼明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俩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这样定界:“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
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
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
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等等。
尽管存在种种不同,但我们不难看出合作学习是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主要的取向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其共同特征。
当然,还存在以师生互动、教师间互动及完全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同时,对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来说,有五个共同的基本要素是不可缺少的(嘎斯基著,王坦译:《合作掌握学习的策略》)。
一是积极的相互依赖,使小组成员确信他们“同舟共济”;二是面对面的交互作用,确保小组成员能直接交流;三是个体责任;四是合作技能,即与他人在小组中协同学习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同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五是集体自加工,小组成员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方式考查集体学习进行得如何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以上述特征和要素为基础的合作学习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广泛传播,并不断发展,甚至被认为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之一”(埃利斯和福茨《教育改革研究》),与其有众多的理论支持是分不开的。
能支撑合作学习的理论主要有(张晓玲《合作学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社会互赖论。
认为群体是成员之间互赖性可以变化的动力整体,各成员之间的互赖有其差异性。
(2)选择理论。
是一种需要满足理论,学校则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依照此理论,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而是“不愿意学”。
(3)发展理论。
来源于维果茨基本的发展区理论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4)精致理论。
认知学的研究证明,如果要是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识重组或精致。
精致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向他人解释材料。
(5)接触理论。
认为人际间的合作能提高小组的向心力及友谊。
(6)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认为同伴教学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7)自控理论。
威廉·格拉塞博士认为人的行为内驱力来自人的固有的需要。
学生有3种需要:对爱的需要;对力的需要;对自由、娱乐的需要。
(8)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个体是在与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建构,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进行学习的,学习涉及到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
等等。
但正如斯莱文在《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六种理论观点》中所说:“所有这些观点在某些情景下都可证实是正确的,但没有一种观点可能在所有情景下既是必要的又是充分的”。
合作学习正是从这些理论中汲取不同的观点并进行相互补充,才为自己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这些理论的共通之处在于,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除了竞争还有合作关系的存在。
不管是否真正关心集体的利益,群体总会产生互赖的关系。
就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与他人一起进行建构的过程,只有与同伴一起才能更好的认知、更快的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心理需要而言,他们也需要被关注、被认同,能够自我实现。
(四)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1.国外合作学习模式介绍合作学习在西方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据资料显示,仅在美国,合作学习的方法与策略目前就不下百种,这其中还不包括每一种方法的变式”(高艳《合作学习的分类、研究与课堂应用初探》)。
但这些方法和策略可以划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约翰逊等著,刘春红等编译《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
①正式的合作学习正式的合作学习有固定的小组成员,而且组员之间的关系会持续一段时间,同时小组任务明确。
通常来说,其组织方式主要有:斯莱文提出的小组分层计分法(STAD)和小组活动比赛法(TGT)、小组促进法(TAI)、合作性读写一体化法(CIRC)、阿伦森提出的吉格索法(JigsawMethod)、沙兰提出的团体调查法(GI)、约翰逊提出的共同学习法(LT)和小组教学法(Small-GroupTeaching)、FIC模式、结构方法模式等等。
这些模式的共同点是它们都试图将学习小组置于某种合作程序中,使学生在积极的相互交往中增进智力和社会性的发展,但它们采取了不同的途径和手段以确保学生协同活动顺利进行,从而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同时也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②非正式的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也许只持续几分钟已完成简短讨论。
如:密友(同伴)阅读法、对话记录法、读书会、思考(同伴)交流法等等。
它们中的许多“没有得到充足的研究”(斯莱文著,王坦译《合作学习的研究:国际展望》),但也有资料表明这些模式同样是“经过检验证实是靠得住的”(HareyDaniels等著,余艳译《最佳课堂教学案例》)。
③合作性基层团体合作性基层团体是指合作基层小组。
小组由不同性质的成员的组成,代表学校里不同性别、能力、文化背景甚至种族的群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持续时间更长一些。
约翰逊等人的研究一般针对大学教育。
总的来说,合作学习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关于合作学习的元分析》):一是集中于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的研究,由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先驱研究者勒温和道奇发展起来;二是集中于实证的研究,由斯莱文等后继者发起;第三个层面的研究中,史蒂文森和斯莱文进行了合作学习的评估工作研究,表明适当地运用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各种类型学生的学习成绩。
2.国内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我国对合作学习的研究时间不长,但也创造出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有:①分层-合作学习模式,它是以分层教学、分层评价为操作基础,以小组协作为形式先进性分层指导,并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教学组织形式;②互助-合作学习模式,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的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③建构-合作学习模式,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小组协作为组织形式,以学生合作为主要活动,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的;④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它是将自主学习中学生自主探索的特征与合作学习中学生积极互动的优点相结合的一种合作性学习方式;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这是新课标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
3.合作学习的潜在弱势西方研究者指出,尽管小组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有用的学习经验,但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它与其他教学模式一样,也存在一些缺点和局限性。
如:历史局限性、理论观点与教育实践存在不一致、日常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效果远低于实验室效果、合作学习的使用条件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合作学习的多元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等等。
在我国的实践中,也有许多问题。
如:教师缺乏合作学习必须的技能、没有深厚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研究者与教师、教师与家长等方面缺乏合作等等。
尽管如此,合作学习在我国还是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郑金洲主编《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