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戏曲艺术研究的人类学转向_李银兵
文艺学的人类学转向——来自中国视角与经验的理论探索及反省
收 稿 日期 : 0 1— 9—2 21 0 8
基金项 目: 国家 社 科 基 金 重 大 招 标 项 目“ 国文 学 人 类 学 理 论 与方法 研 究 ” 1Z 10 的 阶段 性 研 究 成 果 。 中 (0 D 0 ) 作 者 简 介 : 云红 (9 1 , , 南 曲 靖 人 , 学 博 士 , 代 17 一) 男 云 文 曲靖 师 范 学 院 人 文 学 院 副 教 授 , 主要 从 事 文 学 人 类 学 、 艺 理论 与批 评 研 究 。 文
代 云 红
( 靖 师 范 学 院 人 文 学 院 , 南 曲靖 6 5 1 ) 曲 云 5 0 1
摘 要 : 国 3 中 O年 来 文 艺 学 的 人 类 学 转 向 的历 史 大 致 经 历 了三 个 阶段 : 是 在 2 一 O世 纪 8 O年 代 的文 艺 本 体 论 讨 论 中 出 现 了文 学 理 论 、 艺 美学 和文 学 批 评 的 “ 类学 转 向 ” 由此 促 进 了中 国文 学 人 类 学 的发 生 及 形 成 ; 是 从 19 文 人 , 二 9 6年 始 , 视 东 西 方 文 重 化 的 内 部对 话 , 注少 数 族 裔 和 边 缘 的 、 势 的族 群 文化 及 文 学 , 对 文 学 的 认 识 蕴 含着 口语 文 化 与 书 面文 化 的 两 极 性 意 识 ; 关 弱 它 三是 20 0 5年 之 后 , 审 了 中 国 文化 的多 源 性 构 成 , 出 了 重 建 文学 人 类 学 意 义 上 的 文 学 观 的设 想 , 整 体 上 反 映 了 中 国 3 重 提 从 0年 来 文 艺 学 的人 类 学 转 向从 “ 方 全球 化 ” “ 球 地 方 化 ” 地 到 全 的本 土 文 化 自觉 意 识 , 示 出 文化 寻 根 和 文 化 整 合 的 新 文学 观 。 显
中国戏曲音乐发展中的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从“双重乐感”谈起
作 的 内在 冲 动 。这 个 作 品 的 创 作 者 谭 密 子 是 上 海 音
乐学 院 的长笛 演奏 家 , 会 作 曲 , 重要 的是 , 还会 他 更 他 唱京 剧 。演奏 者则 主要 是 当年 即 已享誉 乐坛 的 、 俞 以
分 也 力 求 浓 郁 的 京 剧 风 格 , 一 方 面 则 积 极 拓 展 了旋 另 律 语 汇 , 整 个 乐 曲更 加 抒 展 流 畅 、 颖 别 致 , 努 力 使 新 并
律 , 正 为 最 广 大 民 众 服 务 的 “中 华 民 族 新 文 化 ”; 真 它 也 是 具 有 民族 独 立 和 尊 严 , 有 民族 特 性 和 品 格 的 文 具
及 其 相应演 奏 技巧 , 互 之 间得 以严谨 、 契配 合 , 相 默 带
来 了重要 保 证 。但 是 更 重 要 的是 , “双 重 乐 感 ” 得 使
于 中 国 步 入 现 代 社 会 以后 , 化 现 代 化 建 设 的 一 次 具 文 体 论 述 。他 认 为 , 种 “ 四 ”以 来 的 新 民 主 主 义 文 这 五 化 不 仅 与 数 千 年 以来 的封 建 文 化 截 然 有 别 , 且 也 与 而 “ 四 ” 前 的 资 产 阶 级 文 化 革 命 完 全 不 同 。 “五 四 ” 五 之 以前那 种种 关 于学 校 与 科 举 之争 , 学 与 旧学 之 争 , 新
17 0
中 文 社 会 科 学 引文 索 引 ( s c ) 源 期 刊 艺 术百 家 2 1 cs 1来 0 2年 第 4期 总 第 17期 2
HUNDRED SCH00LS I ARTS N
口
文 章 编 号 :0 3—9 0 2 1 )4— 17— 6 10 14(0 2 0 0 0 0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视野下的艺术人类学理论
㊀㊀㊀Ң艺术人类学(学术主持人:安丽哲)学术主持人语:本期艺术人类学栏目包含4篇文章ꎬ代表着今年的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向ꎮ周逸煊㊁金兑玩的«民族造型艺术对现代设计的文化认同的构建»ꎬ杨娜的« 汉服 的概念内涵与汉服体系的建构路径»与荣树云的«魅惑的技术:人类学视域中民间木版年画的艺术性分析»都是关于艺术符号与社会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与应用的探讨ꎬ充分体现了艺术在当今社会发展建构中的重要作用ꎬ其中«民族造型艺术对现代设计的文化认同的构建»是从宏观角度对该问题进行的探讨ꎬ后二者则是从个案角度进行的探讨ꎬ尽管研究对象不尽相同ꎬ然而大家探讨的问题却是一致的ꎬ这为我们构建本土艺术人类学的一般理论提供了参考ꎮ汪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视野下的艺术人类学理论»则从学理角度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艺术人类学研究之间天然的关系ꎬ体现了艺术人类学作为交叉学科的应用性与社会价值ꎮ收稿日期:2020-08-10作者简介:汪㊀欣ꎬ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ꎬ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ꎮ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视野下的艺术人类学理论汪㊀欣(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ꎬ北京㊀100029)摘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一门应用型学科ꎬ发展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ꎬ无先行理论指导ꎮ在研究实践中ꎬ民俗学㊁文化人类学和艺术学都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ꎬ但依然面临理论困境和诉求ꎮ艺术人类学是以艺术为研究对象ꎬ以人类学为研究方法的学科ꎮ其艺术学和人类学的双重视角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ꎮ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ꎻ研究渊源ꎻ理论诉求ꎻ艺术人类学中图分类号:J0-0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1-444X(2020)06-0066-06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20.06.010OnTheoriesofArtAnthropologyinViewoftheResearchon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WANGXin(ResearchInstituteofArtsꎬChineseNationalAcademyofArtsꎬBeijing100029)Abstract:Theresearch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sanapplieddisciplineꎬwhichdevelopsinthepractice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ro ̄tectionwithoutanypriortheoreticalguidance.Intheresearchpracticeꎬfolkloreꎬculturalanthropologyandartshaveprovidedcertaintheoreticalsupportsandmethodologicalguidanceꎬbuttherestillfacestheoreticaldilemmasandappeals.Artanthropologyisadisciplinethattakesartasitsresearchobjectandanthropologyasitsresearchmethodwhosedualperspectivesofartandanthropologyhaveimportantmethodologicalsignifi ̄660贵州大学学报 艺术版㊀第34卷㊀总第120期㊀2020年第6期㊀㊀㊀canceforthestudy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Keyword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ꎻresearchoriginꎻtheoreticalappealꎻartanthropology㊀㊀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研究渊源与理论诉求㊀㊀(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与研究渊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我国在21世纪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发展工程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计划的组成部分ꎮ自2003年开展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以来ꎬ 非物质文化遗产 概念逐渐进入中国文化话语体系ꎬ用一种新的方式解读中国民族民间文化ꎮ在十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ꎬ我国逐渐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保护传承机制ꎮ与此同时ꎬ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也渐次展开ꎮ作为一个来源于实践㊁无先行经验可依循的全新学科ꎬ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主要着眼于现实保护实践ꎮ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有非遗保护理论研究和非遗保护实践研究ꎮ在非遗保护理论研究方面ꎬ主要涉及非遗的概念解析㊁保护原则㊁文化生态等基础理论ꎮ概念解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早期的重要话题ꎮ 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舶来词汇ꎬ在中文语境中较为陌生ꎬ对其进行本土化解读十分必要ꎮ在当时的探讨中ꎬ各领域学者从定义㊁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关系以及非遗的分类等角度进行了分析ꎮ通过这些研究ꎬ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中国语境中的内涵得到了较为清晰的阐释ꎬ即包括民族文化㊁民间文化以及古代宫廷文化等文化形态在内的传统文化ꎮ对非遗保护原则的研究主要着眼于非遗的原真性㊁活态流变性和整体性等原则ꎮ原真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普遍原则ꎬ以确保文化遗产是真实的而未被歪曲ꎮ针对当前国家各级非遗名录中出现的真假混杂现象ꎬ以及各级名录项目 退出机制 的实施ꎬ对各类非遗项目进行辨伪十分必要ꎬ因而对非遗原真性的探索也应运而生ꎮ活态流变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属性ꎮ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变 与 不变 的探讨由来已久ꎬ其实质是对非遗 保护 与 发展 的辨析ꎮ非遗保护实践中常见的问题是在发展的名义下过度开发ꎬ过度利用造成了非遗原真性的丧失ꎮ非遗保护的过程是实施控制性的 保护 ꎬ还是允许其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ꎬ成为争议的焦点ꎮ活态流变性的属性ꎬ决定了非遗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活态存续于当下ꎬ并随着时代变迁有规律地良性发展ꎮ因此ꎬ在保护实践中ꎬ应避免因噎废食式的回避 发展 ꎬ而应因时因地制宜地顺势利导ꎬ使其在当代社会获得生存空间ꎮ整体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ꎬ也是最难落到实处的原则ꎮ无论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遗产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ꎬ而是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依存ꎮ针对当前各地以项目为主导的保护措施ꎬ提出整体性保护是为了避免文化遗产保护的碎片化ꎬ使其脱离原生土壤ꎬ成为名存实亡的文化标本ꎮ在提出整体性保护原则的基础上ꎬ研究者还就实施整体性保护的具体策略提出了设计思路ꎬ以期改变其在实践中无法落到实处的困境ꎮ整体性原则衍生出的 文化生态 理论是研究者关注的另一个理论热点ꎮ从文化生态失衡的文化现状的提出ꎬ到系统解读 文化生态学 理论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保护以及文化生态保护区㊁生态博物馆㊁民族文化生态村㊁传统村落等文化遗产聚集地的区域性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撑ꎮ随着非遗保护事业的国际化ꎬ非遗的 社区 保护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ꎮ社区是非遗项目生存发展的基层环境ꎬ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较为完整的文化生态环境ꎮ社区保护则是实现非遗在地保护和文化生态整体保护最具可操作性的保护模式ꎮ有关非遗保护实践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保护方式㊁传承教育㊁宣传推广等实际问题的研究ꎮ在保护方式的研究方面ꎬ主要围绕抢救性保护㊁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三种基本方式进行ꎮ抢救性保护的研究主要针对非遗项目的调查采集㊁档案和数据库建设等措施ꎬ以及由此衍生的博物馆㊁展示馆㊁传习所建设ꎮ其中ꎬ数字化保护是目前最亟需研究的现实问题ꎬ研究者主要从非遗资源数字化存储与传播㊁数字化平台的搭建以及大数据技术对非遗资源与保护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等方面ꎬ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问题ꎮ生产性保护的研究主要针对其原则㊁方法㊁风险㊁政策支持等实际问题ꎮ这种保护方式的提出为 合理利用 方针找到了实践途径ꎬ由760㊀㊀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视野下的艺术人类学理论汪㊀欣此衍生出的研究主题有非遗的产业化问题以及当前文旅融合背景下ꎬ非遗项目参与文化产业㊁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探索ꎮ对整体性保护实践的研究主要是探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理念㊁原则㊁途径等现实问题ꎮ对非遗传承教育的研究ꎬ除了探讨传承过程㊁传承模式㊁传承人保护等基本问题ꎬ还注重对现代社会传承人培养模式与校园教育㊁新一代传承人培训㊁非遗进校园和乡土教材以及研培计划等现实问题进行探析ꎮ对非遗宣传推广的研究主要针对非遗在当下新媒体背景下的传承特征㊁困境㊁策略等问题ꎬ比如当前的直播平台对于非遗传播模式的改变及其利弊ꎮ除了上述综合性研究ꎬ个案研究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研究趋势ꎮ非遗个案研究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ꎬ考察该项目的发生㊁发展过程及其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ꎮ非遗个案研究最多的是艺术类项目ꎬ其关注点从门类艺术学中对于项目艺术本体特征研究扩展到对传承人及环境整体的研究ꎬ从注重艺术文本研究拓展到从田野作业中记录㊁挖掘艺术实践的价值ꎮ总之ꎬ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随着其保护实践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深入的ꎬ是在实践中发展而来的实践性学科ꎮ无先行理论指导ꎬ以实践为依据ꎬ以专题研究为主导ꎬ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主要特征ꎮ(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困境与诉求如前文所述ꎬ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以保护实践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实践性学科ꎬ无先行理论指导ꎬ以专题研究代理论研究ꎮ在十多年的研究探索中ꎬ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领域逐渐整理出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ꎮ在当前的研究实践中ꎬ民俗学㊁文化人类学和艺术学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视角ꎮ民俗学方法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方法ꎮ民俗事象研究和民俗整体研究是民俗学方法的两种研究取向ꎮ[1] 民俗事象研究注重对已有民俗资料的历史文献研究ꎬ民俗整体研究注重民俗事象与民众生活的内在关联性的研究ꎮ [1]两种研究取向在非遗研究中都得到普遍运用ꎮ一方面ꎬ研究者用民俗事象研究的方式对非遗项目进行历史考察和文献整理ꎬ为非遗资源普查和项目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ꎻ另一方面ꎬ研究者用民俗整体研究的方式ꎬ综合考察非遗项目与当地环境之间的互动性ꎬ为非遗的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依据ꎮ其中ꎬ民俗学的 社区研究 [2]和 村落调查 [3]为非遗的区域性保护提供了研究范式ꎮ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中ꎬ 社区研究 和 村落调查 为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指导ꎮ文化人类学是一门以社会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性社会科学ꎬ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渊源ꎮ在文化人类学介入之前的文化遗产保护ꎬ主要关注其物质属性ꎬ所涉及的领域主要为考古学和文物修复ꎮ随着文化人类学的介入ꎬ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开始受到关注ꎬ人们开始研究与之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ꎬ如传统㊁仪式㊁社会实践㊁传承模式等ꎮ在非遗研究实践中ꎬ文化人类学提供了以下理论指引ꎮ首先ꎬ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立性和价值对等性ꎬ倡导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ꎮ这一理念成为国际社会倡导世界文化多样性㊁尊重民族文化独立发展的价值基础ꎮ研究者在研究不同区域和民族文化的时候ꎬ要尊重当地民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和本土文化的独特价值ꎬ不盲目以外来者视角判断其价值高低ꎮ其次ꎬ整体性是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ꎬ也是其基本立场和观察方法ꎮ该理念强调从共时性和历时性双重角度考察人类社会文化ꎬ注重社会局部要素与整体的有机结合ꎮ非遗的整体性原则正是缘于文化人类学的整体论方法ꎮ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ꎬ除了考察其在当代社会的存续状态ꎬ还要纵向全面考察其历史发展脉络和传承谱系ꎬ尊重其活态流变性ꎬ防止固化保护ꎬ使其停留在某个历史节点ꎬ而是促进其在当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ꎮ最后ꎬ进化论学派提出的文化生态学理论为非遗的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ꎮ文化生态学对文化要素与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阐释ꎬ解释了非遗项目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ꎬ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区域整体保护ꎮ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都从文化视角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ꎬ却都忽略了艺术类非遗项目的艺术属性ꎮ要系统全面地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ꎬ仅仅观照其文化属性ꎬ从文化学角度对其进行解析是不够的ꎬ还应有艺术学科的介入ꎮ艺术类非遗项目在我国非遗名录中占有较高比重ꎬ如表演艺术类的传统音乐㊁舞蹈㊁戏剧㊁曲艺以及竞技与杂技ꎬ造型艺术类的传统美术与860贵州大学学报 艺术版㊀第34卷㊀总第120期㊀2020年第6期㊀㊀㊀手工技艺ꎮ因此ꎬ对于艺术类非遗项目ꎬ艺术学是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ꎮ艺术学是以整个艺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ꎮ其研究方式ꎬ除了传统的思辨研究和艺术本体研究ꎬ还将文化学研究方法引入其中ꎬ 把艺术世界放在它的一个最切近的上位系统即文化的系统ꎬ也就是精神生活㊁精神文明㊁精神生产的语境来观照㊁透视艺术的种种规律性现象ꎬ探讨艺术在一定时代㊁一定民族㊁一定社会环境下的精神创造活动中的地位及意义 [4]134ꎮ这种艺术学上的整体研究ꎬ注重 艺术语境 [4]148的研究ꎬ从整体上思考艺术与语境的关系ꎮ此处的 语境 同民俗学㊁文化人类学的 环境 相同ꎬ指文化要素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ꎮ综上所述ꎬ民俗学㊁文化人类学和艺术学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方法论支撑ꎬ是其研究的重要理论渊源ꎮ然而ꎬ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作为它们的一个研究点或者说研究方向ꎬ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门学科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与方法论体系ꎮ这三种基础学科从各自的理论视角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ꎬ为我们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解剖面ꎬ但无法完整系统地构建起其独立的研究体系ꎮ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亟需一种能够全面阐释其文化㊁艺术㊁社会等各方面价值的新的理论视野ꎮ㊀㊀二、艺术人类学理论与研究实践(一)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特征艺术人类学是艺术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学科ꎬ融合了艺术学和人类学的双重研究特征ꎬ既是一门有关艺术的理论ꎬ也是一种实践性的研究方法ꎮ 其研究对象㊁内容和目的是艺术学的ꎬ研究视角和方法是人类学的ꎮ [5]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是艺术ꎮ首先ꎬ从关注艺术品到关注艺术行为ꎮ艺术人类学更加重视研究艺术行为ꎬ认为作品是艺术行为的组成部分ꎬ要将作品置于艺术生产㊁流通和接受的社会语境之中进行研究ꎮ在对艺术行为过程的研究中ꎬ尤其注重对艺术家群体的研究ꎬ认为艺术家是艺术行为的核心ꎮ因此ꎬ参与艺术行为的 人 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ꎮ在研究艺术行为 人 的过程中ꎬ除了关注其个体化的艺术创作ꎬ还关注其生存状态㊁社会环境及其他影响到艺术创作行为的活动ꎮ其次ꎬ从关注艺术本体到关注艺术语境ꎮ艺术人类学除了关注艺术本体ꎬ更注重将艺术本体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ꎬ研究艺术本体的内涵㊁意义及价值ꎮ第三ꎬ从关注传统艺术到关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艺术ꎮ早期的艺术人类学主要关注原始艺术㊁土著艺术和民间艺术ꎬ当代艺术人类学的研究领域逐渐拓展到现代社会中的艺术ꎮ当前的艺术人类学ꎬ不仅研究传统艺术及其生存发展的文化语境ꎬ更加注重研究传统艺术在现代商业化社会环境中的适应与变迁ꎮ最后ꎬ从关注异域文化中的艺术到关注本土艺术ꎮ早期的艺术人类学注重研究异文化中的艺术ꎬ当代艺术人类学则更加注重对本土艺术的研究ꎮ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都是人类学的ꎮ首先ꎬ以文化整体观为理论基础ꎬ强调艺术与社会文化机构之间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ꎬ注重研究二者之间的联系ꎬ既关注艺术本体ꎬ还关注艺术本体所产生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体系ꎬ探讨艺术本体的文化内涵ꎮ其次ꎬ对不同区域和族群的艺术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ꎬ强调各社区文化的主体性ꎬ尊重社区主体对自身艺术或审美活动的解说ꎬ尊重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主体地位ꎮ第三ꎬ以田野工作和艺术民族志为学科标志ꎮ人类学田野注重对异域文化的考察ꎬ艺术人类学则更为关注本土文化ꎬ尤其重视研究少数民族地区㊁偏远山村地区以及城市边缘地区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群体ꎮ最后ꎬ跨学科方法的运用是艺术人类学的又一特征ꎬ除了艺术学和人类学ꎬ历史学㊁社会学㊁考古学等学科也为其提供了方法借鉴ꎮ与人类学对艺术的研究不同ꎬ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最终学术目标是艺术ꎬ是置于文化之中的艺术ꎮ艺术人类学在研究艺术本体的同时ꎬ注重了解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制度ꎮ这种双重视角可以消除艺术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的分歧ꎮ(二)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实践2006年12月ꎬ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在北京成立ꎬ标志着艺术人类学在中国的本土化ꎮ此后ꎬ中国学者对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不断深入㊁拓展ꎬ将艺术人类学从理论带入了实践ꎬ从审美研究带入了田野现场ꎮ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不断与中国社会发展紧密结合ꎬ将研究视角置于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文化和艺术实践中ꎮ艺术人类学第一个与中国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研究实践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研究视野ꎮ2007年6月初ꎬ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台湾东吴大学在北京共同举办了一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田野考察工960㊀㊀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视野下的艺术人类学理论汪㊀欣作方法研讨会 [6]ꎬ这不仅是中国艺术人类学会成立之后承办的第一次研讨会ꎬ会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ꎬ将田野考察作为艺术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ꎮ此后ꎬ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艺术人类学重要的研究主题ꎮ在历届研讨会提交的论文中ꎬ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涉及非遗保护理论和非遗项目个案调查两个方面专题ꎮ有关非遗保护理论的研究ꎬ主要探讨非遗保护中的基本概念解读㊁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之辨㊁保护与传承主体㊁保护方式与传承模式等保护实践中出现的现实问题ꎮ非遗项目个案调查主要是运用艺术人类学的方法对具体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性考察与分析ꎮ艺术人类学另一个主要研究对象是门类艺术ꎬ包含了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ꎮ艺术人类学视角中门类艺术研究的特点是:首先ꎬ从艺术本体出发ꎬ记录㊁挖掘其完整的艺术过程ꎻ其次ꎬ通过历史文献研究ꎬ挖掘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ꎻ第三ꎬ考察其生存㊁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ꎬ将艺术本体置于环境土壤中进行整体研究ꎻ最后ꎬ将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研究作为基本方法论ꎮ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艺术类项目的个案研究ꎬ除了具有门类艺术研究的基本特点ꎬ还侧重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保护和传承措施ꎮ随着艺术研究者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ꎬ他们的研究也逐渐倾向于解决艺术项目保护与传承实践中的现实问题ꎮ此外ꎬ与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紧密关联的民俗文化也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ꎮ民俗是一个地区最具综合性的文化现象ꎬ函括了当地多种文化和艺术形式ꎮ这些文化艺术形式不仅构成当地民俗文化的组成要素ꎬ还以民俗文化为生存环境ꎬ在民俗活动中获得生存空间ꎮ因此ꎬ研究当地的文化艺术ꎬ不能忽视当地的民俗文化ꎮ近年来ꎬ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新一轮乡村建设浪潮的兴起ꎬ艺术乡村建设成为艺术界和乡建领域共同参与的话题ꎮ艺术人类学将艺术乡村建设研究作为新的研究主题ꎬ这也是艺术人类学第二次与中国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研究实践ꎮ艺术乡村建设不是单一的乡村建设活动ꎬ而是融合了复兴乡村社会传统文化ꎬ以艺术改造传统村落的艺术实践活动ꎮ艺术家的介入为乡村建设注入了活力ꎬ然而纯粹的艺术化改造必然造成村落的艺术标本化ꎮ艺术人类学从艺术和文化的双重理论视角ꎬ为艺术乡村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ꎬ使村落充满艺术色彩而不失精神文化内核ꎮ㊀㊀三、艺术人类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方法论意义㊀㊀如前文所述ꎬ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一门应用型学科ꎬ无先行理论指导ꎬ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出研究经验ꎬ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ꎮ综合前文所述的民俗学㊁文化人类学和艺术学理论与方法在非遗研究中的运用ꎬ笔者认为ꎬ艺术人类学更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ꎮ艺术人类学与非遗研究在研究对象上具有一致性ꎮ艺术人类学以艺术为研究对象ꎬ研究内容涉及民间艺术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俗文化ꎮ非遗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ꎬ研究内容包含了表演艺术㊁造型艺术以及民俗文化在内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ꎮ非遗中的艺术不是纯粹的审美艺术ꎬ而是具有本土文化色彩的生活化的艺术ꎮ对这种艺术形式的研究ꎬ不仅要有艺术视角ꎬ还要有文化学视角ꎮ艺术人类学的双重视角能为其提供更为系统全面的理论支撑ꎮ艺术人类学研究以文化整体观为基本学术立场ꎬ对艺术进行整体性研究ꎬ不仅研究艺术本体ꎬ还将其置于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系统考察ꎮ整体性也是非遗保护的基本原则ꎮ在这一原则下ꎬ非遗保护不再只是对单一项目进行保护ꎬ而是将该项目置于其存续的文化生态环境ꎬ重视文化生态的维护和修复ꎮ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一项目时ꎬ也将其视为一个小的 环境系统 或者 行为过程 ꎬ采取整体性视角进行解读ꎮ然而ꎬ非遗保护的整体性原则并没有落实到具体保护实践中ꎬ更多地停留在空洞条文而无具体措施ꎮ艺术人类学不仅能从理论上为非遗保护提供整体性研究的体系框架ꎬ还能在实践中指导其将整体性保护原则落实到具体措施之中ꎮ艺术人类学与非遗研究都注重对 人 的研究ꎮ艺术人类学注重考察艺术家及其群体的生存状态ꎬ以获取第一手民族志资料ꎬ了解研究对象与社会文化的关系ꎮ在田野调查过程中ꎬ 艺术人类学者通常采用 口述史 的方式ꎬ记录艺术家及艺术群体对研究对象的发生㊁发展历程的描述ꎬ以全面㊁真实地展现研究对象的全貌ꎮ [7]非遗研究以传承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核心要素ꎮ在研究过程中ꎬ通过考察传070。
戏曲文学创作状况研讨-戏曲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戏曲文学创作状况研讨-戏曲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20世纪50-6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政府戏曲改革、“三并举”、“双百”、“双为”等政策方针的指引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剧作家和戏曲作品,如翁偶虹、王颉竹的《将相和》、徐进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红楼梦》、宋词的《穆桂英挂帅》、杨兰春的《朝阳沟》等。
《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在文学艺术上达到的高度也不可否认。
80-90年代,随着陈亚先、魏明伦、郭启宏、王仁杰、郑怀兴、盛和煜、罗怀臻等剧作家带来的一批优秀剧目,如《曹操与杨修》、《巴山秀才》、《变脸》、《南唐遗事》、《董生与李氏》、《新亭泪》、《金龙与蜉蝣》、《班昭》等,戏曲创作无论在反映历代兴亡、时代变迁、挖掘人性深度等方面都取得了超越性的成就。
然而,近年来我国戏曲剧本创作不景气现状引起了戏曲界的普遍关注。
2008年,在中国戏曲学院主办的“首届全国戏曲编剧高峰论坛”上,许多知名戏曲编剧如魏明伦、王仁杰、罗怀臻等纷纷指出,戏曲文学的边缘化、编剧行业的衰落、剧作家创作能力的降低等问题是目前戏曲文学创作的现状。
[1]P22-232009年,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剧本创作和剧作家现状信息交流会”上,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对当前各地剧作家现状进行调查、统计。
结果显示,编剧人才青黄不接、创作队伍严重萎缩是全国各地戏剧创作队伍共同面临的问题,剧本创作存在的情况则是作品观念陈旧、创作缺少资金、剧作难以发表上演等。
[2]P4-92010年5月至9月,《文艺报》开辟了“剧作就是文学”专栏,针对剧本与剧作家在当今戏剧、影视二度创作中被边缘化、剧作家地位日益低下和权益不受保障等诸多问题进行探讨,许多戏曲界的专家学者、编剧等参与了讨论。
[3]这些关于戏曲文学创作的研讨与调查,既有剧作家的切身感受,也有理论界的理性认识。
那么,当前戏曲文学创作的具体情况又如何呢?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与戏曲创作的当代式微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才能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为戏曲文学创作摆脱困境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呢?本文即试图就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
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李世武摘要:艺术人类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现代和后现代三个时期。
当代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固然应当批判古典时期的艺术进化论和现代时期受西方现代美学束缚的误区,同时应当继承古典 人类学家确立的文化整体观、世界意识及跨文化比较的意识,避免走向地方主义的琐碎化叙 事;应当继承现代时期的田野民族志方法,以艺术民族志为建构理论的基石。
此外,注重书面 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研究的互动,注重文化翻译的准确性,注重与其他学科保持对话,警惕和 批判西方美学理论的话语殖民和形形色色的“中心主义”,也是当代艺术人类学方法的建设 内容。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文化整体观;世界意识;跨文化比较;艺术民族志中图分类号:J O -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84〇X(2〇18) 03 -00123 -〇7作者简介:李世武,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云南昆明650022d o i :10. 14003/j . cn k i . m zysyj . 2018. 03. 14艺术人类学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才 能确认其为科学意义上的艺术人类学。
首先,艺术人类学必须在艺术民族志的基础上建构 理论;其次,艺术人类学建构的理论必须与 艺术考古学、艺术哲学、艺术史、艺术社会 学等牵涉艺术研究的学科所建构的理论有所 区别。
对于中国学术界而言,艺术人类学是 一门舶来学科。
对艺术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进 行回顾与反思,其目的在于推动艺术人类学 研究的中国化建设。
一、艺术人类学的历史与研究方法回顾在19世纪的欧洲学术界,艺术科学由作 为记述角度的艺术史和作为解释角度的艺术 哲学组成,艺术批评被认为带有强烈的主观 意识,缺乏客观性而排斥在艺术科学之外。
尽管19世纪的人类学家已经将艺术纳人文化 研究的范畴,但那时的人类学家被建构文化收稿日期:2018 -04 -10基金项目:本文受到云南大学“青年英才培育计划”资助。
①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 # 19页。
人类学视野下的戏班研究
之甚少。
冼玉 清 的 论 文 《 代 六 省 戏 班 在 广 东 》 清
(9 3 是 目前 能 够找 到 的最 早 的有关 戏班 研 16 )
究 的学术 论文 。论文从 清代广 州魁巷 “ 外江梨 园会馆” 碑记 的原 始资料 出发 , 清朝江苏 、 对 安
徽、 江西 、 湖南 、 河南 、 广西六省外 江班在广东 的
S um . 1 No 43
人 类 学视 野 下 的戏 班研 究
易红 霞
( 中山大学 人 类学 系 , 广东 广 州 507 ) 125
[ 摘
要] 戏班是一个独特 的人类演艺群体 , 其深厚的历史沉淀 和丰富的文化含量 , 是戏 曲和人类学研
究的巨大宝库 , 但学术界历 来缺乏对其作应有的关 注。2 世纪以来 , O 戏班研究逐渐升温 , 以 20 并 00年为分水
的成果极少 , 研究资源也十分缺乏0 ”2
一
、
戏 班 研 究 的重 要 性和 长 期 贫 弱
国戏 曲研 究 的通 病 。然 而 , 是 靠 “ ” 支 撑 戏 班 来
中国戏 曲是 中华 民族 传 统 的戏 剧表 演 艺 术, 是人类最奇特和博大精深 的文化遗产之一 。 戏班是戏皓最 重要 的载体 , 为一个 独特 的人 作 类职业群体 , 班社组织、 其 生产制作 、 表演场合 、 仪式禁忌以及 独特 的演剧文化 和生活 方式等 , 具有深厚的历史沉 淀和丰富 的文化含 量 , 为人
第3卷 l
第 6期
暨南 学报 ( 学社 会 科学 版 ) 哲
・ 5・ 4
是的 , 曲的很 多现象 , 戏 单从艺 术和审美 的 角度是无法解释 的。人类学视野下戏班研究 的
《大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7卷
《大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7卷《大理学院学报年第卷总目次索引◆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生物科学与药学松果有效成分研究??Ⅵ.红松与油松松塔及松子壳的抗癌活性腾冲“绮罗”应源于浪穹诏主矣罗君之名张国儒,尹家政?巍山民间宗教组织“圣谕坛”的人类学浅探杜新燕吕永俊,王士贤,彭芳,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云南红豆杉细胞培养物中一脱乙酰巴◆民族文化研究卡亭Ⅲ的含量? 李海峰,赵志莲,杨永寿,等文化多样性与云南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刘速成植物算盘子三萜化学成分研究? 张桢,刘光明,何红平民族影像与跨文化传播之思考? 杜彬,杜玲民族药鸡肉参的生药鉴定杨月娥,梅群,段宝忠◆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苍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蜻蜓调查初报投资模式高校融资方面的应用杨国辉,毛本勇,徐吉山,等季伶斌,王金勇,姜晓蓉,等◆临床医学究想象的洱海与洱海的表达空间? 赵敏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活质量的临床价值研究◆语言文学研究古利明,李安稳,何荣华,等《我有~个梦想》的主位分析李文铃经直肠上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直肠癌的初步观察试论语气副词“实在”的句法、语义、语用陈熹汪永平,杜伟,叶云,等对玄幻小说研究的一点看法王琳常压下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外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例◆思想理论研究临床分析张锦亮,段绍云,韩池波和谐社会视野下构建公民幸福感指标体系的文献综述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剥脱术的麻醉处理体会李欢,李小鲁李九妹,段住纯,孙东江关于和谐世界理念的几点认识葛亚坤输尿管镜下置管治疗尿道损伤及尿道狭窄例分析◆文化艺术研究?解忠。
肖玉坤论艺术创作中的类宗教情感郑汶女性单纯性输尿管息肉例治疗分析? 肖玉坤中国民族乐器的悲情表现艺术? 杨红斌我院近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的临床分析傈僳族音乐文化初探焦一梅,张玉瑾自荣琴◆图书情报研究妇科腹腔镜手术例分析朱任坚,王东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声像化采集与利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例临床分析尹兆青,王显能?李新,范明泉,成瑶,等例病毒性角膜炎伴发色素膜炎治疗分析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思考范明泉张虹.胡竹林,王苹,等◆道德与法制研究波离散度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研究儒家学说对性别平等社会化过程的影响李雪,张金鹏李旭明,杨艳萍,胡代军,等公司僵局与司法解散诉讼杜永波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穿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教育教学研究孙健玮,闰楠,丁丁,等不同民族儿童二级错误信念任务发展特征研究喉罩通气道在上腹部手术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分析? 一董泽松,傅金芝 .范智东戴维?伯姆对话思想及“对话教学”浅析? 袁春平,范蔚非脱垂子宫阴式切除术例临床分析“以校为本”:特点与价值? 辉进宇和亚兰,孙继和,杨一燕,等少数民族地区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问题与行动策略例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伤的护理体会龚正华李秀兰,雷榆莉,杨立运◆教学评估与质量监控例剖宫产产妇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预防和护理大理民族文化特质与大学精神构建研究王毅?赵兴美,王畅,刘清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阅读理解特点分析及教学对策鼠伤寒沙门氏菌集体食物中毒临床报告?杨秀松余惠琴,王晓艳◆管理研究◆急救医学研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准职业形象塑造问题探讨“ . ”宁洱地震的现场医疗急救? 肖力屏杨晓坚急性手外伤带蒂皮瓣移植术的护理丁亚琴高校秘书人员的档案学素养罗鸿光,龙静附,、、,◆综述◆教育教学研究抗肿瘤药物动物模型的评价黄宁,彭芳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教育者的角色转变及价值追求宋婷婷大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生源状况分析与思考◆数理化研究一杨志华.陈艳兰个二次与一个三次曲面代数拼接李云东,罗静◆教学评估与质量监控中不含零列的幂等元的性质? 周绍艳,张荣华面向基层,培养为社会事业服务的人才基于调制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仿真大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总结? 钱金袱廖文健,张春喜实习教师师生互动策略的影响因素研究张永飞◆教育教学研究◆国际交流与海外教育目标设置结合反馈信息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中美大学德育目标比较研究? 刘艳芳,刘於清,李平李云清,彭春江,寸若标南亚留学生班主任工作之管见?刘奇,白丽,杨红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构建于珊珊如何选择关键词本刊嫡辑部◆教学评估与质量监控开放护理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探讨王文霞,雷玉大理学院药学综合实验室的建设特色? 王燕,董光平制剂工程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陈旭冰,陈光勇,刘光明◆生物科学与药学◆学生园地西南鬼灯檠的化学成分研究施贵荣,李冬梅,刘光明丹皮酚的合成研究高鑫,陈光勇,刘光明六味地黄片处方筛选及制备? 刘青云,杜小蕊,王成军岩白菜素缓释片祛痰平喘作用的实验研究六味地黄颗粒流动性的测定及评价?刘晓波,方春生,王成军郭品,刘家成,王文婷,等彼得异蝎蝎毒的毒力测定刘世咛,朱明生,董震◆个案报道◆临床医学研究岁子宫内膜样腺癌例张文瑾,杨天翔,李海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经阴道注水腹腔镜联合官腔镜检查不孕症例报告? 吴利先,王国富,罗涛张若鹏,朱莉,张丽蓉,等趾臂指数和踝臂指数检查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经脐卵黄管切除治疗新生儿脐肠瘘例患者中的应用? 李建美,卢竞前,李易,等庄立峰,杨利杰,吴学东,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例临床分析王艳君,黄顺彬剖宫产率升高原因探讨杨宗梅,谢桂芝,张缝丽,等囊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在胸腹腔积液治疗中的应用◆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 .张立新,高世文《蛮书》及其史料价值李银兵,黄治国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腺肌瘤例临床分析新创拼音白文试验推行年来的反思? 罗正鹏林建兵.刘芳大理古城对于西方文化认同状况之研究? 杜海莉空心加压螺纹钉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哲学研究魏立友,张宏伟,杨新文,等王阳明“心即理”的思想及其意义吴丹张门诊处方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当前国学热的原因及意义探析? 刘莉娟,赵金元万文斌.杨玉兰◆语言文学研究◆预防医学研究大理地区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分析《鸿雁传书》:一首白族民间“思妇”诗王建华刘奇,杨林,杨增铭,等论毕飞宇《玉米》中玉米的非悲剧命运李丽娟巍山县实施“降消”项目效果分析钱德沛赵廷枢及其《所园诗集》周锦国频繁脱落者放置吉妮例床观察? 罗国政◆思想理论研究◆数理化研究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秦宣基于改进的模糊聚类在模糊神经网络中的应用提高国民素质强化国家软实力李宣. .?王玲.贺兴时朱德同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宋一关于一类二阶系统的周期解的存在性◆文化与艺术研究?王少敏.熊明,茶国智论钢琴教学中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提高? 徐傲丹网络路由协议的仿真分析论声乐教学中歌唱情感表现的培养高丽?李汝恒,李汝烯,郑晓红◆图书情报研究一种时间离散的随机多址通信系统的算法?张令通,赵继强论高校园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 赵志宏◆教育教学研究从古籍工具书的编纂看古籍编目问题? 胡良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在组织胚胎学◆道德与法制研究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杨勇琴,杨开明,张灵,等论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权利保护王金华,余其子基础医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试论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分裂及统一韦勇?吴建新,田昆仑,袁国林大学生道德“知行相悖”的表现和原因分析张光映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论企业雇员电子邮件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叶杨张群智,孔山,刘晓蜊,等附中印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对比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杨红旗,王茜,张学清,等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董泽松,杨天怒,张明,等◆教学评估与质量监控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温静融四海文化铸大学精神谋发展之路?正规化:边远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必由之路周谊李翔,史利民,刘明对汉语零起点东南亚留学生汉语课教学语言的思考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应用效果的调查及思考朱波马志敏,李汝恒,袁芝琼调整药学课程体系创建新型教育模式◆教学评估与质量监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努力转变学生思想洪世久肖培云,杨永寿,刘光明我校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彭芳,刘晓波,杜一民,等浅谈教育发展的目标、方向与改革王海龙◆综述◆管理研究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序列标记在寄生虫学关于推进高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杨韶春,施冰,赵金龙,等中的应用李晓娟,杨毅梅公共危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孙筠冷适应微生物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陈贵元,魏云林◆学生园地欧氏空间中保持向量夹角不变的线性变换的性质罗剑.陈晶◆生物科学与药学上保秩保对称的线性变换程莉大透骨消挥发油化学成分的 ? 分析如何选择关键词本刊嫡辑部杨志勇,董光平,刘光明欢迎订阅年《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时辰药理学与临床用药? 马安翠,杨建琴藏药“藏茵陈”原植物在云南的地理分布特点沈黎明,崔志刚,何苗,等钩吻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研究进展◆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张桢,刘光明,何红平腾冲“罗古城”、“罗密城”的历史渊源及其语义考证◆临床医学研究文薇,尹家正屎肠球菌基因突变株的构建吴利先,王国富,黄文祥南涧彝族“跳菜”的价值解析李维锦七叶硝矾洗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民族文化研究?梅群,鲍云惠,肖植国《猎神杜朝选》传说探微? 刘祥文,赵旭峰心电图 /比值及波形改变在冠心病诊断民俗旅游场景下少数民族民俗变迁动因的分析中的意义楼航平,郑爱新段银河美沙酮维持治疗者例脱失原因分析? 杨林顺仪式与族群记忆:对藏缅语族婚俗的人类学分析例逆行胰胆管造影在内科胰胆疾病诊治中的周云水临床体会杨理伟,焦建明,何妨,等◆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开放复位扩髓绞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例刘钟和谐文化视野下的大学和谐校园建设? 任祥两种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疗效分析张子涛评杨复兴《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创新研究》??尹锡山民族地区高危妊娠管理探讨? 刘清兰,岳为民,赵兴美◆语言文学研究宫外孕保守治疗例体会李秀春,史纪芳从纳张元作品语言的本色化看他的审美心理窄谱联合他扎罗汀、糠酸莫米松治疗银屑病?赵淑琴疗效观察黄玲,黄静谈懿翎小说《把绵羊和山羊分开》中的历史观照周文英窒息新生儿听力筛查陈银忠,张瀛,王文革,等霍桑《红字》的女性主义解读郑家钦免疫接种乙肝疫苗防治效果探讨刘鲜丽面称语与语用得体探讨? 杨德爱颏下岛状皮瓣在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应用?◆思想理论研究王文革,郭清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青年思想理论教育王向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淋巴管瘤中的价值?五大文明六大科技及多样文化论廖德广刘蜻蜻,周跃兴,金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生命力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张洪龙,雷云刘美芳,马艳华◆图书情报研究护理干预措施在预防化疗药物渗漏中的应用? 杨桂英◆数理化研究论如何提高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使用竞争力?汪德彪,恭维英.赵志宏空间中‘一强增生变分包含解的存在性及其逼近问题?何昌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 赵秉怡一个基于板式电位差计的综合性实验设计◆道德与法律研究?茶国智,郑晓虹,王少敏自治与干预的平衡:公司解散原因之本意?空心高斯光束通过圆孔形硬边光阑的传输特性杜永波,吴冬,罗文正?李汝烯,张学清,郑晓虹思想道德教育多维功能的理性思考李萍附亚微米级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和影响因素研究严亚,宋正芳,张坤,等氢氧化钠溶液中锌缓蚀剂的研究徐春艳,自俊青,刘晓轩◆生物科学与药学◆教育教学研究基因与严重少精症的相关性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群教学阿周存,杨琳改革与实践陈本辉,段利华,顾应龙蒲地蓝消炎片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药学无机化学教学方法的探索 ?蓝海,王艳,杨颖?曹兵,胡春蠹,熊叶红,等临床医学院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质量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滇丹参中丹参酮Ⅱ的含量赵建勤,严方苹,胡吉富,等?王忠英,李艳娥,李海峰,等◆教学评估与质量监控株铜绿假单胞菌年耐药情况分析药学实验中心的开放及问题探讨杨永寿,肖培云,董光平刘春林,徐红云,李红,等本科教学评估对教学档案建设的促进作用严方苹稻鸭共生对鸭肉用性能的影响?卢跃红,李海光,戴志明,等护生实习前综合强化训练的教学实践? 廖剑英,汤 ;中国花蟹蛛属蜘蛛目:蟹蛛科新种记述李宗煦,杨自忠◆个案与其它宾川柑橘根际捕食线虫真菌资源的调查再探武术套路的姿势美和节奏美杨明珠苏鸿雁,曹永红,浦仕高,等妊娠合并滴虫性阴道炎误诊例计文映◆基础医学研究遗传性甲骨萎缩病例? 聂勇胃裸区的解剖观测及其临床意义杨新文,王勇,张本斯大理地区精神病患者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李伟,申丽洁◆临床医学研究◆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试释《蛮书》中“白蛮最正”一语段伶张宏伟,魏立友,邱方,等白族经学巨擘王崧思想新探赵建军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急性重症白毒伞蕈中毒白族本主崇拜与“龙舟竞渡”初探寸若标,和丽东临床分析杨建伟◆民族文化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和的相关性研究刘雁飞,李永萍,赵瑞斌,等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策略魏国彬反流性食管炎误诊为冠心病例分析? 郑红伦理学视野的彝族传统禁忌研究何光群,王清泉云南回族档案史料述略? 陈子丹,周铭尿路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桑卫洪官腔镜与腹腔镜联合诊治女性不孕症例临床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杨冠英.何丽娟论和谐民营企业的伦理向度谢丽华改良经腹全子宫切除术例临床分析云南省漾濞县顺濞乡农村消费市场调查报告郑翠霞一王燕芳,和亚兰,孙继和试析家族企业低成本运作之优势赵周,赵红梅幼鼠呼吸道梗阻后前胸壁凹陷畸形◆语言文学研究吴学东,周炳昆,李庄,等《金瓶梅》家庭关系的解释学意义肖扬碚单侧唇裂和鼻畸形同期矫治的临床研究现代语境下白语词汇的嬗变周锦国肖文芝,陈涌,杨容,等谈白族学生英语元音发音问题李素琴,洪广中,宋元康,等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康复治疗体会◆思想理论研究黄元芳,屈泽,张立平,等傅山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陆璐◆预防医学研究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思想研究? 杨增发大理某高校教职工体检结果分析◆文化与艺术研究车惠萄,张亮程,蒋光荫,等论音乐风格形成的因素? 杨红斌野生及人工培养香菇和黑木耳中粗多糖含量测定宗教与审美:西方中世纪绘画艺术的合法性探究郭景华周玲,唐静,李娇,等◆道德与法制研究大理市米线和饵丝中甲醛及吊白块含量检测守法文明探析刘安华陈宏彬,高春燕,妹小琴,等法官裁判权的职能及其重要性? 李玉兰,肖中元大理市售饮料中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含量的测定◆教育教学研究刘昌亚,陈德乔,任晓东,等从人类学研究范式看教育研究的原创性与实践性何志魁◆数理化研究知识观转变与课程改革??从现代到后现代? 一带硬宵禁限制的动态最短费用路逆问题的讨论张九洲。
浅谈戏曲艺术的生命力
浅谈戏曲艺术的生命力作者:马会宾来源:《魅力中国》2015年第32期近些年来,戏剧界的朋友们不管是开会,还是偶然的相遇,只要聚到一块,就会牢骚戏曲不景气,抱怨观众苛刻傲慢,不懂艺术,好像戏曲受到冷落,都是观众惹的祸。
我说,千万别再抱怨观众!历史反复证明:观众离不开戏剧,戏剧为历史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戏曲是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于一炉,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它的舞台上展现的是斑驳陆离的生活图景,刻画的是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描绘的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表现的是中华民族对爱情、自由、平等、和谐、幸福的憧憬,再现的即是生活的真实又是美的观赏,但又不仅仅是观赏。
戏剧,首先是社会成员的一种群众性活动。
一场演出,即为人与人的会合、交流提供了一种机遇,又为他们的心理体验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依据。
观众与戏剧家、观众与戏曲以一个活生生的展观的故事为中介,进入一种心心相印的交融状态。
戏剧家饱含情感的处理、观众饱含情感的反应,在演出活动中汇成了一种巨大的精神洪流。
在这里,每一个观众与其说是被演出所感化,不如说是被群体性的精神洪流所感化。
人类在社会实践的长途多么需要获得这种互相支持、互相校正的精神陶冶啊。
戏剧的这种审美功能,正是电影和电视不完全具备的。
“电影无法让观眾与演员当场交流,电影的审美环境又太多,缺少社会群体性。
”正因为如此,从先秦的原始歌舞到宋金时代戏剧形成,以及元杂剧的兴盛、明清传奇剧的脱颖而出,显示出浩浩荡荡的庞大气势。
清代中叶,地方戏更是如雨后春笋、似烂漫山花遍布神州大地。
经过近千年的不断发展、更新,一直持续到今天。
可以说,从始至今,还没有一种文学形式比戏剧更接近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感到欣慰和满足。
如果说戏剧没有人民群众这个坚实的基础,观众不喜欢戏曲的话,那么,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纪群祥的《赵氏孤儿》、李潜夫的《灰栏记》,就不会流行数百年至今仍被观众所喜爱,如果说戏剧受到了电影、电视的冲击,那么像《杨三姐告状》、《李二嫂改嫁》、《倒霉大叔的婚事》等就不会有着那么强的生命力!特别是《朝阳沟》里边的唱段,在群众中流传的程度,比流行歌曲还流行!那么,这些戏剧的魅力何在呢?这些戏曲共同的魅力和特点是通俗易懂、有头有尾,紧凑集中、情节生动、结构巧妙、色彩丰富、节奏鲜明、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与观众的精神世界,感情生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
民俗学视阈下的《牡丹亭》
10李艳兵:民俗学视阈下的《牡丹亭》民俗学视阈下的《牡丹亭》李艳兵(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摘 要】在明代众多传奇中,《牡丹亭》以其浪漫主义的艺术力量、丰富的幻想、热烈的感情、典雅的文辞脍炙人口,历来研究者们对《牡丹亭》的分析多集中于剧中的人物性格分析、浪漫典雅的曲辞分析,而以民俗作为切入视角,研究《牡丹亭》中的民俗文化较少,笔者不才,略从一部曲折离奇、诗情画意的《牡丹亭》中,浅谈其中的民俗成分。
【关键词】《牡丹亭》;民俗;大众心理;地域文化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5-0010-02《牡丹亭》作为明代甚至中国戏剧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历来有人归结出汤显祖“至情论”“主情论”等说法,然而自1963年,姜志雄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发现《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之后①,学界开始考察此一题材在小说与戏曲间的流变轨迹,努力发掘戏曲中的小说因素,研究方向也由典雅的曲辞和人物形象转向大众心理与地域文化、由晚明心学思潮转向更广阔的民俗底蕴。
一、个性化语言中的性描写《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是明代传奇中稀有的长篇。
其中的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且雅俗兼备,正如姚莽在《牡丹亭鉴赏》所说:《牡丹亭》的语言“雅固亦雅,俗亦甚俗”。
[1]如唱词里一些切合大众心理的情爱与性描写,呈现市井情趣。
在第十七出《道觋》中石道姑独白:“大便孔似‘园莽抽条’,小净处也‘渠荷滴沥’……许了个大鼻子夫婿,‘器欲难量’。
则见不多时,那人家下定了……早是二更时分,新郎紧上来了。
替俺说,俺两口儿活像‘鸣凤在竹’②,一时间就要‘白驹食场’③……”[2]石道姑以《千字文》嵌一段夫妻说洞房之夜的情况,原文长达1700余字,均为汤显祖撰就的游戏之笔,供人解颐。
又该剧第十八出《诊祟》杜丽娘患相思病, 陈最良为其诊脉:“小姐害了‘君子’的病,用的使君子。
《毛诗》:‘既见君子,云胡不廖’?这病有了君子抽一抽, 就抽好了。
古典和现代情感主义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伦理学作为一 门以人类道德 生活为基本研究对 象的科 学, 伦理学理论与方法是伦理学不同流派的核心。
伦理 学方法指 的是进行伦理学理论研究 时所采取的基本立场 、维度 、视野 ,所采取的基本工具、路径 、逻 辑 ,伦理学理论是伦理学方法 的理论化、系统化 。古典情感主义和现代情感主义伦理 思想采取不 同的研究 方法 ,从不 同的维度解释 道德现象 ,因而形成 了各 具特 点的理论风格 。基于此 ,本文通过分 析对 比古典情
2 01 3年 第 5期
箜 鲞
期) J O U R N A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T H R E E G O R G E S U N I V E R S I T Y
重庆三峡 学院掌报
N o . 5 . 2 0 1 3
V_ o 1 . 29 No. 1 4 7
始于沙夫茨伯利 ,沙夫茨伯利在霍布 斯人性 自私 白利 的利 己主义 的观点 的基础上 ,从人的道德感、仁爱 、
良心等角度对人性进行重新定位与思考 ,认 为道德是人所 固有 的, 自私情感和仁爱情感在竞争 中的利 己和
利他原则碰撞 的结 果,人 的天性是仁 爱的,社会性 是人 的道德情感 的主要 内容 。在此基础上 ,他开创 了以
情感的研 究。
收稿 日期:2 0 1 3 - 0 6 - 0 7 .
戏剧的“人学”转向与深化——论新时期现代现实主义戏剧创作
戏剧的“人学”转向与深化①-—论新时期现代现实主义戏剧创作南京大学文学院胡星亮新时期的现代现实主义戏剧,是指那些经过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擦拭”,并继承民族戏曲美学以拓展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创作。
主要有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李龙云的《荒原与人》、李杰的《古塔街》、郝国忱的《扎龙屯》、杨利民的《大雪地》、姚远的《商鞅》、田沁鑫的《生死场》,以及《绝对信号》(高行健、刘会远)、《死水微澜》(查丽芳)、《同船过渡》(沈虹光)等。
它们是新时期戏剧的重要收获。
与传统现实主义相同,现代现实主义仍然强调戏剧创作要从生活出发,正视现实,直面人生。
这些戏剧家都以现实主义所特有的那种沉重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去描写生活的矛盾和冲突,去思考社会、历史和现实,去表现人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反映现实题材的如刘锦云创作《狗儿爷涅槃》,要求自己“两脚踩着收获的泥土,两眼盯着农民的命运”②,深深地扎根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土壤上;描写历史题材的如姚远创作《商鞅》,也是寻求当代观众与历史人物心中的通道,要“让历史的镜子折射出今天这个时代的光”③。
现代现实主义正是以巨大的热情拥抱现实、思考人生,使其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穿透力和深沉的历史感"但现代现实主义也有不同。
如果说中国传统现实主义戏剧较多着眼于社会学层面而对现实人生,尤其是对人的深层意蕴挖掘不够,如果说中国传统现实主义戏剧较多注重个别的、具体的社会事件而对历史与文化、民族与人类等思考不够,那么,现代现实主义戏剧其题材选择和主题挖掘就在这里发生了重大转向:它将现实描写的重心从社会学层面转向人学层面,通过写人去思考人与人性、历史与现实、民族与人类"李杰从《高粱红了》“以一种政治批判另一种政治”,到《田野又是青纱帐》“仍然存在着源出意念的习惯思考模式”,到《古塔街》着重写人——“深爱底层的中国人,又为其焦虑①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985工程”改革型项目“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研究”(项目编号NJU985J04)阶段性成果"②见锦云等《踩着收获的泥土,注视农民的命运》,《文汇报》1986年12月15日。
新时期以来中国戏曲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戏曲美学研究的起步阶段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戏曲美学研究开始复苏
1980年代,戏曲美学研究逐渐兴起,学者们开始关注戏曲美学的理论和实践
1990年代,戏曲美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学者们开始深入探讨戏曲美学的理论和实践 2000年以来,戏曲美学研究继续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戏曲美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及 戏曲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Part Two 新时期以来中国戏曲美
学研究的主要成果
戏曲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戏曲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新时期以来,中国戏曲美学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戏曲美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注重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强调戏曲艺术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戏曲美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包括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戏曲艺术的创作规律、戏曲艺术的表演 技巧等。
戏曲表演艺术的研究
戏曲表演艺术的理 论研究:探讨戏曲 表演艺术的特点、 规律和审美价值
戏曲表演艺术的实 践研究:关注戏曲 表演艺术的传承、 创新和发展
戏曲表演艺术的跨学 科研究:结合文学、 历史、哲学等学科, 探讨戏曲表演艺术的 内涵和价值
戏曲表演艺术的国际 交流与合作:推动戏 曲表演艺术的国际交 流与合作,提升中国 戏曲的国际影响力
新时期以来中国 戏曲美学研究的
回顾与反思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 录
Part One.
新时期以来中国 戏曲美学研究的 发展历程
Part Two.
新时期以来中国 戏曲美学研究的 主要成果
Part Three.
新时期以来中国 戏曲美学研究的 反思与展望
Part One 新时期以来中国戏曲美
当代:戏曲美 学研究逐渐走 向深入,学者 们开始关注戏 曲美学与全球 化的关系
艺术欣赏 第2版 第14章 中国戏曲音乐欣赏
中国戏曲音乐的作用
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其他艺术手段一起,服务于故事情节的展 开、舞台氛围的烘托、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完成音乐戏剧化的任务。概括起来戏曲音乐的 作用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抒情 作用
控舞 台节奏
中国戏曲音乐的作用
音乐对于情感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因为音乐能够深入心灵,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由于中国戏曲 的题材十分广泛,人物十分多样,情节十分复杂,所以抒情性的唱腔就得到了极为高度的发展。抒情性唱 腔的特点是速度慢、旋律性强、曲调委婉曲折、字少腔多,传统有所谓“词情少而声情多”的说法。例如 河北梆子中的“十三咳”、秦腔中的“苦中乐”、京剧中的“九连环”等,都是以音乐旋律来淋漓尽致地 抒发人物感情以激起观众强烈共鸣的精彩段落,这些酣畅淋漓的腔句和唱段,常能离开舞台的视觉形象而 深入千家万户,使“听戏”者闭目凝神,一摇三晃地品味个中滋味,达到痴迷的境地。
中国戏曲音乐的构成
器乐指戏曲音乐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传统称呼分为“文场”(管弦乐器)与 “武场”(打击乐器)。文场的任务主要是为唱腔伴奏,其次是配合剧情需要 而演奏器乐曲,这种器乐曲,无论在哪个剧种里,一律都称为“曲牌”。在为 唱腔伴奏时,不同声腔的“文场”大都采取不同的主奏乐器,以突出不同声腔 的音乐风格特征。如皮黄腔主奏乐器是京胡,梆子腔主奏乐器是板胡,昆腔主 奏乐器则是曲笛。不同的声腔和剧种,也因为主奏乐器不同、方言不同、演奏 技法不同等而产生了不同的音乐风格。“武场”主要是用来加强表演者动作的 节奏感,为武打场面做伴奏,烘托整个舞台的气氛。在戏曲的绝大多数剧种里, 锣鼓常融入到唱、念、做、打、舞的各个综合因素之中,所以它的地位是非常 重要的。
北宋说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家杨荫浏指出:不能以剧本有无作为确立戏 曲产生的标志,他认为北宋杂剧已发展到在各种音乐艺术中占 有首要地位的阶段,“它已超过了隋唐曾占首要地位的歌舞, 而成为高于歌舞的一种新兴艺术形式”。
论豫剧的传承与发展——音乐人类学视角下“豫剧”研究
论豫剧的传承与发展——音乐人类学视角下“豫剧”研究付亚楠;龚雪;卢姣姣【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4(000)012【摘要】豫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目前豫剧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看,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首先是音乐内容必将随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但豫剧的很多剧目其内容还停留在传统的道德说教上,无法引起青少年观众的共鸣;其次,当前大众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元化,豫剧的传统优势受到了削弱;第三,豫剧的场景单一化、虚拟化,与现代观众追求强烈视觉效果的审美观相悖;第四,其传播形式和渠道相对单一.鉴于此,为推进豫剧发展,必须加强豫剧题材和内容的创新,适当提取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真正表达百姓的思想情感;在曲词的写作中吸收新鲜元素,不断与时俱进;同时尝试创作具有豫剧曲调的流行歌曲,并加大与现代传媒的结合,使豫剧传播形式多样化.豫剧起源于人,其传承发展也要复归于人,只有牢牢把握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才能迎来豫剧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总页数】4页(P126-129)【作者】付亚楠;龚雪;卢姣姣【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音乐学院;郑州大学音乐学院;郑州大学音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口述史视角下的当代新乡市豫剧传承脉络 [J], 徐寒2.多元文化背景下阜南嗨子戏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与豫剧传承发展相比较 [J], 张艳;刘畅3.豫剧新歌对豫剧音乐的创新发展 [J], 张红蕾4.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河南豫剧文创研究 [J], 赵桐萱;金薇薇;陈烈胜5.戏剧文化生态学视域下豫剧的传承与发展——以"豫剧村政广播"为启示 [J], 李曼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批判与反思:民族志求真的历程
批判与反思:民族志求真的历程
李银兵;甘代军
【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41)003
【摘要】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人类学内部出现了学术反思潮流,传统民族志进入了一个实验性的时代.相应地,民族志求真历程也随着时代转换而彰显出来.在民族志的求真历程中,需要以批判与反思作为其走向科学道路的武器和方法,并有一个科学的民族志理论范式来解决民族志品质问题.
【总页数】5页(P53-57)
【作者】李银兵;甘代军
【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政法系,云南玉溪,653100;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和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4
【相关文献】
1.批判与反思:实践民族志建构的必然性探析 [J], 李银兵
2.批判与反思——民族志求真历程分析 [J], 李银兵;甘代军
3.人类学民族志视野内的中国朝鲜族研究——基于对"中国西南非汉族群"民族志与"韩国人类学"民族志成果总结与对比的反思 [J], 聂家昕
4.中国西南傣族民族志:历程与反思 [J], 龙晓燕
5.民族志写作中的人类学历程与反思 [J], 马婧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戏剧人类学研究述评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戏剧人类学研究述评■ 尹明内容摘要:戏剧人类学是一门新兴的、充满争议的交叉学科。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界发生了“向表演突破”的研究变革,人类学界开始在此变革的影响下开启了表演研究的新领域。
文化人类学家对表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仪式、展演和体育运动等能够体现文化意义的社会戏剧,他们所关注的并非传统戏剧学所说的戏剧艺术。
巴尔巴的戏剧人类学创建了一门从生理角度研究表演的实用科学。
国内的戏剧人类学研究,则分为跨学科研究和人类学戏剧研究两种路径。
关键词:戏剧人类学表演研究实用科学跨学科传统作者简介:尹明,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云南民族民间艺术。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 - 943X(2017)05 - 0039 - 07戏剧是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文化形式,戏剧研究的学术传统亦源远流长。
戏剧美学一直是美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剧本的研究又是文学研究的一部分。
但是,无论是戏剧美学还是剧本文学的研究,都常常忽视无文字社会中的、民间的、小型社会中的戏剧形式。
文化人类学的兴起,促使人们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戏剧进行全新的思考,由此促成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兴学科——戏剧人类学的诞生。
本文将对国内外戏剧人类学研究进行述评。
一、西方戏剧人类学:表演研究还是实用科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界发生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研究变革,即“向表演突破”(breakthrough into performance)。
这种变革表明人文学科开始重视研究表演的意义。
社会文化人类学家、语言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为了对传统的主题进行更好的观察而开始研究表演。
表演学被不同的学者从各种角度加以运用。
特纳、凯普菲尔(Kapferer)、弗里斯比(Frisbie)等将其用于仪式研究;比曼(Beeman)、布里格斯(Briggs)、泰勒(Tyler)将其用于研究语言的交互结构;鲍曼(Bauman)、本-阿莫斯(Ben-Amos)等将其运用于民俗叙述风格中的结构制定——这一派常常以“口头艺术”作为标签;阿普特(Apte)和威尔福德(Willeford)则将其运用于幽默的研究。
从李渔的宾白理论谈清代三部秦腔剧目
[从李渔的宾白理论谈清代三部秦腔剧目]从李渔的宾白理论谈清代三部秦腔剧目李政芳内容摘要:李渔的戏曲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戏曲的诸多方面的创作经验和创作方法,其词曲部涉及的宾白,谈论了与宾白有关的关键性要素,为后者学习戏曲或创作戏曲提供有建设性的依据,从李渔的宾白理论谈清代三部秦腔剧目。
本人认为后来者可以借鉴,但不能认为他的理论就都正确。
李渔本身是文人,他从自己的创作经验出发写作,但是站在文人的角度有些理论是正确的,但不免有些局限性,如以非文人创作的作品来看,就会有些不足之处了。
关键词:宾白 ;李渔 ;秦腔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一书中论及戏曲的有两部———词曲部和演习部,谈及戏曲诸多要素如结构、音律、宾白、科诨、格局、授曲、教白、脱套等,且多从自己的实践中总结,颇有见地。
其中论及宾白,可谓一针见血,“尝谓曲之有白,就文字论之,则犹经文之于传注;就物理论之,则如栋梁之于榱桷;就人身论之,则如肢体之于血脉。
”又说“常有因得一句好白,而引起无限曲情,又有因填一首好词,而生出无穷话柄者。
”(《词曲部·宾白小序》)对宾白之于曲的意义,给予充分肯定。
因感秦腔之粗犷浅白,又从李渔之“宾白”部分感受良多,故试从语、文、意三部分谈清代三部传统秦腔剧目,《回府刺字》(乾隆三十年手抄本,焦文斌所藏,《秦腔剧目初考》为《岳母刺字》)、《画中人》(清嘉庆十年老县班立本主雷玉孝记)、《刺中山》(清嘉庆十三年腊月朔日孙朝庆抄)。
其实此三部清代秦腔剧目,作者已不可考,但从剧目语言文字上看,《回府刺字》其语浅显直白,不像是文人所作。
《画中人》本事虽为明末清初石传渠所作传奇《画中人》,然剧目使用的粗言粗语以及方言不少,《刺中山》所引不少诗作描写人物形象,倒像极文人之笔。
此三部剧目在语方面倒符合李渔戏曲理论,但在词、意两方面却有诸多有不同。
一.语求俏似。
李渔道:“言者,心之声也。
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若非梦往神游,何谓设身处地?无论立心端正者,我当设身处地,代生端正之想;即遇立心邪辟者,我亦当舍经从权,暂为邪辟之思。
回归本体是戏曲创新的根本(下)戏曲的创新性与本体性
回归本体是戏曲创新的根本(下)戏曲的创新性与本体性
沈斌
【期刊名称】《上海戏剧》
【年(卷),期】2016(0)4
【摘要】长年的创作,接触了京、昆、豫、越、绍、婺、锡、淮、琼、越调、调腔等等剧种,也不断观摩了全国众多地方戏剧种,我感触颇多,一个剧种如果缺乏个性,缺乏独特的艺术创造,就会失去其本身的光彩,也将被时代和观众淘汰。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沈斌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戏曲音乐在戏曲中的本体性 [J], 林阳地;谭勇
2.戏曲评论的本体价值回归
——评刘祯《戏曲:批评与立场》 [J], 韩郁涛
3.回归本体是戏曲创新的根本(上) 论戏曲的创新性与本体性 [J], 沈斌
4.从文学属性的倚重到戏曲本体的回归——论李渔戏曲理论的艺术本体性 [J], 葛丽英
5.戏曲创新应该回归戏曲本体 [J], 苏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戏剧人类学视域下戏曲表演中人对偶的模仿——以高甲戏“傀儡丑”为例
戏剧人类学视域下戏曲表演中人对偶的模仿——以高甲戏
“傀儡丑”为例
吴锦蓉;王晓红
【期刊名称】《艺苑》
【年(卷),期】2024()2
【摘要】中西方戏剧艺术中都存在演员模仿偶的现象,我国不少剧种都通过对偶的模仿来丰富表演艺术形式,其中,高甲戏中“傀儡丑”便是典型例子。
“傀儡丑”极具偶趣特质,包含独特的表演美学,同时,表演情境中“偶化”的身体探索和文化隐喻具备戏剧人类学研究的价值。
可见,“傀儡丑”作为中华传统戏曲艺术中一颗独特的“明珠”,赋予身体表演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具有西方戏剧人类学研究难以完全涵盖的艺术特性和文化价值,对于我国戏曲表演独特性研究及戏剧人类学科建设独具意义。
【总页数】5页(P30-34)
【作者】吴锦蓉;王晓红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厦门大学偶戏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
【相关文献】
1.高甲戏“傀儡丑”表演体验——以《审陈三·小七送书》《风冠梦·提亲》为例
2.傀儡丑与俏花旦——高甲戏丑旦小戏《送水饭》的行当与表演
3.戏曲表演中人物
的"状态"——高甲戏《闽南人·家》演出随感4.谈高甲戏名丑蔡友辉的表演——以《大闹花府·红玫弄》为例5.戏剧表演学视域下广西仫佬族"傩愿戏"中人物角色研究
——以石围屯、白标屯"依饭仪式"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4期中国戏曲学院学报Vol.29.No.4 2008年11月Journal of Nati试论戏曲艺术研究的人类学转向■李银兵 甘代军摘 要:在传统的戏曲艺术研究中,研究者一般把研究重点放在戏曲“纯美学”的研究上,这样就使戏曲艺术研究陷入了研究的“纯思的困境”、“美学的困境”中。
而人类学以从实践出发的学术价值取向、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术价值溯源、实现艺术审美和文化研究间会通中的并接的理念介入戏曲艺术研究则恰恰能使传统戏曲艺术研究脱离其身陷的困境,开创一条新的戏曲艺术研究的有效途径。
同时,戏曲艺术和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也产生出了多重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戏曲 人类学 必要性 可能性 意义传统戏曲艺术的研究普遍存在着把研究对象视为诠释既有的理论观点、学术范式、意识形态、研究者的固有观念之注脚的弊端。
在这种研究模式下,艺术生活、文化事象、艺术人物等都变成了由研究者根据其需要任意剪裁的纸片或可方可圆的面团而不是作为鲜活或灵动的艺术世界中的嬗变体。
这种程式化的戏曲艺术研究致使研究成果的急剧膨胀与成果的探索革新之间形成弱相关关系的学术泡沫现象严重。
有鉴于此,以参与观察、描述与解释具体文化为出发点的人类学介入戏曲艺术及审美问题研究,在美学与人类学之间架构起的一个跨学科领域或人类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戏曲人类学(Theatre Anthr opol ogy)就顺势而出了。
而正在培育与建构之中的戏曲人类学牢固树立从实践出发的学术价值取向、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术价值溯源、实现艺术审美和文化研究间会通中的并接的理念去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野,生产出了有效、有益、有用的戏曲艺术新知识和新观念,进而实现了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戏曲艺术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建设模式。
这样,戏曲人类学就让戏曲艺术“从那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而上’美学回到琐屑但却鲜活的艺术实践以及审美经验”①中去了,其不失为戏曲艺术发展与革新的一条有效路径。
一、戏曲艺术研究的人类学转向的必要性分析戏曲艺术是观众通过戏曲演员的表演去享受赏心悦目的“乐”与“美”的艺术形式。
在其中,“观物取象”的审美观照、“写意摹情”的戏剧观、“意象”的形象思维、“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段、“诗化”的审美核心、“传神”的审美追求、“中和”与“圆”的形式美感等融合的传统美学精神集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
这些精髓都是在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戏曲艺术创作的稳定因素。
同时作为一门舞台艺术,戏曲还在不断把握戏曲传统美学精神与现代审美观念的契合点中获得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总之,戏曲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在追求美的本质与艺术的本质中不断前行。
但是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戏曲艺术研究中出现了难以举步前行的“高原现象”。
因为过去“美学热”研究中对“美”的本质的研究一直停留在思辨和无谓争论的层次,这样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就没有留下太多的空间了。
特别是拿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艺术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艺术或民间艺术去验证一些“美”或“艺术”的定义时,发现它们的解释力非常有限。
著名学者郑元者认为在追求美的学科中面临至少两个问题:一是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美学有一个根本的致命缺环,即对世界各民族的艺术以及现代中国的民间艺术和民间经验缺乏富有生机的美学思考。
所以,中国的美学原先所面对的主要是一种贵族式的经验或精英式的经验,忽视了民间的东西。
二是中国现代美学几乎是西方美学思想体系在中国的推展和演绎,其理论和思想的原创性程度作者简介:李银兵,玉溪师范学院教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艺术人类学;甘代军,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民族学、伦理学。
《戏曲艺术》2008年11月 很低;而西方的很多哲学家、思想家,习惯于直接从他们自己的整个理论体系演绎出一些有关美和艺术的抽象理解,营构出种种美学理论,但对人类艺术的历史事实及其复杂性问题的认识则往往有严重缺失。
②这也就是学者何明所说的“美学的困境、‘纯思’的困境”。
③这样从艺术实践和审美经验出发,对有关艺术和审美经验的具体问题做出解释或回答的学科的呼唤就迫在眉睫了。
相应地,作为对美的诉求的戏曲艺术研究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研究视角和方法的转化十分必要。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
”④从发生学角度看,尽管学界对艺术起源问题的探讨众说纷纭,但关于艺术这一文化形态乃来自于日常生活的认识却是没有问题的。
而在经历了西方学院知识体系梳理建构后,“艺术”以庞大、思辨的美学理论和专门化的技巧体系为支撑,成为一类特殊的、逸出日常生活、超越大众并带有特权意味的文化现象。
在学科自足的发展过程中,戏曲艺术不但在大众视野和认知中被神圣化、神秘化,同时也不断强化了与其他人文学科间的知识壁垒,专业知识隔阂成为学者在问津艺术现象时面对的直接困难。
虽然戏曲艺术最重要的虚拟性和程式性特征决定了戏曲艺术是高于生活的艺术,但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并不表示是脱离生活的艺术。
戏曲艺术本身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交融的产物,只是在时空中戏曲艺术打破了生活的无限而表演的有限的禁锢。
因此,脱离了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的生活世界的戏曲艺术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格罗塞就明确指出:“艺术科学的研究应该扩展到一切民族中间去,对于从前最被忽视的民族,尤其应该加以注意。
”⑤其实,格罗塞的意思就是说艺术科学研究必须回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因为无论是处于物质资料不足的匾乏社会还是生产过剩的消费时代,人类总是在生活世界中体验着艺术,创造着艺术,进行着审美。
有鉴于此,从生活的实践出发“就是要洞穿阻隔学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柏林墙’,让艺术人类学担当起直面、描述、解释与批判生活世界的神圣使命,在艺术和审美研究领域开启出被遗忘的生活世界的广裹田野”⑥。
同时,戏曲艺术研究回到生活世界的实践中去还有利于戏曲艺术“摆脱传统美学对精英艺术的过度关注和对民间艺术、群众性艺术漠视的狭窄思想束缚,拓宽美学研究的视野和领域,使美学得到民间审美经验和大众审美经验的启发、汲取边缘文化的活力和来自听觉艺术的审美经验,从而弥合美学与草根文化之间的裂痕,激活中国美学对本土艺术与现实文化的理性思考”⑦。
而这一切是如今戏曲艺术研究中的薄弱之处,但恰恰是人类学研究的长处,因为“人类学研究的基本属性是实践”⑧。
不可否认,过去在对中国戏曲“纯艺术“的研究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比如在戏曲的发展史、舞台艺术、戏曲理论史、演员角色、风格流派等方面的成果足以证明之。
但学者王建民认为“应当倡导从技术和艺术形式层面开始对艺术进行深入的解释,完全离开艺术本体进行研究也许并不是一种可行的途径。
但是,决不应该仅仅停留于技术和艺术形式层面的讨论,而要努力由技术和形式了解艺术创造者们的文化理念,发现背后的概念系统和意义体系,认识与之相关的其他许多因素。
”⑨中国艺术研究院刘祯研究员也指出,在“纯”戏曲研究中,民间是没怎么纳入学者们的学术视野的。
当然,也有学者注意到民间,比如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对南戏的考证勾稽,对象是真正民间的,但关注的视角和方法还是传统的,并没有建立起民间的主体地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戏曲研究硕果累累,戏曲几成显学,但从发展与未来趋向看,真正有一种回归民间的新势是最值得我们注目的。
在“纯”戏曲研究中,民俗文化似乎与之风马牛不相及,事实上,戏曲早期在民间的演出活动是很难从民俗事项、民俗活动中剥离出来的,“纯”戏曲是戏曲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被士大夫接受后的一种生存状态。
戏曲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似乎已渐行渐远,但民俗文化原本是戏曲具有原生态性质的存在基础,戏曲需要回归民间。
⑩这些都说明了戏曲艺术是来自生活世界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世界中去。
但这里最为关键的是说明了戏曲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而且也是一种文化,一种民俗文化,因而也应该把其作为民俗文化去研究。
因为戏曲“纯艺术“的研究一方面会影响戏曲研究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戏曲研究的单一、空洞、抽象,甚至使戏曲研究最后走向枯竭的地步。
而戏曲研究的人类学转向则能弥补这些研究局限,因为人类学就是通过研究文化来理解人性的学科,或通过研究时空和结构中的异文化来理解人类共性、自性和他性的学科。
λϖ这样,在对作为文化的戏曲艺术的研究中就有人类学转向的必要了。
二、戏曲艺术研究的人类学转向的可能性分析针对戏曲艺术研究出现的缺陷,笔者认为其向人类学的转向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人类学自身的品质决定了其能承担起戏曲艺术研究所赋予的重任,因为田野调查的实践观、对他者生活世界的关注以及文化的整体分析等都是人类学 第29卷第4期李银兵 甘代军:试论戏曲艺术研究的人类学转向学科研究中最锐利的武器。
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也称为实地调查或“参与式观察”。
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住居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
λω人类学田野调查工作具有如下要求:第一,亲历性;第二,整体性;第三,边界性;第四,内在性。
λξ以前戏曲艺术的研究往往是从理论到理论的形而上的抽象思辨,其追求的是普适性的规律,是宏大叙事的理论体系。
这样的研究方法容易走向空泛,容易在所谓的“艺术的本质”、“艺术的起源”、“艺术的自律性”、“艺术的他律性”等问题上转圈。
而创建戏曲人类学就是把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和“民族志”方法引入戏曲艺术和审美问题的研究之中,根本目标是解决当代美学本体论即“美的本质”、“艺术的定义”、“艺术的特征”等消解之后提出的有关艺术和审美经验的具体问题的分析尤其是实证性研究需求,开辟一条从经验事实和实践出发研究艺术及审美问题的新途径。
这也是创建戏曲人类学学科的基本依据和价值所在。
而人类学的实践把戏曲理论和方法与人们的经验生活结合起来,实现实践本身所要求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融。
作为主体的戏曲理论在实践中被客体化,接受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洗礼。
同时,在实践中的戏曲理论和美学观也找到了开拓和创新的武器。
格尔茨这句话就最能体现人类学介入戏曲艺术研究的可能性:“必须关注行为,而且要有某些精确性,因为文化形态正是在行为之流中得到表达的。
当然,它们同样也在各种人造物和各种思想状态中得到表达;但它们的意义来自它们在现行生活模式中扮演的角色,而不是来自它们互相之间的任何内在关系。
” λψ人类学研究的对象是他者,关注的是他者的日常生活;人类学是通过对他者的研究来反思自我的学科。
戏曲艺术要回归生活世界,走一条生活化的道路。
这样,对生活世界的意义和价值诉求的研究就把人类学和戏曲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
一方面,生活化的戏曲艺术能很好地打破横亘在所谓“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间的界限,在艺术与生活中达到一个共融。
也就是说,在主体间的生活世界中艺术家和民间艺人、演员与观众都能受到共同的艺术美的熏陶,感受艺术美带来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