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文学的合流和初唐诗坛

合集下载

唐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唐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绪论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隋唐五代十国宋581 618 907 960一、唐代文学风貌(一)各种文体的全面发展。

1、诗歌。

《全唐诗》收录诗歌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全唐诗补编》收诗5000多首。

有唐一代,遗留下来的诗歌近五万首,不仅数量超出以前各代遗诗总和的两三倍以上,而且质量极高,有许多感人肺腑、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

唐诗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同的段落,不同的段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贡献。

2、散文。

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古文运动,开创了我国古典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全唐文》收作者3035人,骈散文共20025篇。

后来的《唐文拾遗》和《唐文续拾》,续收777位作者,文2871篇,两者合计,作者3516人,文22896篇。

现据西北大学《新编全唐五代文》新增未收文1100余篇。

3、小说: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传奇”作品。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4、俗讲与变文:由于佛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而出现。

5、词:由于燕乐的盛行,燕饮歌吹的需要而产生。

(二)作者众多而大师辈出。

《全唐诗》收录唐代诗人两千二百余家。

《全唐诗补编》收作者一千多人。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统计,唐代诗人有别集者共691家。

《诗薮·外编》(胡应麟):“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从总的风貌看,它更富于理想色彩,更抒情而不是更理性,更外向而不是更内敛。

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一)开放的文化环境的影响。

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华夷如一的思想,促进了中华文化交融2、人才选拔制度:开科取士及其他(如入地方节镇幕府)。

3、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兼容。

(二)唐代士人生活的影响。

1、漫游之风。

2、幕府生活。

3、读书山林之风4、贬谪生活。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朱自清《怎样读唐诗三百首》 “终南捷径”
《新唐书· 卢藏用传》
司马承祯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野望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 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 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情)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珠
东皋——地点;薄暮——时间;望——动作。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短歌行》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景) (自然界“物象” 静态)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景) (人事界“事象” 动态)
这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人的生命落空与自然界景象之间 形成一种共鸣,而且从人事界也 得到一种反衬。
冯延巳《鹊踏枝》: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 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情)
《诗经· 召南·草虫》 《小雅·采薇》 《史记·伯夷列传》:耻食周粟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适安 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 骆宾王为侍御史,因上书议论 政事,触忤皇后武则天,遭诬, 含冤下狱。这年秋天,在狱中 闻蝉鸣写下了这首诗。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侵。 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以蝉声起兴来逗起客思。
燕昭王 “黄金台” 郭隗 乐毅、邹衍、 剧辛、
燕 昭 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唐代文学

唐代文学
2、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把文体文风改革与政治革新联系在一起,散体文终于取代骈文占据文坛,把散文的创作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3、唐代出现了一些新文体。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和杂史杂传的基础上,诞生了传奇小说;佛教的传播,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燕乐的盛行,燕饮歌吹的需要,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体式——词。
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1、陈子昂的生平(见教材228页)。
2、陈子昂的诗歌理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云:“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在这篇序言里,陈子昂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反对齐梁诗风,倡导“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歌美学风范。此序成为唐代诗歌革新的基本纲领,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但这种复古易重蹈古诗以比兴手法论理寄慨的构思方式,简单的将抽象思维附着于感性形象之上,以诗言理而缺乏艺术感染力。
杨素是隋朝开国重臣,亲历征战,对军旅生活体验尤深,其《出塞》其二在平实的叙说中流动着粗犷深沉的悲凉情思。《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二首,以武人而为诗格调清远,“转似出世高人”(沈德潜),还有《赠薛播州诗十四章》也是佳作。
第二节 初唐诗坛
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仪:
贞观时期,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唐太宗是贞观文学的领袖。贞观诗风主要受南朝文学的影响,逐步走向宫廷化。上官仪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他的五言诗,“绮错婉媚”,讲究对仗,追求诗歌的声辞之美,体物图貌,笔法精细,时人谓之“上官体”。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但其内容仍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所以诗歌的变革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一般士人即四杰来承担。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2、上官体
(1)上官仪(约608~664),陕州(今河 南陕县)人,贞观初进士及第,仕太宗、 高宗两朝,官至三品西台侍郎。他跻身朝 官,出入宫廷,陪伴皇帝庆宴游赏、应诏 奉和,变为新贵,是受太宗、高宗优宠的 典型宫廷诗人。他的诗现存20首,内容局限 于宫廷生活,单调乏味。
(2)上官体:唐初宫体文学的代表。代表 人物是上官仪。他是当时最著名的宫廷诗 人,太宗、高宗时人。其诗以绮错婉媚为 特色当时许多人争相效仿,称为上官体。 现存诗歌二十首,多应诏、奉制之作,内 容单调,但他的贡献是,把六朝以来的对 仗技巧加以程式化,提出了六对、八对之 说,对律诗的发展和定型起了促进作用。
比较起来,倒是隋炀帝杨广本人的某些诗篇还有 些可观之处。如《无题》 :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
宋人秦观把《无题》铺陈成词:“斜阳外,寒鸦 数点,流水绕孤村” 。
再如《春江花月夜》其一: 春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第二节 初唐诗坛
初唐诗人面临的课题
诗人从北方的宫廷走向南荒的流放生活,心与境都起了重大 的变化, 表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心境,声律调谐流畅而 蕴含深厚,是早期七言律诗的成熟之作,被称为“初唐七律 的样板”。
宋之问《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有归日,不敢恨长沙。
注:轺(yao姚):只用一马驾辕的轻便马车。翥(zhu著):飞
杜审言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高宗朝进士, 一生仕途不顺,官位不高,身在宫廷时间较短, 应制奉和之作较少,写了一些不假雕饰、形象鲜 明而颇有生活实感的诗篇。擅长五律 ,现存43首 诗中五律多达28首。五言排律《和李大夫嗣真奉 使存抚河东》长达40韵,完全合粘,被许学夷称 为“律诗正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胡 应麟誉为“初唐五言律第一”(《诗薮·内编》 卷四)。

【全文】中国古代文学(隋唐五代)

【全文】中国古代文学(隋唐五代)

• (3)李、杜
• 李白,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诗风豪放飘逸;
• 杜甫,集大成的诗人,且有继往开来之功,诗风沉郁 顿挫。
• 3、中唐(中兴期)
• 前期:诗歌发展处于低潮。代表诗人有:“大 历十才子”、山水诗人:刘长卿、韦应物、边塞 诗人:李益等,现实主义诗人:元结、顾况。
• 后期:诗人、流派众多,呈中兴之势。
• 三、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 1、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已走上独立自觉发展 的道路,文学的审美特质得到了充分的认识与自觉的追求。
• (1)内容上:淡化文学的政治功利色彩,注重个人情志 的抒发。
• (2)形式上:对辞采声律之美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 诗歌的声律形式已具雏形(永明体),为唐代近体律诗的 定型与繁荣奠定了基础。
• (3)表现题材领域(内容)的扩大:魏晋六朝时期,诗 歌题材有很大的开拓,从而为唐诗提供了可供驰骋的巨大 发展空间。
• 2、南北文风的合流
• 唐朝的大一统,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南北对立。南北文 化开始交融互渗,各去其短,合其两长,南方的“文”装 点了北方的“质”,北方的“质”补充了南方的“文”, 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 2、经济上
• 唐代在经济上先后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使唐代经济 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对唐代文 学(尤其是诗歌)发展繁荣影响更为巨大。
• (1)文人心态
• 唐代文人普遍对所处的时代充满一种自豪感、自信心, 也极大地激发了文人的进取心和从政热情。
• (2)经济的繁荣又为士人的游历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 保障。
• 四、就诗歌的体裁而言
• “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 近体、绝句,靡不备矣。”(胡应麟《诗薮·外编》 卷三)

古代文学简答题

古代文学简答题

古代文学(唐宋文学)简答题汇总(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简答题:1.举例说明沈宋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答: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在总结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在平仄相间、对偶句押韵、中间两联对偶这些规则的运用方面进一步完善,并补充了“粘”的规则,将平仄的划分变得更加简化,在诗艺的研练和声律的探讨方面更加精益求精,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使五言律诗的创作首先达到了较好的水准,近体诗的格律规则终于得以定型,并形成了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并在五言排律的基础上成功地导出了七律体式,完成了有唐一代近体诗的定型。

近体诗是唐诗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所要求的格律对于诗的结构组织、对叙述行文的变化、意象的运用、语句的锤炼等都有相当的影响。

没有初唐所奠定的一系列格律规则,也就无所谓近体诗,也就没有了高度发达的唐诗的艺术。

2. 简述卢骆歌行对同体诗的发展及其影响。

答:3. 四杰诗对唐诗发展的贡献及其地位。

答:贡献:“四杰”大多生于贞观年间,而活跃于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时代。

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中确有文采而自负的诗人,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于人下的豪杰之气。

首先,在形式上,“四杰”是长篇歌行的开拓者、五律的奠基人。

《闻一多全集中》提到“卢骆擅长七言歌行,王杨专攻五律。

”再者,在内容上,“四杰”突破了齐梁体台阁,闺房的狭小范围,将诗歌内容扩大到江山、市井、边塞。

最后,在诗风上,“四杰”诗风与宫廷诗歌风格大异其趣,较多地反映了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面貌和创作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开启了唐诗内容丰富、骨力充沛的健康方向。

地位::“四杰”拔起于初唐,他们自觉地批判齐梁文风,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文风,抒发真情实感,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同时,他们又以大量的杰作,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为盛唐之音的到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 简述并评价陈子昂的文学主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文学作品融合
南北文学在风格、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逐渐融合,形成了新的文 学特色。
南北文学合流的影响
丰富了文学风格
南北文学合流使得不同风格的文 学作品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 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格。
促进了文化交流
南北文学合流推动了不同地区之 间的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文化 的认同感。
推动了文学创新
南北文学合流激发了文学家们的 创新精神,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 荣发展。
04
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坛 的关系
南北文学合流对初唐诗坛的影响
丰富了诗歌题材和风格
南北文学合流使得初唐诗坛的题材和风格更加多样,融合了南方的清新自然和北方的豪放 雄浑,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促进了诗歌的创新与发展
南北文学合流激发了初唐诗人的创新精神,推动了诗歌形式的演变和内容的拓展,为唐代 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南北诗风的融合
北方的刚健与南方的柔美
南北诗风在初唐时期逐渐融合,北方诗歌的豪放、刚健与 南方诗歌的婉约、柔美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初唐诗歌 风格。
语言风格的交融
南北作家的语言风格在初唐时期也相互影响,北方作家开 始尝试南方诗歌的细腻描绘,而南方作家则吸收北方诗歌 的雄浑气势。
题材内容的拓展
南北文学的合流丰富了初唐诗坛的题材内容,从山水田园 到边塞战争,各种题材都得到了充分展现,进一步推动了 诗歌的多样化发展。
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坛的相互影响
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南北文学合流为初唐诗坛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和创作灵感,而初唐诗坛则为南北文学 合流提供了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坛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轨迹
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坛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们共同塑造了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轨迹,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8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考研试题

2008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考研试题

2008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5分*14骚体赋楚辞类作品和新体赋形成了大体明确的分工:新体赋主要用于正面的赞颂讽谕,而楚辞类作品重在咏物抒情,而且抒发的多是抑郁之情,格调和《离骚》相近。

在发展过程中,楚辞类作品逐渐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赋,楚辞类作品称为骚体赋,贾谊的《吊屈原赋》是其代表作。

苏李诗东汉文人五言诗,有的作者明确,也有相当一部分未著录作者姓名,或虽标出作者姓名但存疑颇多,后二者就是文学史上的“古诗”和“苏李诗”。

游仙诗第二节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乱世与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药与酒: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

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

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1)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

(2)游仙主题与生死主题关系很密切,主要是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

(3)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形成这个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景观。

第三节郭璞的游仙诗游仙诗溯源乖远玄宗与坎壈咏怀文采富艳寄手高远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但以游仙为题材则可上溯到战国时期。

文章四友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第二节初唐诗坛贞观诗风及上官体王绩与“四杰” 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杜审言、李峤与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

四人中,以杜审言最有诗才。

郊寒岛瘦第二节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韩愈、孟郊、李贺、卢仝、刘叉等人诗中的怪奇之美诗歌的散文化倾向孟郊写得最多、也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充满幽僻、清冷、苦涩意象的诗作,这些诗作大都表现诗人凄怆寒苦的生活,诗境仄狭,风格峭硬。

南北文风交融与初唐诗歌演进

南北文风交融与初唐诗歌演进

南北文风交融与初唐-t#歌演进刘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65)摘要:初唐文坛延续了江左、河朔两种文风,但在新的政治环境、新的文学创作队伍、新的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两种文风得到了融合。

初唐诗歌逐步消除了江左文学的阴柔缺陷.同时吸收了河朔文风的刚健气质,使诗歌具有了华丽与风骨并存的风格特征,促进了唐代诗歌的成熟。

关键词:初唐江左文风河朔文风交融关于南北文风,魏征有一个非常精彩的论断:“江左宫商发越,贵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雌南北朝政治分裂的格局下。

南北文风缺乏交流.南北文学的表现特征更为独立。

江左文学精巧华艳,拘束而血气不足;北方河朔文学成就虽稍逊江南,却有苍劲质朴、自由、富于血性的特征。

如果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这两种文风构成初唐诗歌发展的两种文学背景,对辉煌的盛唐诗歌的形成功不可没。

唐诗的华美流丽显然源于江左,但它所蕴涵的主体精神与民族个性,却与河朔文学精神更加相近。

南北两种文风在什么样的机制下进行融合?初唐诗歌的演进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南北朝时期。

江左文学发展相对较为成熟.因此在南北朝及隋代,南北文风的交流呈现一边倒状态:北方文人欣赏、模拟江左文风。

初唐诗坛延续了隋代江左文风流行的特征,但出现了新的情况:河朔文风开始上升,并与江左文风进行融合。

李氏家族兴起于西北.在文化上与西北少数民族有着复杂关系,他们没有中原大族那样深厚的文化基础,在某种意义上仅仅是一个带有军事色彩的地方豪强。

但他们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如李渊“建义太原,初定京邑。

虽得之马上,而颇好儒臣”⑦,太宗也大力招徕天下文学才俊为其羽翼。

当然,李氏父子召纳文人的目的并非为了发展文学。

但毕竟给历经战乱的初唐诗坛保存了有生力量。

这也决定了初唐文学主要发生在宫廷,沿袭隋代遗风是一种必然。

如《新唐书文艺传》序云:“高祖、太宗,大难初夷,沿江左余风.矫句绘章,揣合抵印。

”③又如《新唐书-文艺传杜甫传》赞云:“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

唐代文学史之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歌

唐代文学史之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歌

返回
• 魏征《隋书 ·文学传序》: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
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
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
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
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 王绩在初唐诗人中市较为独特的一位,他的《野望》等诗歌, 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创造出一种宁静淡 泊而又纯朴疏野的意境。
• 沈佺期和宋之问是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宫庭诗人。其主要贡 献:总结了六朝以来的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进一步将趋于 成熟的律诗形式固定下来,最终确立律诗的形式。他们的作 品格律形式完整,为历代批评家所推崇。《新唐书·宋之问 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 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全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 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 居前,沈宋比肩。谓苏武李陵也。”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沈之《独不见》为成熟的七律, 宋之《度大庾岭》为成熟的五律。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初唐四杰”
• 《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 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四杰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他们有变革文 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 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 漠”,举凡离别、怀乡、边塞、市井生活、山川景物等皆入诗,内容上代表了 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风格上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或 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形式上王、杨长五律,卢、骆 长于七言歌行,改造了宫体诗。他们的诗歌创作,代表了矫正宫廷诗风的成就。 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 古流。”(《戏为六绝句》),对他们的历史地位做出来很高的评价。

初唐四杰及陈子昂

初唐四杰及陈子昂

二、“初唐四杰”
1、“四杰” 简介 《旧唐书·文苑传·杨炯传》:“炯与王勃、
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 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生活在高宗、武后朝,才俊志雄而 仕途淹蹇,是他们身世的共同点。闻一多 说他们“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
2、“四杰”的创作情况
“初唐四杰”有着相近的审美追求。首 先,他们都反对绮靡的文风,追求刚健的 骨气,矛头直指风靡当时的“绮错婉媚” 的“上官体”;其次,他们在理论上都强 调文学的经世教化作用。而他们的创作实 践,却更侧重于文学的抒情感发作用,追 求壮美的境界。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三百篇比兴为多, 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 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 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 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 此。”
三、杜审言与 “沈宋”
胡应麟《诗薮》: “初唐无七言律,五律亦未超然。二体之妙, 杜审言实为首倡。”
1、何谓“风雅”?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 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 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 括为:“风雅”精神。
2、何谓“兴寄”
兴,指比兴的表现手法;寄,指内容 上要有寄托。合起来用,是指以“托物起 兴”、“因物喻志”的表现方法,抒发作 者的情思,使诗歌寓有深刻含义。 “论诗 的人所重的不是比兴本身,而是诗的作 用。”(朱自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诗言志辩》)也就是说, 重视的是诗里寓有的“兴寄”(比兴)之 义。
沈佺期和宋之问是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宫廷 诗人。其主要贡献:总结了六朝以来的声律方面 的创作经验,进一步将趋于成熟的律诗形式固定 下来,最终确立律诗的形式。
宋之问 《度大庾岭》190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古代文学史填空题195道版本

古代文学史填空题195道版本

1、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杨擅长五律,卢骆擅长七言歌行体。

3、吴中四士: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4、沈宋:指初唐时期的沈佺期,宋之问,他们的诗在诗律和艺术方面有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完成“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工作。

五律的定型是由二人最后完成的。

同时又与李杜等人成功的把这种律诗的粘对法则应用于七言诗,完成了七言诗的定型,为诗歌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唐代最早出现的比较成熟的古文---王勃《野望》6、初唐诗人的核心旗手,盛唐诗坛的奠基人和揭幕人—-陈子昂7、唐代第一本当代诗歌集—-殷璠《河岳英灵集》8、南宗写意山水画的创始人---王维11、大历十才子:主要有钱起,卢纶,李端,司空曙,韩翃等,诗多写应景献酬,流连光景。

13、郊岛:孟郊,贾岛的并称,“郊寒岛瘦”14、百代游记之祖---柳宗元15、张王乐府:张籍,王建的合称。

两人长于乐府诗。

16、韦柳: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皆善于山水田园诗。

17、刘禹锡、柳宗元的不同: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

18、晚唐七律第一---李商隐19、唐传奇的开篇—-王度《古镜记》20、词---是合乐而歌的新体诗。

又名诗余,乐府,长短句。

21、小令---58字以下,中调---58~90字,长调(慢词)---91字以上。

上阕最后一句---歇拍(过片),下片第一句---换头22、易安体:李清照创作的词风。

23、词中之帝---李煜24、宋代初期词坛的领军人物---晏殊25、宋代以诗论诗的开山之作---欧阳修《六一诗话》26、总结江西诗派的创作---陈师道《后山诗话》27、诗话成就最高---严羽《沧浪诗话》28、词学理论的代表作---张炎《词源》29、开词创作的先河的作品---李清照《词论》30、北宋词史的三座历程碑---柳永,苏轼,周邦彦31、北宋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32、周姜:周邦彦、姜夔的并称。

古代文学史题锦

古代文学史题锦

古代文学史二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辅导题名词解释与问答,加黑的题目为复习重点,但未加黑部分也要复习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填空1、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文学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学术中的独立和对文学的重视及文学观的发展。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题材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本分析的意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2、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典论·论文》始,有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锺嵘的《诗品》等,再加上萧统的《文选》、徐陵的《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3、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4、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

5、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造成了世家大族与庶族的对立;以世家大族为中心的文学家族或文学集团_的大量出现也是值得注意的现象,如三曹、三张、二陆、两潘、谢氏、萧氏等。

6、晋宋之间文学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人。

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声律上,与谢朓、王融共同创立了永明体,成为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

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最低限度背诵篇目曹操《短歌行》、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一(夜中不能寐)。

名词解释1、建安风骨2、正始之音填空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三曹”是指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是指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应晹(日换王)、刘桢。

2、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用乐府记时事。

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

如《蒿里行》中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二、王绩与四杰
1.王绩:宁静淡泊、朴厚疏野的诗歌意境。 2.四杰:作诗刚健骨气,反对争构纤微的上
官体。 3.四杰在初唐诗歌发展中的地位:在“气骨” 和“兴象”方面超过齐梁,用比兴寄托充实 词藻清绮的齐梁体。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2.宋之问和沈佺期完成了五律的定型。
3.
他们在长期游宦和贬谪南方的生活中,写 下了大量山水诗,为盛唐山水诗的崛起提供 了艺术创作经验。
《游陆浑南山自歇马岭到枫香林》宋之问
太和亦崔嵬,石扇横闪倏。 细岑互攒倚,浮巘竞奔蹙。 白云遥入怀,青霭近可掬。 徒寻灵异迹,周顾惬心目。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问:《春江花月夜》和《代悲白头翁》在抒
发情感和营造诗境上有何共同之处?

二、隋代诗风的转变
隋文帝:南北诗风并存
隋炀帝:隋文学向重文采的南朝文学发展,
沿袭梁陈以诗为娱的生活方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初唐诗坛
魏征《隋书· 文学传序》:“江左宫商发越,
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 则理盛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 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 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 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矣。”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隋 唐 五 代 文 学

隋 唐 五 代 文 学

隋唐五代文学隋唐五代文学概况隋唐五代文学从时间跨度上来看,即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至唐昭宣帝天祐四年(907)唐朝灭亡为止,近420年的时间。

隋代文学是南北朝文学的延续,又是初唐文学的前奏。

隋代文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北入隋的作家,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一类是由南入隋的作家,如江总、虞世基、虞世南等。

南朝齐梁文学的浮艳文风和形式技巧与北朝文学的刚健之气和朴素质实的笔法,都影响了隋朝文人的创作。

总体上呈现着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代文学过渡的趋势。

唐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之一。

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歌、散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

一、唐代诗歌唐代文学的最高成与代表就是诗歌,有一代文学之称誉。

1、作家、作品众多。

《全唐诗》所收诗歌近5万首,作者2200余人;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大家辈出,风格丰富多彩,特点突出。

其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其它时代无法比拟的。

3、诗歌体裁各体皆备,传统的古体诗开创了新的局面,近体诗则发展到顶峰。

诗歌的艺术表现技巧更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唐代诗歌的发展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618-712),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

盛唐大致从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唐代宗永泰元年(713-765),盛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极度繁荣时期。

中唐大致从代宗大历元年到文宗太和九年(766-835),中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变化时期。

晚唐大致从文宗开成元年到唐灭亡(836-907年),晚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衰落时期二、唐代散文唐代散文是唐代文学的又一个亮点,《全唐文》所录的作家有3035人,作品有18400万余篇。

全面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文体发展更亦成熟,表现技巧丰富,出现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散文大家。

“骈文”和“古文”两大文类,在不同阶段中各自占据优势,在相互斗争中消长、交融。

此外,晚唐的小品文也显示了它的奇光异彩。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1、唐代( 国力 )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2、唐代的思想领域,是( 儒、释、道 )并存,三者思想的交融,是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

3、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 诗、文、小说、词 )的全面发展和作者众多上。

4、以( 安史之乱 )为分水岭,唐代文学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5、唐散文的发展,主要出于( 政治功利 )的动机。

6、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 文言 )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成熟。

7、词的出现,主要因为( 娱乐 )的需要。

词随燕乐起,选词配乐,依调填词,都为了( 歌唱 )。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1、隋代的建立,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终隋一朝,南北诗风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 合而不同 )的过渡性质。

2、初唐四杰从宫廷诗人的写诗倾向,转向了( 市井 )。

3、“文章四友”和“沈、宋”,属“台阁体”诗人,为唐代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4、陈子昂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 复归风雅 )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

5、隋、唐统一后,融合南北文学之长,创造新文学,经历了隋、初唐年的探索过程。

6、.沈、宋之称,成为( 律诗 )定型的标志。

7、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8、文章四友是(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9、“沈、宋”指的是(沈佺期)、(宋之问)。

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1、王维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的静逸明秀诗境。

2、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大量出现,与( 隐逸 )之风的盛行有直接关系。

3、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作诗深受禅风重染,作品多带有( 禅意和禅趣 )。

4、盛唐诗人中,有一群具有北方阳刚气质的豪侠型才士,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创造出了(清刚劲健)之美,这一些诗人有(王翰)、( 王昌龄)、(李欣)、(崔颢)、祖咏等5、边塞诗人高、岑共同的人生经历是都曾( 镇守 )边塞。

第三章李白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 陇西成纪 )。

唐诗鉴赏1-初唐

唐诗鉴赏1-初唐
唐诗鉴赏
绪论
进入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
进入
与初唐诗坛
第二章 盛唐诗歌
进入
第三章 李白
进入
第四章 杜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进入
第五章 中唐诗歌
进入
第六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进入
第七章 晚唐诗歌
进入
绪论
唐代文学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 期上承魏晋南北朝文学,属于中国 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后期下启两 宋文学,属于中古期的第二段。
艺术特色
本诗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前半部重在写景,是写实,同时也体现了人
物的想象和感觉。 后半部重在抒情,情产生于景,如长江流水,
青枫白云,帘卷不去、拂砧还来等句,景中 亦自有情。
艺术特色
韵律节奏也富有特色,每四句一换韵,平仄 相间,形成整齐有致而又错综变化的韵律。
总结
《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 事物。
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 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 作为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 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 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 结。
思想内容
自然美的赞歌 人间真挚爱情的的讴歌 又处处体现出对人生哲理、 宇宙奥秘的思索与探求。
杨炯(650—692),字 盈川,华州华阴(今陕西华 阴市)人,唐代诗人。他自 幼聪明好学,博涉经传,尤 爱学诗词。唐高宗显庆四年 (659),他10岁应神童试登 第,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 (676),再应制举试及第, 补授校书郎。永淳元年 (682),中书侍郎薛元超推 荐他为弘文馆学士,后迁太 子詹事司直。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txt我自横刀向天笑,笑完我就去睡觉。

你的手机比话费还便宜。

路漫漫其修远兮,不如我们打的吧。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永嘉南渡之后,士族南迁,江南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南朝文学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当起于北方的隋、唐政权重新统一中国后,如何融合南北文学之所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文学,就成为文学进一步发展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了。

这个问题的解决,经历了隋和初唐一百二十馀年的漫长探索过程。

第一节隋代文学统一国家的建立南北文学的合流北周大定元年(581),相国隋王杨坚受周禅即帝位,改元开皇,国号隋,是为隋文帝。

开皇九年(589),隋师渡江入建康,南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后主投降,陈亡。

中国经历了二百七十馀年的南北分裂,至此重新统一。

隋代文学的作者,基本上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

前者是北朝诗风的代表,后者把南朝诗风直接带入隋朝。

由于南朝的文学比较发达,在诗歌体式和表现形式方面,为北方作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便。

如卢思道(532~583)采用以“思妇——征夫”为内容的南朝歌行体,写出了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名作《从军行》: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与梁、陈文人的歌行体落笔常在“思妇”一边不同,此诗将描写的重心转到了“征夫”身上,以关塞苦寒生活为背景,抒写北地边塞生活的真情实感,多贞刚之气,有苍劲骨力,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历来为人称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思道
• 卢思道(约530-582),今传辑本 《卢武阳集》一卷。主要生活在北朝。 • 他有一些诗如《采莲曲》偏于齐梁风 格,但他的《从军行》则体现了北方 文人重“气质”的特点,是他的代表 作。
杨素
• 隋朝开国重臣,亲历征战,对军旅生活体 验尤深。《出塞》二首为代表作。 • 《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二首,格调清远, “转似出世高人”(沈德潜)。 • 《赠薛播州诗十四章》也是佳作。《隋 书· 杨素传》:“词气宏拔,风韵秀上,亦 为一时盛作”。
宫廷诗发展的三个阶段及特点
• 1,贞观诗坛——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太宗及其周 围的诗人。特点:典雅绮丽、雍容平和 多君臣唱和、应制奉答、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 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 • 2,龙朔变体——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 的诗体,也称“上官体”。仍以应制奉和为主 , 风格“绮错婉媚” 。 • 3,“文章四友”与沈宋——高宗后期和武后时。 特点: 使得律诗定型、初步完成。 语言由绮丽而变为自然流丽。
隋代文学(581---618)
• 隋代诗坛的总特征 南北文风同时并存,相互影响却又合 而未融, 虽有发展却艰于创新,齐梁文风在新 朝继续沿袭, 整个文坛仍处于过渡阶段。
隋代文学的作者
• 一部分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 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 • 另一部分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 虞世基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所 以,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 过渡的最初阶段。 • 另有隋炀帝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沈宋横驰翰墨场, 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 合著黄金铸子昂。
——元好问 《论诗绝句三十首》
• • • • •
隋文帝:开皇581—604(隋灭陈589) 隋炀帝:大业605—618 唐高祖:武德618—626 唐太宗:贞观627—649 唐高宗:永徽650—656;显庆657—679; 永隆680—683 • 武则天当政:683—705(中宗,睿宗,建 周朝) • 中宗复位:705—710;李旦复位710—712
虞世基《出塞》
霜烽暗无色, 霜旗冻不翻。 耿介倚长剑, 日落风尘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隋炀帝
春江花月夜 春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野望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初唐诗坛
唐初诗坛特征 • 宫廷诗充斥诗坛的时代。 • 从创作思想上看,以唐太宗李世民为首的诗人对 南北文风的差异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对南朝齐梁 文风有所批判,提出了融合南北文风,各去所短, 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 • 在创作上,仍承袭着南朝诗歌的绮靡诗风。
• 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七引《诗苑类 格》:“唐上官仪曰:诗有六对:一曰正 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 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 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 傍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 也。”
• 所谓八对:一曰正名对,送酒东南去,迎 琴西北来;二曰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 穿草上文;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 风馥丽兰;四曰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 延一介心;五曰连绵对,残河若带,初月 如眉;六曰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 声花;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 情新;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 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
薛道衡
• 隋最著名的诗人 。 • 薛道衡(539—609),字玄卿,河东 汾阴(今山西荣河县北人),曾官至 襄州总管、播州刺史,后因忤逆炀帝 被杀。受南方文学的影响,诗语骈偶 工丽。《人日思归》、《昔昔盐》是 他的代表作。
昔 昔 盐 薛 道 衡
垂柳复金堤,蘼芜叶复齐。 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溪。 采桑秦氏女,织绵窦家妻。 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 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沈宋与律诗的定型
• 沈宋: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 他们的作品大多是点缀升平的应制诗, 少数作品具有生活实感。他们的主要 贡献是总结了六朝以来诗律方面的创 作经验,回忌声病,约句准篇,
《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上官体
• 所谓上官体,就是指以初唐诗人上官仪为 代表的诗体。其诗以“以绮错婉媚为本”, 追求形式的工偶精对。因其官居显位,时 人争相效仿,称为“上官体”。 他的主要 贡献在于,归纳了六朝以来诗中的对偶方 法,加以程式化,提出了“六对”、“八 对”之说。为后人写作律诗的对仗作了规 范,对律诗形式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初唐承袭南朝绮靡诗风的原因
• 历史的积习与传统的惰性 。 • 与这一时期作家队伍的构成有关 。 • 和帝王的审美趣味有关 。
宫廷诗与宫体诗的区别
• 宫廷诗:多应制奉和、宴饮赋咏之作,内 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辞藻华 美,讲求对仗。但更多地去掉了宫体的浮 艳淫靡。 • 宫体诗:以艳丽华美的语言写艳情以及女 子的容貌神态,风格浮艳轻薄。
•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 (今属浙江)人。其诗多为应制、奉和、 侍宴之作,文辞典丽。 • 《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 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 它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 《蝉》曾被后人称为咏蝉诗的三绝。
• 上官仪( 616 ? —664 ),字游韶,陕州陕 县人。贞观初年进士。是继虞世南之后深 受太宗、高宗宠信的文学侍臣。 • 《旧唐书 · 本传》云:“太宗雅好属文,每 遣仪视草,又多令继和,凡有宴集,仪尝 预焉。”是当时著名的宫廷诗人。
★文章四友:指唐代武则天时代的四 个宫廷诗人,即李峤、苏味道、崔融、 杜审言。他们身居高位,多应制、奉 和之作,文辞华丽,缺乏深刻的社会 意义。其中杜审言成就较高。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今年游春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独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滞留客居的愁思 初唐第一首完整七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