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林别墅
王晖——建筑
这几乎是一个以材料开始的设计。在海拔5000米的高 原地区,选用常规的建筑材料是极为奢侈的行为,因为高昂 的运输成本会大大超出材料本身的价值。在这样的海拔高 度,仅有一种当地材料——鹅卵石可以大量地使用。距此 不远的普兰县,在中一印一尼三国交界处的民贸市场,所 有的“建筑”都是用较大的卵石干垒而成,没有任何砌筑 的痕迹。在西藏很多的地方,人们用石头垒起牲口的放养 地,同时,也用石头垒起“玛尼堆”。石头在西藏随处可 见,这种对不同石头的不同使用方式本身也就具有了文化 特征。在进一步比较设计和建造的各种方法的经济性后, 建筑师大量地采用了自制鹅卵石砼砌块的这种材料,建筑 的新建体量和原有的基地由于材料相同的关系,紧密地结 合在了一起,像是一种生长。
左右间咖啡的院
左右之间是什么? 生活中,我们常常 犹豫是向左走还是 向右走,向左走, 失之东隅;向右走, 收之桑榆。而生活 的态度往往不是非 左即右,非此即彼 的,幸福,往往就 在左右间。
“左右间的‘间’既是一 处场所又是一种状态, 一种似是而非、在左和 右之间犹疑状态。设计 就像做一道难解的数学 题一样,需要通过你的 方法去解决大量的问题。 “我做设计的过程其实 非常痛苦,每天都是在 无数左一点或者右一点、 多一点或者少一点中作 决定。”
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一位将社会责任感和艺术理想充 分融入建筑设计的建筑师。他的建筑作品体现出较强的地域性, 强调建筑物对整体环境的“不破坏”和“贡献”,擅长“因地制 宜”建筑合乎艺术特色和建筑思想的作品。
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建筑坚决不做,这是王晖从非常建筑工作室出 来后到现在都坚持的原则。没有社会性和建筑学研究价值的项目 王晖不接,他的工作室也坚决不接;不能让助手成长的项目,他 也不接。“我的工作室并不是活多得不行,但是我坚持我的原则, 我很高兴。” 对于建筑设计,王晖总结了三句:作设计不难,但机会很难。作 设计不需要灵感,只需要分析。房子最终都能解释
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奖
Arts)
奖项名称及概况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awards
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
奖项介绍 Introductions of the Awards of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2007.01.17
前言 brief introductions of the contents
•
本片介绍了在建筑界具有极高威望的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的相关奖
奖项名称及概况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awards
• 20. Rome Fellowship in Literature • 21. Medal for Spoken Language • 22. The Mildred and Harold Strauss Livings • 23. Harold D. Vursell Memorial Award • 24. Morton Dauwen Zabel Award者
• 1977年考入原南京工学院( 现东南大学)建筑系。
• 1981年赴美自费留学。先后 在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和伯克利加 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分别获得环 境设计理学士和建筑硕士学位。 在校时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和基 金会奖金。
• 1984年毕业后曾先后在美国旧金 山一些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
金,后来争取在美国院士委员会的席位进还说服Mrs. Elizabeth Cochran
现代建筑师对建筑表皮原生性材料的
现代建筑师对建筑表皮原生性材料的探析冉继承(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重庆市江北区400012)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领域很多高新产品都被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建筑表皮材料,其选择性以经摆脱了传统表皮材料,而更多的添加了很多创新材料。
这就使得建筑的表面越来越受人们重视。
建筑给人们的概念已经将内部结构使用性和外部观赏性有效的结合起来,而建筑的表皮以起到了定义建筑风格和使用功能上,成为了建筑的“身份证”下面笔者就针对国际和国内几大建筑表皮设计的经典范例进行分析,望同行给予指导。
1建筑表皮的作用建筑的表皮和人的皮肤一样,不仅承担着建筑外围护界的作用,而且可以作为形成空间的基本物质条件,它可以为人类提供舒适、温馨的居住环境。
建筑表皮对其一个地域的结构空间也有很强的影响力,只要设计合理它就可以和所在地区的建筑物构成和谐、统一的建筑景观,在当代很多设计师都在针对建筑表皮进行研究,目前原生性材料是建筑表皮应用的主流,它将地域性、生态性、社会人文完美的相会结合。
2建筑表皮生态性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会对其建筑所在的自然环境进行考察,尤其对气候因素和地域性的考察已经成为了建筑设计方案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建筑表皮设计没有将生命的因素加入到建筑设计中,指示将其看作一件衣服。
随着近些年生态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态学因素加入了建筑设计中,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在充分了解建筑学理论的同时还要具备相应的生态学和环境学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设计中将建筑学和生态学有机的结合。
建筑生态学是一种有具体系统设定的学科,他需要很多工种和不同的专业人士来共同完成,其设计在实施要需要很长的时间,其设计过程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模型设计、计算、模拟、风洞试验、荷载试验和设计合理性研究。
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要针对每一个设计阶段进行深化,要将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外观形态相互结合,将建筑的表皮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
3建筑表皮的地域性建筑表皮有着强烈的地域性。
柿子林会馆
建筑坡面
• 将9个取景器——房间倾斜程度不同的屋顶整体看 待,建筑顶部便出现了一个起伏的、相对复杂的 拓扑接口;也许可以认为是一个人造地景,与基 地周围的山峦呼应;也许又可以作为以当代的建 筑语言翻译传统中国建筑坡顶形式的一次尝试。
建筑坡屋顶
起伏的屋顶与远山近岭
游泳池
建筑剖面
建筑剖面
墙体系
柿子林会馆
----------------张永和
基本概况
• 柿子林私人会所,位于北京西北昌平十三钗万娘坟村的果园内。园中柿 树成行排列,整齐繁茂。是北京著名的房地产商张宝全和王秋杨女士的 私人会所。 • 柿子林会馆三点:柿子树 取景器 拓扑屋顶 • 建筑所处的的位置背山面水,符合中国南方乡村最典型的建筑选址思想
场地分析
西南两面山 陵环抱,北 临村落,东 向敞阔,远 蓄疏林一带。 园内引水为 池,成自然 地貌。会所 占地250余亩。 建筑面积 4800平方。
功能分析
• 由于建筑 周围有优 美的自然 环境,于 是房间或 房间组被 作为取景 器来设计。
首层平面
场地布置分析
二层平面图
取景器——房间 共有9个,面向不 同的方向与景观; 看的需要促使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三维形状内收外 放,作为景框的 大口是落地窗, 两侧承重实墙呈 八字关系,屋顶 倾斜构成单坡。
• 设计初衷
• 希望观者对这些装饰性的立面产生一种纯石墙的错觉。 • 归根结底,还是建筑师多来追求真实感与纯粹性的建筑句 法学惯性起作用。
建筑立面图
东立面
北立面
建筑立面图
西立面
南立面
主入口
东侧全景
东侧局部
二层楼顶平台
二层内部
一层餐厅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1)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工作室作为中国当代建筑界的海归派元老级人物,张永和在2000年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展上的亮相,带领了中国当代建筑正式登上了国际建筑舞台,他和他的非常建筑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拓荒者。
但有人认为,非常建筑的设计,在外观上没有那种给人视觉带来冲击的形式,缺少一种应该有的个人风格。
对于这个的解释,西方评论家在评论崔健时说过,他最大的贡献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是他在不断地扩展摇滚乐在中国意识形态中的空间。
而张永和的非常建筑最大的贡献也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而是他在不断扩展实验建筑在中国建筑产业中的空间。
对于张永和的评价,需要把他纳入到所涉及的多重工作中去把握。
他所起步的阶段正好是文革一段荒凉的时代之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全球化,亚太地区经济繁荣加剧,条件促使了新一代的建筑师开启建筑创作的新视野。
受到西化思想的熏陶,又对中国的传统及当代文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通过实实在在的建筑实验研究,探索着中国当代建筑的道路。
起初的张永和,着眼的是建筑空间的思考,还属于空想阶段。
《非常建筑》中讲到自行车与建筑的空间移位,讲到电影与建筑的空间叙事,都是跨领域的发散思考,就好像一个能有所为的艺术家童年的丰富想象经验。
他的这种自我思维打开的方式,可以让一个建筑设计者逐渐培养起对自身经历和生活环境的敏锐与洞察力,对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对人们活动每一个细节及其意义的研究来体察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都是纯概念。
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感知,张永和的建筑是从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出发,在他的设计中没有过多抽象的定义。
而后,概念与建造得以实现。
席殊书屋的设计中,自行车与书架拼贴而成的“书车”,是街上车流在书店中的延续,赋予了书店一定的城市性。
书车为背靠背的双层书架,与原建筑的墙体厚度相同,又成为了活动的书墙,任意转换它们的位置可以获得书店内空间的变化,这样空间的灵活性就模糊了基地小的局限。
意大利建筑杂志《Domus》
内容:Domus国际中文版创刊发布会暨“Domus在中国”沙龙
时间:2006年7月11日14︰15 - 16︰30
地点: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三层
流程:14︰15 - 14︰45 签到
14︰45 - 15︰00 Domus国际中文版创刊致词 (Domus国际中文版出版人宁嘉晨,主编于冰,意大利驻华公使,)
20世纪60年代,该杂志版面的特点是介绍正在出现的新材料,诸如塑料等,这些新材料表现在所有类型和具有强烈色彩的家具中,诸如桌椅、起居室的日常用具和电气设备、厨房和浴室设施的工艺部件等,甚至还有用塑料建成的整座房屋。 其建筑创新中包含了一系列的经典作品,也就是这些经典作品构成了战后意大利的建筑史:如Carlo Scarpa 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Olivetti陈列室,在维罗纳市的Castelvecchio展览馆以及在博洛尼亚市历史中心的Gavina商店;Franco Albini 和Franca Helg 在罗马的La Rinascente 大厦;Luigi Caccia Dominioni在米兰Carbonara广场的建筑物;Giovanni Michelucci在佛罗伦萨附近“公路上的教堂”和Luigi Moretti在Santa Marinella的“La Saracena”别墅等等。 还有两期几乎整版都是介绍Gio Ponti 最著名的建筑:加拉加斯的Planchart别墅和米兰的Pirelli塔,所有资料都是作者本人提供的。
意大利《Domus》杂志社和中文版杂志社计划于7月11日下午在国家博物馆举办《Domus》国际中文版创刊发布会,并将举行一个六人沙龙,以“Domus在中国”为主题展开关于Domus中文版创刊以及中国建筑、设计现状的讨论。时间约为1至1.5小时。届时还将邀请电视台对谈话进行录像,并在domusweb.it网站和展览现场播放。
台湾网友的真实经历:住在鬼屋15年的真实经历
台湾网友的真实经历:住在鬼屋15年的真实经历...这个真实故事很长,事件发生在1999大地震那年,当时我已结婚六年,住在结婚前老公就买下座落于台中的预售屋,因为先生毫无金钱观念,虽然领的算高薪,可是却酷爱请客,挥金如土,工作近十年,存款永远是0,我担心婚后经济会出状况,只好假传岳父圣旨,说岳父规定要娶我,必须要有房子,老公只好咬牙买下,幸好藉著买房强迫他储蓄,大幅改善先生花钱如流水的习惯,且当年的房价比现在合理多了!房子一盖好,1992我们就结婚了,全新的公寓房子,三房两厅,两人世界好不惬意,可惜好景不常,对门邻居是台北投资客买下,长年出租,出入複杂,前几组房客都还算正常直到后来,恶梦来临,1996年搬入一对同居夫妇,约莫五十岁,男的无正当工作,只好在家里开小型赌场抽头,赌客不少,他家家门口的拖鞋都漫到我家门口来了,日夜搓麻将声,无一刻安宁,好不容易夜半两点赌客陆续回家,你以为我终于可以睡觉了吗?错!真正重头大戏才开始,女主人是从事八大行业的欢场女子,年纪有了,总是用浓妆来掩饰风霜,全身浓重的廉价香水味常残留在电梯裡,让大家搭电梯时忍不住作呕她的下班时间很特殊,每次清晨下班总是喝得醉醺醺,清晨三四点一到家就开始发酒疯,五点时会达到最高潮,砸盘子摔椅子,大声咒骂姘头'是个废物,死也别想娶她',这句话是经典,我们住对门,侧边房间却是相连的,公寓房子隔音不太好,他俩的吵架台词千篇一律,我们都会背了。
被他们这样日夜疲劳轰炸之下,我们夫妻俩夜夜不成眠,白天工作常精神不济,两年下来,我们实在受不了,兴起搬家的念头我跟先生都是北部人,婚后才搬到中部,羡慕中部人很多都住透天别墅,不像台北人几乎只有公寓可选择,当时限于自备款不太够,所以我们找的别墅地坪都在20多坪左右的中古小别墅有一天,仲介带我们去看一间位于高级社区的别墅,该社区在当地早期可是名气响叮当,几百坪的范围,到处花木扶疏,户户白墙红瓦,宁静怡人,我跟先生对这社区心仪垂涎已久,中介说有人出售,我们就兴冲冲前往看屋,看了以后,我非常失望,在这么抢手的区域,通常在这社区,只要一有人说要出售,就会马上卖掉,偏偏这间别墅卖了一年多,还是卖不掉,看屋的人很多,却无人出价!原因就出在诡异的屋主,一个闲的没事,四十多岁就从海军退役的军官,闲得发慌就恶搞房子,到处叠床架屋,一二楼的牆面钉满丑陋的收纳柜,三楼阳台还盖了间外露的简陋厕所,从外观直视这间水泥突出物,说有多难看就有多难看三楼的和式榻榻米被虫蛀得毁朽不堪,和式纸门破洞处处,加盖的四楼铁皮屋,地板榻榻米状况也跟三楼一样破烂,屋主把四楼当神明厅使用,外观栏杆已经全变咖啡色,全部都腐蚀了,很恶心邻居还说这军官是第一代住户,刚盖好搬入时还算正常,后面几年行为越来越诡异,整天都在房子里敲敲打打,难怪我发现每个房间只要没对外窗,他就会在底下墙角,或是在天花板上面附近的墙面到处乱打洞,是有多怕空气不流通呼吸困难啊?房子里面塞满杂物,乱七八糟,压迫感好重,,一进门除了潮湿的霉味外,还有一股扑鼻的动物怪味,原来隔邻养了条大狗,狗臭惊人(我们迁入后,实在忍无可忍,先生只好花大钱在前院筑实心墙恶臭,筑墙的泥水工每早一上工,就先吐光早餐,狗臭的恶臭太严重实在太难忍,可怜!)除了恐怖的狗臭,屋主违法在防火巷上加盖厨房,厨房底下就是臭水沟,厨房的排水口不断冒水沟臭气上来,搞得整间屋子乌烟瘴气,从看屋时我就很不舒服,屋主夫妻只生一个儿子,三口人,哪来那么多东西啊?由于杂物过多,屋主把一楼房间的床吊在半空中(谁敢睡在半空中?),客厅的电视无处放,也吊在天花板上,我一进门看到头上的电视机吓一跳,好怕掉下来砸死人,天花板上无数条电视缆线跟电线外露,纵横交错,抬头一看,丑到不可思议。
张永和的建筑与跨界之旅
张永和的建筑与跨界之旅15建二周丹 150407241.简介张永和1956年出生于北京,父亲是“设计了半个北京城”的张开济老师——是设计了革命历史博物馆、天安门观礼台、钓鱼台国宾馆的建筑大师。
建筑世家的耳濡目染下,让他走上了建筑设计的道路,于1978年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学习,1983年前往美国留学,现任建学建筑与工程设计所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张永和被称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之父”,他创造了中国当代建筑界的许多个第一。
他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出国留学学习建筑学的,但只有他回国开设了第一家独立的个人事务所;第一个把“解构主义”介绍给中国建筑界的人;第一个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展出作品;第一个在国际著名院校担任要职;第一个担任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评委的中国人;第一个涉足家居、饰品、服装设计等领域并与国际高端品牌合作的中国建筑师。
2.设计理念在中国建筑界,张永和比一般的先锋建筑师要主流些,但仍在主流的边缘。
用著名媒体人洪晃的话来说,张永和相比起很多设计师来所不同的,就是能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完全贯彻到建筑的设计当中去。
在注重环保、环境、回收利用的今天,张永和以一种低调的态度,去实现着自己“建筑以人为本,建筑为人服务”的设计理念。
在他的建筑设计当中,尊重传统,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倡导建筑与环境的对话,而且在环保方面和材料的选择,以及不浪费的设计理念,统统展现在了他所设计的建筑里面。
他强调建筑设计应该从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定义和概念出发,强调设计的全过程比设计的最终结果要重要得多。
他对梁思成一代和中国当代建筑的批评,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西方传统建筑观的立足点,即他认为近代以来的中国建筑对立面过度重视,忽视对空间和材料的探索。
他认为建筑的目的是为改善人们的生活,而事业并非是生活的全部。
如果建筑给人们带来特别好的视觉经验,当然很好。
北京有名的建筑
一、SOM1、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第三期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1号2、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中国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55号3、凯晨广场中国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4、北京金融街——丽思•卡尔顿酒店中国北京市西城区金城坊东街1号5、新保利大厦中国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1号6、金地中心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北京万达广场, 建国路93号7、联想/融科资讯中心——C座北京市海淀区科学院南路2号8、北京金融街中国北京市西城区二、KPF1、China Central Place(华贸中心)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81号2、CNOOC Headquarters(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25号3、China Huaneng Group Headquarters(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号三、Zaha Hadid (扎哈哈迪德)1、GALAXY SOHO(银河soho)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桥, 东二环四、Foster and Partners(福斯特)1、Beijing Airport(北京机场)北京市朝阳区五、Steven Holl(斯蒂芬霍尔)1、LINKED HYBRID(北京当代MOMA )北京市东城区香河园路1号六、OMA(大都会建筑事务所)1、中央电视台(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32号七、非常建筑1、BNC薄荷糯米葱时尚概念店北京三里屯village北区2、远洋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东八里庄西里1号3、拾贰院运河岸上的院子别墅区之泰禾俱乐部北京通州区潞城镇普欣南里233号4、康明斯亚洲总部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霞光里18号5、北京今日美术馆朝阳区苹果社区, 百子湾路32号6、北京用友研发中心北京海淀区北清路68号7、北京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8、柿子林别墅北京市昌平区万娘坟9、山语间北京怀柔交界河山中八、HOK1、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东路1号2、中国人寿总部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17号九、贝聿铭1、中国银行总行大厦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1号2、香山饭店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公园, 买卖街40号十、NBBJ1、中国电子大厦北京市海淀区丹棱街3号2、北京金融街洲际酒店(?)西城区金融街购物中心, 金城坊街2号3、北京振兴饭店(?)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4、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部大楼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广场十一、GMP1、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天安门广场东侧2、基督教会海淀堂北京市海淀区彩和坊路9号3、北京中青旅大厦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10号4、北京德国使馆学校及公寓楼北京朝阳区亮马桥路甲49号5、地兴居办公楼(北京首府大厦)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西滨河路十二、Terry Farrell1、北京南站北京市丰台区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大街9号十三、The Jerde Partnership1、SOLANA蓝色港湾国际商区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公园路十四、MADA s.p.a.m. 马达思班1、北京光华路SOHO北京朝阳区光华路2、华远企业号北京西城北展北街15号NBBJ那两个带问号的不一定正确,官网给的不很清楚查也查不到。
中国当代建筑师-张永和
我要
我要成为一名景观园林设计师 我要追寻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虽说未来很美满,现实很骨感,受过各种各样 的打击,不过既然我选择了这个专业,就一定 要在这个领域里走下去,我始终坚持着:就算 倒,也要倒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
结束语
涵璧湾花园--3
建筑和环境融为一体
润唐山庄集合住宅
润唐山庄集合住宅, 深圳, 1998 基地状况:深圳银湖一块山地 使用要求:集合住宅。容积率1。
容积率研究:1的容积率意味着用一层建筑将基地铺满。 如果考虑朝向与景观,将基地南半部的一层建筑"折叠"到 北半部,形成的二层建筑仍满足1容积率。再带入其它因 素,不断进行折叠,建筑发展至四层、八层等等,同时分 裂成多栋建筑,容积率总保持不变。折叠于是成为在设计 时将容积率与地形等其它条件结合操作的一个工作方法。
中国当代建筑师 ——张永和
个人简历
1977年考入原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 1981年赴美自费留学。 1984年毕业后曾在美国旧金山几家建筑设计事务所工 作; 1985年开始相继在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密执安大学、 伯克利加大和莱斯大学教书。 1989年成为美国注册建筑师; 1996年底正式辞去美国莱斯大学教职,回国 非常建筑工作室(建筑学)主持建筑师 现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主要作品
长城脚下的公社 分成两半的房子 山语间别墅 席殊书屋 贝森新文化空间 润唐山庄集合住宅 远洋艺术中心 北京大学(青岛)国际学术中心 北京大学青岛会议中心 西南生物工程产业化中间试验基地
非常建筑
拥有美国建筑师资格的张永和,1993年回到 北京创建了“非常建筑工作室”,见证了中国 建筑非同寻常的10年历程。 张永和表示,“非常”就是不正常,不以商业 盈利为目的的建筑事务所。 张永和说,好房子不是用来收藏的,如果是欣 赏,可能呆在自己家里往外欣赏,比站在外面 欣赏这房子的外观来得更真实和重要些。
非常建筑大事记1992年_2003年
非常建筑大事记1992年-2003年1992年第一次做国内项目:洛阳幼儿(窗)园方案(未建)1992年-1993年张永和获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史戴得曼建筑旅行研究奖金,张永和/鲁力佳去欧洲、亚洲考察一学年1993年起开始在国内实践1994年在美国注册非常建筑工作室1994年第一次实现设计:完成北京白石桥公寓室内1994年张永和作为八位中国建筑师之一入选日本出版《世界上581名建筑家》一书1996年广东清溪坡地住宅群设计获美国“进步建筑”表彰奖1996年第一次完成室内项目:北京席殊书屋,后完成南昌、武汉的席殊书屋1996年张永和正式辞去美国莱斯大学建筑学院教职,张永和/鲁力佳回国1996年参加在日本大阪的亚洲革新建筑(IAA)会议1996年第一次参加国际双年展:第二届韩国光州双年展1997年完成北京美国康明斯公司“颠倒办公室”室内1997年第一次出版作品专集:《非常建筑》(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7年第一次完成展览空间设计:在维也纳分离派美术馆举办的“运动中的城市” 展1998年在英国伦敦建筑联盟建筑学院(AA)举办 “可大可小”亚洲建筑三人展(与新加坡陈家毅建筑事务所、台北季铁男建筑工作室合作)1998年第一次完成建筑项目:北京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1998年完成北京怀柔山语间住宅1998年参加在印度班加罗尔的第二次亚洲革新建筑(IAA)会议1998年完成深圳润唐山庄-集合住宅(与深圳华筑合作)1999年参加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作品展1999年完成北京水晶石电脑图像公司办公室室内外改造1999年第一次个展:在美国纽约尖峰艺术举办“街戏”1999年参加第七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网上展1999年建立非常建筑网页www.fcjz.com1999年张永和创办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2000年完成重庆西南生物工程产业化中间试验基地2000年参加第七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00年参加第三届上海双年展,并荣获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贡献奖(表彰在视觉艺术领域突出和有创造性成就)2000年出版《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专集1、2》(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参加在上海顶层画廊举办的“变更通知”——中国房子建造五人文献展2001年完成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梁思成百年诞辰纪念建筑展空间设计2001年参加在柏林AEDES举办的“土木”年轻中国建筑展2001年完成北京远洋艺术中心2001年完成韩国坡州三湖出版社方案设计(待深入)2001年完成北京大学(青岛)国际会议中心2001年完成北京大学核磁共振实验室2001年出版《无上下住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张永和任北京城市规划委员会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2001年参加在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举办的第四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被移植的现场”,作品“戏台”被何香凝美术馆永久收藏2002年完成广东东莞石排镇政府办公大楼及广场2002年完成北京水关长城建筑师走廊二分宅2002年应邀参加广西南宁柳沙半岛总体规划设计竞赛并中标获第二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六箱建筑”“影室”建筑/影像三人展(与汪建伟, 杨福东合作)( “紧急地带”部分, “乌托邦驿站” 部分,及“五十之外”威尼斯冰“间”中国当代艺术展/美术馆《Yung Ho Chang / Atelier Feichang Jianzhu: A Chinese Practice》, (香港MAP出版“稻宅”装置“六箱建筑”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承孝相与张永和”二人展,并出版英日文作品专集《Works:10x2承孝相,张永/观鸟中心在施工中非常建筑大事记1992年-2003年。
柿子林别墅
石夹混凝土承重墙
混凝土瓦屋面
氧化钢板贴面
水磨石地面
墙体系
• 在这个墙体系中 , 石材本身不起任何 结构作用,反而增 加了墙体结构的负 担,实际上就是混 凝土墙的表皮贴面。 然而这个贴面处理, 却用了300mm厚的 石材,因此提高了 石材加工与现场施 工的难度,这需要 在混凝土墙上预留 矩阵状的拉筋来进 行锚固。
北京柿子林别墅|会馆
Design by:张永和 王晖
作者简介 张永和,男,1956年生于北京,建筑学家。 1977年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 本科,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 筑系获硕士学位。 2005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成为 首位执掌世界建筑研究重镇的华裔人士。
柿子林别墅获04年WA中国建筑 奖优胜奖。
西、南两面山陵环拱,北邻村落,东向敞阔,远 蓄疏林一带。园内引水为池,成自然形貌。
筑符建 选合筑 址中所 思国处 想南的 方的 乡位 村置 最背 典山 型面 的水 建,
山 陵 水池 山陵
西面景观 东 侧 全 景
南面景观
东立面
北立面
西立面
南立面
柿子林会所很难被当做一个物体。 且不说那些茂密的柿子树如何遮蔽了对于建筑的观察, 就是在视线不受阻碍的情况下,也归纳不出这栋建筑的 整体外部形象。建筑的4个立面没有太多的统一感,甚 至没有一个立面是统一而延续的。整个建筑似群非群, 似体非体,不服从任何意义上的外部形势规律。就那么 松散的放在林中,缺少致密的外部规律。
柿子林别墅的魅力在于内部。 在于内部“重重叠叠的空间”,以及在“重重叠叠 的空间”中“行行重行行”的游园经验。 两大关键词: 围 绕
竹林
• 由于建筑 周围有优 美的自然 环境,于 是房间或 房间组被 作为取景 器来设计。
【王秋杨生死7+2】 王秋杨
【王秋杨生死7+2】王秋杨从海拔6194米的麦金利峰下撤,王秋杨又差点交待在冰裂缝区里,下撤的路上她,抑制不住失声痛哭,满脚的泡,晒伤的脸,一条腿也瘸了…… 张蓉王秋杨喜欢在山里风餐露宿的感觉,理由是“那种环境下能够看到真实的自己。
” 和山亲近多了,快乐变得简单起来,回到城市,一罐王老吉也被她视为美味,王秋杨说,“这种快乐很真实!”丈夫张宝全偶尔也会戏称她为“四毛”,因为很多时候,她和当年的三毛一样,背上行囊四处游历。
这个曾经梦想着要当一名地质工作者的女子,即使站在你面前,你也绝不会想起她跟山会有什么联系,温婉的谈吐修长的身材,让你感觉时光仿佛还停留在她的少女时代,只有那张被阳光微微晒红了的脸才让你相信,她,就是那个完成“7+2”极限探险的王秋杨。
王秋杨并不“孤独”,在地产界和她一样钟情于登山的,前有王石,后有黄怒波,而王秋杨是他们当中唯一的女性。
历时6年完成“7+2”,王秋杨的个人版本也由此升级为“首位完成7+2的华人女性”。
这个12年前带上几件秀水街外贸店买来的厚衣服就敢踏上南极探险的“菜鸟”,终于凭着自己的坚毅,完成了这个登山界的极限探险。
“7+2”犹如魔咒般吸引“7+2”仿似是个魔咒,所有的探险者对它只有一种反应:亢奋。
1997年俄罗斯人康尼克霍夫第一个完成“7+2”探险之后,登顶七大洲的最高峰并到达南极和北极极点的“7+2”便成了登山界又一项新探险活动。
比起中国西藏登山队完成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7+2”的难度要小得多。
“7+2”由上世纪80年代登山圈流行的攀登世界七大峰延伸出来,它不但是世界顶级的探险活动,同时也是人类超越自身极限、体现世界文明、社会、经济发展高度的活动。
最初的探险者提出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这九个点代表着地球上各个坐标系的极点,代表着极限探险的最高境界。
迄今为止,全世界成功完成全球七大洲最高峰攀登的有275人,其中完成“7+2”的仅有13人,而中国人占据了半壁江山,共有7人完成这个探险活动,他们分别是: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2005年12月16日完成),《华西都市报》记者刘建(2005年12月16日完成),国家登山队教练次洛(2005年12月16日完成),香港攀山训练中心总教练钟健民(2005年12月28日完成),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2005年12月28日完成),高级商务策划师金飞豹(2007年12月08日完成)。
室内金典案例赏析
Page 39
内外空间的过度
玻璃立面使内 外空间渗透
柱的运用使内外 空间自然过渡
柱与玻璃使二分宅的内空 间与中庭似分却合
Page 40
材料的特色
• 二分宅的基本建造材料为
混凝土,土,木,玻璃。
• 材料的选择基于朴素的生
态观念,希望主要选用天 然材料,并且都可以降解 或重复利用。
Page 41
混凝土
Page 25
长城脚下的公社
Page 26
外部空间特色
• 与环境的高度融合,人 工建筑与自然的协调是 二分宅外部空间最主要 的特征。
• 分的建筑与二分的山二 岭围合成的内敛空间是 民族建筑的表征。 • 分裂之屋可调节角度的 广泛适应性使外部空间 更加灵活。
Page 27
“山 水” 意 境
• 这栋建筑从当中被分成两半,藉以引入了不同的 景致、空间,也带入了“山水”意境。水的部分, 有条小溪直直地登堂入室,在入口的玻璃地板之 下粼粼闪光。
Page 17
建筑有一个特定而明确的功能:建立人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具体而 言是人与中国山水之间的关系。山语间中水平长窗的设计正是试图以国 画的构图强调出窗外景色的中国性。
Page 18
建筑与场所
• 别墅座落在北京远郊怀柔县境内,翻过了 长城,就在长城的脚下。该基地位于山谷 的坡地上,地势东高西低。南面为南北向 山坡,种植数棵白桦树。建筑覆盖的山坡 高差达 2 米。北侧与当地原有的数栋砖结 构民房之间以一堵挡土墙分隔。
Page 10
• 美国“从桌子到桌景”概念性物体设计竞赛一等奖1988 • 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佳作奖1991 • 美国建筑师协会旧金山分会/旧金山建筑基金会:旧金山 洛杉矶3X3+9设计竞赛获胜者1991 • 美国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论坛奖1992 •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STEEDMAN建筑旅行研究奖 金(去欧洲、亚洲考察一学年)1992-93 • 作为8名中国建筑家之一入选日本《世界之建筑家581人》 1994
柿子林会馆
柿子林会馆简介柿子林会馆是位于中国河北省邯郸市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之一。
该建筑坐落在柿子林村,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柿子林会馆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建筑风格柿子林会馆是典型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采用了传统的寓意与风水理念。
整个会馆由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组成,主体建筑为三进四合院式布局,附属建筑包括东侧的客房和西侧的厢房。
会馆中的各处均覆盖有雕梁画栋、彩绘斗拱和雕刻花窗等精美装饰,以展示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在建筑结构上,柿子林会馆采用了传统的“斗拱”技术,这种技术将木构件组合成具有较大跨度的建筑,使建筑更加稳固。
斗拱的雕刻工艺精湛,细腻的雕花纹样给人以独特的美感。
此外,会馆的屋顶采用了檐角翘起的形式,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感,还有助于排水和防水。
历史文化柿子林会馆是一座历史文化积淀丰富的建筑,它见证了中国古代乡村生活的变迁和演变。
会馆内保存有许多明清时期的古代家具、字画、瓷器等文物,这些文物无疑是珍贵的历史遗产,也是人们了解古代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会馆周边的柿子林村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村中的村民以柿子栽种为主要职业,柿子林茂密且果实丰盛,广受欢迎。
每年秋天,柿子林村会举办柿子文化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柿子林的美景,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
保护与发展作为一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柿子林会馆受到了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保护。
不仅在保护治理上加强了建筑材料的修缮和保养,还定期进行巡查和监测,确保会馆的安全和稳定。
在发展利用上,柿子林会馆不仅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基地,也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
会馆附近设有游客中心和展览馆,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和旅游服务。
此外,会馆还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包括古代建筑展览、传统手工艺展示等,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
结语柿子林会馆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杰作,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工艺水平,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宿杜城亡友李羽处士墅赏析
宿杜城亡友李羽处士墅赏析李羽处士墅位于宿杜城郊区,坐落在一座小山上,四周环绕着茂密的树林,给人一种静谧、幽静的感觉。
这座别墅是李羽处士生前所修建的,据说他是一位隐居山林的文人墨客,对自然和艺术有深刻的热爱。
李羽处士墅以其独特的景观和建筑风格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赏玩。
首先,李羽处士墅的整体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的中国古代建筑和现代的设计理念,独具一格。
墅内的建筑主体分为几个部分,有主屋、客厅、书房、花园、鱼池等,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用途。
整体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结合石头、陶瓷等元素,给人一种自然、文化的感觉。
尤其是主屋的设计,采用了传统的四合院形式,每个庭院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东侧的竹园、西侧的花坛等,营造出一种宜人的居住环境。
其次,李羽处士墅的庭园设计别具一格。
整个庭园布局合理,精心设计,以石径和曲桥为主要景观犄角,点缀着花草植物,并配以池塘、瀑布等水景,使整个庭园既清新自然又充满了艺术气息。
庭园中的植物选择也非常讲究,有悬铃木、菊花、牡丹等,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花卉开放,给人一种四季如春的感觉。
庭园中的景观还包括一些人工小山、假山和悬崖,仿佛将自然山水带进了墅内,让人沉浸其中,体味自然之美。
除了建筑和庭园,李羽处士墅还收藏了许多艺术品和文物。
据说李羽处士是一位艺术收藏家,对古代书画、陶瓷器等有着深入的研究。
在墅内的书房和客厅中,展示了他收藏的古代书画和传世珍品。
书房中的书籍摆放整齐,书架上摆满了古籍和名家字画,让人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底蕴。
客厅中的陈列品也是李羽处士精心挑选的,无论是瓷器、铜器还是玉器,都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
在李羽处士墅内,还可以体验到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
墅内有一间茶室,供游客品茗休憩,茶室中摆放着各种茶具和名茶,可以欣赏到茶艺表演和品尝正宗的中国茶。
此外,墅内还设有一个展览厅,定期举办一些传统文化展览和艺术交流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宿杜城亡友李羽处士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心设计的庭园和珍贵的艺术收藏吸引着人们前来欣赏。
建筑设计方法论ppt课件
78
单体空间实例分析:库哈斯作品
完整最新版课件
79
完整最新版课件
80
工作模型
完整最新版课件
81
多功能厅/厨房
完整最新版课件
82
安全闸门
完整最新版课件
83
轨迹(traject)
完整最新版课件
84
Traject:对景/借景
完整最新版课件
85
Traject
完整最新版课件
86
Traject: 借景/对景
4
案例分析: 柿子林别墅
完整最新版课件
5
设计的一般步骤:
后期综合评定 施工 施工图设计
设计邀请
初步设计
现场踏勘 初步草图 与业主初步交流 深化设计
1.收集问题 2.场地分析
重点:发现有特点 和与众不同之处
基本立意确定
设计方案与周围的关系
确立构思 了解业主的基本意图
完善设计 完善平立剖造型
完整最新版课件
完整最新版课件
42
设计的本质
完整最新版课件
43
思考: 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设计空间?
完整最新版课件
44
开始设计
完整最新版课件
45
第一部分 基地分析
完整最新版课件
46
地形地貌图
完整最新版课件
47
地形地貌图
完整最新版课件
48
场地分析图
完整最新版课件
49
功能分区图
完整最新版课件
50
构思草图
完整最新版课件
87
完整最新版课件
88
如果一个人永远不停的研究,他就永远不会枯竭, 他越是不辍的工作,就越需要去学习! ————柯布西耶
柿子树作文精选
柿子树作文我家门前种了一棵柿子树。
春天的时候,柿子树的叶子又多又茂盛,在阳光的照耀下,绿叶显得格外明亮。
在绿叶的中间,衬托着一朵朵不起眼的小花儿,它的形状就像是运算符号“+〞。
小花儿慢慢枯萎脱落,里面露出一个小青点,别看它小,它可是最重要的东西——小柿子。
夏天,一个个青色的小柿子从绿叶中悄悄探出小脑袋,这些青色的柿子已经长大了,但是还不能吃,如果吃起来,就会很涩。
又过了一段时间,柿子们变色了,变得深绿了,就像在冲着我笑呢!秋天来了,叶子们打着卷开始发黄了,有的柿子也变成黄色的,还有的是深黄色的,它们深浅不一。
这时的柿子在温水里泡15——16个小时就不涩了,变得又脆又甜。
秋末,柿子树的叶子落了下来,只剩下红彤彤的柿子,远远望去,就像树上挂着一个个红色的小灯笼。
摘下一个柿子,已经不硬了,软软的,摸上去真舒服,吸一口,你会不由自主地说:“真甜!〞柿子树全身都是宝:有高血压的人,用柿子叶泡茶喝,会有很好的疗效;生柿子可以清热解毒;熟柿子不但营养丰富还可治疗咽喉痛、口舌生疮、肺热咳嗽等症……我爱我家门前的柿子树。
柿子树是在我们学校门口种植的,它虽然没有柑橘树那么著名,也很少有诗人为它挥过笔,但我爱它,因为,它是我们学校里结果最甜的植物。
六月,其他果实都被晒焦了,但学校里的柿子树还生机勃勃,柿子树开花了,黄白色的花儿,清香四溢,招来了一群群勤劳的小蜜蜂,亲亲热热热的落在上面,给花一个亲密的“香吻〞。
渐渐的,花儿凋谢了,长出了小柿子。
柿子慢慢地长大了,青绿色的,由绿变黄,再有黄变绿,最后由橙黄变橙红,变橙红了,也就熟了,成熟了就10月份了,如果有柿子不断落下来,就算你有福气了!你可以在它没摔烂之前捡起来,可以给美术老师当教学模具。
10月底,柿子就成熟过度了,就会下起一场“柿子雨〞会打在你的头上肩上,身上,你不会哭,但打完后,你会呵呵大笑,脱下来晒一晒,擦擦会有一股柿子香的味道,像是纯天然的香水。
假设你到我们学校来玩,准会带着一身好闻的柿子味回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2世界建筑 2004/10作者单位:一石智库收稿日期:2004-09-10“柿子林别墅在北京城北昌平十三陵万娘坟某果园一个树木排列整齐的柿子林中;西面、南面有山为对景,北邻村落,东面开敞;占地面积在设计过程中不断扩展,从最初的90多亩到现在的250亩左右。
”这段文字见于由台湾田园城市出版的《da》杂志第3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四入柿子林:一个建筑设计过程故事版》,作者是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但是不用说,这种有些散淡的人文趣味的文字是出于张永和之手。
尤其重要的是,柿子林别墅的设计是一个业主与建筑师先后4次更改设计的思路,被他诗意地概括为“恻宅入林”、“瘦房肥院”、“棋盘院阵”和“拓扑景框”这样富于古典趣味的意境。
近几年来,与以往执着于元空间的研究不同,非常柿子林别墅VILLA SHIZILIN史建/ SHI Jian建筑试图从重新解读传统建筑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入手,在更为复杂的城市语境中寻求某种新的突破。
例如,在苹果22院街(北京)的设计中对传统院落商街空间(环院模式)的研究与建构,柿子林别墅(北京昌平)4个方案中分别对南、北方院落和地域环境的研究与建构;石排镇政府办公大楼(广东东莞)设计难能可贵地进行了针对当地气候的建筑学研究,试图利用现代建筑手法解决气候、环境、功能等问题,而生产力大厦(广东东莞)试图在与自然的表面融合中实现对当代城市建筑空间的探索;河北教育出版社办公楼(河北石家庄)不仅在内部空间把各种复杂的使用功能做了界定和区分,还把这种对使用空间的理解在外空间着意强调出来,使这个小城市化了的建筑成为城市再造的积极部分。
柿子林别墅是在占地面积、使用功能、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不断变化、叠加的状况下形成的,正是因为如此,在看过了光影效果鲜明的效果图之后,会被现场巨大、复杂而灰暗的空间所迷惑。
按照设计的概念,最终的设计方案(“拓扑景框”)是把房间作为取景器、同时把屋顶作为地景,也就是说建筑与环境达到互为利用。
从某种程度上,由于环境难得的优越,确实达到了对建筑的“给景”,景框(取景窗)和屋顶也多少达到了对环境的“回馈”,但是过于单一的外围环境、过于巨大的体量和过于“表演性”的细节,也在某种程度上冲淡了这种强烈性——也就是说,作为最终完成的作品,柿子林别墅与最初的思路和方案间有着明显的距离,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这正是中国建筑现实的反映。
□1Persimmon Grove Villa is in a persimmon grovewith neatly ordered trees in an orchard at WanniangTomb of the Ming Tombs Area, Changping District,north of Beijing. To the west and south, there aremountains as the scenic focal points; to the north,it neighbors some villages; to the east, it faces anopen field. Its floor area has been expandingcontinually in the design process, from the 90 mu atthe beginning to the present 250 mu or so."The above paragraph is seen in an articleentitled "Four Visits to Persimmon Grove: Story of anArchitectural Design Process", in the 3rd issue of themagazine, da, published by Garden City of Taiwan.The author is Zhang Yonghe/Unusual ArchitecturalOffice. But needless to say, such words with a mellowflavor are out of Mr. Zhang Yonghe. What isespecially important is that,the design ofPersimmon Grove Villa has undergone a path ofalteration for four times in the course of discussionsbetween the owner and the architect. The villa hasbeen described poetically by Mr. Zhang as one fullof classical ethos in such words as "entering thegrove by one side of the house", “thin house andfat yard”, “chessboard-like courtyard array", and"topological framework of scenery”.In recent years, deviating from their traditionalconcentration in the study on the space element,architects have shifted their focus, trying to startfrom re-decipherment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resources and reg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seeksome new breakthrough in a more complex urbancontext. For example,in the design of Apple Streetof 22 Courtyards (Beijing), they have studied andre-constructed the traditional space of yards andbusiness streets (the loop yard mode). In the fourdesigns of Persimmon Grove Villa (Changping,Beijing), they have re-constructed the southern andnorthern yards and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Inthe design of a government office building in ShipaiTown (Dongguan, Guangdong), they have carriedout an architectural study based on the localclimate, trying to use modern architecturaltechniques to solv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climate,environment and functions. In the design of theProductive Power Edifice (Dongguan,Guangdong), they have tried to explore intomodern urban architectural space through thesurface amalgamation with Mother Nature. In thedesign of the office building of Hebei EducationalPublishing House (Shijiazhuang, Hebei), they havenot only defined and partitioned all kinds ofcomplicated functions of use within the space, butalso intentionally highlighted their understandingof space utilization by way of the outer space,making the mini-city building serve an active part in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ity.Persimmon Grove Villa has come into being asa result of repeated changes and superpositions infloor area, functions of use, architectural design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it is just because ofsuch a reason that you will be bewildered by thehuge, complicated and dark space when you arriveon-site after viewing the vivid effect drawing oflight and shadow. According to the designconcept,the ultimate design scheme("topological framework of scenery") is to take therooms as viewfinders and take the roof as the fieldscene at the same time, that is to say, thearchitec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will extend andcompensate each other. To a certain degree,owing to the uncommonly favorable environment,we have really achieved the effect of "offeringscenery" to the building, and the framework ofscenery (the view-finding window) and the roofhave given some "feedback" to the environment.But, the simple peripheral environment, the overlymassive size and the too "showy" details have alsoin a way diluted such a sense of intensity, that is tosay, as a completed work, Persimmon Grove Villahas clearly not measured up to the original aim anddesign. Perhaps, in a way, it is just a reflection of therealit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21 柿子林会馆北立面/North elevation2 柿子林会馆会客厅/Reception room93中国建筑/ARCHITECTURE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