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科举史话之四 以八股取士的明清科举制

合集下载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周朝的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它的深度和广度。

一、背景与起源1.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是以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该制度由周朝的孔子发扬光大,成为后来各个朝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手段。

2.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背景是为了弥补社会地位的不平等,通过选拔优秀人才,实现社会和治理的稳定与发展。

二、八股取士的招考方式1.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通过三个主要环节来选拔人才,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

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考试内容和标准,由此进行分层选拔。

2. 在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中,考生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来展示自己的才能。

考试主要包括文化素养、文笔水平和政治倾向等方面的评估。

三、八股取士的影响与局限1.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的也造成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是标准化的考试题目和答案导致了人们只追求形式化的答案,忽视了创新和思考。

2.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对社会地位的分配不公平,往往只有富贵家庭的子弟才能接受充足的知识和培训,有限的资源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3.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更像是知识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实践和能力的培养。

这直接影响了中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方式。

四、个人观点与思考在我看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一些局限性。

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稳定社会和发展文化的作用。

然而,它在标准化和形式化方面的过于强调,以及对个人实践和能力的忽视,导致了一些问题的产生。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一个健康的教育体系和科举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借鉴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追求更公平、更科学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语文基础知识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语文基础知识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语文基础知识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

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1]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总结: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之选好材前人常用“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来形容作文的选材范围之广泛。

选材,可以说是你想选什么就选什么,有极大的自由度,无论什么样的材料,只要你的立意好,都应该说可以写成好文章。

选好材同学们在作文的时候,往往正是因为选材的范围太广,反而失去了方向,不知道选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打动人,才能获得高分。

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
始于明代成化年间 (1465——1487)
清末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废除
八股取士制度
八股取士 明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 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 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 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 奴仆。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 试叫乡试,及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 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再参加皇帝主 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 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中举的知识分 子,都能享受一些特权,可以免除差役和税 粮,进士都有官做。但是,这些人很多是没 有真才实学的迂腐儒生。
八股文

命题范围

答题形式
由破题、承题、 起讲、入手、起 股、中股、后股、 束股八部分组成, 且答题不得违背 其顺序
《四书》:
《大学》 《中庸》 《孟子》秋》
科举考试情况
‚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 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 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闱场也,神情惝恍,天 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 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意 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 猱;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情猝变,嗒 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 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 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 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 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 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 新另抱矣……‛ ——蒲松龄
八股取士目的和影响


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强化君权, 消除威胁中央集权的离心因素,并巩固王 权. 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 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问题。考中做官后, 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这种八股 取士制度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 社会的进步。

国学知识:历代科举之“八股选仕”

国学知识:历代科举之“八股选仕”

【导语】制度是我国早期出现的⼀种⼈才选拔制度,从产⽣到废除历时⼀千三百多年。

我国科举制度始于隋代,兴于唐宋,⾄元代稍有停顿。

盛于明终于清。

隋朝统⼀中国以后,隋⽂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正式废除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公元605年,隋炀帝设置进⼠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创⽴。

当时,科举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国家政治⽣活⽅⾯的政治论⽂,叫试策,按照成绩的⾼低来录取。

唐朝时,科举制度进⼀步完善。

唐代科举考试科⽬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的考试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的考试称制科。

考试的内容常科有秀才、明经、进⼠、俊⼠、明法等50多种科⽬,最为重要的是明经和进⼠。

由于考试时间都在春天,因此科考被称为“春闱”。

科考成绩开榜之后,进⼠及第称“登龙门”。

宋代确⽴了三年⼀次的三级考试制度,这时的科考开始实⾏糊名和誊录,把考⽣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防⽌徇私舞弊。

宋太宗时,开始对殿试实⾏糊名制;宋仁宗时期,省试、州试实⾏糊名制,后来⼜进⼀步将考⽣的试卷另⾏誊录。

明朝科举制进⼊了⿍盛时期,科举考试严密超过历代。

考试规定内容是四书五经。

“四书”是《⼤学》、《中庸》、《论语》、《孟⼦》,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准。

五经是《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和《春秋》。

明代⼠⼈要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先进⼊学校。

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由南、北直⾪和各布政使司举⾏,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三年⼀次。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称礼闱,于乡试的第⼆年举⾏。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由皇帝亲⾃主持,只考时务策⼀科。

殿试完毕后,次⽇改卷,⼜次⽇放榜。

录取分三甲:⼀甲三名,赐进⼠及第,第⼀名状元,⼆名榜眼,三名探花。

⼆甲赐进⼠出⾝,三甲赐同进⼠出⾝。

进⼠榜⽤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榜,中进⼠称⾦榜题名。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

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称为散馆。

1.18文化常识分享及每日一题

1.18文化常识分享及每日一题

每日分享(2018-1-18)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

明朝时,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即“八股取士”。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

科举制相关名词解释【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小试牛刀下列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

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浅谈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浅谈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浅谈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作者:李倩夫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10期自隋朝创制以来,历经唐朝的完备、宋朝的改革、元朝的停滞,科举制度就如同一个雏儿,不断在朝代的兴衰更替中融入中国的封建社会体制之中,直至在明朝成长到壮年,蹦跳出强劲的脉搏。

而后,在清朝科举制度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逐渐衰落一步步走向生命的完结。

在长达1300多年的存在后,“科举”早已深埋于中华子孙之心。

简言之,“科举”即为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考试的内容多以儒学、经义为主,考试分科目,成绩分等级。

从“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规劝人们读书的话就可以感知到,科举考试不仅推动了民间读书风气的普及,营造了文化氛围,还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权力的垄断,使许多出身低微但身怀真才实学的人通过其进入到国家管理者行列,加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

也可以这样说,在某种程度上科举制度教化了百姓,赋予了他们“英雄梦想”。

遭受了元朝游牧民族的闲置,科举制度在明太祖朱元璋登上帝位,建立明朝政权后备受重视。

设学校、选生员,由于明朝的学校制度已经与科举制度捆绑在一起,人们已经习惯地将选拔生员的童试视为科举考试的第一个阶梯,而第二、三、四阶梯分别为乡试、会试、殿试。

殿试由天子亲自主持考试,例不淘汰只定名次,殿试录取称为“甲榜”或“甲科”,名次分为三甲,一甲前三名即为人们所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

就这样在制度的不断完恢复、完善、发展中,科举的生命脉搏在明朝重新恢复强有力的跳动。

明朝的科举考试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考试形式不再拘泥于背诵,而是沿用从宋朝王安石变法后开始采用的对经义的阐发,这种对经义的阐发在日后的发展中日趋形式化,发展成为八股文。

随着朝代的兴衰更迭,社会的发展,对作文技巧要求甚高,但大都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八股文遂成为清朝时期科举制的代名词,也是最受诟病的地方之一。

八股文不仅禁锢了知识分子们的思想,而且对于那些长期演练八股文的人来说,做到安分守己、逢迎圣意早已不在话下。

明清科举考试常识

明清科举考试常识

喜公 人,
香,故又称 “桂榜”。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
挤快
“解jiè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
了些 一回
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了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
屋去 里你
!
格。凡举人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恭 ”
第三级:会试
会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所谓会试 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
如: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 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 关常识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 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孝子廉 吏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 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 廉,父别居。”
到了明朝、清朝“孝廉”这个称呼变成 了对举人 的雅称。
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 (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 花”。三人同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
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
内容
项目
考场 主考人 参加者 中者名称
日期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院试
府、县 各省学政 童生(儒生) 生员(秀才) 三年之内两次
会试揭榜后,中式者于下月应殿试。
吴敬梓 《儒林外史》中的反面人物
第四级: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得到贡士资格 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由皇帝在殿廷上主持 和出题,故又称“廷试”。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 三名称探花,合成“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 “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 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 二、三甲统称进士。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 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要经 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 翰林院任“庶吉士”。其余成绩较次的进士则可能 任六部、中书、御史或知县等职。

明朝的八股取士,究竟坏在了什么地方?

明朝的八股取士,究竟坏在了什么地方?

明朝的八股取士,究竟坏在了什么地方?科举之制,盛于唐而狃于宋,至明始坏。

而论及明代的科举,八股文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所谓的“八股”,是对于科举考试中特定文体的一种称呼。

这种文体有着严格的规范,士子们必须按照官方规定的模式进行写作。

在名家所著的各类中国文学史中,很少有提及“八股文”的著作。

想来也是,不仅是后世的研究者们对八股文嗤之以鼻,就连明代的士子们对八股文也抱有厌恶之意,只不过八股文为他们的进身之本,才勉强习之罢了。

清朝方苞编撰的八股文选本:《钦定四书文》八股文的考试是贯穿明清两代的。

话虽如此,我们亦可以将明朝单独拿出来研究八股。

在笔者看来,八股文代表着两层含义。

其一是文体上的限制,此即所谓的八股体制;其二是经义上的限制,这一点便关乎思想了。

这两种含义并不是同一时间形成的,它们各有其发展的规律。

我们今天就来谈谈明代的八股文。

八股文的一些常识唐诗宋词元曲,这是我们众所周知的文学成就。

可当历史发展到明朝,似乎就断了代。

其实,明朝也有其文学上的产物,那就是八股文。

八股文虽有一个“文”字,但其却不像普通文章那样的松散,八股文自有一套严谨的格律、对仗。

从文章段落来讲,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然“八股”之名并非因其有八个板块。

“截本题为两截,每截作四股”,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中的短句,比如一题是“百姓足,孰与不足”,让你以圣人的口气来写一篇八股。

那么你前四股就要写“百姓足”,后四股则写“孰与不足”。

股是相对的意思,所以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共有八段,这便是八股文名称的来源。

除了文体上的限制外,八股文对文章的思想亦有严格的限制。

《明史·选举志》谓八股文“代古人语气为之”,即写作八股文的士子们必须以圣人之语气阐述圣人之思想,不能掺杂个人思想于其中,这亦是八股文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

要研究八股文,首先我们要知道它为何成为当时的主流。

明朝将科举发展到了极致,明初选官,有科举晋升、有荐举出身、有学校晋升。

明清科举制度

明清科举制度

明清科举制度明清科举制度我精心:制度大全户籍科举合伙人存款保险公司管理员工管理仓库管理财务管理食堂管理绩效工资宿舍管理企业会计安全生产管理人民代表大会食品安全管理中小学教师职称清代的学校清承明制,科举必由学校,即只有各类学校的生徒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所以,要了解清代的科举制度,首先就要了解它的学校制度。

中国古代在孔子之前没有私学,教育机构皆为国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春秋之前实行世官制度,贵族子弟入学校学习,学而优则仕。

战国以后,世袭身份制度逐渐打破,与此同时私学兴起,出身平民和破落贵族而经由私学成才的游士遍天下,成为各国选官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汉代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下,选官也不由学校。

如前文所述,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隋朝在地方建立了州、县学。

唐代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分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招收官员和普通民家子弟入学;与此同时,在京都和各地设立地方学校。

此外,还设有弘文馆、崇文馆等贵族子学校,专门招收皇族和高级官员的子弟入学。

宋、元皆有国学,其生徒也同隋唐一样,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生源。

清代文献中的学校,是指各类国立教育机构。

清代设有各类官学,京师设有国子监、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等。

各省设有府学、州学、县学。

除这些官学外,还有私人和地方社会创办的私塾、社学、义学和学院等教育机构。

所有这些官办和非官办的教育机构,构成了我们现代汉语中广义的学校。

兹分述如下: 私塾、社学、义学。

清代童子启蒙教育,除富人延聘家庭教师教授子弟外,公共教育机构为私塾。

私塾为私人、宗族或地方社会所办,延聘儒生担任教师。

私塾讲授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等识字和启蒙教材,程度高的也选讲《四书》《五经》。

社学和义学也属于启蒙教育机构,均起源于宋、元,一般为地方社会所创办。

明初曾下令民间五十家设立一所社学,延聘教师以教育民间子弟,后废弛。

清初复令每乡设置社学一所,择聘文行优秀者充当社师,官府免除其差徭,并酌给薪水。

明清时代八股取士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明清时代八股取士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下载之前请注意:1: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有问题,请尽快和我联系2:如果遇到文件中有些地方图片显示不出来的,可能是文档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和我联系,我将图片发送给你,给你带来的不便表示抱歉!请邮箱联系:****************明清时代八股取士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明清时代八股取士对当时社会的影响TAGS: 影响社会当时时代秀才明清士人考试《四书》大家帮忙找一下明清时代八股取士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越详细越好,谢谢了明清八股取士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严重的败坏了学风。

当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仅局限与训练八股文,学校完全变成了八股文的训练基地。

考试的题目又必处于《四书》、《五经》,就助长了一些读书人的侥幸心理;严重的妨碍学术的进步。

特别是到了清代,《四书》、《五经》中的题目出了几百年,已经没有新鲜题目出了,为了避免士人抄袭成文,就出一些离奇古怪的题目。

为了应付这种考试,读书人更是用心去钻营,不求真才实学,只求侥幸中举----(另附录一篇论文)论八股文取士制不容忽视的一个历史作用作者:祝总斌在中国古代,通过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明代正式形成,一直沿用至清末。

对这一制度的评价,今人几乎都持否定甚至全盘否定之见,认为在历史上它从来没有起过积极作用。

如有的学者说:“八股的考试制度……残酷地愚弄了和腐化了中国的聪明和智慧的学者至五个世纪的久长。

”它“是专制君主愚民的政策”[1]。

关于这一问题,笔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全面论述,容俟他日,本文仅就这一制度一个不容忽视而又并非小小的作用,略陈己见,作为献给尊敬的何兹全先生九十大寿的一份薄礼。

我以为评价八股文取士之制,除着眼于立法意图、制度利弊、直接作用外,还不应忽略一个视角,即将这一制度与明清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联系起来,加以考虑。

毫无疑问,我国古代的平民,绝大多数是文盲、半文盲,文化为极少数贵族、官僚、地主及其子弟所垄断,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十分低的。

可是在明清几百年中,却出现、发展了一个突出现象,即广大平民中的一部分人拼命识字、读书,读《四书》、《五经》,逐渐摆脱了文盲、半文盲境地,转化成为士人。

明清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特点以及影响

明清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特点以及影响

明清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特点以及影响一、明清科举制度的内容1、背景:元朝蒙古人统治中原,对汉文化的重视程度减弱,科举制度进入中落时期,但是开辟了以四书取士的先河;到了明朝,科举进入鼎盛时期;清朝基本沿袭了明制。

不同的是在顺治时期,实行满汉两榜取士,之后改为一榜,主要是为了鼓励汉人参加科举考试,有殿试头三名只授予汉人,有“旗人不占鼎甲”的说法。

2、官职:提学管:也称提学宪臣或学院,享受人们的尊敬,与督、抚、司平起平坐,主要掌管学校事务,主持官学的入学考试。

提调官:管理校舍的修建等职务,主要管理后勤事务,与提学管分工协作,领导地方教育机构。

3、国子监是明清中央教育机构,从国子监毕业的学生可直接当官。

明朝监生主要分为四类(1)荫监:官宦子弟入监(2)例监:纳捐入监(3)举监:举人入监(4)贡监:由府州县的生员中选拔出来直接进入国子监。

清朝的国子监生分为监生和贡生。

贡生是贡于王庭之义。

主要有岁贡(按资历深浅挨次开贡);恩贡(遇国家庆典或登基颁布恩诏的年份,岁贡出贡);拔贡(各省学政对各学生生员进行专门考试,优中选优);优贡(每三年一次各省学政考取,每省不过数人);副贡(各省按正式录取举人名额的五分之一录取副榜);例贡(由生员和监生捐资取得)。

4、考试程序(1)童试(县府级):童试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

县试由知县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提学主持。

通过院试的人被称为生员,生员被分为三类,分别是廪生、增生和附生。

廪生能够享受国家补助,增生不能,廪生和增生有一定名额,按地缘比例人数也有所不同;附生主要是指新进的生员。

通过童试的人被称为秀才。

童试只是进入科举考试的第一步,是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前提。

(2)乡试(省级):每三年举行一次,在秋季,所以又称大比和秋闱。

乡试考中后被称为举人,第一名被称为解元。

考生考试的地方称贡院,考一科考三天,不能离开贡院,吃住均在里面,考完才能放出。

(3)会试(中央礼部):在乡试后的第二天春天的礼部举行,又称礼闱和春闱。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详解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详解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详解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种制度。

由于采⽤分科取⼠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明清,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句为题,规定⽂章格式为⼋股⽂,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科举考试从隋代⾄清朝光绪三⼗⼀年(1905年)举⾏最后⼀科进⼠考试为⽌,前后经历⼀千三百多年。

下⾯我们分科考等级; 科考内容; 科考地点,时间和科考阅卷三部分讲述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科考等级:县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县试】由考⽣所在县的县官主持,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

通过县试的考⽣获得参加府试的资格,统称为童⽣。

【院试】由知府主持,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四⽉。

院试合格后取得⽣员(秀才)资格,⽅能进⼊府、州、县学学习。

明朝的秀才就是考上县学或府学的童⽣,即庠⽣。

所以秀才也是庠⽣的别称。

考取秀才以后就有了⼀定特权,包括可以站着和县知说话、免于差傜、不予上刑等。

秀才⼜分三等:廪⽣、增⽣和附⽣,廪⽣是指秀才经过岁考和科考两试成绩优秀者。

其中廪⽣政府每⽉给廪⾷(吃公粮),即廪膳⽣员,其中廪⽣有名额限定。

并有资格被选为贡⽣。

增⽣是指岁考和科考两试成绩仅次于廪⽣者。

政府不给廪⾷(相当于现在公务员体系编制外的临时⼯)。

这部分主要由于读书⼈较多,要求进学的较多,⽽廪⽣名额有限,因此⼜扩⼴了⼀定名额的⽣员(类似现在的扩招⽣),该部分⽣员为了区别于廪⽣,顾叫增⼴⽣员,即增⽣。

附⽣由于后来读书⼈⼀增再增,⼜于额外增取,附于诸⽣之末,称为附学⽣员,即附⽣。

由于廪⽣和增⽣都有固定的名额,⽽附⽣没有数额的限制,所以后来凡是初⼊儒学的⽣员,统统称为附⽣。

再从附⽣中经过考试补充廪⽣与增⽣。

院试第⼀名,叫案⾸。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1)【乡试】明清两代乡试每三年举⾏⼀次,经过乡试(省考),被考取的秀才。

即有资格参加在⼦、卯、午、⾣这四个年中的⼋⽉举⾏乡试。

明代科举制与八股文评价述论.doc

明代科举制与八股文评价述论.doc

本文档下载自文库下载网,内容可能不完整,您可以点击以下网址继续阅读或下载:/doc/b9482e09bb68a98271fefabd.html明代科举制与八股文评价述论第9卷第5期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年10月Vol.9 No.5JOURNALOFCHONGQINGJIAO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Oct.2009历史文化?明代科举制与八股文评价述论常成(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科举在明代达到空前完备,科举选才、授官一体化造就了大批人才,也造成了诸多问题,对当时社会影响深远。

然科举最终走向末路,在清末不得不废。

自科举废除后,学界对历行1300年的科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科举定性及明清时形成的科举考试文体———八股文的认识与评价,,学者争论最烈,分歧最大。

梳理明代科举研究脉络,关键词:明代; 科举制; 八股文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 的官吏选拔制度,明清时处于极盛又走向衰落,终于在清末被废止。

从隋炀帝大业一、对明朝科举评价上的争鸣明朝科举从制度角度来看,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与完元年(605年)始设进士科算起,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善。

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西方世界正经历一个年)正式废除,科举制前后延续了1300年,共产生了700多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发达的商品经济过渡的名状元、11万多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知名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大都出自状元和举人之列。

明代科举处于中国古代科举发展的鼎盛阶段,形成学校、科举、授官严密一体的选官制,“非科举毋得与官”[1](P1696)经济转型时期,工场手工业兴起,社会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此时的中国,国家的精英人才却在诵读、死记硬背着八股范文,自然造成明代以后中国社会逐渐走向衰落。

可科举制又确确实实选拔出了大批有着真才实学、精明强干的政府官员。

明清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特点以及影响

明清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特点以及影响

明清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特点以及影响明清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特点以及影响一、明清科举制度的内容1、背景:元朝蒙古人统治中原,对汉文化的重视程度减弱,科举制度进入中落时期,但是开辟了以四书取士的先河;到了明朝,科举进入鼎盛时期;清朝基本沿袭了明制。

不同的是在顺治时期,实行满汉两榜取士,之后改为一榜,主要是为了鼓励汉人参加科举考试,有殿试头三名只授予汉人,有“旗人不占鼎甲”的说法。

2、官职:提学管:也称提学宪臣或学院,享受人们的尊敬,与督、抚、司平起平坐,主要掌管学校事务,主持官学的入学考试。

提调官:管理校舍的修建等职务,主要管理后勤事务,与提学管分工协作,领导地方教育机构。

3、国子监是明清中央教育机构,从国子监毕业的学生可直接当官。

明朝监生主要分为四类(1)荫监:官宦子弟入监(2)例监:纳捐入监(3)举监:举人入监(4)贡监:由府州县的生员中选拔出来直接进入国子监。

清朝的国子监生分为监生和贡生。

贡生是贡于王庭之义。

主要有岁贡(按资历深浅挨次开贡);恩贡(遇国家庆典或登基颁布恩诏的年份,岁贡出贡);拔贡(各省学政对各学生生员进行专门考试,优中选优);优贡(每三年一次各省学政考取,每省不过数人);副贡(各省按正式录取举人名额的五分之一录取副榜);例贡(由生员和监生捐资取得)。

4、考试程序(1)童试(县府级):童试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

县试由知县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提学主持。

通过院试的人被称为生员,生员被分为三类,分别是廪生、增生和附生。

廪生能够享受国家补助,增生不能,廪生和增生有一定名额,按地缘比例人数也有所不同;附生主要是指新进的生员。

通过童试的人被称为秀才。

童试只是进入科举考试的第一步,是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前提。

(2)乡试(省级):每三年举行一次,在秋季,所以又称大比和秋闱。

乡试考中后被称为举人,第一名被称为解元。

考生考试的地方称贡院,考一科考三天,不能离开贡院,吃住均在里面,考完才能放出。

明清科举制度_规章制度_

明清科举制度_规章制度_

明清科举制度对于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度,你了解吗,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明清科举制度”,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清代的学校清承明制,科举必由学校,即只有各类学校的生徒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所以,要了解清代的科举制度,首先就要了解它的学校制度。

中国古代在孔子之前没有私学,教育机构皆为国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春秋之前实行世官制度,贵族子弟入学校学习,“学而优则仕”。

战国以后,世袭身份制度逐渐打破,与此同时私学兴起,出身平民和破落贵族而经由私学成才的游士遍天下,成为各国选官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汉代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下,选官也不由学校。

如前文所述,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隋朝在地方建立了州、县学。

唐代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分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招收官员和普通民家子弟入学;与此同时,在京都和各地设立地方学校。

此外,还设有弘文馆、崇文馆等贵族子学校,专门招收皇族和高级官员的子弟入学。

宋、元皆有,其生徒也同隋唐一样,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生源。

清代文献中的“学校”,是指各类国立教育机构。

清代设有各类官学,京师设有国子监、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等。

各省设有府学、州学、县学。

除这些官学外,还有私人和地方社会创办的私塾、社学、义学和学院等教育机构。

所有这些官办和非官办的教育机构,构成了我们现代汉语中广义的学校。

兹分述如下:(一)私塾、社学、义学。

清代童子启蒙教育,除富人延聘家庭教师教授子弟外,公共教育机构为私塾。

私塾为私人、宗族或地方社会所办,延聘儒生(一般为秀才或老童生)担任教师。

私塾讲授、、等识字和启蒙教材,程度高的也选讲《四书》《五经》。

社学和义学也属于启蒙教育机构,均起源于宋、元,一般为地方社会所创办。

明初曾下令民间五十家设立一所社学,延聘教师以教育民间子弟,后废弛。

清初复令每乡设置社学一所,择聘文行优秀者充当社师,官府免除其差徭,并酌给薪水。

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明代成化年间(1495-1487),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

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才废除。

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破题,开首用二句设破题意。

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

起讲,用数句或十数作为议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宜虚不宜实。

入手一二句或三四句,为起讲后入手之处。

以下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中心。

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亦有联属者,共合八股,故名八股文。

全篇总字数,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最后改作700字。

八股文的试题出自四书,应试者必须按四书五经的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因而具很大的局限性,弊病尤大。

然而明清取士,却以科举为重,而科举又以八股文为主,于是教育重心当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与如何做八股文上了,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八股取士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

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

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

进士的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中举的知识分子,都能享受一些特权,可以免除差役和税粮,进士都有官做。

但是,这些人很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目的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强化明朝君主专权内容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须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影响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问题。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变迁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变迁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变迁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是一个非常独特并且重要的制度。

它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封建史,直到1905年废止。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特色的制度之一,科举制度对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变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一时期科举制度的变迁。

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但是在明朝之前,它并没有成为一个完全的制度。

只有在明朝才真正建立了科举制度。

明朝初期,科举制度还比较简单,只有乡试和会试两个层次。

其中,乡试是在县级以上的地方举行,会试则是在省级以上的地方举行。

只有通过了乡试,才能参加会试,通过了会试,才能进入到最高的殿试。

殿试只有皇帝才能亲自主持,而且非常难通过。

这种科举制度的初期版本保留了唐宋制度中的一些传统,但是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特色。

随着明朝的发展,科举制度也逐渐得到了完善。

在明朝中期,科举制度的三个层次已经比较稳定,而且考试的科目也越来越多。

除了之前的经义、诗词和经史之外,还增加了墨汁和策论两个科目。

另外,考试的流程也逐渐变得严谨和规范,例如规定考生必须晚上八点钟之前入场,不得迟到。

这种规范化的考试方式让科举制度更加公正,而且大大提高了考生的对学习的认真程度。

然而,在明朝晚期,科举制度也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参加乡试的人数太多,导致考场的规模十分庞大,考场管理和评卷工作都变得非常困难。

其次,考试的主题也开始出现重复和单调,不符合实际需要。

最严重的问题则是贿赂和作弊现象的盛行。

许多人借助关系,通过贿赂或者作弊方式取得好成绩,这对科举制度的公正性和严肃性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清朝建立之后,科举制度继续保持了明朝的基本模式,但是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首先,清朝将乡试和会试的时限都缩短了一天,这样可以减少考试期间的不便和开支。

其次,清朝还增加了一个新的科目——艺术科,这也标志着新的文化思潮的兴起。

在艺术科中,考生需要进行书法、绘画和音乐的综合考试。

明清两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变革

明清两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变革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明清两朝的科举制度 及 其 变 革 汇 报 人 :
目录
壹添
加 目 录 文 本
贰 背科
景举 制 度 的 起 源 与
叁 行明
机清 制科
举 制 度 的 运
肆 革明
与清 调科 整举
制 度 的 变
伍 会科
的举 影制 响度
对 明 清 社
陆 历科
史举 地制 位度
的 废 除 与
添加章节标题
科举制度的起源 与背景
的进程和效果。
科举制度对明清 社会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提高了教育的地位和价值 推动了儒家思想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文化传承和发展
科举制度对文化的影响
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播与 普及
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发 展
培养了大量人才,提高了 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稳定社会秩序:科举制度为士人提供了一条通过努力读书来改变自己命运的 途径,对于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明清科举制度的 变革与调整
明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创立八股文:明朝 科举制度的重要改 革,对考试形式和 内容进行了标准化
和规范化
南北榜制度:针对 地域差异而设立的 制度,旨在保障科 举考试的公平性和
和创新精神
明清科举制度的 运行机制
科举考试的种类和级别
童试:初步筛 选,合格者成
为秀才
会试:最高级 别的考试,合 格者成为贡士
乡试:正式考 试,合格者成
为举人 殿试:皇帝亲 自主持,合格
者成为进士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考试科目:明清科举考 试分为乡试、会试、殿 试三级,其中乡试和会 试又分为试帖诗、经义、 策问等科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