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学习赋主客问答这一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4、结合作者处境,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5、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导学过程】1.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这两篇赋。
这个时期,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残酷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
同时,在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
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有同名书法作品《赤壁赋》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2.文体“赋”的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
“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选用散文化的句式。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3、方法点拨:重音和节奏(见背面)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学习过程】1.注音壬戌(rén xū)之秋举酒属(zhǔ)客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如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泝(sù)流光倚歌而和(hè)之余音袅袅(niǎo)泣孤舟之嫠(lí)妇苏子愀(qiǎo)然山川相缪(liáo)舳舻(zhúlú)千里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渔樵于江渚(zhǔ)之上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尊以相属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无尽藏(zàng)也相与枕藉(jiè)乎舟2.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课文1—2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建议课时:做导学案2节+展示探究2节【学习目标】1. 了解苏轼,明确“赋”的特征。
2.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全文。
3.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并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4. 背诵课文。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认真研读课文,结合课下的注释通读、翻译课文;标注出重点词句、有疑问的词句。
2.认真阅读“教材助读”,重要的地方进行圈点勾画。
3.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导学案,规范书写,认真答题。
限时70分钟。
4. A、B层学生全做,C层学生探究题一、三选做。
【教材助读】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
苏轼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则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就连书法,也位列“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之首。
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2.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文体。
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讲求声律、押韵;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3.乌台诗案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他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导学案【导学目标】1. 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思想。
2. 积累《赤壁赋》中重点文言知识,背诵全篇。
3. 体会情、景、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4.理解诗人乐观旷达情怀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导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探究法、读写结合。
【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 七岁知书,十岁能文。
二十一岁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
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
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
于是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边造了一间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偶尔也去爬爬山,划划船。
同时期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2.背景介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无故遭迫害,长期被贬谪,郁闷之情,文中有现。
但他又能泰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3. 文体知识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始于汉代,讲求铺张,称大赋;六朝时期,讲求对仗,称律赋;宋代,讲求自由,称文赋。
《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7.此文是作者在写了《赤壁赋》数月以后写的。试任选一个角度,简析这两篇文章的异同
备 注
1、B冯——píng,戛——jiá
2、D (应解为“高”)
3、B(A边走边唱,C提着衣襟,D筑在树梢处的鸟巢)
4、C(A结构助词“的”,B跟随,C“可是”/“回头看”,D恰好)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①俯冯夷之幽宫 ②燕巢于飞幕之上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掠予舟而西也
(一) 乐:赤壁的景色美
(二)(悲)歌的内容 箫声呜呜然
(三)(喜)矛盾释然 作者对人生有一种旷达和超脱
2、客心情转为悲凉,原因有几个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1)英雄永逝
(2)个体渺小
(3)人生苦短
(4)壮志难酬
3、第4段中,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阐发了什么哲理表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属客(zhǔ)窈窕(yǎo tiǎo) 扣舷(xián)
桂棹(zhào)倚歌(yǐ)和之(hè)
幽壑(hè)嫠妇(lí)愀然(qiǎo)
壬戌(rén xū) 舳舻(zhú lú)酾酒(shī)
横槊(shuò)江渚(zhǔ)麋鹿(mí)
匏樽(páo zūn)蜉蝣(fú yóu)余音袅袅(niǎo)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pptx
编号: 13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句中停顿)
日 食 饮 得 无 衰 乎 ( 揣 测 语 气 ) 2.通假
字。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属”通“嘱”,读 zhǔ,
业精于勤荒于1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教师评价:
盐城市时杨中学 201 2 —201 3 学年第 一 学期高 一 语文 学科 必 修 1 专题 4 学案
(1)属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嘱托,引申为“劝酒”) 属 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通“嘱”,嘱托)司命之所属(《扁 鹊见蔡桓公》) (在)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隶属、属于)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动词,属于、是)若属皆为所 虏(《鸿门宴》) (表复数,这些,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核 舟记》) (类似) 或 是 下 属 禀 见 ( 部 属 ) (2)盖
(4) 歌 扣舷而歌之 (动词,唱) 歌 曰 ( 名 词 , 歌 词 ) 倚歌而和之 (名词 ,歌声)
(5)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动词,攻克,打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 (6)之
纵一苇之所如 (往,到,动) 哀吾生之须臾 (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惟江上
劝人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冯”通“凭”,乘) 山川 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籍”通“藉”。狼藉,凌乱) 3.词类活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方位名词,“西”“东”作状语, 表示动 作行为“望”的方向:向……) 舞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妇 ( 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名词的意动 用法,以……为伴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于是饮酒乐 甚,扣舷而歌之 (名做动,唱)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名做动,攻下) 4.古今异义。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古:诗经的篇名;今:美好 的样子)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古:水气;今:二十四节气之一)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古:端正;今:危险) 5.文言句式。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渺渺兮 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主谓倒装) 正襟危坐而问 客曰:“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固一世之雄 也,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 者乎 (被动句)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状语后置)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判断句)
《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
《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一、主题思想本篇课文《赤壁赋》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名篇,它以作者苏轼在赤壁的所见所感为线索,通过对赤壁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审美体验和文化积淀。
文章既抒发了作者面对自然景观的感慨和思考,也呈现了苏轼独特的人生哲学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知识要点1、关键词语(1)清景:指清明的景色,文中指赤壁的空灵美景。
(2)共适:共享人生的快乐。
(3)扁舟:小船。
(4)桂棹:桂木做的船桨,这里代指船。
(5)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
(6)吐吞:指云雾在山峦间飘荡,文中用此比喻喝酒的快感。
(7)遗世独立:指心境清高,无欲无求,超然物外。
2、特殊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正常语序应为“此非孟德被周郎困者乎”。
三、问题设计1、简述苏轼在赤壁的所见所感,并分析他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和忘忧?2、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描绘赤壁的壮丽景色和英雄形象的?3、苏轼的人生哲学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4、本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表达情感和意境上有何不同?四、分析解答1、苏轼在赤壁看到的是一片空灵壮美的景象,他与朋友在此畅游,享受着人生的快乐和忘忧。
这种快乐和忘忧来自于他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对其蕴含的人生哲理的领悟。
他通过借助自然景观的氛围,排解了内心的不快和烦恼,从而达到了心灵的愉悦和平静。
2、本文通过对比的手法,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和英雄形象。
在描写景色时,作者用对比手法将赤壁的静谧景色与江水的汹涌澎湃相对比,突出了赤壁的壮丽和历史的厚重感。
在描写人物时,作者将周瑜这样的英雄人物与曹操这样的豪杰形象进行对比,突出了周瑜的年轻有为和曹操的老谋深算。
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赤壁的历史故事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3、苏轼的人生哲学是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他认为人生不应该被功名利禄所束缚,而是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赤壁赋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2、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1、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学习赋主客问答这一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3、结合作者处境,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作者旷达豪迈的胸襟【学习重难点】1、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变化。
【自主预习】一、一代大家:苏轼(1037——10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金石、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学识广博。
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
这与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的废新法的政治主张有莫大的关系。
有《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谥号“文忠”。
二、乌台诗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虚职,苏轼不能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心里十分苦闷。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其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象鼻子,人们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
苏轼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夜游。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一)高一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重点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危、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虚词(而、之、乎、于)】。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事、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事、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诵读吟咏法、情感迁移法、回顾旧知法【课时】3课时【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三苏”和同时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
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
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
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创作背景★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2)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4)五、段落划分 (5)六、写作手法 (7)七、读文感知 (8)八、经典语句解读 (9)九、预习检测答案 (11)十、全文翻译 (13)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赤壁赋》,旨在深入理解苏轼在文中展现的豁达胸怀和深邃哲思。
我们将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感受作者对自然和历史的独特感悟,体会其深沉的人生思考。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对这篇赋的学习,提升个人的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此外,通过学习苏轼如何借助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抒发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样的学习目标既包含了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也涵盖了个人能力的提升与情感世界的丰富,使学习过程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赤壁赋》的学习重难点在于把握文章的主旨与苏轼的哲学思考,同时深入品味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一方面,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苏轼如何通过赤壁这一历史场景,表达出对宇宙、人生和历史的深刻见解,这是文章的精神内核,也是学习的难点。
另一方面,苏轼的赋文语言优美,意象丰富,需要我们去仔细体会其遣词造句的精巧,领悟其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来营造意境的手法,这是学习的重点。
只有抓住这些重难点,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赤壁赋》的魅力,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赤壁赋》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_______”。
2. 《赤壁赋》以_______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展现了作者对于宇宙、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3.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句描绘了_______的景象,为后文的抒情和议论做了铺垫。
二、选择题1. 下列关于《赤壁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借赤壁之战的历史遗迹,抒发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赤壁赋》教师导学案
(3)“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4)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萧声。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4.拓展:
阅读下面两首词,说一说它们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有何不同。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作者于元丰三年二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问:那苏子认为该怎样度过人生呢?
明确: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
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吾与子共适)。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
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抒发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鉴赏本文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作者的情思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积累“是”“遗”“下”“之”“乎”等文言实词、虚词。
4.背诵这篇课文【知识链接】1.作者解说: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诗、文、书、画,均称大家。
思想上受到“儒”“释”“道”的影响很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赤壁解说:本文题目中的赤壁,即苏轼所游黄州赤鼻矶。
实际上,三国时的赤壁古战场,当在现在的湖北蒲圻。
3.文体解说:赋体是中国文学中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源于楚辞,流行于两汉,形式上注重铺叙,句式讲究对称,善用排比和对偶,语言华美,文笔绚丽。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的散体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汲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传统赋体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情和散文的透辟理念,体现了苏轼“以文为赋”的特点。
4.背景解说:苏轼一生在政治上遭遇坎坷,入朝任职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为杭州通判,历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神宗元丰二年,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被捕遂除黄州,元丰五年(1082),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因遣郁闷,于是年秋冬两次游览赤鼻矶,借地抒情,怀古感今,相继写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传世名篇。
【课前学习】1.自学并完成《创新设计.赤壁赋》课前预习一~四和五归纳整理(一)~(四)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2、给加点的字注音属客(zhǔ)窈窕(yǎo tiǎo)扣舷(xián)桂棹(zhào)倚歌(yǐ)和之(hè)幽壑(hè)嫠妇(lí)愀然(qiǎo)壬戌(rén xū)舳舻(zhú lú)酾酒(shī)横槊(shuò)江渚(zhǔ)麋鹿(mí)匏樽(páo zūn)蜉蝣(fú yóu)余音袅袅(niǎo)扁舟(piān)酌(zhuó)冯虚御风(píng)肴(yáo)藉(jiè)正襟危坐(jīn)3.主客问答是赋体文常见的写作方式,请结合文本解析“主”和可分别代表怎样的苏轼。
赤壁赋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3、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等实词,“之”、“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1.了解苏轼学生陈述搜集的材料。
苏轼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
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
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
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2.背景材料。
苏轼被贬黄州。
3.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
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制,成为一种文体。
它兼具诗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音韵。
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情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律赋”。
到了唐宋时,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的押韵、句式都比较灵活自由了,称为“文赋”,《赤壁赋》说是文赋的典范。
二、初读文本,扫除文字障碍1、标示加点字读音壬戌(rén xū)举酒属(zhǔ)客窈窕(yǎo t iǎo)斗(dǒu)牛之间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溯(sù)流光倚歌而和(hè)之余音袅袅(niǎo)幽壑.(hè)嫠(lí)妇愀(qiǎo)然山川相缪(liáo)旌.旗(jīng )舳舻(zhú l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江渚(zhǔ)扁(piān)舟匏(páo)尊蜉蝣(fú yóu)无尽藏(zàng)也狼籍.( jí)枕藉(jiè)三、特殊文言现象(一)实词、虚词1.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古:白茫茫的水气。
导学案赤壁赋(精选11篇)
导学案赤壁赋(精选11篇)导学案赤壁赋(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导学案赤壁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导学案赤壁赋篇1一、检查学生朗读二、研习课文1、学习第一段:⑴指读第一段。
⑵划出写景的句子,同桌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
(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
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
)请一个同学描述。
⑶小结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⑷指导背诵要领:首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其次是景物描写,是抒发感受,突出游人之乐。
⑸学生试背,齐背。
⑹指名上黑板背写景物描写的句子。
2、学习第二段:⑴指读第二段。
⑵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⑶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
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⑷作者是如何描写箫声之悲的?(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⑸记诵思路:乐──歌──箫声。
⑹齐背。
3、研习第三段:⑴指名朗读。
⑵提问:客人因何而悲?“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
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
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活动单(教师版)
主备人:居刚建审核人:张明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四、课时安排。
《赤壁赋》 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理解《赤壁赋》的创作背景。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准确翻译全文。
3、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2、难点(1)体会文中景、情、理的交融。
(2)理解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写作背景《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二年(1079 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四、文本解读1、字音字形(1)壬戌(rén xū)(2)桂棹(zhào)(3)余音袅袅(niǎo)(4)幽壑(hè)(5)嫠妇(lí)(6)愀然(qiǎo)(7)山川相缪(liáo)(8)舳舻(zhú lú)(9)旌旗(jīng)(10)酾酒(shī)(11)横槊(shuò)(12)渔樵(qiáo)(13)江渚(zhǔ)(14)扁舟(piān)(15)匏樽(páo zūn)(16)蜉蝣(fú yóu)(17)无尽藏(zàng)(18)枕藉(jiè)2、实词释义(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缓缓。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pdf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累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
书。诗、文、书、画,均称大家。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
酌(zhuó)
冯虚御风(píng)
肴(yáo)
藉(jiè)
正襟危坐(jīn)
1.一词多义。
(1)属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嘱托,引申为“劝酒”)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通“嘱”,嘱托)
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在)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隶属、属于)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籍”通“藉”。狼藉,凌乱)
3.词类活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方位名词,“西”“东”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望”的方向:向……)
舞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
(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大概)
注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大概因为)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大概因为)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勃之陋也
(因为)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三课时一.写作背景了解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诗句进行诬陷),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
1082年,被贬黄州已经两年。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江城的一切,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这年四月,他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二、有关“赋”的文体简介:1、含义:本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到汉代形成一种有韵的特定体制,成为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
2、特点:A、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且允许有参差错落。
B、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C、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用铺陈手法。
3、分类:大赋:以铺叙事物为主;小赋:以抒情为主;文赋:近于散文;骈赋、律赋:接近于骈文;2.结合注释,指出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三.字词考点梳理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③侣.鱼虾而友.麋鹿()3.结合文章,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①冯.虚御风()②举酒属.客()倚.歌而和之()③方.其破荆州()不知东方之既.白()固.一世之雄也()而卒.莫消长也()④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耳得之而.为声()顺流而.东也()4.结合文章,判断下列句式。
①渺渺兮予怀()②凌万顷之茫然()③客有吹洞箫者()④何为其然也()⑤而今安在哉()⑥而又何羡乎()⑦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⑧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⑨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第四课时一.文本分析1.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风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
把握住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
请找出本文中描写和议论“月”的句子。
《赤壁赋》教案完美版
《赤壁赋》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能够分析并欣赏《赤壁赋》的艺术特色。
(3)能够背诵并默写《赤壁赋》中的经典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赋》的文意。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赤壁赋》的文意及表达技巧。
(2)欣赏《赤壁赋》中的经典句子,体会古代文学的魅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赤壁赋》中的意象及寓意。
(2)理解并运用《赤壁赋》中的哲学思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阐述《赤壁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赤壁赋》,理解文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赤壁赋》中的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赤壁赋》中的经典句子。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古代文学的感悟,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赤壁赋》中的经典句子。
2. 写一篇关于《赤壁赋》的读后感,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情。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深入了解《赤壁赋》中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分析《赤壁赋》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探讨《赤壁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比《赤壁赋》与其他期文学作品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苏轼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课前预习案知识链接: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到汉代形成一种有韵的特定体制,成为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特点:A、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且允许有参差错落。
B、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C、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用铺陈手法。
分类:大赋:以铺叙事物为主;小赋:以抒情为主;文赋:近于散文;骈赋、律赋:接近于骈文;整体感知:1、生字词:壬戌(rén xū)之秋举酒属(zhǔ)客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如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泝(sù)流光倚歌而和(hè)之余音袅袅(niǎo)泣孤舟之嫠(lí)妇苏子愀(qiǎo)然山川相缪(liáo)舳舻(zhú lú)千里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渔樵于江渚(zhǔ)之上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尊以相属寄蜉蝣(fú yóu)于天地无尽藏(zàng)也相与枕藉(jiè)乎舟2、诵读方法指导:作者在抒发哀怨之情时,虽然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从庄子的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自我解脱出来,显得胸襟豁达、思想开阔,所以总体上应该是达观、洒脱的感情基调。
认真倾听录音范读,把握准节奏、轻重、气势。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
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课中探究案一、朗读第一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十六日),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句式为:介宾短语后置)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修辞格为:互文)④少焉(一会儿),月出于(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句式为:介宾短语后置)⑤白露横(笼罩)江,水光接天。
⑥纵(任凭)一苇之所如(动词到往),凌(越过)万顷之茫然(句式为:定语后置)。
⑦浩浩乎(形容词词尾)如冯(通“凭”)虚御风,而(表转折)不知其所止;⑧飘飘乎如遗世(遗弃尘世)独立,羽化而(表順承)登仙。
2、本段写诗人夜游赤壁的情景①看到的景色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②诗人的活动有(动作):诵---歌---纵---凌---③诗人的感觉如何: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遗世:离开人世④诗人会有何种心情呢?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二、朗读第二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①于是(在这时)饮酒乐甚,扣舷而(表修饰)歌之(音节助词)。
②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流动的月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思慕的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兮天一方。
”③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 应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④舞(使动使……舞动)幽壑之潜蛟,泣(使动使……哭泣)孤舟之嫠妇。
2、文章第二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概括。
感情色彩是怎么变化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三、朗读第三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①苏子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正(动词,整理)襟危(端正地)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句式:宾语前置)②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名词作状语向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 连结、盘绕),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被)周郎者乎?③方其破荆州,下(名词作动词攻下)江陵,顺流而(表修饰)东(名词作动词东下)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句式:宾语前置)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名词的意动用法)鱼虾而友(名词的意动用法)麋鹿,⑤驾一叶之扁(注音:piān )舟,举匏樽以(表目的连词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翻译划线句子: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水的无穷无尽。
想与神仙一起遨游太空,同明月一样永世长存。
2、(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明确:本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教师补充: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2)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明确: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四、朗读第四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①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这),而未尝往(消逝)也;②盈虚者如彼,而卒(最终)莫消长也。
③盖将自其变者而(表修饰)观之,则天地曾(简直)不能以(停止)一瞬;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句式:宾语前置)⑤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的)所有,虽(即使)一毫而莫取。
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表顺承)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代词这)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句式为:判断句),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2、(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明确: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明确:A.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B.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五、朗读第五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①客喜而(表修饰)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②相与枕藉(注音:jiè)乎(在)舟中,不知东方之既(已经)白。
2、(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1)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
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2)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
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课后练习案1、完成课时训练《赤壁赋》2、探究拓展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
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